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好用教案

更新时间:2023-11-10 09: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建议

1、根据实际教学检测,课堂内是不可能安排学生操作实验,需在课后家里完成,因此课堂教学中无需学生准备过多的学具,排除干扰。课堂以教师细致、详尽的演示为主,为学生课后学习铺垫。

2、为尽量防止课后出现许多学生没有落实完成对比实验的观察,而导致下节课的真空。教师在布置课后任务时务必要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比如呈现绿豆苗成长的相关图片,唤醒学生内在需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严谨准确的科学思维习惯。 2、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 教学重点

1、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对比实验的过程。

2、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具:两个干净的塑料种植杯、6粒绿豆种子、两块纸巾、两张标签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复习回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大家熟悉的一组照片《凤仙花的一生》。从这组照片中我们清晰地知道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们说说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自由交流 3、质疑思考

(拿出几颗绿豆种子,在视频下投放):同学们请看,这是几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们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稍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随即让个体学生做出判断性回答。(教学说明:1、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2、做出一个判断性的回答,旨在让学生对刚才黑板上所列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重新做一次个体的审视、选择。)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引水成渠:给个例子,扶一把。

师:有同学说了,绿豆发芽,这些黑板上的条件并不是统统需要。也就是说有些要,有些不要。那么又如何辨别绿豆发芽哪些条件是必须的,而哪些又不是必须的呢?我们不能随意猜测,要有科学的论断啊?怎

1

样的实验办法可行呢?(板书:实验办法及“?”)(让学生进入无声胜有声的思考境界。)

A计划:在学生思考后,若有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符合对比实验的基本要义的实验方法,那么教师要引领规范实验过程与方法,要强调注意事项如两组实验,其它条件都一致,只能改变其中一个条件。最后总结归纳:像这样实验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它条件相同,只改变对照组其中某一个条件,我们这种实验方法称为对比实验。

B计划:学生在思考后,一下子还不能说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想法,那么教师可以采用举例引导的方法。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先就绿豆发芽是否需要土壤?做个表决吧。(屏幕出示:问题:绿豆发芽是否需要土壤呢?)学生出现两个阵营。(屏幕出示:推测一:需要土壤。推测二:不需要土壤。

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判别验证了。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绿豆发芽是否需要土壤呢?大家给出出主意?(预设 生:我们可以把有些绿豆种子放在土里,而有些不放在土里。看看它们能不能发芽。)

师:(评价与追问)一个不错的建议,分成两组实验。如果这两组的绿豆都发芽了,说明(生:绿豆发芽不需要土)。如果没有土的一组绿豆没有发芽,而有土的一组绿豆发芽了,说明(生: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土) 师:(引导完善)同学们,你们听清楚他的实验方法了吗?你们觉得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预设 生:a.两组应该有相同的绿豆种子。 B.两组都应该得到相同的水。 C.两组应该放在相同的地方??若学生没有提及教师可以用假设点拨,例:同学们如果在实验过程中我经常给没有土的绿豆种子洒水湿润,而不给土壤环境中的绿豆种子洒水湿润这样可以吗?)

师:同学们,你们很注意到实验的公平,根据大家说的,我们来填一填这张实验设计表(屏幕出示:实验计划表):

师: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有哪些呢?

(预设 生:空气 水 相同数量的绿豆 温度 等等) 师:不同的条件呢? 生:土

师:实验的方法是?

生:让一组绿豆种子在土壤的环境下发芽,(教师补充:我们可以把这组称为实验组。)而另一组绿豆种子没有没有土壤。(教师补充:我们可以把这组称为对照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打字,屏幕上相应的表格里依次呈现学生所说内容) 最后呈现:实验计划表 我们提出的问题 我们的推测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绿豆发芽是否需要土壤 推测一:需要土壤。推测二:不需要土壤。 空气 水 相同数量的绿豆 温度 2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 土 让一组绿豆种子在土壤的环境下发芽,我们可以把这组称为实验实验方法 组;而另一组绿豆种子没有没有土壤。;我们可以把这组称为对照组 2、归纳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把这种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实验,最后对比两组实验结果的实验方法称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注意对照组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在“实验方法”下板书:对比实验) 3、自由流淌:独立设计,放一手。

师:同学们,我们依据这张实验计划表进行实验,最终我们就能得出结论,证实绿豆发芽到底需不需要土壤,与你的猜测是不是一致。那么回到最关键的问题上来,绿豆发芽必须哪些条件呢?(稍顿)阳光需要吗?水需要吗?需要适宜的温度吗?(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研究问题,完成一张实验计划表。 生:填写实验计划表。 4、分组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填好实验计划表了,我们来分分组,研究绿豆发芽是否需要“水”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你们我们简称“水”组。同时请两到三位同学交流实验计划表,请同组同学参与评价及完善。(依次交流“阳光”组、“温度”组,教师补充完善实验计划。) 三、观图了解实验过程

1、自我阅读教材P4的实验具体操作方法指南。

2、交流讨论实验过程中还要注意的事项(1、每个盒内要有3粒以上的绿豆。2、给盒子标好编号。)

2.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3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4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5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6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⑴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⑵ 建立出初步生态系统的意识、食物链、食物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

⑴ 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⑵ 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将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2、 谁被谁吃:

说说花丛中一般会有些什么生物。

⑴ 出示教科书中的图片,介绍: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仔细观察这里面都有那些生物呢?(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⑵ 提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吃与被吃的关系) ⑶ 指名。(小鸟吃瓢虫)

① 教师随即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记录下学生的回答。 瓢虫 ————→ 小鸟

解释箭头所表示的意思:小鸟张开嘴巴用一根线将瓢虫拉来吃了。 ② 再指名。(瓢虫吃蚜虫)

师板书: 蚜虫 瓢虫 指名上黑板画线。

蚜虫 ————→ 瓢虫 ③ 再指名。(小鸟吃蚯蚓) 指名上黑板板书:

蚯蚓 ————→小鸟

⑷ 观察一下它们之间的这些食物关系,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在教科书图中的圆圈中填入动植物的名称。 ⑸ 指名汇报:

教师与其他学生一起对汇报的学生进行评价,并予以纠正、补充。

7

⑹ 教师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蔷薇花丛中的食物关系。 蔷薇或草—→ 蚜虫 —→ 瓢虫 —→小鸟 ↓ ↓ ↓ ↓

生产者 消费者 ⑺ 学生观察,师讲述:

①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②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⑻ 指名提问:说一说在刚才的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 ⑼ 你们还能找出几条蔷薇花丛中的食物链吗? ( 落叶 —→ 蚯蚓 —→ 小鸟; 蔷薇 —→ 毛毛虫 —→ 小鸟 等) 3、 田野里的食物网 ⑴ 出示水田生物图片。

观察水田里的生物: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⑵ 提问:田野里有很多的生物,这些生物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找一找,你们能发现它们中的哪些食物关系?

试着用箭头来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⑶ 指名汇报他们找到的食物链。

(注意:当一个学生汇报的时候,一定要让其他的学生认真倾听并对照书上的图片。) 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

提示:如果两种生物之间已经有箭头连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再画箭头了。 ⑷ 数一数你们找到了几条食物链? 其中的水稻被不同的动物吃了几次? ⑸ 讲述:

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⑹ 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8

4、布置课后作业:

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也画出一个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积极地参与讨论做一个生态瓶的活动,共同协作制作一个生态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池塘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设计一个生态瓶的建造方案。能在课后坚持观察,关注生态瓶的变化。

科学知识:知道池塘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制作一个生态瓶的过程。 【教学过程】

1.观察池塘生态系统。

出示池塘群落的图片或影视资料,由教师生动介绍,提醒学生关注以下问题: ①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② 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③ 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④ 池塘里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2.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

①首先考虑我们的生态瓶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得更好一些,我们还要为它们考虑些什么? 主要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边讨论边记录设计方案。

② 先让我们来设计一个建造方案。设计方案之前,教师播放水族箱视频资料或出示一个小的水族箱,让学生看看水族箱里放养了哪些生物。

③讨论:在我们的生态瓶里可以放养哪些生物? 3.做一个生态瓶。 ① 准备相应的制作材料。

②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

③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本环节若事先没有准备好材料,可以安排学生回家制作或下节课带材料到课堂上进行。如果班级教室或科学实验室要按照池塘剖面图的样子建造一个大的池塘生态系统,可以安排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参与制作活动。

9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1. 经历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能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2. 经历添加动物或植物后,引起生态瓶变化的原因分析活动。

3. 学习像科学家那样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生态瓶,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得好,然后选择下面两个 实验中的一个进行实验活动。 二、向生态瓶里添加动物的实验。

1. 先观察准备添加到生态瓶中去的 5 条小鱼的状况,按教材的要求操作。

先取生态瓶里的一些水滴到杯子里,加少量的水到杯子的一半处,再把 5 条小鱼放到杯子中进行观察,然后把小鱼连同杯子里的水倒入生态瓶里。这个过程是必要的,一是杯子空间小,可以清楚地观察小鱼的情况;二是可以让小鱼先适应水体后再放入生态瓶。

2. 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观察添加小鱼后生态瓶内的情况,作好观察记录。 日期 鱼的数量 鱼的颜色 鱼的运动 水草的颜色 水草的状况 3. 预测生态瓶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鱼的数量增加两倍、四倍,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三、向生态瓶里添加植物。

1. 先观察准备添加到生态瓶中去的 5 棵水草的状况,按教材的要求操作。 2. 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观察添加水草后生态瓶内的情况,作好观察记录。 日期 水草的颜色 水草的长度 鱼的数量 鱼的运动 3. 预测生态瓶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水草的数量增加两倍、四倍,生态瓶中又将会是一种什么现象 ? 四、讨论。

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生态瓶里动物和植物的生长 ? 请大家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思考这个问题。

10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1、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2、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样做。 教学过程

课前以幽默的语言、新奇的方式熟悉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增强学生自信。

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新一期《百家讲坛》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主持人——非著名教师冯天燕。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期节目不再是一家之言,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座的每位同学,你们就是课题的主讲人。跟观众朋友打个招呼吧!希望你们畅所欲言,大胆地说出你们的真知灼见。同学们能做到吗?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天平、挑担、婴儿学走路、体育运动平衡木图片,这些照片有什么共同点?(都需要保持平衡) 生活中,平衡无处不在,与我们息息相关。那么生态系统需不需要保持平衡呢?一旦失衡,又会引发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讨有关生态平衡的问题。板书课题:“生态平衡”。 (二)探究草原的生态平衡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自然用它那神奇的手,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幅美好和谐的画卷。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

多媒体: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观赏草原。 看到这草原,你有何感受?——生交流 2、在这样美丽的大草原上生活着许多动物,比如:生答牛羊、兔、老鼠、鹰、各种昆虫等,也包括我们人类。(课件出示野兔图——雄鹰图) 绿草、野兔、老鹰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生板书:草 兔 鹰 其他同学在书上填写。 我们还可以把兔子换成“牛羊”,鹰换成“人”。

3、看到这条食物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食物链中的一环受到破坏,结果会怎样?)

(1)设想一下,如果鹰少了会怎样?(野兔、老鼠没有天敌,大量繁殖,破坏草场,许多青草来不及长出就被吃光,草原沙漠化。兔子失去食物饿死、迁移。牛羊无草可吃,牧民失去收入。) (2)兔子少了会怎样?(老鹰缺少食物来源会饿死,数量减少。草疯长容易酿成火灾。) (3)绿草少了会怎样?(兔子、老鹰数量锐减。牧民无处放牧。)

(4)这都是为什么呢?(回到板书“食物链”:吃与被吃相互影响,环环紧扣,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4、刚才,我们假想了草原上许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后果。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动物和绿草在减少吗?是

11

谁使得他们的数量在减少?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子的减少或草的减少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为发展经济而过度放牧远远超出草原负荷;大量捕杀兔、鹰;乱砍滥伐、破坏草原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小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等。)随机出示《玛多的悲剧》(人类向自然过度索取换来的不是富裕,而是贫困)

小结: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历经漫长的岁月才形成的,一经破坏,将难以恢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人类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危害的,还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要——板书“维护”生态平衡。 (三)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1、探究沙尘暴成因。

人类无视自然法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播放“沙尘暴”录像。你们看后

有什么感受?也许我们从小生活在南方目前还没有经历过,这可怕的景象不是电影,而是现在我国北方很多地区真实的生活场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象呢?

(为了眼前经济利益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猎杀野生动物、盲目开采破坏植被,使草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草原沙漠化,最终将引发沙尘暴。)师随机出示发菜、猎隼资料,生读。 2、揭示沙尘暴危害。 你对沙尘暴知道多少,又想了解什么呢? 你有怎样的感想?(对人类生存造成巨大威胁。)

3、维护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啊!联系身边的事例,我们应该怎样生态平衡呢?生自由发言。板书:“人人有责”

(四)总结全课,课有尽而探究无尽

光 1.光和影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像电灯这样能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产生影子必须要有光、遮挡物、屏。影子的长短和光的照射位置有关,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的方向相反的。影子的大小变化与物体和光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所照射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有关;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

2、过程与方法:采用实验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利用科学教具探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运用于新的情景中。 教学设计:

12

(一)欣赏动漫,激趣引入

1、老师为大家带来一段有趣的视频(课件播放手影动物视频),这段视频上都播放了什么动物或其他事物? (生:播的是手影)

(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手影是怎样产生的呢? 生:要有光、物体、还要有屏幕

师:你们觉得是这样吗?我们还是用实验来证明一下。大家觉得这个实验应该这么做? 生:……

(在学生探讨实验操作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对实验细节的把握,如此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注意哪些是不变的量,哪个条件是变量。另外还要让学生知道要观察的是什么的影子及实验记录的方法) (这些“动物”是物体在光的作用下产生的影子)揭示课题,板书:光与影。

2、对于光与影,你想研究什么?(梳理学生问题,交待本节目标:认识光源,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分析,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屏。 (三)认识光源

1、出示学生熟悉的物体图片(电灯、月亮、太阳、镜子、火柴、萤火虫),在这几种物体下,配上遮挡物和屏,会产生影子吗?

2、它们都是自己发光吗?为什么?

3、总结梳理,揭示“光源”概念: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可以成为光源,比如“幻灯机打开后可以成为光源”,你能像老师这样举几个例子吗?

(三)探究影子的变化和光的关系 1、师:影子的产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

2、师:不是的话,光、遮挡物和影子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翻开书第25页,自习书上的三个实验的做法。

3、自习完后,有谁对书上的内容存有疑问? 生……

(让学生充分示疑,教师充分释疑)

4、谁愿意告诉大家,在做第一个实验时应该怎么做,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个实验、第三个实验)

5、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做好记录与分析。师巡视指导。

13

6、汇报交流:

(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学生根据汇报实验过程与结果。 方向: 长短: 大小: 形状:

5、小结影子的特点 (四)知识运用

课件出示几个手影姿势,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玩几个手影游戏,在玩的过程中看看影子是否符合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 小鸟变大鸟(远近)

师:怎样让小鸟变大呢? (或者由大变小)

2.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和测量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变化,并进行简单的记录过程;鼓励学生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太阳与太阳光及物体影子的研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科学测量、认真记录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思考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过程】

(根据40分钟教学时间进行调整后的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引导语:“来自太阳的光线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传播,没有任何东西比光传播得更快。光能让我们看到周围的东西,太阳是光的主要来源。” 2.出示图片,观察树林里的光和影。 3.出示课题:阳光下的影子。 二、观察影子

1.引导语:关于阳光下的影子,我们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

2.提出任务:到室外去观察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特点,观察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的影子有什么变化。

14

3.讨论观察记录的方法。

4.准备观测记录活动的材料和工具。

5.出示测量影子长度的记录单(参见表格示例)。 6.到室外进行第一次的观测记录活动。 7.将观测的影子长度记录在表格中。 8.观察阳光下影子的特点。 三、阳光下影子的特点

1.交流观察到的阳光下影子的特点以及发现(包括以前的认识)。 2.踩影子的游戏(目的无非是消磨到15分钟以后,可以安排其他的活动)。 3.第二次观测与记录。

4.教师演示数据方格图的绘制方法。 5.学生将观测得到的数据绘制成方格图。 6.对比分析方格图,交流讨论其中的信息。 7.讨论:阳光下的影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8.说说太阳、物体、影子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拓展和小结

1.通过影子的特点,你能联想到阳光的传播问题? 2.关于今天获得的有关知识,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多媒体)伴着优美的音乐,展示一组关于光的优美图片:舞台灯光、城市夜光……

(意图: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与图片的过程中感受光的美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进一步建立起对光的一些感性认识,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教师评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光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因为光更加丰富多彩。那么,你们想不想搞清楚光是怎么传播的呢?(得到了学生的回答后)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吧!

15

(意图: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进行猜测

1、引导学生在课本的两幅图片上画出光照到物体上的传播的线。学生画完后提出问题:在刚才画的时候你认为光是沿着怎样的路线向前传播的呢?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猜测。

2、学生积极回答后,进一步提问:你为什么认为光是这样传播的呢?你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根据日常观察和刚才的一组图片上找答案,正确得出“光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猜测。 (意图:让学生能够勇于提出自己的猜测,培养学生大胆和有依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验证

1、实验前提示学生:不要用眼睛直对很亮的光源,因为这样会使眼睛受到伤害。 2、实验一:光通过三个小孔。

(1)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上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器材,分小组自主进行实验。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在一旁巡视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以使每一试验小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 (2)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后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结论。

(意图:使学生养成乐于并善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良好习惯,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实验二:光通过空心管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试验,让光通过空心的直管管和弯管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

(意图:通过这一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是直线传播这一规律的理解。并使学生明白:一个结论的得出应该通过反复验证,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己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4、(多媒体)总结规律,并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速度。四、应用规律 1、解释影的成因

引导学生根据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解析影的形成原因,搞清影子为什么总是在物体的后面。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并说出后再用多媒体将这一问题向学生讲解透彻。 (意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用多媒体分别介绍:a.小孔成象(介绍我国22古代研究小孔成象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b.激光准直 c.射击瞄准 d.排队看齐

16

(意图:拓宽学生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爱科学,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小结

提问学生:在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鼓励学生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并说出自己的收获。

4.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现在我要你们用一光源照亮一个被挡板挡住的物体,你们有什么方法呢?你为什么要求你的助手转动平面镜呢?其实就是研究了角度之间的关系,既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 2新课教学

2.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如图①所示,把一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平面镜的O点。讲解与光的反射有关的几个术语: 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出示投影)

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73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探究活动一:重复上述实验,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先根据观察的现象猜想,然后的猜想。

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1 2

设计实验及实验所需的数据表格,来验证自己

17

学生得出规律:反射角=入射角

3 探究活动二:移动入射光线的方向,使之与反射光线重合。

学生得出: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向镜面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反射角=入射角=00 探究活动三:入射光线逐步偏离重合位置,观察反射光线的变化情况。

归纳:当入射光线远离法线,反射光线也远离法线;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 探究活动四:寻求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 归纳: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探究活动五:以法线ON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OB面绕法线ON缓慢旋转。

观察并回答: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一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线是在法线的两侧还是在法线同侧?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归纳: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讲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课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练习. 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5、光与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学准备:

18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二、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1)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2)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三、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9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2) 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3)学生实验、记录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2) 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3) 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刻度值是多少

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2)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 5、 总结归纳

回顾第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六、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20

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四、小结

第八课 设计小赛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过程与方法:设计和制作小赛车。

46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系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小赛车。

【教学难点】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制作小赛车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请你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2、学生介绍。

3、揭题: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 板书:设计制作小赛车 二、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

1、提问:真正的赛车是怎样的呢?

出示“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 和赛车的图片。

2、提问:这辆车的哪些设计特点符合上面的要求? 3、学生观察、讨论。 4、交流汇报。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三、设计我们的小赛车

1、过渡提问:由此可见,工程师是如何设计赛车的? 2、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3、出示挑战任务

47

(1)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 (2)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 (3)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 4、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四、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 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 2、测试、比赛。 五、小结 4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最好有课件、图片)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

21

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 装水200毫升

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3)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4)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六、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22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

23

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各种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候剧烈,有时候非常缓慢不容易察觉。 教学过程: 课前:请你来找茬:

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就是“请你来找茬”。

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个游戏,游戏名字叫“请你来找茬”。规则谁知道?规则是: 师:谁知道这游戏规则吗?

1, 老师给大家出示2幅图,要求你们找到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区别,并且还要说说存在怎么样的不同? 这是四川地震前后,四川某地的卫星照片。这些地方有这么不同,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正式上课 一,引入

图片出示:什么地形地貌(各种地形地貌)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教师出示各种地形地貌的照片图片)(盆地、平原、山脉、峡谷等)请大家说说这是什么地形地貌?(为什么?)除了这些地形外,我们地球表面还有哪些地形地貌? 2、问:这些地形地貌会不会发生变化? 预设:会/不会

会:海啸、动物,(它们会怎么改变地形地貌?)

24

地震(你怎么知道?)(地震中,有些地方会坍塌,造成泥石流等。) 3、学生阅读资料:

在课前,老师搜集了这方面的信息,现在发下来给大家。每人一张。看看大家能否从中找到与地形地貌发生改变的信息。(从哪里可以看出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 4,教师补充资料:

师:谁来概括下,从中可以看出什么因素会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火山和地震) 师:老师这里还有资料:请看。

这次地震中,地形地貌有没发生变化?这次火山喷发中地形地貌有没发生变化?

在地震,火山喷发等过程中,有些地方会上升,有些地方会下降,从而遗留明显地形地貌变化的“痕迹”。如:日本富士山(它有什么特点?火山喷发形成的),长白山天池,东北五大连池,宁夏1920年地震产生的湖泊,地裂。。。。。。。 二、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地貌变化 (一)火山和地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师:地震,火山喷发,在造成地形地貌变化的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那么关于地震,火山喷发你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学生讲到火山地震形成的原因,则直接引入。如果学生讲其他内容,师:要解决(防御)。。。首先要了解火山喷发,地震形成的原因。) 1、 推测火山形成原因:

学生推测火山形成的原因(学生可能会推测:地球内部原因和地球表面气象,人为等原因) 2、了解地球内部:

我们来了解下地球内部: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地核构成的。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象一裹粥,在不断的运动,促使地球的表层运动从而造成了地球表层的变化。如地壳内会发生地震,同时由于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使岩浆冲出地壳造成的火山喷发。 (三)地球板块运动

过度语:而地球的表层(地壳)主要为岩层, 是厚薄不均匀,由于地球内部运动使原本为一个整体的岩石圈分裂成好几个板块:PPT展示

1, 介绍地球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板块。(课件显示) 2, 板块将会做什么运动:

这六大板块就象浮在沸腾的粥上(地球内部物质)一样。这会是怎么一种情形?(学生描述)我们拿白纸模拟地壳岩层,以水模拟地球内部物质。请大家观察模拟实验录象,思考:地壳会受到怎么样影响?(分离)

(1) 师:地球六大板块原本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当其中两块板块分离后,与其他板块之间会产生什

25

么现象?(可能会碰撞。)有没可能在哪个地方会(教师模拟)平移呢? 分离:两块板块分离

碰撞挤压:两块板块之间互相靠近造成碰撞或挤压 平移:两个板块之间距离不变情况下进行左右移动。

但是它们每年只运动几厘米,有些地方甚至几毫米。我们把这种运动称为大陆漂移,也可说是大陆板块运动。

(四)板块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现在我们来看一座高山(PPT出示喜马拉雅山。)]

资料说明:喜马拉雅山脉长2450公里,平均高度为6000米。该山平铺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接处,科学家在这座山上发现了(出示海洋生物化石)。(师:为什么海洋生物化石会在山上发现呢?)这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这个地方在很早以前可能是海洋。有海洋生物生活)

师:后来怎么变成高山了?能推测下原因吗?(火山:火山爆发后造成的地形特点) 有没可能是板块运动形成的? 公布模拟实验,(1)介绍模拟实验材料

师: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这样的材料,上面有些地方表示河流,一些地方表示高山、平原以及一些丘陵等。 ( 2)实验细则

师:该怎么利用它来做这个模拟实验?(分离,碰撞挤压,平移。。。) 需要注意什么(慢慢操作,仔细观察地形有没有发生变化) 4、 学生汇报模拟实验发现,分析地形地貌的变化。 (1)汇报现象:

预设:互相靠近后:连接处会隆起来。高高的。(大陆上特别高的地方我们会称它为山或者山脉。这些山脉有什么特点?)山脉是排列在两个板块边缘。越用力拥挤,山越高。

相互分离:中间先慢慢变薄,拉开后原本陆地上相连的河流、山脉都塌了。。。。河流消失,平原也变了。

(2)结论:通过模拟实验,你现在认为喜马拉雅山脉可能是怎么产生的?

(是板块撞击使撞击处高度上升)师:与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一样。科学家还发现这座山每年都在以0.33-1.27厘米速度上升。说明了什么? (说明还在继续碰撞挤压) 5、推测东非大裂谷产生原因:

26

了解了高山形成的原因。我们一起来看下一张由卫星拍摄的非洲大陆照片: 介绍东非大裂谷

是一条大裂缝,裂谷宽约几十到200公里,深达1000至2000米。谷壁平整,总长超过8000公里。目前张列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

师:能否利用刚才的发现来解释大裂谷产生的原因呢? 预设:板块分离造成的

5、地壳运动与地震、火山喷发

地震、火山喷发与地球板块运动一样都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而引起地球表面地形的变化。两者有什么区别吗?(一个猛烈,一个缓慢) 三,地震与我们的生活

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认识岩石的模样

2、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三、寻找岩石变化的原因

1、同学们刚才欣赏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

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 3、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27

4、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 四、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其它的因素,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改变。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你们将研究那一个问题?是研究冷热作用的,还是研究水的作用的、或者是两个都想研究。选择好之后,再讨论你们将设计怎样的科学方法验证?(两个模拟实验同时进行) 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3、其他学生修正实验方法。

4、同学们的设计方案真好,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方案再给你们一些小提示。看看有哪些细节是同学们没有注意到的。(出示科学博士的温馨提示)

5、老师给你们已经准备了一些器材和实验纪录表,请各小组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案,每组派两位同学来领取。器材领到后,就请同学们开始动手研究吧!(生研究,师指导。)

6、看到同学们研究的认真劲儿,老师真想很快知道你们的研究结果。(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7、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真棒!同时通过同学们的实验研究,的确说明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能使岩石变化。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同学们,植物的根和大气也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展示:长着植物的岩石图片,师简析。) 五、了解风化

1、同学们,通过我们今天的研究你们能结合一些自然现象解释老师带来的这两个问题吗?(出示问题)能再解释老师送给你们手中的鹅卵石为什么会有大有小吗?(生解释) 2、同学们解释的真棒!(师订正)

4.土壤里有什么

教学目的: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试验,并做实验纪录,会查阅书籍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知道土壤的基本构成。 、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土壤,可是你了解土壤吗?想不想知道土壤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土壤。板书课题:1、土壤里有什么

28

二、学习新知: 活动一:

师:同学们你们想怎样了解土壤?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你们的设计,来做实验。请同学们在作实验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必要时可借助于放大镜,最好把从土壤中发现的东西分类放好。注意用酒精灯的方法。 学生开始试验。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来归纳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活动二: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现,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弄明白土壤里面有什么吗? 学生设计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师:那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教师和学生一起概括总结。 自由活动:

这一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去观察校园里的土壤。 拓展活动:

学生根据搜集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摘记其中最感兴趣的部分,自制一份资料卡。

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29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30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2、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3、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2、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以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突破:学生先通过交流、讨论使实验实验方案脉络逐渐清晰,再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 学生准备: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 五、情景设计:

谈论上节课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的实验,分析上节课得出的影响侵蚀的因素。 六、自主学习设计:

学生先交流、讨论实验方案,进而做探索侵蚀的实验,到最后讨论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生自始至终是本节课学习的主体。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引入。

31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四、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 五、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受到侵蚀。 2、讨论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32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尝试解释冲积平原的形成原因。

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接水桶。 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对河流你们了解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信息

2.哪流过我们XX是什么河知道吗?

3.请看地图上的河流你认识吗?(投影出示中国主要河流图)

4.这些河流是怎么流的?它们流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高往低处流)板画:从高到低到平坦的河流侧面图

(二)探究过程

5.当水流过从高往低流时,会有什么变化呢?

在陡峭的地方水流速度快,平坦的地方水流速度慢。水流速度忙的地方对土地有什么影响呢?在水流速度慢的地方,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猜测,根据学生的猜测进行板书)

6.陡峭的地方水流地快,平地坦的地方水流地慢,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测。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测?

学生集体交流方法:去实地考察,做模拟实验……

7.去实地考察是一个很办法,但是课堂上我们没有能实现,我们就选择模拟实验的办法来验证同学的猜测。要进行实验我们需要怎么去作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讨论。想出你们的好办法。 8.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案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9.老师就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条河流,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有什么特点?请把你们发现的信息记录在记录单上?(给每个小组分河流模型,学生进行观察)

10.老师这里还为同学准备了其他材料,想最早拿器材的小组就赶快做好准备。(用记号牌记录学生领材料的顺序)(最先准备的小组上来准备领材料)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发现的信息?(最先汇报的小组上来准备来材料)(发现较多的小组上来准备来材料)

11.同学们都发现了很信息,但重要的材料还在老师这里,想早些拿到材料的就请仔细听好准备材料怎么用了?讲解各种材料的使用方法,(认真听的小组先领取材料)

33

12.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同学要注意观察实验的变化。及时地记录下你发现的信息。领到实验器材的小组就可以开始实验。完成实验就请把材料放到中间的盒子。请同学按顺序上来领取材料。 13.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的结果是不是和我们的猜测一样呢?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根据学生的汇报修正板书。

14.通过我们的猜测和模拟实验我们知道了流水会对河床和河岸有冲刷侵蚀作用,又有沉积现象,这么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板书。河流对土地的冲刷侵蚀和沉积,时间久了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15.现在谁能用我们今天实验中的发现来解释: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呢?沉积会出现平原,那在水流快的地方冲刷侵蚀明显的地方又会怎么样呢?(出示黄土高原和壶口瀑布:土地流失)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6.地表上除了河流对土地产生作用,还有其他因素对土地的产生作用:冰川 风沙 海浪(出示图片) 17.冰川 风沙 海浪对土地的作用,更为详细的资料在书本的67页,请同学你打开书本阅读资料库,从中你又了解到什么信息呢?请同学们记录在记录单上。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2、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2、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教学过 一、引入。

1、出示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侵蚀土地的画片。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为我们建造一个家园。如果暴雨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34

二、设计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家园,用什么样的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位置建家园,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学生相互评价设计图。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实验效果比赛: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3、交流评价实验比赛结果。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3、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第四单元 第一课 我们的小缆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35

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 (推、用绳子拉······)

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 板书:我们的小缆车 二、安装小缆车

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 说说看怎么改?

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 人

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 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

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3、学生交流讨论:1、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2、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

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 提示:(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 7、学生实验

36

8、交流汇报 四、小结

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第二课 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学生讨论

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7

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学生比赛

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 (1)、起点、终点不固定 (2)、橡皮筋绕断了

(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3、实验验证

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 4、解释说明

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 (1) 学生解释

(2) 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 (3) 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 四.小结

第三课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河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过程与方法:组装气球小车和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苦难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38

【教学难点】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

【教学准备】小车反冲运动实验套材、长线一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飞走,

引导语:玩过吗?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 2、学生实验、解释。

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这样的现象?

3、揭题:能不能把这种力来驱动小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二、安装小车

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 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 3、学生动手操作。 三、用气球驱动小车 1、调试小车。

2、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 (1)讨论测量方法 (2)测量

3、提问: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说说为什么? 4、实验。

5、出示反冲力的概念。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 (1)学生汇报

(2)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 四、小结

1、提问:怎样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39

2、提问: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快?

第四课 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40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第五课 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41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

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

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 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

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揭题:运动与摩擦力

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 2、学生交流、讨论

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 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 不改变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 )

42

摩擦力大小(牛) 3、学生实验、记录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2、设计对比实验 不改变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 ) 摩擦力大小(牛) 3、学生实验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五、小结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第六课 滑动和滚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43

【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 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 (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

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 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 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 (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 (2)小车的载重相同 (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 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 (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三、制作滚珠轴承

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 (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

44

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 四、小结

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 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

第七课 运动与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4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iz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