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百卷读本(44)成才与身体素质

更新时间:2023-04-05 12:5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成才与身体素质概述

 

——圣泉与鲜花

 

打开历史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图画。对于前人的成功,我们从中得到的是鼓舞和希望。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因为我们身在其中,面对大大小小的问题,可以说有简单,有复杂,有平易,有深奥,让你一眼看不透。鲜花丛中可能隐匿着杂草,前进途中也常常遇到歧路和曲折,我们面对自己“成才”的渴望之心常常被困惑。所以,我们有时候发出这样的疑问:怎么样才能成才呢?

每一位青少年乃至儿童都或早或晚地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够有所作为,如何才能够成才?或者更直接一点说,一个人如何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或理想,如何才能够更完全地体现自已的人生价值?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方面的,因为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可以看到,无论是历史上,还是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靠着勤奋“成才”了;有的人靠着顽强“成才”了;有的人靠着信念“成才”了……

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儿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搬其家,使孟子学习时得以免受干扰,家庭教育是孟子所以“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终于灭了吴国,信念是勾践成就霸业的重要原因。王献之为练好书法,特地准备了几缸清水,待清水经过无数次冲洗毛笔以后像墨一样黑了,他也成了和他的父亲王羲之齐名的书法大家。勤奋是王献之“成才”的主要原因。有人可能要问,越王勾践身为一国的君主,早在灭掉吴国之前就已经有十分高的地位了,难道还不算“成才”吗?提到了许多“成才”的事例,那么究竟人才的涵义是什么呢?

“人才”是一个蕴含丰富的概念,不同时代的人对人才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通常,人们把“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或“有某种特长的人”称作人才。我们认为所谓人才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具有一定专门知识、较高的技能和能力,并以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可见,将越王勾践划定为“人才”也并非牵强附会,他可以说是一位有德才、有统治能力、在当时为自己祖国繁荣兴盛作出贡献的“人才”。

“人才”是多种类型的、多层次的。不能说,只有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巨星是人才,而一般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科技工作者不是。每一类人才有其各自的位置,有的人才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有的人才则众所周知。这不仅和每个人的贡献大小有关,而且还与每个人工作的特点有关。

人才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大的研究项目、大的工程都是由各学科人才共同完成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众多人才集体智慧的结晶,由个人完成重大发明的爱迪生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在这样一个人才转变的时代,人的孤立发展会难以适应。

青少年朋友,甚至包括儿童在感受时代脉搏的同时,都会自然而然受其影响。当我们对自己说想如何如何做的时候,也同时对自己所做的能否对将来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表示出很大的关心。成才与许多的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包括身体素质、信念、勤奋、兴趣、情感等等。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在将来找到一个最合适最满意的位置,我们自己也有一种对自己成才的

渴望,但是我们对“成才”不能光是停留在思考上,我们还应该从现在做起。那么,我们应该从哪里做起呢?我想大概每个人的回答都有自己的看法。也许有的人说“从现在起好好学习”,有的人说“先把兴趣培养起来,然后向着一个目标努力”。这些其实都不是“成才”所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一个人成才的最基本条件应该是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性等能力。身体素质的好坏也就表现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在影响人才成长的诸多因素中,身体素质好坏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也就是说,健康的体魄是德和智的物质载体,有了健康的体魄,德和智才能充分发挥,健康的体魄在人才成长与成功过程中起着基础与关键的作用。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其生活、事业、幸福都无从谈起。

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和事业的基础。学习活动是艰巨的脑力劳动。学习期间紧张的学习任务的完成需要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来支持,而且我们每个人在各自未来的工作岗位上都要长期从事艰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没有健康的身体是不能胜任的。因此,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和今后事业的成功。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过:“一个人的身体,决不是个人的,要把它看作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凡是有志为社会出力、为国家成大事的青年,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每个学生、每一位青年不仅应从个人学习成才,还应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来认识自己健康的价值。

许多事业成功的人都十分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与体育锻炼。居里夫人说过:“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她不仅自己锻炼身体,还要求两个女儿坚持严格的体格锻炼。她经常带她们去郊游、爬山、游泳。后来,她两个女儿也成了著名的科学家,大女儿还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牛顿幼年时体弱多病,后来坚持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成为一代科学巨匠。活到85岁。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等非常注重体育锻炼,使他们获得了很好的体质。如果他们没有健康的身体,要取得那样伟大的科学成就和伟大的革命业绩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近几年来,在对学生休学、退学原因的调查中,出现了令人担扰的状况。在所有退学、休学的学生中因健康原因退学、休学的比率在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所有原因中比例最高的。这些学生因身体原因中断学业或不能按时完成学业,对国家、家庭和个人都是很大的损失。可见,没有健康的身体,你就难以胜任本职工作;没有健康的身体,你就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没有健康的身体,你甚至只能将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当作一场梦,更不要说“成才”了。健康的身体,是你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健康的体魄,是你对困难有坚定的信心,正确地面对人生的资本;健康的体魄还可以使你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让你有勇气战胜困难,把握自己。

一粒种子可以成为参天大树,当然也可以躺在泥土里无声无息地烂掉;一块铀矿,可以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当然也会平凡无奇地躺在石头堆里;这里除了本身素质以外,还要看它们处在怎样的境况中。但是根本的毕竟是本身素质。首先要是一颗树的种子,才能长为参天大树;首先要是一块铀,才有可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人的本身素质也一样,本身素质包括很多方面,然而只有身体素质能当之无愧为最基本的素质。在身体素质基础之上产生了

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等一系列素质。身体是一台发电机,而其它方面的素质就好比用电器,电灯要发光,电风扇要转动,机器要运作,首要的前提是电的供应。无论我们学习也好,工作也好,我们必须用一定体力,才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

“身体对创造力至少有极大的影响。过去有过一个时期,在德国,人们常把天才想象为一个矮小瘦弱的驼子。但是我宁愿看到一个身体健壮的天才”。  1928年,歌德在谈到天才与创造力的关系时这样说。歌德还以拿破仑为例,指出,倘若没有强健的身体,他就不可能从火焰似的叙利亚沙漠到莫斯科的大雪纷飞的战场,经受得住那么多行军、血战、困倦、饥寒的痛苦,而成为一个英雄人物。

翻开一部人才史,可以看到很多令人惋惜的现象: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27岁夭折;

挪威数学家阿贝尔27岁死于肺结核;

罗马尼亚音乐家波隆贝斯库23岁死于肺炎;

在俄罗斯作家中,契诃夫活了44岁;果戈理活了43岁;别林斯基活了37岁;杜勃罗留波夫活了25岁。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杰出人才王尽美27岁病逝;

我国现代女作家肖红,活了31岁;

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活了53岁。后人杜甫在怀念他时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可以设想,如果这些杰出人才能够具备一副健壮的身体,那么,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该有多么巨大?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身体健康,寿命较高,充分发挥了他们杰出才能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活了82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名著是其36岁之后的作品;

才思敏捷的肖伯纳活到了94岁的高龄;

爱迪生活了84岁,创造成果一千一百多项;

居里夫人活了76岁;44岁时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金;

黑人著名作家杜波依斯87岁开始写作《黑色的火焰》,轰动世界;

我国古代著名诗人陆游85岁辞世,六十多岁尚耳聪目明,一生写诗达万余首。

法国女钢琴家格丽玛沃104岁再度登台演奏。

两种现象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健康是事业之母。有句阿拉伯谚语说得好:“有两种东西丧失后才发现它们的价值——青春和健康。”为着四化建设事业,为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我们必须从今天起,就把身体素质问题纳入我们的生活,予以高度重视。

生命在于运动。世界上任何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而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却可以代替任何药物。首先,运动可以使疲劳的大脑细胞得到积极的休息,可以使整个神经系统的稳定性、灵活性及反应能力得到提高;其次,运动可以使人体新陈代谢更加旺盛,强化身体各部分器官的功能;第三,由于整个身体素质提高了,从而增强了人体抵抗各种病菌侵害的机能。国外一些医学保健专家认为,本世纪的基本问题之一是“缺乏运动”。这是因为,上一世纪人类的劳动百分之九十四是靠肌肉的力量完成的。百分之六靠机器

来完成。而在这一世纪(二十世纪),百分之一的人类劳动靠肌肉,百分之九十九的劳动靠机器。这样一来,忽视体育锻炼的情况较为普遍,而一般的立志成才者,大都有案牍劳形之苦。因此,加强体育锻炼更应引起注意。

人才的努力方向应该是脑力与体力的平衡,这里我想再讲一讲居里夫人。居里夫人从小喜欢游泳,能够搏风击浪,遨游大海。年逾花甲后,有次到巴西讲学,还能在讲学之余到大海里挥臂畅游。这在她教育孩子上也体现出来。她喜欢教她们游泳,陪他们骑自行车郊游,鼓励她们到体操学校学习,在家里为他们架秋千、悬吊环。她还带她们夜宿野外,骑马登山。居里夫人的目的,不仅在于锻炼孩子们的身体,而且还在于锻炼她们的胆魄。她喜欢她们的大胆,不怕黑,不怕打雷,不怕贼。在她的教育下,两个女儿十二岁就能单独出门旅行。

有的人有一种错觉,认为时间是宝贵的,宁可多花些时间在学习上、工作上、科技攻关上,也不能把时间花在动胳膊动腿上,而且自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好、工作好,才能取得成果,取得比较大的收获。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先从总体上说,一个人如果寿命较长,那么他就会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创造时间;而运动正是延长寿命之必须。第二,就是从一天之内的时间安排来看,抽出一个小时锻炼,也可以使四肢更加灵活,头脑更加清楚,记忆力更加提高。一个人精力充沛、机能旺盛,与他的学习效率、创造活力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学习也好,工作也好,目的不在于多花一些时间,而在于提高效率、扩大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头悬梁、锥刺股”的办法是不足取的。有的人提出一个公式;8-1>8,这很有道理。从八小时学习时间中,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用于身体锻炼,比一天到晚埋头读书收获要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本来很有才华的人,因为身体欠好而壮志未酬,遗恨终生。每一个有志于祖国繁荣、富强的人,都不妨立下这样的志愿: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不辜负自己的理想,健康地工作、奋斗五十年。由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日益提高。现在,世界范围内人均寿命已经比过去有很大增长,发达国家平均寿命已超过七十岁。由此也可以看到,人们成才的机会也在相应地增加,可以说,身体素质的良性发展为成才创造了机会,同时为全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

世界上重视身体保养、锻炼身体的人为数不少。人才重视身体锻炼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为了崇高的目的而生活,多为人类、为社会做贡献。生活决不是苟活,锻炼也不只是为了长寿。苟活是对机会对时间的浪费,长寿而无所作为,无所贡献,也就失去了锻炼的目的性。锻炼的目的是有一个好的身体,一个好的身体是为了做一些于自己或者对社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人才的价值也体现在这一点上。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都非常重视身体锻炼,他们锻炼身体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为了能够担负起重大的社会政治重任。

毛泽东主席在读书的时候就经常进行冷水浴、风浴、雨浴,还有意识地锻炼野外露宿,吃比较粗粝的食物,如蚕豆之类,以增强肠胃消化能力。也就是说,他是主动地,有意识地进行体格训练,以准备适应残酷的革命斗争需要的。毛泽东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中,健康的身体给了他以巨大的支持。

一九五八年一月七日,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说:“我首先要请你注意自己的健康。时代在好转,它将对你的身体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你要锻炼它,而不要损害它。”恩格斯在复信中回答:“为了使你对我的健康状况不致有所误解,我还要告诉你一件事,昨天我骑马跳过五英尺多高的土堤和围墙,这是我跳得最高的一次,要能轻松地做这样的操练没有十分健康的身体是不行的。总之,将来我们重回德国的时候,是可以在骑术方面向普鲁士的骑兵表演些东西的。”从这两封信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两位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把身体锻炼与整个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他们时刻注视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并据此提出更高的体质上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通信中多次提到为“更重要的事情去冒生命的危险”,充分表现了他们为革命斗争而锻炼的精神,从而反映了在成才之中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没有好的身体素质会严重影响到事业的成功。

恩格斯还从体育锻炼对大脑的有益作用方面进行过论述。他认为军事远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小学生的智力发展。”

锻炼身体还有一个重大的作用——磨练意志,而坚韧不拔的意志正是人才成功的一项可贵的心理品质。列宁指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应该培养青年一代具有强壮的、健康的身体,钢一般的顽强意志和铁一般的肌肉,去迎接这些战斗。

从生理、心理上看,一个活力低微、精神衰弱、萎靡不振的人,往往心理动摇、意志不刚,难以成就什么大事业。因此,心理上的缺陷和弱点,也应该从体育锻炼上克服。

为着一个崇高的目的而锻炼,不仅可以磨练坚强的意志,而且可以征服常人看来难以征服的困难。这一点在残疾人成才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就说明不是健全人才具有好的身体素质,残疾人身体上的缺陷经过锻炼与磨练也不一定在身体素质方面比某些常人差。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少怀凌云壮志,不幸的是,留学美国期间为做实验,病菌侵入小脑,严重损害运动神经中枢,全身近于瘫痪。回国后,他献身科学的壮志并未因身体的病痛而损减,而是开始了比别人艰苦千万倍的体育锻炼,常常累得汗流浃背。在瘫痪后的50年里,高士其以顽强的毅力写下五十万字的科普文章  ,五千多行诗。在高士其得病的时候,外国医生预言,他最多只能活五年。可是,十个五年过去了,高士其仍然在为人民工作,并且取得了比一般人大得多的成绩。

为革命而锻炼,革命前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列宁同志在敌人牢房里只要有一席之地,也要坚持做操。有一回,看狱人看到列宁一次又一次在以头触地,以为列宁在向上帝忏悔,殊不知他是在为革命练功夫。周恩来总理在重庆工作期间经常教导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们,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就不能更好地为党工作。他带头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了革命同志的体质。今天,在我们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时候,同样需要树立为革命锻炼身体的思想。有了崇高目标的鼓舞,就能够持之以恒,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上分别谈到了成才与身体素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中的一些内容在以后还要详细阐述。对成才与身体素质分别讲了这么多,其实应该已经使大家对二者的关系有所感受,只是还不那么明确而已。那么二者又有什么样关系呢?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这就要求人才必须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人才各自有各自优势,并使他们的优势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身体素质呢,在成才的过程中就像一双手,托起了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一系列其他素质,并使这些素质在人成才的过程中尽情地发挥着作用。由于一个人成才的因素很多,所以身体素质作为成才的最基本条件,也就同时与成才所涉及牵连的诸多因素产生了关系。身体素质是一块基石,成才所涉及的诸多因素是基石上的建筑材料、花纹和图案,两方面良好的统一就造就了人才。

一个人要想成才,离不开良好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有所突出的人才才能称合格的人才。一个人如果光顾了学习而“手无缚鸡之力,又怎么能全面地展现自己从学习中得来的“才华”?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若身体强壮得像一座铁塔,在智力上或心理素质等其他方面极其低下,那么他即便有在奥运会上取得金牌的实力,大概也不足向人称道。不容忽视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发展失衡现象,这种失衡的现象产生于个人、家庭与社会,并且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

有一些学校和一部分家长过度重视文化学习对学生的影响,甚至将分数当成衡量一个孩子本身素质的唯一标准,应试训练成了学生压倒一切的主要任务,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普遍得不到重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自己将自己关在书本里,受外来因素的客观影响,迷信地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认为只要学好了课本,成才只是时间的问题。他们将成才等同于读好书,以至于在很多地方的很多学校里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是学习让他们少了娱乐的时间,为了表示不满,他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学业一天天地荒废下来。

偶尔看到有一首“新陋室铭”这样写:“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琢磨下围棋、学跳迪斯科,可以逛大街,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心里云:‘混张文凭’”。

这种娱乐型“学习”观无疑是一种错误观念产生的恶劣影响。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人才,“混张文凭”也就放弃了这个目的,而貌似“勤奋”的纯粹学习观就本质上来说也是放弃学习真正目的的体现。我们说有所侧重的发展是以均衡为前提的。如果你侧重于将来用文化知识来服务于社会,侧重于发展自己的文化素质,首先要先明确身体素质与它的关系,使它的发展有所保证。如果你侧重于个人在体育方面的发展,就要使身体素质有大幅度地提高,同时注意其它方面素质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人成为全面发展、有所侧重、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成才不能等同于目标或理想的实现,在有些情况下,为了某一利益或成全某一方面必须要放弃一个目标或一个理想。这有点类似于身体素质在成才中的作用,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为了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而不是单纯为了身体健壮或者长命百岁这些非精神上的东西。

未成才的人面对着芸芸众生中百里挑一的成才者,有羡慕,有些时候还有一点嫉妒。有的青少年在心里以某一位“偶像”为榜样,立志成为一个和“偶像”一样的人。有的人看到自己的现状,多少有些自卑,以为无论如何努力也达不到别人的水平了,也就放任自流,让一些机会从身边白白溜走。其实,从本质上表明人人都有成才的机会,机会需要积极地把握,把握住了机会,也就是向成才迈出了第一步。迈出了第一步,就开始我们自身各种素质的交互作用,身体素质的作用也在其中体现出来。同样把握住了机会,因为一方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实施起来更顺手。而另一方面对机会无力承担,

原因是身体健康问题或者是身体素质中的速度、灵敏度等不够顺利完成任务的条件,那样让到手的机会让别人得去,岂不遗憾终生。身体素质在当今竞争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当今的社会生活节奏快,要求高效率,虽然方式的选择广泛,但要求程度越来越高。一座工厂里的工人从以前靠两只手的快速运动创造产品,到了现在靠机器制造产品,两只手只用来看管、操作机器,一系列机械化的动作需要的是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旺盛的精力,这是基础。一个工人在操作机器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培训,这就要求工人要具备起码的智力水平。操作一些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的机器,对智力水平的要求就更高些,对身体素质方面的灵敏、柔韧性等能力要求有时也要根据情况相应增加。

一个人想成才,就要清楚自己所生活的大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不要忽略基本的但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就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一样,要想做长途跋涉,就要先迈第一步。同样地,要想有能力成才,就要先具备成才最基本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身体素质。

我们自己对自己成才的要求似乎有些一厢情愿,但是如果弄清楚成才所必需的各方面条件,包括身体素质这一最基本的条件也能给予重视,成才也并非是一句空话。

家庭对一个人成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在走入社会以前,受父母长辈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如果认为孩子学习好了就是有出息,那么就很可能“培养”出一个好吃懒作、一身是病的低能儿。

一年前,遇到一个给别人作家教的大学生,他讲起这样一件事:在他所服务的那个家庭,两位家长因为在他们的儿子很小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孩子又黑又瘦,就对孩子做什么都小心翼翼。他们不让孩子去和其他小朋友玩,不让孩子做哪怕只是稍微用点体力的事情,做一做作业几乎成了那个孩子小学六年的全部生活。到后来呢,他连暖瓶的塞子也不敢去揭。而他之所以需要将暖瓶塞子打开倒一杯水,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吃两片减肥的药。

听了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看到身体素质对一个人成才是何等重要了吧!像刚才那个身体条件那么差的孩子,所以胆小得连暖瓶塞子也不敢拔,大概还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身体素质培养吧。从另一个角度,也不难看出,一个家庭在一定情况下足以使自己的孩子走上两种不同的道路。家庭不注意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培养,不仅让孩子无法在学校里正常的学习,而且使自己的孩子在心理素质等方面落后于他人。由此可见,家庭对成才的影响是多么地巨大!

美国学者D?K?西蒙顿将人才成长分为发展阶段和创造阶段。他说:“最有意义的发现之一是,发展阶段的影响远远要比创造阶段的影响来的重要。”他认为:在童年、青年和成人初期,创造人才要么被造就、要么被毁掉。”这就是说,人才的发展阶段即青少年时代,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身体素质的培养不是说到你想起它的时候,三分钟热情就可以使身体素质飞快地提高。身体素质的培养也要分为发展阶段和创造阶段。在发展阶段,也就是在成人以前,是身体素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身体素质表现出一种可塑性,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身体素质很容易被改变。在身体素质方面给予必要的重视,它就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它就向坏的方向发展。在身体素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如果稍有松懈,就必然转向坏的方面,但是只要能及时发现,还是可以阻止这种坏的趋势的,这就是身

体素质在发展阶段的特点。到了一个人的身体定型以后,身体素质虽然也在一定程度地有所提高,却在速度上变得极其缓慢,达到一个发展的顶点以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对身体素质的保持了。可以说,身体素质在发展阶段是为将来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这块坚实的基石,成才的希望就会变得渺茫。为什么刚才提到的那个孩子已经上了小学六年级,还什么都不会做,甚至什么都不敢做?这同其家庭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阶段对一个孩子的重要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说到发展阶段,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学校。一个人在成年以前的大部分有效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也就成了一个孩子主要受教育的场所。而且学校不同于家庭,它是一种科学教育。学校里的教师是经过一定专业训练的教授者,学校里开设各门课程,可以使学生学到家庭里学不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身体素质的提高,学校开设体育课,以科学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身体。通过举行一些身体素质方面的比赛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校里,有许许多多的同龄伙伴,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可以不自觉地就投入到一些可以增强体质的活动上去,在一种愉快的心境下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

人才成长史表明,一个人从托儿所、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其知识的开拓,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文明习惯的培养,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以及身体的健康成长,均离不开教育者的辛勤耕耘。教育者包括范围很广,他对受教育者正确的指导,使其明自身体在一个人成长中尤为重要。这就好比一项工程,严格按照一定的设计方案“施工”,对不同教育对象采取不同方法进行精雕细琢。

好的学校环境,包括学校领导对身体素质重视与否,教师对身体素质与文化学习关系的处理正确与否,都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学生自身对身体素质的认识产生重大影响。

在我国,大部分的初、高中毕业生都将直接参加建设。如果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一个个拄着拐杖走出校门,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一个颇具权威性的调查材料中,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高中的现状就是应试训练成了压倒一切的主要任务,课外活动,包括一切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普遍得不到重视。高考像一堵无形的墙,把高中生与外面复杂多变的社会隔离开来。在这堵“围墙”中,高中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心理疾病则逐年上升。出现这种情况,这些学校教育者的责任是不容推卸的。

在一所山区高中的黑板两侧分别挂着两双鞋,一边是一双皮鞋,另一边是一双草鞋。一位老师指着皮鞋说:“你们当中谁下的功夫大,谁将来就是穿皮鞋的人。”然后他又指了指草鞋说:“谁不好好学,谁就是穿草鞋的料。我还提醒那些爱打球的同学,最好等念完了高中再打球,什么时候了,还不着急……”老师时常如此指着鞋强调刻苦用功,一些有上进心的学生逐渐就成了书呆子。这种“两鞋教育”的危害可见一斑。

中国有句老话:“身体是生存的本钱”。要想生存,必须要有好的身体。要想更好地生存,成为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人才,更离不开好的身体。我们不否认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对一个人成为人才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身体垮了。恐怕仍然穿不上皮鞋,甚至连草鞋穿上都会困难。学校是应该正确引

导学生进行文化学习、身体锻炼和思想品德等方面提高的基地,只有将文化学习、身体锻炼、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才能完成教育者必须承担的各项任务。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在他所领导的巴夫雷什中学中,每天只是上午上课,下午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一所只有六百多个学生的学校中,却有着一百二十多个课外活动小组,其中也包括许多锻炼身体素质的课外活动小组。而苏霍姆林斯基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很值得那些实施“两鞋教育”的学校思考。

除了自己、家庭和学校之外,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也应该引起对身体素质的注意。撇开学习不谈,我们在学成之后必然要经受社会的各种考验,因为经验的缺乏,难免会遭受一些挫折和失败。面对那些挫拆和失败,我们有没有力量东山再起,取决于我们还有没有一个好的身体供我们驱使。要知道是健壮的身体赋予了我们饱满的精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它对一种人才或几种人才的大量需求,是因为人才掌握了它迫切需要的进步技术。当某项先进的技术代替了落后的技术,从事先进技术的人才也就取代了以前的“人才”。人才的竞争是无止境的,要想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位置,必须要有好的身体素质,那样才能有精力去不断适应纷繁的变化。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更应该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努力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我们应该将现在的体育锻炼和一切有利于身体素质提高的行为看成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这里说的投资于未来也就是要我们将成才的位置摆正,它是一个未来的目标,既不同于眼前的某一个阶段性的成功,也不同于遥不可知的理想。我们用一些时间去提高身体素质,效果悄然无息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体现出来。最终会积攒得越来越多,最后也就达到了成才的目的。我们对未来的投资收获的是丰硕的果实和成功的喜悦。

“种玫瑰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

身体素质的提高依靠有目的地进行锻炼和培养,有好的习惯就像一个爱花的人种了一朵玫瑰。身体素质如同一粒种子,成才就如花开。

第二章  非智力因素与身体素质

 

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地讲身体素质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却还没有对身体素质的各方面与成才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作细致的表述,下面就进行一下细致的探讨。

影响一个人成才的因素除了身体素质之外,还包括智力因素和其它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意志、兴趣、情感和独立性格等。

身体素质的提高是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性等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变力、耐心、持久力和注意力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影响一个人智力的发展。

非智力因素与身体素质的关系似乎复杂些。非智力因素在这里指的是动机、意志、兴趣、情感和独立性格等心理特征。不包括不属于心理范畴的客观因素。因为涉及到心理,非智力因素与身体素质的密切关系似乎不易被察觉。在活动过程中,一个人由于主客观原因,有时会出现困倦、松懈、疲沓、少气无力、漫不经心、索然寡味、情绪低落、不思进取等现象。这不仅和当时心理状况有关,与当时身体状况也是分不开的。以疲劳来说,如果一个人处于生理疲劳状态,就应该休息,以消除疲劳,这是身体的要求。中国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悬梁刺股”的学习故事,是一种“精神可嘉,愚不可及”的行为,很不值得赞扬。但是,如果一个人在疲劳时从心理上调节自己,就很容易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精神和体力。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人,他就不易产生疲劳;一个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的人,在动机、意志等等非智力因素上通常也好于身体素质较差的人。

一、身体素质与意志

 

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一般总不会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的,而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障碍。为了获得成功,就应当“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而为了能作到这一点,从心理上讲,这就需要人们有坚强的意志。正如我国著名诗人郭小川在《向困难进军》一诗中所高唱的:

困难

这是一种愚蠢而又懦弱的东西,

它惯于对着惊恐的眼睛,

卖弄它的威力,

而只要听到刚健的脚步声,

就像老鼠似地,

悄悄向后缩去,

它从来不能战胜,

人们的英雄意志。

然则,到底什么是意志呢?

我们所说的意志,就是人的意识对一定的对象的目的性和调控性。

当有人问及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时,爱因斯坦写下了这样的公式:

A=X+Y+Z(成功=正确方向+艰苦劳动+少说废话)。爱因斯坦很注重做,反对夸夸其谈,不务实际。这里的“正确方向”就是一种意志,“艰苦劳动”包括了智力因素和身体素质基础上的各种客观努力。

意志的基本过程分为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就是说,要完成一个意志活动,首先要下定决心,其次要树立信心,最后要持以恒心。现在我们通过“愚公移山”来看一看这三个阶段。毛泽东主席将“愚公移山”意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写的: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们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作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下去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

“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表示了意志过程的决心阶段;“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表示了意志过程的信心阶段;“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表示了意志过程的恒心阶段。

“愚公移山”的故事生动又极具代表性地说明了意志、成才与身体素质的关系。“移山”首先需要的是体力,移山的人身体素质好就会节约大量时间。其次需要的是意志,没有顽强的意志就很可能半途而废,使智叟的预言成为现实。是意志指挥了身体,也就是说,是成功的信心让愚公一家有了移山的切实行动。另一方面,意志的产生又以一定身体条件为基础,也就是说,

是身体素质的可再生性和一代一代的连续性使愚公一家有了顽强的意志。在身体素质面前,移山有一线可能,所以才有“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下定决心不是轻而易举的,它往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认清自身和自已以外的条件,积极地进行思考。盲目的下决心,即使决心再大,也不会有助于成才。如果身体条件不具备,即便决心再大,也不会将一座山搬走。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落第后的自勉联。在这幅自勉联里有两个故事。上联是说秦末起义将领项羽在与秦军一次战斗中,命令兵士砸碎做饭用的锅和乘坐的船,激励全军将士“只许胜,不许败”,失败了的话就没有退路,最后在战斗中项羽的军队以一挡十,终于打败了秦军。那场战役之后,秦朝土崩瓦解,项羽称“西楚霸王”。下联是说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亡国后,为了复国,睡在很差的环境里,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尝一尝挂在头前的苦胆,不忘亡国的耻辱。最后凭着坚强的意志,终于以少胜多,打败了吴国,确立了自己春秋霸主的地位。在这幅对联里似乎重在强调意志的作用。但是试想,如果项羽带着一群饿了三天的士兵,而敌军士气饱满,任敌人再轻敌,项羽再会调动军队不怕死的意志,恐怕也打不了胜仗。如果勾践只是卧薪尝胆,手下的人均是老弱病残,恐怕也不能打败很有实力的吴国。

日本能力开发所所长坂本保之介在中学以前,一直被认为是脑子笨的学生,在年级500名学生中名列第四百七十名,讨厌学习。但初中二年级后,他的考试成绩急剧上升,常进入前10名。坂本保之介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深情地说:“这个转折过程主要是受了父亲的鼓励。由于我的成绩差,他一有机会就对我进行增强信心的教育。他说:‘你无论是下河捕鱼,还是上山捉鸟,都干得非常出色,这就证明你的头脑比一般人的好。下围棋或下象棋的规则,我一教你,你马上能学会。如果把这种精神用在学习上,学习成绩肯定会提高的。’”坂本保之介还谈到父亲对自己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他说:“我父亲要求我千万别忘了锻炼身体,他说一个人要想做大事,首先要爱惜身体,不断地运动,在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智力。”

坂本保之介从父亲的教导中受惠无穷。在担任研究所所长后,他把树立信心和保持身体健康作为能力开发的前提。对于来向他请教的年轻人,他总是先让他们懂得自信心和好的身体的重要性。例如,对于记忆力差的人,他总是要人家相信“一定能记住!”一旦来访者确实认识到这一点时,“好像就在一瞬间,他们的记忆力就一下子提高了许多。”

从坂本保之介的经历和对待信心(意志的一个方面)、身体素质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要想成才,不妨先相信自己能成才,因为你有好的身体,其他方面也不比别人差,然后再去大刀阔斧地做,成才与否则不要太在意,这样看待成才观,在自己成才的道路上也就少了许多心理上的压力和障碍。

下面再谈一谈恒心——意志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更强调恒心的价值。《荀子?劝学》篇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十六个字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人们要想干成一番事业,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反之,如果人们干任何事情,总是缺乏恒心,半途而回,那就什么也干不成功。

恒心体现在体育锻炼中是耐力或持久力的训练,耐力、持久力的训练又

有利于耐心和注意力的培养,然后共同对人成长起作用。反之,体育锻炼中的一些体现一个人耐力和持久力的项目也有利于恒心的培养。在马拉松比赛中,参赛选手在超越身体极限后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意志与身体共同作用下的拼搏。在心中默念着“坚持”,激发身体的潜力,一步一步向终点迈进,不正是一个人成才轨迹的形象描述吗?

在意志过程中,恒心阶段具有更为本质的意义。因为光有决心和信心,如果没有坚持到底的恒心,自然毫无意义:决心成了空心汤圆,信心也就成了闪烁流星。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曾写过一副对联以自勉: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

最有益,只怕一日曝、十月寒。

这副对仗严谨、寓意深刻的对联,不仅充分说明了恒心在学习中的意义,而且恰当说明了恒心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恒心与身体不是矛盾的关系,一个人有恒心做某一件事,不必牺牲健康,急于求成,恒心是细水常流,以不损害身体健康为前提的。而起早贪黑、一时热情的所谓努力正是缺乏恒心的表现,对身体健康也没有益处,当然不可能出现成功的奇迹,真正的成功只属于努力过的人,也只有付出辛勤劳动,坚持不懈的人才能成才。

居里夫人曾以自己的切身体会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她说:“那些很活泼而且很细心的蚕,那样自愿地坚持工作着,真正感动了我。我看着它们,觉得我和它们是同类,虽然在工作上我或许还不如它们组织得严密。我也是忍耐地向一个极好的目标努力,我知道生命很短促而且很脆弱,知道它不能留下什么,知道别人的看法不同,而且不能保证我的努力自有真理,但是我仍旧如此作。”所以,我们应当持之以恒地学习,同时发展自身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孜孜不倦地攀登高峰,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

从意志与身体素质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意志与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因为身体素质是靠行动来提高,其他非脑力活动也依据行动来完成。人的意志总是在一定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它的发生、发展和形成都离不开行动。在有明确的目的并与克服一定困难相联系的行动中。总有意志参与。我们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进行体育锻炼,就要通过意志克服在体育锻炼中的困难。如寒冷的天气、肌肉的疲乏等等。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一段话讲了“不畏劳苦”与“攀登”科学“光辉的顶点”的关系。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不畏劳苦”就是意志,“攀登”就是本身的能力素质,“光辉的顶点”就是成才的渴望成为现实。

意志还表现为坚持性。所谓坚持性,就是指人们在行动中,能够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这一意志品质是同充沛的精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分不开的。精力好像一口取之不尽的泉水,它给人们提供用之不竭的动力。毅力则是一把神奇的刻刀,专门雕塑强者的形象。一个具有坚持性的人,他决不会因为有所“成功”而骄傲,也决不会因有所失败而气馁;他不会被形形色色的诱惑所干扰,也不会被各种各样的困难所吓倒。一个缺乏坚持性的人,可能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即执拗性和动摇性。执拗的人不知道变通;动摇的人见异思迁、干什么事总是左右摇摆,拿不定主意。

坚持性往往是人们取得事业成功的保证。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学者、思

想家、科学家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坚持性。例如: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5年。

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

曹雪芹写《红楼梦》花了10年。

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

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37年。

所以,狄更斯说:“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毅力才会使我成功。”巴尔扎克说得更好:“持续不断的劳动是人生的规律,也是艺术的规律。”

上面列出的一组数字,如果仔细看的话,还会发现一些问题,根据我们已有的一些知识,我们大概既有钦佩之情,也有遗憾之感。李时珍遍尝百草、跋山涉水,靠着充沛的精力花去27年完成了《本草纲目》,可以说有一种成就感。马克思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他曾致信给战友恩格斯要他注意身体,想来他对自己的身体也十分重视,才有40年的精力去完成举世瞩目的巨著《资本论》。只不过这里要提到曹雪芹,他因忽视了身体健康的保持,五十几岁积劳成疾而死去,留下一部巨著须人代为续写,这不能说不是曹雪芹的遗憾。坚持性是同充沛的精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分不开的,这里请注意是两个必要条件,而不是一个,忽视哪一个都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意志是影响一个人成才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受身体素质的制约,从而反映了身体素质对成才的影响。

关于意志与身体素质的关系就简单谈这么多,下面再谈一谈影响成才的另一个非智力因素——兴趣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二、身体素质与兴趣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有浓厚的兴趣的科目或专业,即使不让他学习,他也会想方设法去学习,而且一定会学习得很好;反之,一个人对毫无兴趣的科目或专业,即使强迫他去学习,他也会千方百计地逃避学习,即使他硬着头皮去学习,也可能学习不好。也难怪爱因斯坦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进化论的创始人、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学习成功的道路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达尔文幼年时就对自然界显露出强烈的好奇。中学阶段,这种好奇心越发有增无减,发展为一种浓厚的兴趣。他喜欢对各种问题寻根究底,特别热心于搜集各种动植物标本,常常因此而影响了对别的功课的学习。他的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中学校长曾当着全体学生的面训斥达尔文“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玩意上”。可他在强烈兴趣的驱使下,仍然采集生物标本。

后来,达尔文遵从父命,先后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和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神学。但在大学期间,他依然把时间和精力用在阅读自然科学书籍和野外采集标本方面。父亲对儿子这一“不务正业”行为也十分不满,严厉地对他加以训斥。达尔文则诚挚地对父亲说:“爸爸,我对探索自然界有一种由衷的兴趣。”

达尔文对大自然特别是采集标本的兴趣,简直达到了着迷的地步。正是这种对自然生命的浓厚兴趣,推动、引导达尔文攀上了生物学的高峰。

由兴趣引导达尔文走进了“科学大门”这一事实来看,兴趣在一个人成才的过程中作用是特别重要的。那么,兴趣又是怎么和身体素质扯上关系的呢?

据有人分析,一个对体育运动有兴趣或爱好的人,他不只是关心这方面的情况,他的良好的身体素质提供给了他充沛的精力,他对其他方面的兴趣也很容易被激发。兴趣一旦被激发以后,他又会在不知不觉之中依靠自身的身体素质使兴趣逐渐浓厚,以至于很难被压制,达尔文成才的过程也说明了这一点。

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或好或坏,对兴趣的激发能力也或大或小,虽然这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适用,但却是不可忽视的。

有的人说有人身体上虽然有缺陷,但是他们的兴趣增长速度并不比常人慢,还有的超过正常人,而有的人身体强壮,却很少对什么感兴趣。殊不知,身体素质的好坏并不等同于是否残疾,残疾的人也不代表不健康。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即使凭着兴趣取得了成功,他较差的身体素质也影响了他成才的速度。他的身体素质阻碍了自己成才。当然我们对那些在困难和不幸面前循着兴趣成才的人应给予我们的敬意。从根本上讲,身体素质一直在支持着一个人的兴趣,并陪他们走上成才的道路。

华罗庚,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人的骄傲。

可是,你知道吗?就是这位在数学领域进行过创造性研究,并取得了卓越成就的科学家,这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这位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手里却只攒着一张初中毕业的文凭!

在成才的道路上,他经历过多少坎坷、挫折呵!失学、贫穷、疾病、几乎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

华罗庚在这些困难面前并没有灰心,在小店里开始自学数学。他热爱数

学,专心致志,以致顾客喊他时,他竟答非所问,于是大家称他为“罗呆子”,惹得父亲大发脾气,骂他“你看那些‘天书’有什么用?”

那时,他还不知道学了数学可以作为谋生的手段(那时也没有稿费),他只是想获得一门学问,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他那不健全的腿(华罗庚18岁那年因患伤寒而成为瘸子),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他说:“我别无选择。学别的东西要到处跑,或者要设备条件,我选中数学,因为它只需一支笔,一张纸——道具简单!”

我想大家读了关于华罗庚的故事一定十分感动。是啊,在那么差的条件下,凭着信心和兴趣,取得了卓越成就,怎么能不令所有中国人乃至世界上的人敬佩?

有人说,如果华罗庚是一个身体很好的人,也许他不会有那么大的成就,除了兴趣之外,还应将功劳归一部分给困难和不幸。我不知道该怎样反驳这个观点,也许困难和不幸有时候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可是听一听华罗庚自己的话,我们大概就不应该再那样以为了。

“我别无选择。学别的东西要到处跑……”华罗庚何尝不想自己有一副好的身体?何尝不想使自己的兴趣有一副好的身体保障,也好使成功有更多的希望?

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讲过两句很值得珍惜的涉及兴趣作用的话。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概意思是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好学的人,好学的人不如乐学的人。如果我们对这两句话作深入一步思考的话,那就会发现,孔子已自觉地把学习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知学,即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这是第一个层次;二是好学,即爱好学习,对学习有兴趣,这是第二个层次;三是乐学,即乐于学习,对学习有热情,这是第三个层次。他明确指出,知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可见他对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视的。他很重视好学精神。在他的许多学生当中,颜渊最为好学,因而也就不止一次地受到了孔子的表扬。当颜渊去世后,孔子非常感伤地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云,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重视兴趣在一个人学知识中的作用,承认兴趣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他的学生颜渊是对学习最有兴趣的一个,也是孔子最寄厚望能够成才的一个,可惜的是“不幸短命死矣”。死的原因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但因为兴趣所赖以存在的载体——身体没有了生气,孔子的厚望也成了泡影。

兴趣是可以转移的,一个人可以从对某件事情的兴趣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去,但是我们时刻都不能忽视身体素质的基础作用。身体素质在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性等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在行动中的成功可能性的大小。如果因为身体素质方面原因造成在某件事情上的失败,兴趣很可能慢慢变淡,影响一个人在一条有望成长的道路上半途而废。

例如,有个女学生小学时,看到别人打乒乓球,觉得有趣,就去打乒乓球;后来学校请来一些运动员作体操表演,她又被大哥哥、大姐姐们的精巧动作所吸引,于是又去搞体操运动。但是由于身体方面柔韧性等原因,她很快就被体操队刷了下来,一个女孩的“体操冠军”梦就这样破灭了。而另外一个女孩同她一起参加体操队,却在区级比赛中得了一等奖,她感到无比的快乐。体育老师抓住这一点,经常加以引导,让她把对体操运动的乐趣与自

己未来的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考虑,终于使她走上了以体育运动为终生职业的道路。

可见兴趣必须以一定身体素质为基础,才有化兴趣为力量的可能。一个人在身体疲劳、身体素质下降的时候,很容易对活动或事情感到乏味,兴趣也提不起来。一个人若身体素质不好,容易疲劳,也就很难形成稳定的兴趣,在人才成长的道路上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恰恰相反,有好的身体素质的话,不但有助于兴趣的更加广泛和浓厚,在一个人成才过程中也会得到很多益处。现在举一些兴趣广泛,对体育锻炼也十分重视的成才者的事例,让我们一起去从中体会兴趣、身体素质和成才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吧。

物理学家钱三强很喜欢古典文学,他早年报考大学时,夺得了文科第一名的桂冠,同时收到了五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不但喜欢唱歌、画画,还尤其喜欢打乒乓球和篮球,时常作一些体育锻炼。

数学家苏步青爱好写诗、欣赏音乐、读古典文学,而且还喜欢舞蹈,这就在娱乐的气氛中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居里夫人是一位爱好旅行、游泳和骑自行车的女士,她反感光凭兴趣埋头苦干,懂得有好的身体才是科学的源泉。

巴甫洛夫喜欢读小说,更爱好划船和游泳。好的身体为他的成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总之,科学家并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是成天呆在图书馆、实验室里不懂得生活的其它方面的呆子。他们中的很多人兴趣存在于心里,更懂得埋头苦干和锻炼身体要结合起来,那样才更有利于发展自己的兴趣,达到自己学习上和事业上的目标。

在报考牛津大学数学系的五百三十名学生中,一位来自英国海德尔斯菲尔特的十岁女孩露丝?劳伦斯竟然表现得最为出色,被破格录取为该校学生。露丝从来就没有上过普通的学校。她的父母很早就发现自己的孩子对数学方面的浓厚兴趣,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学数学的料儿,以后就决定亲自辅导她学习。除了教女儿学数学以外,他们要求露丝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体育运动,以使幼小的身体能够承受学习的压力。而且他们认为良好的身体素质对培养女儿思维的敏捷是十分有好处的。露丝本人也喜欢运动,一有时间,她就拉着父母去空地上打球。她立志要提前完成学业,以便在十八岁的时候,就能够当上一名数学博士和教授。

“兴趣不是天生的特质,而是许多条件和因素促成的产物。因此一个想依靠兴趣的引导成才的人,应该利用那些条件和因素来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使低级的或肤浅的兴趣,凭努力而提高为社会国家所需要的兴趣。”

身体素质在人的所有活动中都几乎被公认为最基本的条件,在兴趣提高上也不例外,兴趣要想转化为理想的实现,光靠心理活动是不行的,必须要有行动,而行动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保证。

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肥料,身体就是一个人成才的土壤,土壤的好坏是根本,不能光靠加肥料来维持,肥料可以改良土壤,却不能改变土壤。或者更加恰当地可以将兴趣或好奇心比喻为含苞欲放的花朵,是人们智慧的萌芽,当它需要开放或者继续生长时,身体这块土壤输送给它养料。

明白了兴趣、身体和成才的密切而且十分微妙的关系,看来我们要想在将来成为有用之材的话,不能只知学习而不顾身体了,废寝忘食地学习精神值得表扬,对损害身体一点也不在意却应该给予批评。

三、身体素质与性格

 

古往今来,凡是在学习、科研和事业上有所创造、有所成就、有的建树的人,几乎每个人都有顽强而独立的性格。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

伽利略通过对天体的观察,渐渐地发现了天体运动的“秘密”,于是坚决支持、宣传另一位科学家哥白尼“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学说,反对教皇宣扬的“太阳围绕地球转”的理论。终于在1616年3月26日,第一次受到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审讯。

但伽利略一点也不害怕,他要宣传真理,坚持真理,于是克服困难,写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学说的对话》的文章,又引起了教会的恐慌。

1633年2月,重病中的伽利略又遭到了教会法庭的审讯和刑讯。当法庭宣判以后,伽利略却仍然坚持说:“不管怎么样,地球仍然在围绕着太阳转动!”

后来,由于朋友们的救助,伽利略被准许回到了老家。这个时候,他的妻子已经走了,唯一的女儿也病逝了,孤单一人的伽利略,后来又双目失明,但他顽强地活着,为了宣传真理,他又写出了一本书——《运动的法则》。

伽利略独立自主的性格和顽强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感动并肃然起敬的。在学习上,我们也应当发挥这种顽强的、独立的性格的巨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上表现出独立自主、锲而不舍的宝贵精神。

看了这个例子,我们大概可以隐隐约约看到性格在一个人成才中的作用了,那么性格又是怎么样才与身体素质联系起来的呢?

性格是在一个人的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然后再通过后天的教育、环境、实践活动以及主观努力等等的影响,逐渐发生、发展和形成起来的。在影响一个人性格的所有因素中,自然因素又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一是身体生理因素。

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带有普遍性的。南方和北方因为气候的不同,高原、平原、河流地带由于地势不同,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是具有明显影响的。北方人一般身体比较高大,性格往往粗犷、豪迈、外向;南方人一般长得小巧玲珑,性格往往细腻、含蓄、内向。

那么,身体生理方面呢?

早在二十年代,就有心理学家注意到身体发育与性格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例如德国精神病医生克瑞奇米尔就提出了人格体形类型说。四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在对克瑞奇米尔的观点提出批评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人格体形类型说,这些学说虽然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但还是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身体发育同性格的关系。

对性格影响较大的身体生理因素,应当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素质,也就是人们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在结构上和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的综合。人的性格就正是在这种先天的自然素质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先天的身体素质是可以转变的,坏的生活习惯会使身体素质变坏,有益的实践活动(在这里主要指身体方面的锻炼)又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变化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性格的变化。

一个人无论接受社会因素的薰陶,抑或接受教育因素的影响,甚至包括

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内,他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总是通过各自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实践活动不仅包括社会政治活动、科学实验活动,还包括生产劳动活动、游戏等等与提高身体素质直接相关的活动。

游戏是学龄前这一阶段的主导活动,它是一种愉快、活泼的身体锻炼方式。在一个人进到学习阶段以后,它仍是一种十分好的体育锻炼方式,许多现在固定下来一定规则的体育项目就是从游戏发展而来的。一个满带笑声的游戏可以锻炼培养一个人活泼开朗的性格;一个带有比赛的游戏可以培养一个人积极向上的性格;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可以培养一个人勇敢的性格。游戏为人们性格的形成奠定了必要的初步基础。

劳动是一个人提高身体素质的实践性手段。劳动将身体和精神上的充实联结在一起,是性格形式和发展的中介。各种社会因素、各种教育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影响,都是外在的。从根本上讲,通过劳动对身体素质的提高的同时,使精神在健康的身体上充实起来,才会形成良好的性格。

一个人在身体素质的力量、速度、灵敏性、耐力、柔韧性、感知器官等方面的能力不如别人,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卑、低落的情绪,失去信心,在做一些事情时退缩,这就性格的培养是很不利的。相反的,在身体方面条件好的人一般更容易形成大胆、热情等等比较积极的性格。

两个学生在体育课上,面对几层高的跳箱,在未跳之前都有着同样的勇气,都相信自己可以轻松地跳过去,面对老师的鼓励,更是信心倍增。第一个学生助跑、起跳,轻松地跳了过去。另一个没有跳的学生更加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也是助跑、起跳,但腾空的时候身体僵硬,结果坐在了跳箱上。没有跳过去的同学并不气馁,又跳了几次,却仍跳不过去,原因只是身体素质方面不如别人,很少进行身体锻炼。最后他跳的高度比别人少了一层跳箱,在他的感觉里却是比别人差,在别的同学面前丢了睑。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可能在做其它事情时胆小、慌张。

做任何事情没有身体去为我们做是不行的,因为身体原因造成的挫折会在心里投下一片阴影,从而影响性格的“健康”发展。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很强调游戏和劳动在人们性格形成中的重大作用。

例如,苏联共产主义教育家马卡连柯关于游戏的意义就讲过如下一段很精彩的话: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的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中也会怎么样。因此,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在游戏中开始。作为活动家和工作者的各个人的整个历史,可以表现在游戏的发展中,然后逐渐转移到工作上。

这段话表面看来,似乎没有讲到游戏对性格的影响,更没有提到任何关于身体素质方面的一字一词。但是儿童主动地对自己身体素质的提高正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中也会怎么样。”这句话,也包含了性格的全部内容以及游戏对性格形成影响的全部内容。一个人成才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只有对每一个影响成才的方面重视起来,才有成才的可能。在有些时候,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会导致失败。

一般说来,身体健康、体魄强壮的人,容易形成坚强的性格。古代罗马

的民谚说:“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魄。”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也说过:“健全自己的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日本学者德永等人曾对一些大学生进行跟踪观察,结果表明,体力差的学生相对来说自卑感强、神经脆弱,主观固执,不爱活动,服从性大,意志比较薄弱,而体力好的学生大多表现出相反的倾向。这些都说明性格与身体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据此,为了培养好的性格,就应当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力,保持健康。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是一位以勤奋好学、坚持锻炼、性格顽强而著称的学生。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就主张“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主张寻求知识与锻炼身体并重。他自己就一直没有放松过体格锻炼。当大地还在酣睡,全校几百个同学还在梦乡,毛泽东就开始了他早晨的第一课——冷水浴。为了培养自己的顽强性格、锻炼自己的意志,炎夏酷暑他在学校后山赤膊进行“日光浴”,暴雨倾注,他却脱掉衣服让雨淋洗,进行“天雨浴”。

他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得好:“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

为了培养自己的性格,就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一些有利于身体素质提高的实践活动和体育运动,使自己的性格得到锻炼。人都在自己塑造着自己的性格,许多优良性格的养成与自己的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

1723年,17岁的富兰克林便离开了家庭,踏上了人生的艰苦道路。他立志不但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就,而且决心使自己的性格达到完美的境地。他为了这一目标,为自己制订了性格修养13条。这13条中的第一条就是有关身体健康的保持的。第一条说的是“节制”,也就是“食不过饱,饮不过量。”可见一个健康的身体在事业和性格上的重要。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有这样的人,他气壮如牛,但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性格懦弱。相反地,有很多身体十分虚弱的人,他们却有着顽强的性格,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以及高士其、张海迪等等。虽然如此,但为了培养意志,锻炼身体、改造性格、增强体质仍然是很必要的。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去培养和锻炼意志,往往会事半而功倍;反之,在身体衰弱的条件下培养和锻炼性格,往往是事倍而功半。不仅如此,锻炼身体的过程,也就是锻炼意志与性格的过程。因为它要求人们作出一定的努力,排除万难,坚持到底,总之,我们要重视自己身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自己顽强的性格。

有人说,是性格决定了许多人的一生。并且认为性格是不可以改变的。

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性格不同于与生俱来的气质,它是可以通过人的后天努力而改变的,否则一个开始性格不太好的人,岂不是永远没有了成功的指望。

在我们成才的道路上,不应该将性格放在一个可以决定我们一生的地位。我们应该努力发现自己性格中好的方面,注意培养和发展;对于自己性格中坏的方面要敢于抛弃。从身体素质这一根本影响性格的因素抓起,使性格和身体素质共同成为成功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很少有两个人的性格是相同的。性格虽然有好有坏,但是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自己值得坚持的部分,这些值得坚持的性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kd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