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分明学习体会

更新时间:2023-04-03 14:4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篇:公私分明

辞去一个工作以后,他和几位还在上班的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咖啡馆。

他当老板,朋友是股东。刚开张的小本生意,客源不好掌握, 有时忙不过来,有时候又很冷清。加上服务人员不容易雇用, 流动率高,偶而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倒是股东朋友很热心, 下班后常轮流过来帮忙。 公归公,私归私

生意忙的时候,大家分工合作,有的照顾吧台、有的跑外场, 其乐融融。生意清淡的时候,股东们选一张靠角落的桌子坐下来打桥牌, 进吧台调制几项饮料、用微波炉煮个点心、弄个泡面,或从外面买便当进来, 大伙吃吃喝喝,其乐也融融! 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意时好时坏, 他们也就跟着忙的时候忙、闲的时候打桥牌、聊天。

直到有一天,大学时期的同学来访,以第三者的眼光,给他客观的建议: 「你们这样公私不分,是不行的。给人家很不专业的感觉。」 「公私不分?」他还没听懂。

「咖啡馆,就是你的卖场,自己人和客人混在一起,就是公私不分。」同学一道破地说。

「你怎么看得出来谁是自己人、谁是客人?」他不服气地问。

「哪个客人会在吧台和卖场之间跑来跑去,还携带外食、高声谈笑?」同学的指正,令他无话可说。 同学走了之后,他把这项意见转述给股东们参考。大家觉得有道理, 就立刻改进了。说也奇怪,咖啡馆的生意慢慢变好了。 虽然,他不能肯定生意变好的原因是否和这项建议有直接关联。 但是,他却十分相信:懂得藏私,才够专业。

建立专业形象

尤其,当你还不够专业的时候,更需要如此。以下,是另一个例子: 在职场打滚多年以后,她终于以跳槽的方式,让自己的职位和薪水在一夕之间连跳了两级。 论能力与资历,她都实至名归,的确够资格坐这个位置、拿这份薪水。 她的办事能力与人际关系,也都让新的老板十分放心,没有看走眼。 但是,她也有令人必须另眼相看的地方──早晨上班进了办公室之后, 她就立刻脱下美丽高贵的高跟鞋,换上居家式的拖鞋。有时主持正式会议, 面对十来位基层主管,其中有男性、也有女性,她也忘了要换成正式的鞋子。

总经理经常进出她的办公室,有一次不小心看到她穿的拖鞋,我见犹怜地说: 「妳,是不是压力太大了?」

她竟然完全没有听懂,还感激万分地说:「没、没有啊!我很好,谢谢总经理关心。」

有些顽石,的确无法一点就通,必须要再点一次。事情发生在国外重要客户来访的前一天, 总经理召集各部门主管针对简报内容做一次预演,会议结束前,总经理特别交代这些一级主管:

「注意服装仪容,尤其不要在客人面前穿拖鞋!」

恍然大悟的她,才知道自己平常犯了多么愚蠢的错误。毕竟,办公室不是家里, 千万不要把会议室当作私人联谊厅,也别将管理学上所谓的「人性化办公室」 过度曲解成「私人化办公室」,以免破坏自己的专业形象,甚至连工作态度都被打折扣。

以私害公的负面效应

基于人性化的主张,我们可以在专业的领域中,充分展现自我的特色, 但绝对不包括私人生活中让自己松懈或发泄情绪的那个部分。举凡服装、谈话内容、小动作……等细节,都应该时时留心。

例如:你在家里,可以尽情抠头皮、挖鼻孔,在办公室就不宜。 你可以私下和朋友在一起时,发发牢骚,以不涉及姓名的方式谈论是非, 在办公室就不宜。你可以和拜把兄弟、或姊妹淘们透露你的感情糗事和性生活点滴,在办公室就不宜。否则,你教同仁们如何能够在讨论公事时尊重你的专业。

很多人不信邪,不相信以上的说法;或尽管相信了这个说法,但做不到。短期间之内,也许不会吃到苦头,对一般例行性的工作也不至于产生什么影响。 不过,当升迁的机会来临时,这些「以私害公」的障碍就立刻产生负面的效应。 一切言行要分明决策阶层在考虑擢拔人才的关键时刻,很容易听到闲言闲语, 除了专业能力之外,当然希望被提拔的人才将来担任管理者的角色时, 能够「以德服人」。太多的八卦消息和搬不上台面的言行举止, 对一个人的专业形象,将会有很大的杀伤力!

请记得:所谓的「公私分明」,不只限于钱财而已,包括你的一切言行。 而所谓的「藏私」,藏的不是工作上独家秘籍,而是个人生活的隐私。 在工作上必须懂得藏私,才能开诚布公地展现自己真正的专业。

第2篇:公私要分明

“公私分明”一词,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操守极优,将公家的与私人的界限划分得很清楚。公归公、私归私,不假公济私地占公家便宜,不干公报私仇的勾当,也不因个人私务而影响公务。

在职场上,想在公务与私事间,划分一条泾渭分明的疆界,有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免不了,使用公司的事务机器,影印或传真私人资料。难以避免地,用上公司网路资源,查询私务资讯,或以公司电子邮件系统收发私人邮件。不可免俗地,连上社群网络,与三五好友即时通。至于,在上班时间接听或拨打私人电话,更是极难排除的情况。

平日老找自己麻烦的同事,逮到机会不给他挖个小坑,怎能泄心头之恨?嚣张跋扈的客户,景气反转时让他碰个软钉子,算是客气与手下留情的了。鬼见愁似的主管张牙舞爪,那就在离职时耍个手段,让他尝尝平日没有善待手下小兵的后果。

家事与公事相抵触,得先把家事搞定,齐家而后才能治国,不是吗?朋友邀约或求助,公务只好缓一缓,工作可以再找,友情与义气可是金钱也买不到地。身体不适、精神不济,原订时程就该延一延,总不能要我爆肝或过劳吧?大家应能理解!

每个人都用自己心中的那把尺,来界定公与私的分野。就算有些许公私不分或以私废公的状况,则设法模糊原有的那条疆界,或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或淡化事件严重度与伤害。

占公家便宜?老板不应该和为他卖命的员工这么地斤斤计较,而且公司给的薪水这么少,得偷点工时或公物私用,才划得来。公报私仇?不过是开个小玩笑,应该无伤大雅。因私务影响公务?没这么严重吧!天又不会塌下来。况且,老板不是很行吗?

总之,有千万条理由,支持个人跨越公私界线的行为,或让自己心安理得地游走在公与私之间的灰色地带。

问题是,公与私间的界定,并非交由个人自行决定。公私不分所造成的伤害,也非依据个人之衡量或判断。

主管得提醒部属,公司所提供之网路、电脑、影印机、传真机、电话、手机等财产或设备,均为达成企业营运之目的而设置,故理应全数使用在公务用途。严格地说,任何公器私用,都恐落人把柄。

公报私仇的小动作或小陷阱,也许能逞一时口舌之快或宣泄了积蓄的情绪,但对方绝非无能之辈,不会毫无感觉或一无所悉。待风水轮流转或形势逆转时,苦果还是得由自己承担。

家庭、朋友、健康等项目确实在人生价值的排序上,理应优先于工作。但站在对工作当责的观点,当公务与私务相冲突时,仍得在私务处理告一段落后,设法赶上公务进度或交出承诺的成果。若衡量情势而估量难以达标时,则应及时请求支援,而非任其开天窗。

通常,主管对于部属“公私不分”的处理原则,会订在检视该行为是否影响个人绩效或损及公司重大权益的基准线上。在界线之下,或许会考虑人情世故睁只眼、闭只眼。顶多在绩效考核时,扣些品德操守的分数。但一碰触到这条警戒线,则非得处置不可。例如,使用公司网路下载档案,造成网路塞车或系统当机、因非法下载导致公司受罚与名誉损失、让电脑病毒乘虚而入,酿成机密外泄、资料毁损等灾难;或因公报私仇引发客户抱怨,或同侪循内部机制正式提出申诉;或因个人情谊考虑而不慎外泄内部文件或机密等等。

翻阅中外过去的新闻,不乏因未严守公私分际葬送大好前程的案例。与其盼望公司高抬贵手、网开一面或体谅员工“不得不”的苦衷,还不如随时提醒自己与部属,以高规格划定公私界线,小心谨慎为妙。

管理启示:学刘晏化繁为简解决问题

古往今来的中国历史上,倒真是不乏冷静判断问题,清廉同时有效执政的财经官员,能解决当时所面对的经济困境;唐朝中叶的著名财经大臣刘晏,可能是一位现今令人值得怀念与尊敬的历史人物。

刘晏(716年-780年),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幼年以神童著称,七岁就曾写文上唐玄宗《东封书》,唐玄宗不信,但刘晏对答如流,始获赏识。他担任理财官员达20多年,在位期间,将原本因安史之乱而破败的经济运输,从“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太仓空虚,鼠雀犹饿”,整治到“诸州米尝储300万斛”;而新唐书记载,由于刘晏的管理有方,盐利一年才40万缗,至大历末达600万缗,这20年间利润成长15倍。唐代宗对他十分欣赏,以“朕之萧何”来比拟与推崇。

以今日企业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刘晏的治绩,大体归纳几个大方向的改革,首先以“民运民销”的分工方式,来改善原先“官运官销”的官僚体系;再以精简且专业的企业化组织,取代庞大且无效率的官府组织;第三为缩短通路层级,强化市场机能,减少了中间不必要的剥削与浪费;第四为改善与提升整体物流的效率,降低营运成本。此四个方向的坚持,让刘晏成为中唐时期最为出色的财经官员,而赢得“类比萧何”的美誉。

刘晏所掌握的四个重点改革,也可大致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一个专业的团队,二是找到一个营运成本较低的营运模式。虽是两个简单的方向,但1,200多年来,似乎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策略方向。

看来只要能建立专业的团队与营运成本较低的模式,我们或可能在许多问题上化繁为简!

第3篇:严格自律 公私分明

严格自律 公私分明 大力推动反腐倡廉工作

同志们:

为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局党委部署要求,今天,我就进一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谈一些个人的学习体会和认识,和大家一起讨论,有些观点不一定准确,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中纪委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多次强调,要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并把它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这一决定抓住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的要害和关键,上符党心,下合民意。胡锦涛同志在1月10日中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决反对腐败、严厉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阐明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社会,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诱惑相互交织,作为领导干部如何做到廉洁自律、把握好自己?我认为必须苦练“三种功夫”。

一、练好思想上的“内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念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领导干部只有牢记党的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构建预防腐败的防火墙。我认为在思想上: 一要看境界。思想防线牢不牢,要看思想境界高不高。境界来源于坚持不懈的学习。我常说:抓住学习,就抓住明天。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当成一种政治责任,当成一种人生修养,当成一种自觉追求。当前很多领导干部堕落为腐败分子,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放松学习。

二要克欲望。古人云:邪生于无禁,欲生于无度。欲望是人最大的敌人。领导干部也有七情六欲。随着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经受的诱惑也越来越大,思想的“杂质”往往会越来越多,一些领导干部会经不起“糖衣炮弹”攻击而“翻身落马”。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必须要锤炼思想纯度,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努力把生活欲望、人生情趣打造成一种文化品格、一种道德品牌、一种政治品质。戒贪欲、少权欲、寡物欲、去色欲,做到节而不过,遂而不纵。

三要防微杜渐。微就是小,态度决定一切,能否把自己打造成腐败的“绝缘体”,取决于对小事、小节的思想态度。“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头脑冷静,特别是当前社会经济处于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更要小心谨慎,时刻做到“慎思、慎微、慎言、慎始”。慎思,就是说,作为领导必须常思自己的身份,深思自己的身份,慎思自己的身份,时刻想到自己是领导干部,必须要有良好的品质,要想事、干事,不要混事、误事,更不能整事、乱事;慎微,就是说,要慎小事、拘小节。一个在小事小节上过不了关的党员干部,也很难在大事大节上过得硬。古人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至理名言,我们一定要牢记;慎言,就是说,领导干部要坚持讲实话、真话、有意义的话,讲有利于团结的话、鼓劲的话、顺气的话,而不讲假话、官话、荒唐话和无原则、低品位的话。绝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更不能说有损于党的形象、有悖于党的政策、与自己身份不相称的话;慎始,也就是说,要守住第一道防线。我们有些党员干部起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能够做到清正廉洁,风清气正,偶然一不小心踩进“泥坑”,就从此放弃了自己的操守,破罐子破摔了。许多违法犯罪大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积小成大,积少成多,最后以至于身不由己、欲罢不能,一发而不可收。

二、守住廉洁自律的“防功”

时代不同,廉政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在当前社会要求领导干部一尘不染,已不合时宜。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必须严格在纪律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是领导干部由量变走向质变的“临界点”,是廉洁自律的底线。一旦冲破,损害的则是党的凝聚力、政府的执行力和民众的向心力,自己则滑向堕落的深渊。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要坚守这条底线,不滥权、不贪财。

一是用权而不滥权,防止政治上“失道”。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为党和人民更好地干工作;一旦成为谋私的工具,不但贻误党的事业,而且也葬送了自己。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禁以权乱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时刻牢记身份和责任,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情况都不越法律的底线。

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正确认识权利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手中的权利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决不能当作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工具。

二是谋利而不贪财,警惕经济上“失足”。金钱是一柄双刃剑,过分看重,就会成为金钱的奴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坚持“富贵不能淫”的谋利取向,不贪不占不索不要,赚钱不越轨、有钱不奢侈。

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党的领导干部只能在为党和人民工作之中获得政策和制度规定范围之内的报酬和利益,决不能以权谋私,获取不义之财。

三、划清公与私的“硬功”

领导干部要做到廉洁自律,首先要做到公私分明,大公无私。可现实中,很多领导干部因为“情感资本”而不自觉地混淆公私,逾越公私界线,无形中埋下腐败的“导火索”。

一要正确对待亲情。亲情因素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影响不可忽视。每一名干部都有亲情,这是人之常情。但亲情再深也要有度,家庭利益、亲人利益再高,也决不能超越法律和道德的范畴。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亲情观,把握好亲情与原则的关系,对自己的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属要加强教育,使他们树立普通人的心态和作风,不揩公家的油,不沾自己的光。要管好他们的手、嘴和腿,防止他们打着自己的旗号或利用自己的影响谋私利。

二要正确对待友情。党员领导干部同样需要友情,但对待友情须谨慎,防止被人钻空子。毛主席曾说过,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朋友”们也不欠你的,为什么肯如此大方?仅仅因为你们是“朋友”?要是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相中的是你手中的资金调拨、干部调配、行政审批等权力。“公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朋友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对自己的同事和朋友,在关心的同时,也要清楚其缺点和不足,不能因私情乱公事,不能以义气犯原则。对一些处心积虑“积极靠拢”的人要明察秋毫,坚持立场,警惕被拉拢、被同化、被腐蚀。

三要正确对待“恩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可如今一些领导干部不感国家、组织、人民之恩,把组织的培养当作私情,将自己的提拔重用归功于某个人的“关照”。一旦有权在手,便对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厚待之恩思恩还情,也不分恩之正邪,法否可容。古人说,论恩则丘山不胜,在道则湖海可忘。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握好公与私、情与理的尺度,把党的培养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变成奉献党和人民事业的实际行动。要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有了这种精神,就一定能够在工作中作出成绩。

同志们,今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政府和人民群众对我们绿化市容行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给我们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脚踏实地、无怨无悔的干实事,坚持严格秉公用权,依法恪守廉政,在工作方式上敢于创新,有所创新;在工作阻力面前敢于碰硬,善于碰硬;在工作标准上事争一流,永争一流,稳步推进我区绿化市容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第4篇:还是要讲公私分明

还是要讲公私分明

前不久去某兄弟部队,几位老同学邀我游览了几处名胜古迹,拍了3个彩色胶卷的照片(1990年)。临别时,我问:“拍了这么多照片,冲洗费是否由我出一些?”他们顿时哈哈大笑:“这不用你愁,我们找个理由在单位报销就行了。”后来,交卷,冲洗和放大等费用,果真都被老公“吃”了。

类似这样公私不分的现象,如今确实有不少。比如,个人请客送礼,外出旅游,私宅装修,直至营养补品等,所需经费都可以不声不响地由公家支付,其金额,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甚至更多。至于拿公物分公物的事,更是屡见不鲜。一些人,小到一本书,一支笔,大到一辆自行车,一部录音机和一台电视机等,只要是“需要”,都可以毫无愧色地据为己有。借名义,换名称,是一些人搞化公为私的主要手段,诸如把拿说成借,把占用说成保管,把送礼说成慰问,把旅游说成参观,把私分说成处理,等等。当然还有顺手牵羊的,厚着脸皮索取的,鬼鬼祟祟偷拿的。他们的手段不同,目的一样:损公利己。

公私分明,毫不利己,是共产党人应当具备的起码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觉悟高低的重要标志。许多革命先烈和前辈,不仅以此来教诲不下,而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好样子。他们公是公,私是私,泾渭分明,从不占用公家任何便宜。当年敬爱的周总理制定的十一条家规中,就有五条关于公私分明,不牟私利的内容:家人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看戏以家属的私分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用公款请客送礼;不准动用公家的车子办私事,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彭德怀同志1966年春天到四川西昌地区螺山农场访问,饭后上车返回时,第一句话就问秘书伙食费付清了没有。当年秘书把每人平均交的钱。,粮如实说了之后,彭总掰着指头算了一下,觉得付的钱还不够,于是就从衣袋里逃出十元钱,交给陪同他的地区农业局局长补齐了伙食费。刘伯承元帅与夫人通信用的信封,信纸,都是自己到商店买,贴的是自己买的邮票。这些虽然都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却反映了他们公私分明的高尚情操,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一些同志所以公私不分,甚至损公利私,这里面都有规章制度不严的问题,更多的是思想觉悟的问题。在有的同志看来,在如今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的情况下,讲公私分明,已不合时宜了,有的还存有吃亏的心理,感到公私不分是普遍现象,不捞白不捞。因此,有油水,能揩就揩,有便宜能占就占。而且脸不红心不慌。这是要不得的,它完全丧失了共产党人、革命军人应有的品质、丢掉了社会大家庭主人翁的责任感。

在当前的勤政廉政的建设中,我感到公私分明应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不管官大官小,都应廉洁自律,决不能用人们的血汗汇聚成的河水来浇灌自己的土地。作为组织来说,发现这类问题也决不能视之为小节,而应该把它当做一个人的品德来看待,并严加处罚,以确保公物姓公。

第5篇:公私分明,领导干部从头抓起

公私分明,领导干部从头抓起

东花园镇

xxx

领导干部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上了这个职位,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起初,熬通宵想了很多为百姓服务的点子,一鼓作气打算做一个廉政亲民的好官。但是,现实和理想总是存在差距。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总是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不断的听到身边的老同志告诫自己,做工作要八面玲珑,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要你们认真,不然吃亏的是自己??,领导干部不相信,认为我们当官不是混日子的,怎么可以得过且过。但是往后的日子证明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可笑,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慢慢的领导干部被官场的文化同化了,变得圆滑,假公济私,他的生活渐渐好转,更加面对官场得心应手。

公私分明是每一个领导干部在最初时的打算,但是为什么会随着时间的增长,官龄越久公私越来越不分。这个问题法人深思,说明假公济私、贪污受贿已经成了一种传统观念深深的扎根官场,为了谋取私利,政坛人员就会利用手中的金钱贿赂政坛取得一定的权利,在用既得的权利开始更大的以权谋私,一环扣一环。

古往今来,贪赃紧跟着就是枉法,也是假公济私的必然后果,如何在根本解决这儿问题,就得从干部的自身思想问题、作风问题着手,增加一些新的干部,吸收新鲜的血液,在干部初任期就对这方面严加教育控制。整整做到在其位谋其政,把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摆在自己的利益至上,手中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更要时刻自省自警。

第6篇:公私分明中的作文1

公私分明应从小事小节做起

古人云:“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宋朝李有叔吹熄公家的蜡烛,点上自己买的蜡烛阅读家书的做法,令人对他肃然起敬。在我看来,一吹一点,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小节,却是廉与贪之间的界线,是公与私之间的红线,是李有叔可敬的公私分明的表现。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公私分明要从小事小节做起。

每个人心中都有公、私两种欲望,关键是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李有叔吹熄公家的蜡烛,点上自己买的蜡烛阅读家书的做法,已经从小事小节方面为我们做了典范。在他看来,看家信这是私事,不能浪费官家的蜡烛。也许你认为他迂腐,觉得他的做法不可思议,但我认为这正是他令人敬佩之处,小事小节,彰显他为官从政公私分明、大公无私的原则和底线。所以,要正确处理公和私两者的关系,做到公私分明就应该从小事小节做起。

公私分明,为古已有之的领导戒律。子罕以不贪为宝,包拯以清廉传家。千百年来,公私分明,清正廉洁被无数家庭奉为立身处世的道德准则、留传子孙的宝贵财富。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首要面对的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公与私。公私不分、假公济私或处事不公的领导,在员工的心目中是不会具有威信的。公私分明应该是一个领导处理事情的一个原则、一个标准。唯有如此,领导才能正己立身,才能有效地管理下属,让下属信服。对此,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非常好的榜样。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革命先后牺牲了六位亲人,新中国成立后,却多次拒绝为亲属安排工作。周恩来同志即便是理发、招待客人、到老百姓家吃饭也从来都是自掏腰包。毛泽东、周恩来两位老一辈革命家虽然身居国家领导人的高位,但在处理公和私两者的关系时,在小事小节方面真正做到公私分明、大公无私。他们为官从政、廉洁为先、公私分明的风范,永远是我们学习和践行的楷模。

李有叔、毛泽东、周恩来他们在处理公和私两者的关系,都从小事小节方面做到公私分明,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可是,现实中不少党员干部将传承几千年的“大公无私”这一价值观抛诸脑后,个人与公家彼此不分、人情与原则搅和一起,在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中,不注重小事小节,总认为用公车办一次私事、花公款请一回朋友、借公权为亲朋安排一份工作,是人之常情,用不着大惊小怪。一有机会就搞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对党纪国法无所敬畏。殊不知,拿一分钱财,就降低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多少不正之风就是在习以为常中蔓延,在见怪不怪中逞威,往往就是导致腐败的重要诱因。难以想象,倘若一位公私不分、私客公待、假公济私的官员为政一方,当地的政治生态会怎样?我党为民服务的宗旨又岂能实现?

这些公私不明、损公肥私的行为看似还算不上贪腐,却极易麻痹人的行为、腐蚀人的意志、摧毁廉洁防线,最后让自己走向贪污腐败的不归路。近些年来落马的干部,特别是一些高级领导干部,无不是公私不分,将国家公器作为谋私工具,最终严重腐蚀了党的肌体,也让自己走向了党和人民的对立面。“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凭借权位大肆进行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老虎”们,无论隐藏多深、无论时间长短,最终都难逃法律的制裁。假如这些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能像宋朝的李有叔“灭烛看家书”一样,从小事小节上处理好公和私的关系,他们就不会成为阶下囚。由此可见,从小事小节上处理好公和私的关系是多么的重要,公私分明应该从小事小节抓起。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从一个个小事小节中,可以看到人的本色。无数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真正有远见、有智慧的干部必然是大公无私的,也一定能够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李有叔那样,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利所惑,要从小事小节做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这样我们的国家就能海清河晏,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公私分明中的“人生之道”

——人民网

近日,中央纪委通报了天津市委原常委、统战部部长xxx严重违纪问题,通报中有关“违规决策使用财政资金,送给他人礼品”的表述,引发舆论关注。

公款姓公,在他眼中,却成为献媚讨好他人之物;公权为民,在他心中,却成为随意挥舞的“金箍棒”。擅权妄为、强硬拍板,xxx违规决策使用财政资金,送给他人礼品,从本质上说,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偏离了人生旅途中的正确轨道,从而导致公私不分、是非不明。

现实中,没有处理好公与私的问题,又何止天津市委原常委、统战部部长xxx一人?只不过,他是一个具有广泛代表的“缩影”。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按理说,综合能力、文化素养应该很高,难道xxx真的不知道“违规决策使用财政资金,送给他人礼品”是严重违纪的行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不过他已在岁月的蹉跎中迷失自我,丧失了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基本的认知和底线。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公私分明应该是从政为官最基本的底线。党员干部手中行使的权力,承载着人民的信任和嘱托,唯有谨慎用权、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慎独慎初,才不负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公权一丝一毫不能私用,公款一分一厘不能乱花,这样简单浅显的道理,可真正实践起来为何那样难?要不然怎会有那么多落马官员倒在公私不分上?曾几何时,总有党员干部错误地以为“公家的就是自己的”,凡是和“公”沾边的都要分一杯羹。难以想象,倘若一位公私不分、私客公待、假公济私的官员为政一方,当地的政治生态会怎样?我党为民服务的宗旨又岂能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回首落马官员堕落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里面也有很多廉洁自律的典范,可为何后来走上“不归路”?忏悔录往往是痛彻心扉的感悟,揭示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从人情往来最细微的地方开始疏忽,从最无伤大雅的小节处慢慢滑坡,从最不经意的瞬间开始松懈。因为欲望,有些人变得贪心不足,渴望将手中的权力变现,来满足自己无穷无尽的私欲。

魔鬼和天使都在细微处,为人也好,做官也罢,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守好底线,做到公私分明,莫让所谓的欲望蒙蔽头脑,谨小慎微、慎独慎初,才是人生之道。

第7篇:公私分明,廉洁之本—廉洁从业心得体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心得》)

公私分明,廉洁之本

——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一条

在一年一度的廉洁宣传月之际,我重温了一遍《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作为我们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规范全党廉洁自律工作的基础性法规,《准则》仅短短8条,不足300字,却言简意赅地为全体共产党员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标准。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遵守党员廉洁自律规范是一项基本要求。2017年,我曾写过一篇廉洁从业的文章,名叫《由引发的廉洁思考》,公仪休不受鱼的举动,更像是对《准则》第二条:“坚持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生动阐释。

今年,结合实际工作,我就《准则》关于党员廉洁自律规范第一条的要求,分享自己的浅薄感悟。《准则》关于党员廉洁自律规范第一条的内容是: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

南宋文学家周紫芝《竹坡诗话》中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廉洁到什么程度?一天晚上,有人给他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想必定是有什么要事,立即让下属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让下属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下属非常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如他自己买的亮吗?后来才明白,那封信有一小半是关于州官京城家属的近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

在普通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些“小题大做”,甚至有“作秀”的嫌疑。然而,就是这么一件小事,这位州官却看得很重。可见在他的头脑中,“公”与“私”的界限是多么分明,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更让那些公话私打、公车私驾、公物私用等处处损公肥私者汗颜。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时,也应该秉持这样的原则。公家的东西,再“小”也是公家的,私人不得贪占,这应该是对廉洁从业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所以,公私分明,乃为廉洁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到,我们党要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新时代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国企管理人员,我们更应该坚持公私分明,为反腐倡廉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具体来说,至少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加强学习,强化意识。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对党章的学习。党章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对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党的纪律等进行了明确规范。只有加强对党章的学习领会,才能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强化党员意识,自觉远离贪污腐败之霾。其次要加强对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的学习。从公仪休不受鱼的故事,我们知道面对可能有损公允的事情时,首先应该认识到“损公”所带来的危害,这就是“不敢腐”的意识。而“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学习党纪国法就是为了强化“不敢腐”的意识,让自己常怀敬畏之心,增强“不敢腐”的法纪意识。再次要加强个人修养的学习,我国古代关于廉洁从业的著述、名言不胜枚举,而现代我们熟知的《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从正反两方面对为政做人的准则进行了对比。只有通过广泛阅读,加强个人修养,树立“宁公而贫,不私而富”的正确价值观,才能自觉抵制损公肥私、假公济私等行为,不为不当得利所动。

第二,要克己奉公,廉洁自律。首先是克己奉公,就是要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具体执行“公私分明”的要求。作为一个社会人,无论是普通党员还是党员干部可以有个人的权利诉求,但我们应坚持把公义放在私利之前,把“公家的”和“私人的”区别开来,以公为重,先公后私。其次是廉洁自律,用“不想腐”的意识武装自己。严格用公司员工廉洁从业“十不准”规定要求自己,不是自己的不拿,不该吃的不吃,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从小事戒起,守住“第一次”,不为贪腐事。 第三,要积极工作,钻研提高。“海晏河清”“风清气正”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而是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做出来的。首先要贯彻落实廉洁从业制度要求,积极参与实际工作,在工作中一步步打牢廉洁从业基础。其次要加强工作梳理,掌握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廉洁风险控制点,自觉防控廉洁风险。再次就是钻研“防腐”之策。反腐倡廉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人!我们工作的制度、流程都是人设计的,具体开展工作靠的也是人,发生贪腐事件更是人为因素。为了防控廉洁风险,我们就应该结合岗位工作,从工作制度、操作流程的设计方面提出优化和改进建议,堵塞人为可操作的漏洞,提高“不能腐”的机制水平。

第四,要加强监管,及时堵漏。我们若是一名普通管理人员,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无论是人事、采购、财务、库房管理还是经营管理,甚至是普通文员,都有或大或小的廉洁风险;若是主要管理人员,所管理的人员和业务范围更广,廉洁风险就更大。在此情况下,我们如何做好自己所管理业务的廉洁从业工作?我认为首先应该带头廉洁自律并接受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洁从业氛围。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示范是最好的动员,我们要为一起工作的同志,尤其是下属树立良好的榜样,在自己所在的单位营造良好的廉洁从业氛围。其次要带头履行好“一岗双责”要求,对业务工作和廉洁工作都要敢抓敢管,加强对所管理人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及时提醒、批评和纠正,让相关人员“不敢腐”。对于已经发生的廉洁问题,更应该公正无私,主动向组织交代或报告,及时堵塞漏洞,维护公司利益。

古人说:“公私不并行,恩法不两立。以公灭私,以法夺恩者治;以私害公,以恩挠法者乱。”但在现实社会中,人的自私心理确实是很难完全消除的,作为普通员工,如能公私兼顾、先公后私,已经算是称职;而对党员管理干部而言,衡量其党性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如何处理“公”“私”二字。总的来说,我认为党员管理干部在对待公利和私利时,应该始终坚持把公义放在私利前面,严守公私界限,把公私分明作为廉洁从业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底线,努力以克己奉公的实干作为,做好安全生产、生产经营、提质增效、班组建设等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工作质量,树立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g1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