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4-13 18:28: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此书又发展成三大卷。 3.教育心理学研究所遵循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学习理论一直是最重要的研究领域。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 深化拓展时期(80年代以后)

1.学习:是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或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经典条件作用:即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3.操作性条件作用:对个体在某种情况中作出的反应予以强化,使这一行为得到重复,从而保留下来

4.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都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

5.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6.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

? 标准: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第一条标准是,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第二条标准是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

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 条件 a) b)

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

意义学习的动机。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7.有意义学习的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8.奥苏贝尔提出的三种同化形式

?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新知识从属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包摄性广的观念

? 上位学习:新知识的学习内容比较概括

? 并列结合学习:在认知结构中实在找不到更抽象的或更具体的。

9.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10.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11.布鲁纳提出的三种表征系统发展的阶段

a) 动作性表征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作用于事物而学习表征它们。以后能通过合适的动作反应再现过去的事物。

b) 映象性表征 儿童开始形成图象或表象,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在这点上,他们能记住过去发生了的事件并能根据可能再发生的事的想象力(远见)去想象。

c) 符号性表征 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这里最重要的是语言。这些符号既不是直接的事物,也

不必是现实世界的复制,而可以是抽象的、有间接性和任意性的。

认知结构:就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地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12.加涅提出的五种学习认知结果

理智技能,指学生运用概念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言语信息,指能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的能力 认知策略,指学生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 动作技能,指学生习得的,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 态度,指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13.累积学习模式包含多少个层次,它把学习看作是哪些系统

协同活动的过程

八个层次 信号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动作链索 言语联想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学习 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学习 加涅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

第一个系统是加工系统或操作系统;由受纳器,感觉器记器,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反应生成器,反应器组成。

第二系统是执行控制系统,加工信息的策略,以及对整个加工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

第三系统是期望系统,是信息加工过程的动机系统,指学习动机。

14.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和学习观

? 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先前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烦人某种解释。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们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 学习观

a)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自己的理解。

b)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面内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的

c) 学习的情境性 强调学习知识与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15.随机通达教学;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呈现,从而使学生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支架式教学:教室或其他助学者通过对学习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习独立活动,直到完全撤出角架。 16.罗杰斯提出的三个教学原则

a) b) c)

真诚:表里如一,不装模做样(教师) 无条件积极关注:不加判断地认可学生 移情,要意识,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

17.罗杰斯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有什么不同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奥苏贝尔看来,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主要适用于个体获取知识,丰富自身的认知结构。它强调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恰到好处地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因此我们说,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是一种认知取向的学习观。罗杰斯的意义学习是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罗杰斯眼中的意义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知识之外,学生还获得了其他方面的成长。这就是罗杰斯所提出的意义学习,他认为,

学习不仅仅只涉及事实的累积、知识的增长,它应该还能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情感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能与个体各部分经验融合在一起。

第三章 学习动机

1.内部动机 由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 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成就动机 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2.奥苏贝尔把学习分成三种类型:自我提高内驱力 复述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

3.什么是自我效能感,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影响因素 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替代性经验 言语劝说 情绪唤醒 4.归因 1) 过程 2) 3)

韦纳法归因分为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制性p268 主要内容 提出每个人在做完一件事情之后,进行原因分 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

析时,往往从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别人反应等六个方面进行归因。这六项归因中,从来源上分,有内在因素,有外在因素。从稳定性来分,有稳定的,有不稳定的。从控制性来分,有能够自我控制的,有的是不能控制的。从而形成八种归因类型。 4)

归因怎样影响行为的动机 一般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或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而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于内在可控制的因素,那么就会有很强的动机。如果归因于外在不可控制的因素,则不会

有很强的动机。 5.习得性无助感

含义: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

表现:动机降低 认知障碍 情绪失调 6.成就目标

含义:指个体从事成就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包含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 怎样进行有效的奖赏? a) b) c) d)

奖赏要针对不感兴趣但需要完成的任务 奖赏要针对真正的进步与成就 奖赏要与社会性内容为主 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显性知识: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 隐性知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理论

形式训练说:最早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它是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由相应的官能所主宰,各种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

共同要素说:又称相同要素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相同要素说认为,一学习之所以有助于另一学习是

因为两种学习具有相同因素的原因。若两种情境含有共同因素,不管学习者是否觉察到这种因素的共同性,总有迁移现象发生。

概括化理论:贾德,提出了经验类化理论,即概括化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

关系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关系转换理论认为,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2.知识学习的一般阶段

习得阶段 转化和巩固阶段 迁移和运用阶段 3.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有哪些特点 a) b) c) d) e)

以陈述性知识获得为基础

先前子技能或能力是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必要条件 变式练习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关键 以能运用规则或概念会办事为获得标志 策略性知识是有效运用程序性知识的支持性条件

4.学习策略:学习者未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和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包含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5.策略学习的内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 原有知识背景 学生的动机水平 元认知发展水平 外部条件 训练方法 提供变式练习的机会 增加明晰的反馈 有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6.认知结构影响新的学习和迁移的三个特性 可利用性 可辨别性 稳定性 7.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力。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力,也可能有低创造力。低创造力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力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第五章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1.态度与品德的区别

? 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

? 态度的水平:接受 反应 评价 组织 性格化 ? 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2.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 a) b) c)

1.学习风格

含义: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是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

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于惩罚定向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第四阶段:维护社会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第六章

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特点:独特性 稳定性 兼有活动和个性两种功能

包含要素:一是生理要素,包括个体对外界环境生理刺激(如声、光、温等)对一天内时间节律以及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对不同感觉道的偏爱。二是心理要素,包括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动的三个方面。认知方面又包括辨别、归类、信息加工、分析与综合、记忆过程中的趋同与趋异、沉思与冲动;情感方面包括理性水平、学习兴趣与好奇、成就动机、控制点、抱负水准、焦虑水平等;意动方面包括坚持性、言语表达、冒险与谨慎、动手操作等。三是社会性要素,包括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

2.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 场独立性者 场依存者 学科兴趣 学科成绩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成绩差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成绩好

自然科学成绩好 自然科学成绩差

学习策略 独立自觉学习 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

由内在动机分配 由外在动机分配 教学偏好

结构不严密的教学

结构严密的教学

3.划分沉思型与冲动型学习风格的标准

根据个体在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速度和准确性划分

第七章

1.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一定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2.教学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所作出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

反思的四个阶段:具体经验阶段 观察与分析阶段 重新概括 积极的验证

3.当代教师要承担的一些职业角色

学习的指导者 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学生集体的领导者 心理卫生工作者 教学和学习的研究者

4.优秀教师的人格品质包含三个成分 敏感性 移情作用 客观性 5.教师期望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制造心理气氛 提供反馈 向学生输出信息 输入信息

6.教师的期望效应对教育的启示 建立积极的期望 发现学生的长处 a) b) c)

不断自我反省

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而且能有效运用 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高效率

专家型教师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7.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8.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

关注生存 关注情境 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第八章

1.课堂管理的目标 1) 2) 3) 1) 2) 3) 4)

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 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幼儿园-小学低年级 小学中年级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 高中阶段 1) 2) 3) 4) 5) 6)

确定目标行为和强化物 设定目标行为的基准线 选择强化物和强化的标准 如果用惩罚,必须先设定标准 按基线比较行为的进步 减少强化频率

2.课堂管理的四个基本阶段

3.行为矫正的基本程序

4.课堂行为干预的基本原则 以最小干预为基本原则 5.课堂气氛

概念: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它是学习的重要社会心理环境

类型:积极的 消极的 对抗的

第九章

1.行为目标: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 2.常模参照评价

是指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即常模为参照点,从而比较分析某一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3.标准参照评价

是以教学目标所确定的作业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在试卷上答对题目的多少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就

4.准备性评价

是指在教学之前,为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的掌握情况而进行的评价

5.形成性评价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和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评价

6.总结性评价

是指在教学结束后为全面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所进行的评价

7.相对评价

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势。

8.绝对评价

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通常是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制定这一基准),在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是否达到标准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4.准备性评价

是指在教学之前,为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的掌握情况而进行的评价

5.形成性评价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和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评价

6.总结性评价

是指在教学结束后为全面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所进行的评价

7.相对评价

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势。

8.绝对评价

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通常是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制定这一基准),在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是否达到标准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kk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