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政治和政治学
更新时间:2023-08-22 03:3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第一章夺子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一篇:第一章 政治和政治学
第一章 政治和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和政治学的内涵
一、政治的涵义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随着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基于阶级立场和统治的需要,对政治做出过多种多样的解释,可谓见解百出,观点各异。归纳起来,对政治的阐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一)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道德说。 2.权术说。 3.法律说。 4.管理说。
除上述几种解释之外,也有一些学者和政治学家认为,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政治是交易;政治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表示人们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是不同范围内社会权力的分配和运用;政治专指关于实际治理国家事务的职务或活动的知识;等等。这些关于政治的阐述都力图揭示政治的内涵,有的确实也在某种程度上阐释了政治的涵义。人们对于政治的解释之所以多种多样,一方面是因为政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另一方面是因为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然要受到历史发展的限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需要,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又往往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去解释政治。剥削阶级思想家对政治的理解虽然有些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总体上看,这些定义都程度不同地带有某些局限性和片面性,没有真正从本质上对政治做出科学的界定,他们都没有涉及到政治的阶级性这一实质问题,没有揭示出政治与经济的内在联系,没有揭示政治产生、发展的规律,因此,上述诸多观点从根本上讲都是非科学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一次把复杂的政治现象放在社会经济、阶级和国家活动的背景下考察,真正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为我们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指导原则,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5.政治是一个有着复杂结构和丰富内容的动态体系。
由上可见,我们对政治概念可作如下界定:所谓政治,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以国家权力为中心而展开的各种政治形式、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相互作用的动态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发展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与其他科学门类一样,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政治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只有明确了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才能确定这门科学的性质与任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以对政治的理解而定。由于在政治的含义问题上存在着意见分歧,所以学术界关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也没有一个一致公认的定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我们可以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做如下表述: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政治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之所以要以国家政权为核心,是因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核心,国家政权是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各种政治现象无不与国家政权有关系。国家政权的管理形式就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围绕国家政权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就是政治活动,行使国家权力的各种机关就是政治机关,政党、政治家活动的中心是政权,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目标是力图通过或影响政权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政治发展说到底也要借助于国家政权的力量,
实现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更新和完善。由此可见,国家政权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中心地位,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研究政治现象,首先就要研究国家政权。因此,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学的内涵,它所构建的是政治学的内容体系;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是政治学的处延,它所构建的是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确定不能一概而论,要与各国的政治发展状况相联系。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吸取各国政治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我们可以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
(一)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
(二)中国政治。
(三)比较政治。
(四)公共政策。
(五)行政管理。
(六)国际政治。
随着政治学研究领域的日益广泛,政治学的分支学科也越来越多,这也是政治学不断发展、繁荣的一个标志。政治学原理这门课程,主要是从政治学研究的内涵方面阐述政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政治学研究的外延则由一系列分支学科来承担,政治学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构成了政治学基本原理和学科体系。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所有政治学的研究领域都具有指导作用。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对人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高度总结和抽象概括,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它所探求的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基本的观点和方法。因此,哲学始终居于人类知识的最高层次,属
于社会意识的最高形式。从总体上讲,哲学与政治学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哲学为其提供理论基础、认识角度和认识方法,从而使人们能够从世界观的角度认识政治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几乎每一个新的和具有影响的哲学派别出现之后,都会引起政治学基本理论或研究方法的某些变化。
(二)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政治学与经济学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学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这是因为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三)政治学和法学的关系。这两门学科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政治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与政治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直接研究国家政权问题,而是研究政权以外的其他重要社会问题,如社会群体、社区建设、社会保障、社会流动、社会变迁等等。政治学与社会学之间也有交叉关系,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社会舆论等等,既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也是政治学研究的问题;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其实证研究方法,是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的重要方法。政治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形成了政治社会学,成为政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与现状
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奴隶制时期的古希腊。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出现了不同阶级的政治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总的来看,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与西方社会的历史演化和现实政治是一致的,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一)西方古代政治学
这一阶段大致的时间范围是从古希腊时期到中世纪,是西方政治学漫长的奠基阶段。这一时期政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二)中世纪的政治学
中世纪是指西欧封建社会,长达1200年左右,这段时期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神权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政治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侣手中,教会的教条就是政治信条,因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基督教神学,政治学和其他一切科学都成了神学的奴婢,成为维护教会统治的神权政治学。一切社会科学都以神学的形式出现,成为神学的科目,服从于神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1
这一时期政治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是圣·奥古斯丁(Anrelius Augustinus,354-430)和托马斯·阿奎那。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
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世纪传播到欧洲各国,16世纪达到鼎盛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封建社会逐步衰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资产阶级逐步成为一支新生的政治力量,同教会势力和封建统治者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宗教束缚,打破封建政治,希望借助于王权(因为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还很软弱,尚不能提出夺取政权的要求),实现和巩固民族国家的统一,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在思想上,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向神权政治论和封建等级特权提出了挑战,他们“用人的眼光”,从“人”出发来观察、说明政治社会,同时也开始打破自古以来把道德与政治结合起来、以伦理作为政治思想核心的传统,而把政治社会的内容看成是一种“权力”关系,提出了新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从而为新制度的诞生鸣锣开道。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马基雅维利和让·布丹等人。2
(四)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学
17、18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成熟和繁荣时期,政治学也随之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同旧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封建的上层建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形成了新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形式。为适应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适用于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理论。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对西方政治学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思想家。其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1页。 参考李爱华:《现代政治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页。
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格老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潘恩、杰弗逊和汉密尔顿等。他们提出了自然法学说、国家契约论、天赋人权论、分权制衡论、人民主权学说以及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等一系列政治理论。他们通过这些理论来论证资产阶级革命的合法基础,为资产阶级统治权力的确立寻求理想的政治形式,即建立理性国家——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可以说,这一时期是近代西方政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五)资产阶级统治初期的政治学
进入19世纪以后,西方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基础已经奠定,资产阶级已由争夺统治权力的阶级上升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同时随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高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主要矛盾,社会冲突日趋激烈。资产阶级由夺取政权变成了维护政权。这样,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任务已经由论证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合理性,回击封建势力的反扑,寻求建立体现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政治制度,转变为进一步解决资本主义政治稳定运行中的现实问题,即如何巩固资产阶级国家制度和政治秩序。于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开始抛弃革命时期的激进民主观点,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侧重于经验的分析,以改良具体的政治制度和实际政治活动。这一时期主要的政治学说是以孔斯坦(Benjamin Constant,1767—1830)和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年)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以边沁(Jeremy Bentham,l748—1832)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和以孔德(Anguste Comte,1789—1857)、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政治学说。
(六)现代西方政治学(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加剧,社会政治问题日趋多元化、复杂化,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逐渐陷入危机的政治统治,采取了种种措施,并开始加强研究政治领域的问题。该时期,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可从两个角度去分析,一方面从横向发展状况来看:1.派别林立。2.多学科性。3.应用性。这一时期政治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是经常转移的,主要是根据执政党的需要、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这时的政治学不再是理论的论证,更重视现实的应用。另一方面,从纵向发展历史来看,该时期的政治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主
义政治学(Politics of traditionalism)、行为主义政治学(Politics of behavioralism)和后行为主义政治学(politics of post-behavioralism)。
二、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我国历史上对于政治问题的研究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统治与管理经验。古代中国政治学说往往是同哲学、伦理学、法学、神学等交织在一起的,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政治思想更是如此,这一特点使中国古代政治学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自秦汉之后至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的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牢固地统治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社会政治生活被局限在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总体框架内,政治研究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些方面或问题做部分改造,缺乏进展。这一时期政治学的主题主要是研究治国安民之道,着重研究君主如何治理国家和管理民众,研究如何处理君君、君臣、君民间的关系。以仁、义、理、智、信为中心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既是政治生活中的规范,也是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伦理规范。尽管在明代中叶到清代的中国社会剧变时期,政治研究也出现了重大的转变迹象。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曾对儒学体系的垄断地位提出挑战,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抨击,但由于明清实行绝对君权的统治,在专制主义钳制整个思想政治文化领域的环境下,即使是最激进的挑战者,其研究仍无法摆脱传统政治研究的束缚。
(二)中国近代的政治学
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带来武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文化的侵入, 儒家政治思想受到西方政治学说的冲击。中国封建制度的腐败,国家的落后,民族的屈辱,令一部分有识之士投身于政治思想研究,企图寻求救国真理。于是,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的政治家、思想家。
这一时期政治学研究的特点是:
1.大量翻译和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学说,出版了一批政治学著作。
2.资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
(三)现当代中国的政治学
辛亥革命以后,我国政治学研究出现了明显的分野。一方面,在不断引入和吸收西方政治学说的基础上,开始形成旧中国独立的政治学学科体系。在介绍西方政治学名著和政治思潮的同时,有一些学者开始着手研究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和中国的政治问题,发表和出版了一些论文和著作,如张慰慈的《政治学大纲》、高一涵的《政治学纲要》和《中国内阁制度的沿革》、高希圣的《现代政治学》、李剑农的《政治学概论》、黄公觉的《中国制宪史》、平心的《中国民主宪政运动史》、杨幼炯的《近代中国立法史》、陈茹玄的《中国宪法史》以及《中国选举史略》、《中国历代党争史略》、《唐代地方行政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不少大学也开始设立政治学系或政治学专业。1932年9月,旧中国政治学会在南京宣告成立,当时会员有80余人。这标志着政治学作为独立学科在中国社会科学群中崛起。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观点在中国得到传播,使中国政治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者和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政治学的著作。1918年李大钊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已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1920年《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翻译出版,对进步知识分子产生巨大影响,不久,张大雷就在上海大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讲授《政治学》课程,恽代英也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主讲《政治学概论》。1930年,邓初民援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写出并出版了《政治科学大纲》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学教科书。30至40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着重研究了中国的实际政治问题,写了一系列研究中国社会现实政治问题的论著,奠定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政治学本应在解放前已经初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但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把政治学片面地看作是资产阶级伪科学而加以否定。在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取消了政治学系和政治学专业,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断了。建国后近 30年时间里,“中国只有政治而没有政治学科,只有政治工作而没有政
治研究。”31979年,邓小平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讲:“我并不认为政治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在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又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性被社会各方面广泛肯定和认知。1980年12月,中国政治学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学的正式恢复。学会的成立,使一批分散研究政治学的人员开始组织成为一个学术团体,促进了学术交流。这以后,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政治学的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1.政治学教学和研究工作逐步开展。1981年,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三所高校率先设立了政治学专业。1985年,国家教委在广州召开了部分重点高校从事政治学或相近专业的专家和负责人会议,共商政治学发展问题,会后国家教委同意在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增设政治学专业,且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5年,北京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开始培养政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其他很多大学也开设了政治学方面的课程。与此相应,政治学的教学、研究机构和科研队伍迅速建立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省社科院也陆续成立了政治学研究所。1995年《政治学研究》杂志创刊。以这些系、所、学位点、刊物等为基地,政治学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版了一批著作、教材、论文和工具书。199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问世。
2.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对于政治学的重大理论问题及学科体系,已经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现已出版政治学教材达几十个版本,政治学辞典、中外政治思想史、中外政治制度史也分别出版了数本,基本上形成了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3.政治学研究逐步深化。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引起了政治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政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政治学在理论研究上,已不像初期那样,仅仅限于从宏观上介绍一些基本的政治理论或对某些问题进行拨乱反正,只重视学说体系的严整性和基本范畴、概念之间的逻辑推演,而是逐步转向了宏观和微观并重的研究,不仅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性质问题,更加关注对中国现实政治问题的研究。例如, 34 张永桃:《中国政治学二十年》,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0-181页。
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既注重在宏观上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作用、原则、目标、方法、步骤等,又注重在微观上研究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权力下放、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具体政治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政治学界开始关注对村民自治、社区建设、大众参与、选举机制、社会协商对话、政策分析、体制改革方案设计等中观、微观政治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一批成果,正在形成一种宏观和微观政治学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局面。与此同时,政治学方法论建设也得到了重视,特别是实证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尤其受到了年轻学者的欢迎,在研究工作中的初步尝试也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到90年代末,政治学中的数量分析方法也引起了重视。因此,我国政治学研究工作的层次正在逐步提高。
4.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起来。1984年,中国政治学会作为集体会员加入了国际政治学会。80年代以来,中外政治学者的互访、交流工作也广泛地开展。国外许多著名政治学家先后应邀来中国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中国政治学界的许多学者也应邀去国外访问或讲学。这些都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政治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和学科的发展。
我国政治学恢复和发展的历史表明,政治学与中国政治的发展有密切联系,中国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制度背景和文化环境,中国民主政治的平稳发展,推动了中国政治学的稳步前进。可以预料,随着21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政治学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政治学研究在中国还很薄弱,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对政府过程特别是地方政府过程的考察、研究还很少见,系统介绍我国政治体制运转机制的著作也不多。因此,政治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要密切结合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不断加强政治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并密切注视国际政治学的新发展,使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走向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在政治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导致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政治学,严格说来都不是真正的科学,他们至多是对客观的各种政治现象的某些方面、某些问题作了一些说明,不可能全面正确地揭示各种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
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政治现象本质特征的揭示,寻求改造世界、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与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开创了人类认识和掌握政治现象的科学的时代,政治学从此具备了科学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条件
1.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阶级条件。这三大工人运动是指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在斗争内容上,三大工人运动不仅有经济上的要求,而且有政治上的要求,把斗争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斗争形式上,从破坏机器的原始斗争形式,发展到罢工、示威甚至是武装起义;在组织上,不仅存在工会,而且出现了早期的无产阶级政党。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正为是适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而产生的。
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及其他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19世纪上半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在政治方面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的设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此外,马克思还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重新认识了国家与市民的关系;摒弃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吸收了他关于人民主权的思想等。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政治思想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而创立的。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二者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块基石。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必然导致经济危机,阐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二块基石。这两块基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
基础,没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5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1848年 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纲领性文献。
《共产党宣言》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又写下了许多著作,如《1848至1851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论权威》、《哥达纲领批判》、《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资本论》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学理论。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做出了宝贵贡献。一方面,列宁写了大量的著作和重要文章,如《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主义与战争》、《论国家》等。列宁对政治斗争、党的学说、战略策略以及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和国家的本质、类型、职能等政治学中的重大问题,都做了全面深刻的论述。特别是《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和列宁晚年口述的几篇重要文章,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系统理论,具体论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行政管理的关系、执政党的建设、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还研究了现代国际关系的格局等一系列政治学理论。另一方面,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付诸实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内容。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毛泽东同志的一些著作,如:《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对阶级、国家、革命、政党、人民民主专政等问题,做了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5 申文杰、王风鸣:《政治学概论新编》,第35页。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其先后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等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扩大人民民主,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以及“一国两制”等许多重要政治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根本上改造了旧政治学,实现了政治学的伟大变革,它与旧政治学相比,具有自己显著的特征:
1.高度的科学性。 2.鲜明的阶级性。 3.彻底的革命性。
4.显著的实践性和发展性。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方法及意义
一、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打开科学宫殿大门的钥匙。任何科学的学习与研究,都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就达不到正确的学习和研究的目的。学习和研究政治学也不例外。从根本上来说,学习和研究政治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客观地科学地考察和分析各类政治现象,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才能取得正确地认识和结论。然而,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者和历史学者一刻也没有放松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的批判,攻击它是扼杀主体能动性的“历史决定论”、“经济决定论”,是一种必须抛弃的“非科学的偏见”。特别是20世纪以来,在突飞猛进的自然科学浪潮的冲击下,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把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提出了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等研究方
法。尤其风靡一时的行为主义,一度成为雄踞西方政治学界的主导方法论。它主张采用数据测定、数学模型、模拟实验等方法,对政治进行“纯科学”、“纯技术”的研究,使政治科学成为一门可以精确计量的科学。对西方研究方法的应用价值以及其对开发人类政治思维的作用,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但由于其最根本的方法是错误的,西方政治学研究往往陷入主观唯心主义和机械论,只看到一大堆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和数据,只局限于一些具体的行为和过程,而不能真正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仍然强调坚持马克届主义的方法论。
具体说,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基本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历史分析方法。
(二)经济分析方法。
(三)阶级分析方法。
(四)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方法。
(五)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此外,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西方学者的一些具体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也要积极借鉴,如利益分析方法、行为主义的方法(政治系统论、政治沟通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政治文化理论、政治发展理论、政治计量理论等)、历史研究法、制度(system)研究法、制度(institution)分析方法、新现实主义的方法等等。总之,不能以简单化的态度来对待政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政治生活是复杂的,要深入分析和把握中国和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就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不断实现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进而促进我国政治学的繁荣和发展。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政治学是一定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论总结,反映了客观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和掌握这门科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增强政治行为能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要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行为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历史悠久,几千年遗
留下来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至今仍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一定的市场。人民群众普遍缺乏民主锻炼,政治素质较低,民主和法制意识淡薄,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要求。加上整个社会民主与法律制度不健全,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或比率很低,或难免越出正确的渠道,变成政治盲从盲动。建国以来,我们已有这方面的教训。所以,必须广泛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政治理论和政治知识水平,增强人们的政治辨别力和政治参与能力。广大人民群众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才能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的现实政治问题,才能增强自觉的民主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履行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才能提高参与国家管理的能力,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国家管理人才,保证政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务治理和国家管理水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仅需要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奋斗,而且需要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政治管理才能的国家管理人才。过去,我国的管理人才中存在着知识水平低、管理能力差、人浮于事、瞎指挥等不良现象,致使决策失误、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十分严重。现代国家管理的复杂性,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对国家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修养,优秀的政治思想品质,出色的管理才能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政治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广大国家管理干部不仅能够知晓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古今中外的各种国家制度、政党制度、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而且通过研究国家机关各部门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等理论和知识,还能够懂得行政管理的知识,掌握社会主义政治活动的规律,进而能够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政治形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对政治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加工,对政治过程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控制,对政治决策进行科学的咨询和论证,对政治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设计,这必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其治国安邦的能力,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管理人才。因此,加强对政治学的学习和研究是培养国家管理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有助于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极为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牵动着全社会,没有科学的政治理论指导是搞不好的。通过政治学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掌握丰富的政治知识,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水平,而
且能够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政治体制的状况,明确哪些因素制约着我国政治体制的发展,弄清楚哪些是应该坚持和完善的好的东西,哪些是应该革除的弊端,从而确定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原则和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措施。同时,通过政治学的学习和研究,还能够培养政治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使我们一方面能够对我国的改革实践不断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总结,既可以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又能够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及时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能够研究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国家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吸取其科学合理的成分和积极有益的经验,从而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
第二篇:第一章 政治和政治学
第一章 政治和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和政治学的内涵
一、政治的涵义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随着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基于阶级立场和统治的需要,对政治做出过多种多样的解释,可谓见解百出,观点各异。归纳起来,对政治的阐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一)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道德说。 2.权术说。 3.法律说。 4.管理说。
除上述几种解释之外,也有一些学者和政治学家认为,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政治是交易;政治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表示人们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是不同范围内社会权力的分配和运用;政治专指关于实际治理国家事务的职务或活动的知识;等等。这些关于政治的阐述都力图揭示政治的内涵,有的确实也在某种程度上阐释了政治的涵义。人们对于政治的解释之所以多种多样,一方面是因为政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另一方面是因为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然要受到历史发展的限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需要,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又往往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去解释政治。剥削阶级思想家对政治的理解虽然有些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总体上看,这些定义都程度不同地带有某些局限性和片面性,没有真正从本质上对政治做出科学的界定,他们都没有涉及到政治的阶级性这一实质问题,没有揭示出政治与经济的内在联系,没有揭示政治产生、发展的规律,因此,上述诸多观点从根本上讲都是非科学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一次把复杂的政治现象放在社会经济、阶级和国家活动的背景下考察,真正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为我们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指导原则,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5.政治是一个有着复杂结构和丰富内容的动态体系。
由上可见,我们对政治概念可作如下界定:所谓政治,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以国家权力为中心而展开的各种政治形式、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相互作用的动态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发展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与其他科学门类一样,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政治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只有明确了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才能确定这门科学的性质与任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以对政治的理解而定。由于在政治的含义问题上存在着意见分歧,所以学术界关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也没有一个一致公认的定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我们可以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做如下表述: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政治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之所以要以国家政权为核心,是因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核心,国家政权是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各种政治现象无不与国家政权有关系。国家政权的管理形式就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围绕国家政权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就是政治活动,行使国家权力的各种机关就是政治机关,政党、政治家活动的中心是政权,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目标是力图通过或影响政权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政治发展说到底也要借助于国家政权的力量,
实现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更新和完善。由此可见,国家政权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中心地位,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研究政治现象,首先就要研究国家政权。因此,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学的内涵,它所构建的是政治学的内容体系;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是政治学的处延,它所构建的是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确定不能一概而论,要与各国的政治发展状况相联系。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吸取各国政治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我们可以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
(一)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
(二)中国政治。
(三)比较政治。
(四)公共政策。
(五)行政管理。
(六)国际政治。
随着政治学研究领域的日益广泛,政治学的分支学科也越来越多,这也是政治学不断发展、繁荣的一个标志。政治学原理这门课程,主要是从政治学研究的内涵方面阐述政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政治学研究的外延则由一系列分支学科来承担,政治学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构成了政治学基本原理和学科体系。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所有政治学的研究领域都具有指导作用。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对人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高度总结和抽象概括,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它所探求的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基本的观点和方法。因此,哲学始终居于人类知识的最高层次,属
于社会意识的最高形式。从总体上讲,哲学与政治学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哲学为其提供理论基础、认识角度和认识方法,从而使人们能够从世界观的角度认识政治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几乎每一个新的和具有影响的哲学派别出现之后,都会引起政治学基本理论或研究方法的某些变化。
(二)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政治学与经济学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学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这是因为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三)政治学和法学的关系。这两门学科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政治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与政治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直接研究国家政权问题,而是研究政权以外的其他重要社会问题,如社会群体、社区建设、社会保障、社会流动、社会变迁等等。政治学与社会学之间也有交叉关系,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社会舆论等等,既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也是政治学研究的问题;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其实证研究方法,是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的重要方法。政治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形成了政治社会学,成为政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与现状
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奴隶制时期的古希腊。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出现了不同阶级的政治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总的来看,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与西方社会的历史演化和现实政治是一致的,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一)西方古代政治学
这一阶段大致的时间范围是从古希腊时期到中世纪,是西方政治学漫长的奠基阶段。这一时期政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二)中世纪的政治学
中世纪是指西欧封建社会,长达1200年左右,这段时期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神权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政治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侣手中,教会的教条就是政治信条,因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基督教神学,政治学和其他一切科学都成了神学的奴婢,成为维护教会统治的神权政治学。一切社会科学都以神学的形式出现,成为神学的科目,服从于神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1
这一时期政治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是圣·奥古斯丁(Anrelius Augustinus,354-430)和托马斯·阿奎那。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
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世纪传播到欧洲各国,16世纪达到鼎盛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封建社会逐步衰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资产阶级逐步成为一支新生的政治力量,同教会势力和封建统治者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宗教束缚,打破封建政治,希望借助于王权(因为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还很软弱,尚不能提出夺取政权的要求),实现和巩固民族国家的统一,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在思想上,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向神权政治论和封建等级特权提出了挑战,他们“用人的眼光”,从“人”出发来观察、说明政治社会,同时也开始打破自古以来把道德与政治结合起来、以伦理作为政治思想核心的传统,而把政治社会的内容看成是一种“权力”关系,提出了新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从而为新制度的诞生鸣锣开道。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马基雅维利和让·布丹等人。2
(四)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学
17、18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成熟和繁荣时期,政治学也随之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同旧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封建的上层建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形成了新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形式。为适应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适用于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理论。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对西方政治学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思想家。其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1页。 参考李爱华:《现代政治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页。
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格老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潘恩、杰弗逊和汉密尔顿等。他们提出了自然法学说、国家契约论、天赋人权论、分权制衡论、人民主权学说以及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等一系列政治理论。他们通过这些理论来论证资产阶级革命的合法基础,为资产阶级统治权力的确立寻求理想的政治形式,即建立理性国家——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可以说,这一时期是近代西方政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五)资产阶级统治初期的政治学
进入19世纪以后,西方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基础已经奠定,资产阶级已由争夺统治权力的阶级上升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同时随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高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主要矛盾,社会冲突日趋激烈。资产阶级由夺取政权变成了维护政权。这样,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任务已经由论证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合理性,回击封建势力的反扑,寻求建立体现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政治制度,转变为进一步解决资本主义政治稳定运行中的现实问题,即如何巩固资产阶级国家制度和政治秩序。于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开始抛弃革命时期的激进民主观点,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侧重于经验的分析,以改良具体的政治制度和实际政治活动。这一时期主要的政治学说是以孔斯坦(Benjamin Constant,1767—1830)和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年)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以边沁(Jeremy Bentham,l748—1832)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和以孔德(Anguste Comte,1789—1857)、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政治学说。
(六)现代西方政治学(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加剧,社会政治问题日趋多元化、复杂化,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逐渐陷入危机的政治统治,采取了种种措施,并开始加强研究政治领域的问题。该时期,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可从两个角度去分析,一方面从横向发展状况来看:1.派别林立。2.多学科性。3.应用性。这一时期政治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是经常转移的,主要是根据执政党的需要、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这时的政治学不再是理论的论证,更重视现实的应用。另一方面,从纵向发展历史来看,该时期的政治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主
义政治学(Politics of traditionalism)、行为主义政治学(Politics of behavioralism)和后行为主义政治学(politics of post-behavioralism)。
二、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我国历史上对于政治问题的研究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统治与管理经验。古代中国政治学说往往是同哲学、伦理学、法学、神学等交织在一起的,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政治思想更是如此,这一特点使中国古代政治学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自秦汉之后至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的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牢固地统治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社会政治生活被局限在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总体框架内,政治研究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些方面或问题做部分改造,缺乏进展。这一时期政治学的主题主要是研究治国安民之道,着重研究君主如何治理国家和管理民众,研究如何处理君君、君臣、君民间的关系。以仁、义、理、智、信为中心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既是政治生活中的规范,也是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伦理规范。尽管在明代中叶到清代的中国社会剧变时期,政治研究也出现了重大的转变迹象。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曾对儒学体系的垄断地位提出挑战,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抨击,但由于明清实行绝对君权的统治,在专制主义钳制整个思想政治文化领域的环境下,即使是最激进的挑战者,其研究仍无法摆脱传统政治研究的束缚。
(二)中国近代的政治学
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带来武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文化的侵入, 儒家政治思想受到西方政治学说的冲击。中国封建制度的腐败,国家的落后,民族的屈辱,令一部分有识之士投身于政治思想研究,企图寻求救国真理。于是,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的政治家、思想家。
这一时期政治学研究的特点是:
1.大量翻译和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学说,出版了一批政治学著作。
2.资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
(三)现当代中国的政治学
辛亥革命以后,我国政治学研究出现了明显的分野。一方面,在不断引入和吸收西方政治学说的基础上,开始形成旧中国独立的政治学学科体系。在介绍西方政治学名著和政治思潮的同时,有一些学者开始着手研究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和中国的政治问题,发表和出版了一些论文和著作,如张慰慈的《政治学大纲》、高一涵的《政治学纲要》和《中国内阁制度的沿革》、高希圣的《现代政治学》、李剑农的《政治学概论》、黄公觉的《中国制宪史》、平心的《中国民主宪政运动史》、杨幼炯的《近代中国立法史》、陈茹玄的《中国宪法史》以及《中国选举史略》、《中国历代党争史略》、《唐代地方行政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不少大学也开始设立政治学系或政治学专业。1932年9月,旧中国政治学会在南京宣告成立,当时会员有80余人。这标志着政治学作为独立学科在中国社会科学群中崛起。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观点在中国得到传播,使中国政治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者和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政治学的著作。1918年李大钊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已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1920年《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翻译出版,对进步知识分子产生巨大影响,不久,张大雷就在上海大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讲授《政治学》课程,恽代英也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主讲《政治学概论》。1930年,邓初民援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写出并出版了《政治科学大纲》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学教科书。30至40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着重研究了中国的实际政治问题,写了一系列研究中国社会现实政治问题的论著,奠定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政治学本应在解放前已经初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但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把政治学片面地看作是资产阶级伪科学而加以否定。在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取消了政治学系和政治学专业,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断了。建国后近 30年时间里,“中国只有政治而没有政治学科,只有政治工作而没有政
治研究。”31979年,邓小平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讲:“我并不认为政治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在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又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性被社会各方面广泛肯定和认知。1980年12月,中国政治学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学的正式恢复。学会的成立,使一批分散研究政治学的人员开始组织成为一个学术团体,促进了学术交流。这以后,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政治学的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1.政治学教学和研究工作逐步开展。1981年,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三所高校率先设立了政治学专业。1985年,国家教委在广州召开了部分重点高校从事政治学或相近专业的专家和负责人会议,共商政治学发展问题,会后国家教委同意在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增设政治学专业,且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5年,北京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开始培养政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其他很多大学也开设了政治学方面的课程。与此相应,政治学的教学、研究机构和科研队伍迅速建立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省社科院也陆续成立了政治学研究所。1995年《政治学研究》杂志创刊。以这些系、所、学位点、刊物等为基地,政治学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版了一批著作、教材、论文和工具书。199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问世。
2.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对于政治学的重大理论问题及学科体系,已经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现已出版政治学教材达几十个版本,政治学辞典、中外政治思想史、中外政治制度史也分别出版了数本,基本上形成了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3.政治学研究逐步深化。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引起了政治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政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政治学在理论研究上,已不像初期那样,仅仅限于从宏观上介绍一些基本的政治理论或对某些问题进行拨乱反正,只重视学说体系的严整性和基本范畴、概念之间的逻辑推演,而是逐步转向了宏观和微观并重的研究,不仅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性质问题,更加关注对中国现实政治问题的研究。例如, 34 张永桃:《中国政治学二十年》,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0-181页。
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既注重在宏观上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作用、原则、目标、方法、步骤等,又注重在微观上研究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权力下放、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具体政治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政治学界开始关注对村民自治、社区建设、大众参与、选举机制、社会协商对话、政策分析、体制改革方案设计等中观、微观政治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一批成果,正在形成一种宏观和微观政治学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局面。与此同时,政治学方法论建设也得到了重视,特别是实证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尤其受到了年轻学者的欢迎,在研究工作中的初步尝试也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到90年代末,政治学中的数量分析方法也引起了重视。因此,我国政治学研究工作的层次正在逐步提高。
4.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起来。1984年,中国政治学会作为集体会员加入了国际政治学会。80年代以来,中外政治学者的互访、交流工作也广泛地开展。国外许多著名政治学家先后应邀来中国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中国政治学界的许多学者也应邀去国外访问或讲学。这些都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政治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和学科的发展。
我国政治学恢复和发展的历史表明,政治学与中国政治的发展有密切联系,中国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制度背景和文化环境,中国民主政治的平稳发展,推动了中国政治学的稳步前进。可以预料,随着21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政治学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政治学研究在中国还很薄弱,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对政府过程特别是地方政府过程的考察、研究还很少见,系统介绍我国政治体制运转机制的著作也不多。因此,政治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要密切结合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不断加强政治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并密切注视国际政治学的新发展,使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走向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在政治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导致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政治学,严格说来都不是真正的科学,他们至多是对客观的各种政治现象的某些方面、某些问题作了一些说明,不可能全面正确地揭示各种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
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政治现象本质特征的揭示,寻求改造世界、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与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开创了人类认识和掌握政治现象的科学的时代,政治学从此具备了科学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条件
1.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阶级条件。这三大工人运动是指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在斗争内容上,三大工人运动不仅有经济上的要求,而且有政治上的要求,把斗争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斗争形式上,从破坏机器的原始斗争形式,发展到罢工、示威甚至是武装起义;在组织上,不仅存在工会,而且出现了早期的无产阶级政党。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正为是适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而产生的。
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及其他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19世纪上半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在政治方面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的设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此外,马克思还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重新认识了国家与市民的关系;摒弃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吸收了他关于人民主权的思想等。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政治思想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而创立的。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二者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块基石。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必然导致经济危机,阐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二块基石。这两块基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
基础,没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5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1848年 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纲领性文献。
《共产党宣言》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又写下了许多著作,如《1848至1851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论权威》、《哥达纲领批判》、《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资本论》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学理论。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做出了宝贵贡献。一方面,列宁写了大量的著作和重要文章,如《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主义与战争》、《论国家》等。列宁对政治斗争、党的学说、战略策略以及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和国家的本质、类型、职能等政治学中的重大问题,都做了全面深刻的论述。特别是《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和列宁晚年口述的几篇重要文章,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系统理论,具体论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行政管理的关系、执政党的建设、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还研究了现代国际关系的格局等一系列政治学理论。另一方面,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付诸实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内容。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毛泽东同志的一些著作,如:《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对阶级、国家、革命、政党、人民民主专政等问题,做了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5 申文杰、王风鸣:《政治学概论新编》,第35页。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其先后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等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扩大人民民主,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以及“一国两制”等许多重要政治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根本上改造了旧政治学,实现了政治学的伟大变革,它与旧政治学相比,具有自己显著的特征:
1.高度的科学性。 2.鲜明的阶级性。 3.彻底的革命性。
4.显著的实践性和发展性。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方法及意义
一、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打开科学宫殿大门的钥匙。任何科学的学习与研究,都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就达不到正确的学习和研究的目的。学习和研究政治学也不例外。从根本上来说,学习和研究政治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客观地科学地考察和分析各类政治现象,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才能取得正确地认识和结论。然而,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者和历史学者一刻也没有放松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的批判,攻击它是扼杀主体能动性的“历史决定论”、“经济决定论”,是一种必须抛弃的“非科学的偏见”。特别是20世纪以来,在突飞猛进的自然科学浪潮的冲击下,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把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提出了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等研究方
法。尤其风靡一时的行为主义,一度成为雄踞西方政治学界的主导方法论。它主张采用数据测定、数学模型、模拟实验等方法,对政治进行“纯科学”、“纯技术”的研究,使政治科学成为一门可以精确计量的科学。对西方研究方法的应用价值以及其对开发人类政治思维的作用,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但由于其最根本的方法是错误的,西方政治学研究往往陷入主观唯心主义和机械论,只看到一大堆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和数据,只局限于一些具体的行为和过程,而不能真正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仍然强调坚持马克届主义的方法论。
具体说,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基本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历史分析方法。
(二)经济分析方法。
(三)阶级分析方法。
(四)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方法。
(五)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此外,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西方学者的一些具体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也要积极借鉴,如利益分析方法、行为主义的方法(政治系统论、政治沟通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政治文化理论、政治发展理论、政治计量理论等)、历史研究法、制度(system)研究法、制度(institution)分析方法、新现实主义的方法等等。总之,不能以简单化的态度来对待政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政治生活是复杂的,要深入分析和把握中国和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就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不断实现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进而促进我国政治学的繁荣和发展。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政治学是一定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论总结,反映了客观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和掌握这门科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增强政治行为能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要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行为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历史悠久,几千年遗
留下来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至今仍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一定的市场。人民群众普遍缺乏民主锻炼,政治素质较低,民主和法制意识淡薄,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要求。加上整个社会民主与法律制度不健全,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或比率很低,或难免越出正确的渠道,变成政治盲从盲动。建国以来,我们已有这方面的教训。所以,必须广泛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政治理论和政治知识水平,增强人们的政治辨别力和政治参与能力。广大人民群众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才能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的现实政治问题,才能增强自觉的民主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履行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才能提高参与国家管理的能力,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国家管理人才,保证政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务治理和国家管理水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仅需要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奋斗,而且需要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政治管理才能的国家管理人才。过去,我国的管理人才中存在着知识水平低、管理能力差、人浮于事、瞎指挥等不良现象,致使决策失误、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十分严重。现代国家管理的复杂性,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对国家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修养,优秀的政治思想品质,出色的管理才能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政治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广大国家管理干部不仅能够知晓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古今中外的各种国家制度、政党制度、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而且通过研究国家机关各部门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等理论和知识,还能够懂得行政管理的知识,掌握社会主义政治活动的规律,进而能够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政治形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对政治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加工,对政治过程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控制,对政治决策进行科学的咨询和论证,对政治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设计,这必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其治国安邦的能力,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管理人才。因此,加强对政治学的学习和研究是培养国家管理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有助于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极为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牵动着全社会,没有科学的政治理论指导是搞不好的。通过政治学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掌握丰富的政治知识,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水平,而
且能够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政治体制的状况,明确哪些因素制约着我国政治体制的发展,弄清楚哪些是应该坚持和完善的好的东西,哪些是应该革除的弊端,从而确定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原则和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措施。同时,通过政治学的学习和研究,还能够培养政治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使我们一方面能够对我国的改革实践不断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总结,既可以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又能够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及时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能够研究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国家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吸取其科学合理的成分和积极有益的经验,从而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
第三篇:第一章和第二章读后感
思想政治教育1141班
江玲玲
学号:1120514108 第一章和第二章读后感——浅谈国防建设和军事思想的重要性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国防的建设,从国防概述,国防法规,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这四个方面进行展开叙述。让人感受到国防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国防建设不仅可以抵抗侵略,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的统一,更是捍卫国家主权的重要途径,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标志,捍卫好国家的主权,才能国家独立,领土完整,而主权的独立需要完善的国防建设。孙子曾说过:“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更是表达了国防建设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第四小节介绍了中国国防的历史,读后才发现我国的国防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年代,古人用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保卫住了他们的家园,古代君主的治军理论在现代仍让人称赞。在这漫长的4000多年的国防史中,从夏王朝到鸦片战争,不少卓越的国防政策孕育而生,比如“富国强兵”,“寓兵于农”,“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还有兵民合一的兵制制度的诞生,城池和长城的建造。近代历史时期清朝的兵役制度的改革和海防的建设直到甲午战争的打响,到现代国防走向不断完善的阶段,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个国家的富强壮大都离开不了强大的国防建设,从兵役制度的改革到海防的巩固,无不闪耀着中华名族保卫家园的决心和智慧,他们以自己的力量去追求和平的心愿,也是为了抵抗外敌的入侵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国防法规的诞生保证国防有效的开展和运行,比如《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这些法律条文的实行使国防建设走向了法治和规范化的道路,其中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国家为大学生服兵役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而我们作为新时达的知识分子,理应响应国家的号召,去为国家的国防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使自己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报效祖国。通过第三节的阅读,让我感受到国防建设的不易,其中领导体制,国防的政策,军队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新中国武装力量的建设是国防力量的主体,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中国民兵组成,让我想到这些士兵为我们的国防建设是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和艰辛,我们人民的幸福和和平的生活都是用他们无私的奉献换来的,他们的肩上扛着国家安全的巨大责任,让人感受到这份工作对于他们的意义。国防的动员也国防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国防的动员体现到人力和物力的准备,现代国防的动员必须要向信息化和科技化发展。最后一小节是国防教育,涉及到国防理论,精神,知识,技能和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而现在我们所进行的军事理论和实战的联系无疑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一个很好认识我们国家 思想政治教育1141班
江玲玲
学号:1120514108 国防建设和军事发展的渠道,也是锻炼我们意志,培养爱国情操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完善的军事理论的学习,我们才能了解到国防建设对于国家安全,统一,主权独立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而我们作为大学生,我相信,通过此次系统的学习,必定能够更加了解我们的国防建设,为中国国防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第二章主要介绍军事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其对作战的积极作用。让我懂得了军事思想是作战的灵魂,只有先进的军事思想的指导,才会有正确的防御和作战的对策,军事思想也历经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程,伴随着战争的发生而产生,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体现为战争论,战备论,治军论,用兵论,将帅论,其中《孙子兵法》是体现古代军事理论高峰的代表作,至今也令后人称道。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是军事理论家们通过实践产生的智慧结晶,军事思想对于战争的获胜具有指导性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上,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江泽民和胡景涛的军队建设思想和新时期军事指导的理论为国家的军事作战都提出了最高的指导方向,这些领导人的军事思想无疑是先进的,具有创造性,前进性和可行性的,中国的抗日战争,国民解放战争,井冈山战争的胜利,都是依靠党的领导人的军事思想的指挥,对于取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的团结做出过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深知这些军事理论的重要性,在关键时刻纳为己用。
巩固国防可以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抵抗侵略,先进的军事思想更是获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所以,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也应该要了解我们的国防建设和军事思想的运用,随时为我们的国家奉献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不断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和平团结。
第四篇:第一章 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第一章
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第一节
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
一、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政治思想伴随着政治权力的形成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
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城邦,它形成于公元前8-6世纪。由于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小块,希腊形成了城邦林立的多元化政治格局,成为世界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希腊半岛
辉煌的希腊文明
希腊人创造了辉煌的迈锡尼文明,也经历过公元前12至8世纪的黑暗时代,在公元前8至6世纪形成城邦文明。由于以海洋为中心,希腊文明具有开放、活跃和多样化的特点。凭借地缘之便,希腊继承和吸收了埃及和西亚古老的文明成果。
二、希腊政治思想的萌芽 荷马
荷马时代
公元前12-8世纪;《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迈锡尼时代);氏族内的原始平等丧失,阶级和等级分化已经出现,主要权力机构为民族大会、长老议事会和军事首领巴西毓斯;狄凯(正义女神,代表行为准则)和忒密斯(惩罚女神,代表习俗、法律)和荣誉概念。
电影《新木马屠城记》 特洛伊战争 赫西俄德 赫西俄德:《神谱》和《工作与时日》
狄凯(正义)和欧诺弥亚(法制)是宙斯的女儿,宙斯的统治标志着正义、法制及公共事务的原则的确立,狄凯捍卫神的正义,惩罚违背正义的行为。
他把人类历史分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铜器时代、半人半神——英雄时代和铁器时代。在他所生活的铁器时代,人们承受繁重的劳动和不幸,社会道德败坏,强权即正义,充满仇恨。
三、早期立法家的政治思想
时间:公元前8-6世纪,希腊世界完成由原始部落向城邦的过渡。
来库古(前700年-前630年) 斯巴达政治制度
根据平等和集体主义的原则,来库古在斯巴达人内部建立“平等者公社”。为了维持公民内部的平等,来库古将全国的土地和奴隶平均分配给每个斯巴达人,并且消灭货币、禁止土地买卖;为了贯彻集体主义原则,斯巴达人必须在军营中过集体生活,实行共餐制。 斯巴达战士 斯巴达人
既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公民权,又是职业军人,专门从事军事训练和从军作战。
电影《斯巴达的三百义士》 列奥尼达斯 希腊的叛徒
梭伦(Solon,前638年-前559年) 梭伦改革
梭伦坚持中庸原则,周旋于主张建立寡头政体的土地贵族、要求建立激进民主政体的农民、手工业者、下层平民和主张悠闲地温和改革的工商业者之间。
他颁布“解负令”,抵制平民平分土地的要求,一方面使每个自由公民享有基本平等的政治权利,另一方面使富有者承担较多的义务并享有更多的权利。
四、早期自然哲学家的政治思想 时间:公元前6-5世纪中叶
社会发展状况:城邦还处于形成时期,政治生活还不够发达。 自然哲学家
论述自然的人,即专门研究自然现象的哲学家。他们摆脱了对自然的恐惧和崇拜,把自然作为客观的求知对象。面对变化万千、纷繁复杂的自然界,他们要寻找其统一的“本原”,发现其内在的和谐秩序和规律。 主要代表
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毕泰戈拉及其学派;爱利亚学派的塞诺芬尼和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 自然法学家的思想
1.希腊自然哲学家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其关系的认识 探讨人类社会的政治秩序的内在规律、本原及其合理性:宇宙的“本原”是具体的物质;社会秩序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自然的秩序和法则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和范本。
2.希腊政治哲学从“自然”概念衍生出新的概念 (1)从“自然”概念中又衍生出“自然状态”、“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等概念。
(2)把自然研究中得出的均衡与和谐的观念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形成了关于城邦的正义、和谐的观念。
毕格泰拉:正义就是社会和谐的适当比例、尺度
一定要公正。不公正,就破坏了秩序,破坏了和谐,这是最大的恶。起誓是很严重的行为,不到关键时刻不要随便起誓,可是每个官员应能立下保证,保证自己不说谎话。 ——毕格泰拉
第二节
城邦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特点
一、城邦和城邦制度 希腊城邦的外部特征 外部特征 本质特征
外部特征:小国寡民
城邦的领土一般在50—100平方公里之间,公民人数一般在625—1250之间。
人口达到一万以上的城邦很少,即使鼎盛时期的雅典也只有30万人口。 希腊城邦的本质特征
城邦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
希腊城邦的身份集团 奴隶
无公民权的自由人 自由公民
城邦政治的多元化特征
一是城邦主权实体的多元化,约有700个左右。它们对外独立,对内享有完全的自主权。
二是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化,如君主制、僭(jian)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等。
希腊城邦的民主进程:以雅典为例。
公元前509年,雅典实行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制度的正式确立;公元前443—429年,伯里克利执政,雅典民主制臻于全盛。 伯里克利
伯里克利对雅典民主的定义 “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理想的雅典民主政治
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里克利 雅典民主的优越性
在我们这里,没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自己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熟悉的——这是我们的特点: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就没有事务。
——伯里克利
雅典人在公共事务中遵守法律,因为这些法律‘深使我们心服’,包括那些未写成文字的法律,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如果违反了这些法律,就是公认的耻辱。雅典人也服从那些由他们推选的政治统治者。
——伯里克利
小结:雅典民主的优越性及其表现 雅典民主的优越性在于它的平等性质。
雅典民主的两大特点:其一,能把人们对私人事务的关心和参与公共生活结合起来;其二,能把个人自由和服从法律结合起来。 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雅典的民主是非常狭隘的民主,只有雅典公民才能享有管理公共事务的政治权利,奴隶、外邦人和女人都被排除在这一权利之外。
二、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一,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 自然政治观
城邦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由各种自然的社会组织(家庭、部落和村社等)自然进化的产物;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其有机的组成部分。
整体主义
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国家是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个人只有融合于整体,为其献身,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理性的政治思考 希腊人已把政治学与宗教和神话区分开来,强调政治是人的事务,研究政治因果关系。
柏拉图:国家由人构成,要通过分析人的品性来认识国家,运用教育塑造优良公民,建立优良国家。
亚里士多德:对158个城邦进行实际调查,运用归纳分析方法形成一般理论;比较研究;历史的方法;分析方法。 第三,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 政治学的词源
“政治学(politics)”的词根就是“城邦(polis)”,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研究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职能等,研究城邦的组织和管理方法。
希腊政治学的研究主题 对政体的研究;亚里士多德对不同政体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合理的原则,筛选出优良政体,构想理想政体。 希腊政治思想的范围
公民内部关系;其核心是如何协调公民内部关系,分配权利义务,实现内部和谐,过上优良的公民生活。 第四,从公民的视角思考政治。
现实的政治实践的需要是思想家从事理论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
政治实践:希腊实行民主制度,需要公民广泛参与政治活动,对政治问题进行广泛的辩论。
政治理论:从理论上对公民的日常政治辩论进行总结和升华,也表达公民的期望、态度和价值观。
小结:希腊政治思想家的理论遗产 探讨了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提出了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提出了政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三节
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一、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和思想界的变化 希腊思想界的变化
研究的主题由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伦理规范也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 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发达的民主制度和活跃的公民政治生活带来了热烈的政治讨论和政治思想的繁荣。
二、智者的政治思想 1.智者简介
出现时间: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主要活动:传授辩论、诉讼、演说、修辞的技巧及相应的参政知识,关注和思考社会、政治、法律、伦理、宗教等领域的问题;主要代表:普罗塔格拉、高尔吉亚、安提丰 学术风格
智者不是同一的思想流派,没有统一的政治立场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他们思想活跃,不囿成见,大胆质疑前人的成见,对政治法律问题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高尔吉亚 ①无物存在。
②即使有某物存在,我们也无法认识它。
③即使我们可以认识某物,我们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颂赞海伦》
安提丰:法律可疑,后生可畏 智者与早期自然哲学家的区别
早期自然哲学家研究事物客观的和“神的”本性,不研究人及其活动的社会意义和性质;智者从神和自然转向人和社会,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
小结:智者的政治思想
(1)集中探讨了自然与约定的关系,有的主张维护和遵守城邦的习俗和法律,有的主张建立符合自然本性的新的法律、习俗。
(2)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平等是指所有人在教育、财产、种族等方面的平等,甚至包括主人与奴隶之间的平等。
三、苏格拉底的活动和贡献 1.苏格拉底的使命
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立足于城邦生活。(具体地说,就是蛰刺城邦,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2.苏格拉底的方式
在雅典的大街上、市场里或朋友的客厅里,与各种人物交谈,讨论各种问题,针砭时弊。 3.苏格拉底关注的重点
伦理道德问题和人生的真谛,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
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是改善人的灵魂,使他们有知识和教养,过理性的生活,追求善。
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399年)
罪名:否认城邦的神,引进新神;腐蚀青年 第四节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二、国家的理念和正义的国家;
三、哲学家治国思想;
四、政体思想;
五、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一、生平和著作
柏拉图(前427-347),出生于雅典名门望族,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经历了雅典民主制因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而陷入危机、“三十僭主”统治时期、民主制的恢复等不同时期。 柏拉图的游历
埃及的等级制度和职业分工、高度发达的官僚制度、僧侣对国家理智活动和教育的控制及其教育方法;毕泰格拉学派的思想家强调净化灵魂的重要性,推崇社会和谐,主张知识精英统治;与西西里的叙拉古僭主的交往。
柏拉图的著述与讲学 《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柏拉图创立“阿卡德米学园”
二、国家的理念和正义的国家 虚拟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念论
人们所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是不真实的,不属于存在的范畴。它是理念世界的某种歪曲的摹本和虚幻的影子。
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它只能被某种高超的智慧所把握。 柏拉图的理想国
它是现实城邦所应趋赴的目标,是现实各类城邦制中合乎正义的因素的集中提炼和升华,是城邦本质或内在精神的真正体现和阐发。
正义的城邦追求城邦整体的和谐、统一和强盛,要求个人完全消融于社会整体,为城邦献身。 最理想的城邦秩序
城邦最理想的秩序就是由哲学家领导军人统治生产者,因为他们分别具有理性、激情和欲望三种不同的灵魂。 分工
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会分工上,即统治者(哲学家)、辅助者(军人)和生产者三个等级分别承担“统治”、“保卫”和“生产”的职能。 等级
城邦的正义就是国家的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 思考一:
柏拉图论证社会分工和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
第一,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生活需要的多面性之间的矛盾要求人们必须共同生活、分工合作,即每个人从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相互提供服务。第二,哲学家最有智慧,代表着国家的理性;生产者从事粗鄙的经济活动,谋衣谋食,代表着欲望;而军人处于两者之间,代表着激情。 最佳状态喻
最佳状态喻是指他用人的灵魂的最佳状态来比喻城邦的最佳状态。人的灵魂的最佳状态是理性居主导地位,统帅激情,控制欲望。与此类似,一个城邦也应该是哲学家的理性领导着军人的激情统治生产者的欲望。 金银铜铁喻
金银铜铁喻是指他用金银铜铁比喻不同等级的人。有的人是上天用金子做的,如哲学家,可以做统治者;有的人是上天用银子做的,如军人,可以做辅助者;有的人是上天用铜铁做的,如生产者,只能被统治。 思考二:
你如何看待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设想?
柏拉图借理想国表述了一套政治价值体系,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乌托邦主义和整体主义的传统。他竭力论证社会分工和等级划分的合理性,其学说实际上是为处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马克思论分工
当分工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们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思考三:
思考:马克思关于分工的思想与柏拉图的思想有何差别? 柏拉图竭力论证社会分工和等级划分的合理性,马克思则主张取消将人禁锢在某一领域的旧式分工。前者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有助于维护奴隶制的城邦政治秩序;后者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服务。
三、哲学家治国思想 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
人的品性是政治的基础,品性的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要改造现实的不良的政治,就必须从改造人的品性入手。要改造人的品性,就必须由哲学家来进行。
为什么一定是哲学家?
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人一旦掌握了关于善的知识,就会具备完善的德行。哲学家是唯一掌握了真知识的人,必定是德行最完美的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矫正国人恶劣的品性。 哲学王
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性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 三大举措
哲学家要对个人和城邦进行彻底的改造。首先,要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其次,哲学家和军人不得有私有财产和家庭。再次,重视对公民的教育。
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
“财产共有,家族共同,可以造就出来真正护国的人;不致因为把一件东西认为你的我的,致国家分裂;不致因为把室家看作私有的,不致因为各有各的妻子,遂惹起各人自身的苦乐;如果他们有同一的苦乐,使可引导他们趋到一个共同的目的上去。”(《理想国》第五卷) 注重公民教育
《共和篇》中所讨论的并不是政治组织问题,乃是教育方法问题。柏氏以为单靠立法断不能造就出来适应社会制度的市民。如果民性健全,便没有法律的必要;如果民性不健全,即使有法律也没有用处。(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第25页) 思考四:
哲学王的三大举措有何意义?
第一个措施确立起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第二个措施培养政治精英、确保其统治地位,第三个措施培育城邦公民的政治意识形态,维护现有城邦政治秩序。
柏氏教育理论的积极意义 柏氏相信教育的力量很大,贤哲军人都是教育的结果。所以他虽然主张人类天性不齐,和阶级分位之说,但他的阶级分位,是教育训练的结果,不是天造地设的;是人为的,不是命定的。(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第26页)
四、政体思想
第一种:以其内在原则划分政体类别(《理想国》)
贤人政治:由哲学家执政的国家;不当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其原则依次为:智慧、荣誉、财富、自由和专制。 政体的嬗变 原则的嬗变 平民政体
“在这种国家里,如果你有资格掌权,你也可以完全不去掌权,如果你不愿意服从命令,你也可以完全不服从,没有什么勉强你的。别人在作战,你也可以不上战场,别人要和平,如果你不喜欢,你也可以要求战争。” 僭主制
在
?
的身上,节制的美德已经扫除干净,而代之以疯狂。他无法无天,醒着时就想去做只有在睡梦中才偶然想到的事情。无论是杀人越货,还是亵渎神圣。
第二种:依据是否依法治国和统治者的人数为依据(《政治家篇》) 第三种:单一型和复合型(《法律篇》)
“有两种典型的国家形式,其他的形式可以说都是从这两种典型推演而来。我们可以称一种为君主制,称另一种为民主制;波斯是君主制的典型,雅典是民主制的典型。” ——柏拉图《法律篇》 复合型政体
五、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混合政体
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混合 夜间活动委员会
由在职和卸任的教育总监、祭司等组成,他们精通天文学和数学,正确理解生命在宇宙中的地位,把握“多中的一”。它不受法律约束,指导和监督国家机构,弥补良好法律的不足,防止国家制度的衰退。 社会经济政策
土地公有,分给个人耕种,但不得转让和分割;实行共餐制;一夫一妻制为合法的婚姻形式;社会划分为公民、工匠与商人、奴隶三个等级。 思考五: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相比,第二等好的理想国有何特点?
与理想国的构想相比,第二等好的理想国在政体形式、领导者和社会经济政策等各个方面的规定更加具体,更具有可行性。这是柏拉图采取务实的态度,对当时希腊城邦政治更加成熟的思考。 第五节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前384—332年)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柏拉图学园最有才华的学生,其政治学以柏拉图的《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为起点。曾任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创建吕克昂学园。 主要著作
《尼各马可伦理学》;《修辞学》;《雅典政制》;《政治学》。 《政治学》
卷一论述城邦的起源、目的、本质;卷二论述理想城邦的原则;卷三研究城邦的性质及公民的本质,由公民的性质而论及不同政体;卷
四、
五、六研究现实的城邦;卷
七、八讨论理想城邦的规划。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政治学
政治学是研究人和城邦的“至善”的科学。它以实现城邦的至善为目标,是“最高主宰的科学、最有权威的科学”。 研究对象 城邦
研究内容
第一,概括和总结前人关于政制问题的理论;第二,根据对158个城邦政制的调查资料,考察好政制和坏政制;最后,探究维持城邦秩序的最好政制、法律和风俗。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2.比较研究法;3.分析的方法:溯源法和分析法。
三、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 城邦的起源
“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人类社会组织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经历了家庭——村社——部落——城邦的发展进程。 城邦的目的
国家是为得善生活而存在的,不是仅仅为生活而存在的,如果单以生活为目的,那么,奴隶或野兽都可造成一国;他们所以不能成国,就因为他们没有福分,没有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
(《政治学》第三篇第九章) 如果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对于道德必定非常关心。因为没有这种伦理的目的,这种社会便仅仅成了一种联盟国;法律便真像哲人派李可福郎(Lycophon)说的,只是“保证彼此公道”的契约,并没有使市民善良公正的真正实力了。
(《政治学》第一篇第九章) 城邦的目的
至善;即公民过上“优良的生活”
国家是家庭村落的联合,以完全生活自足生活为目的,这种生活就是快乐的生活,荣誉的生活。
(《政治学》第三篇第九章) 城邦的本质
采用分析的研究方法;公民的本质:有权参加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人们;城邦的本质:这些自由人的自治团体。 公民
“全称的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实务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即有权参加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人们。 城邦
“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是“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同职能参加而合成的一个有机的独立体系”。
政治家和公民的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一个好公民“应该懂得作为统治者,怎样治理自由的人们,而作为自由人之一,又必须知道怎样接受他人的统治”。 亚里士多德的偏见 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外邦人是野蛮人;女人只相当于肢体不全的男人。
四、政体的分类及其变革 政体
政体是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各分子所乞求的目标。 分类 变革
人的天性是追求自己或自己党派的利益,这会导致统治者的堕落和党派之争,引起政体的变化。寡头派和平民派的冲突,是引起希腊各城邦政体变化的根本原因。 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学说与柏拉图的政体学说有何区别?
柏拉图专注于政治的抽象原则、价值体系和对理想城邦的设计,亚里士多德侧重于考察和分析城邦的历史和现实,提出组织和治理各种类型的城邦的艺术,建立范围广泛、内容丰富的政治学科。
五、对理想城邦的设计
私有公用;奴隶制;民主原则;理想政体;依法治国 理想的政体
以“中庸”为原则;以中产阶级为基础;将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混合起来;工匠、商贩和农民不应享受公民权。 依法治国
“谁让法律来统治,谁就是让神和理智来统治,但谁要是让一个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 法治的含义
第一,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第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法治的优越性
法律是由多数人制定的,体现多数人的智慧,没有偏私,不易腐败。 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有何异同? 相同点:整体主义原则;奴隶主的阶级立场
不同点:柏拉图主张共产共妻,亚氏主张有限制的私有制;柏拉图主张哲学家治国,亚氏主张民主制;柏拉图重视伦理道德,亚氏重视法律。
六、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贡献 政治学的开创者
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范围、目的和研究方法,对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和概念、范畴进行了系统研究,是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亚学科。 新传统的开创者
他批评了柏拉图的少数优秀哲学家治国的主张和反对法治主张人治的思想,为民主和法制作了有力的辩护,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开放、进步和理性主义传统的先驱。 小结:希腊政治思想发展线索 课后思考题 1.古希腊政治学的基本特点?
2. 如何理解古希腊城邦与政治思想的关系? 3.柏拉图正义理论的内容和实质 4.简评柏拉图的《理想国》
5.亚里士多德如何分析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 6.如何评价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政治思想上的地位?
第五篇:北航《政治学原理》第二章FAQ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http://.cn
北航《政治学原理》第二章 政治体系 FAQ
一、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适宜的政权组织形式。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能反映我们国家的阶级本质。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能反映我国的阶级结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最能充分代表和反映我国的国体,是与人民民主专政完全相适应的政治制度。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代议制度。这是现代国家最普遍采用、也最有效的民主制度。其次,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便于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宪法第三条第二款和第三款分别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种体制可以有效地防止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滥用职权,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在我国,人民除了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以外,还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在实践中,这些途径和形式主要包括:
(1)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政治权利,管理国家;
(2)人民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组织,实行基层直接民主,依法管理自己的事务;
(3)人民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参与企业民主管理;
(4)人民通过妇联、工会、共青团等组织行使各项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政党区别于其它政治组织的基本标志和基本要素是什么呢?
第一,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阶级斗争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它仅仅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相联系。并随着阶级、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第二,政党是阶级中一部分人组成的政治组织。组成政党的成员是本阶级中最有觉悟、最积极的分子,他们能够代表整个阶级的利益,统一整个阶级的意志,是本阶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政党是一个阶级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最高代表。
第三,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政党的纪律严格与否是检验政党有无战斗力的重要标志。
第四,政党要有一定的政治纲领。政治纲领决定一个政党的政治目标,而政党间的差异也主要表现在政治纲领的不同。这是由政党所代表的阶级特点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中不同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第五,政党和政权密不可分。政党只有掌握了国家政权才能实现其政治纲领。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它把掌握政权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
政党的这五个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正是具备了这五个特征,政党才能和其他社会政治组织相区别。
三、多党制可分为哪种类型?
第一,两级多元格局的多党制。这种类型的多党制的特点是,其一,政党数量多;其二,各政党往往划分为阵线分明的左右两大阵营,轮流执政。其三,政权的更替往往取决于第三党的结盟政策。
第二,多元并存的多党制。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政党在选举中都很难获得绝对优势,往往组成的是联合政府。其最大特点是联合执政,政权更迭较频繁,政局不稳。
第三,一党独大的多党制。虽然多个政党存在,但只有一个政党拥有绝对优势,并由其长期执政。多党制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典型政治运作模式。其看起来给人以更多的选择性,但无论谁执政,资产阶级统治的实质均无变化。
四、政治社团实现功能有哪些途径呢?
(一)参与政府决策过程。
是最为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政府人员要就某项问题作出适当的决策,必须首先掌握有关该问题的及时、准确的情报资料,而与问题有直接利益关系的政治社团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这一要求。经常采用的方式是协助有关公务人员进行研究,帮助起草政策方案或相关报告,出席立法机构举行的听证会、参加政府各种顾问委员心系天下求学人Page 1 of 2专业 专注 周到 细致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http://.cn会等。
在我国,在各级党政机关政策制定过程中,只要涉及相关社会团体的利益,一般都会有该团体的代表参与政策方案的起草工作,甚至由政府部门委托有关政府社团代为起草。
在西方主要国家,压力集团经常直接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过程,它们通过为政府公职人员或议会人员提供决策信息,如就有关问题进行民意测验,提供专题研究或调查报告等,借以推动或阻碍某一问题获得批准。
(二)影响政府人事构成以影响政府决策。
主要围绕选举过程展开,在政府官员或议员的竞选活动中,政治社团可以通过政治捐款、帮助某位候选人进行竞选宣传,动员选记和在选举日前往投票站投票等方式支持本集团成员所中意的候选人。
如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70初出现了大量由企业、行业协会或政治观点相近的人建立的政治行动委员会,它们对那些符合自己利益的政治候选人或政党往往慷慨解,不惜余力的地帮助他们竞选,而对那些当选议员或政府官员来说,其决策过程中自然要考虑那些曾为自己竞争帮助的压力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在法国,一些压力集团经常与选举中的某一些政党密切结合,支持该政党的竞选,而一旦该政党获胜,则压力集团的领导人当然地以选举胜利者的身份进行议会或政府。如1981年上台的社会党政府中,计划署署长、财政部长都是法国劳工民主联合会的成员。此外,压力集团还积极介入政府行政人员甚至司法人员的任命。历届美国总统对主要官职以及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都要充分考虑各个压力集团的愿望和要求,而国会中各委员会主席的人选问题历来都是各个相关利益集团相互讨价还价的结果。
(三)政府公关。
政府公关指压力集团通过与政府决策部门领导人或议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影响政府决策的目的。在美国,各个压力集团通过其院外活动人员,想方设法投合政府官员或议员的个人爱好,以图树立本集团在该政府官员或议员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大多数从事院外活动的人员都是某一压力集团的代表,他们实际上是压力集团在国会的联络人,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与立法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使立法者能够基于这种个人关系为该利益集团的说话,从而达到促进利益集团利益的目标。他们大多是受压力集团雇佣的律师、公共关系专家、离任的政府官员或议员。其游说对象不仅是国会议员,而且涉及政府行政部门。如美国总统、内阁成员每周都会许多寄自各种压力集团或其代理人的邀请信,内容无非是要求总统出席酒会,招待会及其他社交娱乐活动。这表面上是一种非政治性的联欢会,但正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压力集团可以借机向总统表明自己的立场、要求、借以影响其日后的决策方向。而与压力集团保持良好的关系,对官员们也很重要。
(四)动员公共舆论。
主要包括通过大众传媒手段、抗议示威、群众性集会、发表公开信、散发传单等方式造成论压力,从而迫使政府公共决策者在有关议题上作出一定的让步。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组织就通过游行示威活动,积极宣传种族歧视的道义性。从而取得了许多人的支持。为后来的《民权立法》的出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在许多政治社团都动力新闻力量实现自己的利益。如女权组织、环保组织等。
(五)司法诉讼。
通过司法过程实现本集团的目标。如在美国,联邦和州法院每年都会接到由各种政治团体包括美国公民自由同盟、全国有色人促促进会等支持或提出的大量诉讼案。20世纪60年代,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就曾对当时各州公立学校所推行的种族隔离制度本身的宪法合理性向最高法院提出诉讼,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心系天下求学人Page 2 of 2专业 专注 周到 细致
正在阅读:
第一章 政治和政治学08-22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试题库有删改DOC12-28
学习心得--成长与感悟03-12
2022军训的收获与感悟300字15篇03-24
GPS Pathfinder Office Software简明操作手册01-15
思修课的收获与感悟--谭雯莉04-21
2015新译林8AU2短语及句型整理03-15
商业培训机构对中国中小型企业管理模式影响04-20
风机价格,行情走势,工程造价,规格型号大全 - 图文01-15
五一劳动节收获感悟10篇_劳动节心得04-04
- 长春版实验小学2019-2020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数学开学考试
- 选人用人论文:如何营造风清气正选人用人环境
- 在新任干部集体廉政谈话会议上的讲话
- 市长在全市金融工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 2019党支部星级创建情况报告
- 银行抓基层党建工作的几点经验
- 关于教育扶贫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方案
- 工作中不轻易说的10句话
- 与“邻”相伴携手同行社区运动会方案
- 学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讲话专题党课讲稿
- 阿里巴巴的绩效考核
- 加强企业中秋国庆安全工作要求方案
- 银行抓基层党建工作的几点经验
- 市长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 「推荐」2020年“扫黄打非”工作实施方案
- 先进基层党组织材料
- 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党课报告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7年3月份重点工作通知
- 关于党建工作督查情况反馈专题党课
- 镇中心小学培补增效方案
- 和政
- 治学
-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