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奖励制度

更新时间:2024-06-04 16: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改理念模式

一、我校新课堂理念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所以学生理应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们应把课堂真正会给学生,所以我们提出的课堂理念是:全员参与,全面发展。具体包括三层含义: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 (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我校教学模式

为了使徐水县六环节的教学模式在我校进一步贯彻实施,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同时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切实改革我校的教学方式,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教学思路进行了整体反思和重构,整合出“四步曲”的课堂导学模式。

(一) “四步曲”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即1、自学交流2、合作解疑3、交流探究4、归纳提升。 (二)“四步曲”模式的教学策略 1、自学交流

基本程序:一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听、看、思,入情入境,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先在小组内交流预习收获,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展示自学收

获,好的方法、经验、好的题目、好的发现均由组长整理汇总准备在班内自主展示。 2、合作解疑

其基本程序:一是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过程中不懂的问题,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围绕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解开心中疑问。

二是教师要参与到每个小组中,通过观察、倾听、提问的方式来引导点拨小组内个性的问题。三是通过学习小组组内合作交流,组长记录下小组共性问题,将问题反馈给老师,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交流汇报做准备。

3、交流探究

其基本程序:一是教师通过对学生自学二次生成的共性问题进行整理,引导点拨,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合理分工,在课堂中进行展示交流。

二是各小组认真倾听、质疑、追问、争辩,展示各自的不同观点和见解,最终使困惑得到解决。展示过程中要规范学生的站姿、站位、表达、术语,以让学生的展示更加有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打破陈规,敢于异想天开,向书本挑战,向教师挑战,向权威挑战,真正让课堂成为学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更多的要体现一名导演、主持人的素质,关注个体差异,调控各类学生展示的机会,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灵活调整课堂新情况。

4、归纳提升

其基本程序:一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将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二是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具体实际问题,拓展知识面,使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

(三)“四步曲”课堂模式的基本要求 首先,教师要建立六项基本理念: 1.教师的教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 2.“注入式满堂灌”是教师“偷懒”的表现;

3.有效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4.学生是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人,应把课堂的空间与时间尽可能还给学生;

5.教学的效益是如何使课堂有效,师生应尽最大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6.课前充分准备使每一个问题价值最大化,课中使每一个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方式展示得以解决,课后对有价值问题的强化巩固,使师生更好地生成新的问题。

教师要明确的七项基本要素:

1.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充分展示的机会就是有效课堂,教师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是课堂高质量,关注“每一位学困生,从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水涨船高”。

2.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对文本和教师质疑,赞赏学生展示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的展示,富有个性的表达的展示。积极引导学

生乐于动手,勤于思考,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这是 时代赋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3.教师当好课堂的“总导演”、学生思维展示的总教练。坚决废除“师讲生听,教师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学导式教学,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具有竞争活力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自主中合作、合作中自主,自主中探究、探究中自主,合作中探究、探究中合作”的主动学习……。注重激发学习兴趣,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注重自学能力的展示与提高,激励学生自主建构起对学习的信念及信心。

4.明确的目标意识。每一节课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标,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课前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认真钻研课程、课堂、课题的标准要求,适度把握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深度和广度。

5.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师生、生生对话,发现并启迪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表达与存在的不足,及时变学为思,以导达思。

6.关注“生活”。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灵活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把知识尽可能还原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和

生产实际。

7.学导型课堂。有利于防止教师一讲到底和题海战术,要求教师精选习题,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有利于保障学生有时间对新课内容的预习,确保“先学后导”模式的顺利推进,有利于教师及时反馈当堂的教学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建设 第一章 科学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很快得到广泛的应用,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何谓小组合作学习呢?即它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目标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我国的教育先贤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说明了彼此切磋琢磨,交换心得,有助于个别学习。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年龄相当的儿童更可能由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互动,增进成长。可见,小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其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分组问题,这也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为了让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得到有利的锻炼和提高,为了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健康的、全面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创设快乐有趣的情绪氛围,为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推动他们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地努力,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的发展,必须科学地构建合作小组。

在日常的课堂中,同桌双人合作是十分常见的,这是其他合作方式的基础,每人都是这个小组的“主角”,这种合作也简便易行,但这只是一种最小范围的、随机的合作。也有的按座位将前后两排4人或6人自然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样扩大了合作交流的范围,增加了信息量,也能培养学生适应合作的能力,但这种合作小组人员组成的随意性太强,不利于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此,在构建合作小组时,一定要注意小组组合的科学性。

一、合理安排小组人数

合作小组人数一般以2人配对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之后再深化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内每个学生才有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

二、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组

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

三、及时进行组间调整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很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此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互相了解,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四、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在平时公开课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合作学习方式,当老师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时,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人人都兴趣高涨。其实仔细一看,有人滔滔不绝,有说有笑,却也有人呆若木鸡,无动于衷,到全班汇报时,有不少组不知所云。究其原因,这样的合作学习纯属走形式,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组内成员没有明确在合作学习时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所以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

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5、合理选择更多不同的分组方式

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小组合作学习有更多不同的分组方式:

可以是同智分组(我们叫它为同智小组),也可以是异智分组(我们叫它为异智小组);

可以是教师事先指定好的小组(我们叫它为预备小组),也可以是临时自愿组合的小组(我们叫它为情感小组);

可以是不同思路的同学组合成的小组(我们叫它为倾向交流小组),也可以是相同思路的同学组合成的小组(我们叫它为深入研究小组)等。

以上种种分组方式,可供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时间中,因时因地制宜,灵活选择运用。

第二章 评价机制

一个行之有效的激发个体责任的方法就是评价。评价在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利用合作学习的教育也不例外。加德纳的多元能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八种智力,只是这八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八种智力在人身上的不平衡

存在与发展,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教师若以多元智能观关照学生,就会增强对学生的信心,对他们抱以积极的期望,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其发展。

教学中,学生的发展应当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学评价也应当是多方面的。它应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步程度、实现学习目标的程度、能力的提高、创造力的发展和价值观的提升等的评价,即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教学评价的多维度进行,有助于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每个小组行为都能简单的评价。衡量其动机是很难的,评价他是否是终生的学习者就更难了。抛开这些困难,评价能让学生和老师都发现,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不足之处。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制定出有关评价的一些措施。

一、评价的目的、前提和出发点

评价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需要新的教育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引导,需要激励。学生的成长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我们应及时收集学生的成长资料,整合多方面的成长信息,准确的观察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有目的的给评价对象提出建议,让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更好发挥潜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更上一层楼。

评价的前提是充分的信任、尊重学生。评价的出发点是对学生诚挚的爱。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是新世纪教师应

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润滑剂和粘合剂。素质教育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全面的爱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胸怀一颗爱心,用心灵去耕耘心灵,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应有的爱。

二、评价的原则:激励、赏识、公正、发展

恰当的、有意义的激励性评价能让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更好发挥潜能,提高更高层次的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应转变角色,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积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评价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策略,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多当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向前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同时也不断受到老师或同学的评价,从中得到激励和动力,并且在激励中体验到成就,最后形成对老师的感激或信任。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护短”,只要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了信任,坦诚,彼此互相尊重,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评价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自我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

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三、怎样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参与度:参与的人次一定程度上是对小组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

方式方法是否多样化:如讨论、写、画、谈、演等等。 活动状态是否积极、高效。 活动质量:展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 达标程度:是否达到预想的达标率。

能力:在较长时间段内各种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四、陈庄小学小组量化评价标准

1、评价原则

为了有效推进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转变课堂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按照过程性、鼓励性、鞭策性、合作性、个体性、差异性的原则,以小组为评价单位,用量化评价的方式评价学生课堂学习过程。量化务必公平公正公开,能正确引导学生。

2、评价标准 1、学生考勤。

小组有无故迟到、缺席学生扣1分,无迟到、缺席学生不评价。 2、自主学习。

课前检查是课前教师检查学生上次课内掌握知识的情况,或预习情况。小组成员完成任务较好的加1分,优秀的加2分。

3、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组长组织认真负责,小组成员讨论积极,没有讲闲话、做闲事、互相推诿现象。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较好的加1分,优秀的加2分。

5、小组展示。

该过程要求小组成员主动、积极、快速、定位展示,语言得体,声音亮,仪态大方。

必展部分:科任教师指定小组成员必须展示的内容,主要由B或C层次学生展示,A层点评,回答正确的加1分,优秀的加2分,不正确不得分。

抢展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小组争抢展示时,回答正确的加1分,优秀的加2分,不正确不得分。

6、提问质疑。 质疑:在组间展示过程中,学生质疑要有一定深度,富有启发性。

质疑时方向正确的加1分,优秀的加2分,不正确不得分。

7、解疑答惑。

在组间展示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时,小组学生答疑时,积极参与,表现得体,且回答正确,该小组加1分,优秀的加2分,不正确不得分。

7、任务完成(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环节中,完成较好的,该小组加1分,优秀的加2分。 8、课堂纪律。

课堂有讲话、睡觉、打跳、抄袭、专注度不高等违纪行为的1人次扣1分;课堂课纪律正常不加分。

3、表彰奖励

1、班主任要在班会时间公布每周各组的成绩并公示,激发小组间的竞争意识。

2、一周内获得班级前三名的小组在班级范围内表彰。 3、一个月内获得班级前三名的小组在学校范围内进行表彰,颁发奖状,并记入个人成长档案袋。

第三章 自学机制

1、自学的基本准则

明确自学内容、要求(从学生的视角审视这些要求)。 规定自学时间(时间限制能促进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和学会控制时间)。

完成自学任务。 确定交流内容。

2、如何保证学生能较好的完成自学任务

老师布置自学任务时尽量做到分层次布置,自学要求也最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更细更明确些,这样可能更有助于各类学生的完成。

学会自学方法:各门科的老师都要教会学生针对不同的各种自学

方法;

充分的自学时间: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安排不同的预习时间; 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可以采用小组自查和小组间互查的方法,以确保在展示课之前,各小组把自学作业的完成情况汇报到课代表处,这样老师就可以在课前比较全面的了解全班学生的预习情况,确保交流课的顺利进行。

老师的抽查:抽查重点视情况而定,例如新授课的预习,老师需要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就可以通过抽查不同层次的几个学生的办法,了解各层次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情况,以便指导老师对展示课的设计。再如,习题课的预习,老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出哪些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疑惑点、以便在展示课上重点解决这些问题。

3、确定交流内容

交流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交流易错点、疑惑点; 交流有生长点的问题;

交流规律、方法、技巧强的问题。

第四章 交流机制 怎样促进所有小组成员参与

当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不难见到有学生主导着讨论和工作而另一些学生则被晾在一边的情况。这个问题可以由平等参与来解决。首

先我们要记住,绝对的公平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任何一个特定的题目中,都会有很多原因使一名或另一名学生贡献不相等。这样可能会导致有些学生长时间的缺乏参与。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注意着小组,并看看是否同学们在公平参与。

学生对交流的问题都做了准备的前提下,大家公认“只有说才能想”,而我要强调一点“只有充分的想了才能说好”。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学生想问题的时间,给他为说好而准备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与同伴交流时能做到有的放矢。

需要通过多种能力的任务可以使更多学生在小组内展示风采。学生间的交流,不论说还是写,都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利用了综合能力任务后,我们让每个人都有可能帮助别人或被别人帮助。

建立激励机制,对参与广度、发言积极的小组给予表扬和一定的加分。

增强小组的凝聚力,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为本组承担责任。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来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如让每个小组设计自己的吉祥物,由组里一个同学先设计吉祥物的一部分,比如画出了它的鼻子,然后传给下一位同学,他再画出它的眼睛,依次下去,可能由于大家的构思水平不一样,大家创造出来的吉祥物会有些滑稽,甚至是像个怪物,但它是小组所有成员共同拥有和创造的,所以大家都喜欢它,甚至给他起上富有个性的名字;与此相似的还有小组标志,由小组设计出代表自己组而且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组员智慧和贡献的标志等等,每当他们看到这些全组的智慧的结晶时,心中就充满了

自豪和责任,他们深知自己是小组的一员,自己要在小组中发挥作用,这样他们自然会主动参与小组的活动中来。

适当的增加任务的难度、复杂度和长度,这样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小组成员的互助,才能完成任务。

评价可能也是学生不想和小组一起工作的原因。比如,整个小组都得到了同样的等级,如果我们使用了这样的评价,就应该仔细解决原因。如果个别学生真的被小组拖累,那我们也许应该做出评价。

怎样使学生在小组内畅所欲言

要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就要做到:

要帮助小组,使其成为一个团结和谐的整体。 增加小组的凝聚力。 增强组员之间的了解。 增强每个人的自信心。 帮助学生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使他们在小组学习中不害怕承担风险,不害怕出错,并学会及时寻求帮助。

强调不同意见的价值,告诉学生不要总想获得一致的意见,尤其是在没有努力使对方信服自己的意见就认可了别人的不同意见时,很多时候“少数民族”的意见是非常有价值的。

让学生用多个正确答案来回答一个问题,让他们知道很多问题不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如何面对交流过程中的沉默

从容面对讨论时可能出现的沉默。在合作学习时,不要认为学生一旦沉默就表明反映迟钝,自由散漫。由于讨论是充满犹豫,尝试的,其过程往往会迂回曲折,在重新组织自己观点时就会有迟疑、难以对付的时候,所以真正的讨论和交流并不一定都是脱口秀。所以在课堂上有时根据问题的需要,尤其是别组展示的问题,往往需要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所以应允许课堂上因思考所出现的沉默,这是我们在一些课堂(如数学)上值得肯定也往往必须存在的一种沉默,这是一种积极的沉默,是交流与讨论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如何面对消极的沉默?为什么有些学生即使有思想要表达仍旧一言不发?一般来说,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有以下几点:性格内向、害怕被看作是愚蠢的、感觉准备不充分、感觉不受欢迎、有过不好的经历、表现自己冷酷的一面、缺乏奖赏等等。学生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陷入沉默呢?我们判断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学生的眼睛和直接询问。当教师弄明白了学生沉默的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寻求解决办法。

减轻内向学生的心理负担,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班主任在班里可以发布一则公告,告诉全班同学参加小组活动不只发言一种方式,如果你选择沉默不会受到责备,这样一则公告会使非常害羞的学生产生一种解脱和放松,虽然这样做一些学生仍会感到害羞以至于不敢发言,但至少他们不再觉得上课非常紧张、羞耻和惭愧,心理放松了也许会鼓起勇气大胆发言;另一个办法就是确保把某种形式的电子讨论引进课堂,那些小组中因害羞而难以发言的学生可能会觉得在班级的

公告栏、聊天室或电子邮件上说出自己的观点更容易些,国际互联网使学生可以以自己的各种不同的方式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把电子邮件对话包括进来,不仅丰富了讨论方式还可以帮助那些最内向的学生进入到谈话中来。

缓解对看起来是愚蠢的恐惧感。首先要让学生们明确课堂上没有愚蠢的问题,更不会有愚蠢的回答,敢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就是最棒的;其次让他们与一些在讨论中积极的学生进行座谈,座谈时小组成员可以描绘自己第一次发言的恐惧感,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处理这一问题的,这样会使那些学生感到他们的恐惧感带有普遍性,而不单单是他们自己面临的问题。知道了其他人也有同样的恐惧并且已经设法通过了,就会减轻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焦虑。再就是确保在讨论之前分配给学生在讨论中具体的任务,知道了自己在讨论中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如果能够正确地事先做好准备,就会给自己一种安全感,就会减少自己的恐惧。

交流的程序

课堂上,有些问题能独立解决的就自己解决,可以两人解决,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不在班上解决,要建立一个“1—2—4—8—n”的合作交流秩序。如数学课题小组交流:各小组在检查预习作业——交流研讨——互助学习的基础上,筛选出小组要交流的问题,即本小组成员认为最有价值和全班同学探讨的问题,如:

(1)本组已胸有成竹,对某问题的理解已比较深入、全面,像摆擂台一样,让其他组攻擂;

(2)本组仍解决不了的疑惑; (3)本组认为的重点问题等等。

以小组为单位,将需要交流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给全班同学一个思考的过程,然后通过小组交流——组际交流——反馈矫正等一系列环节,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紧密结合这些环节,特别是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紧密结合这些环节,特别是在知识的重点处、疑难处和关键处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更加有效的课堂讨论。

第五章 监督检查机制 怎样使学生都参与进来

减小小组的规模,小组成员越少,参与的机会就越多,这样看来两人的小组是最理想的;其次,注意座位的安排,均匀的安排座位能鼓励每个学生参与:

发言次数的统计并坚持由每节课发言次数最少的同学负责写本组的课堂备忘录,这样不但弥补了他发言次数少带来的损失,也对他发言次数少做了提醒,同时也为一周的总结提供了材料。充分发挥监督员、检察员、协调员、记录员的作用;

提醒学生学习怎样与他人合作的好处;进行更多的班级和小组共建活动,在班级内创造更多的团体的感觉;

对那些不愿参与的学生有目的的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尽自己的能力完成;

给那些不善言谈的学生一些需要说话的任务,比如调解员,给爱说话的学生一些只需要听的任务,比如记录员;

教会学生轮换和鼓励他人参与的合作技巧;

有些不爱说话的学生,可能更愿意写、画、唱或以其他方式参与,需要老师创设多种才能的任务,能使所有的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展示;

与学生单独谈话或用对话日记的方法,看他们为什么没有参与。

怎样使学生为小组承担责任

利用小组学习时最容易让人担心的就是有个别学生尽可能的偷懒,却与他们辛苦工作的组员一同共享着成果。这些搭便车的学生,不仅丧失了自己学习的机会,而且还挫伤了整个小组的积极性。

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确实需要相互依赖。作为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们意识到,合作是否顺畅是他们成败与否的关键。

个人得到的奖励像分数、夸奖都取决于小组所获得的奖励。如:我们把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相加,然后平均,这成绩就决定了这个小组能不能以赞扬的方式获得承认,或是公布在黑板上,或是以小组特有的方式进行庆祝。

每个组员做出小组成果的一部分。可以是口头的,比如每人扮演不同的角色。

老师随机叫学生回答和解释小组的任务。

每个学生都接受考验,如在形成性测试中进行检测。

第六章 帮辅机制

怎样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设计预习要求、展示要求及形成性测试的题目等各个环节都尽量做到分层次要求,如一级、二级要求……这样有助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开展自己的工作。

在交流中,进行同层次的学生的组际交流。

结对子活动,定期表彰一些优秀对子、进步大的对子、有实效的对子等等。

如何面对学习兴趣不强的学生

分析原因,打开心结,对症下药。尤其老师应该多关心那些弱势群体。

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找一些好的典型在全班进行座谈,以起到感染、模范作用。发挥小组长、组员、监督员的帮辅作用,因为学生是很注重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的。

培养小组荣誉感。

创造激情课堂吸引每一个学生。

如何帮助运转情况不好的小组

运转不好的原因之一是组长对本组的调控管理能力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对小组长进行培训,让运转好的小组的组长进行经验交流。教给他管理和调控小组各项活动的办法。原因之二是制约小组运转的困难学生较多,这时先找组内最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当他能跟上大部分同学后,整个小组就运转的好多了。把运转不好的小组的

所有成员,在一段时间内分派到优秀的小组去,参与其他组的交流,从而找出本组的问题和差距,汲取经验,然后回到本组试运行。

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在课上,老师可以有目的的参与他们组的活动,有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准备展示材料,即“扶着走——送一程——放开手”的原则。当他们取得进步时,好不吝啬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并进一步指导他们定出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前进。

各科导学案

所有成员,在一段时间内分派到优秀的小组去,参与其他组的交流,从而找出本组的问题和差距,汲取经验,然后回到本组试运行。

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在课上,老师可以有目的的参与他们组的活动,有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准备展示材料,即“扶着走——送一程——放开手”的原则。当他们取得进步时,好不吝啬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并进一步指导他们定出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前进。

各科导学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gm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