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

更新时间:2023-04-27 10:4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附件3: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项目建设规划

2009年2月

1

目录

一、学校简介与总体建设目标 (1)

(一)学校简介 (1)

(二)总体建设目标 (6)

1.总体目标 (6)

2.具体目标 (7)

二、申请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10)

(一)必要性 (10)

(二)特殊性 (11)

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 (14)

(一)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14)

1. 现有基础 (14)

2.问题与不足 (22)

3.建设目标 (22)

4.建设内容 (24)

5.建设措施 (29)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规划 (32)

1.现有基础 (32)

2.问题与不足 (39)

3.建设目标 (39)

4.建设内容 (41)

5.建设措施 (46)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规划 (49)

1.现有基础 (49)

2.问题与不足 (58)

3.建设目标 (59)

4.建设内容 (61)

5.建设措施 (66)

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 (69)

(一)数学学科建设规划 (69)

1.支撑学科对授权学科的作用 (69)

2.建设目标 (71)

3.建设内容与措施 (72)

(二)机械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77)

1.支撑学科对授权学科的作用 (77)

2.建设目标 (79)

3.建设内容与措施 (81)

(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87)

1.支撑学科对授权学科的作用 (87)

2.建设目标 (89)

3.建设内容与措施 (91)

(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96)

1.支撑学科对授权学科的作用 (96)

2.建设目标 (98)

3.建设内容与措施 (99)

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105)

1.现状分析 (105)

2.建设目标 (106)

3.建设内容与措施 (107)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培养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发展与国防现代化建设,推动浙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的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目标,特制定我校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

一、学校简介与总体建设目标

(一)学校简介

1.历史沿革。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的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1980年改建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先后隶属于国家二机部、四机部、电子工业部和信息产业部,2000年成为部省共建、以省管为主的高校,2007年成为浙江省与原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共建高校。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电子信息与国防军工特色明显,多学科融合渗透、协调发展的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成为我国信息技术领域、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浙江省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2.办学规模与条件。校园占地面积2000余亩,校舍面积70余万平方米,普通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约16500人,教职工2000余人。现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1

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9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48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经、管、文、法、教等7个学科门类。学校拥有1个国防特色主干学科、4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浙江省重点学科、7个部级重点学科;拥有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浙江省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拥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防特色重点专业、6个浙江省重点专业、5个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多元,纸质藏书182.49万册,数字文献资源较为齐全;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一流,基础实验室及服务与共享公共平台完善,办学条件处于浙江省属高校及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3.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编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65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4人,副高职称303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3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2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3%。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电子信息学科评审组专家1人,国家863领域专家组成员1人,总装备部科技委专业组专家1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3人,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

2

中青年专家3人,浙江省特聘教授2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41人。

4.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起步早、发展快、质量高。1981年经批准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与原杭州大学联合申报电路与系统学科博士点并获批准,2001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单位。学校已累计培养硕士生近1600人,目前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535人,在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50余人;培养本科毕业生27300余人。学校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从学士到硕士及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省部级和企业重大、重点项目的研发,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科研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研究生,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成果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和比例连续两届(2005、2006)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自1997年至2005年连续三届共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是惟一连续三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励的省属高校。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近5年出版教材160余部。近5年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程序设计”等国内外学科性竞赛中连创佳绩,共获国际、国家级奖项137项,名列浙江省属高校第一。近5年我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考取博士生的比例年均达15%,不少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

3

交大等国内外著名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我校本科毕业生近3年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研究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毕业生受到深圳华为、阿里巴巴、东方通信、海尔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著名企业的普遍欢迎。一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IT行业的领军人物,学校被省内外媒体誉为“中国IT企业家的摇篮”。

5.科学研究。学校承担了一系列国家“六五”至“十五”计划重点攻关、“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973”、“863”等高科技攻关和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一批优秀成果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2006年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主持1项,参与2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参与)。近5年来,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2项,其中省部级科技一等奖9项(主持4项,参与5项),发表学术论文6623篇(其中三大收录1247篇),出版专(译)著104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9项;主持和承担国家级项目20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3项(包括重点基金2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973计划”子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16项(包括重点课题1项),国家发改委重大产业化项目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其中中日政府间可再生能源科技合作重大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39项。科研综合指标居全国同类地方院校和浙江省属高校前列,2006年荣获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称号。

6.服务社会。学校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省内外数百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近5年,共承担省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697项,直接经济效益超过9亿元。与企业、地方共同成立联合研发中心30多个。学校拥有的浙江省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平台和浙江省软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浙江省的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学校在激光分析仪器与检测技术、微电子及集成电路设计、工业自动化仪表、海洋电子与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生物医学信息学、计算机应用、节能减排等领域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已成为浙江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在浙江省全面实施“两创”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7.支持国防。加强国防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努力为国防建设提供支持。学校是通过国军标质量体系认证的武器生产研制单位,2007年成为浙江省和原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现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共建高校,承担了为国防建设培养人才和国防科研任务。目前学校承担总装备部、总参、二炮、海军、国防科工委、国防军工集团的科研项目33项,其中国防预研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防型号项目1项。2006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研制成果已应用于我军武器装备,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和国防科技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8.学科基地。学科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拥有一批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国家部委级学科基地处于省属高校领先地位。1个学科为国防特色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海洋机电装备技术为浙江省重中之

5

重学科,决策科学与创新管理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应用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7个学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会计学等7个学科是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学校拥有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教育部检测仪表与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射频电路与系统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电子商务与会计电算化、特种加工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9.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德国、爱尔兰、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的多所知名大学及国际企业、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三年来先后主办和合办国际学术会议(论坛)10次,其中,中国-爱尔兰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国际会议、中国-德国先进制造与管理国际论坛已经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系列双边国际会议。学校与德国弗朗恩霍夫学会、日本NEDO、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等在信息、能源、材料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科技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教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近三年来先后有200余人次到国外进行讲学、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学生赴爱尔兰、瑞典、日本、美国等有关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与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等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二)总体建设目标

1. 总体目标

6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立足浙江,依托行业,服务社会,支持国防”的办学指导思想,通过三年立项建设,确保立项建设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授权学科达到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水平,能确保博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形成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信息学科群,在若干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立项建设的数学、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支撑学科能够为授权学科提供良好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支撑,并且基本达到或接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水平;全面促进学校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工作条件等方面的提升,使得学校整体水平达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要求。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处于浙江省属高校前列,特色明显、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更好地为浙江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

2. 具体目标

师资队伍:建立起学术水平较高、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队伍。通过三年建设,专任教师人数达1300人以上,其中教授人数达200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人数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达40%以上。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争取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新的突破。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

7

争取获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2-3个。

科学研究:具有承担国家、国防和地方重大任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三年建设期间,承担国家级项目100项以上,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80项以上、国防科技项目15-20项,努力承担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和武器型号研发项目,承担一大批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和企业重大项目。获省部级及以上的科技奖励20项以上,其中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及以上奖励3项以上,争取在国家级科技奖励有新的突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发表论文4000篇以上,其中国际三大检索收录1000篇以上,出版学术专(译)著50部以上,授权发明专利30项以上;推广一批产业化技术成果,产生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

教学与人才培养:具备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和条件。到2011年底在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达2000人以上,在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50人左右。争取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以上。加强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实施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积极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大力培育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使得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和比例继续保持在省属高校的前列,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人均1.8篇以上。继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争取在国家教学成果奖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工作条件:建设一批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文献

8

资料保障体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教学科研设施等能满足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在三年建设期内,高质量地完成国防特色主干学科、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任务,争取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3个以上,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校园网等基础设施水平;使得数字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达到浙江省属高校一流水平,特别是电子信息类数字文献资源建设在国内高校处于领先水平,把图书馆建成浙江省属高校主要科技文献信息中心之一。

9

二、申请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一)必要性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浙江全面实施“两创”总战略,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信息技术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转型关键期,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成为浙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预计未来五年浙江急需增加信息技术人才200多万,而目前浙江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我校已具备培养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和从事高水平信息技术科学研究的条件,已经并一直在培养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将我校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浙江加快培养信息科技类博士人才,形成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科技创新人才群体,从而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创新强省建设步伐。

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浙江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改善区域博士点布局的需要。浙江高水平大学缺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不足,省属高校中信息技术类博士学位授权点缺少,与浙江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不相适应。200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建设电子通信、数控技术、电子商务、动漫、软件技术等十大类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基地。我校信息技术类

10

学科在省属高校中具有独特优势,将我校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浙江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多出高层次人才,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与层次,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服务的需要。当前,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学校具有位于杭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有利条件以及在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良好声誉,使学校在吸引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学科方面,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同时我校是浙江省与原国防科工委共建高校,有悠久的国防军工服务历史。但由于学校不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致使良好的能力和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将我校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有利于学校增强学科特色,有利于学校彰显国防特色和优势,有利于加快我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大学的步伐,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作贡献。

(二)特殊性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浙江省惟一的电子信息类本科院校,是浙江区域经济中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一方面,作为我省惟一一所电子信息类本科院校,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许多杰出校友已成为IT企业领军人物,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具备了培养博士研究生层次IT 人才的条件。另一方面,目前浙江地方高校中,还没有一所以信息

11

类学科为主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地区高校现有的信息类博士点,也远不能满足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将我校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填补长三角特别是浙江省高层次IT人才培养中的不足,更好地加快浙江信息产业的发展步伐。

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浙江省惟一与原国防科工委共建高校,也是原国防科工委共建高校中第一所电子信息类高校。原国防科工委已批准我校设立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和专业,而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国防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支撑。将我校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学校提高国防科研水平,加快高层次国防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加强军队建设、促进国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校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得到中央部委与地方政府的双重支持,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保证。随着国务院大部委制的实施,学校发展将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更多的关心与支持,也必将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中得到更好发展。

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浙江省研究生教育起步最早的高校之一,已经基本具备自主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良好条件。学校自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与原杭州大学联合申报电路与系统学科博士点获得批准、2001年在学校高新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3年成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单位以来,始终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取得了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也收获了研究

12

生培养的丰硕成果。我校研究生作为重要科研力量参与完成的“熊猫集成电路CAD系统”、“集成电路CAD二级系统”、“激光在线气体分析系统”分别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相应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学校已建立了结构完整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水平处于浙江省属高校前列。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可确保博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

13

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

(一)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1.现有基础

该学科于2000年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04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点,2008年一个二级学科被确定为国防特色主干学科。自动化专业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国防特色重点专业。该学科拥有教育部检测仪表与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家级自动化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该学科总体实力处于国内高校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学科带头人为薛安克教授。

1.1 主要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控制理论、多源不确定信息融合及其应用、流程工业优化与调度、复杂系统一体化建模控制与优化等。该学科面向不确定、非线性、时滞系统的建模、控制、优化和调度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在不确定系统鲁棒控制、网络化控制系统、非线性控制系统、时滞控制系统、多源信息融合系统的鲁棒优化、多源异步信息的数据融合理论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理论成果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在复杂系统建模和优化的理论与方法、全流程仿真与优化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取得多项成果并在制药、石化、钢铁、城市排水、热能动力等领域得到应用。近五年来,

14

该学科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7项、重点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2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2项)等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或会议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被SCI、EI 收录130余篇,重要成果已在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 Automatica, 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 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 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该学科在系统控制理论、多源信息融合、流程工业优化与调度等方向的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2)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模式信息处理、仿生技术与智能机器人、环境与生物安全信息处理等。主要开展生物医学信息传感、模式分析、特征提取和分类,医学影像感知,机器人与假肢技术,脑功能性疾病诊断与功能康复,脑机接口系统,大气与水环境、现代工业以及食品与生物安全的信息传感、检测与分析技术等。近五年该学科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项、国防“十一五”预研项目1项、浙江省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6项。在国内外期刊或会议发表论文180余篇,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1项。该学科在生物医学模式信息处理以及假肢技术研究方面已形成明显的特色。

(3)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臵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检测技术与

15

自动化仪表、过程控制技术与自动化装臵、运动控制与电力电子系统、微型电网与能源优化等。该学科面向钢铁、化工、能源、环境、特种装备等领域的参数检测、分析、控制的要求,开展了光电检测、仪器仪表智能化、工业过程检测与控制、数字伺服控制与网络化、乳化炸药安全监控与综合自动化、燃煤锅炉的高效燃烧优化与控制、光伏发电微网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近五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发改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浙江省重大科技项目3项和一批浙江省科技项目及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项目。获浙江省科技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或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部,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4)检测估计与跟踪方向是一个以信号信息处理及自动控制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国防建设和军事需求为主要应用的学科方向。该方向以滤波器设计与估计理论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与自动控制为技术手段,以目标检测与跟踪、装备故障诊断与预报为目的,在多尺度系统理论及应用、多源不确定信息处理与系统可靠性分析、约束数字滤波器设计及战场目标检测估计与跟踪等方面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总装备部武器装备预研项目和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项目9项(其中1项重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多项成果在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Circuits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Interna-

16

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

1.2 学术队伍

该学科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高层次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2人,其中兼职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23人,副教授27人,讲师5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8人,占教师的比例67%。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浙江省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4人、总装备部科技委专业组专家1人、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1人、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1人,另有多位教授在全国性专业学会任职。学科梯队层次结构合理,90%的年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已经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高层次教学科研队伍。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薛安克教授,男,1957年出生,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信息融合、优化调度、鲁棒控制、系统集成等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主要从事信息融合、优化调度、鲁棒控制、系统集成等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重点1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总装备部军事电子预研项目等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EI收录80余篇,

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lp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