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言虚词复习导学案教师版(一)(最新整理)

更新时间:2023-04-27 23:5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Array

装…………………………………………

订………………………………………线

……………………………………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

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

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1、并列关系

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有“与、及、而、且、则、且……且……、既……且……、以”。

如:蟹六跪而二螯。(而:和)

2、层进关系

表层进关系的连词有“而、且、尚……况……、非唯……亦抑……、非独……亦……”。

如: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尚……况……:还……何况……)

3、选择关系

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其、或、非……则……”。

如: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如:或者)

4、承接关系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有“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转折关系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有“而、然、但、则、乃、顾”。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而:但是)

6、因果目的关系

常用连词有“以、为、是故、是以”。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因为)

7、假设关系

常用连词有“若、苟、今、使、虽、则、向使、假令”。

如: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如果)

8、修饰关系

“而”“以”常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二者的修饰关系。译成“地”或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课堂演练】解释“而”、“以”、“则”三字在句中或段中的意义和用法。

(1)而:

1.连词

(1)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表示并列关系)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承接关系)

(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

(5)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表示目的关系,可不译)

(6)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表示假设关系,“如果”)

(7)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表示修饰关系)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因果关系,“因而”)

2.代词

(9)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你的)

(10)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这样,此)

3.名词

(11)而,颊毛也,像毛之行。——《说文解字》(而是脸两边的毛,像毛的样子。

(1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逍遥游》(通“能”,能力,才能。)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并列关系2、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假设关系4、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5、连词,转折关系6、连词,递进关系7、连词,修饰关系8、不久,一会儿9、连词,承接关系10、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感叹。

(2)以

1.介词

(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由于)

(2)以身作则,以理服人,以卵击石,以逸待劳。(用,拿,凭借)

(3)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去来兮辞》(把)

(4)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在)

(5)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依照,按照)

2.连词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石钟山记》(表并列关系,“并且,而且”。)

(7)(荆轲)箕距以骂曰……——《荆轲刺秦王》(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6)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目的,“来,用来”)

(7)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表因果,“以致,以至于”。)

(8)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表假设,“如果”)

(9)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滕王阁序》(表转折,“却”)

3.副词

(10)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通“已”,“已经”)

4.动词

(1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认为,以为。)

判断“以”在文段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

之容现于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

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

与权贵交。此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3)”之叹。

解析:1、名词,原因2、动词,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凭借” 4、介词,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6、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因为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2、介词,可译为“在” 13、动词,可译为“用”

(三)则

1.连词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表顺承,“就”“于是”)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假设,“如果”)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表转折,“但是,可是”)

2.副词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表判断,“是”“就是”)

3.名词

(5)天不变其常(常:常规,准则),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准则,法则)(6)以身作则(榜样,标准)

4.动词

(7)则先烈之言行。(效法,学习)

判断“则”在文段中的意义

“此则(1)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

如此,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播寰宇,则(2)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3)足羞,官盛则(4)近谀,范氏则(5)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及至河边,已在舟中矣,足见其

性情之笃。

解析:1、副词,表示肯定,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 2、连词,可译为“那么”。 3、4、连词,“就”。 5、连词,转折,可译为“却”。

【课堂检测】

1.下面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B.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C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凭)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就)

答案:D,“却”。

2.下面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语气词,罢了)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凭借)

答案:D,“因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hg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