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定稿

更新时间:2023-10-31 03: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吉林工商学院毕业论文

同城同质化民生新闻节目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学生姓名: 赵 敏 所在系部: 传媒艺术分院 专业名称: 新闻采编与制作 所在班级: 新闻07301班 学生学号: 31号 指导教师: 孙 艳

1

同城同质化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内容提要:

近年来,中国电视节目产业在迅猛地发展,民生新闻栏目也迅速窜红,并连连创下收视新高。让一段时间内的民生新闻成了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代名词,更成为媒体竞争的利器。然而,就在这一片大好的局面中,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却也逐渐地显露出来,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同城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这种现象的存在给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它不仅会使媒体之间的竞争恶化,导致传媒市场的混乱;也降低了电视人和电视节目的创新力,使电视节目整体集约化水平不高,缺乏差异化,新闻报道止于浅层表现;同时也更容易让新闻报道走媚俗、猎奇的路线。所以,同质化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并不适合在同一个城市存在并发展。也正因此,在未来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中,提升栏目本身的文化价值、塑造公信力、塑造品牌、提高栏目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影响社会主流人群,逐步扩大自身影响力将是其更高的目标,也是其持续发展的主要道路。

关键词:民生新闻 同质化 模仿 竞争

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TV show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Civil News hot up rapidly, and repeatedly hit a ratings high. Livelihood for a period of time news TV news has become synonymous with innovation, but also a tool for media competition. However, it is excellent in this situation, the livelihood of new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encountered some problems have gradually revealed,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the same city more and more serious homogeneous phenomenon. The existence of this phenomenon has brought many problems to society, not only will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media, leading to confusion in the media market; also reduced television and innovative television programs, so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intensive television programs not high, lack of differentiation, limited to shallow news reporting performance; but also easier for news to go kitsch, novelty line. Therefore, the homogeneity of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are not suitable for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same city there and develop. Homogenization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news program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ivelihood and enhance their cultural value column, create credibility and build brand, increase their visibility and reputation part, affect the mainstream crowd, and gradually expand their influence will be The higher goal is the

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road.

Keywords :Civil News Homogenization Imitate

Competition

4

目 录

一、背景和现状………………………………………………………………… 6 (一)背景……………………………………………………………………… 6 (二)现状……………………………………………………………………… 6 二、细化分析电视民生新闻同城同质化现象所带来的问题………………… 7 (一)竞争恶化、导致传媒市场的混乱……………………………………… 7 (二)报道止于浅层表现,新闻琐碎化,新闻价值含量降低……………… 8 (三)节目流于世俗,娱乐化倾向抬头……………………………………… 8 (四)长此以往,对媒体本身来讲,形成一种“内耗”…………………… 10 三、解决民生电视新闻节目同城同质化问题的办法………………………… 10 (一)拓展民生新闻空间,增强贴近性……………………………………… 10 (二)合理运用话语权,提高社会公信力…………………………………… 11 (三)贴近社区百姓,联手打造品牌………………………………………… 12 (四)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引导舆论………………………………………… 13 (五)体现人文关怀,构建情感载体………………………………………… 14 (六)保持创新动力,实现价值提升………………………………………… 14 小结……………………………………………………………………………… 16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5

读新闻事件①。

比方说,近年来老百姓最关心的三个问题就是住房、看病和上学问题。人们在社会求职与个人创业问题上的心理矛盾,农业新科技的应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新成果等等,都是民生新闻的重点报道内容。就拿与汽车有关的事情来说,从国际油价下降、燃油税的出台、到小排量汽车的减税,再从城市道路的规划改造到路面停车收费价格的调整,上至国家政策,下至地方法规,老百姓既是讨论者也是利益相关者。那么记者就可以因势利导,通过对相关部门的采访,在节目中做好政策的解读,注意倾听老百姓的心声,这样做出来的新闻才能够点面结合,既有权威性又有服务性。

还有对于各地方“两会”之类的会议新闻,也应该成为民生新闻的关注热点。因为透过这类的报道,可以让受众了解到代表、委员们都有什么新提案、新观点, 地方政府新年里将为老百姓办哪些实事,关于社区的医疗服务政府又有什么新思路,在金融危机下政府财政又会对哪些行业和企业进行扶持等各方面的信息。有时候,领导干部的会议发言、考察讲话中也蕴含了很多的民生信息,记者们不应该随意加以摒弃。其实老百姓并不关心哪个领导出席了哪个会议,而是关心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结合的东西,所以民生新闻就应该把老百姓最关心的这个“点”挖掘出来、传达出去②。

(二)合理用好话语权,提高社会公信力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给了普通百姓更多关注的同时,也实现了话语权的“回归”。但是要想提高民生新闻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还要合理用好话语权。

许多民生新闻事件,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记者在报道的时候应该遵循客观报道的原则,尽量减少主观色彩,让受众独立地判断是非曲直。比方说“守望都市”栏目就曾播出这样一条新闻:一对夫妻感情不和,长期分居,后来孩子重病住院,妻子就哭诉丈夫不关心孩子,也不照顾家庭,并有自己的母 亲作证。往往记者看到这里,都会本能地从同情弱者的角度出发,丝毫不怀疑丈

宋义泽,《充分理解民生新闻的内涵,不断扩大民生新闻报道面》,辽宁公众信息网

http://www.0437.gov.cn/news/dispArticle.Asp?ID=10460;

柳志华、许玉琪、孙瑞娟,《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视听天地,2006年7月5日。

11

夫的责任,并呼吁好歹也要救救孩子。但是这则新闻的事实恰恰有出入,根本原因是妻子因为家庭纠纷跑回了娘家,孩子生病的事儿丈夫并不知情。所以,对于 这类事件,我们的记者必须要不厌其烦,一定要想方设法采访到双方当事人,避免话语权的“缺位”。

当然,在新闻实践中,话语权也须经过筛选取舍,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所表达的主观意愿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比如吉林电视台“说实在的”栏目有一条新闻:当事人举报隔壁邻居为增加拆迁补偿面积正准备违章搭建,当事人家庭不同意这样的做法,相关部门也查无实据。本来这条新闻所要反映的就是一个社会现实,有关方面可以根据新闻线索去加强引导、平息矛盾。但是记者在片尾却非常不恰当地引用了当事人的言语:“如果不查的话,我们家也马上搭建。”这样一来,舆论监督的话语权就变成了“民意示威”,失去了其原本的作用。

(三)贴近社区百姓,联手打造品牌

“社区”一词本来是指一个地域较小、人际交往密切的原始、初级的部落或村庄。而现在,根据城市建设需要,我国政府对“社区”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改造,将其界定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和谐的生活共同体,在同一个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社区就在人们的身边,社区的一切变化都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对社区以内的事情的关注度也要远远大于其对社区以外的事情的关注度;社区的大小是相对的,小到一个村庄,大到一个城市,都可以看作一个社区[2]。

曾提出中国电视的三次革命的著名学者李幸在他的著作《传播媒介的历史之光》的结尾对电视的发展做出了如下的预测:电视节目的“大、洋、全”倾向会悄悄地演变为“小、土、偏”,即电视将像广播一样朝着地方化的小型传媒方向发展[3]。而后的中国民生新闻的发展也如实的验证了他的预测。对面向本地的民生新闻而言,它们争夺的是同一群市民。在这种情况下,对城市的基层单位社区的争夺,自然而然的显出了它的极端重要性。所以真正贴近百姓社区是民生新闻崛起的一大亮点。比如湖北经济频道的《经济直播》在这个实践方面就可以说占到了先机。它有一个非常好的单元,那就是每天都有的“欢乐送”。在《经视直播》中每天都能看到谈笑穿着唐装穿行在大街小巷及武汉的周边地区,给老百

12

姓送去大奖、送去欢乐、送去温暖,可以说他是《经视直播》的另一条风景线。面对经济状况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个体,他一样幽默俏皮,从他的主持中,你常常能看到谈笑与每一位年龄不同的观众交流时的那种真诚,让人不得不承认他给老百姓送去的不仅仅是奖品、是欢乐,还有社会的文明、和谐与诚信[4]。这个方法非常的有效:通过主持人一个个社区的拜访,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的把每一个社区的居民变成电视节目的忠实观众。

(四)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引导舆论

对受众来说,民生新闻不仅要新鲜、好看,更要实用。老百姓判断民生节目质量的好坏除了是否贴近自己的生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能否对自 己的生活和工作有所帮助和指导。只有“当传播内容满足受众的需求时,他们才会继续选择接受该媒体①。”

譬如,某政府出台了给予大学生自主创业多项优惠待遇的政策。那么我们对待这条新闻就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做,首先是可以到相关的部门了解具体有哪些优惠措施,应该怎么办理;然后要去市场了解哪些创业项目有前景,对大学生来说门槛相对更低,以往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目前的形势如何,创业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同时还要倾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有哪些顾虑;最后再去政府相关部门了解其可以为大学生们提供哪些帮助。

同时,在一些有代表性的公共事件当中,民生新闻的记者则更加应该潜下心去,认真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的民情动态,去思考如何准确表达各方意见。举个例子,某个小区的老绿化带要改造成停车位,那么有私家车的业主肯定会赞成,但是那些平时喜欢散步、唠嗑的大爷大妈们就有可能不乐意了。所以同样的新闻,记者报道后还要注意后续报道,比如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那么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这样一来,报道就可以给那些面临着同样问题的小区提供有益的帮助,也可以启示公众如何去应对类似的民生问题,帮助人们获知解决问题的途径。

另外,民生新闻还应该有选择地对社会热点进行引导,协助政府部门顺利地 实施各项方针政策。对与受众利益切身相关的问题,记者报道时要注意引导,要善于运用群众参与、现场采访、追踪报道、专家访谈等方式,搭建上传下达的桥

陈创业,《用服务的理念经营民生新闻》,《福建海峡导报》,2008年3月11日。

13

梁。做到通过事实进行服务、通过事实进行引导,在服务中引导,在引导中服务,这是民生新闻的应有之义①。

(五)体现人文关怀,构建情感载体

电视民生新闻在强化平民意识、服务受众的同时,还应以帮助受众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最终的指向则应该体现深厚的人文关怀,为百姓构建情感的载体。我们以江苏省南通电视台新闻中心的民生新闻栏目“城市日历”为例,其开播十年来,一直都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的手法关注并表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生存状态,以文化、道德、人情和趣味等元素考量新闻报道的品质,衡量栏目之于社会的价值。女中学生陈默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因为制止乱丢果皮纸屑的不文明行为而遭到社会青年的殴打,“城市日历”的记者就敏锐地发现了这则新闻的社会意义,积极加以报道,不但弘扬了当代青少年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也由此展开了人们对创建文明城市的素质讨论;再如东栟茶中学校长姚止平因公殉职一事件,节目没有停留在交通事故的报道上,而是深入学校采访,不但展现了这位有血有肉的农村中学校长的宝贵品质,抒发了群众对这位平民校长的缅怀之情,也引发了人们对农村教育的思考。姚止平的形象也从偏僻的农村中学走进了央视“感动中国”的评选。

同时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和新市民,“城市日历”栏目也给予了积极关注,并搭建了一个爱心互助的平台。从2005年起,“城市日历”栏目利用自身积累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连续开展“爱心助学”大型公益活动,帮助寒门学子跨进大学校门,共募集善款近100万元,50多位贫困学子因此圆了求学梦想。而在一个个真情故事的基础上,“城市日历”栏目还开展了年度的“十大真情故事评选”,既谱写了一曲曲高尚、爱心与和谐的精神赞歌,也充分展示了主流媒体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

(六)保持创新动力,实现价值提升

民生新闻的最大优势就是立足本土,具有无可比拟的接近性和地域色彩。但 是在数字电视频道竞争加剧和网络媒体不断崛起的情况下,地方媒体还必须保持创新动力,因时而变,进一步提升民生新闻的吸引力,培养受众的忠诚度。 就城市台的新闻资源而言,除了根据社会热点策划民生课题、鼓励记者深入社区

李琰,《增强民生新闻的大众教育功能》,《甘肃日报》,2007年9月20日。

14

深入生活外,还必须要建立新的途径。随着3G时代的到来,每一位市民、每一只手机都有可能提供充足而且及时的新闻素材,进一步缩短新闻事件的时空距离;网站、论坛上的热贴也是民情的反映渠道,记者可以从中挖掘一些新闻资源,进一步拓展新闻报道的空间。

另外,随着观众对轻松、休闲的需求的增加,民生新闻节目也更应该注意挖掘具有这一类特点的新闻题材,比如民俗文化、工艺绝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连续报道和一些文化团体开展的特色活动、一些小区开展的生活技能比赛等等。比如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节目就曾报道过“葫芦仙子”张铁梅的故事。张铁梅是吉林省非常出名的一位彩雕葫芦大师,十年来张铁梅曾经雕画过的大大小小的葫芦有几万个。2008年奥运会之前,她捐赠的两个彩雕葫芦作品还被中华人民艺术珍品博物馆永久珍藏;而且为了帮助那些失业的农村妇女增加收入,张铁梅还想过把自己的“葫芦事业”转到市场商品经济上,让那些农村妇女在家种葫芦,她在家里画葫芦,雕葫芦,再用农闲的时间教那些农村妇女画葫芦,这样,她们每一年也能获得五六千元的额外收入。这则新闻的报道首先能让受众认识到彩雕葫芦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能让那些有更多空暇时间的农民朋友了解到他们还有一个致富的选择。

还有2009年6月初长春市东风社区办事处举办的“老年人趣味运动会”,让社区内各个街道办事处的居民切身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通过丰富多彩的老年人健身性活动的比赛,不仅让老年人锻炼了身体,也密切了办事处与老百姓之间的联系。像类似的新闻题材,完全可以出现在我们民生新闻的电视荧屏上

与此同时,地方性媒体还可以加大民生新闻节目的外延,实现城市台电视新闻的资源共享,让受众了解更多的外埠资讯,给他们的生活更多启示。

民生新闻还要创新节目形式,一些地方台推出的方言节目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乐观的期待是让更多的受众参与节目。媒体可以就某一个社会事件征集观点;可以就某一种生活方式请市民现身说法;也可以组织一支常备的“市民评论员”队伍,在新闻报道上全面体现公众的价值判断;还可以开设类似“帮忙”的小板块,进一步服务受众。

另外媒体还要充分利用节日和纪念日,策划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节目走进受众,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15

打造品牌、实现价值提升的道路上,民生新闻栏目必须要严格坚守自身的新闻品格和操守,保持客观公允的新闻立场。因为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使媒体被利益驱动,不问社会效果,乃至丧失新闻原则的现象时有发生。“媒体需要价值控制,倡导真实的、道德的、美学的价值取向??①”也唯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最终实现“受众本位”的根本目标。

总而言之,同城同质化竞争对民生新闻而言,可以说是起步阶段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但是,毕竟同质化竞争还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竞争模式,如果在初期就能够转变新闻传播观念,优化新闻报道结构,尽量做到满足市民的主流价值需求,在节目上形成差异化的特色和风格,实现理性的回归。那么对于民生新闻来说,也不失为一条属于自己的能够长足发展的道路。相信在众多新闻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将得到合理解决,民生新闻之路还将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陈崇山,《受众本位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0月。

[2]、吴锋,《报纸发行的空间定位与报纸的区域化发行战略》,中国知网2005年6期。 http://emuch.net/journal/article.php?id=CJFDTotal-ZGBT200506028 。 [3]、李幸,《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紫金网。 http://www.zijin.net/blog/more.asp?name=lxing&id=338。

[4]、张凤英,《电视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与个性化思考》,《楚天新闻人》2005年四期。

《电视批判》,《三周年特别节目: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电视批判”》,2009年7月8日。

16

致 谢

本论文在孙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在此向我的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

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ih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