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教案

更新时间:2023-08-25 08: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

教学课题: 第四章 声现象§4-1 声音的产生

课 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体与不发声体的差异,能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对比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能概括出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二产生的。

3、.通过实验渗透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化细微为显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本节知识易学易会,又多了听觉感知,给学生美的感受,初步领略声现象,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

研究方法的渗透。

教 具:鼓、音叉、铁架台、橡皮筋、锯条、烧杯等。

教学过程:

第四章 声现象

§4-1 声音的产生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古代编钟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在生活中,我们被

各式各样的声音包围着,谁能说说你都听到过什么声音?列举实例,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提出一系列有关声现象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课学习

(一)声音的产生

播放视频:发声体振动

1.同时播放视频,了解发声体都在振动。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三、小结:

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2.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布置作业:

P49 1~2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第四章 声现象

§4-1 声音的产生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对发声物体的观察,寻找发声物体的变化原因,并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并通过探究实验验证结论的正误,本节课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课题: §4-2 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课 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4、知道回声现象和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 “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及气体、液体、固体传声的实验或例子,观察、讨论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回声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教学难点:

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

教学过程:

§4-2 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一、引入新课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和探月卫星,也是我们所有中华儿女的骄傲。说到这里,老师想考考你们,谁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能不能想在地球上一样直接进行

交谈?

在宇宙中,宇航员即使是面对面说话也听不到对方在说什么,这是为什么呢?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让我们一起来继续探究声音世界的奥秘吧!

二、新课学习

(一)声音的传播

实验探究:用声传播演示器分别演示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 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 播放视频: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我们现在来一起探究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原来真空中是不能传声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可见传播声音是需要介质的。

实验演示:“假如没有空气”呢?或播放动画:真空不能传声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认识理解,记住: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 340m/s。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2.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齐一致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吗?说明什么问题?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下面是常温时在一些物质中的声速:

空气 340m/s 水 1500m/s 松木 3320m/s

花岗岩 3800m/s 玻璃 5000m/s 钢铁 5200m/s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温时声音在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气体)

(二)回声现象

1、雷雨天,我们总是看见闪电一闪即逝,而后却听到隆隆不绝的雷声,你知道为什么吗?

2、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回声。

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听到回声。如果相差不到0.1s,回声就会和原声混在一声,使原声加强。展示回声现象示意图,帮助同学理解认识回声。根据上面提供的听到回声的条件,请同学们算一算,要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最短距离是多少?引导学生利用上一章有关速度、距离的知识计算,结合回声示意图理解声音走的路程是一来回。

(三)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演示音叉振动后在水中溅起水波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声波,学生结合生理知识阅读课文,理解人耳接收声波、产生听觉的过程。

声 源→介质→ 人 耳

( ) ( ) ( )

三、小结

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真空中不能传声。

布置作业:

P52 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4-2 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 340m/s。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4-3 乐音与噪声

课 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乐音的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音乐的音色不同。

2、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3、常识性了解用分贝划分声音的等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出发声体振动快慢与声调高低之间的关系。

2、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通过噪声危害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乐音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教 具:

锯条(0— 30cm);橡皮筋、直木板、纸杯、火柴杆;截成两段的圆珠笔;鼓、泡沫小球;音叉及鼓锤;示波器;塑料盒;水杯七个、竹筷子。

教学过程:

§4-3 乐音与噪声

新课引入:

两名女学生表演水杯琴,两名男学生制造噪声。

那么,前者的声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我们称之为乐音,后者的声音(嘈杂刺耳,令人烦躁)我们称之为噪声。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乐音和噪声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

一、乐音的三要素:

乐音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提出问题:水杯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教师用竹筷子敲一遍;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与什么有关?我们大家用实验来探讨一下。

播放视频:音调 实验: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教师总结: 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每秒钟声源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也就是声波的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Hz)。每秒振动一次叫1赫。每秒钟振动1000次,声音的频率就是1000赫。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听起来尖细;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听起来低沉。

播放视频:音调

教师总结:弦的长、短不同,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不同。 交流讨论:

学生聆听 :不同频率的音叉音调不同,巩固赫兹的含义。

响度:

教师创设情景引出响度的概念: “大声说话”、“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大小。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提出问题:

响度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通过实验来探究。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声源的振幅相同,人们听到的声音响度是否就一定相同?

播放视频 实验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学生聆听;群马的马蹄声(由近到远)

得出:

响度还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

音色 :

做个小游戏:蒙上一位同学的眼睛,让他猜猜说话的同学是谁?

提出问题:

“不见其人,却辨其声”?如同一支曲子,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支歌,几个人同时演唱。人耳总能分辨出是什么乐器,或是谁在演唱。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也就是不同的声源发出的声音,除了音调和响度可能不同之外,还有另一个特征——音色

那么同学们听听几种不同乐器声的声音,看都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播放视频 音色。

以上都是我们凭感觉来辨别的,音色也是由声源的振动情况决定的,那么从波形上来观察一下,显然每一种声音都有自己的特色。

我们把音调 响度 音色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

二、噪声及其危害

演示实验:

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刮玻璃(或揉塑料盒),发出的声音刺耳难听。

学生猜想:

乐音与噪声为什么会有两种绝然不同的效果呢?

观察示波器:

用示波器观察音叉发出的声音和刮玻璃(或揉塑料盒)发出的声音的振动情况,发现音叉发出的声音振动是有规律的,而刮玻璃发出的声音的振动杂乱的、无规律的

教师总结噪声的相关知识内容

1.噪声的定义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无规则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客观原因)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主观感觉)

2.声音的大小用声级表示,单位是分贝(dB)。

把人们刚刚能听到的声音定为0dB,一般15—40分贝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了50分贝会影响睡眠和休息。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里,会使

人的听力受损甚至引起其他病症。

城市环境噪声标准

根据图表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噪声的来源、危害与防治

那么实际生活是怎样控制噪声的(识图说明)

例:给噪声大的机器加隔音罩或加橡皮垫来吸收它的振动, 给汽车和摩托车安装消音器,市区内禁止汽车鸣笛。

例:在公路和住宅区内设置屏障墙和种草、植树。

例:在高噪声车间里让工人配戴消音耳塞。

教师归纳总结:要辨证的看待噪声问题

3.噪声的防治:

播放视频:降低噪音危害的方法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两个问题,乐音的三个特征,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这个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或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课外完成:

噪声是有害的,科学家们想了许多办法加以治理,而这些办法中,最奇特的一个办法是“以声治声”、做法是:用电子计算机产生与噪声振动步调相反的“抗声”,让“抗声”与噪声在空气中合成,其结果减弱或抵消噪声的强度,从而达到了治理噪声污染的目的。试分析一下,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减弱噪声呢?

布置作业:

P58 1~4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4-3 乐音与噪声

一、乐音的三要素:

乐音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1、音调: 音调的高低

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听起来尖细

2、响度: 声音的大小

3、音色 :

二、噪声及其危害

1.噪声的定义

2.声音的大小用声级表示,单位是分贝(dB)。

3.噪声的防治: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4-4 超声波

课 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超声波。

2、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超声波有关知识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观看或看录像的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超声波利用方面的知识。

2、通过介绍知道一些动物对超声波的利用,扩大知识面。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超声波在现在技术中的应用,增强最科学的热爱、

2、通过一些自然界中的动物对超声波利用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超声波的应用、学生查找、交流信息、应用知识的能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

教学难点: 同上

教 具:

教学过程:

§4-4 超声波

新课的引入:

播放海豚表演的视频,提出问题:你知道海豚是如何捕食吗?

新课的教学:

学生主持:今天我们就学习超声波,我们人耳能感觉到声音的频率在20 Hz 至20000Hz之间。频率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波,都不能引起人的听觉,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的特点:束射特性、吸收特性、超声波的能量传递特性、超声波的声压特性。现在我分别介绍它们。

一、束射特性

由于超声波的波长短,超声波射线可以和光线一样,能够反射、折射,也能

聚焦,而且。遵守几何光学的定律。即超声波射线从一种物质表面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当射线透过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密度不同的物质时就会产生折射,也就是要改变它的传插方向,两种物质的密度差别愈大,则折射也愈大。

二、吸收特性

声波在各种物质中传播时,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强度会渐进减弱,这是因为物质要吸收掉它的能量。对于同一物质,声波的频率越高,吸收越强。对于一个频率一定的声波,在气体中传播时吸收得最历害,在液体中传播时吸收比较弱,在固体中传播时吸收最小。

三、超声波的能量传递特性

超声波所以在各个工业部门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还在于它比可听声波具有强大得多的功率。为什么有强大的功率呢?因为当声波到达某一物质中时,由于声波的作用使物质中的分子也跟着振动,振动的频率和声波频率—样,分子振动的频率决定了分子振动的速度。频率愈高速度愈大。物资分子由于振动所获得的能量除了与分子的质量有关外,是由分子的振动速度的平方决定的,所以如果声波的频率愈高,也就是物质分子愈能得到更高的能量、超声波的频率比可听声波可以高很多,所以它可以使物资分子获得很大的能量;换句话说,超声波本身可以供给物质足够大的功率。

四、超声波的声压特性

当声波通入某物体时,由于声波振动使物质分子产生压缩和稀疏的作用,将使物质所受的压力产生变化。由于声波振动引起附加压力现象叫声压作用。由于超声波所具有的能量很大,就有可能使物质分子产生显著的声压作用、例如当水中通过一般强度的超声波时,产生的附加压力可以达到好几个大气压力。液体中存起着如此巨大的声压作用,就会引起值得注意的现象。当超声波振动使液体分子压缩时,好像分子受到来直四面八方的压力;当超声波振动使液体分子稀疏时,好像受到向外散开的拉力,对于液体,它们比较受得住附加压力的作用,所以在受到压缩力的时候;不大会产生反常情形。但是在拉力的作用下,液体就会支持不了,在拉力集中的 地方,液体就会断裂开来,这种断裂作用特别容易发生在液体中存在杂质或气泡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液体的强度特别低,也就特别经受不起几倍于大气压力的拉力作用。由于发生断裂的结果,液体中会产生许多气泡状

的小空腔,这种空泡存在的时间很短,一瞬时就会闭合起来。空腔闭合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瞬时压力,一般可以达到几千甚至几万个大气压力。液体在这种强大的瞬时压力作用下,温度会骤然增高。断裂作用所引起的巨大瞬时压力,可以使浮悬在液体中的固体表面受到急剧破坏。我们常称之为空化现象。

现在由每组推荐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超声波的应用。

第一组:超声波在医学上的应用

人体各个内脏的表面对超声波的反射能力是不同的,健康内脏和病变内脏的反射能力也不一样。平常说的“B超”就是根据内脏反射的超声波进行造影,帮助医生分析体内的病变。美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用超声波止住病人体内出血的新技术,可免除手术止血的痛苦与危险。

据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医生通常用动手术的方式来为病人止血,这一方法风险较大。有研究者设想用超声波对体内伤口进行加热烧灼,借以止血。但如果出血位置在脑部,或出血面积较大,这种方法就很不可取。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高密度聚焦超声波能加快自然凝血过程,无须加热烧灼伤口就能止血。实验表明,超声波会加快血液运动,激活血小板,使它们错认为自己是在流经一个破裂的伤口,从而加强粘着性,与细胞膜及其它血小板粘附,促进凝血。 这一方法比手术止血和超声波加热止血更安全。研究人员将进一步完善这项技术,先在动物身上试验,然后用于人体。

第二组:超声波在军事上的应用

为什么在水中不采用雷达、卫星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而仍用落后的声纳呢? 海水能吸引电磁波,雷达用不上了。海水吸热能力太强,红外线技术无用武之地;水的透光能力差,而吸收光的能力却很强,光学观察设备如望远镜也使不上了。特别是深海中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探照灯又会暴露自己。 而海水的传声能力却比在空气中强得多。声纳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声纳机发出一束不同频率的声音信号,再用特殊设备接受反射信号加以分析,这样就如同安上了蝙蝠的耳朵,周围的情况也就知道了

第三组: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超声波鼠虫驱除器:超声波没有穿透力,故遇到障碍物不能穿透,但是能反射回来,但是必须是硬物体才能反射,但损耗很大。超声波遇软物体能被吸收,

如窗帘、沙发、衣、被等物,所以也影响它的使用面积。该仪器寿命3年以上耗电极微,每月1—3度电,输出为1W电压为11伏对人无危险伤害,安全可靠

超声波洗衣机:彻底“抛弃”洗衣粉,与传统洗涤方式不同,超声波洗衣机主要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超声波作用于液体时可产生大量小气泡 。一个原因是液体内局部出现拉应力而形成负压,压强的降低使原来溶于液体的气体过饱和,而从液体逸出,成为小气泡。另一原因是强大的拉应力把液体“撕开”成一空洞,称为空化。空洞内成为液体蒸气或溶于液体的另一种气体,甚至可能是真空。因为空化作用形成的小气泡会随周围介质的振动而不断运动、长大或突然破灭。破灭时周围液体突然冲入气泡而产生高温、高压,同时产生激波。和空化作用相伴随的内摩擦可形成电荷,并在气泡内因放电而产生发光现象。在液体中进行超声处理的技术多数与空化作用有关),产生巨大能量,将污垢从衣物上“震”下来溶解到水中,然后再通过内筒的转动对衣物进行摔打和水流穿透,洗净衣物。超声波洗衣机不仅无污染,而且比普通洗衣机节水三分之一。

BJ49-密度计超声波清洗器,本系列仪器的超声波发生源和震板为独立组件,主要适用于油田、炼油厂密度计圆管内壁清洗,同时也适于各种相同密度计尺寸规格的管道、圆管、方管内壁的清洗。

第四组:超声波在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应用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以昆虫为食的蝙蝠,视觉很差,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质量有几十、几百、几千千克,蝙蝠的超声定位系统只有几分之一克,而在一些重要性能上,如确定目标方位的精确度、抗干扰的能力等都远优于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深入研究动物身上各种器官的功能和构造,将获得的知识用来改进现有的设备和创制新的设备,这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叫做仿生学。

布置作业:

P60 1~2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4-4 超声波

一、束射特性

二、吸收特性

三、超声波的能量传递特性

四、超声波的声压特性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iq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