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

更新时间:2023-04-05 05:5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省城市设计编制导则(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为促进提高城市规划编制质量,加强城市地区的整体筹划,提升城市品位和特色,规

范各类城市设计的技术要求和编制管理,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2、本导则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设市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单项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县城所在地镇的有关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参照执行。

3、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满足使用者要求,从使用者角度,满足其基本

需求及认知、审美需求,促进公共资源的公平使用,营造高质量

的人居环境。

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规划地段及周边的基本状况,尊重自

然和人文环境特征,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

经济可行。加强经济可行性评估或测算,与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相适应,并有利于落实节能减排和集约发展的基本原则。

有利实施。考虑多元化实施主体的特点,与城市规划的制定、实施充分衔接,满足实施和管理的要求。

4、城市设计的内容与作用

4.1 城市设计的层次和内容

城市设计是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组织与优化为目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经济

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城市设计分为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的城市设计。

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运用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在城市功能、用地布局、空间组织等方面体现城市设计的内涵,并在城市景观设计、风貌特色塑造等方面重点表达城市设计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重点地区以及根据城市规划管理需要划定的其他重要地区、地段、节点,从城市(整体)角度单独进行的深化设计。

4.2 城市设计的组织方式

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当按照本导则的要求,加强城市设计相关内容,使规划更加合理与完善。

城市总体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编制完成的,对于

城市发展的重点地区、特色

2 地段和重要节点,可以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和指导建设的需要,针对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专题编制城市设计,对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设施建设、空间景观和建筑形态等进行专门设计,提出控制要求。

5、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关系

5.1 作为规划方法的城市设计

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城市

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组成部分。

5.2 独立编制的单项城市设计

一是基于城市总体要求,对较大范围区域进行的专项设计,其内容和要求应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所在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

划修编。

二是基于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对特定地段、节点地区进

行的专项设计,其内容应参照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要求。

二、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1、主要任务

从城市整体角度研究城市空间,划定城市形象塑造的特定空间并提出控制要求,确定城市高度分区控制要求,与城市用地布局及其他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相互反馈,彰显城市特色。

2、资料收集

2.1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需要搜集的资料

2.2 其他资料

(1)城市文化富有代表性的城市形象特征、城市精神以及文

化特色等。

(2)自然环境景观

城市整体山水格局,能够体现城市自然景观风貌特征的节点和天际线,以开敞空间为特征的景观道路、广场、绿地、水域等城

市空间,富有代表性的景观节点或景观界面的视廊或视野景观等。

(3)建(构)筑物

能够代表城市特色景观或反映城市历史风貌的标志性建(构)筑物和这些建(构)筑物周边特定区域内的城市空间特征,以及以这些建(构)筑物为起点或终点的视廊或视野景观等。

(4)行为活动

城市各类社会群体的主要行为活动(包括民俗活动、重大节日、固定集会等)的基本状况、主要特征以及容纳这些行为活动的主要空间和活动路径等。

3、主要内容

3.1 功能结构

分析各类社会群体行为的特征,划分城市功能片区。梳理各片区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活动通道的系统组织,加强片区间必要的沟通与联系,减少相关行为活动间的不良干扰。

3.1.1、功能片区划分

依据主要行为内容和行为特征划分功能片区,以满足行为对城市空间的需求为目的,对各功能片区提出控制原则和建设要求。

各功能片区应兼顾适度合理的功能混合,

促进交通减量。

(1)居住活动功能片区

以生活功能为主,包括居住活动功能片区、商业活动功能片区、文化娱乐活动功能片区、体育活动功能片区等。

(2)工作活动功能片区

以生产功能为主,包括生产活动功能片区、物流活动功能片区、办公活动功能片区等。

(3)特定群体活动功能片区

以游憩功能为主,包括民俗活动功能片区、节庆活动功能片区、游览活动功能片区、休憩活动功能片区等。

3.1.2、活动通道组织

以功能片区划分为基础,考虑社会群体行为的特征和空间需求,依据活动通道速度特征,划分快速、中速、慢速通道,组织活动

通道系统并对通道构建及两侧城市空间的组织提出控制原则和保护、建设要求。

保持良好的通道景观效果,对通道两侧的建(构)筑物及开敞空间提出控制原则和保护、建设要求,通过安排适宜尺度的城市空间

和小品、雕塑等,增强标识性,体现片区特征面貌。

快速通道以机动车快速通行为主要特征,一般指城市快速路或对外公路。作为主要公交廊道的快速通道两侧应适当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完善公交换乘设施和步行系统。中速通道以机动车中速通行为主要特征,一般指城市主、次干路。通行公共交通的中速通道两侧应结合站点完善公交换乘设施和步行系统。

慢速通道以机动车慢速通行、非机动车通行和步行为主要特征,一般指城市支路、专用非机动车道路或主要人行道。慢速通道应考虑与公交站点相结合,增强通行舒适性,提高便捷程度。

3.1.3、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依据主要行为内容和行为特征,划定公共活动中心,从满足活动中心人群实际使用需求的角度出发,合理组织活动通道系统并对城市空间的塑造和总体布局提出控制原则和保护要求。

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应与综合交通枢纽相结合,综合考虑交通枢纽的定性与定位,合理引导交通集散与人流组织,兼顾与停车设施、地下空间利用等的相互关系。

(1)商业活动中心

划定商业活动中心功能片区,满足购物人群对商业设施的使用需求。

(2)办公(商务、行政)活动中心

划定办公活动中心功能片区,满足办公人员活动的使用需求,兼顾办公功能设置及布局的便捷与和谐。

(3)文体活动中心

划定文体活动中心功能片区,满足文体活动的使用需求。人流量较大的文体活动中心应兼顾人流集散的顺畅与便捷。

(4)其他活动中心

依据相关行为活动特征,划定其他活动功能片区,满足行为主体的活动需求。

3.1.4、特色空间

在具备条件的城市,应当依据特定行为特征,梳理容纳相关行为的特色空间。根据具体行为特征,对特色空间提出控制原则和保护要求,满足其使用及观赏需求。

3.2 景观风貌结构

从凸现城市特色、保持良好的城市空间形态角度出发,对城市景观风貌系统进行梳理,引导形成具有较强标志性和特征鲜明的景观风貌结构。

3.2.1、景观风貌分区

从优化城市景观整体格局、保持城市风貌特征角度出发,依据景观特色分类,划定景观风貌分区。对各分区提出控制原则和保护要求,保持其特有的景观风貌,强化特征性与标识性,兼顾不同分区间的整体协调。对具有多种景观风貌特征的分区,应考虑分区内不同风貌特征间的整体协调。

(1)生态景观风貌区

指以生态景观风貌为主要特征的片区。从生态保护角度出发,依据生态风貌特征,保护生态资源和生态景观风貌,保持并优化其景观风貌效果和在城市总体格局中的地位。

(2)传统景观风貌区

指传统景观相对集中、传统风貌特征突出的片区。从保护历史文化、保持传统特色风貌、延续传统文脉的角度出发,对城市空间和传统生活方式进行保护与更新,合理展示城市历史景观资源和传统风貌。历史街区保护另按相关规定执行。

(3)现代景观风貌区

指以现代城市景观风貌为主要特征的片区。展示城市现代化景观风貌,兼顾延续当地文脉,引导标志性建筑和开敞空间景观风貌的塑造。

3.2.2、景观廊道

(1)景观视廊

景观视廊是指为了保持景观风貌节点的观赏效果,在观景点与景观风貌节点之间构筑的视线廊道。展示景观风貌节点的风貌特征并保持良好观赏效果,在景点之间或景点与观景点(线)之间划定景观视廊的控制范围,对景观视廊控制范围内的建筑高度

及建筑风貌提出控制要求,必要时对景观视廊周边地区提出控制要求。

(2)景观风貌带

景观风貌带是指能够持续体现城市景观和风貌的线性空间。景观风貌带依据景观风貌特色分类进行划定,包括自然景观风貌带、人文景观风貌带等。保持相对完整、连续的自然、人文或其他景观风貌界面,展示城市基本风貌特征,塑造适宜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提出景观风貌带的控制原则及保护、建设要求。

3.2.3、景观风貌节点

景观风貌节点是指观赏效果良好、景观特征鲜明且能够集中反映城市自然环境特征、地域特色及人文风情的城市空间节点。景观风貌节点依据景观风貌特色分类进行划定,包括自然景观风貌节点、人文景观风貌节点等。依据景观风貌特征对景观风貌节点提出控制原则及保护、建设要求。

对处于城市出入口地区的景观风貌节点,应依据其交通属性,引导建设适应不同交通特征观赏需求的景观风貌节点。

(1)自然景观风貌节点

指以山体、水体或其他自然要素为主体,反映自然风貌特征的空间节点。保护自然风貌景观的基本属性和风貌特征,改善节点本体的观赏效果。

(2)人文景观风貌节点

指反映人文景观风貌特色、体现人文精神的空间节点。包括历史建筑景观风貌节点、

5 现代建筑景观风貌节点和开敞空间景观风貌节点等。历史人文景观风貌节点按相关规定执行。

3.2.4、天际线与高度控制

(1)天际线及视野控制

从展示城市自然及人文景观特征的角度出发,选择观赏路径与视点,设定城市天际线和视野范围,保持优化城市天际线及特定视野的观赏效果,对城市天际线及特定视野的整体轮廓和景观效果进行控制。

景观路径与天际线控制:景观路径的选择应当兼顾路径的可达性和可视景观效果,展示城市富有特色的整体形象,综合考虑韵律感、层次感、和谐度和主从统一等要素,提出控制原则和保护、

建设要求,使城市天际线生动、优美,并能展示城市自然景观特征。

主要节点与视野控制:以重要景观节点、城市制高点以及其他有

代表性的节点空间为视野出发点,具体考虑视觉行为特征,划定视野控制范围。对视野范围内的城市景观提出控制原则和保护、建设要求。

(2)高度分区

依据城市景观风貌分区及天际线、视野控制要求,兼顾城市整体景观的协调,并进行

经济性评估,划定建筑高度分区,确定建筑高度分区控制要求。

高度分区控制要求可采用强制性与引导性相结合的方式。

4、成果内容与深度要求

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成果包括文本、图件和说明(研究报告)。

4.1 文本

在总体规划文本中,城市设计可独立成章,也可与城市空间景观规划等相结合,对功能结构、景观风貌结构、高度控制分区、特色空间分布等内容作出阐述,表达控制范围及控制要求。

4.2 图件

(1)图件主要内容

城市景观风貌结构规划图

城市高度分区规划图

(2)图纸比例

同城市总体规划。

4.3 说明

说明应综合阐述城市特点、资源特色、文化意象、人文活动等现状条件,分析说明城市设计的方法以及功能结构、景观结构、风貌特色、天际线与高度控制、城市设计特色区划定等主要内容,便于文本的理解和执行。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1、主要任务

3.4.1、景观风貌分区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传统、现代景观风貌分区基础上,根据规划地段的特点进一

步细分。对各景观风貌分区提出保护方法、开发利用方式、风貌特色等控制或引导要求。

3.4.2、景观风貌轴线

根据总体规划以及规划地段的环境特征,延续或建立规划地段与城市空间或地段内部分区之间的景观风貌轴线。明确景观风貌轴

线的位置与影响范围,提出对景观风貌轴线的保护和建设要求,

并对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提出高度、风貌等引导要求。

3.4.3、景观风貌节点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自然、人文等景观风貌节点基础上,根据规划地段的特点进行深化补充。明确各类景观风貌节点的作用、位置

与影响范围,提出对景观风貌节点的保护或建设要求,并对影响

范围内的建、构筑物提出高度、风貌等引导要求。

3.4.4、视线廊道

划定和保护景点与观景点之间的视线廊道,对视线廊道内的建、构筑物、绿化提出高度、风貌、色彩等控制或引导要求。

3.4.5、标志点

确定重要标志点,并对标志点的位置、高度、体量、形式等提出控制或引导要求。

3.5 高度控制

3.5.1、天际轮廓线

选择重要观景点、观景路径,根据近景、中景、远景等不同景观层次要求,提高特定视野的观赏效果,优化城市天际线,对特定

视野的整体轮廓进行控制。结合天际线控制要求对制高点的位置、高度、形式及周边环境等提出控制或引导要求。

3.5.2、高度控制

综合分析规划地段的区位条件、空间结构、视线廊道、与周边区域协调、经济性等因素,细化上位规划要求,对规划地段提出高

度控制要求,必要时可提出高控、低控或区间控制等要求。

深化对高层建筑的布局引导,特殊地段可对植物高度提出引导要求。

3.6 开敞空间

3.6.1、开敞空间系统

根据人的行为活动规律组织开敞空间系统,提供各具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并与城市安全工程相衔接。重要的开敞空间包括广场、绿地、水体及沿岸空间等。

3.6.2、广场

广场包括市政广场、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休闲游憩广场、交通广场等类型。应根据广场功能、规模、使用者活动方式等,提出广场的

外部交通组织、设施配套、绿地率、硬地率等控制要求,并对广场风格、绿化景观等提出引导要求。

3.6.3、绿地

绿地包括公园、街头绿地、防护绿地等类型。应根据绿地的用途、使用者活动方式等,提出对绿地率的控制要求,并对植物配置、绿化景观等提出引导要求。

3.6.4、水体及其两岸

水体包括景观水面、河道、湖、江、海等类型。应根据水体尺度、用途、水体沿岸功能、使用者的活动方式等,对岸线形式、防洪设施、

生态保护等提出控制要求,并对植物配置、绿化景观、滨水设施等提

出引导要求。

3.7 界面控制

界面主要指街道、滨水地带、沿山地带以及广场等重要开敞空间的界面。根据界面的构成要素(山体、绿化、建筑等)、人群活

动特点、景观要求等,提出界面特征,并对沿线建筑的高度与退

让布局提出控制要求,对沿线建、构筑物风貌、绿化景观、

环境设施等提出引导要求。

3.7.1、街道界面

街道界面强调规律性和韵律感,根据街道尺度、功能特点对沿线建筑的高度和退让布局重点控制和引导。

3.7.2、滨水界面

滨水界面强调自然性和亲和性,研究水体与岸线、滨水建筑、绿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岸线形式、亲水设施、沿线建筑的高度、体量重点控制和引导。

3.7.3、沿山界面

沿山界面强调自然性和立体性,保护山体的自然形态,对沿山建筑高度、屋顶形式、绿化景观等进行重点控制和引导。

3.8 实施策划

3.8.1、功能策划

根据规划范围的区位条件、交通条件、自然人文条件、上位规划等要求,对规划范围内的功能构成、布局、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统筹策划,分析比较其未来发展的潜力,力求综合效益最佳。

3.8.2、景观策划

根据规划范围及其周边的自然、人文景观要素、城市形象塑造的要求,对规划范围的空间、风貌、高度控制等进行整体策划,营造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

3.8.3、经济性分析

比较现状用地类别与规划用地类别的土地级差效益,交通区位条件改善后的土地级差效益,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条件

(主要是广场、绿地)、交通条件改善后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分析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保证其基本的投资可行性。

3.8.4、开发策划

分析规划范围内的开发主体、相关利益主体,以有利土地经营、

促进社会公平,对其开发模式、开发时序、实施措施等进行策划。

3.8.5、综合调控

综合权衡以上各项分析,对规划方案进行检验,根据需要调整完

善功能布局、景观系统、高度控制、开发强度等内容,使规划更加合理、可行。

4、成果内容与深度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成果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组成部分。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形式,城市设计成果相应纳

入文本、图件、说明等三个部分。

4.1 文本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成果可以融入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相关章节之中,也可单独成章表述城市设计内容。

4.2 图件

图件成果由图纸和图则两部分组成。

(1)主要图纸(可根据地块具体特点增删或合并)

功能分区规划图

景观结构规划图

活动通道设计引导图

开敞空间系统图

高度分区控制图

重要界面控制图

(2)图则

城市设计图则应侧重于三维空间要素控制:

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后退、廊道控制、开敞空间、交通组织、界面控制、环境风貌、地下空间等具体控制要求。

(3)图纸和图则比例

同控制性详细规划。

4.3 说明

说明应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综合阐述城市特点、资源特色,并对现状城市设计要素进行分析,依据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分析规划的总体定位,分析说明空间布局、景观结构、高度控制、交通组织与设施布局、开敞空间、风貌特色等规划内容,并对开发时序和经济效益等进行分析研究。

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深化研究城市空间景观要素,对城市特色、空间格局、景观结构、活动通道、开敞空间、界面控制等进行整体筹划,检验片区的功能布局、交通系统、景观体系等规划内容,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更加完善、合理、经济、可行。

11 格和重要节点、路径的绿化配置要求。绿化的位置和体量应避免影响主要视点、视廊的观景效果。

4.7.2、铺装

依据规划地段的总体风貌特征,考虑地表径流等生态要求,提出整体铺装风格,对重点区域、节点、路径的铺装材料、色彩、图案等提出引导要求,以烘托特定的环境氛围。

4.7.3、环境设施

环境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雕塑小品等,依据规划地段的总体风貌特征,提出各类环境设施的布局、风格、色彩、材料等引导要求。

4.7.4、夜景照明

依据规划地段的总体风貌特征和人的活动特点,以整体和谐、重点突出、以人为本、节能环保为原则,提出点(重要建构筑物、广场等)、线(街道、滨水空间等)、面(功能分区或景观风貌分区)相结合的整体照明构架,并对重要节点、路径的照明效果提出引导要求。

4.7.5、无障碍设施

环境设计应充分考虑无障碍设施,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并与整

体环境相协调。

4.7.6、环境保护措施

对易受环境干扰(交通噪音、空气污染等)的地段,应提出不影

响视觉景观的防护措施。

4.8 特殊要求

4.8.1、街道

(1)界面

分析研究街道空间与两侧建筑高度的比例关系,对沿街建筑的高度、退让提出控制要求,对沿街建筑的体量、立面形式、色彩、风格

提出引导要求;必要时还应对建筑底层功能、檐口高度、墙体突出物、建筑间的过渡与连接、街角空间以及建筑附属物(广告、店招等)

的设置位置、尺度、形式等提出控制与引导要求。

(2)交通

必要时可根据街道功能和地形条件优化道路断面,合理分配车行、人行和绿化空间,并对停车设施、重要节点的交通组织提出引导要求;根据人流活动特点布局人行过街通道,对通道的形式、出入口、等候区等提出控制与引导要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fh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