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11

更新时间:2023-09-28 15: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多维理论中 的人类行为

生理、心理、社会的交互分析 生命周期中的动态发展 理论基础

一、生理、心理、社会的交互分析 1、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1.1人口的自然属性

生物学特征:个体的生长老病死 1.2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行为受生产方式制约 人的行为受文化制约 人的行为受政治制度制约

2、人和社会环境的具体关系

2.1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影响社会系统的变化 2.2社会系统变化会影响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二、生理对人的影响

1、生理因素是人的行为的必须基础 2、生理因素变化会影响心理因素的成长

3、生理发育不同决定着人们不同时期的成长特征 三、心理因素对人的影响 1、认知 2、 情感 3、 行为变化

四、人和环境的关系 1、 人和物质环境的关系 2、 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五、社会环境的特殊意义:

1、 社会环境为人类行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方式 2、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支持 3 、 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参照 4、 个人行为往往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第二节生命周期中的动态发展 一、成长的含义:

1、 认识局限:成长主体和成长内容

2、 指贯穿一生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稳定的系统性变化。 如何认识成长?

二、成长阶段划分:

1、 划分标准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成长阶段划分具有历史性 文化差异

2、 成长阶段的一般划分:

儿童期 胎儿期、婴儿期(0-2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7-11岁) 青春期(12-19岁)

成年期 成年早期(青年期20-39岁)、中年期(40-59)、老年期 三、各个成长阶段的特征和任务 1、 胎儿期:脆弱,易受影响

2、 婴儿期:各种能力发展,情感开始发展,人格、气质开始出现差异 3、 幼儿期:自我和社会性别意识 4、儿童期:逻辑性

5、青春期:独立性、同伴群体 6、 成年早期 7、 中年期 8、 老年期 四、成长的特征

1、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 2、互逆、双向

3、反映了文化的差异 4、变动性、不平衡性 5、累积性 6、循环、重复 7、存在个体差异

8、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 9、贯穿终生

第三节:理论基础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马斯洛为代表

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要、自尊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2):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批评:

其一,认为马斯洛等人所描绘的人的动机和需要的层次太单纯、太理想化了。

其二,人的需求层次并不一定是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发展,这一点在穷困潦倒但却矢志不渝的伟人身上尤其突出。

六、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1)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在做出行为之后,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3)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作出下一步反应。

镜中我——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

七、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社会化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博弈阶段。这个过程是一个从只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般化他人”的角色的演进

过程。

第二章 社会环境分析:

性别 讨论:

1、你认为男女心理和生理上有哪些差异?

2、男女两性的社会差异有哪些?是如何形成的? 3、周围有没有性别歧视现象?有哪些表现? 总结

一、生理差异:

男性:强壮、发育较晚 女性:柔弱、发育较早

二、心理差异:

理性、野心、保护欲强、刚毅

表达能力

三、社会差异: 社会交往责任感 四、差异原因: 1、天生

2、环境影响: 家庭

学校:地域 五、性别歧视 存在但在淡化 可以理解 符号暴力 没有歧视

第一节 性别差异

一、生理差别的几个方面:

(1)女性的痛觉比男性敏锐,但是她们的疼痛也更容易被医生重视。

(2)女性患上偏头疼和狼疮的几率高于男性;但男性患集束性头痛的多于女人。 (3)平均而言,女性的脑容量小于男性,但女性脑神经密度高于男性。 (4)男性肝脏代谢药物与酒精的速度快于女性。

(5)男性和女性心脏病患者具有不同症状:女性呼吸急促,下颌疼痛、背疼、极度疲劳;男性为胸疼或臂疼。

(6)女性患黑色素瘤的几率高于男性;但男性死于这种癌的几率却高于女性。 (7)女性更易受抑郁、焦虑折磨,但男性易发生暴力行为和滥用药物,酗酒。 二、心理差别与社会差别

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心理(社会)差异到底是天生的还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的? 第二节 性别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性别角色及性别差异 性别角色和差异形成的途径和机制

途径

家庭的期望和教育:对男/女孩的名字、玩具、游戏、培养目标等区别,是性别养成的主要途径; 学校教育:教育政策的性别取向、教育中的性别歧视、教材中的性别形象、教师性别角色期待、校园活动性别角色差异等,对儿童少年性别观念和性别气质养成的影响:

社会影响:劳动与职业的性别分工、性别制度与文化;政治与法律,道德与习俗等,强化了传统性别观念; 同龄群体的影响; 媒体的影响。

第三节 性别歧视 一、性别歧视的理论误区

生理差别 社会偏见 性别不平等

1、人类社会历史中曾经有母权社会的存在。 2、现有家庭分工只是一种事实而非原因。

二、男性性别歧视 1、成功的压力 2、责任的重负 3、情感的压抑

三、女性性别歧视 1、语言中的女性歧视 2、工作中的女性歧视 3、 婚姻中的女性歧视

第三章 社会环境分析:

家庭 第一节家庭的含义和特征 一、家庭的概念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基础上(包括收养)的亲密合作与共同生活的初级社会群体。 作为生活实体,家庭可以看作是实体婚姻、生育子女、生活共同体三个部分的综合。

二、家庭的特征 1、历史性的存在

2、是一个社会体系(内外) 3、是一种首属群体 4、是一种社会制度

三、家庭的形式

1、养育家庭和生殖家庭(按照家庭成员所承担身份演变) 2、扩大家庭和核心家庭(按照家庭成员的关系和规模) 2.1扩大家庭的弊端 对个人的压制 影响社会秩序 专制的形成

2.2核心家庭的好处

利于夫妻关系的健康发展 利于子女健康成长

家庭成员独立精神的培养

3、从男居、从女居和新居制(按照居住地点) 4、 父权、母权和平权制(按照权力分配)

四、杜瓦尔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4.1内容

第一阶段:夫妇家庭 第二阶段:抚养孩子家庭 第三阶段:学前儿童家庭 第四阶段:入学儿童家庭 第五阶段:青少年子女家庭 第六阶段:家庭成员出走阶段 第七阶段:中年夫妇家庭 第八阶段:老年夫妇家庭

4.2含义

包含了两代人的生命周期

不同周期有不同周期的阶段性特点 4.3争论

主要以第一个子女来讨论家庭生命周期 只选取了一个标准式的家庭发展形式 4.4意义

与家庭成员生命周期加密相连,符合中国实际 第二节 家庭关系 一、家庭关系的特点 1、是社会关系

2、以婚姻和血缘为发生根据 3、具有明显的代际性 4、贯穿一生

5、亲密性、一体性

6、复杂性与家庭人数密切相关

二、夫妻关系 1、对爱情的理解 门当户对?

爱情与其他感情的关系 情感的持久性 2、对家庭的理解 靠浪漫难以维系 3、其他因素

三、父母子女关系 三、父母子女关系 1、家庭的基本三角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kj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