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语文十一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3-11-30 18: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排的五篇课文中第一、三、四、五课是童话,第二课是两则寓言。其中《稻草人》、《寓言两则》、《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精读课文,《刺猬汉斯》、《尼尔骑鹅历险记》是略读课文。要求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蕴涵的道理;并让学生通过感悟、理解、有感情朗读,来品味优美词句,感受童话、寓言这两中文学体裁的无穷魅力。“语文百花园一”包括“温故知新”“口语交际”和“习作”三个栏目。“温故知新”编排了一字多义和认识破折号的练习。“口语交际”和“习作”也是围绕童话、寓言进行的。 教学要求:

1、学习本单元生字;背诵指定的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抓住句子的重点词语,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句子的重点词语,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幻灯投影 课时安排:

总课时:12课时 1.《稻草人》 2课时 2.《寓言两则》 2课时

3.《卖火柴的小女孩》 2课时 4、《刺猬汉斯》 1课时 5、《尼尔斯骑鹅历险记》 1课时 6、《语文百花园一》 4课时

1.稻草人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读准字音,会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尽职。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5)、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体贴、帮助他人。 2.过程与方法

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音文字表情达意,以培养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稻草人美好品质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1

教学重点:体会稻草人焦急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读法、启发法 教学手段:字词卡片、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初读课文,理清条理,了解大意,学习部分段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叶圣陶

1、 教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2、 战士资料,介绍作者。

3、 教师导读: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稻草人》就选自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1) 把课文读准、读通顺,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 找出文中描写稻草人样子和结构的段落,读一读。

2、 检查生字。

(1) 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明读一读,其他正音。 (2) 教师仪进行再强调。

(3) 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集体读一读。 3、 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稻草人看到一只飞蛾飞到主人的稻田里,并产下了子儿。稻草人很着急,想把情况告诉主人却无能为力,他为主人感到很悲伤。) 三、理清条理,学习文段: A 给课文分段: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人区类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B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 2.齐读本段;

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

2

霜,更令人同情)

C 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 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

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 D 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

四、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抄、听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继续学习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练笔。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轮读一至五自然段,然后听六至八自然段课文录音,思考: a. 听完这几段,你弄懂了哪些问题?有哪些疑惑? b. 文中“她看到一切事情都很好”指的是哪些?

c. 文中表现稻草人焦急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急得不得了、连忙、急迫、急得要命、使劲、恨不得、)

d. “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这句话有没有话外音?

三.学生自由读本部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讲6--8自然段。 四.小组评选一人上讲台讲授这一部分,其他同学可进行质疑问难。 五.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思考:

a“咬嚼”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用本词的好处在哪里?(表现肉虫的贪婪,令人厌恶,闻者的不忍与心痛)

b稻草人为什么低下头?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在事实上,稻草人低下头是什么原因?

六.想象一下老太太见到田里的情况会怎样,然后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语段,表现老太太那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七.总结全文

1、学生通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学习文章后自己的体会。

——引导学生概括中心,并从中受到教育。

八.语段仿写:

a.第一自然段外貌描写

b.第三自然段环境与心理活动描写

九、作业布置:

3

1、完成自主与学习。 2、预习下一课。 十.板书设计

1.稻草人

飞蛾下子

稻草人———————————————老妇人 (善良) 焦急、担心、愤恨、悲伤 (可怜)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读准字音,会写。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于首次学习文言文,可以用“留、换、补、删”四种具体方法学习文言文,理解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自相矛盾》这则寓言使学生明白脱离实际地夸大某种东西的长处,往往会闹出笑话的道理。

(2)《画蛇添足》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适当。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课文录音范读,注意停顿。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

出示填空: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联系实际谈体会:

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hd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