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实习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8 15: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年 级:学 院:专 业:姓 名:学 号:

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

目 录

1 引言 ……………………………………………………………………………………………1 2 庐山简介………………………………………………………………………………………2 3 实习简介………………………………………………………………………………………5 4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篇……………………………………………………………………7

4.1 庐山地质 ………………………………………………………………………………………………7 4.2 庐山地貌 ………………………………………………………………………………………………7 4.2.1 构造地貌 …………………………………………………………………………………………8 4.2.2 流水地貌 …………………………………………………………………………………………9 4.2.3 冰川地貌…………………………………………………………………………………………12 4.2.4 湖滨地貌…………………………………………………………………………………………13 4.3 庐山典型地质地貌分析…………………………………………………………………………14

5 庐山植被实习篇…………………………………………………………………………23

5.1 庐山植被简介 ………………………………………………………………………………………23 5.2 庐山植被垂直带的基本特征…………………………………………………………………24 5.3 实习记录与分析 …………………………………………………………………………………26

6 庐山土壤实习篇…………………………………………………………………………32

6.1 庐山土壤简介 ………………………………………………………………………………………32 6.2 庐山土壤垂直带的基本特征…………………………………………………………………33 6.3 实习记录与分析…… ………………………………………………………………………………34

7 地信专业实习篇…………………………………………………………………………36 8 总结与分析…………………………………………………………………………………38 9 实习体会 …………………………………………………………………………………42

2 / 44

1. 引 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也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野外视角教学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重视多学科交叉,是本专业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选择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庐山这种典型区域和线路进行野外实习,能加深我们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使我们树立科学的地球观,掌握地理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研究方法,实现注重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创新意识的目的,培养我们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性思考、创新意思以及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不可多得的地学新型人才。

在总结了本次野外实习的经验,以及通过询问查询等方式让我对庐山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在本次报告中,我也将对我对于庐山的一些地理知识的分析进行阐述。其中有些仅为观点,只供参考。

3 / 44

2. 庐山简介

庐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属于

九江市庐山区内,九江县以东,星子县以西。它是世界级名山,东 偎婺源鄱阳湖,南 靠南昌滕王阁,西 邻京九大通脉,北 枕滔滔长江。芦林湖、石涧瀑、五老峰、险峰均为庐山著名的风景点,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山势非常雄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名山。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锉磨,后下沉淹没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波涛重新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再经更强烈的冰川剥蚀,因而形成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剧烈,雄踞在长江与鄱阳湖之间的庐山。

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

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也不太冷,这是庐山又一优越条件。节令特色: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气温,根据历年记载:最高只32℃,最低在-16.8℃,全年平均为11.4℃,可见庐山气温适度。以至于四季,按季节平均计算差异也较正常:春季是 11.5℃,夏季为22.6℃,秋季则为17.4℃,冬季常在1℃左右。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 雨。所以,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 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庐山水源,主要

4 / 44

来自大气降水。在雨量丰沛条件下,有多达90多座峰岭的庐山,因地壳运动和冰川剥蚀的巧琢,有的峰岭夹峙峡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渊涧,构成众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断,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此为庐山一奇。

庐山各处山峰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汉阳峰海 拔达1474米,且山上树林密布,山下江湖环绕,加上常年雨水多,空气湿度大,使夏季山上山下的气温差异较大。每年盛夏,鄱阳湖盆地赤日炎火,最高气温可 达39℃以上,而山上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2.6℃左右,早晚常在15~20℃之间。从挥汗如雨的山下来到凉爽宜人的山上,真是两重世界两重天。

庐山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山体的垂直气候—植被—土壤地理分带规律鲜明。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丛,草地等植被类型比较齐全,逆行演替和顺向演替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自然状况下的植被类型与土壤发育相匹配。从江边湖滨到庐山山顶发育有:红壤、黄壤与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沼泽土以及水稻土、浅色草甸土等。庐山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自然与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3. 实习简介:

3.1实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次庐山的野外实习,认识庐山的地质概况和庐山地区地貌的基本类型

及其成因,以及庐山的土壤和植被的成因和分布规律,掌握地质地貌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实践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兴趣。

3.2实习工具

手持GPS、罗盘、放大镜、地质锤、军用铁铲、记录本、笔、水杯等

3.3实习内容

5 / 44

1、认识庐山地区基本地层、岩石及地质构造;

2、观察褶皱及断层构造地貌:向斜谷、背斜山、次成谷、次成山

3、观察山地河谷地貌:了解河流发育、流向及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河流袭夺; 4、观察庐山代表性的土壤类型及剖面,及土壤垂直分布规律; 5、观察庐山山地主要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植物群落样方调查;

3.4实习路线

9月16日:如琴湖—天桥—锦绣谷—仙人洞—文殊台—大天池—龙首崖。 9月17日:西谷—月照松林—庐山气象台—牯牛背—汉口峡—大月山水库—女儿

城—博物馆。

9月18日:五老峰—三叠泉。

9月19日:宾馆—牯牛背—女儿城—大校场—植物园—含鄱口(自定)。 9月20日:观音桥—玉渊潭—秀峰山—漱玉亭—庐山瀑布。

9月21日:湖北路—月照松林—三谷路—中三路—中四路—环山公路—庐山人民

剧院—回龙路—茭庐桥—黄龙寺—黄龙潭—电站拦河坝。(专业实习)

9月22日:东谷别墅群。(小组实习)

6 / 44

4.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篇

4.1.庐山地质

庐山地处扬子地块(江南古陆)与大别山地块交接带的边缘地带。也是北东向郯庐断裂和北西向襄樊—广济断裂的交汇带南缘。受其影响,庐山地区各地质时期都具有较大的构造活动性,岩浆活动强烈,混合岩化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行迹明显。受其影响,庐山地区各地质时期都具有较大的构造活动性,岩浆活动强烈,混合岩化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行迹明显。

庐山地质构造

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4.2庐山地貌

7 / 44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呈肾型,中部宽向东北是西南逐渐收窄。山体内的褶皱、断层、个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4.2.1构造地貌

图 庐山构造地貌

【五岭四谷】

五岭:五老峰、大月山、女儿城、牯牛岭、虎背岭。 四谷:七里冲、大校场—船洼、中谷(东谷)、西谷(大林冲)。

由构造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① 褶皱构造地貌:

1. 五老峰背斜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

山南。五老峰高1358m。

2. 七里冲向斜谷:位于大月山与五老峰之间,发育在三叠泉向斜构造之上。 3. 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

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大月山高1453m。

4. 东谷(又称中谷)向斜谷: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与牯岭之间。 5. 大校场次成谷: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成因是原大月山背斜中间部分

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

8 / 44

大校场谷地出口为明显的流水侵蚀地貌,随水流落下的石块大小混搭,出现二岩相,上方石块较细,下方石块较粗。

6. 女儿城次成山:位于东谷的东南侧,原是大月山背斜的一翼,由于岩石

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 7. 牯岭次成山:位于东谷的西北侧,为东谷向斜的一翼,岩石坚硬不易被

侵蚀而成为山岭,同女儿城一样为次成山。

8. 西谷次成谷:成因同大校场谷底,背斜岩层软弱易受外力侵蚀破坏,主

要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第四纪不断抬升,谷形宽而浅。

图 庐山单斜背斜示意图

② 断层构造地貌分述如下:

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它在秀峰一带崖高1000米,向东北方递减,断层崖亦分2~3段,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北翼断落而成,该断层崖在石门洞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4.2.2流水地貌

庐山山体为流水侵蚀中山地貌,谷地地貌在1000米上下有显著的形态差异,以上表现为宽谷或者谷中谷形态,说明曾经历过流水强烈的侧向侵蚀作用;以下是深切峡谷,沿途多见急流瀑布、壶穴深潭和岩槛裂点,说明正在经历流水的深

9 / 44

向侵蚀作用,峡谷两侧分布有阶地。1000米高度左右,河流袭夺现象有多处存在,说明向源侵蚀作用和深向侵蚀作用的强度。

庐山山体外围地区,谷地宽广,阶地,扇形地,河漫滩发育,说明流水搬移和沉积作用的盛行。

在庐山强烈抬升以前,曾经历外力长期剥蚀夷平过程。山体断块抬升,同一时期夷平面在“山上”、“山麓”并存。

①坡面流水:

指雨水或冰雪融水汇集在地表形成的薄层片流和无固定流路的细流。有人称散流,属间歇性流水。由深凹地和浅凹地、侵蚀纹沟、坡积裙组成。 ②沟谷流水:

坡面流水汇集到低洼的沟中而形成的水流。有人称洪流,属间歇性流水。 沟谷发育的一般过程为细沟→切沟→冲沟→坳沟。但由于气候、地形、土质和植被等因素及其组合特征的不同,各地侵蚀沟谷的发育程度和演化阶段颇有差异,同一区域内各冲沟可能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对于同一冲沟系统而言,不同地段的冲沟所处的发育阶段也可能有所差别。

沟谷流水地貌一般由集水盆、沟谷主干、扇形地三个部分组成。 ③河流:

由坡面流水、沟谷流水和地下水汇集而成,有固定流径且为经常性流水。 汉口峡中的河流为山区侵蚀性河流,横剖面呈V型,河床裸露,发育有跌水、壶穴、岩槛等地貌。 注:

①石质浅滩与深槽、岩槛与壶穴都是山区侵蚀性河流的河床地貌 ②河谷的发育:

初期:纵剖面坡度大以下蚀为主,横剖面成v形,两岸山体交错。

中期:纵剖面坡地越来越小,以旁蚀为主,山体被削平,谷地变宽,谷底发生堆积,形成河漫滩,河谷从峡谷变为宽谷。 晚期:蚀积达到平衡,河谷纵剖面成为均衡剖面。

10 / 44

④河流袭夺:

汉口峡河流袭夺:

图 庐山汉口峡河流袭夺示意图

该河切穿插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成因:女儿城坡度大,使得河流纵比降大,河流的溯源侵蚀强烈,使得汉口峡

河流成为袭夺河。而大校场坡度小,地势平缓,河流的侵蚀能力较弱,使得其中的河流成为被袭夺河。总之,是两条河流的纵比降差异导致的河流的侵蚀能力不同所形成的。

芦林湖袭夺河:被汉口峡河流袭夺的河流在芦林湖被第二次袭夺。

锦秀谷袭夺河: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四周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 证据:

①、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

②、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秀谷)。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裂点上溯不远,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

11 / 44

4.2.3冰川地貌

① 冰川作用:

1)冰川侵蚀作用:冰川的侵蚀方式可分为两种,即拔(挖)蚀和磨蚀。 2)冰川搬运作用:冰川在拔蚀和磨蚀冰床的同时,也将大量侵蚀产生的大量松

散岩屑和由山地坡崩塌下来的碎屑带。冰川的搬运作用是机械的,其搬运力不受流速的限制。冰川搬运能力极强,它不仅能将冰碛物搬运到很远的距离,而且还能将巨大的岩块搬运到很高的部位。冰川搬运作用的特点可概括为:大、远、高。

3)冰川堆积作用: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相应的

堆积物称冰碛物,冰碛物有如下主要特点:组成成分为砾、砂、粉砂和粘土;结构疏松,粒度大小悬殊;缺乏分选,不显层次;砾石磨圆度差,多呈棱角形和次棱角状;砾石表面常有擦痕、刻槽、压坑和磨光面;石英沙砾棱角尖锐,表面具有贝壳状断口;内部保存的粉应该是寒冷型的。

② 冰川地貌:

(1)冰蚀地貌:各种冰蚀地貌分布在不同部位。雪线附近及其以上有冰斗、刃

脊和角峰;雪线以下形成冰川谷,在冰川谷内或大陆冰川的底部发育羊背石。

(2)冰斗: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

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槛。发育于雪线附近,具有指示雪线的意义。其底部高度代表其形成时的雪线位置。大坳冰斗前面的岩槛缺失了,其原因是大坳冰斗在各种风化作用、外力侵蚀等作用下,不断被侵蚀着,导致其前面的冰槛被侵蚀掉。

(3)角峰:三个以上冰斗所夹峙的尖锐山峰,由冰斗不断发展,相互连接而成。

庐山犁头尖角峰是典型的角峰,因冰体啮蚀山坡,使山峰形成金字塔形。犁头尖,海拔1328米,峰体苍劲,形如铁犁,挺拔俊俏,构成特有的孤峰地貌景观。太乙峰也是比较典型的角峰。、

(4)冰刃脊:冰斗与冰斗之间或冰川谷与冰川谷之间的刀刃状山脊。由冰斗或

槽冰川谷不断扩大,斗(槽)壁不断后退,山脊变窄而成。含鄱口

12 / 44

中间有一段很长的冰刃脊。

(5)U型谷:王家坡U型谷是庐山U形谷中规模较大,形态特征保存较为典型

的谷地之一。还包括大校场U型谷和七里冲U型谷。

③ 冰川堆积地貌:

(1)飞来石是第四世纪冰川遗迹,又名“冰桌”。

(2)冰桌的来源:岩石外形像桌子,为冰川作用的产物---冰川漂砾,因为其

下面是第四世纪的棕红色堆积物,故不是本地的基岩。按照李四光的第四世纪冰川学而言,该处为冰川堆积物。

4.2.4湖滨地貌

庐山东麓紧邻鄱阳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湖面广阔,由平原、丘陵地貌环。因此,湖湾、沙嘴、泻湖、湖滩、湖蚀崖、湖蚀柱、湖岸阶地等地貌发育良好。

附. 仪器使用

地质罗盘仪的使用

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走向和倾角以方位角表示)。

13 / 44

图 岩层产状要素的测定

用地质罗盘仪测定岩层的产状要素方法如下: a.岩层走向测定

测量时,先将罗盘长边(与 N、S刻划线平行的一边)与层面紧贴,注意不要只挨一点,而要使整个罗盘的长边贴在层面上,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并将磁针静止时,读出磁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走向。

b.岩层倾向的测定

测量时,先将罗盘的 N端指向层面的倾斜方向,将罗盘的S端(短边)底积线紧贴着层面、放平,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并等磁针静止后,读指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岩层的倾向。

c.岩层倾角的测定

测倾角时需要用测斜仪。先扭紧罗盘上的斜动螺丝,使它顶住磁针,然后将罗盘侧竖起来,使有分度弧的长边紧贴在层面上,与倾斜线(可在测倾向时划出)重合或平行,用中指拨动罗盘底部活动板手,使测斜水准器的气泡居中,读出悬注中尖端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数值。

4.3实习记录与庐山典型地貌分析

典型地貌采样点 名称 飞来石(冰桌) 西谷 如琴湖 天桥 汉口峡路 碎石场 锦绣谷 仙人洞 一峰 二峰 29°33′57″N 29°32′48″N 29°32′48″N 14 / 44

纬度 29°34′09″N 29°33′10″N 29°34′09″N 29°34′03″N 29°33′26″N 暂无 经度 115°57′43″E 115°58′04″E 115°57′55″E 115°58′37″E 115°58′29″E 暂无 115°57′31″E 116°00′35″E 116°00′36″E 海拔 998米 982米 1020米 1140米 1080米 955米 1307米 1313米 三峰 四峰 五峰 大月山水库 三叠泉 29°32′52″N 29°32′55″N 29°32′35″N 29°34′8″N 29°34′10″N 116°00′40″E 116°00′49″E 116°00′55″E 115°58′50″E 115°57′50″E 1357米 1342米 1353米 1240 米 906.7米 表 庐山典型地貌点数据

① 飞来石(冰桌) 成因分析:

定点位置: 29°34′09″N / 115°57′43″E 海拔:998米

图 飞来石

冰桌又称为冰台,是指在U形谷中或山麓地带聚集的巨大冰川漂砾横置于其它冰川漂砾之上的现象。

飞来石之所以被称为飞来石是因为飞来石的岩性同当地基岩的岩性不同,牯岭的基岩为石英砂岩,而飞来石的也是石英砂岩,与西谷的岩性不同。

据观察飞来石下部为更早的网纹棕红色堆积物,由此说明飞来石是由其他地方搬运而来。由于飞来石巨大,流水搬运作用力有限,并且若是流水搬运作用则飞来石周围应当有其他小的石头,且石头的磨圆度较好,但实地观察飞来石周围并无小块石头。因此,飞来石可能由冰川作用搬运而来,冰川作用力具有高、大、远的特点。

疑点:飞来石附近冰川的积累区有限导致冰川的作用力有限;飞来石位于

15 / 44

西谷,但是西谷并不是典型的U形谷;冰川作用会伴有强大的刨蚀作用,但是飞来石下方并无破坏。

新观点:飞来石是由于重力作用搬运而来,飞来石所在位置有一定的坡度,冻融交替产生作用力将飞来石搬运到现在所处的位置。

② 西谷 成因分析:

定点位置:暂无

西谷不是由于构造作用而形成的,而是一个次成谷。在背斜构造的翼部,相间出露石英砂岩组和长石石英砂岩组,在这个基础上,发育了次成山和次成谷。在大月山背斜两翼岩性相对软弱的莲沱组中部之下段长石石英砂岩出露的地方,分别形成大校场和七里冲两个次成谷。而在有相对坚硬的莲沱组中部之上段石英砂岩和砂砾岩出露的女儿城和蚱蜢岭则形成次成山脊。在虎背岭背斜与东谷向斜之间,则发育了与大校场、女儿城位置相对称的西谷次成谷和牯牛岭次成山。这些次成山和次成谷具有两侧坡倾斜不对称的特点。

③ 如琴湖 成因分析

定点位置:29°33′10″N / 115°58′04″E 海拔:982米

图 如琴湖示意图

如琴湖是在冰窖的基础上人工开挖的湖泊。湖泊所在的冰窖是山谷冰川的发源,是储存冰的基岩洼地。如琴湖在冰川的运动过程中,由于冰川的拔蚀作用中,底部基岩破碎后在冰川的搬运作用下被搬运走;拔蚀后的岩壁在冰川的锉蚀作用

16 / 44

下,岩壁不断破碎,范围不断扩大,不断向后退;加之岩层为砂岩岩性,较其他岩性更易被冰川刨蚀成洼地;刨蚀后的洼地,在冰川后期,便聚水形成湖泊,再经过人工开挖便形成了如今的如琴湖。

④ 天桥 成因分析:

定点位置:29°34′09″N / 115°57′55″E 海拔:1020米

天桥是一个轮回裂点,上游宽谷是西谷,下游峡谷是锦绣谷,它们冰川作用下形成的U型谷。在天桥附近,有豆荚状石英脉出现,这间接证明了北东走向正断层对天桥的形成是有影响的。在这里发生了河流袭夺,即锦绣谷袭夺西谷。西谷原先由虎背岭南侧流向石门涧,但是在天桥处被向西流的锦绣谷所袭夺。以下是几点证据:

花径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

在天桥以上是宽谷,以下是峡谷。袭夺时代是晚更新世之后。因为,裂点上溯不远;西谷内由晚更系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到明显的破坏。

天桥也是一个冰溢口,西谷中的冰流从天桥冰溢口流入锦绣谷。天桥形成的地质条件是:

天桥受北东方向的正断层的影响,在此处发育剪节理和裂隙,密度高。 冰川期,受冰川的冻融作用及刨蚀作用,节理裂隙进一步发育,岩石变得易塌落。

在冰川后期,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再将冰溢口侵蚀成一个天生石桥,天桥于630年前垮塌。

⑤ 汉口峡路成因分析:

定点位置:29°34’03’’N 115°58’37’’E 海拔:1140米

17 / 44

38°

图 汉口峡分析图

测定岩层产状,走向:北偏东43°倾角38°。岩性为石英砂岩。此处位于大校场谷地,岩层倾向与大月山相差180°。汉口峡地质构造明显,汉口峡处存在有横断层,使山脊线中断,此处常见的背斜构造,乃是大月山背斜。汉口峡也存在冰川悬谷:位于汉口峡西南,谷地上端通向大校厂U谷,是从大校厂U谷中溢出的冰川形成的。U谷出口下方则高悬于中谷(现一般称东谷)U谷的东南侧,谷口虽经后期的流水切割和破坏而成峡谷,但谷地之全貌仍可见到U形谷形态。在峡口之上地势平坦为宽广的U谷,但一出峡口就变成陡崖,高悬于中谷之上。无论从流水地貌、地层、岩性及构造来解释,大校厂U谷中的流水,均不会从汉注入中谷,所以,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冰川作用塑造成的。

⑥ 碎石场 成因分析

定点位置:29°33′26″N / 115°58′29″E 海拔:1080米

图 碎石场拍摄图

这里是山区河流堆积剖面,位于大校场谷地,从上到下依次为植被,土壤剖面,细石,粗石。

18 / 44

并且是混杂堆积,石块大小不一混合在一起。

该地观测时未处于雨季,故水流小,大块砾石堆积物裸露。对其成因有三种解释。其一:李四光先生认为该处堆积物可能在冰川作用下,上游物质被夹带堆积而来,不过该观点目前争论较大。其二:些学者认为是在某特定时期,降水多而猛烈,造成局部地区岩性较脆弱处崩塌,以泥石流的形式运移、堆积。其三:有人认为是水流湍急时,大量流水夹带石块自上而下运移、堆积。

这里的形成是由于不间断的泥石流堆积,流速很快,物质大小来不及分就已经堆积下来。之所以会出现泥石流,是近一两百万年,气候周期性变化,寒冷的时候泥石流发育,温暖的时候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并且这里有泥石流形成所必须的条件——地表物质,水,坡度。 谷地两侧是由于重力作用和流水作用,把物质侵蚀搬运堆积。

⑦ 锦绣谷 成因分析

定点位置:暂无

锦绣谷是冰川U型谷,冰川U型谷是由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但锦绣谷的形成是多方面的,不只是冰川作用。锦绣谷形成的原因有:

锦绣谷是年轻峡谷,是在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的重新下切而成的,它从下游开始发育。

锦绣谷受北东、北西走向两条断裂的影响,形成现在西东方向的走向,狮子口处两组十

分巨大发育的北东、北西走向的剪节理即是证据。

在冰川的刨蚀作用和搬运作用下,破碎的岩石被搬运走,初步形成了U型谷的形状

冰川期,河谷在流水的向源侵蚀作用下,河谷不断下切,河谷宽度不断加宽,河谷长度

不断向后延长。

由于两壁岩石剪节理十分发育,岩石崩落,流水侵蚀,谷被改造成两壁呈悬崖状的嶂谷

正是由于这样的地质条件,锦绣谷才得以形成。 ⑧ 仙人洞 成因分析

19 / 44

定点位置:29°33′57″ N / 115°57′31″E 海拔:955米

侵蚀作用 45°

图 仙人洞示意图

在背斜核部发育纵张节理和x节理,节理切裂近水平的硬岩层,局部发生岩块崩落而在陡坡上形成凸出的岩块以及凹陷的“洞”或“穴。”在造山运动下,仙人洞的岩层为软弱岩层为含砾石英砂岩,千枚岩,页岩三种,而且地处小背斜,轴部有拉张力,岩石易破碎而且容易受到侵蚀。该处的岩石上层为坚硬的石英砂岩,下面的长石较软弱,开始只是一个小洞,后来经过人工开挖,才形成今日的仙人洞

⑨ 五老峰

五老峰是庐山东南部的一座山峰,海拔1358米,为庐山第二高峰,东临鄱阳湖。五老峰东北山谷中有三叠泉瀑布,东部山麓有白鹿洞书院。五老峰为庐山地块抬升形成的南翼,由于存在四组横节理受侵蚀形成五个山峰,远看似五老人端坐,由此得名五老峰。其中以四峰最高。五老峰的背斜北翼形成五老峰单面山,南翼因正断层陷落于山南,形成呈阶梯状断块山

一峰:

定点位置:29°32’48’’N 116°00’35’’ E 倾向315°倾角34°海拔1307米。

一峰岩性:石英砂岩,灰白色,碎屑结构,矿物主要为石英;石英片岩,具

20 / 44

有片理,鳞片状,碎屑结构。

二峰:

定点位置:29°32’48’’N 116°00’36’’E 倾向336°倾角44°海拔1313米。

二峰岩性:云母石英片岩。主要矿物石英,次要矿物云母;长石石英片岩,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副矿物为云母。

三峰:

定点位置:29°32’52’’N 116°00’40’’E 倾向330°倾角30°海拔1357米。

三峰岩性:云母石英片岩,主要矿物石英,次要矿物云母;石英片岩,主要矿物为石英,含少量云母。在三峰前面有因正断层而形成的具有阶梯状的有拉张裂隙的断块山。

四峰:

定点位置:29°32’55’’N 116°00’49’’E 倾向320°倾角24°海拔1342米。 四峰岩性:石英岩,矿物石英;砂岩夹片岩,由于石英岩、砂岩、片岩岩性不同,形成差异风化。

五峰:

定点位置:29°32’35’’N 116°00’55’’E 倾向35°倾角20°海拔1353米。

五峰岩性:石英片岩,长石石英砂岩,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五峰的倾向和倾角与前四峰倾向、倾角相差很大,因为在五峰前部有一小型正断层,导致五峰前部下降,造成倾向发生改变,倾角变小。断层中植被茂密,形成一小断块山。

⑩ 大月山水库分析:

定点位置:29°34’8’’N / 115°58’50’’ E 海拔1240 米

21 / 44

图 大月山水库俯视图

大月山水库位于大月山背斜上,北侧不远处是汉口峡,西南是芦林湖。大月山为北部的主干,为一构造穹起的背斜,其轴线自东北向西南。此背斜枢纽分别向西南与东北倾伏。愈趋向两端,则背斜愈窄而低矮,向西南在芦林湖附近隐没,向东北在长岭脚倾没。

成因: 大月山水库位于大月山背斜,受附近的汉口峡横断层和大月山正断层的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大月山水库底部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在底部水浅处可见风化成的高岭土;背斜在拉张力的作用下,背部多破碎;由于以上地质条件形成了谷地。

? 三叠泉瀑布成因分析

定点位置:29°34’10’’ N / 115°57’50’’ E 海拔:906.7米

三叠泉属于构造裂点,也就是在河谷下切中遇到横截河谷的断裂或节理密集带造成的裂点,而此种裂点波折落差大,常形成瀑布

22 / 44

叠水。

三叠泉处也是河流袭夺比较典型的一个地点,主要是因为青莲寺向斜谷属于宽谷,五老峰的整体走向为东北-西南,河流流向东北,但在三叠泉处,由于岩石陡峭,岩层下切侵蚀,导致河流袭夺,使原应流向东北的河流转向东南,兼有直角状水系的特征。青莲寺谷地的河流由于三叠泉处地势相对较低而朝此汇集,三叠泉的泉水主要依靠降水补给,在此形成V形谷,是沿断层而发育的谷地,最终在裂点形成叠水瀑布。

此处形成三级有两种可能的成因,其一是因为V形谷的作用,冰川学派认为图五 三叠泉 是冰川由地壳间歇性抬升而形成;其二

是因为流水侵蚀而形成,因其互层岩层软硬相间而成为二级,此谷最终通往鄱阳湖,并且因为三叠泉所在的庐山地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补给充沛,且植被覆盖良好,故不会断流。

5. 庐山植被实习篇

5.1山植被简介

庐山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植被上显示出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特征。庐山植物有两大特色:一是杜鹃花种类繁多,植物园已建成拥有300余种杜鹃花的国际友谊杜鹃园;二是裸子植物丰富,植物园拥有裸子植物260余种,被称为松、杉、桧、柏的活标本园,为中国之冠。

庐山植物区系中,中国特有成分,目前已知的主要有:青钱柳、大血藤、八角莲、鹅掌楸、血水草、牛鼻栓、杜仲、喜树、香果树、长年兰等。其它残遗种,裸子植物中有银杏、金钱松、柳杉、三尖杉、粗榧等;被子植物中尚有连香树、枫香、玉兰、糙叶树等。从以上概述,可以看出庐山植物区系成分丰富、起源古老和南北植物区系成分交汇过渡特征。

23 / 44

5.2庐山植被垂直带的基本特征

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典型的山地地貌,再加上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条件,发育了多种多样的土壤,以及比较典型的山地植被。根据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四个垂直带。 1、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为水平地带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向山地的延伸部分。分布于海拔700m(西北坡)或800m(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幅度。这里属于中亚热带气候,土壤类型为红壤、黄壤和山地黄壤,有机质含量很低,表层在3%以下,土壤呈强酸性反应,pH值4.5-5.5。

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目前仅在秀峰寺、白鹿洞、观音桥、石门涧、 碧云庵等地有小面积残存,而南坡优于北坡,其群落性质、类型、区系组成等与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基本相似。植物群落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林组成,由于本带所处海拔低,其基部与农业地区相连,人类活动频繁,常绿阔叶林破坏十分严重,仅保存在寺院、沟谷以及陡峭的山坡上,其余的或被开垦为梯田,种植水稻或其他作物或次生演替为灌丛和草丛,或为马尾松林、毛竹林、杉木林所代替。这些次生林中,至今还散生着生长良好的樟树、苦槠、青冈栎等常绿阔叶树种。尤其在白鹿洞附近的马尾松林中,林下几乎全为这些常绿树种,表明群落正朝着常绿阔叶林的方向演替。

2、山地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4 / 44

分布在海拔700m或800m至1000m(西北坡)或1100m(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两植被型垂直带之间的过渡带。这里属亚热带气候向暖温带气候的过渡类型,土壤为山地黄棕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表层可达8%左右,全剖面呈较强的酸性反应,pH值5-6。

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目前仅在黄龙潭、黄龙寺、碧云庵、明耻桥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群落的主要种类成分,常绿树种有甜槠、青冈栎、小叶青冈栎、青拷、天竺桂、浙江桂、细叶香桂、白楠等,通常位于乔木层的第二亚层。落叶树种有锥栗、短柄枹树、麻栎、四照花、灯台树、小叶白辛树、糯米椴、青榨槭等,一般位于乔木层的第一亚层。偶见杉木,黄山松等针叶树散生其间。林下灌木层的优势种有细齿叶柃、钩樟、红脉钩樟、山鸡椒、老鼠矢等。草本层则以淡竹叶、沿阶草、珠芽景天等为主。 目前,受人为影响,本地带多为人工栽种的黄山松林、日本柳杉林、柳杉林、扁柏林等针叶林,或为次生灌丛和草丛所占据。

3、 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分布在海拔1000m或1100m以上。这里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发育山地棕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呈微酸性反应。

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以牧马场至铁船峰一带保存较好。组成落叶阔叶林乔木层的主要树种有四照花、灯台树、短柄枹树、锥栗、茅栗、小叶白辛树、庐山椴、糯米椴、青榨槭、石灰树、山槐等。灌木层的主要树种有映山红、满山红、中华腊瓣花、山橿、小叶石楠、美丽胡枝子、野珠兰 等。草本层则以大油芒、刺芒野古草、芒等为主。

本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还分布着面积较大的黄山松林,以及日本柳杉林、柳杉林等针叶林。在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的地段,则为次生山地灌丛或草甸所占据。

5.3实习记录与分析 ① 月照松林:

25 / 44

走向:SW63°倾向:NW27°倾角:37°海拔1127m,为人工次生林。

①、 此处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从外面看为黄山松,即上面为针叶林,下面为阔叶林。上面为石头,土壤条件差,温度更低,水土条件很差。

②、植被群落的演替方向为:落叶阔叶林取代黄山松,原因下面为落叶阔叶林,有大量的幼苗,而黄山松的幼苗不易存活。

③、此处典型常见种为石灰树,还有壳斗科的短柄枹,山茶科的柃木,还有满山红、柳杉、马尾松、油杉、化香、板栗,以及地衣苔藓,藻菌共生。

② 大月山附近样方: 样方抽样:

包括样方大小、形状、数目和排列等,必须取决于要抽样群落的特定类型,和所预期的数据种类为基础。 样方大小和形状:

样方大小的确定应以抽样植物的大小和密度为基础,温带乔木群落最小面积一般为100~400㎡,热带森林更大些约 1000~2000㎡,灌木群落约 4~16㎡,草本群落1~4㎡,形状多采用正方,也可视具体需要和种的分布格局、微地貌不同,取圆形或长条。 样方数目和排列:

26 / 44

样方数目最低限度必须充分囊括该群落大部分现存种,为了对抽样数据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样方地点必须随机选出。

抽样地点:大月山路 29°33’57”N 115°58’28”E 海拔: 1051米 样方大小 10m×10m 4 m×4 m 1 m×1 m 样本 乔木 灌木 草本 数量 3 10 97 样本类型 黄山松 栎木、山茶科等4类 主要有巴茅、蕨类等 平均高度 9~12m 0.2~0.7m 2~10cm 枯枝落叶层平均厚度:5~10cm。

③ 秀峰: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学实习 ① 优势种为: 樟科(香樟树)

壳斗科:青冈,苦楮,甜楮 ②伴生树种:枫香,朴树 ③植被群落分布:

林下:山茶,柃木,为常绿阔叶树,耐阴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映在上层树叶子颜色浅,薄,下层树叶子颜色深,厚,叶绿素含量多

④ 庐山植物园:

定点位置:29°32’55”N 115°58’36”E 海拔:999米

特点:中国第一个植物园,海拔最高,亚高山植物园。引进了丰富的植物种类,具有保存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山上选址原因:易于培养喜冷物种,也可用温室培养洗热物种。垂直的温度改变使得植物园对于物种的培养选择范围变大,有利于引进更多物种。

27 / 44

图为植物园珍贵品种定位图(实习当天边走边手绘图,后期有做合并修改)

序名称 号 1 2 3 4 5 凹叶厚朴 木兰科 闽、浙、皖、赣、湘 巴东栎 白豆杉 白檀 刺叶栎 壳斗科 湘、鄂、赣 红豆杉科 浙、赣,华南 山矾科 江南 药用 淀粉、单宁、木材 油脂、观赏 油料 科属 分布 用途 壳斗科 甘、陕、川、云、湘、赣 淀粉、单宁、薪柴 浙江、安徽、江西、福建、6 大果卫矛 卫矛科 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供药、橡胶 云南 大理罗汉7 松 8 罗汉松科 云南 观赏 单穗山柳 山柳科 赣、华中 28 / 44

观赏

9 10 11 12 13 14 15 豆梨 鹅掌楸 枸骨 枸桔 蔷薇科 华东、中南、台湾、越南 药用、食用 木兰科 江南、越南地区 观赏、木材 药用、观赏 药用 观赏 药用 观赏 冬青科 长江中下游 芸香科 中部 海南粗榧 三尖杉科 海南 海通 马鞭草科 赣、湘 湘、桂、黔、云、藏 红花木莲 木兰科 湖北马鞍16 树 17 18 黄衫 鸡爪槭 豆科 陕、皖、浙、晋、赣 药用 杉科 湘、鄂、西南 槭树科 江南,原产日本 材用 供观赏 19 连香树 甘、陕、川、赣、晋、皖、连香树科 观赏、木材 浙、鄂、豫 芳香、观赏 观赏 20 21 庐山忍冬 忍冬科 浙、晋、皖、鄂、湘 毛果槭 美丽马醉槭树科 赣、皖、鄂,日本 22 木 23 24 拟赤杨 糯米条 普陀鹅耳25 枥 杜鹃花科 闽、浙,江南,中南四省 药用 野茉莉科 黔、云、台, 华东,中南 木材、纤维 忍冬科 江南 药用、观赏 桦木科 浙江 材用 26 青钱柳 鄂、湘、黔、川,华东,胡桃科 观赏 华南 槭树科 华中、西南、华南、中南 纤维、有糖 27 青榨槭 28 皖、鄂、浙、闽、湘、苏、肉花卫矛 卫矛科 药用、观赏 台、晋,日本。 闽、浙、皖、晋、甘,华29 三尖杉 三尖杉科 中、西南、华南。 药用、油脂、木材 29 / 44

华东、华南、鄂、湘、黔、30 三叶海棠 蔷薇科 川、陕、甘、辽,朝鲜, 药用、叶代茶 日本 秦岭以南,横断山脉以大凤子科 观赏、油料 东,山西,朝鲜,日本。 蔷薇科 辽、冀、赣 材用、观赏 31 山桐子 32 33 山樱花 石虎 芸香科 中部、南部、中南部 药用 辽、陕、冀、晋、甘,朝壳斗科 鲜,日本 壳斗科 西南、华东、中南、陕 淀粉、木材、单宁、软木塞 单宁、药用 观赏 优良木材 观赏、药用 观赏 34 栓皮栎 35 36 37 38 39 水青冈 台湾树 杉科 台湾 天目铁木 桦木科 浙江天目山 天女木兰 木兰科 闽、浙、皖、赣、辽 秃蜡瓣花 金缕梅科 庐山特有 40 乌饭树 江南、朝鲜、日本、越南、杜鹃花科 小水果、药用 泰国 蓝果树科 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区 药用、木材 木犀科 江南 樟科 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油料 供芳香、药用 药用、观赏 41 42 43 44 喜树 小蜡 野黄桂 银鹊树 省沽油科 西南、华东、中南

⑤ 三宝树简介

定点位置(银杏树):

29 33’10”N,115 57’46.3”E 910m

三宝树是因三株特殊的古树而得名的,两棵柳杉,一棵银杏。因这三树在黄龙寺山门前,有“庙堂之宝”

30 / 44

的称誉,故名“三宝树”。

据树下巨岩上所刻“婆罗宝树, 僧昙诜手杆\十字来看,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昙诜为大林寺创始人,东林寺高僧慧远的弟子。

柳杉原名“婆罗”,是从西域引来的树种,银杏名为“白果”,为第四纪冰川的遗留植物,有“活化石”之称,因为祖辈植树,孙辈才能结果,故名“公孙果”。三树凌空,高约四十米,粗约四人合抱。

三棵大树都是百年古树,为庐山树木之王,也被誉称镇山之宝,因而后人又称树不无忧树。

另一说法,三宝树得名于徐霞客行记,载有:“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指树粗需三人合抱,由“三 抱树”演化而来。前史上三宝树并非指三棵树,据清康熙年间记载,黄龙潭邻近“一谷皆杉,大者十余抱”。实为48棵,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被和尚 经学以整修古刹为名,采伐变卖,仅留下这两棵柳杉。一棵银杏。

1974年8月。南京林业学院教授。叶培忠先生,带学生来此实习,用生长锥测得杨柳树龄大约为600年。测得银杏树树龄,大约为1500年。最大一棵直径为2.8米、高34米。

6. 庐山土壤实习篇

6.1概况

庐山地区在气候上,基带属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山地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特征。本区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特色,同时,山地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水热状况存在着垂直差异,并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的特征。因此,就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类型而言,庐山属于湿润型。

庐山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为:山地黄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红壤、黄壤、山地黄壤、初育土和水稻土等。

6.2主要土壤的形成和特性

6.2.1垂直地带性土壤

①红壤: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中有红壤化的性质。

②黄壤: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

31 / 44

③山地黄棕壤: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 6.2.2非地带性土壤

① 山地草甸土:这类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

落。在生长季节中,土温并不过低,草本植物生长高大而旺盛,不论地表或地下,都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过程旺盛,但由于暖湿的生长季节不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有机质分解缓慢,较深的土层,积聚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

② 山地沼泽土:该土类分布于地势平坦、低洼,容易积水之处,其有机质含量

较高,粉砂粒含量也较高,粘粒也有一定的含量,心土常年或一年中有一段时期积水,土壤有机质分解程度较强,呈酸性反应;水解性酸较高,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③ 古红土:分布在海拔1088米处,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和灌木草丛。它形成的

主要原因是庐山地壳运动抬升的结果。第三世纪来,庐山气候湿热,风化壳粘粒含量高,较粘重,挡水效果明显,水只能从土壤裂隙、植物根系流动,形成还原环境,氧化铁还原,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二价铁溶解性强,二价铁流去,颜色变淡,初步的网纹层为白色。

④ 初育土:坚硬固结岩石风化而成的土状物质,土体内未经明显的物质移动与

积累,或成土母质经水力、风力搬运与沉积,尚无明显剖面发育的土壤,均属初育土范畴。初育土一般具有明显的母质特征。

⑤ 水稻土:庐山山麓、岗丘和江、湖冲积平原均分布有水稻土。水稻土为自然

土壤经人工耕种而成。庐山水稻土主要为岗丘上的网纹红土发育而成,由于所处位置不同而命名不一,可归纳为三类:处岗丘底部的叫潜育水稻土,中部的称潴育水稻土,上部的叫淹育水稻土。淹水时为还原状态,脱水时为氧化状态。

6.3庐山土壤的垂直结构

庐山土壤的垂直结构类型比较简单,自山麓至山顶,依次分布着红壤和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如图所示)

32 / 44

庐山土壤垂直分布图

1) 400米以下的山麓及附近岗丘地区属中亚热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及草类,

广泛分布着纬度地带性的红壤和黄壤;

2) 400-900(800)米,气候湿润暖热,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及杉木等,发育着一

种具有明显富铝化特征的山地黄壤;

3) 海拔900(800)—1100(1200)米,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发育着具有山地黄壤性质,又具有山地棕壤特征的山地黄棕壤;

4) 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区,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和灌丛,分布着山地棕壤; 5) 山顶由于气温低,风速大,木本植被少,多灌丛,草本植物生长茂盛,形成山地草甸土;

局部洼地,排水不良,生长喜湿植物,形成山地沼泽土。

6.4实习记录与分析

(一) 土壤剖面

① 七里冲黄棕壤观测记录表

地点:七里冲 、29 33’54”N,115 59’06”E 海拔1235m 日期:9月17号

剖面图 层次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深度颜色 (cm) 10 15 黑色 灰黑色 结构 小粒 小粒 侵入体 剖面形态特性小结 ① 土壤中含有市侩,母质除少量砂岩外,还有少量坡积 33 / 44

过渡层 淀积层 25 35 黄色 灰黄 中粒 小粒 砾石 物、冲积物。 ② 山地地形影响,土壤发育弱,土层发育较薄。 母质层 红棕 小粒

② 黄龙寺山地黄壤与山地棕壤剖面观察记录表

地点:黄龙寺、29 33’06”N 115 57’44”E 海拔:905m 日期:9月19号 剖面图 层次 枯枝落叶层 有机质层 深度(cm) 20 颜色 黑色 结构 中粒 侵入体 剖面形态特性小结 砾岩 25 黄棕色 中粒 砾岩 过渡层 10 黄色 中粒 母质层 ① 此处为山地黄壤和山地棕壤交汇处 ② 此处受植物发育影响,有风积物、坡积物等风化物,土层厚,有淀积层发育。 ③ 此处土层粘性更强,热量好,化学风化更强,此生矿物增多,因此粘性比山上更高。 红棕 ③ 大月山土壤观测记录表

地点:大月山 、29 33’49”N,115 59’02”E 海拔1209m 日期:9月19号

剖面图 层次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深度颜色 (cm) 15 15 黑色 灰黑色 结构 中粒 小粒 侵入体 剖面形态特性小结 ① 此地土壤最多为青年期。 ② 枯枝落叶层以及 34 / 44 过渡层 5 35 黄棕色 灰黄 小粒 小粒 砾石 淀积层 腐殖质层较厚,母质中含有较多大块砂岩。 ③ 土壤发育弱,土层发育较薄 母质层 黄棕 大粒 大块岩石

④ 观音桥景区土壤剖面

时间:9月20日

地点:观音桥橹断泉附近29°30’46’’N 116°00’43’’E、海拔:133米 特征:山下地势趋缓,有利于土壤发育,有事河流阶地,地势平缓,各种物质很稳定的沉积,上面层次厚度较厚,因此只能看出两个层次,分别是枯枝落叶层和山地红壤的有机质层。

35 / 44

7. 地信专业实习篇

7.1实习目的:

搜集庐山西谷附近的珍贵植物的信息 7.2实习内容:

编号 名称 1 法国梧桐 2 槐树 3 杉木 4 枫香 5 法国梧桐 6 法国梧桐 7 未知1 8 水杉 9 法国梧桐 10 鹅掌楸 11 未知2 12 粉叶柿 13 柳杉 14 法国梧桐 15 未知3 树高 13 10 20 12 15 20 15 26 25 20 12 18 27 25 18 胸围 200 195 210 240 310 363 180 190 345 64 430 200 310 550 280 推测树龄 冠幅 高程 纬度 经度 115 58 47 科属 悬铃木科悬铃木属 70 15*8 70 10*6 100 12*12 110 18*8 120 25*20 130 19*14 100 10*8 80 7*7 100 21*20 500 30*18 16*14 100 16*12 80 10*6 200 20*14 100 15*12 1135 29 34 13 1112 29 34 14 1107 29 34 15 1110 29 34 16 1108 29 34 14 1080 29 34 09 1084 29 34 08 1068 29 34 03 1060 29 34 02 1055 29 34 00 1052 29 33 58 1050 29 33 57 1052 29 33 56 1049 29 33 55 1030 29 33 51 115 58 48 豆科槐属 杉科杉木属 金缕梅科115 58 52 枫香树属 115 58 50 115 58 49 115 58 47 悬铃木科悬铃木属 悬铃木科悬铃木属 115 58 46 杉科水杉属 悬铃木科115 58 41 悬铃木属 木兰科鹅115 58 40 掌楸属 115 58 42 115 58 40 115 58 38 柿科柿属 柏科柳杉属 悬铃木科115 58 33 悬铃木属 115 58 38 115 58 29 36 / 44

16 紫檀树 17 柳杉 18 黄山松 19 凹叶厚朴 20 北美香柏 21 日本柳杉 22 枫杨 23 日本冷杉 24 日本冷杉 25 榆树 20 30 15 12 14 12 15 18 20 10 315 280 170 130 120 135 320 310 260 255 120 25*18 120 8*8 80 3*3 20 6*5 20 3*3 30 3*3 120 8*7 150 9*8 150 10*5 200 8*6 1012 29 33 43 1017 29 33 37 1037 29 33 44 1036 29 33 44 1036 29 33 44 1035 29 33 44 1040 29 33 46 1048 29 33 45 1044 29 33 46 1041 29 33 48 115 58 23 榆科朴属 115 58 26 柏科柳杉属 115 58 31 松科 115 58 31 115 58 31 木兰科木兰属 柏科崖柏属 柏科日本115 58 31 柳杉属 115 58 31 胡桃科枫杨属 115 58 32 松科 115 58 33 松科 115 58 34 榆科榆属

图 植物定点位置

8. 结论与分析

37 / 44

8.1总结

庐山构造较复杂,行迹清晰,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向构造。受印支运动影响,庐山地区三叠纪以前的地层发生挤压褶皱,形成了庐山山体的三背两斜褶皱构造以及山体外围的一些褶皱构造。

庐山山体的构造地貌,总体上为次生(或被动)构造地貌。按照构造地貌类型和空间规模,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等级:①断块山;②褶曲构造地貌;③断裂构造地貌;④节理构造地貌。在实习过程中,从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倾角等也很容易看出一些山体的构造,向斜与背斜等比较明显。如汉口峡,月照松林等。

庐山自第三纪形成夷平面及之后被新构造运动抬升以来,遭受了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山上、山间、山麓不同地带形成了不同的流水地貌类型和特征。庐山的河流地貌保留了许多河流演化、构造抬升的信息,形成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流水地貌特征。庐山的河谷形态自山上到山下,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特点。就庐山本身的河谷而言,可分为四段:上段表现为宽谷;中段为宽谷中套“V”形谷;下段表现为峡谷;出山麓段大部分为深宽谷,个别为峡谷。上段与中段之间形成裂点。

庐山地处我国中纬度亚热带东部湿润季风区域。受不同自然因素影响,庐山地区形成了8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季风气候—湿润型东亚季风气候、中亚热带气候、平原气候、城市气候、水域气候、山地气候、谷地气候、其他气候),它们各自所具有的气候现象和气候特征,使庐山地区成为气候资源相对富集的区域。

庐山地区植被垂直带可分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基带)、山地暖温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山地温带落叶阔叶林。其南北坡分布上限大致分别为常绿阔叶林带600~800米、山地暖温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900~1100米和山地温带落叶阔叶林带900~1100米以上。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庐山的植物品种还是比较丰富的,黄山松等松科居多,树的相对高度还是比较高的,幼苗与成树的相隔时间较远现象比较明显,人工参与造林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庐山地区在气候上,基带属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山地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特征。本区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特色,同时,山地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水热状况存在着垂直差异,并具有明显的

38 / 44

山地气候的特征。而根据我们去实习正值晚夏时节,一般来说早上7点左右出门都是10多度,穿一件外套比较适合,而中午就比较热一点,短袖适合。当然由于我们前一段时间都是在山上实习,而下山的那次实习也很明显的发现,山下气温比山上高很多,下车之后才发现适合山上穿的衣服山下就觉得穿的较多。

庐山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为:山地黄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红壤、黄壤、山地黄壤、初育土和水稻土等。据本次实习观察,由于庐山开发的并不是很多,所以很多土壤的枯枝落叶层与腐殖层比较厚。

8.2冰川问题分析

中国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面积500平方千米,2004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评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诞生地。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剖面、地垒式断块山和第四纪冰川地质地貌。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谨慎提出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以来,围绕庐山是否真的存在冰川遗迹,一直争议颇多。如上世纪80年代施雅风与学术界几位同仁一道,就曾明确对李四光先生的结论进行了质疑,并进一步明确指出,李四光先生提出的作为冰碛物的泥砾混杂堆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为此,我们抱着浓厚的兴趣,在庐山实地考察过程中不断推究,试图揭开庐山冰川遗迹的真面目,以求证李四光早年所提结论的科学性。

(1)冰川存在的证据

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从20世纪20年代起,对我国东部地区的第四纪冰川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于1937年写成科学论著《冰期之庐山》,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庐山第四纪冰川,并确立了冰期、间冰期系列,从而建立了中国第四纪冰期理论。他根据冰川作用遗迹,确定庐山在第四纪曾发生过三次冰川,并依次划分为三个冰期,即鄱阳湖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其中以鄱阳湖冰期最老,庐山冰期最新。鄱阳湖冰期冰川达山下,冰川作用遗迹受长期破坏而保留无几。大姑冰期亦到达山麓,形成冰汛,形状如肺叶。

按照李四光教授的观点,庐山冰蚀地貌分布于山上,集中在北山,主要有:冰斗,如大月山西北坡的大坳冰斗,汉阳峰附近的鼓子寨冰斗、五乳冰斗;“U”形谷,如王家坡“U”形谷、七里冲“U”形谷、大教场“U”形谷;冰窖,冰

39 / 44

川发源处储存冰雪的凹地,如窑洼、东谷、西谷、天花井;冰川悬谷,古莲谷等;羊背石,如白石嘴的羊背石等。

李四光教授认为,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发现是始于山麓广布的红色泥砾堆积物,这些红色泥砾堆积物大小混杂,漂砾远扬、具条痕石和冰溜面,这些均是冰川作用的特点。庐山山下的冰碛物,主要为大姑冰期的产物。在冰碛物之前又有冰水沉积环绕分布,它们与山上冰蚀地貌遥相呼应,因此庐山山上的冰蚀地貌貌似主要由此期冰川塑造。庐山冰期冰川活动仅限于山上东北部数处,在王家坡谷地留有前碛三、四道,并形成侧碛。庐山周围还有很多冰川搬运形成的漂砾,分布于鄱阳湖畔的上青山、长岭等地,最远见于鞋山。另外,在星子附近的大龄、金锭山等地也可见到,九江附近偶有发现。

(2)质疑庐山存在冰川遗迹的理由

其实除了冰川学派的说法之外,最近也发现作为冰碛物的泥砾混杂堆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外,同时还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共同质疑庐山存在冰川遗迹。 1.庐山牯岭海拔1165米,从现代气候记录推测,7月气温必须下降20摄氏度,处此高度的庐山才具备积雪成冰的条件,而事实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任一冰期均未降温达如此大的幅度,从而判断地处中亚热带的庐山形成第四纪冰川绝无可能。

2.从砾石组成、砾径变化、沉积结构、擦痕等各种沉积物特征来分析,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堆积均是因泥石流而非冰川所成。

3.包围砾石的网纹红土与孢粉(即植物的花粉)组成表明沉积时期的暖温带-亚热带湿热环境,而并非寒冷冰川环境。

4.借助何培元先生古地磁测年法推算古温度,可推断李四光先生所定“庐山冰期”、“大姑冰期”、“鄱阳冰期”及何培元先生所定的大排冰期,恰恰在时间上相当于中国西部和北半球的间冰期时段,排除了具有积雪成冰川的可能性。 (3)我们所找到的冰川学派的依据

虽然前人的实力与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本次实习过程中,我们也找到了很多印证其观点的地方,如下: 冰川悬谷

庐山上的冰川悬谷地形,虽受后期外营力的破坏和改造,但仍有一些悬谷保

40 / 44

存了较好的形态,在一些较大的U谷上端,可见到。其中保存较好的有莲谷悬谷、汉口峡悬谷、芦林悬谷和月轮峰悬谷等。,所以,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冰川作用塑造成的。 冰窖及盘谷

庐山的冰窖主要集中在庐山北部一带,它们一般是山上原有的洼地,在冰期时则成为积雪储冰场所。如芦林盆地、黄龙寺、三逸乡、窑洼等地。 冰 坡

由冰川沿较陡山坡滑动磨蚀而成。在庐山以金竹坪、牧马场等地保存较好。金竹坪冰坡,位于黄龙冰斗北坡,海拔高程约1000~1300m,宽约500m以上,其坡角为20~25°,其基岩为震旦系南沱组片磨状含砾石英岩,在其坡面上有少量粘土砾石停积,坡的前缘有几个孤立的基岩小包横亘。在太乙村之后的一个陡坡也是冰坡,马德岭也有冰坡发育。 角峰及刃脊

庐山的角峰海拔均在约1300m左右,挺拔峻峭,尖尖如锥,相对高差在100m以上,如太乙峰、犁头尖、日照峰、月轮峰等,它们大多由震旦纪石英砂岩、砂岩构成,成为庐山最壮丽的、特有的冰川地貌景观。 面冰溜面

指基岩面经冰川磨蚀显得非常光滑如打磨过的磨光面,在冰溜面上留有冰川擦痕。在庐山地区多处发现有冰溜面。如在庐山南面,海拔1324m的五乳峰下的冰斗下面发育有小型U谷,谷中基岩为花岗岩。石壁陡峭,平滑如镜。在平滑的壁面上有很多平行的冰川条痕。而花岗岩本身质地均匀,没有结构面,也无石缝。条痕指向东北,有粗有细,有的很长,特别从远处看比较明显 终碛垄地貌

终碛垄地貌在庐山均有分布,特别是在山麓有广泛分布。如在山上王家坡U谷中就有终碛垄;在山麓东侧的高垄至白石咀、上青山一带;山麓西侧的莲花洞至八里湖一带等。其中在谷山附近的四道终碛垄最为清楚和典型,也被李四光称为大姑冰期谷山段前碛堤。 漂 砾

冰川搬运巨砾:位于于牯岭西谷,大林路中部,庐山中学对面的大林路畔,今

41 / 44

俗称“飞来石”。据中外地质学家一再研究,它是100多万年前因冰川移动而搬运过来的。

9. 实习体会

本次大三上学期的庐山实习,应该是我们大学期间唯一一次野外远距离实习了,也是最大型的一次。之前也听了不少学长学姐的经验之谈,缤纷多彩的小故事,眼花缭乱的照片,于是怀揣着一颗热情洋溢的心,我们到了庐山。本以为会比较轻松愉快的实习生活的幻想在第一天就破灭了。万里长征的跋涉,加上不停歇的观察,记录,以及艰苦的餐点,让很多同学在第一天就疲惫不堪,当然也有很多人乐在其中,我就算是一个。整个实习前紧后松,在老师带领下实习步伐控制的有条不紊,最后再由我们自己带上地图寻找目的地以及观察沿途的植被土壤等使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会了知识,还具有了运用知识的技巧。因此庐山实习对我来说收获颇丰也将终生难忘。

首先我觉得与其把庐山之行看成一次艰苦的实习,我们地理人有何不把他看作是一次欣赏美景的机会啦。如琴湖的美景,特别是在中秋的夜晚,我们欢聚于此,早间的疲惫已无影踪,剩下的是我们收获后的喜悦以及同学们彼此之间的欢声笑语。天桥的奇特,以及他充满神奇的传说,都让我难以忘怀,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更加深刻的明白了河流袭夺的来龙去脉。爬着山,路过了仙人洞,感慨中国的道家佛家文化无处不在。小天池稍作休息,那种恬静的生活亦是都市里再也寻不到的痕迹了。再看看龙首崖,我们可是有不少人在此合照留影。

穿过月照松林,停下来,开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测岩石产状,我依稀还记得但是糊涂的样子以及被老师批评时的囧样。在那里,我们也明白了落叶阔叶林为什么会取代黄山松的演替情况。爬爬小路我们到了大月山水库,原来山顶的水可以这么美,这么清凉透彻,想想我们回来的时候还偷偷盛了一杯带走,不知道是但是太饥渴还是那种喜悦发自心底,水喝着清甜清甜的。当然,那里还留下我们第一次亲自动手样方调查植被的背景。

42 / 44

我印象中最不堪回首的当然是五老峰与三叠泉的那天。毫不夸张,从一早到晚,我们从不停歇的爬山,虽然有乘坐缆车的机会,可是终被我拒绝了,因为如果没有这一次的艰苦实习,我想以后我会再一次屈服于爬山的。当然,三叠泉的80度无死角的阶梯绝对是所有去过的人一个不想提起的噩梦,我已经忘了我是怎么“爬”上来的了。艰苦是必然的,但是之后看着大家爬上来累的不成人样但是却微笑着打趣的时候,我想一切都是值得的。

后来的自由实习中,我们甚至发生过分歧,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路线,但最终我们选择了妥协,在探索中前进,有一次甚至因为看错地图而绕回去,当然,这也增强了我们对地图,以及庐山整体情况的认识,以及在后面的植物园中,我用铅笔对所走过的路进行边走边绘,以及对特殊点的记录,特殊物种的定位,后期的拼接,都让我明白了野外地图采集的辛苦,所以以后要更加珍惜每一次使用别人构建的地图的机会,好好学习地信的相关技巧。

走过的辛酸,流过的汗水,留下的微笑,带回的记录,好几天都还让我无法从庐山的怀抱中走出,前几天更是睡到6点自然醒,疑似开饭了,结果一睁眼才发现我已身在学校。

庐山的本次实习,无论是学习上的亲身实践还是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还有我们自身克服困难的种种,我相信都将会成为我们终身难忘的记忆,也将大学期间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次难得的机会,也很感谢老师一路上像父母一样的照顾我们这一群看似长大了的孩纸们。

参考文献:

[1] 张兆干.王腊春.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南.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7.

[2] 卓正大, 张宏建, 徐颂军. 庐山植被垂直带的研究. 生物与土壤资源利用和保护.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6~ 10.

[3] 吴征镒. 中国植被.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4] 李四光. 中国第四纪冰川.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5 [5] 百度百科. baike.http://www.wodefanwen.com/

附:庐山实习小组合照

43 / 44

44 / 4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gl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