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更新时间:2024-04-12 10: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温州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商贸流通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繁荣程度、人民生活水平高低和城市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深化流通产业改革,优化商贸业态结构与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城市商贸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众多城市的战略选择。温州是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商贸流通比较繁荣的地区。温州正处在城市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将是商贸流通产业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布局、提升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时期。为促进温州商贸流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温州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是“十二五”阶段全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规划》主要编制依据: 1、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3、温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4、温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10-2020);

5、温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2010-2020年);

6、温州各县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商贸流通产业、服务业等专项规划;

7、温州市及各县市区主要的商贸流通产业集聚区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一章 现实基础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温州市商贸流通产业总体上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多层次、多元化、竞争性、开放式的流通格局正加快形成,商贸流通产业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繁荣市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温州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的地位逐步显现。

1、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十一五”以来,随着温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商贸流通产业规模稳步扩大。2010年,温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8.1亿元,“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170亿美元,“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长16%。中心城区商业网点达到4万多个,总营业面积约280万平方米。至2010年末,全市商品交易市场达到490个,年成交额843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71个,超10亿元的21个。

图1-1 2006-2010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从业态结构看,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百货店等现代零售业态一应俱全,连锁经营类商贸网点快速增加,“夫妻店”、“千店一面”等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新兴业态发展步伐加快,如会展业办展次数、展位总数、展会面积均有较快增长。品牌折扣店(Outlets)、会员制百货店、格子店、网络实体店等新兴零售业态纷纷涌现,业态业种不断丰富。社区便民商业发展较快,社区修理、干洗、餐饮、便利店、农贸市场等便民网点不断增加。

3、服务水平加快提升

“十一五”初步形成了“市级-区域级-社区级(镇级)”三层次商业网点体系,逐步实现“日用消费品在社区消费、奢侈品和耐用消费品到区级以上商业中心购买”的消费服务格局。“十一五”期间,全市2个市场被授予省重点市场,11个市场被授予省区域性重点市场,15个市场被授予省百强市场,专业市场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伴随着一批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的建成投用,高效物流网络加快成型。全市餐饮业经过五年发展,初步形成了“大众化为主,高中低兼顾,特色化突出”的发展格局,餐饮和酒店品牌建设取得成效。 4、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市商贸流通产业的现代化程度逐年提升,条形码技术、pos机、保鲜术、冷藏链技术、电子商务等在温州流通领域的应用逐步普及,服务质量与商业效率不断提高。网上购物已渐渐成为温州流通方式的时尚潮流,网上的售后服务和配送体系也不断完善。2010年,全市网购成交额达到28.7亿元,登记注册的企业网站2.6万家。温州

已建立了中国皮带网、中国开关网、中国泵阀网等传统优势产业的电子商务网站十多家,温州龙头企业纷纷在网上开辟商城,并涌现了一批全国知名的专业网购企业。一批机制灵活、经营规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纷纷崛起,初步具备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现代物流服务与增值服务功能。

“十一五”我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也暴露了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区域辐射力不强。总体上看,我市商贸流通产业的区域辐射功能不强,零售购物、专业市场、物流运输等领域均没有形成对周边地区明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打造商贸中心城市任重道远。

二是产业集聚性不强。全市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缺乏,网点“小而散”和“商住混合”局面依然普遍,片区性的商业中心发育不足。各地的小型商业街区大多是市场自发形成,业态上缺少引导及控制,总体经营档次偏低,购物环境不佳,品牌商号少,店均销售额低。

三是新型业态发展缓慢。在零售领域,电子商务、连锁店,以及商业综合体等新型业态发展较为缓慢;专业市场的虚拟化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现场、现金、现货的“三现交易”仍为主要交易方式;物流还主要是传统的托运部,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比较滞后。

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温州主城区2/3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集中在鹿城区,商贸流通产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交通问题,以及局部区域的过渡竞争、城郊居民消费不便等问题。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也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一体化的流通网络亟待完善。许多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类专业市场仍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域,空间布局尚待优化。

五是行业品牌不突出。温州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商贸流通企业品牌还较为缺乏,与制造业的国字号金名片拥有量和知名度形成较大反差,现代化龙头流通企业亟待培育。

二、“十二五”发展趋势

商贸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商贸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在引导消费、促进生产、引导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呈现一些新的趋势和动向,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也为新时期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1、国际商贸流通产业呈现发展新动向

本世纪以来,国际化经营、业态结构转变、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兴起成为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潮流。商贸流通企业的全球化、规模化和连锁化经营成为趋势,世界上50家最大零售企业的绝大部分都已进入中国市场,温州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面临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商贸流通业态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专业店的专业化、小型化趋势与综合商店的大型化趋势同时存在;折扣商店和仓储式商店继续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发展成熟,不同业态的融合发展趋向明显,无店铺销售与店铺销售的融合也成为趋势。温州必须把握这些潮流,培育新兴业态,实现商贸流通产业的赶超发展。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更是当今国际商贸业所追求的目标。商贸流通产业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步伐空前加快,也为温州商贸流通产业的转型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

2、国内商贸流通产业迎来发展新环境

近年来,国内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环境有了新的变化:一是2008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高度依赖外贸的发展方式有所转变,胡锦涛总书记不只一次提到: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商贸流通产业作为服务业的第一大产业,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主要载体;扩大内需方针也必然对温州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带来市场容量扩大、竞争模式和营销模式变化等长期影响。二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把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作为未来五年的主要政策导向,群众有效的消费需求将不断增长,温州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迎来良好机遇。三是国家明确提出要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引导住宿和餐饮业健康规范发展等,并将培育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作为重要举措,使温州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进一步明晰、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3、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带来了新机遇

主要挑战:“十二五”时期,温州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求商贸流通产业加快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管理和新型业态,并进行自主创新,形成创新型的集约化发展方式。温州市场经济体制由初步建立向逐步完善转变,要求商贸流通产业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更为自由地流动。温州经济社会结构由城乡二元向城乡统筹转变,要求城市商贸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流通网络向农村覆盖,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步伐。温州消费结构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向以住房、汽车、教育、旅游等为主的发展型转变,要求商贸流通产业调整、优化、升级业态结构,提高商品、服务的质量和档次。另外,在温州继续扩大开放过程中,商贸流通产业的外资进入也将加快速度,市场竞争加剧,对温州商贸流通企业在组织连锁化、规模化,流

通方式信息化、国际化,以及流通功能多样化、多元化上提出更高要求。 主要机遇:2010年,温州地区生产总值为2925.5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2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416元。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了消费水平的上升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温州作为长三角和海西区的区域枢纽城市,逐步完善的交通网络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温州城市化的加快发展、1650大都市框架的拉开,为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并将促进商贸流通方式的转变和商贸流通业态的创新。温州产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强大的商贸流通产业为之服务和配套。温州十大国有投资平台的成立,也为温州商贸流通产业的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载体。总之,“十二五”期间,温州商贸流通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省委“两创”总战略,围绕温州市委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目标,以“转型发展、创业兴商”为主线,以“以商活市、以贸促工、虚实结合、网络便民”为方针,以培育商贸龙头企业、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为抓手,着力推进全市商贸流通产业提升服务功能、提高发展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贡献水平,将温州打造成为长三角连接海西区以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高地,成为国际时尚消费品集散地和国际特色商贸中心城市。 二、发展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政府提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导向性要求,规范市场行为、保障流通秩序,而具体的市场行为主体是各类商贸流通企业,要激发企业的创

新动力和创业活力,减少垄断,引导民间投资参与流通设施建设和行业发展。 创新引领、内外互动原则。要鼓励流通企业的业态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以创新引领温州商贸流通产业“练好内功”,加快赶超。要充分发挥在外温州人的商业网络,强化招商选资,促进内外温州人在商贸流通领域的项目互动、资本互动和人才互动等。

集聚发展、网络优化原则。依托城市商业中心、商业街区、交通干道(枢纽节点),加快商贸流通产业的集聚发展,积极打造若干极化效应强、带动作用大的商贸业集聚区。同时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按照宜居城市建设要求,促进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便民商业发展,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

突出特色、提升能级原则。立足温州资源禀赋,挖掘传统商贸文化,以本土流通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大对连锁商业和品牌加盟的扶持,促进“工商互动、商旅互动”,加快树立区域商业品牌,强化温州商贸流通产业的区域辐射和影响力,提升城市商贸服务能级。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经过“十二五”五年努力,全市商贸流通产业的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商贸流通产业对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领地位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温州初步建成长三角连接海西区以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向建成国际时尚消费品集散地和国际特色商贸中心城市迈出坚实步伐。

2、分项目标

(1)产业规模。到2015年,全市商贸流通产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以上,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批发零售贸易总额达到2600亿元,餐饮业销售总额达到400亿元。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70亿美元。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达到1000亿元,年成交超十亿市场个数达到30个以上。商贸流通产业五年累计投资额突破1000亿元。

(2)网点体系。经过“十二五”五年的引导发展,全市商业网点体系更加完善,特色鲜明、功能健全、层级分明、便民利民的商业功能体系初步成型,建成“市级-片区级-社区级”城市商业网点体系。2015年,温州中心城区人均商业面积达到1.7平方米,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面积占商业总面积比重超过30%。

(3)业态结构。购物中心、百货店等大型商业业态按照商业中心层级合理布局,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得到普及。连锁经营比例逐年提高,2015年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达到15%以上。物流行业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加快转型,2015年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总规模的比例达到10%以上。 (4)企业实力。通过内部培育和外部引入,全市品牌流通企业数量明显增加,龙头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流通企业20家,三星级及以上酒店数达到80家。

(5)现代化水平。经过“十二五”五年的加快发展,全市电子商务普及率得到明显提高,“虚实结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30%以上的专业市场建立网上交易平台,线上交易比例显著提高,在温州注册的网店数量突破5万家。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管理信息系统及互联网应用得到普及。

表2-1温州市商贸流通产业“十二五”发展指标表

指标分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指标名称 商贸流通产业增加值 占GDP比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批发零售贸易总额 餐饮业销售总额 外贸进出口总额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 年成交超十亿市场个数 商贸流通产业五年累计投资额 中心城区人均商业面积 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面积占商业总面积比重 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 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总规模的比例 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数 三星级及以上酒店个数 建立网上交易平台的市场比例 在温州注册的网店数量 单位 亿元 %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美元 亿元 个 亿元 M2/人 % % % 个 个 % 万家 2010年 447 15 1495 1324 174 170 843 21 - 1.2 15 — — - 56 3.5 2.6 2015年 800 17 3000 2600 400 270 1000 >30 >1000 1.7 >30 >15 >10 20 80 >30 >5

第三章空间发展格局

依托温州市“十二五”规划的“1650”大都市总体空间架构,按照“优化布局、突出特色、集聚发展”的原则,以温州城市主中心为全市商贸核心区,以瑞安、乐清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南北两翼,以平阳、苍南、文成和泰顺4个大都市副中心为商贸副中心,以22个特色功能突出的商贸流通产业集聚发展区为重点建设区域,推进全市商贸流通产业按照“一主两翼四副多区”空间格局优化发展。

一主:大都市商贸核心区。范围包括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瓯江口新区、洞

头县、瓯江北岸(瓯北和上塘)。是温州市商贸流通产业最为集聚、层级最高的核心区域,是提升温州商贸流通产业对外辐射力的主导区域,主要承担综合性商贸功能。 两翼:瑞安、乐清作为全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南北两翼,要按照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要求,增强商贸流通产业的辐射力和带动性。

四副:平阳、苍南、文成和泰顺四大商贸副中心,是温州外围各县(市)的商贸中心,承担区域性综合性商贸功能,并充分体现地方商贸特色。

多区:“十二五”重点推进综合性商贸、专业市场、现代物流、新兴商贸业等四大领域共22个特色商贸集聚区建设。以旧商贸区改造提升和新商贸区高起点建设为抓手,使特色商贸集聚区成为商贸项目最为集中和市场交易最为活跃的区域,成为全市商贸流通产业加快发展的最重要引擎和支撑。见附表1所示。

第四章优化发展批发零售商业

引导全市零售商业优化结构、创新业态、突出特色、提升服务,满足温州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 一、优化零售业态结构

顺应温州城乡消费需求结构变化,加快完善零售业态,创新销售模式,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新建城市中心区应预留大型商业物业,引导布局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零售网点。老城区应结合旧城改造增设大型综合超市等零售网点,并积极改造沿街零售网点,推进连锁化经营。城市郊区沿主干道布局仓储百货、Outlets等新型业态,引导汽车购物向城市外围分流。在市区主要商业中心建设21个城市综合体,集居住、商业、餐饮、休闲等服务与一体。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在城市社区

与农村新社区发展各种便利店、连锁店等,优化商业业态和商品结构,与大中型商业设施互补发展,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行为和购物需求。

专栏一:“十二五”零售业态发展重点 1、购物中心。通过交通设施改善、商业氛围提升,提升时代广场等已建购物中心的整体形象,为其带来人气客源。在龙湾、瓯海、瑞安、乐清等重点县(市、区)核心商圈内新建大型购物中心,满足居民休闲购物需求。 2、百货店。加快银泰百货、开太百货、温州一百等规模以上百货店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尤其是停车场。鼓励规模以上百货店在龙湾、瓯海、乐清、瑞安、永嘉、平阳、苍南、洞头、文成、泰顺等县(市、区)的核心商圈新建分店,注重特色经营和错位经营,在引领消费时尚、创造消费热点上着力塑造核心竞争能力,以适应多种零售业态并存的新格局。 3、仓储式购物中心。依托高速出入口或重点商务区,面向市区城郊中小零售店、餐饮店、企业集团等,建设仓储式购物中心。可考虑在鹿城西部或东南部设置1处,在温州火车南站站前区设置1处,在龙湾永强南片设置1处,另外可在乐清、瑞安、永嘉、平阳、苍南等县市交通便利处分别设置1处。 4、大型综合超市。考虑到鹿城区已有3家沃尔玛超市、2家世纪联华超市,另有人本、十足等若干中型超市,因此“十二五”期间该区应适度发展大型综合超市,应注重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良性运转。其他县(市、区)应结合居民消费水平和交通状况,在中心商圈内增设新的大型综合超市。 5、专业店和专卖店。鹿城区应有控制地设置大型专业店,鼓励特色专业店向社区发展,其他县(市、区)可根据城市建设进度和居民消费习惯新建1-2家大型专业店;鼓励在特色商业街区、大型购物中心内等设立专卖店,推动和鼓励特色经营,发展系列专卖与物种商品专卖,并逐步形成专卖连锁经营体系。加快推动专卖店和专卖连锁体系向城市社区和农村新社区发展。 6、便利店。采用特许或加盟的形式,以连锁性质的便利店或专业店改造传统小型商业网点;充分发挥超市门店和便利店在网络信息和商品配送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电子商务载体,实现虚拟网络和实体网络的有机结合。 专栏二:“十二五”重点建设21个城市综合体 1、杨府山港区城市综合体 11、民科基地城市综合体 2、灰桥城市综合体 3、黄龙城市综合体 4、吴桥城市综合体 5、绿城城市综合体 6、鞋都城市综合体 12、天河城市综合体 13、机场城市综合体 14、将军桥城市综合体 15、站前区城市综合体 16、大西洋城市综合体 7、双屿城市综合体 8、七都城市综合体 9、龙湾中心区城市综合体 10、蒲州城市综合体 17、南湖城市综合体 18、大学城城市综合体 19、丽岙城市综合体 20、三江片城市综合体 21、梧田城市综合体(原英博双鹿啤酒厂地块) 二、建设特色商业街区

以“培育特色、完善功能、加强管理、创建品牌”为目标,按照“一街一特色”的要求,“十二五”重点发展一批已形成一定品牌和影响力、体现温州传统文化内涵的特色商业街区。对商业街的空间布局、经营特色、商品档次、配套设施、生态景观等作出合理引导,提升特色商业街区购物品质。特色商业街区的打造要注重与市级、区级商业中心的功能衔接,并将其作为不同商业中心的重要联系走廊,增强全市商业功能体系的完整性。

“十二五”重点推进五马步行街由线状向网状拓展,将周边特色街整合形成五马-大南市级商业街区;充分挖掘滨江资源,着力打造江滨路咖啡美食休闲街;改造提升人民路信息数码特色街、温州大道汽车服务街等;改造龙湾罗东大街和永梅公路沿线,形成南北贯通的综合性商业走廊;新建塘河文化街、瓯海中央大道步行街、龙湾永宁商业街、吴桥创意网购街区等新兴特色街区。支持瑞安虹桥路、玉海文化休闲街、乐清南大街、宁康西路、瓯北双塔路,以及洞头北岙、平阳鳌江、昆阳、苍南龙港、灵溪、泰顺罗阳、文成大峃等一批体现地方商业文化特色的商业街区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村商业和社区商业

以保障安全、便民利民、完善功能为目标,改善购物和服务环境,建设与各个乡镇(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商业和社区商业。

1、加快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继续以“千镇连锁超市、万村便利店”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拓展农村流通市场。引导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络,以农村新社区为中心,发展连锁经营、代理销售、物流配送、贸工农一体化等现代流通方式,开办连锁店、超市、便利店等现代流通业态。通过统一采购,严把质量关,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的流通方式,建立日用消费品和农产品经营为重点的“便利店”网络体系。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

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向农村延伸,形成县(市、区)、乡(镇)、村三位一体的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网络。发挥供销社再生资源龙头企业作用,充分整合、改造、利用现有网络资源,2015年,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再生资源固定或流动回收点;100%的乡镇建有具备堆码、分拣、分类、转运功能的回收站;各县(市、区)建有具备储存、交易、分拣、集散、初加工功能的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市场)。

2、分类推进社区商业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结合社区人口规模、消费特征和建设条件等,以服务社区居民为核心,因地制宜地推进社区商业发展。旧城区、已发展成熟的一般社区,应分别引导发展街坊式、点线结合和集中式布局的社区商业中心。新建社区可试点社区购物中心,推进“商住分离”,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应根据社区人口规模和消费特征等引导社区商业业态结构的优化,对市场调节失灵的业态引入应予以积极扶持。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和连锁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建设,规范和完善便民服务功能。深入实施“双进”工程,加快推进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开展社区商业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分类推进,形成适合温州社区特色的社区商业发展格局。

四、促进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将温州服装、鞋帽、小商品等批发市场进行改造提升,向集国内外贸易、生产加工、研发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商贸市场转型。部分经营品牌的批发市场逐步推进“市场转商场”,改善服务环境、提升市场档次。继续发挥服装批发市场对温州服装行业的带动作用,探索形成服装广场、服装工业园、面料市场三位一体的组合模式。 五、创新服务模式、规范服务行为

鼓励零售商业进一步细分市场,推进高端、时尚、流行、大众和专卖店的错位经营,适应消费多样化的趋势,挖掘潜在的消费空间。大力度调整商品经营结构、积极引进店中店,发展专卖店,增加各类方便消费者的中介服务业务。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强化主题化、特色化经营。结合实际,把商品消费与餐饮、文化、体育消费有机结合,推行购、吃、玩一体化经营,发展会员制消费、积分消费、休闲购物消费、文化娱乐消费等,为消费者提供最佳的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多元化消费内容和方式。

进一步规范企业经营和服务行为。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引导企业开展诚信经营,向消费者提供真实的商品信息,建立全面的售货服务体系,实行售前、售中、售后的优质服务。严格执行国家商务部《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监督落实促销活动预案制,确保安全有序。严格查处价格欺诈行为,所有商品都要明码标价。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环保标准,确保所售食品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和食品安全标准。继续严格实施产品备案登记管理和索票制管理。

第五章全面提升专业市场

按照“撤销一批、改造一批、搬迁一批、新建一批”的原则,抓好现有市场的资源整合和改造提升,科学规划、合理选址,高起点新建一批商品交易市场,促进全市商品交易市场的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和现代化。力争到2015年底,全

市商品交易市场达到500个,年成交总额达1000亿元,其中年成交额100亿元以上的市场1个、10亿元以上的市场30个,亿元以上市场80个;力争达到五星级市场1个,四星级市场20个,三星级市场60个,使温州成为全省的市场大市和市场强市。 一、“改、撤、迁”老城区市场

“十二五”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专业市场的“改、撤、迁”,并统筹规划新建市场。一是加快对城市交通、环境影响大的专业市场撤并、搬迁,并以专业市场群和集聚区为主要搬迁承接地。重点推进的撤并、拆迁市场包括温州东方灯具城、温州钢材市场、温州废旧金属交易市场、温州紧固件市场、温州化工市场、温州煤炭市场、温州木材市场、温州机床市场、温州陶瓷品市场、温州装饰城、温州礼品市场等。二是对部分已有市场实施改造整合和功能优化,完善品牌孵化、交易展示、电子商务、物流仓储配送、国际贸易等功能,全面提升市场档次和区域辐射力,主要包括温州商贸城、温州家具市场、温州装饰材料城、瓯海景山花木市场、温州浙江皮革市场、温州文化商品市场、瑞安商贸城等。对服装、窗帘等消费品市场应积极推进市场改商场。三是对城区保留市场的周边环境进行大力整治。加快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仓储、停车、运输、金融、信息网络、通讯、餐饮、住宿等服务体系。 二、建设市场群与集聚区

新建专业市场和老市场搬迁要积极向城市外围引导,在交通干道沿线、高速公路外围边缘地带、交通主枢纽出口要道等建设市场群和市场集聚区,促进专业市场集聚发展。预留大型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用地,重点引进与温州浙南闽北商贸中心城市相匹配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新兴产业、新型业态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

“十二五”重点建设两大市场群、两大市场集聚区:将瓯海大道、104国道两条城市交通主动脉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市场群,以发展汽车贸易、家居建材、农副产品等

为主;依托空港交通枢纽,在温州空港新区建设高端新兴市场集聚区;以温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培育若干个以花卉、药材、优质蔬菜、特种水产养殖、绿色食品为特色的温州(娄桥)农副产品市场集聚区;在苍南104国道沿线建设包括汽车贸易城、家电市场、海鲜城和大卖场、浙闽边贸水产城、农贸综合市场等为主的专业市场集聚区。

“十二五”重点新建的专业市场包括:温州市国际葡萄酒市场、温州水暖洁具市场(龙湾)、龙湾金属现代物流中心、龙湾五金采购中心、温州花城(瓯海丽岙)、瑞安建筑装饰城、龙港国际家具生活广场、苍南汽车贸易城、泰顺茶文化城等。 结合温州传统优势产业,“十二五”期间发展1-2家规范经营、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平台)。 三、大力提升农副产品市场

根据城镇居民的生活需求合理规划农副产品市场布局,力争达到2万居住人口、500~800米服务半径设置一个农贸市场的标准。结合旧城改造,逐步取消马路市场,引导大棚、露天交易为主向室内农贸市场过渡,新建住宅小区应规划新型室内农贸市场、若干生鲜超市、社区便民蔬菜专卖店和农民蔬副直销点。做好温州(市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加快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改造搬迁,支持“农改超”、“农加超”等多种业态发展。以整洁、卫生、安全为标准,改进基础设施,做到净菜上市,确保排水、排污通畅。以市场为导向,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连接生产基地和农户,扩大市场腹地,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把握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水产贸易,做大做强温州水产类市场,完善水产品交易、市场信息共享,以及餐饮、住宿、冷藏、保鲜、加工、物流配送等服务功能,扩大水产品市场辐射范围,增强水产品市场在全国

的影响力。“十二五”重点改造提升瑞安水产城、苍南浙闽边贸水产城,新建洞头中心渔港水产品交易市场、乐清水产品交易中心等。

第六章 构筑现代物流体系

一、建设立体物流设施网络

依托温州不断完善的航空、铁路、港口、高速公路体系,“十二五”重点推进立体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1、空港物流。依托永强机场升级为国家一类口岸,允许对外国籍飞机开放和允许开辟两岸直航新航点的重大机遇,在机场周边建设空港物流基地。加快申报空港保税区,形成浙南闽北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覆盖全国、面向世界的综合型空港保税物流基地,并促进空港保税区与瓯江口保税港区的无缝连接和整体联动。吸引国际国内著名的物流企业入驻空港物流基地,积极培育航空物流、保税仓储、口岸贸易等,开展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高附加值物流服务。以空港物流基地为核心,统筹规划开发机场以东围垦区域,建设集物流、市场、商务、高新技术产业、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温州空港新区。

2、港口物流。充分挖掘温州港口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温州沿海多层次港口物流,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发挥港口物流对温州临港产业的支撑作用。重点建设洞头状元岙物流基地、龙湾港区物流中心(一期)、温州半岛物流园区(浅滩一期)、乐清湾港区物流中心等港口物流基地(园区)。

3、铁路物流。加快温州铁路物流发展,重点建设温州潘桥国际物流基地、永嘉站前商贸物流区、瑞安江南物流园区(一期)、浙南(鳌江)物流基地、浙南龙港物流基地等项目,确立温州作为浙南铁路枢纽城市地位。

4、公路物流。依托温州主要对外公路交通节点,大力发展公路物流,将公路物流发展成为航空、港口、铁路的主要集疏运支撑。重点建设丁山现代物流园区、温州双屿物流中心(温州双屿公路枢纽二期)、苍南浙闽边贸物流中心、瑞安塘下物流中心、平阳万全物流中心等公路物流项目。 二、加快发展城市配送业

应对温州消费方式多样化和电子商务快速普及的趋势,加快发展城市配送业。加快建设城市物流配送项目,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城市配送的专业化水平,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结合旧城改造和城郊三产返回用地,在交通主干道附近建设若干配送中心,分片区发展配送分拣网点,打造完善、高效的主城区商贸配送体系。鼓励企业在主城区和各县(市、区)主要城镇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流通的现代化。

三、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

以促进传统货物运输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化为切入点,推进工业、商贸、农业第三方物流服务协调发展。通过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健全物流企业政策体系,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市场,鼓励各类物流企业通过改造、改组、兼并等方式,整合、盘活现有物流资源,实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十二五”时期,全市应重点扶持综合、工业、商贸、农业四类第三方物流企业。

专栏三:“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四类第三方物流企业 1、综合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完善城市配送功能、实现区域配送、扩大辐射范围的龙头。应引导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邮政等企业,整合现有资源,扩大增值服务功能,使其发展成为现代综合物流企业,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入驻温州。 2、工业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包括生产物流、采购物流和营销物流,市场潜力巨大。由于涉及到企业生产组织管理方面,可采取培植龙头物流企业与生产组织管理再造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培育第三方工业物流企业。 3、商贸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商贸流通渠道优势和仓储、运输等传统物流基础条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优化商品的供应和销售,建立商流、物流、信息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模式,实现供应一体化管理的物流配送服务。 4、农副产品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整合农贸市场等现有资源,加快建设农牧业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完善农副产品配送功能,促进农业物流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 四、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

积极推进温州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构筑高效、规范、低碳的现代物流体系。“十二五”重点建设温州公用物流信息平台,按照“企业建设、政府推动、标准规范、互联互通,谁建设、谁运营、谁受益”的原则运作,将各相关部门的业务进行集成,实现其在通关、工商管理、税收等领域的顺畅衔接,加强货主企业与流通企业联系。积极推广绿色物流理念,在产品包装材料、运输环保、降低流通加工污染等方面,对物流企业和供应商进行环境绩效评价,大力发展信息化主导下的绿色物流系统。加快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引导鼓励企业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机具设施及条形码等技术,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促进物流系统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套,提高温州物流业整体水平,加快推动温州物流业融入浙江省现代物流大系统,进一步实现与国内外物流大系统的无障碍接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kz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