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者的影晌

更新时间:2024-07-02 20: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章 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者的影晌

第一节 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概述

一、自然生态环境的概念

自然生态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就是指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部分。地球表层生态环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圈层性。整个地球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圈层所构成。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或岩石土壤圈)和生物圈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紧密的接触,多方面渗透,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物质体系,这个物质体系是大气、水体、岩石(和土壤)、生物等各种物质成分形成的复杂组合,即自然生态环境(见图4-1)。

二、自然生态环境的组成 1.自然生态环境的圈层构成 自然生态环境的物质组成概括为四大类,即固态的岩石和土壤、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性有机体。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自然生态环境中,并以各自为主体构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圈层。

(1)对流圈(Troposphere and atmosphere) 对流圈是大气圈底部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圈层,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对流层的平均厚度在低纬度为17~18km,在中纬度为10~12km,在高纬度为8~9km。一般夏季厚而冬季薄。

(2)水圈(Hydrosphere) 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3)岩土圈(Lithosphere and pedosphere) 岩土圈上部主要由岩石层和土壤构成。岩石层厚度大约有5km,在它的最上层覆盖着一层薄厚不等的风化壳及土壤。一般来说,沉积岩石圈位于气圈和水圈之下,露出水圈之上的部分即构成陆地。

(4)生物圈(Biosphere) 地表生命有机体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地球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虽然包括了对流层、水圈和沉淀岩石圈,但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无机圈层很薄的接触带。组成生物圈的有机体的总质量约有1013t,其中又以植 物为主,它占了有机体总质量的99%。 2.自然生态环境的要素组成

自然生态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它们在物质流和能量流动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各种动态的物质体系。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

下水。其中海洋面积最为宽广,占地球表面积的70.8%。

1

第二节 气象与气候环境对旅游者的影响

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对旅游者及旅游开发的影响早已为人所知。随着大气污染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它对旅游者旅游活动及健康的影响更加受到关注(见图4-2)。

一、旅游气象与气候概述

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形成的景观称为气象景观,自然界气象景观绚丽多姿、变幻无穷,是很好的旅游资源。根据气象与气候景观特征的不同属性和功能,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一)旅游气象景观类型

1.大气中的光象景观

大气中经常发生各种色彩缤纷、绚丽辉煌的光学现象,它们是由于太阳光或月亮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被选择吸收、反射、散射和衍射所引起的,这些现象直接和间接与各种天气过程发生联系,不仅是气象观测的主要对象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也是旅游观赏的主要吸引物。朝霞、旭日、蜃景、海火、虹、晕、华、峨嵋光、北极光等是以阳光为主的气象景观。此外,“西昌月”、“三潭映月”、“月照松林”等月光景色也是极具有观赏价值的光象(吴章文,1998)。

2.雨雪景观

在大自然形成降雨的过程中,可产生云、雾、雨、雪等多种景观。山区云雾集聚、消散形成瞬息万变的云雾奇观。古代将云雾列为八景、十景的很多。例如,“太白生云”、“白云缭绕”、“狮洞烟云”、“坐石观云”、“泰山云海”等。高山云雾景观,波澜壮阔,使旅游者心潮澎湃,豪情横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冰雪景色有极大的观赏价值,是发展旅游的一项重要资源。西北的冰川雪岭,东北的林海雪原,南极的冰雪世界,阿尔卑斯的冰雪公园等,都是极富诗情画意的地方。具有冰雪、冰雕等旅游资源的哈尔滨成为我国冬季旅游热点基地。

雾凇又名树挂,吉林松花湖的树挂,江西黄洋界的雾凇,南岳衡山和四川峨眉山的雨凇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资源,被游客称为“玻璃世界”,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降雨是具有观赏功能的自然美景,风雨飘摇中一切都改变了本来面貌,原来寻常的田野、村庄一下子变得神秘莫测,增添了朦胧感。降雨是人们旅游中经常遇到的自然景观,游客只要善于审美,就可以从雨中获得无限的美感。如“山色空蒙雨亦奇”就是赞颂雨景的代表。雨景也被许多地方列入“十景”、“八景”之中,如“漏天银雨”、“双桥烟雨”。天空中的雨水还可与太阳辐射等气象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可供观赏的奇异景象。

3.与风有关的气象景观

2

风是气象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通过人的感官感受其清爽。在

风景旅游资源中,以风命名的景点有很多,例如“春风杨柳”、“白水秋风”、“茶磨松风”等,柔和、清爽、舒展是人们享受清风凉意时的感受,“子夜松涛”又给人以澎湃豪迈的愉悦之感。

(二)旅游气候景观类型

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期内天气状态的综合反映。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条件差异大。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山体、水体、动植物及各种人文景观,使之发生变化。春季春暖花开,夏季郁郁葱葱、飞瀑如练,秋季层林尽染、果实飘香,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些变化又依其特定的功能作用于旅游者。根据旅游地多年的天气特征,将旅游气象与气候资源分为以下几类(见表4-1)。

1.避暑型气候

追求舒适是人的本能,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环境温度若高于32℃,人就会产生热感,温度越高,热感越强。为了避免受暑热,夏季位于炎热地区的人们向气温凉爽的地区流动。根据避暑地的不同特点,将世界的避暑城市与避暑旅游区分为三种类型。

(1)高山高原型 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山气温降低,风速增大,加之山上树木葱郁,夏季凉爽宜人。例如我国著名旅游地庐山的气候就可概括为“春来晚,夏不显,秋去早,冬季长”。一年中最暖的6、7、8月,月平均气温低于22℃,成为炎热夏季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凉岛”。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是对庐山花景的赞美,也是对庐山气候的真实写照。

(2)海滨型 夏季大陆为热源,海洋为冷源,海上凉爽湿润的海风吹向大陆,使得海边的(3)高纬度型 我国夏季范围最大的高温区——两湖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均气温在28℃以上,地面最高温度的极值可以达到80℃。而高纬度的哈尔滨整个夏季的气温在20~30℃之间,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为22.7℃。因此人们夏天选择到高纬度城市度假,缓解暑热。

2.避寒型气候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大兴安岭北部是我国最冷的地方,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达到-30℃;而南岭以南1月份的平均气温一般在10℃以上,海南岛南则上升到18℃以上。因此南方成为我国冬季的旅游热点,海南岛的三亚市、广西的北海市已经成为我国的避寒胜地。另外,也可以利用南北半球的气候差异进行旅游,如北半球的冬天,游客可以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避寒。

3.阳光充足型气候

阳光是重要的气候旅游资源,地中海沿岸各国,利用副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即日照时间长,阳光和照的特点,建海滨浴场旅游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4.极圈“白夜”

城市如大连、青岛等在夏季的气候凉爽宜人,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

3

极圈“白夜”也是一种阳光旅游资源,“白夜”在地理学上叫作极昼,现在北欧诸国每年夏季都要接待数以万计的旅游者,其中不少人的旅游目的就是为了体验“白夜”生活。 (三)气象与气候景观的特点

1.多变性和速变性

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往往是瞬息万变,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说明的就是气象和气候的多变性。气象的速变性则体现在雾、雨、闪电、光等要素上,典型的景象如蜃景、日出、霞光、夕照等。旅游者只有把握时机,才能观赏到佳境。

2.广域性和差异性

在相同的气候带和气候型里有基本相同的植被景观,也有基本一致的气候宜人度和舒适感,例如“3S”(阳光、海水、沙滩)资源,在西班牙,中国的三亚、北海、北戴河等许多地方都有。这些旅游资源,都是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因此气候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有其地域上的广域性,但是在相同的气候带里,又有不同的气候型;相同的气候型,又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气候带里,这就使得相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同是森林景观,其产生的温湿效应往往给人的感觉不同,对人体的影响亦不一样。据测定,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夏季中午的气温比周围低14℃,而其他森林公园的森林内只比周围地区低4~10℃,这些森林的“凉伞效应”可能不如张家界。因此,地方气候和小气候的差异性对旅游者的切身感受影响极大,在旅游开发利用中是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

3.背景性和育景性

气象与气候景观虽然有直接观赏价值,但在许多时候都不像地貌那样具体形象,富实体感;也不像水景、花木景那样直接可以观赏和体验,因而常成为人们观赏其他风景的背景和借景加以利用。此外,气候气象还具有造景和育景的功能,即在不同的气象和气候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环境。如西北沙漠的城堡、风蚀群,南方热带景观,北方的冰雪景观,山地云雾瞬变景观,海洋的蜃楼幻景,避暑避寒佳境等。

4.节律性和导向性

由于气候的年月日周期性变化,旅游活动亦随气候变化同样出现淡季、旺季的节律变化以及客流的导向性规律变化。例如,夏季,位于炎热地区的人们向北方气温凉爽的地区流动;冬季,位于严寒地区的人们向温暖阳光的地方移动,这种客流的导向性规律,就是受气候节律变化影响的结果。

二、气象气候资源对旅游者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从气象气候的特点看,构成气象气候的各要素,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等,不仅具有直接造景与育景功能,而且是人类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洁净大气是旅游者旅行的根本需要

4

人类和绝大多数的生物生活在大气环境中,因此洁净的大气环境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的生存、健康、繁衍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旅游者对旅游地舒适性的要求最根本地反映在旅游景区(点)空气洁净、新鲜(见表4-2)。旅游者每天都要进行几千次呼吸,每一次呼吸空气的量约为500mL,按每分钟呼吸16次计算,每分钟吸入空气的量就是8L。那么每天吸入空气量大约达到1.15×104L。如果把它折算成重量,每个旅游者吸入新鲜空气的量大约是每天所需食物和饮水重量的10倍。据医学对人生命存活极限进行测算,身体非常健康的人,在常温下,3周内不吃饭或5天内不饮水尚能生存,而断绝空气不到5min便会死亡,可见新鲜空气对人类生存是绝对必不可少的。所以一个景点成功的前提条件就是为旅游者提供新鲜的空气,使旅游者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愉快的旅游(吴泳,2004)。

此外,洁净的大气吸收了来自地球以外的大部分宇宙射线、太阳紫外线等各种高能电磁辐射,保护旅游者免受高能射线的伤害;洁净的大气对地球表面的保温作用,降低了昼夜温差,提高旅游者的舒适度;洁净大气增加了景观的透明度,使景色的观赏更加赏心悦目。

2.气象气候是旅游地开发的重要背景

在各旅游城市以及旅游区里,都有各自不同特色的气象气候条件,旅游开发者在制定规划时,必须全面收集和研究该地的气象气候资料,对其有利和不利条件进行如实评价,以便根据气象气候资料提供的条件,设计和安排适合本地气象气候的旅游项目和设施,为旅游者更好地进行旅游提供服务。例如,通过对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的舒适旅游期的研究,发现在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内,人体感觉舒适的天数为114天,舒适旅游期达到196天,并主要集中在5~10月之间,是湘中旅游季节最长的地方。在此森林公园境内,盛夏季节1昼夜内的人体感觉舒适的有效温度等级持续时间长达22h,气候环境比邻近的炎陵县城及公园外的许

3.气象气候影响着游客的时空分布

旅游人口流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不平衡现象,除了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的差异外,气象和气候是基本的因素。由于气象和气候的影响,在世界各国范围内都出现了一些旅游“热线”和“热点”,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冷线”和“冷点”,形成旅游者分布的不均衡。如地中海沿岸、加勒比海一带,以及中国的广州、昆明等地区,除了风光美丽外,宜人的气候是使其成为旅游热点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许多风景旅游地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游憩价值,从而出现了旅游的淡季和旺季,如杭州西湖春秋两季为旅游季节的高峰季节,游人如织,但夏冬两季则游人稀少,淡旺季十分明显。

4.气象气候影响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

不同的旅游行为,都与各种气象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同济大学朱锡金教授曾著文分析它们之间的适宜程度(见表4-3)。

5.气象气候具有独特的疗养保健作用

多地区优越,是召开会议、度假、

疗养和避暑旅游以及夏季体育训练的理想去处(吴章文,2001)。

5

一定的气象气候条件,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很早以前,人们就利用大气中的自然因素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见表4-4)。1840年,德国人首先提倡了在高地山林漫步的“气候疗法”,1865年德国科学家又创造了山林不同坡度步行运动的“森林地形疗法”,藉以增进健康,防病治病,陶冶情操。气候疗养之所以能够使人体康复,其原理就是利用自然因素使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并有直接和间接、近期和远期的效应。目前,利用旅游景点气候资源开展疗养保健的活动主要有森林浴、日光浴、高山气候疗养、海洋气候疗养等。

医疗旅游即旅游者利用适宜的气象气候条件为人类进行治病、防病、保健服务。例如,在海拔1500m以上的山地,紫外辐射强、负离子多、污染物少,适宜治疗哮喘、百日咳、糖尿病;森林气候中富含氧,利于治疗呼吸道疾病、神经官能症等;海滨气候湿度大,污染物少,气雾水滴中含有碘、氯化镁、氯化钠等,有利于血液病、偏头疼等疾病的疗养。目前医院使用的低压舱实际上就是人工的高山气候,光疗是利用人造光辐射治疗疾病。此外,还有日光浴、海水浴、沙疗等都是利用一定气候条件对人体的生理作用达到保健的目的。

气象气候旅游疗法具有奇妙的作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低温疗法有助于患者恢复;增多的负离子对于气喘、烧伤及其他外伤的治疗有促进作用;冰雪降温也能有效防止高热惊厥,而且冰雪疗法还有消肿疼的作用。

三、气象气候异常与大气污染对旅游者的影晌

洁净大气是良好气象气候存在的基础,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引起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由此破坏了气候气象资源,导致大气污染和气候异常现象,进而对旅游者及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严重影响。

(一)极端天气与气候异常对旅游者健康安全的影响

所谓极端天气主要是指台风、暴雨洪涝、干旱、低温冷害、连阴雨、雪暴、冰雹、龙卷风、雷雨大风、强雷暴、高温等非正常的气候状态。由极端天气导致的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其对旅游者的活动和健康的严重影响已成为制约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全球气温上升,进而也引起一系列的气候异常与极端气候问题。例如,由于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产生了严重的“温室效应”,致使全球气候变暖,海水升温,大量海洋生物死亡绝种。据南极合作研究中心的专家预测,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得不到应有的控制,在未来的1000~2000年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8m,沿海的人类文明将遭受灭顶之灾;与此同时,海水升温也使“厄尔尼诺”频频发生,全球气候异常,灾难性天气现象如飓风、暴雨频发,某些地区可能会出现异常干旱,这些问题都会给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二)大气环境污染对旅游者健康安全的影响

1.光化学烟雾及其危害

6

光化学烟雾是目前城市旅游人群约占1/2人口所经常受到的一种威胁与危害,当生物质或矿

物燃烧时所排放出的碳氢化物、氮氧化物等初生污染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便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醛、铜、酸等次生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大气压偏低、干燥和无风的环境中形成的烟雾弥漫并使能见度降低。光化学烟雾会直接刺激人的眼睛,使眼睛的结膜发炎,从而产生“红眼病”,并导致眼睛不适、流泪等;“红眼病”还会通过接触传染给团友,迅速传播给更多的人群。光化学烟雾也会直接刺激人的呼吸道,从而产生咳嗽、哮喘、失声等支气管、咽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由于光化学烟雾使能见度降低,易于产生旅游交通事故,导致车毁人亡的惨剧发生(谭见安等,2004)。空气污染最典型的事件是20世纪50年代伦敦的冬季烟雾污染,1952年12月7日市中心能见度降低到5m以下,因而被称为“黑暗的星期日”,汽车无法行驶,泰晤士河上的船也无法航行。

2.臭氧层破坏及其危害

臭氧层具有吸收和阻挡太阳辐射中的短波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上的人类与其他生物免受高能量紫外线伤害的功能。然而空气环境中含氯的污染物、氮氧化物都会和大气臭氧层中的臭氧起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降低,当某个地区上空臭氧层中的臭氧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它对太阳高能紫外线的阻挡能力大大减弱,于是太阳辐射来的高能紫外线便可以不受或很少受阻挡地长驱直入,伤害到地球上的人类和万物生灵。1985年英国科学家J.Farman等人报道,1976年以来,每年10月在南极上空可观测到的臭氧层总浓度约降低40%。几乎同时,美国宇航局通过卫星监测,证实在南极上空确实存在一个很大的季节性“臭氧空洞”,其位置每年都在移动,其面积逐年扩大。出现臭氧空洞的后果是人的免疫系统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破坏,容易产生晒斑、皮肤老化、皮疹等病患,甚至产生皮肤癌;剌激眼睛,易形成白内障,造成眼睛失明。

3.酸雨及其危害

在通常情况下,纯净的雨雪降落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入其中,形成碳酸,而表现为弱酸性,此时pH值为5.6。而当空气中带有酸性的污染气体增多时,空中雨水的pH值就会低于5.6。因此,通常将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酸雨。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产物之一,构成酸雨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有一半以上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工业生产、煤炭燃烧等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的氮氧化物等进入大气后,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

酸雨通常被人们喻为“空中杀手”或“空中死神”,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大。它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也会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结合的

7

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还可使土壤、湖泊、河流酸化,并溶解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体,毒害鱼类及其他生物,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酸雨还能加速建筑物和文物等人文景观的腐蚀和风化过程;对人体的健康也有直接和潜在的影响,人接触到酸雨会对眼睛和呼吸道产生刺激症状,对抵抗力弱的儿童和老年人的危害更大。因此,受酸雨危害的旅游地将对游客的健康产生影响。

4.大气飘尘及其危害

颗粒物污染是大气污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颗粒物按粒径可分为降尘和飘尘。降尘是指大气中粒径大于10μrn的固体颗粒物,由于重力作用容易沉降,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较短,在呼吸作用中又可被有效地阻留在上呼吸道上,因而对人体危害较小。飘尘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10μm的固体颗粒物,能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易随呼吸侵入人体的肺部组织,因而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

飘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飘尘能长驱直入侵肺泡,称为“可吸入微粒”。在吸入的飘尘中,一部分随呼吸排除体外,一部分沉积在肺泡上,沉积率随微粒的直径减小而增加,其中1μm左右的微粒80%沉积于肺泡上,且沉积时间较长,可达数年之久。大量飘尘在肺泡上沉积下来,可引起肺组织的慢性纤维化,使肺泡的切换机能下降,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病等一系列病变。②大气飘尘还是多种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它吸附的物质极为复杂,其中可能含有各种有机化合物、难溶性的各种金属化合物及放射性物质、硫酸盐及硝酸盐。研究表明,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绝大多数吸附在大气颗粒上,特别是一些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几乎全部吸附在5μm的小颗粒上。③飘尘还能散射和吸收阳光,降低能见度,致使儿童所受的紫外线照射量减少,肠道吸收钙、磷的机能衰退,使钙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造成骨骼钙化不全,成为佝偻病的起因,导致小儿软骨病。④飘尘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后,其中有毒有害物质能很快被肺泡吸收并由血液送至全身,不经过肝脏的转化就起作用,因此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5.沙尘暴及其危害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二者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的沙尘暴区属于中亚沙尘暴的一部分,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他地区。且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一是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另一个是从巴丹吉林沙漠东部,南至甘肃河西走廊,经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至库布齐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另外,在北疆克拉玛依地区、南疆的和田地区和青海的西北部地区是三个局地性沙尘暴区。我国沙尘暴的季节和月份变化特点是:春季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1/2,夏季次之,秋季(新疆地区为冬季)最少;按月份来看,4月发生频率最高,3月和5月次之,9月(新疆为12月或1月)

8

最低。另外,沙尘暴也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傍晚。有关研究指出沙尘暴的形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当其形成之后,携带沙砾的强劲气流所经之处,通过沙埋、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方式,使大片农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沃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致使有的农作物绝收,有的大幅度减产。它能加剧土地沙漠化,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交通和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产生重要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1993年5月5日一次特强沙尘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此次特强沙尘暴的影响范围总面积约110×104km2,涉及西北四省区的18个地市的72个县旗,1200多万人。据统计,在此次浩劫中,共死亡85人,失踪31人,伤264人。死亡和丢失大小牲畜几十万只头,受灾农田和果林与幼林等均达几十万公顷,数以百计的塑料大棚被毁,草场、牧场和盐场的基础设施、供电线路、公路和铁路等破坏都十分严重。此外,沙尘暴大大加快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其间接损失是无法估算的。

沙尘暴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并可直接影响旅游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在沙尘暴频发的旅游区,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

第三节 地质环境对旅游者的影响

一、地质地貌环境概述

地质环境主要包括地球的地壳和地幔的上部,地球的内部结构并不是“铁板一块”,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明显的内部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作为太阳系内行星之一的地球,大约在46亿年前成分很均匀,但是在小星体撞击、放射性元素衰变等因素影响下,地球内部温度很快升高,地下一定深度的物质发生熔融,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等高密度低熔点物质向地球中心部位沉降聚集形成地核,其释放出的重力能又转化成热能进一步导致地球内部的对流和分异作用,低密度物质向上浮动,冷却形成原始地壳,逐渐形成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即由地球的中心至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见图4-3)。 (二)地球的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

至今,地球上已经发现92种稳定元素,这些元素大部分组成化合物或者以单质的形式(矿物)聚集在岩石中。从化学角度看,元素在不断地改变着它们的存在场所或组合形式,永恒地处在无

9

休止的迁移与变化之中。

2.岩石类型

在自然界,通常把天然形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的元素组合式化合物称为矿物,把矿物的集合体称为岩石。在地球表层,至今已经发现了3300种矿物。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者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3.各类岩石的分布

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上部主要由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从地表向下16km范围内火成岩和变质岩的体积占95%。地壳表面以沉积岩为主,其分布面积约占大陆面积的75%,海洋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二、地质地貌对旅游者的影晌

地貌就是地表形态。风景造型地貌是最直观引人瞩目的旅游资源,具有特殊的地貌造型,能够充分显示鲜明个性,如山地、火山、丹霞、岩溶、黄土、沙漠、峡谷等。联合国自然遗产主要以地貌和生物资源两方面作为评定的主要基础。地貌风光突出的地方通常被评定为各级风景名胜区,如桂林、九寨沟、张家界等。

旅游地貌资源一般具有雄、险、奇、秀、幽、奥、坦、旷、名、珍的特性,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同时具备考察、研究、健身、疗养等功能(见表4-5)。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求知欲望逐渐增强,许多旅游者特别是青少年旅游者,希望通过旅游一方面愉悦身心,达到放松休闲的目的;另一方面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游客们在参加以地质地貌内容为主的文化科学旅游时,那些直观性很强的各种景观满足了游客的求知要求,激发了游客学科学、爱科学、积极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一)山地地貌旅游

山地是大多数旅游区构景的主体,自然风景的骨架是山地地貌全景或侧景的总体反映,除了雄伟陡峻、优美俊秀的总体感觉外,山地还以其多变的小气候,丰富多彩的景色和生物吸引人们去避暑、探险、考察。我国山高而多,作为旅游胜地的风景名山亦不胜枚举。登山游览、探险猎奇、科学考察、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强健身心成为游客必不可少的旅游活动。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对山有着特别的精神寄托,一些高耸入云、难以攀登的雄险山体被皇家视为“通向天界的阶梯”,受到皇权的保护,在山体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形成了“中华五岳”;宗教也将高大险峻山体视为“神府仙居”,选为寺庙所在地,得到宗教保护成为宗教名山;民间将涵养水土的山林视为“龙脉”加以保护,形成“龙山”。这些被保留了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

10

山体,是十分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王柯平,2000)。

我国南方山丘低垂平缓,线条圆润,银笔幽深,以阴柔之美为景观特征,即“东南之山多奇秀”,看到秀美的地貌人们会产生一种平缓、亲切、轻松、明净、放浪、舒坦、闲适、宁静、愉悦、淡远或心平气和的快乐心境。与秀美相对而出的是北方山体的壮美,旅游者在观赏感受方面,往往表现为紧张、危险、悲壮、敬仰、豪迈、痛快或狂喜等体验。

1.一般山地旅游

一般山地海拔较低,远离城镇,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少,较多地保持了原始的风貌,不费太大的力气就能观赏到,老少皆宜。海拔2000m以下的山岳地区,因其阳光充足、气压适中,空气清洁,夏季凉爽宜人,旅游者在此度假疗养,能使呼吸加深,肺活量增大,促进和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内氧化过程,有益人体身心健康。因此,一定海拔高度以内的山地气候对身体有益。国内外老年问题科学研究发现,大多数长寿者都生活在海拔1500~2000m的山地条件下,广西巴马县是个山区县,也是我国著名的长寿县,那里的人之所以健康长寿,主要因为那里气候宜人,空气清沽,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普遍高达1000个/cm3以上,有益于人体健康、长寿。

2.山岳冰川旅游

山岳冰川地区气候酷冷、多变,气势宏大的冰峭随时可见,这些被白雪和冰川覆盖下的山体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大自然的洁美与严酷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和生活在当地的居民常常将其奉为神,畏惧和敬慕之情使他们拜倒在大自然的山岳冰川之下。

在山岳冰川探险的旅游过程中游客要十分注意安全问题,因为海拔升高,气压降低,超过一定的限度,人体会感觉不适。夜间,如果房间小而室内人员多,又是关闭门窗,必定会加重缺氧,引起肺水肿或高山昏迷,旅游者应该加强警惕。高山上,一般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高山反应越严重,发病率越高。 (二)高原旅游

高原是地球表面的一种特殊自然环境,高原上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征,巨大的异质性和神秘性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被称为“世界的第二极”、“世界屋脊”的中国青藏高原是许多旅游者向往的地方。但是由于高原存在一些特殊的环境条件和胁迫因素,例如寒冷、低湿、多风、缺氧、强辐射、侵蚀作用大、土层薄、化学因素异常等现象,它们均可能对旅游者的健康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1.高海拔缺氧与健康

高海拔导致一系列特殊环境特点,缺氧是对人体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条件。空气中氧气含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短期进入高原的旅游者将经受由于氧分压下降所产生的缺氧胁迫影响。在高海拔低氧环境下,人体的生理负荷增加,主要表现在心率和能量代谢上升,血液氧饱和度降低(见表4-6)。心率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快,与平原相比,在海拔2260m、3000m和4100m时心率分别增加16.60%、21.3%和33.8%;而血氧饱和度则随海拔增加而降低,导致工作能力下降。

11

研究证实,在青海省海拔2000m、3000m和4000m高度上,旅游者的工作和活动能力比平原地区分别下降10.1%、29.2%和39.7%。

低海拔的旅游者第一次进入2500m或30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常常出现呼吸急促、脉搏加快、头痛、恶心、疲劳、失眠、定向力障碍和一般不适等;同时,在高海拔地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使低海拔的新来者不能输送足够的氧,从而影响正常呼吸作用和心血管的功能,导致形成高山病的高危险性。

2.高海拔太阳辐射和紫外线辐射与健康

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透明度好、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是中国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地区,年平均日照量1600~3400h。太阳辐射是预防疾病、增强人体健康不可缺少自然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它对健康有良好的作用。某些疾病如软骨病、风湿性关节炎、佝偻病等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可利用太阳辐射进行治疗,即所谓的“日光疗法”。据研究,适当晒晒太阳,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对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物理化学过程,它可以改善睡眠,增强肌肉的功能,使人心情舒畅。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可以加速皮肤的再生过程,有利于伤口愈合,对机体的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作用。

紫外线对人体有双重作用。紫外线对细菌和某些病毒有杀伤作用,而紫外线的不良作用则表现为可以引起日晒皮肤炎、皮肤红斑、水肿、色素沉积、皮肤角质增生、皮肤癌等。藏北高原的紫外线高于平原2.5倍,海拔越高,强度越大,每升高100m,紫外线强度增加1.3%(谭见安等,2004)。

(三)喀斯特地貌旅游

喀斯特地貌不仅具有秀美的地表构景地貌,而且还有绚丽多彩的地下构景地貌。地表构景地貌主要有峰丛、峰林、孤峰及其与洼地、谷地、平原的组合,其中以发育完美的峰林谷地最具旅游价值,甲天下的桂林以较大的峰林与宽阔的溶蚀谷地的地貌组合名扬天下,成为梦幻般的中国水墨绘画的主要对象;独特的峰丛洼地组合往往对考察与探险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此外,石牙也具有很高的构景价值,各种大小的石牙神似各种各样的动物或其他物品。地下构景地貌有溶洞、地下河、暗河、干谷等景观。在溶洞中发育着千奇百怪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以及科学探险价值(地下迷宫)。溶洞中具有特殊的小气候环境以及水文环境,如阴暗、潮湿、冬暖夏凉、空气不流通等特点,因此,对旅游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丹霞地貌旅游

丹霞地貌以其丹崖碧水为其主要特色,红层盆地中多有河溪流过,石柱、石峰、悬崖、洞穴、天生桥等独具魅力,并组成形态各异、拟人似物惟妙惟肖的奇特形态,加上紫红岩层色调同中国传统上表现权威、富贵、吉祥的色调一致,也与中国宗教崇尚的主色调一致,从环境角度加强了庄重、威严、神圣的神秘感。这种自然风光与神秘意境的结合,使丹霞地貌分布区构成一种奇特的风景地貌,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形成了众多的风景旅游胜地,我国有20多处国家级风景

12

胜区与丹霞地貌有关(朱诚,2000)。

我国丹霞地貌存在南北差异,南方的丹霞风景区,因地处温湿气候带,常有大大小小的溪流蜿蜒于群峰之间,使得丹崖、秀水、青山相互衬托,山水林洞多样统一,造型与呈色瑰奇绚烂,深深透露出南方丹霞特有的缔丽清婉与雍容祥和的韵味,符合大多数人好奇、求新、审美的基础感应,在回返自然、观光览胜方面具备潜在开发价值(周学军,2000)。北方已发现的丹霞地貌数及知名度高的国家级丹霞名胜区都远不如南方,但北方丹霞景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丹霞奇景与石窟艺术和宗教文化的紧密结合。高超绝伦的石刻艺术和雕塑壁画、历代名人题刻和庙宇建筑等,都为缺水少树的单纯丹霞风光增色不少。如甘肃的麦积山和炳灵寺等,真正达到了“丹霞为宗教增秘,佛光令丹霞生辉”的完美统一。

丹霞地貌特有的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阳刚美吸引旅游者,使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整个风景名胜区更具吸引力。丹霞地貌以其独具魅力的形态、变幻多姿的造型、鲜亮的色彩、不同的组合形式等,形成很高的观赏价值。丹霞地貌属特殊的地貌类型,其形成演化都具有其独特的科学价值和科学普及价值,可为科研工作者和青少年提供研究和科学普及的场所,以研究和普及地表形态的形成演化、地壳演变、古环境演化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可促进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旅游资源学等学科研究与知识普及。丹霞地貌以其峰柱险峻陡峭、沟谷幽深曲折为其基本形态特征,形成迷宫般的景观分布,可开展沟谷探险、攀崖探险、体育健身、漂流等旅游活动。

(五)土林地貌旅游

土林地貌与丹霞地貌在发育演化与旅游开发上有着不少的相似处,如形成的物质基础大多是河湖相陆源碎屑沉积,沉积后都发生过淋溶作用,后经抬升而导致流水切割、重力崩塌,形成造型多变、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都可开展观光、科考、科普、生态、探险等旅游活动,旅游主题与特色鲜明。两种地貌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如土林发育形成的地层沉积年代晚于丹霞地貌形成的红层,颜色多变,成岩化程度低,发育的形态类型较丹霞地貌略少,不及丹霞地貌广泛、缺乏秀色和较少有人文内涵等。

土林地貌分布区往往植被稀少,土壤贫婿,水土流失严重,显得荒芜粗矿,具有景观的原始性、地貌的独特性等典型特点,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科学考察和科学普及价值。从生态旅游的角度来讲,可使旅游者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破坏状况及破坏后引起的严重后果,使旅游者通过观察、考察、宣传等逐步树立起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达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目的。

(六)荒漠地貌旅游

荒漠是指在干旱、极端干旱地区降雨量不足200mm,年蒸发量超过2000mm甚至5000mm的条件下,地表裸露植物生长极为贫乏之地,即所谓的“不毛之地”。荒漠作为生态旅游资源,不是以“山青水秀”引发人们感官的愉悦,而是以它一望无际的旷远之美来吸引游客。此外,在荒漠生态系统中,生命于逆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13

即丰富的“生态美”内涵。人们对荒漠的生态旅游价值过去认识不够,随着游客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环境科学意识的增强,荒漠的生态旅游价值将日益提高(杨桂华,2000)。

在荒漠,最常见的是风蚀地貌景观,其以类型齐、特色性强、品质高等成为干旱区荒漠旅游资源的精品。垄槽与劣地、蘑菇林、大峡谷、戈壁等风蚀地貌景观,以及耐旱植物红柳、胡杨林,黄羊、野骆驼等野生动物,加之如海市蜃楼、干极和火盆等干旱气候奇观,使荒漠成为干旱区旅游资源的“百科全书”,具有博大、古朴、原始、粗矿、神秘和独一无二的垄断性地位。荒漠个性化突出,具有冒险性、探索性、带有异域风情和刺激色彩,与东南沿海的地域环境、文化背景形成强烈反差,对沿海经济发达区的城镇居民有较强的吸引力,顺应了现代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因此,可将荒漠开发建设成集休闲度假、荒漠猎奇、科考探险与体验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赵兴有,2002)。

三、地质特征与元素分异对旅游者健康的影响

大陆的形成历史约有40多亿年,在这个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岩石和沉积物。我们居住的大陆正是由这些各种各样地球历史时期沉积的岩石和沉积物组成的。约有近80%的陆地地表分布的是地史时期沉积的古老岩石和沉积物,特别是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区这些长期处于风化剥蚀的地表环境,往往是各种地方病的分布区。旅游者到这些区域旅游的时候要采取正当的防范措施,防止受到地质伤害。

1.地台稳定区的元素特征与健康

地台及大陆构造中相对稳定的地块,大多数地区地质环境稳定,地震活动少,所以元素在地台的分布呈现不均匀的状态。我国北方的饮用水型氟中毒往往与聚煤盆地密切相关(见图4-4)。美国大平原的一些大区,生物中存在着中毒含量的硒,这些硒大概来自白垩纪由火山活动沉积富含硒的页岩、砂岩。而在美国俄亥俄州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等地属于低硒地区,作物含硒量低,引起生物产生硒缺乏病。中国72%以上的地区处于缺硒和低硒带,大约3亿人口膳食硒的摄入严重不足,导致心血管病、癌症、白内障、大骨节病、克山病等与缺硒有关的疾病严重发生(谭见安等,2004)。

2.地壳活动区的元素特征与健康

中国是著名的地质构造复杂区,也是多山之国,地壳活动区往往在山区,而且集中在一些高差较大的山区,岩石构成复杂,这些地区往往是各种地方病的分布区,因为在地质历史时期,这些地区往往岩浆活动频繁,岩浆活动给岩石带来了丰富的硒、砷、氟等元素。例如,秦岭一祁连、昆仑一唐古拉、天山、大兴安岭等地区,山大沟深,岩石大多裸露,土地贫瘠,是中国著名的贫困地区,同时也是地方性硒中毒、呆小症等多种地方病的高发区。

四、地壳岩石矿物成分的异常对旅游者健康的影晌

14

影响元素分布的因素很多(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但是区域地质是元素进行迁移的背景,人体的健康与地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中国北部和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易迁移的元素在地表富集,主要形成元素过程的生物地球化学省,流行中毒性生物地球化学疾病;中国东部和南部湿润地区,生命元素容易淋溶流失,主要形成元素缺乏的生物地球化学省,流行元素缺乏的生物地球化学疾病。 (一)氟中毒

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之一,它占体重的0.00035%左右,属于微量元素。人体对氟的需求有严格的定量,摄入过多或过少的氟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正常人每天需从饮食中摄取2.5~5.0mg的氟,其中60%~70%来自饮水,而且人体对水中氟的吸收率高达75%~90%。所以氟中毒病主要是因为饮食高氟的水或食物,人体氟钙结合生成氟化钙沉淀于骨骼和软组织中,造成血液中钙含量降低,使骨质硬化,引起骨细胞的代谢障碍,重者可以引起脊柱弯曲、四肢变形等氟骨症。

1.病区分布及地质环境特点

氟病区的分布与气候条件、特定的岩石的矿床地质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在花岗岩和碱性岩浆岩风化壳、萤石矿和磷矿等地区氟含量较高。慢性氟中毒多发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地下水径流条件不好,交替滞缓地带,由于这些地区地下水富集氟,使水土、作物中含氟量均超出正常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都有该病的存在,其中亚洲的印度、中国、日本、朝鲜,欧洲的俄罗斯分布比较广。印度的氟病区病情尤为严重,有的地区用X射线检查发现氟骨癌率超过50%。中国氟斑牙患者有4000多万,氟骨患者有260万人。比较集中的是北方,例如黑龙江三肇、吉林白城、辽宁朝阳、内蒙古赤峰、山西大同、陕西榆林等地区。

2.旅游者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旅游者前往高氟地区旅游最根本的预防措施就是尽量少饮用当地高氟的水,减少氟的摄入量。此外,应尽量远离矿井等高氟区域。 (二)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症状的地方病,据研究该病与低硒环境有关。硒是生物体多种酶和蛋白质的重要组成成分,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参与多种生理生活作用。硒的抗氧化性对体内已经形成的过氧化物有解毒的作用;参与辅酶的合成,有保护心脏、肝、肾和增强免疫的功能;调动人体抗癌因素,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等功能。地方性缺硒可导致克山病。

1.病区分布及地质环境特点

克山病多分布于地质剥蚀区以及历史上上升运动与下降运动的交接与过渡地带,如低山丘陵和山前倾斜平原之间;剥蚀地形与基地型的过渡带;区域性的分水岭两侧或四周,地形低洼区

15

如山间盆地、洼地、平原的闭流洼地、流水补偿的低地。中国的发病区主要在北起大兴安岭的黑龙江畔,呈东北一西南走向或狭长状延伸至云南、西藏;刚好处在中国东南季风湿润带和内陆干旱带之间的过渡带,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西藏等十几个省区。

2.旅游者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旅游者前往克山病多发地区进行旅游前期,应在医生的建议下,适量服用亚硝酸钠,或者尽可能使用“加硒盐”,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三)碘缺乏病

碘缺乏通常的症状是甲状腺肿。碘主要来源于食物、水和空气。食物是人体摄取碘的主要途径,占总摄入量的80%。科学家们推断碘元素的缺乏主要是由于第四纪冰川消退以后,随着冰河融化消退,一方面地球表层富含碘元素的土壤冲刷到海洋之中;另一方面几千万年的降水、风化、淋滤作用使地表自然环境持续处于缺碘状态。

1.病区分布及地质环境特点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的甲状腺肿患者不少于5.67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主要病区分布在阿尔卑斯山脉两侧的国家、南美安第斯山、亚洲喜马拉雅山地区、非洲的刚果河流域。中国除上海外,各地省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缺碘人口达3.74亿。从目前中国缺碘重病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区、河流上游地区、山前阶地冲积平原一带。这些地区降雨量大,地下水位高,加上地表植被的破坏,促使了土壤中碘的溶解分离和流失。山地越高,地形越陡峭,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患病率越高(谭见安等,2004)。

2.旅游者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旅游者如果到碘缺乏的贫困山区旅游,最常见的预防碘缺乏的办法就是食用加碘盐和海产品(海带、紫菜),这些食物中富含碘,而且容易被人体吸收。此外,要特别注意加强营养,从而达到增强抗病防病的能力。 (四)砷中毒

砷主要以硫化物形式存在,如雄黄、雌黄、砷黄铁矿都是有毒的。砷化氢、砷酸钙、砷酸铅等都对人、畜有毒。在高砷环境条件下就会流行砷中毒疾病。长期吸入砷或其他化合物的尘埃或气体可引起砷中毒,患者除有头痛、头晕等症状外,突出表现就是皮肤受损,症状为皮肤色素沉着,皮肤角质化过度及皮肤癌,也可能有胃肠功能障碍、肝脏肿大及四肢麻木等症状。

1.病区分布及地质环境特点

生物地球化学地方性砷中毒是一种较常见的地方病,目前已知20多国家有不同程度的砷中毒流行,如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新西兰、巴西、智利等许多国家均有发生;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在台湾、内蒙古赤峰和新疆奎屯发现了砷中毒,在90年代于内蒙古河套和山西大同等地区发现了砷中毒。中国是砷中毒较严重的国家。

16

2.旅游者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旅游者在当地应注意饮用水的卫生,最好使用低砷水源或者经过消毒、降解后的水;另外,及时补充维生素,抵抗砷中毒。

五、地壳的物理特征对旅游者健康的影晌 (一)地热与健康

“地热”是地热资源的简称,常指能够经济地为人类所利用的地球内部的热资源。它是地球内部蕴藏的放射性物质衰变所产生的巨大的热能,有人称之为“大热库”。据估计,地球内部的热每年散发到大气中的热量达1.089×1021J,大大超过火山和地震活动所释放出的总热量。此量虽大,但因分散,能够直接利用的地区有限,只有在地球内热相对富集的地区,如近代火山活动、构造活动强烈地区,并达到为人类能够开发利用程度的地热,才构成可利用的地热资源。

一般来说,温度较低的地热水,矿物质绝对含量较少,但其中某些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含量可达到饮用矿泉水标准,可作为饮用天然矿泉水开发利用。温度较高的地热水,矿物质含量较高,可含多种达到医疗矿水标准的物质组成,一般可作为医疗矿水开发利用。我国古代对温泉的医疗保健功能早有记载。汉代张衡在“温泉碑”中提到温泉浴可治病;《水经注》中曾提到:“大融山石出温泉,疗治百病”。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庐山温泉可以治疗疥癣、风湿和杨梅疮等。温泉之所以具有医疗功能,主要是由于其温度、压力、浮力的物理医疗作用和各种化学成分引起的药物化学医疗作用的综合结果。另外,早在15世纪,欧洲就有温泉美容的说法,沐浴温泉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且温泉本身的矿物质透过表皮渗入身体皮肤时,其美容中美肤效果更为突显。但是地热水中也不同程度地含有一些有害组分,如含氟地热水就会对人来造成危害,温泉旅游者应该加以注意。 (二)地磁与健康

地球仿若一个巨大的磁体,它的磁场虽然强度不大,在地面上大约只有(0.3~0.7)×10-4T,而且随着远离地面,其强度迅速衰减。但是,它和重力场一样,充满着地球本体及其周围空间,甚至在远离地心约10个地球半径处尚能从行星际磁场的背景中把它识别出来。地磁场除了因地区不同(在地球极区附近最强,由极区向赤道逐渐减弱)外,还随时间发生变化。根据地磁场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和来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基本磁场和变化磁场。基本磁场约占地磁场总强度的95%以上,是地磁场中的稳定部分,只随时间作缓慢的变化,它的绝大部分起源于地球内部。地球变化磁场数值虽小,但表现很复杂,主要由太阳微粒辐射和电磁辐射引起,它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反映地球外空的电磁过程,对研究外空的物理现象、空间介质的性质和运动都很重要。当太阳上发生强烈爆发,如产生大的耀斑时,所发射出的大量高能粒子使地磁场发生强烈的干扰——磁暴,会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如造成短波无线电通信中断,使高压供电系统发生严重故障,甚至诱发某些疾病,干扰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等。地磁场与太阳风相互作用形

17

成地球磁层,挡住大部分宇宙射线和高能电磁辐射对地上生物的伤害,造成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和生存的特定生态环境。此外,古地磁学的研究还表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磁场曾多次地改变自己的极性,不过它并不是瞬间地从一种极性状态变到另一种极性状态,而是经历了通常约几千年的一个过渡期。因此,地磁场是一种始终存在的物理环境因素,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乃至生物体中的每一个器官、组织、细胞以及生物分子无一不处于地磁场之中并受其影响。

医学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除了同包括诸如年龄、性别、民族、职业、饮食习惯、体力活动、精神状况、血压高低、血脂水平等大量内在因素有关外,还可能与决定环境状况的一些地区性特征,如当地的气温、光照、水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等有关。此外,还可能与地球基本磁场的分布状况有关。在对比了我国南方和北方冠心病、高血压发病率和东亚大陆磁异常的地理分布的关系后,郭增建发现,在东亚大陆磁异常区及其附近,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病率较高,而远离该磁异常区,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从而提出了东亚大陆磁异常可能与我国冠心病和高血压北方多于南方有一定相关性的看法。顽固性头痛是一种久治难愈的自觉症状,在我国常采用活血化瘀、解热镇痛、镇静及肌肉松弛剂等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在国外则采用抗内源性诱痛物质来治疗。龙飞等人提出了一种不服用任何药物而只改变睡床方位的办法,对那些不能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在对年龄为25~76岁头痛持续5~50年的30个病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治疗中,将其睡床纵轴改为东西向,取得了90%治愈和10%好转的治疗效果。张兆庆等人根据医学、生物电磁学、解剖学、力学等理论认为,从健康的角度考虑,睡觉取南北方向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对睡眠有好处,因为如果沿南北方向睡觉,人体内部沿头到脚方向分布较多的血管中,离子运动的方向和地磁场磁力线方向平行,从而对睡眠产生的干扰信号小;第二,容易清除血管壁上的沉积物,防止血栓形成。因为如果沿南北方向睡觉,在睡觉时通过不自觉的仰卧、左侧卧或右侧卧,科里奥利力会把血管壁上刚刚沉积的有害物质冲走(曾治权,1996)。 (三)放射性同位素与健康

1.放射性对旅游者健康的影响

放射线是由放射性元素发出的射线。所谓放射性元素,是指这些元素的原子核不稳定,在自然界的自然状态下不断地进行核衰变,在衰变过程中放射出α、β、γ射线和惰性气体氡气。这些放射线对人体健康有害,可以引起肺癌、白血病和放射性病等病症,危及生命。氡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摸不到看不见的放射性气体,它广泛存在于岩石、土壤和水体中,不同岩石和不同类型的土壤放射性元素含量不同,一般情况下花岗岩中放射性元素含量较高。氡气对生物具有较强的杀伤力,被国际组织定为A族致癌物,因而被称为“隐形杀手”。

在中国著名的地质景观和风景名胜中,岩洞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岩洞所处的地质环境特殊,易发生氡气及其子体的伏击,导致洞内浓度过高,有的甚至超过放射性矿区坑道作用以上最大容许浓度,危害游客的健康。旅游溶洞中氡气和子体的浓度大小取决于地质因素(组成溶洞的岩石

18

和洞内沉积物的氡含量、断层和裂隙的发育程度、地下水的氡含量及水量等)和溶洞的特征(溶洞的大小、类型、深度、通风条件等)以及观察时间。

2.防治

旅游者进行溶洞旅游的时候,要注意以下方面以防治氡气对人体产生伤害。

①要注意避免进入岩石、土壤中放射性元素高的溶洞。例如,湖南奇梁洞岩石中镭的含量较高,相应的氡和子体浓度也较高(氡平均值为1530.1Bq/m3);而九天洞岩石中镭的含量较低,相应的氡和子体浓度也较低(氡平均值为360.3Bq/m3)。

②要注意了解溶洞的特征。就单体溶洞而言,厅堂式溶洞由于洞高、空间大,洞体短,通常由多个洞体,自然通风率高,在相近的地质条件下,洞内氡气和子体浓度较低。而通道式溶洞氡气和子体的浓度就较高。若只有一个洞口,这类溶洞尤其是最深处氡气和子体的浓度最高,游客尽量减少在那里停留的时间。

③游客要把握观赏的时间。夏季洞内氡的浓度比冬季高出295倍之多,年变化中1~2月浓度最低;而每年5~10月是旅游的黄金季节,氡对游客和洞内旅游从业人员危害极大。

六、地质灾害对旅游者的影晌

地质灾害是自然或人为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并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的灾害事件。它不但可以以自然态的物理形式危及人类和社会(见图4-5),而且可以以自然态的化学形式危害人类(谭见安等,2004)。各种地质灾害不仅对旅游者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危害,而且对旅游者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例如,1994年10月15日,青岛盼山龙潭瀑山洪暴发,导致17名游客罹难。

1.地震与健康

地震是由于地球深处地壳运动能量的突然释放造成的,可以造成建筑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在断裂带(断层)上,尤其是板块构造的结合处,是最危险、最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全球可以分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等。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地震及其他各类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分别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地震可使地面产生许多变化,强烈的地震能引起山崩、地裂、墙倒和屋塌等破坏现象,并对人类、生态和环境诱发出许多附带效应;尤其是在现代化程度日趋提高的今天,地震对各种基础设施的管道造成的损失更加不可估量。地震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是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便是在地震的过程中,由于地面强烈震动引起的地面断裂、变形、冒水、喷砂、建筑物损坏和倒塌对旅游者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但是间接影响往往造成的损失和灾难更大,例如

19

由于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水坝决口,震后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引起的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毒气泄漏以及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等对旅游者生命的威胁。地震还会给旅游者造成一种无形的伤害——心理创伤,使灾区旅游业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恢复。

2.火山爆发与健康

火山喷发是在地下深处呈熔融状态的岩浆物质,在高温条件下,因地壳运动岩层发生断裂,致使聚集在地下岩浆的压力减低,岩浆沿断裂向地面运移,直冲出地表,形成有不同类型和规模强度的火山喷发现象。

火山喷发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它产生的熔岩流、炽热火山云以及地震、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都具有很强的杀伤破坏能力。在过去的400年中,大约有20万人因火山爆发而丧生。火山爆发不仅可以摧毁、掩埋与火山相距百公里范围内的城镇与唐民点,而且还可以引起全球气候与环境恶劣。

3.海啸与健康

地震与海底火山喷发都是引发海啸的原因之一。虽然记载海啸史例不多,但是其受灾范围大,危害严重。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发生40年来最强烈地震,地震震级高达8.9级,并引发海啸,波及的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尔代夫、缅甸和马来西亚,印度洋海啸遇难者总人数已经超过29.2万人。印度尼西亚受袭最为严重,据其卫生部称,该国共有23.8万人死亡或失踪。东南亚海啸带走了近30万人的性命,数以万计的家庭破裂,海啸给旅游者带来了灾难性的损失以及沉重的心理负担。

东南亚发生的连环海啸使包括普吉岛、马尔代夫等度假胜地在内的许多东南亚黄金旅游线路骤然中断,已经报名到东南亚旅游的游客纷纷退团。往年,从12月底到春节期间是预订东南亚春节游的高峰期,但是这次海啸使旅行社不得不暂停普吉岛、马尔代夫等相关国家的团队,大部分东南亚线路陷入瘫痪。一些著名的休闲度假地在这次海啸中受到严重的损坏,因此,旅游市场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这次灾难事件对游客造成的心理影响将会是更持久的。

第四节 水环境对旅游者的影响

一、水环境概述

(一)水环境的基本概念

水环境又叫水体环境,是指存在于地球表面上被水所覆盖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海洋、湖泊、沼泽、河流、冰川、雪山等地表水与地下湖泊、地下河流、地下径流以及土壤水等地下水所组成的水的总体系;还包括存在于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生物以及水底的泥土。 (二)水与生命及生命活动

水是生命系统中最基本、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要素。一切生物的物质构成中都

20

有水,一个体重70kg的人大约含有水分45~50kg,占体重的65%~70%(吴泳,2004)。

1.水的生理作用

一切生物的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水在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介质的作用,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养分,通过水把各种养分物质输送到机体的各个部分,又通过水把代谢物排出体外。人类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人们需要用水清洁身体和衣物,洗菜烹饪,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水量将会不断增长。实际上,仅维持生活每人每天只需2~2.5L的水,但现代生活使水的用量大增。例如,巴黎居民每人每天耗水450L,纽约600L,芝加哥824L。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激增,人类对水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目前全世界对水消耗的增长率已经超过了人口增长率。

2.生活用水与健康

生活用水的获取难易、获取量与卫生状况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人的生活水平,对人群健康产生的作用是非常直接和明显的(见表4-7)。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全球居民的生活用水及其健康状况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估。据估算,1990年,世界人口的21%无法得到改善水的供应,2000年仍然只有47%的人口能够得到安全的水供应。

二、水资源状况对旅游者身心的影晌 (一)水资源概述

地球表面72%被水覆盖着,宇航员从太空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这些蓝色的水域实际上主要由三个大洋构成。据估算,地球上的水量约为1.4×109km3时,但其中海水占总水量的97%,高山和极地的冰雪占总水量的2%还多,剩余0.6%的水才是能为人类利用的地下水、湖泊和江河淡水(见表4-8)。

(二)不同类型水资源对旅游者的价值

水资源是人类的生存之本,水体生态系统对于水分调节、水分供给、养分循环、废弃物处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此外,水资源还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自古以来就流传“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名句。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水处处体现了智者的精神品格,水能随缘,能循理,能依器化形,能倾倚持平,既能恣肆澎湃,又能静谧如砾,即可涓涓细流,周流不止,又可湍急回旋,韵味无穷。中国传统智者,正是从阴柔的智慧之河中得以发荣滋长,也从水的奔腾中似乎体悟到物生而不穷,天运而不已的自然法则。

由于水具有形、影、声、色、甘、奇六个方面的美学特色,因此水体资源的旅游价值对游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功能。水对游客的吸引还表现在水与山体、水与生物、水与气候、水与建筑物等,通过相互结合、交融渗透,形成了许多奇妙、雅致的胜景(岳亮,1997)。水,可以海、湖、江、瀑、溪、泉、冰川等形式存在(李海娥,2003)。在众多的水体生态系统中,海滨、湖泊、河流

21

及温泉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见图4-6)。

1.海洋对旅游者的影响

(1)对旅游者心理的影响 海洋呈现一种与人类定居地最不相同的状态。任何陆地都是坚硬的,而海洋是柔软的;任何陆地都是有限的,而海洋是无限的,它覆盖着整个地球有边而无限;任何陆地以巍然不动为优点,而海洋则以永不停息的运动为特色。海洋还保留着历史、保留着不少未被现代文明侵袭过的古老的生活方式和尚未被人类涉足的地方。尽管每一个旅游地都有它的特色,而海洋则有着所有陆地上的旅游地都没有的特色和比陆地多得多的变幻和神奇。在海洋旅游中,人们进入水体生活,或者扬帆,或者游泳,或者在沙滩上戏水,甚或还可以到海底像鱼一样生活一下。海洋使人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心智活动都进入一种新的状态,体现了旅游的根本意义。所以海洋旅游是人类在旅游意义上最彻底的伸张。当大众旅游兴盛起来之后,海洋成了人们的首选,人们便不约而同地、“一往情深”地奔向了海洋(李隆华,2003)。

(2)对旅游者生理的影响 海水比热容系数大,海滨气候适宜,气温变化不大,能够使人体内的代谢稳定,内脏负担均衡,对人体健康起着稳定作用。海水中含有多种元素,对某些细菌和病毒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海水浴加日光浴对皮肤病等疾病有一定疗效。海浪的撞击能够产生大量的负离子,这种含有高浓度的负离子空气,具有镇痛、催眠、止咳、降压、减轻疲劳等作用,使人心旷神怡,对健康大有益处。海洋旅游还可品尝到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海产品。大海辽阔浩瀚、开阔大度,在海滨观光能够涤除烦恼,开阔胸襟,在汹涌澎湃的波涛中游泳、冲浪、划船有利于锻炼坚强的意志、陶冶情操。

2.温泉对旅游者的影响

理疗型旅游一般适宜于温泉地带的开发。温泉由于是地壳深处的地下水受地热作用而形成,一般含有多种活性作用的微量元素,有一定的矿化度,泉水温度高于30℃以上,用于沐浴对身体有显著的医疗效果和消除疲劳的功能,对肥胖症、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轻度心血管疾病、皮肤病等的治疗都有特别疗效。故古人很早就将温泉所在地开辟为疗养之地,如我国著名的华清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温泉开发的深度和力度加大,目前,全国各地均能见到的温泉疗养区,是游客享受大自然的佳境。

3.湖泊对旅游者的影响

地面上陆地积水形成较宽广的水域称为湖泊。湖泊旅游是利用湖泊富于变化的水文形态、生动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文积淀和相关的游乐设备设施,向旅游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产品(周玲强,2003)。

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度假区基本上都在海滨和湖泊区域。例如,日本箱根的芦湖,周围温泉资源丰富,成为度假旅游和休疗养的胜地。中国首批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就有4个是以湖为依托的。坐落在讷谟尔河畔的五大连池是火山喷发时阻塞形成的堰塞湖,其区域内有世界三大冷泉之一的药泉,具有很高的疗养价值。因此,在湖泊的周边,已建成数十家疗养院,成为许多病

22

员寻回健康的福地。

4.城市水体对旅游者的影响

水是城市的生命。一方面,城市水体具有调节和改善城市气候、水文,净化环境,减少洪涝灾害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另一方面,有了水的城市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城市层次更加丰富,分外有活力。城市中,具有开阔水面的区域往往会成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休闲地域。人类与水有天然的感情,城市滨水区正是满足了久居“钢筋水泥”中的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需要。

城市滨水区多数是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积淀较为集中的所在,是展现当地特色建筑文化的窗口。许多城市的滨水景观本身(如杭州西湖、武汉东胡、无锡太湖、苏州霄口和昆明滇池等)就是城市的标志和旅游形象,在游客心目中直接代表着城市的吸引力,如上海的外滩、珠海市的情侣路、重庆市朝天门广场等。珠海的情侣路以其宽敞的临水绿化空间闻名于世,通过沿海岸线建设一条滨海道路,把青山、绿水、褐石和蓝天有机地组合在城市空间中,有效地保护了岸线的自然形态,并保证了岸线的开放性,创造了充满自然气息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通过滨海道路的开发,珠海市更好地展示了其海滨城市的特色,并为城市的旅游、休闲、观光及房地产开发等活动提供新的载体(吴必虎,2002)。

三、水体污染与旅游者健康

人天生对水有一种亲近感,在享受水体旅游产品时人们往往很怡然自得或陶醉沉迷,正因为这样,常常会带来一些危险问题,这就要求在设计、开发水体旅游产品中尤其要注重安全性,让旅游者真正放心地充分享受水的魅力。另外,在一些理疗健身的水体旅游产品中,要特别注意对水质的测定和优化,保证不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真正起到水疗保健的作用。

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

水体受化学有毒物质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便可能造成中毒,如甲基汞中毒(水俣yu病)、镉中毒(痛痛病)、砷中毒、铬中毒、氰化物中毒、农药中毒、多氯联苯中毒等。铅、钡、氟也可对人体造成危害。这些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是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方面。

2.致癌作用

某些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铬、镍、铍、苯、胺、苯并[α]芘和其他的多环芳烃、卤代烃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期饮用含有这类物质的水或食用体内蓄积有这类物质的生物就可能诱发癌症。

3.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

生活污水、畜禽饲养场污水、制革、洗毛、屠宰业和医院排出的废水,常含有病毒、病菌、寄生虫等各种病原体,水体一旦遭受到污染并与人体接触后可能导致水媒型传染病的爆发,可能引起细菌性肠道炎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痢疾、肠炎、霍乱、副霍乱等。肠道内常见的病毒如

23

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人肠细胞病变孤病毒、腺病毒、呼吸孤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皆可通过水污染引起相应的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贾第虫病等,以及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等,也可通过水体传播。

4.间接影响

水体污染后,常可引起水的感官性状恶化。如某些污染物在一般浓度下,对人的健康虽无直接危害,但可使水发生异臭、异味、异色,呈现泡沫和油膜等,妨碍水体的正常利用。铜、锌、镍等物质在一定浓度下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影响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氧化,使水体的天然自净能力受到抑制,影响水体的卫生状况。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各景区的环境压力与日俱增,水体、大气、植被、土壤皆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特别是水体污染最为明显、最为直接,加剧了水资源利用的压力。据报道,黄山景区宾馆饭店、公厕及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逐年增加,已达110×104m3/a左右。一些游客比较集中地段附近的水体水质已达不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对游客的身体健康以及感观享受造成一定的影响(梅一峰,1999)。

第五节 土壤环境对旅游者的影响

土壤是人类环境极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土壤具有复杂的结构以及特殊的生物、化学和物理性质,它为初级生产者——植物提供水分和营养。“万物土中生”,除了极少部分食物来自水体外,几乎所有的人类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同时,土壤又是大多数生物死亡后的最终归宿。

一、土壤环境概述

覆盖在地球陆地岩石层上由岩石经常年累月风化和有机物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能生长植物的 1.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一种疏松的物质,它之所以疏松,是因为它内部大约有一半是孔隙;在土壤内部:气、液、固三相共存,而且它是一个极具活力的有机整体。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了矿物性固体、有机质、微生物、水和空气五大部分。虽然它因时因地而异,但大体上都是前三者约占1/2,而后两者也约占1/2。前三者为固态,后二者为液态和气态,存在于孔隙之中(见图4-7)。土壤的各种成分中,矿物质和有机质这些固体紧密结合,好比人体内的“骨与肉”(矿物质是“骨”,有机质是“肉”);固体颗粒之间大小不同的空隙中充满了水和空气,孔隙中的水可上下左右运行,好比人体内的“血液”,孔隙中的空气经常与地面的大气交换,好比人的呼吸。

2.土壤的基本功能

土壤的肥力实际上是土壤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生物特性的综合反映,形成了土壤独特的功疏松表层。

24

能。土壤的肥力是指土壤所具有的向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的能力。由于植物是通过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糖类化合物的,而土壤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中起到了“后勤部长”的作用,它源源不断地通过植物根系向植物供应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水以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氮、磷、饵及其他微量元素等养分。土壤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过滤与净化作用。土壤可以过滤掉降雨渗入水中的很多元素,改变这些元素的化学形态,使它们变得无害,并将它们循环利用。②吸附作用。土壤具有保持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能力,防止这些营养元素随降水渗漏。③转化与运移作用。在土壤中存在着很多的微生物、动物以及植物的根系,它们对养分的合成、分解、转化、运移等过程具有重要作用。④存储作用。土壤可以存储水分和营养物质,并在植物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来。⑤缓冲作用。土壤对冷暖变化、干湿变化、机械压力、酸碱变化、污染物输入等外界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二、土壤环境对旅游者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旅游景区和旅游者及许多生物是生存和生活在土壤环境之上或之中的。因此洁净的土壤环境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健康、繁衍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史德明,1995)。它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者赖以游憩的主要场所

旅游者无论是在旅馆还是景点,都是建筑在土壤之上的,洁净的立地环境为旅游者的健康提2.旅游区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载体

旅游者满眼的苍翠欲滴的植物是靠土壤的支持,一方面它是植物挺立生长的支持体;另一方面又是植物发育生长的基质。通俗一点说,土壤可以让植物“吃得饱、喝得足、站得稳、住得舒服”。

3.旅游六要素的主要基地

旅游者旅游必不可少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都要以土壤作为基地,特别是旅4.景区固体废物处理的天然场所

土壤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它能使一些污染物得到稀释、交换、降解、迁移和转化,并纳入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从而为整个旅游地的净化做出贡献,使旅游者可以在美好的环境中放松心境(见图4-8)。

三、土壤污染对旅游者健康的影晌 1.重金属污染

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家庭活动、废弃物处置、交通运输、金属矿开采和冶炼、制造业、游生活必需的农副产品,如特色的蔬菜、水果等,都需要土壤提供养分。 供了基础(张甘霖,2003)。

25

加工业、发电厂、废料场等。土壤中Pb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含铅汽油的污染和燃烧,土壤中PAHs(多环芳烃)和PCBs(多氯联苯)主要来源于废弃物的处置和大气的沉降。一般情况下,土壤中有机质、黏土矿物含量越多,盐基代换量越大,土壤的pH值越高,则重金属在土壤中活动性越弱,重金属对植物的有效性越低。

农作物体内的重金属主要是通过根部从被污染的土壤中吸收的。土壤重金属被植物吸收以后,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例如,1955年日本富山县发生的“镉米”事件,即“痛痛病”事件,其原因是农民长期使用神通川上游铅锌冶炼厂的含镉废水灌溉农田,导致土壤和稻米中的镉含量增加。当人们长期食用这种稻米,使得镉在人体内蓄积,从而引起全身性神经痛、关节痛、骨折,甚至死亡。

2.农药污染

农药在土壤中受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作用,按照其被分解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两类:易分解类,如有机磷制剂和难分解类如有机氯、有机汞制剂等;难分解的农药成为植物残毒的可能性很大。植物对农药的吸收率因土壤质地不同而异,它从砂质土壤吸收农药的能力要比从其他黏质土壤中高得多。不同类型农药在吸收率上差异较大,通常农药的溶解度越大,被作物吸收也就越容易。农药在土壤中可以转化为其他有毒物质,如DDT可转化为DDD、DDE。

旅游者吃了含有残留农药的各种食品后,残留的农药转移到人体内,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在人体内不易分解,经过长期积累会引起内脏机能受损,使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发生失调,造成慢性中毒,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杀虫剂所引起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问题,令人担忧。

3.放射性物质

放射性物质进入土壤后能在土壤中积累,形成潜在的威胁。由核裂变产生的两个重要的长半衰期放射性元素是锶和铯。空气中的放射性锶可被雨水带入土壤中,因此,土壤的含锶的浓度常与当地的降雨量成正比。铯在土壤中吸附得更为牢固。有些植物能积累铯,所以高浓度的放射性铯能通过这些植物进入人体。放射性物质主要是通过食物链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其次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可造成内照射损伤,使受害者头昏、疲乏无力、脱发、白细胞减少或增多,发生癌变等。此外,长寿命的放射性核素因衰变周期长,一旦进入人体,其通过放射性裂变而产生的α、β、γ射线,将对机体产生持续的照射,使机体的一些组织细胞遭受破坏或变异。此过程将持续至放射性核素蜕变成稳定性核素或全部被排出体外为止。

第六节 生物环境对旅游者的影响

生物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地区,它们在长期的适应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有规律且多样化的动植物群落,并成为地表最有特色和最生动的外部特征。随着环境污染与日俱增,人们“回归大自然、走向大森林”的要求日益强烈。作为旅游资源最活跃的成分——

26

生物资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旅游地位,以生物为主体的旅游资源也就随之成为众多旅游者最佳的旅游对象之一。

一、生物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美学熏陶

所谓生物旅游资源,就是指能给旅游者提供观赏、娱乐、疗养、科考、美食、工艺制作等多层次的旅游行为,以生物为主体的旅游资源。从它的属性讲,仍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范畴。生物旅游资源一般是指珍稀树种、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古树名木、古生物化石、成片的森林等。而体现在具体环境上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森林公园、植物园、动物园、观光果园、花圃、狩猎场、水族馆等,也属于生物旅游资源。

1.活力美

“活力性”指的是生命充满蓬勃旺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植物的生态美体现在永不衰竭地利用太阳能,转化太阳能维持自己的生命,孕育所有的动物,维持生态系统的运转,使整个大自然充满生气,显示出生命的活力。动物的美体现在各自永不停息的生命承续和运动,新生命的诞生、骏马奔腾,鱼游水中,无一不充满活力之美。微生物将动植物碎屑和残体分解为元素和简单分子归还自然,再从自然中诞生新的生命,将死亡变成生命,充满着新陈代谢的承续之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遵循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规律,使地球上洋溢着盎然生机。

许多城市,生态美正在日益减少,满目所见的只有钢铁和水泥建筑而成的“人工荒漠”,人为隔离着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途径,使生活在城市的居民从内心深处有一种疏远大自然的痛苦。人们回归大自然越来越强烈,因为只有到了大自然,人们才真正感受到人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令人振奋的生命活力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上(刘济滨,1995)。

2.和谐美

生物美的“和谐性”指的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惠互生的关系。在森林系统中,乔木为下层的灌木和草本提供阴生所需要的散射光条件,灌木和草本为乔木提供涵养水土的条件,这种系统内各组分的和谐共处,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生存条件,维持整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充满和谐之美。从进化的观点来看,动物之间“弱肉强食”的竞争同样充满着生命和谐之美。在人类社会中,人类效法自然,创造出名山中的寺庙、江河边的楼道、城市中的古典园林,同样充满着人作为一种生命与自然协调的和谐美(刘鸿雁,1994)。

3.创造美

自然生态美是动植物和微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中创造出来的。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上没有生命,不存在生命的活力美与生命之间的和谐美。生命的出现,给地球带来生机,生命的演化使生命本身和环境得以繁荣和完善,美也得以丰富。人是有创造力的,当人的创造力违背生态规律,这种创造力就变成破坏力;当人类的创造力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就能创造出优于自然生态美的人文生态美。面对目前地球的环境创伤,人类应积极寻求人类与自然的创造合力,恢复、重建和繁

27

荣地球的生态美(张金来,1998)。

4.参与美

从审美体验上,生态美与艺术美存在显著的差异,艺术美使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保持一种距离,而生态美使审美者融入到审美对象中,即生态审美具有参与性特征。当人们欣赏热带森林时,人本身就是热带森林系统的一部分,热带森林除了给人带来众多生物组成的繁荣外貌的美学享受,也给人带来呼吸必不可少的氧气;同时,热带森林所呈现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的和谐之美使人在感悟中得到心灵上的美学享受。

二、生物资源对旅游者健康的益处

生物具有独特的旅游美学特点及其表现形式,给游客美学享受,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的渴望,帮助游客深层次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完成旅游赏心悦志的最高境界。此外,生物旅游还有利于人们身体的健康。

1.森林对旅游者的影响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较高生态旅游价值的是森林、草原及荒漠,其中尤以森林的生态系统旅游价值最高。在世界及我国自然保护区中,半数以上均为森林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是指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进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并具有一定结构的特定功能整体。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止噪声、防止污染、保护和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森林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即旅游价值已为人们认识和利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森林具有以下功能:(a)负离子氧能使人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的免疫力;(b)一些植物分泌的芬芳气味能够杀菌和治疗某些人体疾病;(c)森林的美景能给人美的享受,陶冶情操;(d)森林中千姿百态的景物可以激发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e)森林中蕴含的大自然的奥秘能够激发人更深层次的认识生命的价值,热爱自然,树立自然环境意识。 2.海洋生物对旅游者的影响

海洋生物资源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按种类可以分为海洋鱼类资源、海洋软体动物资源、海洋甲壳类动物资源、海洋哺乳类动物资源、海洋植物资源。海洋中各种生物资源基本可以食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还可以从中提取为人类所用的各种有益化合物。另外,许多海洋生物的生活与行为方式可以给人以启迪。

三、生物污染对旅游者的危害 1.室内生物污染

现代很多旅游景区游客密度大,建筑增多,密闭空调系统普及,通风管道、冷却水系统和热

28

水系统都可能成为军团杆菌和某些真菌的擎生场所。1976年夏,美国费城发生的军团杆菌爆发流行,当时同一旅馆中有221发病,死亡34例(15.4%)。此后各国不断有军团杆|菌的发生,主要通过污染空气传播。近年来,从室内空气中分离到抗药性肺炎球菌、结核杆菌及流感病毒也常有报道。宾馆内地毯的普及,增加了过敏症的发病率,因为尘螨、皮毛常是引起过敏症状的致病因素(吴泳,2004)。

2.动物的传染病污染

苍蝇、蚊子、蝉卿和老鼠以及一些野生动物等都是人类疾病的病原体携带者。随着环境中小型食虫性鸟类的数量减少,导致害虫大量繁殖,一种能引起人体过敏性反应的杨树娥的|大量繁殖就是一例。野生动物的流行病污染已经扩展到很大一部分地区,并使原先无病的动|物种群也被感染上,造成野生动物资源的严重损失。20世纪80年代哈萨克斯坦就因巴氏杆|菌死亡了近60万头高鼻玲羊。1982年前苏联卡斯皮市因肉毒中毒症死亡了近100万头水|禽。在各种有动物传播的传染病中,近来对旅游业危害较大的就是禽流感。

禽流行性感冒(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烈性传染病。人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某些亚型的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前一般认为禽类与人类之间不易发生|流感病毒的直接相互传播,原因可能是禽流感病毒对人体细胞亲和力较低的缘故。但1997年5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例3岁儿童死于不明原因的多脏器功能衰竭,这是世界上首|次证实禽流感病毒H5N1感染人类,之后相继有H9N2、H7N7亚型感染人类和H5N1再次感染人类的报道,禽流感与人禽流感的关系开始备受关注。2003年12月中旬开始至今,朝鲜、越南、泰国、韩国、日本和中国等十余个亚洲国家先后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病原学检测显示均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目前已有20例(越南15例、泰国5例)确诊感染这种致命性禽流感病毒,死亡病例16例(越南11例、泰国5例),其中大部分为儿童,由此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人禽流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无性别差异,多呈急性起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多数患者有结膜炎表现,部分患者症状类似普通型流感。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等多种并发症。12岁以下儿童感染禽流感病毒后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患儿多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由于禽流感对旅游者健康的威胁,所以近年来禽流感区的旅游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如越南发生禽流感时,我国旅行社大部分都取消了赴越的旅游团队。

3.动植物对旅游者的直接伤害

在旅游过程中,一些生性凶猛的动物可能会给旅游者带来身体乃至生命的威胁。它们包括陆地旅游区内的熊、虎、狮子、野象和野猪等;水中的鲨鱼、鳄鱼、蛇等,鲨鱼经常出没在北纬30°到南纬30°之间的海域。在国家森林公园级自然保护区和海域中旅游的人们应该保持必要的谨慎。旅游区的管理者也有责任教育旅游者如何减少被动物攻击。有毒的昆虫萤咬是另一类容易引致游客身体伤害的原因。此外,一些植物也带有较强的毒性,如有毒常春藤、有毒橡树、有毒蘑

29

菇等,当旅游者接触到这些植物或取食这些植物时,会造成中毒或其他疾病。

第七节 旅游地生活环境对旅游者的影响

一、建筑环境对旅游者的影晌

建筑空间构成的环境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除了接触大自然的游览、观赏过程外,人们必须借助于建筑空间组成的交通、住宿、餐饮和娱乐设施及其提供的服务。不管任何尺度的建筑环境,都会对旅游者产生影响,因此一个成功的旅游区或者旅游地都离不开良好的建筑环境。

建筑艺术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多变的形体和丰富的空间,向人们展示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程,展示着各种文化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建筑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就在于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的物体、美的空间、美的环境。它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既包括地基、结构、空间、物理、材料、设备等自然科学,又包括哲学、艺术、美学、环境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它既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是物质生活本身,方便人们的居住与劳作;又是人们审美的对象——精神生活的需要,表达出人的尊严和相互尊重,体现出寄居其中的人们的自信、意志、友情和对未来的憧憬(刘经芬,2003)。

(一)建筑审美的认知功能

建筑是创设和堆置在地面上的物质块体,它既依附于某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又能构成某种特定的艺术。建筑外形或空间形象对人的视觉感具有很大的强迫性,无论人是随意地浏览,还是审美地观赏,或者是技术地分析,外在的建筑形式总是迫使人进行不同程度的审视或凝望。人在这些巨大的物质实体和环境中通过视觉,有时也借助触觉、听觉,获得不同的感觉;同时,这些感觉又经过思维、情绪等心理活动,能以不同方式达到认知。建筑是由石头、砖块、水泥等材料建造而成的,这些材料也给人以感知,但与对建筑的感知绝不会一样。这是因为,建筑有不同于其他物质的艺术语言,只有这些特定语言的组合才能赋予建筑特定的审美价值,这就是审美的认知功能。建筑审美的认知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感受功能

建筑形象通过人的感官使人获得直觉感受,即快感——舒服、偷悦等。这种感受基本上还属于生理直觉,没有升华到心理层次的知觉判断。首先是和谐感,即建筑的体量、空间、形态、色彩、质地搭配得和谐统一,在人身临其境时不感到混乱、别扭。和谐是美的基础,最简单的几何体(如矩形、圆形、梯形等)是和谐的;简单形体的有规则组合也是和谐的。其次是节奏感,最简单的节奏是有规则的重复。有些是外立面的组合形式,如门窗、柱等;有些是室内房间的排列形式,如学校的教室、医院的病房等。我国古代优秀建筑,不仅个体立面、平面富有节奏感,而且在组织空间序列方面,大大突出了建筑的节奏功能。第三是充实感,好的建筑可以使人感到丰

30

满、充实,不会有失落感,如公共场所开敞的空间和建筑、雕塑小品等,给人的感觉更加丰富,更具性格。

2.感应功能

建筑形象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调动了人的心理活动,使人的心理有所感应,获得比快感更高层的美感。感应与认知有所不同,它还是一种直觉的判断,没有参与理性分析。当人们置身于某一建筑环境时,往往会发生某些情绪反应,如对庙堂感到威慑、对陵墓感到肃穆、对住宅感到亲切等。

3.联想功能

建筑有象征性,象征是通过调动联想功能而取得的。很多建筑师都在努力探索建筑的象征价值,动用多种手法如比喻、提示。成功的象征可以发挥出巨大的感人力量,甚至超过环境或造型的审美效应。然而,建筑的联想功能还是留下许多疑问和思考——中国宝塔为什么是佛的象征?金字塔和法老生死观有什么联系?悉尼歌剧院到底像什么等,其目的就是给人!以不断的联想。

(二)建筑审美的社会功能

建筑自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和社会与人有着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因此,它的审美价值也不是单一的,这就是说它还具有社会功能。首先,建筑的审美价值主要是它本身包含有的伦理价值和政治价值。建筑形象本身无所谓美与不美,其艺术水平也无所谓高与不高。只有当建筑的形式充分体现出了某种伟大、高尚的精神内容时,它的审美价值才大,艺术水平才高,艺术形象才美。所谓伟大、崇高,则因社会形态与建筑类型的不同,其具体的涵义也不同,但都是以当代主导的伦理、政治标准为价值取向的。简要地说,建筑美在于内容的充实,建筑的审美价值体现于它的社会价值。任何美的东西,同时也应该是善的;不能达到或适应目的的美,其实是丑。古代埃及的神庙、陵基,巴比伦的宫殿、观星台,印度的石窟寺,都是在刻意追求某种崇高、伟大,富有威慑力量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伦理制度。西方古典建筑努力营造一种升腾感,让游客似乎感触到、贴近到“天神”;中国古代的一些典籍和文艺作品中,记载了极为丰富的有关建筑审美功能的思想,其中最多也最鲜明的就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天人合一”和“美善合一”的观点,即特别强调建筑与社会、与自然的认同关系和建筑美的功能,可以感觉到人在天地之间的这一层空间中和谐、幸福、本真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刻意创造现代建筑的社会形象和精心保护古代建筑的社会功能,以求日益显示出古今建筑的审美价值。人们一方面在努力创造新的建筑形象,并尽可能赋予多的社会内容,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莫斯科的红场等都形成了国家政治文化的象征;另一方面则尽量保护古建筑、古城区,如北京的故宫、巴黎的圣母院等,因为这些古代遗产中包含着的历史内涵,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文化发展,其作用大大超过了自身价值。

(三)建筑审美标准的客观不变性与主观可变性

建筑美是世人所追求的,而建筑之所以美则是通过人们的认同即审美这一渠道而产生的。没

31

有审美这一认知过程也就无所谓美。同时,建筑美应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否则建筑的美难以被众人所接受。一般来说,不同社会的人们有不同的真、善、美标准,但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可能会有部分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标准,这就是所谓的审美标准的客观不变性。不同社会的建筑风格各有不同,如西方人认为很美的是尖顶教堂,东方人认为很美的是雄伟壮丽的四梁八柱、磨砖对缝、红墙绿瓦、四角甚至六角八角上挑的亭台庙宇等。如果当时的人们将西方的尖顶教堂搬到封建社会的中国建筑环境中去,不论是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都会觉得不适应。这种感觉对于今天中国农村的老人来说时有出现,这便是旧社会审美文化沉淀的结果。这种社会性审美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它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在不同的社会时期里每个人虽然都在一个大的审美标准的束缚下,但对美的认同各有所不同,这便是审美标准中的主观可变性。它主要是由人的性格、情趣、爱好所决定,也与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有密切的关系。在个性方面,人对建筑美的认知有三个层次:较低的层次是建筑形象通过人的感官使人获得有直觉感受,即舒服、酣畅、愉悦等;中间的层次是建筑形象通过视觉感受,调动了人的心理活动,使人的心理有所感应,获得比快感更高一层的美感;最高的层次是建筑所固有的象征性,能调动人的联想功能,获得浮想联翩的感觉。这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来说,可能只能获得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感受。但无论是哪个层次的人,只要有了这些感受,便会觉得这种建筑是美的。这样,人的心理也就由不同的感知层次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标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用的和浪漫的人,活泼的和沉静的人,他们的审美标准也都或多或少地偏向于自己所认同的某一方面。总之,建筑美的标准就是由这些确定和不确定的因素组成。

二、居室环境污染对旅游者健康的影响

居室,原意是人类居住的房子,但是现在则通常理解为更为广义的概念,也就是把人类用聪明和智慧所建造起的各种建筑物相对封闭的空间部分,统称为居室或室内。当旅游者居住的宾馆、旅社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污染物积累而导致室内的环境质量(尤其是室内空气质量)发生恶化时,就可以认为居室环境受到了污染。在居室的建筑和装修中,往往使用了花样极其繁多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而且引入了许多家具、家电以及各种用品,从而给居室 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种种污染。

1.室内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是指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由于肮脏空气的积累而严重恶化,从而造成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一种现象。由于室内空气往往流动性差,污染物在室内极易积累,如果密闭门窗,就会使室内空气变得肮脏不堪。据调查,一般旅馆内的空气比外面肮脏的街头空气可能更脏上10倍。安装有冷暖空调的居室环境,常年门窗密闭,很容易造成人体不适。

2.不合格的装修材料与家具

很多旅游区采用不合格的装饰材料进行装修,从而给室内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其中毒性最大、

32

最普遍也最严重的污染物是甲醛、苯、氨和石棉。而内墙涂料、家具用胶、胶合板以及人造板等则为最主要的污染源。另外,一些建筑材料还具有放射性污染。居住在严重超标的污染环境中的旅游者经常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眼结膜等症状。

3.化学品污染

许多宾馆每天都要使用数不清的化学品,如洗涤剂、空气清新剂、杀虫剂、蚊香等。在室内较封闭的环境中,这些化学品虽然清洁了住所,杀死了蝇子、蚊子、螨、蟑螂等害虫,同时也污染了环境,给旅游者造成了伤害。杀虫剂、蚊香、空气清新剂多含有一些有毒的有机溶剂化合物,会损害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对肝脏、肾脏造成伤害。

3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f0.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