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诵读教案

更新时间:2023-05-23 19:1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题临安邸》

【设计理念】

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的情况孩子们都不理解,所以,我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诵读和情感”两条线索展开,期间穿插时代背景,最终为“感自诵读来,情自心中发”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播放《示儿》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中原失地) 3.有谁知道,中原失地是被谁占领了吗?(金国)

师述:是啊,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在陆游临死的时候,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了整整83年,而且北宋的两个皇帝徽宗、钦宗也被金兵抓起走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宁的对照图。 二、出示地图

师述:这就是被金兵占领的土地,占去了宋朝的一半,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同学们,你们说这大片的被占领的土地,该不该收回来?

师述:然而陆游在《示儿》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那些“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来,看一看,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都必须干什么去了? 三、出示《题临安邸》

1.师读书中⑴介绍诗人及背景。

2.同学们,看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3.听课件朗读。 4.男生读,女生读。 5.教师范读 6.全班齐读。

7.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

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

(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8.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9.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 10.你怎样理解这一句话?

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11.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同学公益事业看两幅图画。(课件出示寻欢作乐图)

12.在这帮酒囊饭袋人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吧?(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1

13.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当汴州”

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师:也就是说他们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今天,我把这幅图带来了,请大家看一看。 四、出示《清明上河图》

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在东阳横店影视城依照这幅《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重建,我们学校在去年五一组织教师曾经去旅游,真是美丽如画。如果你有机会去,一定会被那美景所折服。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是,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家伙手中。

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没有想到如何懒得失地,而是在建宫殿,大修街道,因此诗人在诗的第一句就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1.这些楼是谁建的?杭州本来应是他们什么的地方?他们建了作什么?(出示课件)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2.想到这里,我们着不着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3.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和诗人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什么意思?

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4.南方的权贵们醉生梦死,而北方的老百姓却把眼泪都要流干了,面对权贵面对皇帝,你想说些什么?(自由发言)

师:如果我们的祖国被占去了一产,你们愿意吗?会怎样? 5.学到这里,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边起来说一说吗? 五、课件播放诗意

1.同学们,看过射雕英雄传吗?文中有有两个人物,一个是郭靖,一个叫杨康,你们知道为什么一个叫靖,一个叫康吗?

2.面对破碎的河山,抗金次岳飞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他曾经写下了一首激励人心的诗歌《满江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出示课件。

板书:

题临安邸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2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戴望舒诗歌的音韵美。 2.品味意象,体悟诗歌朦胧幽婉的意境美。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难点】

对作品中“姑娘”含义的解读及作者身上体现的执著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来体味江南巷之美,诗之美。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全诗,正音: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惆怅(chóu chàng) 寂寥(jì liáo)

2.现在请大家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幽怨、低沉。

教师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4.再请一位学生读首诗。

5.朗读指导: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下全诗的朗读,也随着朗读来看一看怎样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语速。 (课件播放配乐朗诵) 三、赏美品美

1.品读意象,体意境之美:

(过渡)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大家想一想,当你沉浸在忧伤之中时,是否想过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它的忧伤之美?

⑴ 请再放开声音朗读,边读边思考。有想法和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⑵ 学生自由发言:

点拨: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归纳学生发言,幻灯片:

油纸伞:复古、怀旧,迷蒙。 雨巷:悠长、寂寥、迷茫。 颓圮的篱墙:破败、荒凉。 丁香:美丽、高洁、愁怨。

教师总结:看到油纸伞我们会想起断桥,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旖旎传说,想起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想起少女玲珑的舞姿,想起歌曲动听旋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油纸上,想起寂寥的音响,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颓

3

圮的篱墙边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焉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种幽深空蒙、迷离缥缈的意境美。 2.诵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过渡)有人说,诗是情感的铀,语言的钻石。的确,诗就像一条流淌的河,像一首绕梁的歌,当我们沉浸在“雨巷诗人”为我们营造的忧郁凄美的意境中时,是否感受到另一种美呢? ⑴ 指名朗读,读出情感。

⑵ 提问:我们感受到诗的总体节奏是舒缓悠扬的,诗人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处理造成的呢? 明确:

①每行三顿。②单字顿都设在行首。 ③复沓手法的运用。④叠词的妙用。

⑤诗的押韵,每节押“ang”韵二、三次。⑥使用排比。

⑦大量带有很浓情绪色彩的词: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 ⑧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3.探究意象,悟情境之美:

(过渡)文学欣赏中有一句经典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有不同的理解。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彷徨在寂寥、悠长的雨巷就是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有何含义呢? 讨论:《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点拨:

⑴ 根据本文故事情节看:爱情诗。 ⑵ 从诗歌传统角度看:理想。 屈原《离骚》“香草美人”象征高贵的爱国精神; 郭沫若《炉中煤》“年轻女郎”意象象征祖国。 ⑶ 知人论世,课件显示背景(“我”的补充──另一层面的“我”,将来的“我”)

教师总结:无论怎样理解姑娘的形象,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中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所以,有人说戴望舒是一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寻梦者,在他身上体现着一种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四、结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别样的美。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课件播放朗诵)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板书设计】

戴 雨

望 意境美──音韵美──执著美 巷

4

《再别康桥》诵读教案

诵读目标

l.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理解诗人运用独具特色的意象来表情达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重点

体会并运用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 讨论鉴赏法。 诵读过程: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创设情境)“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无数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再别康桥”,走近志摩。(板书: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代表诗人,讲求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诵读品美

过渡:我们朗读诗歌应该怎样读呢?(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1.学生自由朗读(师点拨:注意读出停顿、节奏、重音、感情) 2.指名朗读 ,请其他学生作评点。 3.欣赏配乐诗朗诵。

思考:在朗读的过程中,能感觉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明确:①停顿:基本上是单行两个音步,双行三个音步。②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使用叠词③语气:舒缓、轻柔、低沉④ 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 6.指名朗读(配乐),注意感情与节奏。

美点收集(一)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音乐美体现在: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美点收集(二)建筑美。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四、想景悟情。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的景物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的意象(寄托着诗人的感情的物象,如云彩等)吗?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小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在这些意象和景象中是怎样的?

着重点析1、5、6、7这四节,其它内容相似,留白让学生自行揣摩 总结诗人情感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

5

3.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关于康河的美丽画卷,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你喜欢的一幅画面吗?

美点收集(三)绘画美 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 五、美点盘点

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 1.绘画美。 2.音乐美。 3.建筑美。 六 小结全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再别康桥》选择精美的意象,把内心深处对康桥深挚的爱、浓浓的眷恋与离别时的忧愁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这种情感,衬上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以及精巧圆合的结构,如深情的歌,似醉人的酒。在当今社会,当世俗的砂轮已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粗疏,冷落,我们更需要这类清纯的文字荡涤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学会为生活而感动,对生活充满激情。让我们一起朗诵《再别康桥》,再次感受这首诗歌的迷人魅力吧。

《秋夕》诵读指导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 2.积累与夜有关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夕》、读题,练写“夕”字。 2.理解题意。

3.说一说有关秋夕(七月初七)的传说。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冷画屏”什么含义?“冷”什么意思?

秋天来了扇子本不要用了,为什么宫女用罗扇扑打“流萤”? 1.说一说古代深宫中的宫女的生活。 2.教师补充介绍相关的资料。

6

3.讨论:

“冷画屏”的“冷”指什么?(深宫的冷清,宫女生活的孤寂无聊。) “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宫女怎样的生活? 4.想象:宫女们会想些什么?

5.练读,将感受通过朗读读出来。师播放音乐。 6.配乐朗诵。 7.练习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读读背背与夜有关的其他古诗。 2.将自己喜欢的诗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六、作业。 1.背诵《秋夕》

2.找一找描写宫廷生活的古诗读一读

李清照《声声慢》 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学生间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谈谈作者,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背诵!

2.朗诵得真好,我听出了李清照浓浓的醉意,感受到她幸福的生活,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一、理解内容,定基调

1.然而,也许太过完美的前半生透支了她下半世的幸福。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妻随之逃往南方,途中,丈夫赵明诚染病身亡。后来,李清照又被人诬陷通敌;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也丢失殆尽。晚年,李清照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守着寂寞小院,吟出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声声慢》

2.请同学们拿出诵读材料,自由地读上几遍,对照词下面的注释和译文,读懂词的主要内容。 3.同学们,女词人在向我们诉说什么?

4.是啊,词人在诉说着忧愁,诉说着悲伤。我们在诵读表现忧愁的作品时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 5.谁来读读?

(1)评:你的情感基调定得好,语势压抑语调沉重。但是有没有注意这首词的韵脚呢?押的什么韵?韵脚不要读得太短促,适当拖长些,读出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2)评:你很有悟性,老师一教就会。

6.过渡:我们拿到一篇诵读作品,首先该做的就是理解内容,定下朗读基调。(板书)一般喜悦时语速轻快语调明朗,愤怒时语速急促语调高亢,而悲伤时语速缓慢,语调低沉。但要想读得更好,最重要的是要与作品相知,要静下心来,细心地去揣摩,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板书)

7

二、身临其境,引共鸣

现在,就让我们想象一下,在南宋,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位寡居的老人,无依无靠。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她在寻觅着,寻觅着什么?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教师:李清照在寻觅什么?

她在寻觅“误入藕花深处”的美好青春时代,在寻觅与丈夫“东篱把酒黄昏”的幸福时光,但最后找的结果是——。内心只有无尽的伤痛。你会读吗?

①评:你一字一顿,读得深沉。但停顿的地方,如果能用气息带动声音,形成拖腔,声断而意不断,就能读得更悲了。

②评:你读得轻,读得慢,读出了忧郁。(惨惨,语调高些,富有变化,才有感染力。) ③评:你的朗读有一种迷茫的感觉。真好!

④这是李清照内心中无法倾泻的苦闷呀,一起读。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本来内心已是凄冷,偏偏又刮起凉风,词人温了壶酒,想借酒消寒。可——为何说是“淡酒”?酒真的很淡吗?

李清照《如梦令》:“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酒性是非常烈的。那这儿说酒谈,其实是什么浓?

愁太深、太浓、太多、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请读好这个“淡”。

①评:你重读了“淡”字,表现词人的凄凉惨淡。其实,我们还可以用轻读的方法来突出重音。不信,你试试。

②评:注意到标点了吗?标点在朗读时可重要了,除了提示停顿,还提示语气。

③评:词人本想借酒驱寒消愁,但是淡酒无力,怎能抵挡得住那急风的侵袭,又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一起读!

(3)为了排遣愁绪,词人披了一件外衣,走出房门,却不料一地凋落的菊花闯入眼帘。 这满地落花让作者想起了什么?

①是呀,这孤独,这凄凉,你能读出来吗?

这满地的黄花,憔悴了,衰败了,没有人来怜惜了,欣赏了。这让作者还会想到谁——我的生命就像这落花一样,憔悴,损耗生命,还会有谁来怜惜呢? ②读好这个反问。你读。

教师教你一个技巧——泣诉,什么叫泣诉呢?使声音带上一定的呜咽、哭泣的色彩。一般表现悲苦、惨痛、哀伤等情感都可以用。你试试! ③点点残花都是李清照深深的愁呀!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作者笔下,淡酒无味,急风欺人,黄花堆积,细雨霏霏,而这一切,用个小小的愁字又如何概括得了呢?这一句,又该如何读呢?

①评:你的停顿非常好, “这次第”语调上扬,停顿片刻,低头叹息,再说下句,你试试。

②你想突出哪个字?“愁”字,所以你重读强调了。对于重音,我们可以高读处理,也可以轻读,主要看你个人理解。

③为了突出“愁”字后,可在读后稍作停顿,“了得”二字,语速放慢,轻声传出。 “了得”二字仿佛不是用声音读出来,而是用气叹出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朗读技巧,叫“气音”。 ④听得人心都破碎了。

⑤这小小一个愁字,又如何道得尽女词人的痛苦和哀伤呢?

(5)此时的李清照人已暮年,回首往事,几多欢愉,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凄,如今,这一切,都已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范读 三、反复诵读,悟真情

你也试着读一读,在反复的诵读中,去表达作者的愁情。

8

志趣相投的丈夫去世了;视为生命的金石书画被毁了;深爱的国家灭亡了,没有了,一切欢乐和幸福都没有了——男生读上阕

李清照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如此凄惨,秋雨也因她消瘦,为她神伤——女生读下阙。 晚年的李清照饱尝了颠沛之苦、孀居之哀、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她孤苦伶仃,在漫漫的孤寂中挣扎,在伤痛与离愁的交织中,把一生的悲怆都浓缩在《声声慢》这首千古绝唱中。——齐读 四、拓展延伸,感受不一样的愁

1.其实,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学史上,对“愁”如此敏感的又何止李清照呢? 且看这两篇作品,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好这两篇作品吗?给你们5分钟时间,任选一首,试着读一读,待会儿来展示一下。 2.《虞美人》 (1)指名读

评:我听出来了,你用了拖腔,这“月明中”和“向东流”处理得非常好。 (2)、李煜因何而愁?

李煜一生大起大落,从“万人之上”的帝王,瞬间沦为大宋阶下囚。昔日的繁华已逝,那堂皇的皇宫依旧伫立,但江山已改。一个亡国之君面对无限江山是多么无奈,多么悲凉。谁再读。 评:你读出了无限的伤痛和悲哀。 (3)选了这首词的同学起立,酝酿一下情感——那是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昔日的君王悠悠地登上西楼,眺望南方已不属于他的大好河山,失落的,冰冷的泪滴打在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诵出一首最为绝望的诗歌。齐读。 3、《乡愁》

(1)指名读。评:听刚才大家的朗诵,老师知道你们对怎样读好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刚才这位同学的泣诉就用得不错。

(2)余光中又因何而愁?

这乡愁,少年时,是母子思念之情;青年时,是夫妻相思之愁,中年时,是生死离别之哀,晚年时,是故国之情。作者最想表达的是哪种愁?

叶落归根,人到晚年,什么愁都没有离开故乡,离开家乡而痛。读——

(3)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选了《乡愁》的人齐读 五、课堂结语

家愁,乡愁,国愁,一样的愁字却包含了不一样的情怀。齐读:别样“愁”情。今天这节课,我们感悟了不同的愁情,初步学会了该如何去诵读表达“愁”情的作品。课堂上的时间很有限,老师只能做一些方法上的指导,课后同学们要再去诵读,再去体会。愁并不美丽,美丽的是这份忧愁带给我们的不朽篇章。现实生活中,但愿快乐幸福与我们永远相伴;阅读世界里,希望大家能走近经典,真正体会到那份美丽的忧伤与忧伤的美丽!

《致橡树》诵读指导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9

5.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学生间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在西方,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让我们倾听女诗人的心声,倾听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 (一)初识诗歌 1、走进作者

舒婷:1952年出生。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 2、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梁小斌等。 3、解 题

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明确:木棉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二)鉴赏第一部分

(1)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爱情诗?爱情哲理诗?作者又是如何把抽象的主题形象地表达出来的? 明确:爱情诗。借助了一系列的意象。

(2)第一部分写了那些意象?对这些意象诗人是持什么态度?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诗人持否定的态度。

诗人为什么要否定(因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爱情观:①极力攀附②单方痴恋③一味奉献;这种爱情,爱的双方没有平等、独立可言。)

具体分析: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10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3)作者写到“日光”、“春雨”两个意象时,不像前边有完整的句子。如果让你补充完整,这两个句子该怎么写?

参考写法:

甚至也不止日光,用慷慨的光热,使你容光焕发 甚至也不止春雨,用无声的甘露,为你洗去一路风尘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干涸的心田。 (4)如果去掉前面这六个意象,诗歌的表达效果会如何?

明确:不形象,无法使人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印象,更失去了耐人寻味的效果。

指导: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慷慨激昂。

(5)学生齐声朗读。 (三)鉴赏第二部分 (1)在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 请一名同学读第二部分。要求其余同学们在诗中划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 明确:

橡树: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坚毅刚强、敏锐有力——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木棉: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美丽热烈、真挚柔韧——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

(2)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理想爱情(向往)?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精神默契,感情交融,灵犀相通,心心相印。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 ——相互平等,彼此各有一方土地,各有一片蓝天。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同甘共苦,既独立,又相依。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指事业和国家。古人云: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爱一个人,更要爱对方的事业和理想,爱对方的民族和国家。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爱情理想,但伟大的爱情不仅只爱对方,更要爱对方的事业,爱对方生活的土地,这才是爱情的升华,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指导:这一部分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是平缓的,从前一部分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柔,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木棉在清风中摇曳。请大家仔细品读、体味。

(4)请同学们带着上述感情品读诗歌的第二部分。

11

小结:(1)作者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2)诗人所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

(3)周恩来总理说过:“青年是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要努力使自己长成一棵茂密的参天大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果过早地涉猎这个禁区,那只会品尝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最后祝愿同学们在将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四、练一练

1、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题。 牵手

清明节那天 所有的女友

都被一双双大手牵走 只留下我 还有一片哀愁 我也要走

带上九百九十九朵丁香 放在你的坟头 陪你到天长地久

因为你曾说你最喜欢丁香般的姑娘 而你那双曾托起溺水女童的大手 却再也不来牵我 等到千年颤抖的手

⑴诗中“一双双大手”指的:

⑵“只留下我/还有一片哀愁”中,副词运用的作用是:

⑶简析诗中“你”的形象。 参考答案:⑴各人男友粗壮有力的大手⑵“还”与“只”相呼应,意思是只有我没有被人牵走,而女伴们带走了欢乐,哀愁却被留下。突出了我被哀愁笼罩的情景。⑶你是一个有情有义、热爱生命又不吝惜生命的男子汉。

2、欣赏新诗,体会其特点。 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六、课文总结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的爱情。一改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求显露,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

12

和回味的余地。但也使得许多诗失却了传统的明朗色调,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 七、作业

1、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

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2、背诵《致橡树》这首诗歌。 3、课后积累:

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 "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

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 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 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使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茫。 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

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前苏联,尤 留里科夫);

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英国,莎士比亚); 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安德烈 莫洛亚); 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 (法,莫里哀);

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 (前苏联,留里科夫);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莎士比亚)。 附:板书设计

致橡树

内容 态度 结构 主题 凌霄花、鸟儿

源泉、险峰 依附、衬托、牺牲 橡树 否定 破 追求地位的平等 日光、春雨 心心相印的爱情 木棉---------------对等---------------------- 橡树 肯定 立

《赠花卿》诵读指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乐曲的美妙,及诗人对它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诵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13

教学准备:乐器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出示乐器,导入课题

1、(挂图出示)各种乐器,有琵琶、笛、箫、笙,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

2、这些就是丝管乐器。它们能演奏出美妙的乐曲,我们唐朝大诗人杜甫就在当时驻扎在成都的一名唐军将领花卿的府上,听到弹奏出来的美妙乐曲,不禁写下了一首诗《赠花卿》。你们想读读吗?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先自己读读古诗吧,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解决。 2、指名读古诗,并正音。

3、 教师范读,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4、 反馈:指名说。学生理解多少就说多少。把相应的诗句读一读。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知道吗?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三、再读古诗,体会古诗韵昧

1、师讲故事:唐朝大诗人杜甫常常到各地游览。有一天,杜甫来到花敬定的府上,在花卿的府上,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乐曲如此之美,杜甫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将这首诗赠给花卿。 师:诗人如此陶醉,写下流传千古的诗句。老师都想美美地读一读呢,你们想听吗? 2、教师有感情地示范读古诗。

3、学生再美美地读读诗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4、请喜欢第1句的同学读第1句。 (1)师评:想看看吗?(看图)

(2)师解说:成都城中丝弦管乐纷纷奏响,那乐曲轻悠、柔美,杂错而又和谐。日日奏个不停。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人蓝天白云间。真动听呀!你们也想美美地读读这一句吗?

学生自由练读第1句。

(3)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好第1句。

师评:我听出日日演奏个不停,真是“日纷纷”(示范读) 师评:我仿佛听到那美妙的乐曲“半入江风半入云”(示范读) (4)男、女生读,齐读。 学习古诗第2句:

5、咱们来欣赏一段乐曲放松放松吧。播放优美的乐曲让学生欣赏。听完后随机采访:你怎么这样陶醉呀,心情怎样?

6、诗人和你们一样,当他听到像仙乐一样的乐曲,情不自禁地赞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是呀,这样美妙的乐曲,只有天上的仙境才能听到,人间真是难得听到几回呀!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像诗人—样,把你美好的感受读出来。读好了就读给你的小伙伴听听。 (1)学生自由读第2句。 (2)指名读。

师:谁愿当他的好朋友,认真听来认真评。 生评:我愿当他的好朋友.认真听来认真评。

师评:我愿当他的好朋友,认真听来认真评:你读得真好,我们已经被你带到美妙的乐曲中去了。让我们也来像他一样美美地一读吧。齐读。 7、配乐朗诵。 四、音乐擂台

1、同学们读得这么美,能美美地朗读给大家听吗?今天我们来进行一场音乐擂台:这里有各种不同的音乐,你可以自由选择美妙的乐曲配上朗诵。先准备一下,可以找好朋友一起朗诵,也可以小

14

组合作。看看哪组获得擂主。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读。师生评议。 3、师生合作读,共同展示。 五、课后延伸

杜甫,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是个创作天地很广阔的诗人,被称为“诗圣”。请同学们下课后。再收集杜甫的诗,我们开一个“诗歌展示会”,读一读,背一背,画一画,唱一唱都行。

板书设计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示儿》诵读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宋朝吗?(知道)在那苟延残喘的南宋,一个除夕之夜,一位85岁的老人,在烛光明灭之中,僵卧病榻,老泪纵横,手指北方,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遗嘱(学生如不明白,可改为临终遗言),大家猜猜,他遗嘱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猜测:可能是担心子女,也可能是财产的分配) 教者评价正确与否。

是啊,他临终之时,只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但却包含了他最炽热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一)文识

1、交流预习: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 2、(课件展示)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整体感知

15

1、解题

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教师配乐范读,正音,句读(多媒体课件) 祭( )乃(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播放音乐)

遵循老师的读法,朗读诗歌,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注意诗句的内部停顿。 4、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从教师范读到学生练读,再由学生汇报读到正音,扫清字词障碍,为感情朗读做好准备。 (三)释义: 粗通诗意:

1、组织学生再读古诗,自学古诗,体会诗意。 2、教者引导释义第一句(多媒体课件)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2、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参考书自主完成释义,教师纠错。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名朗读。 三、合作探究 1、细品诗意

了解了诗意,那么现在请大家再认真读诗,仔细品味,从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学生先自己品读画出有关的词句,然后小组交流,教者指导,参与其中。 2、组织全班交流。 (1)从“元知”“但悲”对比写出诗人爱国之情,死对他来说无所畏惧,唯一挂念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

A、课件出示地图,用色块标识沦陷的土地:此时的中原大地是怎样的情景? B、此时在陆游的心中只有一个声音,那是什么?(板书:悲) C、体会诗人“悲怆的心境”: 师:看我这一生立志为国破敌----

出示:少年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壮年陆游---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 老年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设计意图:出示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却拥有共同主题的诗句,师生引读,使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下感

16

受贯穿诗人一生的爱国情怀。

D、激情引读。指导朗读:面对死亡,坦然自若,体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但对国家他却念念不忘,这种爱国之情是多么执着、深刻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敬佩之情读一读。(师读前部分,生接读后面诗句) (2)三、四句诗文表达出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了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引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师:想我中原骨肉同胞依然泣泪胡尘,大好河山无颜色,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 B、师:想我神州陆沉之恨犹未雪,平生志业百无一酬,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 C、师:一切都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只盼得——(生读)

3、最后小结:一个“悲”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让我们从他的“悲之切”中体会到了他对国家的“爱之深”。

(板书:忠)诗人胡应麟曾谓此诗“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下面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再来读这二十八字。)

4、此时此刻,陆游的二十八字爱国诗一定深深的印在了你的心中,哪位同学能饱含深情的背诵一遍。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我们里看一下他的另外两首爱国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件出示这两首诗并出示部分注释,引导进一步了解陆游的爱国情怀。)

你读,你看,无论哪一篇作品里都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所以我深深地敬仰他——这位伟大的人,这位感动中国的先辈。

穿越时间,踌越空间,如果陆游泉下有知,看到今天如此团结和谐的国家,他也一定会含笑九泉了。此时的陆游一定想说点什么,同学们能用你最美的语言,用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学写诗歌)替陆游说出来吗? 五、总结全文 结束语:(播放音乐)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位老人留下的遗嘱是什么了吗?它是陆游念念不忘的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是对祖国重新统一热切地盼望,是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激情!(板书: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言为心声,有如此诗歌,必有如此诗人。结尾处,再赞诗人,再读诗歌,诗人合一,与开篇照应,余音袅袅。

六、课后作业:会默写《示儿》,收集有关爱国的诗歌。 设计意图:让爱国情感在孩子们的心中得以升华。 板书设计: 示 儿 陆游 不见统一

示儿 悲 忠 爱国之情 渴望统一

1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诵读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 近体诗

形成年代 唐代之前 唐代 格律要求 较少限制 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 古诗,古风 律诗,绝句 举例 登幽州台歌 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18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解读《大学》章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悉中国的经典文化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

3.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一) 生齐呼诵读口号:

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 诵千古美文,当世纪新人! (二) 走进昨天的记忆 1.记忆中的古诗句

(1)师宣布竞赛规则:每组一首绝句,一首律诗、汉乐府、词,均可。 (2)分为4个小组,自报组名,呼出挑战宣言。 (3)4个小组赛诵。

2.师生共同评比出优胜组 3.记忆中的《大学》章句

(1)由领诵者李文林领诵此期所学的《大学》章句 (2)生谈从中的收获 三、新授《大学》章句 1.PPT展示所学内容

2.听录音,要求心到、口到、手到、眼到。 (1)第一遍,只听,初步感知内容

(2)第二遍,据录音,用“/”划出节奏;用“_”标出不认识的字 (3)第三遍,据录音,拼出拼音

3.PPT展示带拼音的内容,生对照纠正有误的拼音,再与录音一起齐读内容。 4.诵读此段内容

PK赛 个人PK,小组PK,师生接龙读 四、知晓大意

1.PPT出示注解,生结合注解自己理解含义(抽几个学生接龙试讲解) 2.再看译文 (1)生齐读译文

(2)默看译文,领悟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

3.师过渡: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俗语也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贤明的人士都有宽容向善的美德。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唐朝“贞观之治”,使得国家繁

19

荣昌盛,国泰民安。而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虚心纳谏,亲贤臣远小人”,这样的人则利于子孙黎民。 人的胸怀应该像大海一样宽广,像蓝天一样高远,学会称赞别人的优点、长处,而不能因别人比我好而心怀妒忌。待人处事要真诚,言行一致。这些正是我们应该从这则大学中领悟的人生哲理。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千古流传!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就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1)抽签定题 (2)分组研讨

A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个人而言,你该怎样做?

B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班级而言,作为一个班长,你将怎样带领你的同学? C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一个学校而言,作为一校之长,你该怎样做? D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再大到一个国家,你准备怎样做,有何好建议? 生合作探究,积极发言,师适当小结。 2.再回到原文,齐诵、背诵。 六、结束语

(由一些读书名言引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孩子们,希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让经典美文伴你一生!课末,让我们再次喊亮我们的诵读口号 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 诵千古美文,当世纪新人!

诗歌《望岳》《春望》朗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朗诵水平。

2.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以读促思以思导读;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合作探究,品读分析

3.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作业

上网收集资料,了解杜甫其人的特点,尤其是杜甫诗歌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由朱德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者千秋”引出作者杜甫。 2.明确本课学习内容:《望岳》《春望》 (二)、朗读《望岳》,初步感知 1.指名朗读杜甫的《望岳》。 2.个性化朗读。

(1)老师在学生读完后略作鼓励性评价并提问:如果你是杜甫,你在朗读这两首诗时,处理方式是否会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讨论并交流,看如何朗读,才是你心中的“杜甫原声再现”。 (2)交流品味,感悟意境

20

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品一品,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感情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 明确:这首诗都写望中所见,写《望岳》时,二十多岁的诗人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意气风发,面对泰山,诗人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誓言。年轻的诗人要攀登人生的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充溢于字里行间。所以朗读本诗时,应读出诗人青春勃发的豪迈之情。

3.欣赏录音朗读

4. 师生共同交流朗读时应注意的问题

(1)朗读技巧 (2)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正确把握。 5. 男女生分别齐读这首诗。 (三)合作探究,朗读《春望》 1.学生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明确:诗人人生经历及所见情景各不相同。《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是乱草丛生。曾经繁华似锦的国都,如今却是这般模样,再想到百姓惨遭杀戮,自己与家人音信不通,难怪45岁的诗人却已白头!本诗中集中表达的就是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朗读时,就读出诗人的悲闷伤痛之情。

2.小组合作,探究朗读

每个小组选出一人为朗诵者,其余三人边听边提出自己的意见。为朗诵比赛作好准备 3.小组竞赛

选出对诗歌有一定欣赏能力、有一定文学基础的三位同学担任评委,并宣布优秀诗歌评选的标准; 4. 评委选出优秀诗歌朗诵者,评委并且点评。 (四)作业布置

1.选择杜甫的其他诗歌在同桌间互相朗诵,可以配乐。

《水调歌头》诵读指导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

2.了解词的吟诵规律,并能根据规律准确吟诵。 学习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并能有感情地吟诵。 学习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及作词背景

1、激趣导入(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 2、了解作者 3、作词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 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学生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kf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