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概要

更新时间:2023-03-08 04:49:12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得出,我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存在着三种结构类型:一是“单亲教育”型;二是“隔代教育”型;三是“寄养教育”型。“留守儿童”在三种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是粗放的、残缺不全的,主要存在两大缺失: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2、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一方面是监管人监管不力,表现在:(1祖辈监管力不从心;(2亲戚监管责任不到位;(3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另一方面是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结果导致“留守儿童”不仅是学习上的“后进生”,而且是心理、行为上的“问题生”,情况令人担忧。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六大”对策:1、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2、举办“特色家长学校”,提高监护人的素质;3、建立“托管所”,为“留守儿童”重组一个临时的家;4、实施“代理家长制”,让亲情伴随“留守儿童”成长;5、加速农村工业、企业发展,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6、实施“温馨工程”,鼓励“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入学。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对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农村数以万计的农民远离家乡,纷纷涌入城市经商、打工,而在他们身后,却出现了一个个“空巢”家庭。他们的子女则留在家里,交给爷爷、奶奶、

外公、外婆或亲戚抚养。

这些脱离父母(或脱离其中一方的被留在家里的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失去亲情,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他们的综合素质、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情况令人担忧。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提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在重视“三农”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1、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进行,由课题组自编调查问卷,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和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及家庭教育状况:(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结构类型和基本情况。(2农村“留守儿童”亲情及家庭教育缺失情况。(3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心理、品行表现情况。

2、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我们通过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确定了我县西部山区的2个镇(省级贫困乡镇、半山区1个镇及海岛1个乡的“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农村地区,开展问卷抽样调查及个别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65份,回收率为93%,其

中有效问卷458份,有效率为98.5%,走访家庭96个,个别访谈125人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类型分析 表1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情况 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

在全部留守儿童家庭中所占比率 与母亲单独在一起30.36% 与父亲单独在一起15.07% 与爷爷奶奶在一起45.64% 与叔叔伯伯在一起7.14% 与其他亲戚在一起 1.79%

合计100.00

据调查,我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有这样几种结构类型:

一是“单亲教育”型。父母双缺一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单亲教育”型。从表1可以看到,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的占45.43%。通常,每个家庭内部都有一定的角色分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常常担负不同的角色。在这类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由一个人承担起来了,难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父亲外出的比例

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留守儿童”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只占15.07%。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家庭教育中父亲承担“严父”角色的传统,如此大面积的父亲“缺位”的情况,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是“隔代教育”型。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种类型的家庭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型。

通过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孩子留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儿童总数的45.64℅,有的地区高则达到65℅。我们抽样调查了海岛的一个乡镇中心小学的两个班级,共有一年级学生103个,父母在家的只有25个,父母外出的有78个,占总数的77.7℅。这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家。

三是“寄养教育”型,即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称之为“寄养教育”型。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父母离开时将孩子托付亲戚照管的约占8.93℅,有的亲戚一家人甚至还要照管好几家的孩子。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寄养在退休教师家里。这些大部分是大款和老板的孩子。他们每月给寄养人一定数额的寄养费。由于寄养人有教育专业知识,孩子能受到比较好家庭教育。但对大部分的打工族来说,可能难以负担寄养费。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其影响情况分析 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

表2留守儿童亲情缺失情况 亲情联络情况所占比例 与父母半年见面一次的53% 与父母一年见面一次的44% 没去过父母工作地的65.3% 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的23.3% 非常想念父母的64.1%

“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在对“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中,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有的甚至很少见面。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选择“两年一次”和“两年以上一次”的为3%,其中有一父母双方外出五年未回过一次家。有45%的留守儿童根本不知道父母的打工地点和打工情况,有65.3%的“留守儿童”没有去过父母打工的地方。在与“留守儿童”的座谈中,除个别孩子不想或偶尔想父母外,他们大都表示经常想念在外的父

母,有的甚至一提起父母就眼泪汪汪。

由于割舍不了亲情和血缘关系,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他们希望经常与父母见面或与其呆在一起,可实际上无法做到,有的只能通过电话等方式与父母每年进行一两次联系。有的家长则长年没有给孩子通过一个电话,写过一封信。据调查“留守儿童”中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的23.3%;非常想念父母的占64.1%。调查发现,多数留守儿童一般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通常是父母打给他们,约占被调查人数的83%。父

母打电话,主要是问学习和平安情况,最多叮嘱几句就完了,其实孩子更渴望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觉得电话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我们在调查访问中了解到,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里没有电话,要到邻居家里去接电话,很不方便,还要考虑到电话费。有的家长给孩子寄回来的主要是财物,就是很少给孩子寄信,哪怕是几句简短的话语,缺乏对孩子的精神关爱。据代养人反映,当父母回来探望时,孩子变得听话、活泼、兴奋,当要离别时,他们难过或大哭,不愿分开,孩子面临着剧烈的情感冲突,难过的情绪有时要持续好几天。

2、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此次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三种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是粗放型的、残缺不全的。

(1监管人监管不力

①祖辈监管力不从心。农村里的祖父辈老人,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很低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缺少教育孙辈的能力,并且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于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他们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没有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品德方面深层次的关心与教育。

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主要有溺爱、过度照顾、过度担心。因为祖父母无一例外地要对孩子的父母负责,而不是对孩子本身负责,更谈不上对孩子生命发展和成长负责。祖父母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怎么向孩子的父母交待呀。”他们很难像孩子的父母那样,一切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及长远利益出发,综合考虑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心理和品德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俗话说:“爷见孙,猫见荤,”他们对孙辈非常娇惯、溺爱。首先,祖辈往往无原则地满足了孩子一切物质上的要求,而忽略了或较少在精神生活方面去关心孩子,不去严格地管理和教育。老人只能被动地承担家庭保姆的义务,因而“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或细“养”、粗“教”,只“养”不“教”的现象严重。无形中使孩子形成“小子天下第一”的思想。其次,

过分的代替、包办。老人对孙辈养之过娇,爱之过度,他们对孩子生活上本来能自理的事和力所能及的劳动也愿意包办,包括代做值日、代背书包、代叠被子、陪读、陪做作业、晚上陪睡等等。久而久之,

养成了依赖性和惰性,结果使孩子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薄弱,怕困难。再次,是盲目的干涉、袒护,对孩子的活动干涉、限制过多,影响孩子主动精神和探索精神。老人对孙辈的错误,也进行包庇、袒护,成了孩子的“保护伞”和“辩护师”,养成了孩子只听表扬而不听批评的坏习惯和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而且自理能力差,无法抵御挫折。

在“留守儿童”家庭走访中,重点对祖辈监管的家庭进行了走访,发现有78%的监管人连孩子在校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姓甚名谁都不知道,家庭教育更无从谈起。他们大都认为孩子应该由爸爸妈妈管,尽管他们监管的目标是希望孩子学习、身体、品德和日常生活习惯都要好,但是他们自认为管不好也管不了。只能尽力照顾好生活,督促学习,保证安全。监管人普遍反映,他们最为担心孩子在上学去和放学回家这两个空档时间和寒暑假出问题。

②亲戚监管责任不到位。作为亲戚,往往对孩子的不良表现也不敢多作批评:父母不在,万一批评后,出了事情责任谁来承担?也有的认为反正不是自己亲生孩子,管严了孩子会记恨的。所以通常只能解决他们的起居和温饱问题,不能严格管教及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有的代管人则认为,接受亲戚的孩子也是碍于面子,出于无奈,所以本身就是临时观点,缺少应有责任心,监管不到位。他们只能管孩子的吃穿,往往不管孩子的学习和品德。作为“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总感到与亲戚

隔着一层膜,有寄人篱下的压抑感,内心感到拘束和不自在。

③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母亲或父亲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农活家务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同时由于家里劳动力短缺,不少家长要求孩子放学回家后,帮助自己干一些养鸡

喂鸭、施肥锄草之类的家务和农活,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自然放松了许多。

(2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我们在电话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提供经济和物质保障,认为有钱了,可以用钱为孩子买好的学校读。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关注和考虑得较少,往往停留在学习有没有进步、作业能否完成以及在家听话否、在学校挨没挨批评等浅层问题,没有全方位地、深层次地思考家庭教育和品行发展问题。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挣钱,大学生照样找不到工作,照样打工,孩子读书好坏无所谓。他们寄给或给予孩子的也往往都是物质的东西,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怀,没有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饥饿,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3、“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品行情况分析。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行、心理和安全方面的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不仅是学习上的

“差生”,而且往往是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生”。

许多“留守儿童”受父母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打工有钱”思想,认为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打工挣钱,自己长大了也一样可以外出挣钱,至于书读得好坏无所谓;表现为学习没有计划性,学习兴趣不高,拖欠或不作家庭作业;不大遵守校规校纪,自由散漫、迟到、早退、缺课现象时有发生。加之,这些孩子没有了父母的约束,学习无人过问,渐渐养成厌学和惰性的习气,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在“父母外出后,你有什么心理变化”一栏中,90%的“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这其中,留守女童大多选择“抑郁”、“恐惧”,留守男童则更多地选择“易怒”、“焦虑”。

由于亲情的缺失,无助感,被遗弃感,失落感的逐渐产生,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学校和监管人普遍认为,他们大都存在相对孤僻、内向、脆弱、自卑、不合群的问题,同时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不同程度地表现为不懂得关心人。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孩子,使他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调查表明,有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野蛮、冷漠、内向。

他们在校表现为不遵守纪律,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轻者经常逃学、逃课,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在社会,

则表现为缺乏礼貌待人常识,个别“留守儿童”甚至有抽烟、沉溺网吧、赌博等不良行为。有的孩子沉恋于网络游戏,夜不归宿,甚至个别有敲诈、吸毒等违法行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反映,因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行为不轨被送到派出所的孩子中有60%是“留守儿童”。由于监管不力,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无法保障。近两年发生的儿童溺水等安全事故中,大都是“留守儿童”,一些地区幼女受性侵害案时有发生,大部分也是因为留守女童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三、几点建议与对策

对策之一: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也无法取代父母之爱。我们的家长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往往千里迢条给孩子寄来钱或许多价值昂贵的物品,却长年没给孩子一个电话、一封信,造成孩子情感饥饿。

学校要牵线搭桥,动员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问题,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并为亲子沟通提供条件。

1、让电话传情。学校要为“留守儿童”设立公共电话,开通“亲情热线”,让亲子间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以解决他们通话难的问题。有个学校,创造性地设计了

“亲情交流”主题班会,即把“留守儿童”集中在教室里,按免提键让家长与孩子通话,其他孩子一道旁听,场景非常动人,在场的人都被浓浓的亲

情感动的热泪盈眶,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让网络传情。利用学校网络资源,给“留守儿童”申请“E-mail”和“QQ”,让“留守儿童”与家长在网络中传递感情。这样不仅快捷,而且省钱,尤其是“QQ”的视频聊天,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彼此的表情,音容笑貌俱在。家长通过QQ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效果会更好。

3、让鸿雁传情。学校可组织学生“与远方的家长说说心里话”和“提倡写思念日记”等活动,并统一发给邮票,让他们把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发泄出去。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又解决了他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所有这些方式,加强了亲子间的沟通,解决了家庭教育和孩子们感情的饥饿问题,值得借鉴和推广。

对策之二:举办“特色家长学校”,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质。

1、举办“祖辈家长学校”,让老人们掌握“孙子兵法”。祖辈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力军,可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却难以适应对现代孩子的教育。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学校要专门举办“祖辈家长学校”,对他们进行培训。这主要是针对老人家教观念陈旧,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而开设的特殊家长学校,是家长学校的一种创新模式。其目标是,通过培训,引导老人们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掌握“孙子兵法”,能够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的对孩

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

祖辈家长,是一个特殊群体,文化普遍低,年龄普遍大,观念普遍旧。根据这些特点,家长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都要作科学的调整和改革。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讲常规的家庭教育知识外,着重要讲“如何与孙辈进行沟通交流”,“怎样做才是真正地爱孙辈”,“如何帮助孙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内容。在教学形式上,要改

变过去单一的传授方式,使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为老人们所喜闻乐见和接受。授课形式可采用专题讲座、观看录像、经验交流,家教案例研讨、教师与家长共同探讨、个别咨询、专家与学员面对面交谈等。还可以采用超市式的菜单,让他们根据需要自选内容和方法。在时间上,要考虑大部分人年老体弱的特点,尽量放在白天或者根据自然村的分布“送教下乡”,以方便老人的学习。同时,也对其他监管人进行培训,让那些亲戚朋友们懂得家庭教育知识,克服临时观点,切实地负起临时监管人的责任。

2、举办“空中家长学校”,以解决家长思想认识的偏差问题。父母始终是孩子的监护人,孩子虽然委托给临时监管人,但父母的教育责任是不能推卸的,父母的亲情更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解决了家长的思想问题,让他们人在远方,心系孩子,担当起家长的教育责任,这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问题。学校要利用现代通讯手段,通过给远方的家长寄发“告家长书”、互通书信、群发短信、互通电话,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家长赚

钱不忘教育子女,教育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更要关心孩子的行为和品德,不仅只给物质上的东西,更要关注孩子精神和情感的饥饿问题,动员家长尽可能地跟孩子多沟通、多联系,使他们懂得:哪怕多打一个电话、多写一封信、多一次探望,对孩子的学习进步和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校园网设立家庭教育专栏,介绍家庭教育知识并开辟留言板E-mail 为家校开设交流平台,教师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互动、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遇到重要问题能及时帮助解决。

对策之三:建立“托管所”,为“留守儿童”重组一个临时的家。

在工业不发达的落后地区,要让更多的家长在外出务工时带上子女还不现实,让父母呆在农村不出去也不可能。即使解决了随父母进城入学问题,但是还有一系列问题,农民还是难以解决的。农民打工往往是打游击的,很难有固定的地方,再说,城里消费比较大,生活问题、住房问题,也不好解决。所以,绝大部分的农村孩子还是要留在原地就读。是否可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将“留守儿童”进行妥善安排,在

人口较集中的村,组成“托吧”、“托管所”之类的临时的家庭。由政府牵头,招聘品行好、有知识、有爱心的妇女,接收“留守儿童”,并选调优秀的教师或退休干部、教师进行全方位管理,并允许收取一定生活费和适当的保育费。这些管理人员可以起到临时父母的作用,不仅从饮食起居上、更主要的能从学习上、思想道德上全方位关心

孩子的成长。这样既可以辅导孩子学习,又可以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许多现实问题,可以有效地预防“留守儿童”的道德滑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建立“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实行统一管理。

思考之四:实施“代理家长制”,让亲情伴随“留守儿童”成长。

亲情教育的缺失将是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人生成长中的最大障碍。他们和其他同龄人相比也许并不贫困,但缺少的是父母的亲情和关爱,需要有人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者、心理的调节者、思想的引导者、学习的辅导者,弥补“留守儿童”那份缺失的亲情和关爱。“代理家长”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之一。

妇联、共青团、关工委、教育行政部门、党政机关,要发动那些品德高尚、富有爱心和责任心,而且具有一定教育管理能力的人员,参加志愿者,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组成无血缘关系的新型家庭,担负起家长的义务,负责起“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这是一项长期的、细致而复杂的工作,“代理家长”除了有爱心和责任心外,还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要有“为国育儿”的宽阔情怀。

要使“代理家长制”的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此项工作各地有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如:“代理家长”

即知道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的情况; “三多” ,即多与孩子谈心、 多参与孩子一起活动、多家访; “三沟通” ,即定期与孩子的父母、 托管人、教师联系。还有“六个一” :即每周与“留守儿童”联系 交流辅导作业一次;每月与“留守儿童”父

母、班主任、托管人 联系一次;每 2 个月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一次;每季度指导 孩子给远离的父母写一封家信; 每学期初制定一份 “帮扶计划书” ; 每学期末撰写一份帮扶工作总结或教育经验文章。 )这些都可以以 制度的形式,把它列为“代理家长”的职责和任务。政府有关职 能部门还要建立“代理家长”活动预报制度,查询制度,信息反 馈制度,联系卡记录制度,每季度到学校抽查一次。农村党政领 导要把这件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进行考核、督查、总结、评估,以推动“代理家长”工作持久深 入地开展下去,直至取得成效。 思考之五:加速农村工业、企业发展,让农民就地、 思考之五:加速农村工业、企业发展,让农民就地、就近就 业。 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是任何感情都无法替代的,要使孩子 不与父分离,最好的办法是解决他们就地就业。农民大量外涌,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本地工业不发达,不能为他们提供足 够的就业岗位;二是有的地方即使工业发达,但许多企业主以当 地农民工不好管理等为由,不招收当地农民工而舍近求远到外地 招收廉价的农民工,致使当地农民不得不远离家乡和心爱的孩子 去外地打工。如果本地工业发展了,又有足够的岗位可供他们就 16

业,他们肯定不愿再丢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了。农民工中 90% 以上愿意放弃“到远方打工,虽然不能照顾孩子,但赚钱多一点” 而选择“在附近打工,赚钱少一点,但能照顾孩子” 。所以当地政 府在加速农村的工业化,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扩大农民的就业岗 位的同时,还要制定有关农民就近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 确保农民工能够就近就业,让失去土地的农民“离土,不离乡” 。 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一条路子。当 地政府要有战略的眼光和宏观的筹划,从“为民办实事”和“构 建和谐社会”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大力发展工 业的同时,制定有关培训和就地招收当地农民工的政策,确保农 民工能够就地、就近就业,防止企业主再到外地招收农民工而产 生新的“留守儿童”恶性循环问题。 思考之六:实施“温馨工程” 鼓励“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 , 思考之六:实施“温馨工程” 鼓励“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 入学。 入学。 让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入学, 这是最佳的选择, 十分利于 “留 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对于随父母流入城市的孩子的教育,国家 有关部门已经提出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采取多

种形式, 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由于受应试 教育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基础教育不基础,义务教育不 义务”的现象。许多学校怕农村学生基础差,影响他们的教学质 量而被拒之门外。有些学校以外来人口为由,要向他们收取昂贵 的赞助费。凭这两条农村孩子是无法进城就读的。我们呼吁政府 17

部门、学校领导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从教育均衡发 展的政治高度,更多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指 定的公办学校,让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区域内对口入学,与城市儿 童收费一致,不搞歧视,不单独编班,将城乡孩子同等对待。在 教学中,注重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帮助其克服自卑等心 理问题,使他们与城市儿童一起茁壮成长。这样“留守儿童”就 能享受父母的亲情与关爱,享受真正家庭教育。 总之,只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 育,办法一定会比问题多,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一定能得 到改变。 参考文献: 1. 《现代家庭与素质教育》 金国强编著.宁波出版社 2003 年 4 月版 2.《育一个有实力的孩子》浙江家长学校教材长江出版社出 版 2004 年 9 月版 3. 《为孩子的情绪解套》 欣悦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 2003 年 8 月版 4.梅健、林健.代理家长制:政府为留守儿童找“家长”[J]. 中小学管理,2007, (4) 5.董新良、王瑾.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知多少[J].中小学管理, 2007, (4) 1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j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