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十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更新时间:2024-01-22 09: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2013·无锡市高三期中)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了一首唱词:“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他对洪、曾二人的历史评价不同,主要着眼于( )

A.学术上,洪破除迷信,曾尊孔扬孟 B.性别上,洪提倡男女平等,曾主张男尊女卑 C.民族上,洪排满革命,曾效力满族

D.阶级上,洪代表农民阶级,曾代表地主阶级

2.(2012·盐城高三调研)某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的插曲”,以下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①制定《天朝田亩制度》,实行平均主义分配方案 ②定都天京,建立农民革命政权 ③颁布《资政新篇》,提出革新社会的主张 ④制造天京事变,引发内部纷争

A.①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④

3.(2012·无锡调研)太平天国建立政权后,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士兵,等级森严,诸王出行,百姓如不回避,斩首不留,这体现了太平天国的领袖们 ( )

A.非常渴望建立封建等级制度 B.一直保持着农民革命的本色

C.不能摆脱专制皇权体制的束缚 D.农民阶级不能解决好内部团结

4.(2012·南京二模)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________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文中划线部分应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B.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5.(2012·扬州调研)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

A.民国从未试图过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B.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C.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消息未到达农村

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6.(2012·扬州调研)《清帝退位诏书》中说:“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材料中清帝退位的原因是( )

A.以退为进,等待时机 C.无可奈何,静观事变

B.表面接受,实为揽权 D.顺应民心,接受共和

7.“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的这句话表明( )

A.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D.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8.(2012·南通扬州泰州三市调研)五四运动期间发生的部分大事如下:5月4日,北京学生火烧赵家楼被捕;5月6日,北京商会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抵制日货;5月28日,天津商会公布提倡国货办法;6月5日,上海学生邀请商会致电大总统、国务院;6月6日,上海华商电车公司工人罢工,南京罢市、宁波罢市。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先锋 ②资产阶级对学生运动给予有力支持 ③各阶级联合领导了五四运动 ④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③④

9.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中,在《新青年》上指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注:指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联系起来”的文章是( )

A.《庶民的胜利》

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敬告青年》

10.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纲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联合第三国际。”下列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根据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制定

B.正确揭示了当时中国的首要任务 C.实质是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

11.(2013·盐城摸底)“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

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12.(2012·苏北四市摸底)“必须想到,那个‘鲍罗廷(苏联人,1923年,苏联政府派遣他任中国国民党的首席政治顾问)’??,他对中国的情况不够了解——也不可能有足够了解——不能要求他任何时候都会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中国共产党尽管发展迅速,(但)它终究只有六年历史,很不成熟。”(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这段论述可用于解释( )

A.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B.国民大革命兴起的必要性 C.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D.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根源

13.(2012·南京、盐城一模)以下是某支部队战前的誓师词:“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与该誓词有关的战争(或战役)是( )

A.北伐战争 C.辽沈战役

B.百团大战 D.渡江战役

14.(2012·苏北四市二模)在一封“致中央常委信”中,有这样内容:“常蔚:我与平兄已于十九日到港,二十日开会报告一次。此间完全接受紧急会议之决策,并决定暴动计划??蒋系人物均已离粤??贺、叶军队之有十九日已抵兴宁,但未证实。雷(署名);八月二十二日。”对此信解读正确的是( )

A.此信写于“北伐战争”时期

B.“紧急会议”指长征途中“遵义会议” C.“暴动”基于“工农武装割据” D.“贺、叶军队”指南昌起义中的革命军

15.(2013·徐州摸底)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总结部队工作经验,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三大纪律内容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由此可见

新式军队与旧军队的根本区别是( )

A.代表工农利益 C.服从指挥

B.战斗力强 D.注重战术

16.(2013·无锡高三期中)图1和图2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

A.1921年和1922年 C.1937年和1938年

B.1927年和1928年 D.1949年和1950年

17.(2013·南京调研)《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炮火中飘扬!飘扬!”歌词所反映的事件( )

A.出现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B.发生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反映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情况

18.(2012·苏、锡、常、镇四市调研)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了正面战场的大规模抵抗,最能说明( )

A.国民政府认识到惟有抵抗才有出路 B.国民政府转变了对日本的传统看法 C.民族矛盾激化是国民政府政策改变的动因 D.国共合作改变了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

19.(2012·南通扬州泰州三市调研)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教育界曾有过一次“奇特”的现象:在校大学生在一年时间里流失了一半,教师则减少三分之一,剩余的则向西部、南部迁

移。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 )

A.北伐战争胜利 C.日军全面侵华

B.国共十年对峙 D.全面内战爆发

20.(2013·南通市高三期中)1945年10月8日,毛泽东发表了演说,他说:“我们要在蒋委员长领导之下,克服困难,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大家一条心,要和平、民主、团结、统一。”这说明了( )

A.“独立、自由、民主”是两党的共同追求 B.“统一、富强”是当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C.中国共产党维护合作、建立联合政府的诚意 D.国共两党再次揭开了团结合作的新篇章

21.(2013·连云港摸底)毛泽东指出:“解放战争的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材料中的“标志性”事件是指( )

A.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 D.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22.(2012·海南高考)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二、非选择题(第23题16分,第24、25题各20分,共56分)

23.(2012·扬州调研)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

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质的差别”?“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分界线有哪些合理因素?(6分)

(2)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有何“质的差别”?请从现代化的角度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上面的问题,谈谈你对历史分期的认识。(4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

《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6分)

(2)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分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8分)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6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州,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

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4分)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4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6分)

(4)材料四中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6分)

答 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

1.选C 根据所学章太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性质属于农民阶级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斗争;而曾国藩是汉奸从题干来看是因为曾国藩帮助满洲贵族镇压农民阶级。故选C。

2.选D 《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依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③。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

3.选C 材料反映出太平天国森严的等级制度,说明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能摆脱专制皇权体制的束缚。

4.选D 本题考查近代民主革命,考查获取、解读信息和正确判断的能力,难度中等。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开展的洋务运动都没有“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四个选项中,只有辛亥革命符合题意。

5.选B 民国二年指1913年,联系材料可理解到,辛亥革命并未对中国的农村产生巨大影响。各选项中A、C、D三项说法错误,较容易排除;本题选B项,反映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6.选D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及考查获取、解读信息和正确判断的能力,难度中等。从清帝退位的背景看,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已经成立。从材料中反映的信息看,“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表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清帝“外观大势,内审舆情”,不得不宣布退位。由此可判断为D项。A、B、C三项的说法欠妥或不符合史实。

7.选C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又称五四新文化运动,它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进行伟大、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注意材料中的“科学理性、自由、人权、法治、个人”,体现了科学和民主的精神。A、B、D与材料信息不符。

8.选B 材料反映的是参加运动阶层的广泛性,而非各革命阶级的联合领导。在这场运动中,工人阶级是主力,学生是先锋,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的作用。排除③。

9.选C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解释清楚了,所以应该是李大钊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0.选B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中共一大纲领的内容看,其中心思想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反映了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深刻影响。中共成立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中共一大的纲领未能反映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B项符合题意。

11.选D 本题考查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材料反映的是反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主张城市中心论,说明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存在分歧。

12.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国共合作。根据材料中的“鲍罗廷”,中共只有六年历史即可判断选择A项。

13.选A 从材料信息可知,该战争旨在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拯救国民,即进行国民大革命。

14.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南昌起义。材料中的“暴动”即武装起义,有贺龙、叶挺同时参与领导的只有南昌起义,参加起义的部队仍然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号。

15.选A 从材料信息可知,新式军队是代表工人农民利益的军队,故A符合题意。B、

C、D三项都不是“根本区别”,且旧式军队也可能会具有“战斗力强”“服从指挥”和“注重战术”等特点。

16.选B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由共产党员成分构成由以城市工人为主变为以农村的农民为主体,说明中共工作重心发生转移。1927年,秋收起义后中共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故选B。

17.选A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材料中“中国不会亡”分析,应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谢团长”应是指在淞沪会战中涌现出来的守卫上海四方仓库的谢晋元团长,由此分析,此时正值抗日战争防御阶段。

18.选C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企图灭亡中国,所以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组织了大规模抵抗,这是民族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材料不能说明A、B两项,国民政府对日态度的变化也主要是因为日本全面侵华、企图灭亡中国的。

19.选C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学生和教师的西迁与政府的迁移有密切关系,而造成政府西迁的原因,则是日本全面侵华,占领上海、南京等城市,国民政府被迫迁往重庆。

20.选C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45年10月,此时抗日战争已取得胜利。由“在蒋委员长领导这下”“大家一条心,要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等关键信息分析可知,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和平、统一是当时的首要问题,B项说法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

21.选B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题干材料中“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分析应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2.选B 由时间信息可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是解放战争获得胜利的前夕,结合其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内容说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阶段基本结束,B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无从体现;D项应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23.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分期问题,以此考查学生综合分别辨别问题的能力。第(1)问,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分界线;第(2)问新中国成立是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分界线;第(3)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差别:近代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现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因素: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等西方近代思想;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组成部分等(任答2点)

(2)差别: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意义:政治: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或:提供了前提条件或政治保障);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评分说明: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本问总分2分。

第一层次:能作出简单、表面的认识。 第二层次:能对历史分期背后的信息进行分析。 第三层次:能作出恰当的、概括性的评述。

24.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史实回答即可,诸如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潘家峪血案等,任答两点即可。第(2)问从材料我们可以归纳出美国因素(海军、原子弹)、苏联红军、综合因素等;显然这些分析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关键作用。第(3)问主要是要理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对于中国历史进程客观上的推动作用,这两次战争分别是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

答案:(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潘家峪血案。

(2)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全面。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

(3)甲午战争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的基本史实,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可用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方面合作的史实论证材料一的观点。回答第(2)问时应首先明确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是“实亦为??东亚之安定”,驳斥时可从日本宣战的真正目的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方面思考。第(3)问,注意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所述原因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材料二所述原因是次要原因。第(4)问,应首先明确“不正常状态”是指1931年到1945年的中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敌视中国的状态,据此不难回答“原因”;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可从材料三所述的民间交流活动和材料四所述的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友好关系的方面思考。

答案:(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第一层次:能作出简单、表面的认识。 第二层次:能对历史分期背后的信息进行分析。 第三层次:能作出恰当的、概括性的评述。

24.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史实回答即可,诸如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潘家峪血案等,任答两点即可。第(2)问从材料我们可以归纳出美国因素(海军、原子弹)、苏联红军、综合因素等;显然这些分析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关键作用。第(3)问主要是要理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对于中国历史进程客观上的推动作用,这两次战争分别是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

答案:(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潘家峪血案。

(2)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全面。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

(3)甲午战争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的基本史实,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可用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方面合作的史实论证材料一的观点。回答第(2)问时应首先明确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是“实亦为??东亚之安定”,驳斥时可从日本宣战的真正目的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方面思考。第(3)问,注意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所述原因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材料二所述原因是次要原因。第(4)问,应首先明确“不正常状态”是指1931年到1945年的中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敌视中国的状态,据此不难回答“原因”;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可从材料三所述的民间交流活动和材料四所述的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友好关系的方面思考。

答案:(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gp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