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3-09 05: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导 论

一、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神话传说是原始社会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形式。语言文字符号的发明和运用使生产技能与生活经验得以保持、提升和传播,人们逐步产生了政治、军事、伦理、经济、历史、教育、文艺、美学等有关社会的思想,但是尚未分化成为独立的学问。在中世纪的欧洲,神学占据统治地位,信仰成为理性的前提,“天启真理”至高无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类智慧与人的自主意识。资本主义的出现呼唤着理性的觉醒,文艺复兴引发了思想解放运动,要求人们对抗神权,以人权取代神权,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主义成为启蒙运动重要的思想成果和学科代表。近代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自然科学的实证性方法扩展到人文领域,实证性理论与方法主导了社会人士和社会科学研究,科学主义成为社会人士的一种重要思潮。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技术观。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而分出不同层次的方法论,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1.马克思主义之前的社会思想理论,都有一定地位作用,但因狭小生产规模+剥削阶级的偏见,导致其在不能在总体上给社会历史以科学说明,即便是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一旦踏入社会历史领域,马上就变成历史唯心主义。

2.19世纪中,马恩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吸收人类数千年的思想认识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并科学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据此说明政治、法律、哲学和宗教观点,即用社会存在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这样,唯心主义就从它的最后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被驱逐出去。达尔文:自然界的规律——马克思:社会历史的规律。

4.马克思从实践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认识视野应该“从天上回到人间”,聚焦于现实生活。因而,认识的出发点应该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的生产和生活是构成了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由此才产生了生产关系、交换关系,产生了市民社会、国家关系和意识形态。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形态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论费尔巴哈的缺陷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列宁论唯物史观的意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最大成果”“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使“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么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列宁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具体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

构成一个科学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对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基本的原则和合理途径,并选择和运用恰当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按人类社会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和社会,以理论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更新不断达到对人类社会本来面目的真理性认识,认识论上,坚持实践标准;历史观上,坚持生产力标准;价值观上坚持人民利益标准。

2.主体性原则:

从人追求真善美的内在要求出发,在真理性认识、公正性评价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中认识与理解人类社会及其活动,强调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

认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有机体系统,期间各种现象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因而主张把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纳入自然-

社会统一的大系统中,在更宏大的背景下,考察人类社会的运动,把个人与社会,部分与整体,要素与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4.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把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都放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放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中,放在与其相关的其他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联系中去认识去理解、去评价。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

5.发展性原则:

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各项社会改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因而主张,在社会运动中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因和条件,全方位勾画社会有机体立体和动态结构,以对现实的把握为基点,不但要回溯社会发展的历史,而且还要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积极推动其与时俱进,是自觉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要求,是深化社会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性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兼具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严格的科学性,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主体与客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个人与群众等范畴的关系,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地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为人们正确分析和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

(二)正确对待西方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等不同流派。

1.科学主义:

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学科性

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构建人文社会研究方式和体系。

2.人文主义:

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区别,否认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个体主义:

认为个体及其行动是社会运动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主张从个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4.整体主义:

认为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个体,主张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5.结构功能主义:

主张借鉴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与机制。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 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展现出自己所特有的开放性。我们应当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直面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种理论和方法,深入探索和研究之后,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深刻的改变了当今世界的面貌,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大变化。面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缜密的思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

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 (2)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 (3)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总之,实践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本身。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1.理论的价值

能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并指导实践的发展。 2.理论工作者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

“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

立足于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要求理论工作者必须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相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师弟啊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立足于历史潮头,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

——毛泽东 2.社会科学工作者

不但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且要有社会担当意识、历史责任意识,重视研究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问题的挖掘和确认比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对一个决策者来说,用一个完美而优雅的方案去解决一个错误的问题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比用较不完整的方案去解决一个正确的问题大得多。”

——[美]J.S.利文斯顿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思想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提出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人的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事件、科学文化实践中来。

“一个新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

--邓小平

2.怎样总结与概括经验?

(1)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吸取失败的教训:只有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举例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两起两落胜利经验形成毛泽东指导思想)

(2)既要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更要总结自己的经验和现实的经验,才可以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总结经验的任务,在于经过思考,将感性的经验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在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总结经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并不是自然界和人类要适合于原则,而是相反地,原则只有在其适合的自然界和历史时才是正确的。” ——恩格斯

2.社会科学工作者

要按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要求,坚持观察的客观性,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而不附加外来成分。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定义或者主观想象出发,而应当从实际出发。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毛泽东

(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恩格斯 2.怎样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掌握全部材料的总和。

“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列宁

搜集资料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历史的和现实的,内部的和外在的,正面的和反面的、主要的和次要的、越丰富越好。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总和,抓住本质,抓住规律,抓住全局。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一)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毛泽东说:”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确定性的含义 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不能以本本论是非 圣人、权威 长官意志 自我感觉

(2)不确定性的含义

不能立即证实 具体的 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的 或证伪一个理论 3.二者的关系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时间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统一起来。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的加以坚持,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就坚决的加以纠正,凡是尚未被证实或者伪证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主观盲目化又要防止思想僵化。 “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 ——《墨子.贵义》

“万物纷纭,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 ——(汉)扬雄

(孔子的观点亦非)“万世之至论”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明)李贽

“凡是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并使我们获得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美)詹姆斯 诸客观标准

“谚云:百闻不如一见,未经目击,而以口舍争,以书数传,虽唇焦笔秃无益也”。

——《徐光启集》卷8,《日食分数非多略陈义据以待候验疏》

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 . ——英国谚语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Facts∕Actiona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中国谚语

(二)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1.实践不但是认识的来源,还是认识,包括真理性认识的动力。

(1)实践不断提供新经验供人们进行总结; (2)实践不断提高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供人们利用; (3)实践还不断提高着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 “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思想的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

“(每一时代人们的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东西,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东西多得多。” ——恩格斯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科学与迷信是相对立的,坚持科学就必须破除迷信。“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做迷信。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毛泽东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和科学精神,否则就会丧失方向、迷失方向,同时又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吧自己的思想认识从哪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完整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社会科学工作者:

1.尊重本本,但不本本主义; 2.尊重别人的经验,但不照搬; 3.尊重自己的经验,但不固执己见。

加以分析 独立思考 择其是者从之 其不是者不从之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与“从实出发,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一)生产力系统 1.生产力

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2.生产力的构成

A.劳动者;B.劳动资料(以劳动工具为主);C.劳动对象

经典论述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

(劳动者是)“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马克思 (二)生产关系系统 1.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2)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相互关系 (3)产品分配关系 3.生产关系三要素的作用

(1)指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决定着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通过人与物的关系反映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2)指所有者与劳动者及不同分工的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

(3)指社会产品归谁占有,由谁支配。

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本质与特征,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相互关系以及分配关系。

(三)上层建筑系统 1.上层建筑

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2.上层建筑的构成 (1)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构成。 (2)思想上层建筑

又称社会意识形态,是由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

3.两部分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层建筑又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

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政权是核心力量。

(四)人口系统 1.人口系统

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2.构成要素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3.人口因素的作用

(1)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2)没有人口的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社会发展水平就要受到制约;

(3)人口增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与影响。

(五)自然环境系统 1.自然环境系统

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2.构成要素 (1)自然资源 (2)气候条件

“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提供生活资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提供生产资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马克思

(1)自然资源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2)气候

是长时间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一般状态,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内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 二、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一)社会有机体

1.“(社会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克思

2.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含义:

(1)社会是由各相关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系统;

(2)社会系统处在自我运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3.社会各主要构成要素的作用 (1)生产力

起决定作用,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生产关系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

(3)政治和思想上层建筑 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血肉”。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机整体。

(二)经济社会形态

第5章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1.社会是人类的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发展过程也是人的活动过程。研究社会必须从人出发,以人作为出发点。但这里的人,不是那种离群索居或者固定不变状态中的虚幻的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的“现实的人”。

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价值尺度和根本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1.社会是人构成的,人也是社会中人。 人与社会的关系犹如: 所以,“现实的人”才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2.“现实的人”是处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 因而,“现实的人” (或者)是: (1)“历史现实”的人; (2)“当下现实”的人; (3)“未来现实”的人。

3.正是“现实的人”活动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内容。

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犹如: “剧中人”与“戏剧”的关系。

如果把社会历史发展比作一部历史剧,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既是其编剧和导演, 也是演员。

历史是人类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剧。

(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揭示社会历史发展奥秘的钥匙1.人既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也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人是劳动的主体,物质实践活动的主体。 2.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活动”“生产”出社会历史的全部内容。

其中,主要包括:

(1)生产维持自己生命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2)为满足新需要而进行的再生产; (3)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 (4)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三)人的生存状态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 1.人既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

社会发展既要靠人的发展,也是为了人的发展,更表现为人发展。

所以,人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就进步到什么程度,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指标。

2.马克思根据人的生存状态,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区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人的依赖关系”; (2)“物的依赖关系”; (3)“自由人联合体”。

3.社会生活,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渔塘与鱼关系, 不能相互脱离。

(二)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共同体有不同性质的区分,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也不同: “真实共同体”

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虚假共同体”

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某一阶级为自己本阶级的利益所建立的社会共同体。

社会进步是社会共同体的虚假性逐步消除,真实性不断实现的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反映了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从虚假共同体走向真实共同体的进程中迈出了决定性一步,而共产主义社会则全面体现共同体本质的社会。

(三)“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恩《共产党宣言》

只有与自己兴趣与能力相适应的分工,而没有职业贵贱和身份的高低,而且,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虽然性质和作用不同,但每一个体和群体都在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作用,虽然既有大小之分,也有积极与消极的不同。但从根本上说,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正确认识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承认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性力量,并不否认个人的作用,特别是杰出人物的作用,因为群众是个人的集合。

个人按其在创造历史中作用的大小可分为: 普通人物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按其作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2.杰出人物的作用

(1)重大历史活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 (2)科技或艺术领域的重大发明,或发现者; (3)杰出思想或理论的提出者。

总之,可以推动和加速历史的进程,甚至局部改变历史的面貌。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1.历史分析法

历史人物影响历史进程,甚至局部改变历史面貌,但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影响或改变的。

因为,历史条件既为其活动提供了舞台,创造了条件,也为其活动进行了制约与限制。

2.辩证分析法

第一个人都是复杂的矛盾体:

既要看到其主要方面,也要看到其次要的方面; 既要看到其长处,也要看到其短处; 既要看到其前半生,也要看到其后半生。

3.阶级分析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f3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