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讲义

更新时间:2023-09-30 12: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导论

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 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 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 Archaeology 一次翻 译而来的。Archaeology 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 17 和 18 世纪,一般是 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 19 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 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 加工过的人工制品。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如 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 对象。

1.遗物。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 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 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遗迹。 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 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 壕沟、汲水的井等。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 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有些则是人 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3.遗址。 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 的废墟。

4.考古学文化。 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 存共同体。一种考古学文化,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的遗址组成,它们应属于古 代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等。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以及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如\旧石器 时代\、\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 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

绝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做成的具体时间。 则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与方法。 分期方法。

二分法:以文字记载的有无为标志,将人类文化史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大 发展阶段的分期法。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1

断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

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

领域,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年历学和各种有纪年文字的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三分法:1819 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Thomsen,1788---1865)依据馆藏古物的分 类,提出欧洲史前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期说\: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 铁器时代。

六分法:三分法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旧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中石器时代(英。 艾伦.布朗)——新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铜石并用时代(意。G.基耶里克)— —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中国考古分期。 年代 1644

中国考古分期

三分法

二分法

宋元明考古 隋唐五代考古

铁器时代

历史时期

魏晋南北朝考古

960

581

220

秦汉考古

-221,-475

夏商周考古

青铜器时代

4000+-B.P

新石器时代考古

石器时代

史前时期

12000+-B.P 200 万年+-B.P

旧石器时代考古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概念,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 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 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 地层层序律——新的再上,老的在下。 文化层的划分。 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遗迹现象划分地层。 地层关系。

( 1)、叠压关系。 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 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 2)、打破关系。 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建设而形成的地层关系。 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迹年代一般也 应晚于被打破者。

( 3)、共存关系。 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 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角度来 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 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 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当然,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并非是生物 学类型学的简单搬用,而是有着自身的特点。为区别起见,一般称为\考古类型学\,也叫 \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2

中国考古学通论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 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 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考古类型学依据器 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 的考古学文化。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 1)、器物的分类。 \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大类的划分:首先,依据器物的质料 划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铜器等。 亚类的划分:每一个大类器物中,又可依据 器物的主要用途的划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若干亚类。 次类 的划分:每一亚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具体功能再细分为若干类。如生活用具中有炊器类、水器 类、食器类等。每一类都有若干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态各异的器物组成,如炊器类的陶器有 鼎、釜等。

( 2)、器物的分型。 类之下次一级分类单位,是对某一形态器物共性的概括,主要依据 器物形态进行划分。不同形态的器物,可能各有各的源流,各有各的演变过程,故型是对一 类有演变序列的器物的总的特征的概括。 型别号一般用大写拉丁字母 A,B,C??表示, 如 A 型鼎、B 型鼎等。有时为了充分表达器物形态变化成次,形之下还可再分亚型,亚型 用小写拉丁字母 a,b,c??表示。如 Aa 型鼎,Ab 型鼎等。

( 3)、器物的分式。 式是型之下的次一级分类单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态演变过程中阶段 性变化,选出从早到晚各个阶段的标准器,型分为若干式,代表这一器物各个演化阶段的特 征。 式别号用 I.II.III?..表示。如 I 式瓶、II 式鼎等。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 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 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 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考古学文化分布地理空间范围。 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考古 地层学和类型学,对有关遗迹、义务的研究而确定的。

2.文化系统。 文化系统,即文化发展系统,只得是考古学文化的纵向发展过程。一个文 化发展系统,一般是由若干有纵向发展关系的考古学文化构成。

3.文化类型。 在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内,往往由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和邻近其他文 化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在主体因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现出某种程度 的差别。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内,可分为若干个文化类型。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一、 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1946 年,美国芝加哥大学 W.F.利比(Libby,1908-1980)

教授,发明了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 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测年技术,是考古学家第一 次知道了各种史前文化的绝对年代,从而引起了史前考古学上的一次革命。以后随着现 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应用于考古学上的测年技术越来越多。 年代测定方法表: 断代技术

放射性碳素(碳-14) 古地磁 热释光(TL) 含氟量(F) 钾 -氩(k-Ar) 裂变径迹(FT)

样品物质

含碳物质(动植物遗体) 粘土 陶器、烧土 骨、牙等 火成岩

火山灰、玻璃、石器、陶器

测年范围 5 万年以内 3 万年以内 100 万年以内 数百万年以内 10 万年以上 数千年至数百万年

3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中国考古学通论

树木年轮 木 1 万年以内 氨基酸外消旋 骨

数年至数百万年 黑曜石水含 黑曜岩制品

几十万年以内 铀系

碳酸岩、骨、牙、贝壳

数千年至 45 万年

二、 勘测技术的应用。

空中摄影:空中摄影勘测,即利用卫星、飞机等航空器从空中向地面观察和摄影。从空中鸟 瞰,视野广阔,比较容易发现地面上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如土壤、地形的细微差别,阳光斜 射产生的物体阴影,不同季节植物生长状态的对比及土壤湿度等因素在调查区域内形成的不 同标志。分析对比各种现象的差别,就可能找到地面或地下遗迹。这一方法对大型遗址或沙 漠地区的考古调查,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遥感技术:空中摄影勘查技术的扩展。人眼观察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可见光刺激而产生 的视觉。而遥感设备取自目标的信息,除了靠物体辐射或反射可见光外,还靠微波、红外线、 X 射线等特征,调查时,是用能接收多个波段地面目标信息的多光谱遥感设备,就能同时获 得被勘查地区,突出显示不同目标的多幅图像或信息。分析这些图像或信息,就可能了解到 地面遗迹的分布情况。

地下勘探: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根据大地物理性质的差异勘查地下遗迹、遗物的方 法。由古代遗迹、遗物同周围土壤的电阻率不同,并存在着磁性差异,可用地电阻率计(电 探测)和磁性测量仪器(磁法探测)或地震雷达等进行探测,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 分析和人工解读,从而对地下的遗迹、遗物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陶器、石器、金属、玻璃等无机物之中的元素及其含量 确定的\X 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等。 绘画、颜料及食物、油膏、树脂粘剂 等有机化合物鉴定的\红外线吸收谱分析\。 确定陶器中的矿物成分及推定其烧制温度的\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等。

上述分析鉴定,可从各个方面获得许多研究 信息。如通过金属制品的金相分析可判断古代的金属制造工艺;对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分析则 可知道青铜器原料的来源,从而解释古代贸易及文化传播等问题;对人骨中碳的同位素碳-13 和微量元素锶(Sr)的含量分析则可了解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和生活环境等。

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考古研究。计算机技术 主要应用于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的影像、图表、文字、数据等资料的贮存、检索、流 通和各种研究信息的分析、运算等。由于计算机的运用,大大减轻了研究者的各种繁重工作, 加快考古研究的进程。特别是由于全球卫星定位仪(GPS)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 的配合使用,进一步开辟了新的领域。

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 一、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金石\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曾巩的《金石录》(其 书不传)一书,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名称。所谓\金石学\, 是以传世的或少量出土商周以来有铭文的铜器(金)和秦汉以来的石刻文字(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一门偏重于著录和文字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之目的的 学问。

1.汉唐金石学的萌芽。 在中国古史中,从传说的禹铸九鼎始,青铜器就被神化而看 作是王权的象征;商殷时期,青铜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成为地位、等级的标志;西周 时,\藏礼于器\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礼乐制度逐渐形成。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于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而导致\礼崩乐坏\,但旧制度的衰落并没有是传统的观念完全消 失,反而逐渐产生了由怀古而好古进而根据古代实物研究古代制度的风尚。 东汉袁 康《越绝书.宝剑篇》中提出了古代兵器发展序列:\轩辕神农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 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作铁兵。\ 西晋太康二年(281),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4

中国考古学通论

汲郡人盗发魏国古墓,出土大批竹简,学者们从中经整理出《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 等多种佚书。 北魏郦道元为注《水经》曾考察、记录了许多古代遗迹和遗物。 唐 初,在陕西凤翔发现先秦时期的\石鼓\,学者和书家多有称述。

2.宋代金石学的创立。 北宋时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文化日益繁荣。由于统治者 为巩固政权而大力奖励经学,加之史学、古文字学、书学等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 刺激了学者们对新资料的追求。于是,朝野人等竞相研究,形成金石学。 现存最早的 研究金石铭刻的著作是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成于嘉佑八年(1063)。 现存最早古 器物图录成于元佑七年(1092),吕大临《考古图》。收商周、秦汉时期的铜、石、玉

224 件,皆绘图形、款识。 《宣和博古图》。 薛尚功《历代钟鼎其款识法帖》。 赵 明诚《金石录》。 王象之《舆地碑记目》。

3.清代金石学的兴盛。 乾隆年间梁诗正、王杰等先后奉敕编订《西清古鉴》、《西清 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被俗称\西清四鉴\,共收录了清宫所藏铜 器 4000 余件。 刘鹗著录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材料的专著《铁云藏龟》(1903);孙诒 让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著作《契文举例》(1904)。 王国维著作了《宋代 金石文著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殷周制度考》等。;罗振玉著有《流沙坠简》等。 他们的研究成果代表了金石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堪称金代金石学家之中集大成者,被称 为\罗王之学\。 有清一代金石之学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除了传统铜器、碑刻外, 钱币、墨印、玉器、镜鉴、封泥、瓦当、兵符等也成为著录和研究的对象。 据容媛 所辑《金石书目录》统计现存的金石著作中,被送到乾隆以前的 700 年间,仅有 67 种, 而乾隆以后的 200 年间却有 906 种之多。又据统计,清代以前的金石学家有 360 人,而 有清一代达 1058 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二、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1.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从 19 世纪末期到 20 世纪 20 年代,许多外国学者随着帝国主

义势力的扩张进而进入中国,开展考古活动。 1893——1907,瑞典地理学家斯文. 赫定(Sevn.Hedin)曾三次进入新疆考察。发现了著名的楼兰古城和许多古代遗迹。 从 1895 年起,日本学者乌居龙藏、白鸟库吉、八庄三郎等调查和发掘了东北地区的 许多遗址。 1902——1907,关野贞调查了山东的画像石和华北的石窟。 1906—— 1910,足利喜六调查了西安附近的秦汉隋唐城址和帝陵。 1900——1904,匈牙利 人斯坦因(M.A.Stein)和法国人伯希和(P.Pelliot)多次进入新疆、甘肃等地进行调查 和盗掘,不仅发现许多古城,采集了许多文物,而且从敦煌盗走大量文物。 上述 外国学者的活动,都是在帝国主义势力的保护和支持下,采取了不正常甚至盗窃的 手段进行的,造成了许多珍贵文物的流失,因此遭到中国学者们的谴责。但另一方 面,他们多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故他们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不仅对研究中国 古代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起了刺激作用。 1920,法国学者桑志华(E,Licent)在甘肃庆阳附近的黄土层中发现了 3 件人工石制 品。 1921,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斯丹基 (O.Zdansky),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牙齿化石。 1921, 安特生发现并发掘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并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 1922, 桑志华同法国学者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在萨拉乌苏河畔发现了一批石制品 和\河套人\化石。 中国的学者们由信古到疑古,最终走向考古。 1922,北大 成立了考古研究室,聘请马衡担任主任。 1926,李济主持了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 址的发掘。 1928,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内设考古学组;同年十月,派 董作斌前往安阳小屯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 20 年代,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 究所考古组的成立和安阳殷墟的发掘,标志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if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