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

更新时间:2023-11-03 14: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

毕业实习方案与相关材料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中国本科生毕业实习方案

为规范对本院外汉语专业中国本科生毕业实习过程,优化实习效果,特制定《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中国本科生毕业方案》如下。

一、实习动员

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第六学期开始,院、系负责人要做好实习动员工作,具体包括通过校教务处与实习接收单位联系实习具体事宜、召开实习班级全员大会以及组建实习领导小组等等。

二、实习时间与时限

实习的具体时间安排在第六学期的第十三周到第十五周,共三个教学周。具体的时间分配是:实习生于第十三周、第十四周到实习接收单位随堂听课,并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编写教案;第十五周讲课一周。

三、实习内容

实习的内容(包括课程类型、讲授课文、使用教材等等)由实习领导小组和实习接收单位根据实习班级以及实习接收单位的具体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协商、确定。

四、实习成绩

除不可抗拒的原因外,本专业学生均须按照规定的时间、期限参加毕业教学实习。毕业教学实习成绩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记录在案。取得及格以上(含及格)成绩的实习生即可获得4学分,作为在读期间所得

1

总学分的一部分。

五、实习总结

实习生在教学实习结束后,要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对整个教学实习的各个环节进行总结,撰写总结报告,并在第七学期开学后的选择适当时间召开“毕业实习总结报告会”。

以上各项条款应在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的监督下严格执行。

北京语言大学

人文学院对外汉语系

2005年12月

2

附录: 附录1

2006年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系02级大学生论坛暨实习报告会总结

2006年3月31日下午两点,我校第二届对外汉语系大学生论坛在教三楼301教室举行。本届论坛由吕文华老师组织策划,02级对外汉语系主办,吕文华、石定果、程娟、张冠夫、郑贵友、张宁志、施家炜、胡勇等诸位老师助阵本次论坛。

本论坛以05-06第一学期02级教学实习为基础,首先由02级八位学生代表就实习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进行了发言。丁强同学首先发言。他通过分析留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堂气氛,就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提出谈了一些自己在高级阶段教学的启示和实习经验。张娣同学分析了听说课的特点,并针对实习班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口语训练方法。汪朱渝同学结合习得理论,展示了她在实习中对综合课词汇教学的处理方法,很好的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了一起。曲瑞同学也就词汇讲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强调词的语义、语用背景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且强调要精讲多练、加强课堂互动。程璐璐同学从细节入手,对复述这一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她通过对比多位学者和教师的观点和做法,结合课堂教学意识,介绍了自己对处理复述环节的看法。杨黎同学探讨了报刊教材编写的原则,并以《报刊语言教程》为例,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改进设计。周志宇同学以《桥梁》中的一课为例,对教材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评价,并特别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刘頔同学最后发言。她重点强调通过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眼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向同学们介绍了很多自己在实践中采用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颇具借鉴价值。各位发言人的演讲不仅条理清晰、理论修养深厚,而且颇具幽默感,使全场观众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整个报告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发言结束后,在座同学就一些相关问题向02级学生代表提问。一位03级的同学指出,本次论坛的内容基本都是针对中高级教学,希望能听到一些关于初级教学的实习报告,意见十分中肯,非常有益于对外汉语系大学生论坛的进一步发展。

3

本次论坛较上届论坛有了较大的发展。吕文华老师对本次论坛做出了高度评价,并对八位代表的实习报告进行了点评。她认为02级同学的实习及本次论坛较往届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能够或从整体出发或从细节着手,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诸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深入研究,撰写出高质量的实习报告。吕文华老师同时指出,对外汉语系大学生论坛一改只有研究生组织学术交流的局面,对于树立本科生学科意识、提高本科生学术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会后,全佳红同学就本次论坛采访了几位与会老师。郑贵友老师用四个字来形容此次论坛:惊喜、惊奇。惊喜的是,通过半个月的实习,同学们都能总结出自己的体验和认识,而且很多都是非身体力行而不能获取的;惊奇的是,各位同学在仪态上的大度得体和表达上的流畅清晰。他认为这次实习为同学们进一步从事教学和研究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这又是一个起点,相信同学们的路会走得更高更远。胡勇老师是第一次参加论坛,他认为论坛很有意义,真正把理论用于实践中去;实习中感受最深的往往是所得的经验和教训,遗憾的是实习只有一次,同学们在语言教学实习中看到的问题没有机会改正,但若继续,相信他们可以互相借鉴,做得更好。吕文华老师认为学生的视野很开阔,论文涉及各种教学阶段、教材类型、方法、意识等,很具有专业意识、有思考、有见地;非常欣喜地看到同学们能够注意联系实际和应用;她还谈到这次活动很有意义,给广大同学提供了一个提升自我的舞台,增进了本科同学的学术交流。程娟老师首先很感激吕老师发起这样的论坛,弥补了本科生学术交流的这一空白;这一学术交流平台一方面帮助学生总结四年的学习体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检验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并储备对外汉语师资;这次实习帮助同学们更加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更有针对性和趣味性。她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更多的新理论,结合实际教学,提供更多的新视角。施家炜老师也对此次论坛作出评价。她认为同学们基本做到了教学法和理论与实际的集合,走出了教学与科研的第一步。

此外,一些同学意犹未尽,仍积极主动地与老师和学长讨论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如希望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建立一个专题网站,将相关学习资源整合并且长期积累,以供今后学弟学妹的参考;希望增加实习机会、延长实习时间等。

4

附:发言人及演讲题目

丁 强《高级汉语综合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张 娣《中级汉语听力口语课的特点及教学对策》 汪朱渝《中级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设计》 曲 瑞《在语境中讲解词汇》 程璐璐《对复述教学环节的思考》

杨 黎《报刊教材选材及对“报刊语言教程”的改进意见》 周志宇《〈桥梁〉一课的个案评析与启示》 刘 頔《听说课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附录2

2007年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系03级大学生实习报告三例

实习报告:初探对外汉语教材的情感因素

——谈谈我实习中的一点体会

03对2 李舒园

[摘要] 情感因素是我个人对对外汉语的教材编写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是我在实习中感受最深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在编写教材时,除了要考虑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等编写原则,还要考虑培养留学生对中国的感情,也就是多介绍中国的积极的一面,使留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汉语教学和汉语文化。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教材编写 情感因素 趣味性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逐渐发展和成熟,对外汉语的教材编写也渐渐受到重视。对外汉语教材是我们向世界推广汉语的第一介质。所以,在此介质上所反映出来的内容也尤为重要,可以说,教材是汉语推广的一张脸,世界对中国的第一

5

印象往往取决于教材的内容。所以,编写教材时,我们不仅要关注汉语学习,还要注重学习之外的中国的形象。说是学习之外,其实中国形象的好与怀也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情绪,乃至于其学习进展。以我本次实习时用的《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综合课本》(全四册)来说,上面有些内容我认为不宜出现。考虑到学生会对中国的现实问题感兴趣,教材尽可能地融入了很多真实的社会现象,但我认为应该对这些现象有选择地收录,我们不能只讲趣味性而不顾形象问题。我这里说的“形象问题”其实就可以等同于学生的情感因素。

一.

何为情感因素?

所谓情感因素实际上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提出的。我意指学生对学对象的心理认同状态。具体说来,就是指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对汉语、乃至对中国的印象与态度。很多留学生接触中国都是通过本国的媒体或朋友介绍的,但这毕竟都“耳听为虚”。他们真正认识中国大都是来到中国后才开始的,所以,学习汉语时使用的教材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教材上的内容的了解,他们头脑中都会形成一个对中国的最初认识,简单地说,就是我所学习的语言的国家到底是好还是坏?我喜不喜欢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喜欢”或“不喜欢”构成留学生最基本的情感因素。

“喜欢”无疑是最理想的学习动机。可以想见,如果让学生学习一个他“喜欢”的东西要比让他学习一个 “不喜欢”的东西要轻松容易得多。相反,如果他对学习对象很抵触,甚至很藐视的话,再强大的外源性动机也不会帮他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一来,他的学习过程只能是痛苦而沉重的,而学习成绩则会直接受影响。

以对外汉语教学来讲,学生学习的对象则是汉语,在学习时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汉语背后的整个中国,因为汉语与中国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学生对中国的感情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在学习汉语时要会轻松的多,他们的学习进步也会大得多。而学生是否喜欢中国则要取决于他们的第一手材料——教材的介绍。所以,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应该考虑到教材所体现出的情感因素会对学生的汉语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另外,对外汉语教师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有充分的责任与义务来宣传

6

中国的良好形象,因为汉语之所能够走向世界所依赖的是他背后日益强大的中国的综合国力。

因此,不管是为学生的汉语学习考虑,还是为汉语推广谋划,抑或是从一名中国公民的角度出发,我们都要为中国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也就是说,我们要设计好我们的教材,考虑情感因素在教材中的体现,尽量发掘社会积极的一面,而回避消极的一面。甚至适当的夸张都是可以理解的。并且要利用我们的教材,培养学生对中国的情感印象,是即便是只为工作而非出于兴趣学习汉语的学生都能喜欢汉语,喜欢中国。

二.

与趣味性原则的纠葛

作为教材,中国的一扇窗,我们应极尽美化她,而不是为迎合欣赏者的窥私欲来揭露她。

毫无疑问,“保证教材的趣味性是激发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手段” (吕必松1996), “教材的趣味性是十分重要的原则” (刘珣2000),“是编写教科书时应该重点考虑的方面之一”(刘珣1982)。佟秉正(1991)也认为“有意思”是初级汉语教材课文编写中“最关键的问题”。赵贤州、陆有仪(1996)不仅把趣味性作为教材编写的重要原则,也把它作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但现在的教材编写为强调趣味性原则,就大讲笑话和社会问题也是比较偏激的。如刘颂浩(2005)提到,“中国传统笑话里出现的醉鬼、吸烟、吃狗肉、盲人、小老婆、打学生手心” 殊不知这些“未必能为外国学生所理解和欣赏”。其实对于这些趣味性原则的误区,很多人都论述过,趣味性在“于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对外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的其他原则,如实用性、针对性、交际性、科学性等”(孟国2005)。“提高趣味性要充分重视挖掘语言本身的魅力”,增强课文的趣味性“更重要的在于创造”(刘颂浩2005)。然而提高趣味性却不能以揭露社会阴暗面为代价。事实上,学生只是是抱着好奇的心理来阅读,但这些内容却不会令他们愉悦,更不会对他们的汉语学习有好处。过多地涉及社会弊端不但不会真正提高教材的趣味性,反而会降低教材的水平。

所以,我们应该划清趣味性原则与情感因素的界限,其实两者并不矛盾,甚

7

至相辅相成:积极的情感因素会增加教材的趣味性。相反,不考虑情感因素,只求以“爆料”“揭发”来体现的趣味也只能是低级趣味,教学的道路也只能越走越窄。

三.

情感因素在教材中的体现

在我的实习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综合课本》(全四册)就有我上面提到的问题。教材不太注意情感因素,以至于产生了一些不太好的影响。比如,第一册第12课,山本到书店买书,而营业员一问三不知;第二册第23课,王欢买袜子上当了;第27课,有老师听课的话,都要举手“会的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第36课,“广东人什么都敢吃。天上飞的,只有飞机不吃;地上四条腿的,只有板凳不吃。”在我们看来这似乎没有什么,但是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却很不好——学生不理解,反感,甚至厌恶;第三册第52课,与山本正坐出租车的中国女士的恶劣态度与山本的高姿态的对比;第56课,课文和阅读材料都谈到“研究研究”和“那个”所指的送礼贿赂问题;第四册第63课,王才到国营公司求职因 “与总经理没什么关系”,“父母是农民”而导致求职失败;第64课,在学生表演的小品《吃鱼》中,“妻子怀疑是受污染的鱼,怕吃了中毒。于是她把鱼尾巴切下来给婆婆送了去。老人吃了平安无事,妻子这才放心”。这样的内容非但没作处理,应然还“受到了大家的欢迎”;第72课,徐秘书“打了一上午电话,”反映机关办事官僚拖沓,以及阅读材料反映的“扯皮”现象等等。

以第二册第23课王欢买袜子具体来说,小商贩说袜子“是法国进口的高级丝袜”,上边的商标“全是外国字儿”,而王欢说“得了吧”那是“汉语拼音”。当我看到这段内容是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高级的丝袜就得是“外国字儿”的?有“汉语拼音”的为什么就“得了吧”?虽然是很小的生活细节,却折射出我们社会很严重的“软骨病”——崇洋媚外。连一个小商贩都知道拿“外国字儿”取悦买主,可见这病有多么根深蒂固。不能否认,我们的社会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哈”气严重,但一下子就把这样的事情放在刚来中国几个月的“外国人儿”面前,是不是太“勇于知耻”了?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尊重自己,怎么能让别人尊重我们,尊重我们的文化,学习我们的语言呢?。

8

另外还有很多细节让人感觉不太舒服。其实可以理解,出现这些内容的初衷是想让学生觉得有意思,但是应该把握一下尺度,选择一下内容,毕竟还是应该“距离产生美”。

但是我不是说课文必须一直自夸,不能提及社会问题,但内容一定要有所选择,要客观大方。比如我认为第四册第69课的内容就非常好:农村因发展经济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这确实是现实问题,也是世界共通的话题。选择这样的内容要比纠缠于中国人的“小性儿”明智多了。并且课文对这段内容的处理也很得当:课文结尾时县长表示已经意识到污染问题,并保证整治。如果我们的教材都以这种思路来编写,那么教材中所体现的情感因素肯定会表现为积极向上的。

四.

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在我实习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感受到负面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比如,在我们操练“对??很/不习惯”时,很多学生说的是“不习惯”,“不习惯北京的厕所很臭”,“不习惯北京人吐痰”等等。但在我的班上竟没有一个学生说“习惯北京,因为北京人很友好,很热情”之类的话。再如,今年速成学院的圣诞节表演比赛上,也有一些情节让人不适。其中有一个小品,一个学生说“我告诉过你,不要卖中国的东西!”还有一个节目,一个学生竟然一上台就故意吐一口痰,惹得台下哄堂大笑。我们在面对这些场面是应该如何自处呢?我只感到脸红尴尬。

不能说这些现象都是我们的教材或老师没有教好,毕竟学生受社会的影响也很多。于是学生们或多或少地把这样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于是就有上课迟到——八点到了只有四五个甚至两三个学生在教室;课堂纪律散漫——上着半截课就有学生趿拉着拖鞋走进走出,或者说说笑笑毫无顾忌。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不作一些努力,利用教材尽可能的扭转这种局面,这也是情感因素体现在教材中的迫切任务。

综上所述,情感因素在教材中的体现是十分必要的。积极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世界认识中国更有推动的作用,所以,在编写教材时,我们在注重趣味性原则的同时也要考虑情感因素的作用。多选择一些正面而

9

大方的内容作为教材材料,为学生提供一个阳光、健康、积极的汉语环境。

参考文献:

郭志良主编 1996 《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综合课本(1)》,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郭志良主编 1996 《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综合课本(2)》,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郭志良主编 1996 《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综合课本(3)》,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郭志良主编 1996 《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综合课本(4)》,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刘颂浩2005 我们的汉语教材为什么缺乏趣味性,《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孟国2005 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

吕必松1996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内部资料。

刘珣 2000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刘珣 1982 试谈基础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佟秉正1991 初级汉语教材的编写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赵贤州、陆有仪1996 《对外汉语教学通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关于初级汉语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思考

03对2 吴君

提要:课堂提问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结合本次实习的经历和心得,讨论了不同提问类型在初级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以及提问的方式

10

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陈炜(2004)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外语界》第6期

刘晓雨(2000)提问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刘珣(2000)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邱家军(2002) 课堂提问的类型与技巧,《教育心理》第6期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C普通班教学实习总结

03对2 陈鹏宇

零、引文

2007年11月13日至12月3日,我参加了对外汉语专业在汉语速成学院的实习。前两周我主要是听C普通班中级汉语综合课(教材:《捷径》)和听力课(教材:《听力速成提高》),最后一周是准备教案,并且讲了四课时的综合课。整个过程都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自己的收获分听课、备课和讲课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听课方面

以前我只从事过一对一的教学辅导,比较正式的小班授课我还是第一次接触。有了身临其境的体会,之前所学过的知识也感觉充实了许多。听课中我注意到,我们所学习的理论大多是宏观上的,主要着眼于教学的组织和规划,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问题。而真实课堂环境中的授课,却要求教师在细节上下功夫,往往一刹那间的反应、一个动作、一个例句便关系到讲解的成功与否。这方面的知识我虽然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方法”课上学到了不多,但在真实环境中的观察让我得到了更为切实的体验。

两周的听课主要是为最后的讲课做准备,因此听课时我更多的注意把握老师

16

平时的教学进度和节奏。我记录下了老师每堂课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学生的提问频率,并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课间的时候我尽量多地与学生交流,彼此间相互了解。两周下来,我记住了所有学生的名字,并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事实证明,这对我后来的讲课非常有帮助。

二、备课方面

我备课时最大的体会就是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我感觉到每一课都是一个体系,而非语言知识的简单叠加。这一体系可分纵、横两方面。纵的方面,每一课前后内容之间应有照应,如语言知识和练习之间的照应。课后练习都有所针对的语言点,我整理出了这些语言点,并以此为根据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补充,同时确定了讲解时的重点。根据讲解的顺序,我打乱了习题的序列,再根据习题的难易度,我划定了哪些课上应该讲解、哪些布置学生做作业。每一课同时又与前后课的内容相联系,所以我注意复现学生前面学过的知识(主要体现在例句中),并且适当引入后面要学的内容(引入的内容注重趣味性,以吸引学生能自己去了解,为以后讲课做准备)。横的方面,不同课型之间也能够相互联系。我听的是综合课和听力课,听课时我感觉综合课以语言点为中心,听力课则以话题为中心,向相关内容发散。二者之间有不少交叉。所以我备课(综合课)时注意与学生听力课所学内容相联系,尽量让学生在复习的同时能够触类旁通。

整个过程也让我对备课环节有了更深的体会。与讲课、听课相比,备课的工作量要高出许多。之前老师给我们做过比喻:准备的是一壶,倒出的是一杯。比如课上所用的例句,大部分需要自己找。我原想用书上的例句,经老师指点才明白:课本上的例句学生预习和准备考试时自己会看,如果上课单纯照课本讲,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兴趣,还会限制教学的内容。我在找例句时,每个句子都再三斟酌,力求既比较自然,又能合乎要求的体现的语法点。

另外,有些细节问题也不容忽视。我讲课的教室有多媒体设备,老师上课一般使用幻灯片。有一次老师上课时所用的幻灯片文件打不开了,只能用板书讲解。因此我备课时虽以幻灯片为主,但也准备了相应的板书。后来讲课虽然设备正常,但也是有备无患,而且也让自己得到了锻炼。

17

三、讲课

我讲授的是《捷径》第九课,大体上先讲生词,后讲课文和语法,中间穿插例句。下面分别总结。

生词的讲解,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生词讲解的“深度”,即对生词的解释度。有些教学观点主张应给学生讲解生词的理据,乃至具体到“字”的层面。可是就我教的班而言,学生仅仅是汉语初中级水平,勉强能听懂一般的对话。大多数学生又是活泼好问,过分强调理据,很容易带出学生不懂的东西,从而影响教学的进度和讲授的重点。因此老师一般的做法是不解释生词,让学生依靠后面的英文注释去理解。但是给出生词的使用情景以及常用搭配,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一课生词的讲解只用二十分钟。即便是只给情境和常用搭配,也要注意回避未学过的词以及较复杂的句子。例如我讲生词“赞叹”时,曾造句:“长城让许多人赞叹:这是一个奇迹。”(该句未体现在幻灯片上)然后让学生重复,可没有人能重复下来,领读几遍后还是如此。我意识到例句过于复杂,只能再换句子,可是已经影响到了教学的进度。另外,同一课的生词前后之间往往有联系。可以利用这种联系,以巩固刚刚学过的词。生词可以组成短语,短语可以构成句子,从而将生词串连起来。如“一带、温和、肥沃、适合——这一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小麦”。当然讲解时也要循序渐进,不能为串连而串连。

语法是综合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之前一直把握不好课文与语法的关系,经过实习我才明白,语法和课文完全可以合理的“融”在一起,用课文自然的引入语法。学生也不致感觉唐突。根据语法点在课文中的分布,安排每一自然段的重点,有的侧重内容,有的侧重语法。在讲解新的语法点时,尽量“引而不发”。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释语法点的意思。如讲解“适应”时,先给学生句子“我不适应这儿的环境”,然后提问:“适应”可以换成什么?学生一般会自己想到是“习惯”的意思。这样的效果比直接讲解要好得多。另外,讲语法时最好能总结出该语法点的框架,也就是句式结构,学生会自己往里套,造出完整的句子。如讲“-为”时,总结出结构:“单音节形容词/副词+为+双音节形容词/副词”。看到这一句式时学生一般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先频频点头,再埋头记笔记。同时也要注意给学生点明该句法结构的语法意义,如“表示范围大或程度深”。与备课时力求详尽相比,讲解语法主要是注重简练,把大量的时间运用到学生的

18

练习上。同时,与生词的讲解一样,也要尽量回避未学过的内容。实习中我也注意到学生的“悟性”,有些语法的讲解大可不必求全责备,而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发现。如讲“时间名词+来”这一结构时,大部分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在句子中用上“一直”,而不必故意强调。

语法的讲解要靠例句来实现。备课时我就发现,找到一个合适的例句得下很大功夫。我认为选择例句要尽量做到三点,一是贴近学生生活,这不仅是因为学生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不容易误解”。如我在准备语法点“一带”的讲解时,用的例句是“夏天江南一带很潮湿。”老师看后指出,如果用这个句子,学生容易误解,可能会造出“美国一带我没去过”之类的句子来,因此应尽量用学生熟悉明白的事物,如“后海一带风景很美”“三里屯一带有许多酒吧”,学生就能一下子清楚。我在讲课中也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发现以身边的事物为例,不仅能一下提起学生的精神,也能够让学生“豁然开朗”。二是例句之间最好有联系,这样相似语法点间的同异便能一目了然。如我讲解“传入”时用例句“上个世纪,足球运动传入了中国”,讲“传开”时用例句“足球运动传入中国以后,很快就传开了”;“传下来”“传下去”也用相关例句联系起来。这样用两个句子连起四个语法点,方便学生的记忆与比较。根据练习和第二天上课复习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掌握得不错。三是注意与之前学过内容间的联系,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如我第一次课讲过“令”,第二次课讲“大为”时就使用例句“这件事令我大为感动”,然后提问是什么意思。另外,讲例句时我也体会到了板书的作用。我一般用幻灯片展示例句,将句中语法点用不同颜色,不同字号的字标出,同一语法点下的例句按照语法点对齐罗列。下课时不仅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学生也反映“非常清楚”。

实习中我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了课堂教学的经验,这是在课本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在以前的“课堂教学方法”课上,我们了解到一节课老师的讲解占20%,而学生的练习和活动要达到80%。实习中我对这一点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备课时的准备要力求详尽,上课时的讲解则务必简练。尽量做到引而不发,让自己准备的东西能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课堂上的教师所起的作用应该是把握、调控和点拨,学生则应成为课堂的主体。第一次上课时我对这一点虽然有所了解,但认识得不够充分。尽管并不是一味的讲解,但学生的练习还是不够。一般语法点的一

19

个例句要提问4-5个学生,我只提问了2-3个。导致第二节课讲到一半时就结束了整次课的内容,只好将当天要留的作业提到课上来处理。经过老师指点后,第二次课我注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最后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另外我注意到每个语法点对学生的难易度不一样,因此所需要的练习程度也不一样。而练习充分与否的判断,则主要靠与学生的互动。讲课时我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眼神,以判断讲解的是否得当,练习的是否充分,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学生互动的效果不仅关系到对教学内容的判断,更决定着课堂气氛的好坏,课堂气氛则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讲课时我注意使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循序渐进的进行提问,勾起学生回答的欲望。经常是一开始时需要点名提问,到后来就变成抢答或齐答了。我感觉一般每节课都会有一个小“高潮”,也就是学生普遍兴奋,课堂气氛十分融洽的时刻。这种高潮的实现,一方面教学是自然而然的进展,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兴奋点的把握。这种兴奋点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人或事。对这一点的把握可以实现“以点带面”,活跃整个课堂。如我教的班里大家都很喜欢某个较活泼的同学,这位同学的表现几乎可以影响全班。因此讲课时我注意“利用”这位同学的表现,往往能够带动全班的积极性。

四、结语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化了自己学过的知识,并获得了切实的经验,感觉离自己的目标——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更近了一步。实习也让我意识到了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最主要的是实际教学经验的缺乏,这让自己之前学到的许多知识都仅仅停留在了理论层面。另外,三周的时间一晃而过,在这段时间里总结出的经验只能算是窥豹一斑,同时肯定会有偏颇之处。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再去总结和体会。因此,以后的学习中我更应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ko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