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历史

更新时间:2023-05-09 11:53: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吉林省实验中学

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2.恩格斯说:“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发生了财富积累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贫困化的现象。摆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从事手工业去跟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卑贱的职业,并且不会有什么成功;或者变为穷光蛋。他们在当时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后一条道路;由于他们数量很大,于是就把整个雅典国家引向了灭亡。所以,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度容易导致民主泛滥和社会动荡,导致雅典灭亡

B.雅典的小国寡民体制不能容纳雅典社会的发展从而导致雅典亡国

C.雅典亡于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的逐渐淡化

D.雅典亡于数量庞大的穷困自由民的革命与造反

3.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到:“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这段材料反映了美国

A.吸收了以前的民主成果

B.以议会制传统为基础

C.崇尚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实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4.20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要故作矜持。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该笑话讽刺了

A.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B.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

C.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

D.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

7.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亚当·斯密认为

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B.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D.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井田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下面对这句话解读正确的是

A.均田制与井田制在本质上并无任何不同

B.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C.井田制和均田制都推动了精耕细作模式出现

D.均田全属中央政府,井田是分封制的基础

9.齐世荣在其《世界史》中指出,哥伦布的航行计划是建立在对于地球距离的错误估计上面的,从而出现了一个既饶有兴味又耐人深思的历史“假若”的问题:幸亏哥伦布作了错误的估计,假若他估计正确的话,他一定不会向西航行,从而也就一定发现不了美洲新大陆。这说明

A.历史的假设结论,本身并不具有历史意义

B.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与历史的主观动机相符合

C.历史的假设结论,需要还原历史加以证明

D.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超越当时历史人物的估计

10.如果纯粹按市场交换的规则和方式,欧洲是不可能积累起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因素的。但新航路的开辟给欧洲资产阶级带来了“新天地”。就是说,新航路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

A.东方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B.以人为本的思想解放潮流

C.美洲和亚洲的资源以及非洲的人口

D.日益广阔的世界市场

11.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作者意在强调

A.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议会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因素

B.中国从西汉时期开始用煤,历史悠久,可以进行工业革命

C.西欧兴起有偶然性,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D.煤的利用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工、整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脱钩

12.1870年以后,欧美国家重工业发展迅速。在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

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垄断组织在重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发展很快。这说明

A.资本主义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

B.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催化剂

C.垄断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D.垄断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

13.“面对与西方的冲突一败再败,当时的开明士大夫阶级发动了‘自强’运动,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来保护中国文明,即通过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保持中国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随即指出:“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之所以认为“荒谬”,主要是因为

A.工具方面的西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的西化

B.西方文明已使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严重动摇

C.不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就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

D.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两者根本对立无法兼容

14.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1947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4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该公司的经营

A.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

B.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

C.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

D.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15.建国初期的历史教学,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识主要借鉴苏联经验。1953年,通行全国的历史教科书参照苏联课本编写;1959年《历史教学》杂志开始公开谈论学苏联“必须结合”中国“教学的实际”,要防止简单的机械的类比和牵强附会。导致50年代中国历史教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左倾思潮出现

B.一五计划完成

C.中苏关系恶化

D.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6.十年探索后期、文革前夕的中国面临对内探索遭遇曲折、经济困难,对外国际关系紧张的局面,1964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北京工作会议,毛泽东要求全党把三线建设当作很重要、很紧迫的战略任务来看待,他表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要搞第三线基地,只有那么多钱呀,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你们不搞攀枝花,我骑毛驴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稿费去搞。”,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

A.解决建设中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

B.中央决心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C.“联美制苏”的战略考虑

D.国民经济建设重点立足于战备

17.庄子在《骈拇》中写道:“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这表明他

A.深受儒家道德哲学的影响

B.倡导功利主义的伦理价值观

C.反对超越自我,追求理想人格

D.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精神

18.王阳明批评理性主义“致知”的偏失,他强调人的尊贵品质在于他的“良知良能”,主张人应该从“致知”升华为“致良知”,康德强调:不是上帝制造了像他自己一样自由、平等、博爱的人,而是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需要一个上帝作为其信奉的理性依据,并且这个理性具有超人的上帝属性。在这里,王阳明和康德实际上都

A.反对上帝,自觉理性

B.强调博爱与平等

C.认识自我的纯粹理性

D.强调理在先气在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k5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