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测试题

更新时间:2023-07-17 22:1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不定项选择题

(潍坊一模)1.一个质量为m的小铁块沿半径为R的固定半圆轨道上边缘由静止滑下,到半圆底部时,轨道所受压力为铁块重力的1.5倍,则此过程中铁块损失的机械能为( )

11

mgR B. mgR 8413

C. mgR D. mgR

24

A.

(莱芜四中)2.铜质金属环从条形磁铁的正上方由静止开始下落,在下落过程中,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 金属环在下落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 B. 金属环在下落过程动能的增加量小于其重

力势能的减少量

C. 金属环的机械能先减小后增大

D.

(日照市)3.如图所示,倾角为30o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两端分别系着小球A和物块B,O。已知A的质量为m,B的质量为4m 现用手托住A,使OA(绳中无拉力),OB绳平行于斜面,此时物块B静止不动。将 A( )

A.物块B B C.小球A与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D.小球A、物块B与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不守恒

(威海一中1)4.如图所示,两光滑斜面的倾角分别为30°和45°,质量分别为2m和m的两个滑块用不可伸长的轻绳通过滑轮连接(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分别置于两个斜面上并由静止释放;若交换两滑块位置,再由静止释放.则在上述两种情形中正确的有( )

A.质量为2m的滑块受到重力、绳的张力、沿斜面的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的作用

B.质量为m的滑块均沿斜面向上运动 C. 系统在运动中机械能均守恒

D.绳对质量为m滑块的拉力均大于该滑块对绳的拉力

(威海一中2)5.如图所示,小球从竖直砖墙某位置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4、5 所示小球的厚度为d(A(B(C(D

(威海一中(A(B(C(D

(威海一中降深度为h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 A.他的动能减少了Fh B.他的重力势能减少了mgh C.他的机械能减少了(F-mg)h D.他的机械能减少了Fh

(淄博市)8.如图所示,带正电的小球穿在绝缘粗糙倾角为θ的直杆上,整个空间存在着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和垂直于杆斜向上的匀强磁场,小球沿杆向下滑动,在a点时动能为100J,到C点时动能为零,则b点恰为a、c的中点,则在此运动过程中( )

( ) 直

A.小球经b点时动能为50J

B.小球电势能增加量可能大于其重力势能减少量 C.小球在ab段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与在bc段克服摩擦力

所做的功相等

二.实验题

(泰安市)1.如图所示,位于光滑水平面桌面上的滑块P和Q都视

作质点,质量均为m,与轻质弹簧相连,设Q静止,P以某 一初速度 向Q运动并与弹簧发生碰撞,在整个过程中, 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等于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

(莱芜四中)1.质量为m=1kgP点,随传送带运动到A点后水平抛出,B点进入竖直光滑圆孤轨道下滑。B、CR=1.0m圆弧对应圆心角 106 ,轨道最低点为O,A点距水平面的高度C点后恰能无碰撞的沿固定斜面向上运动,0.8s后经过D 1=0.33(g=10m/s2,sin37°=0.6,cos37°=0.8 (1Av1 (2点时对轨道的压力 (3)斜面上CD间的距离

(4)假设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2 0.3,传送带的速度为5m/s,则PA间的距离是多少?

D.小球到C点后可能沿杆向上运动

(日照市)2.如图所示,为光电计时器的实验简易示意图。当有不透光物体从光电门问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显示物体的挡光时间。光滑水平导轨MN上放置两个相同的物块A和B,左端挡板处有一弹射装置P,右端N处与水平传送带平滑连接,宽度为d=3.6×10-3m的两块黑色磁带分别贴在物块A和和B上,且高出物块,电门时挡光。传送带水平部分的长度L=8m匀速转动。物块A、B与传送带间

的动摩擦因数p=O.2,且质量为 mA=mB=lkg开始时在A和B之 间压缩一轻弹簧,锁定其处于静止 状态,现解除锁定,弹开物块AB,迅速移去轻弹簧,两物块第一次 t =9.0×10-4s10m/s2 (1)(2)物块Bsm; (3)物块B滑回水平面MN的速度大小;

(泰安市)3.如图所示,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两正对着的半径为R的相同半圆滑

轨道,相隔一定的距离x,虚线沿竖直方向,一质量为m的小球能在其间

运动。今在最低点B与最高点A各放一个压力传感器,测试小球对轨道的压力,并通过计算机显示出来。当轨道距离x不同时,测得两点压力差 FNx示。(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

(1)当x R时,为使小球不脱离轨道运动,求小球在B表示)

(2)试写出A、B两点的压力差 FN与 x的函数关系。(用m、R表示) (3)根据图象,求小球的质量和轨道半径。

(威海一中1)4.如图,让一小物体(可看作质点)从图示斜面上的A点以v0=4m/s的初速度滑上斜面,物体滑到斜面上的B点后沿原路返回。若A到B的距离为1m,斜面倾角为θ=37

°。

(sin37°=0.6,cos37°=0.8,g=10m/s2) (1)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若设水平地面为零重力势能面,且物体返回经过C点时,其动能恰与重力势能相等,

求C点相对水平地面的高度h。

(

系数为

x为弹

(1)给出细绳被拉断的条件。

(2)长滑块在细绳拉断后被加速的过程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向左的加速度为多大? (3)小物体最后离开滑块时,相对地面速度恰好为零的条件是什么?

(淄博市)6.如图是为了检验某种防护罩承受冲击力的装置,M是半径为R=1.0m的固定于竖直

1

4

平面内的

Mg=10m/s2 (1 (2

(邹城二中)7.如图所示,滑块质量为m,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它以v0 3gR的初速度由A点开始向B点滑行,AB=5R,并滑上光滑的半径为R

的方有一离C点高度也为R的旋转平台,沿平台直径方向开有两

1

圆弧BC,在C点正上4

个离轴心距离相等的小孔P、Q,旋转时两孔均能达到C点的正上方。若滑块滑过C点后P孔,又恰能从Q孔落下,则平台转动的角速度ω应满足什么条件?

山东省各市校2009届高三物理模拟试题专题精编

八.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专题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D 2.B 3.ABC 4.BC 5.BCD 6.D 7.BD 8.BD

二.实验题

m 2

1

4

三.计算题

1.解:(12

vy 2分

在B点分

所以v1 (2分

mgR(其中v分 分

在O分

所以 (3)物块沿斜面上滑:mgsin53 1mgcos53 ma1

所以a1 10m/s

物块沿斜面上滑:mgsin53 1mgcos53 ma2 由机械能守恒知vc vB 5m/s 小物块由C上升到最高点历时t1

2

分 1分

1分

vc

0.5s a1

1分

小物块由最高点回到D点历时t2 0.8s 0.5s 0.3s 故SCD

1分

vc12

t1 a2t2

22

1分

即SCD 0.98m

(4)小物块在传送带上加速过程: 2mg ma3

PA间的距离是SPA

2.

解:

1分 1分

v12

1.5m 2a3

1分

(2) (3)vB’3. 解:

(1) mg此时,122

(2分) mvB mg 3R m A

22

解得: vB

分)

2

B

(2)在B点:FNB mg m在A点:FNA mg m

2 A

R

(2分)

R

(2分)

小球从A到B机械能守恒:

1212

(2分) mvB mg(2R x) mvA

22

两点的压力差: FN FNB FNA 6mg (3)由图象知: 截距:6mg 2.4

m 0.04kg (2分) 斜率:K

2mgx

(1分) R

2mg

2 R

4. 解:

(1)(2又

, 分)

1 2

5.

(1)设弹簧压缩量为x1时绳被拉断:kx1 FT

从初始状态到压缩绳被拉断的过程中,

1212 kx1 mv0

22

故细绳被拉断的条件为v0

FTkm

(2)设绳被拉断瞬间,小物体的速度为v1,有

121212

kx1 mv1 mv0 222

FT2

解得v1 v

km

20

当弹簧压缩至最短时,滑块有向左的最大加速度am, 此时,设弹簧压缩量为x2,小物体和滑块有相同的速度为v2

从绳被拉断后到弹簧压缩至最短时,小物体和滑块,弹簧系统的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mv1 (M m)v2

121122

kx2 (M m)v2 mv0

222

由牛顿第二定律:

解得a(31,2由于v0m 6.

解:(1

由①②得:v0

gR ③ (1分)

设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P,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EP

123

mv0 mgR=1.5×10-1J ④ (2分) 22

(2)钢珠从最高点飞出后,做平抛运动x vt ⑤ (1分)

y

12

gt ⑥ (2分) 2

2

2

2

由几何关系x y r ⑦ (3分)

7.

联立⑤、⑥、⑦得t=0.24s (2分)

解:设滑块至B点时速度为vB,对滑块由A点到B点应用动能定理有

mg5R

2

1212

mvB mv0 …………2分 22

解得 vB 8gR …………1分

滑块从B点开始运动后机构能守恒,设滑块到达P处时速度为vP,则

1212

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f8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