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更新时间:2023-08-26 17: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初审通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岳麓书社 刘宗绪主编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输入的危害;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英国强占香港岛;关天培、陈化成等英勇抗英;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 指导学生解答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增强学生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② 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感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林则徐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以及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经过和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积累有关鸦片战争的基本历史,从而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② 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逐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指导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一种罪恶的掠夺手段,表明资本主义侵略的贪婪性和侵略性。 ② 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③ 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清政府的动摇不定、妥协求和,暴露了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本质。

④ 吸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二、难点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

介绍本册书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屈辱史及起止时间

一、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并思考英国明知鸦片有害,为什么还要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输入中国有什么危害?

1.19世纪前期,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①扩大国外市场;②推销工业品;③掠夺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初审通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岳麓书社 刘宗绪主编

原料

2.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鸦片不断输入,白银大量外流,威胁到清朝的财政,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由于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人民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管官吏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3.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25日

意义:①这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②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③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思考、讨论和交流: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①人民群众的支持;②皇帝的支持;③林则徐的正确领导,等等方面。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过程以及涌现的抗战英雄,并思考如果没有林则徐,是不是会没有后来的这场鸦片战争?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国策,发动战争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1. 起止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

2.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官民:关天培,陈化成以及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思考、讨论和交流:鸦片战争中,中国被只有几十艘兵船、几千士兵的英国侵略军打败,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提示:中国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落后。鸦片战争前的清政府实行的还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统治者愚昧无知,和战不定,决策多变;将帅不善指挥,战法呆板,加之武器落后,以冷兵器为主,战守乏策等原因,以致战败。

总而言之,“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腐朽的封建王朝不是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手。

(三)中英《南京条约》

1.时间:1842年8月

2.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割地,赔款,开埠和协定关税,并讨论《南京条约》损害了中国哪些主权?

3.附件时间及内容:1843年,签订《南京条约》附件,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并永久居住等特权。

4.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引导学生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进行对比,得出结论: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指出战前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思考、讨论和交流:鸦片战争以后,除了主要矛盾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社会矛盾? 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二、课堂小结

回顾鸦片战争的过程,点明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

三、课堂检测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初审通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岳麓书社 刘宗绪主编

第2课 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和发动国;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国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①通过《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变成简表,培养学生制作历史简表与寓史于图的基本技能。

②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的主权和领土,以及外国侵略势力到达的地区,初步形成一定对历史知识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③通过听、看、议,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大量图片和数字刺激学生的直观感受,思考并回答问题,积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外国侵略者的暴行和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的理解。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逐渐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和制作表格的方法,并逐步感知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并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进一步认识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和光荣传统。

重点难点

一、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罪行

二、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第一课,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初审通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岳麓书社 刘宗绪主编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发动国及目的

2.火烧圆明园的影响

3.《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思考:1. 作为法国人的雨果对本国军队的暴行进行深刻揭露和愤怒声讨,这是为什么?

可从热爱和平,珍惜人类文明成果来答。

2. 试比较学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与之前的《南京条约》

(二)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介绍俄国是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英法美先后完成工业革命,渴望市场,而俄国本国封建色彩浓厚,追求的领土的扩张。此时中国正是内忧外患,所以,俄国趁火打劫。

学生阅读8—9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看看沙俄是怎样一步步蚕食中国的领土。主要通过学生看图来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谴责沙俄野蛮割土占地。

1.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俄国的侵略野心,趁火打劫;清政府的腐败

2.手段:军事威胁、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讨论:1.与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的主权和领土,以及外国侵略势力到达的地区,有什么变化?

提示: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找出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和领土以及外国侵略势力主要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再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及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进行民族自救。

学生阅读第9---10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

1.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1851---1864年、洪秀全、天京)

背景:太平天国反帝反封建;中外反对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英雄事迹:青浦战役:1860年,大败华尓的洋枪队

慈溪战役:1862年,大败洋枪队,击毙华尓。

历史意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气焰。

巩固小结

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是何时?主凶是哪国?帮凶是哪国?

2、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割占国领土最多的是哪个国家?共割占多少领土?

第3课 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外国势力侵略新疆;左宗棠收复和开发新疆;清设立新疆行省;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黄海之战与邓世昌英勇抗敌;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中日《马关条约》;中日民族危机的加剧。 ①通过评价左宗棠,培养学生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对收复新疆和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综合分析历史事物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初审通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岳麓书社 刘宗绪主编

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血战黄海的史实,积累对近代民族英雄的认识,理解中国近代爱国主义以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为重要内涵,学会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优秀品质以完善人格的方法。

②感知新疆危机、甲午战争、瓜分狂潮等史实,积累对19世纪晚期时代特征的认识,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加剧,学会从宏观高度把握时代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新疆危机、甲午战争和瓜分狂潮是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由此进一步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外部根源。 ②制度落后、国力衰弱和投降路线是中国近代对外战争失败的内部根源。由此进一步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提高综合国力的信念。

③认识近代日本是一个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并且十分野蛮残忍,增强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警惕性。

④通过左宗棠收复和开发新疆、清朝设立新疆行省的史实,认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⑤学习左宗棠、邓世昌等近代民族英雄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一、重点

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大战、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二、难点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马关条约》的危害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内容并导入新课

新疆历来是中国的领土,组织学生回忆历代政府是怎样管理和开发新疆的。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1. 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

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1881年,收回伊犁;1884年,设立行省。

2.收复新疆胜利的原因:①收复战争的正义性;②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③左宗棠反侵略态度坚决,而且很有谋略。

3.收复新疆的意义:平定了阿古伯侵略割据势力,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国新疆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统一。

(二)黄海大战

1.甲午中日战争起止时间:1894年至1895年。

2.黄海大战与邓世昌殉国

3.1895年辽东半岛和威海卫的沦陷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

思考,讨论并交流:

1.日本为什幺要挑起中日战争?

提示:日本对外扩张的国策;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扩展海外市场;朝鲜农民起义提供时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初审通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岳麓书社 刘宗绪主编

机;清政府腐败落后;日本武士道军国主义传统等等。

2.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提示:国力贫弱;制度落后;投降路线。教训:提高综合国力,坚决反对外来侵略等。

(三)中日《马关条约》

1.时间、内容,双方代表人物。

内容可从割地、赔款、开埠和设厂等四个方面来概括记忆。

2.影响: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3.了解“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思考:1.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进一步给中国造成了哪些危害?

2.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

巩固练习:

1、《马关条约》于何时签订的?双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廊坊之战;大沽之战;天津保卫战;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义和团;义和团运动的功绩和教训;八国联军的暴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① 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② 通过观察《义和团运动形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③ 通过对畅想天地栏目中材料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提炼信息

和正确评价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①感知八国联军侵华暴行、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争、《辛丑条约》等史实,深化对中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时代特征的认识,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全面加深与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初审通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岳麓书社 刘宗绪主编

②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④ 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重大的国耻,由此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②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又一次伟大的抗争,义和团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值得弘扬。

③抗击八国联军的失败,说明在综合国力落后的形势下,落后阶级领导的采用落后观念与斗争方法的反侵略斗争是无法抵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侵略者的;进一步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培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学习先进、勇于革新的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

一、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二、难点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内容并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组织学生阅读“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这一目,了解义和团运动并思考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一)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间严重;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2.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成员国;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列强要进一步征服和控制中国

直接原因和借口是: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难点解释:怎样看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提示:“扶清”不能简单理解为扶助当时已腐朽不堪的清政府,应有扶中国,保中国的内容。“灭洋”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1.了解三场战役:廊坊之战、大沽之战和天津保卫战,并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初审通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岳麓书社 刘宗绪主编

2.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3.八国联军的暴行

概括来说:破坏、屠杀和抢掠

讨论、思考并交流:

1.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外部原因和客观原因是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 有人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只是由于武装不良之故”。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

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同意的理由: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义和团战斗精神强等。

不同意的理由:中国国势落后;封建制度腐朽;清朝不是真的支持义和团。义和团本身也有缺点:落后的农民阶级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既缺乏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又盲目排外;组织涣散,无统一指挥;观念方法落后,迷信符图、咒语和拳术。

3.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暴行后,你有何感受?

(三)辛丑条约

掌握签订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条约具体内容来感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条款)

2、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吗?(有)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

3、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

4、《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巩固小结

1、 要求学生正确指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

响。(通过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 “开始沦为 大大加深 完全陷入 ”这些词语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脉络)

练习题:

1、 简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 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谈谈它的危害。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初审通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岳麓书社 刘宗绪主编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

第5课 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洋务派及其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目的;近代工业的创办;新式海陆军的建立;新式学堂的建立;洋务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① 通过理解洋务派、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的内涵,培养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② 通过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会遇到哪些困难及思考当时中国除向西方学习外还有没有别的强国之路的问题,培养切入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想象的能力。

③ 通过对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对比,培养比较思维能力。

④ 通过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陆军建立、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等史实,积累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理解杨武运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并启动了中国近代化。 ②学会从生产力标准和从人类文明演进高度运用历史标准去评价历史事物和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中国由封建王朝发展模式向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社会转型中,洋务运动做了最初的努力,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由此培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追求进步的精神。

②学习洋务派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改革未触动封建体制,由此认识到实行体制创新和建立近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一、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

二、难点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分析;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内容并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北京再次被外国军队占领,战争和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介绍19世纪60年代初的历史背景。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烧了圆明园后,清政府一些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统治,形成了所谓“洋务派”。他们所从事的与老外打交道的过程被称作洋务运动。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洋务派的出现

教师让学生看教材这一目的内容,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 了解洋务派,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洋务派?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初审通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岳麓书社 刘宗绪主编

洋务派是制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朝统治的官僚集团。

2.洋务派出现的原因:①内外危机对清政府的刺激(太平天国和两次鸦片战争)。②部分官员认识到外国军事技术的先进。

3.洋务运动的目的:通过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抵御侵略以巩固清朝的统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等。

拓展: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异同:同属封建地主阶级,在巩固清朝的统治上,这一点是一致的,但在对东西方文化认识和治国主张上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二)近代工业的创办

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领导机构:总理衙门

学生看教材内容,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洋务派首先试图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达到其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这些企业创办有何特点?

2.想一想洋务派在创办近代企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3.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以什么为目的创办了哪些民用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办又有何特点,并与军事工业的特点相比较?

想一想: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厂同传统手工业相比,有什么不同?

过渡:洋务运动还有哪些其他内容?

教师介绍新式海陆军和京师同文馆。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指导学生看书。

问题探究:洋务运动有没有使中国富起来?为什么?

首先学生谈论回答,然后教师进一步阐述。

首先,指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最根本的原因是不触动封建制度,立新不除旧。其次,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教学小结: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初审通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岳麓书社 刘宗绪主编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车上书、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以及戊戌变法的内容等历史基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和历史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找出戊戌变法的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从而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

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二、难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内容并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要求学生阅读32—3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 公车上书

教师让学生看教材这一目的内容,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图片。

1.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变法维新运动拉开序幕。随后设问: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原因都有哪些?

① 民族危机大大加深;②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初审通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岳麓书社 刘宗绪主编

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百日维新

1.光绪帝下诏变法

2.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1896.6--9)

采用提问法: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增强对变法内容的理解。 ① 变法中哪些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方面的措施)

②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这里的“民”具体指哪些人?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有什

么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③ 文化方面的改革有什么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④ 哪些内容对封建顽固势力的冲击最大?

⑤ 哪些人会拥护和支持变法?(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

⑥ 哪些人会强烈反对?(封建保守的旧官僚、靠科举取得功名的知识分子、八旗和绿

营将领)

思考,交流和讨论:在变法形式危急时,维新派吧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维新派力量弱小,光绪帝没有实权,无群众基础,势单力薄等等。

3. 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思考:你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仅仅是慈溪太后发动政变造成的吗?为什么?

①从根本上说,是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具体表现在:不想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脱离群众,幻想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②从客观上讲,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袁世凯骗取维新派和光绪帝的信托。

第一次月考复习教案(1—6课)

基本线索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了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英勇的抗争。以及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掀起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中国逐渐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知识提要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八国联军入侵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黄海血战,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等,表现了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和斗争精神。

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引进机器工业,虽未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启动了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初审通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岳麓书社 刘宗绪主编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为了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复习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1—6课的重点知识。然后,通过做试卷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助学生查漏补缺。

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教案

月考情况:78班参加考试人数39。其中,及格12人,不及格27人。77班参加考试人数37人。其中,及格24人,不及格13人。

问题:①选择题40分,正确率不高,大多在20多分,上30分的没几个,直接导致及格率底;②学生对历史时间把握较差,连线题得分不高;③在回答材料题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联系材料,口语化严重,错别字多。

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明确重点难点,特别是在历史时间方面,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时间;另外,上课多提问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组织语言来概括书上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最后,监督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前后联系,坚持课前提问复习,并在晚自习听写掌握情况。

不及格的同学则要到小组长那里过关试卷上的问答题,对于一些不自觉的同学,老师亲自抓。

讲解试卷:(联系知识点,引导学生说出来,不懂的即查阅书本。)

第7课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武昌起义;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及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和意义;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功绩和教训

1.通过学习中华民国纪年法,使学生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基本技能。

2.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重要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意义,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感知革命志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付出的沉重代价,感知社会进步的艰辛历程。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资料和心得,在交流中相互促进。

3.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志士不屈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初审通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岳麓书社 刘宗绪主编

不挠的斗争精神使辛亥革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中仍然取得重大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精神。

2.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缔造了中华民国,为革命救国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奋斗终身的人格魅力,让世人称颂。通过对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坚强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孙中山的重要革命活动:兴中会的建立;同盟会的建立;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的成立

二、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

1.学生阅读小字部分,了解孙中山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然后请学生谈谈对课中思考题的看法,体会孙中山先生的高尚品德。

3.讲解同盟会的纲领和三民主义,正确对应,稍作了解。

小结、过渡: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初审通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岳麓书社 刘宗绪主编

(二)武昌起义

1.了解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图,识记时间及人物。谈谈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三)中华民国成立

1.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简单介绍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

民国xx年=公元xxxx年-1911年

公元xxxx年=民国xx年+1911年

思考: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国外,但他回国后,立即被选为临时大总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关于清帝退位,首先指导学生看教材第36页小字部分,学生才能理解为什么袁世凯要逼清帝退位,也才能理解为什么清帝退位后,袁世凯能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辛亥革命的成果。

(四)辛亥革命的意义

就其意义分点讲述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功绩和结果,安排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以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最后,教师对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

巩固练习:

1、 中国同盟会何时何地谁建立的?

2、 中华民国成立于何时?今年是民国多少年?

3、 辛亥革命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初审通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岳麓书社 刘宗绪主编

二、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袁世凯独裁、尊孔、破坏共和;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西方民主思想传播,尊孔暗流涌动,新旧思潮冲突。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3.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弄清“民主”“科学”及“旧道德”具体指什么)。

4.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思考:1.袁世凯篡权后,复辟帝制。想一想,他尊孔复古与复辟帝制有什么联系?

2. 新文化运动的“新”是新在什么地方?

3.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锋芒指向孔孟之道?(阅读第39页小方框,用自己的

话概括总结)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二)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它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思考: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你认为对吗?说说你的理由。(类似于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初审通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岳麓书社 刘宗绪主编

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也不利于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9课 历史人物小传

活动主题

撰写历史人物小传

活动目的

1. 撰写历史人物小传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式,能拓展历史知识,增进对历史的了解,

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2. 能从所写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中,受到教育或吸取教训,陶冶情操,学会怎样做人

和处事。

3. 通过撰写历史人物小传的活动,能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同时能锻炼和提

高写作技能,增长文学才干。

活动准备

1. 了解写作特点。历史人物小传的突出特点是“小”。要求短小精悍,一般在2000字左右。

其次是必须具有传记文学的特点,突出“记”,即记述历史人物生平的主要活动。一篇历史人物小传,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历史人物,包括生卒年代、籍贯身世等。二是叙述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这是小传的主体。三是简要评述历史人物的地位或影响。

2. 确定写作对象。历史人物小传的撰写对象应是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选择写作对象还

应根据本人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写作特长,以及所掌握的历史资料等情况来确定。 活动过程

1. 搜集和处理资料。可以通过图书馆、书店、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寻找写作对象的资料。

要从众多资料中选择最能反映某历史人物面貌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资料,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加工,再现历史人物的生平活动。

2. 遵循原则进行写作。撰写历史人物小传,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真实性。这是撰写

历史人物小传的最基本要求。历史人物的事迹不能虚构,也不能移花接木,胡编滥写。二是介绍主要事迹。历史上的人物往往有很多活动,有关他们的资料也很多,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选取其中最主要、最典型的事迹,分层次叙述,可以采用两到三个小标题。篇幅不能太长,否则就不是小传了。三要有可读性。撰写小传时,不能简单地摘抄现成的资料,如果引用资料必须提炼加工。描述要通俗易懂,形象具体。四要详略得当。一般来说,对历史人物基本情况的介绍、历史地位或影响的概括必须简略,主要的叙述要详细具体。五要有简单的评价。撰写历史人物的小传,应有画龙点睛的评说,给读者以启迪。

活动评议

1. 收集小专作品,组织评议。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初审通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岳麓书社 刘宗绪主编

2. 优选作品,宣传推介。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1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如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二、难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上海能取代北京成为五四运动的中心的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一个单元,我们学习了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期,中国逐渐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在此期间先后兴起了哪些运动?(引导学生回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分别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改革,但还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真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开始第三单元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这个单元,我们会学习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国共对峙、红军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本单元主题知识里的第一个:五四爱国运动。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指导学生预习第一目的内容,并思考思考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

(一)北京学生掀起爱国运动

1.时间:1919年5月。由这个时间,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背景,即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初审通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岳麓书社 刘宗绪主编

国内背景①社会背景,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迅速壮大,为革命的新发展准备了条件;③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国际背景①十月革命的影响;②一战的影响。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3.五四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运动主力是学生

4.口号:“外争国权,內除国贼”,“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等

5.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思考:在巴黎和会上,为什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得到的却是类似战败国的待遇? 提示:巴黎和会是战胜的协约国大国的分赃会议,它的重要内容就是重新瓜分世界;中国国际地位地下,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在弱肉强食的帝国主义时代,只有强权,没有公理,“弱国无外交”。

6.引导学生理清学生运动发展的线索:北京爱国学会的集会游行示威→北洋政府镇压学号生→北京专科以上学校总罢课→全国各地积极响应→英、美、日等国督促北洋政府加紧镇压学生→北洋政府大规模逮捕爱国学会→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思考6月3号以后的新阶段“新”在什么地方。

1.后期:中心在上海,运动主力是工人

2.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不是偶然。分析:①1842年,开埠后外国人首先在上海建立工厂;②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也是在上海;③新文化运动《新青年》都创办于上海,人民思想觉悟高。上海无论在经济还是思想文化上都走在时代的最前端。

讨论探究:1.中国无产阶级是怎样产生和壮大的?

2.五四运动取的初步胜利的表现有哪些?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彻底”是指斗争的坚决性,“反帝”主要指英、美、法、日,“封建”指北洋政府。

2.意义

3.新旧民主主义的比较及时间段

巩固小结

2.指导学生完成基础训练相应练习

3.提醒学生预习第11课《北伐战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f1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