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导学案教师版

更新时间:2023-10-01 08: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驿路梨花》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叙述顺序,并体会本文巧设悬念的构思方法。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4.学习和发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知识链接 1.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起到铺垫、照应、补充交代、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富。

2. 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3.作者及写作背景:

彭荆风,当代作家。只读过两年初中就因家贫失学,靠自学成为作家。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云南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课前预习 1.生字识记、解词

山 zhài ( 寨 ) niǎn ( 撵 )走 káng ( 扛 )着 yì ( 驿 )路 mí máng( 迷 茫 ) dǒu qiào ( 陡峭 ) 竹mia(篾) jiǎn l?u ( 简陋 ) yōu xián( 悠闲 ) xiū qì ( 修葺 ) jīng yíng(晶莹) zh? sǔn(折损) jǐ zi ( 麂子) huǎng hū( 恍惚 ) jùn zi ( 菌子 ) 导学过程

1. 预习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填写下面表格。

1

人 物 “我”和老余 出现顺序 所做好事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专门送粮食、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照管小屋 砍树割草盖小屋 照料小屋 做好事时间 第二天早上 第二天早上 姐姐出嫁后 十多年前路过时 解放军盖小屋后、她出嫁前 1 2 3 4 5 瑶族老人 一群姑娘 解放军 梨 花 一、 快速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提示:可抓住主要人物、事件简要概括) 1.按课文顺序复述:“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迷路后借宿小屋送来粮食——“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

2.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迷路后借宿小屋送来粮食——“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

小结:从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借宿茅屋,解放军盖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 三、思考探究 1.本文以 “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见闻 为线索。 2.(小组合作探究)本文构思巧妙,作者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设置了3处悬念和两次误会,请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提示:(找到关键词句)?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主人家是谁??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她一定是梨花。??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梨花呢?? 三个悬念: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2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两次误会: 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表达效果:文章巧设三次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最后彻底解开悬念,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精细研读 1. (小组合作探究)本文题目叫《驿路梨花》,找出文中有关梨花的景物描写有几处?各在文章的哪一部分?分别起着什么作用? 一写梨花(在文章开头。我和老余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了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借助淡淡的月光,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的身上。) 分析:实写,梨花当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给人以希望和安慰,也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美的境界之中。写梨树林的美景衬托了小屋主人的心灵美。 二写梨花(在文章中间第二十七段。我梦见了哈尼小姑娘——梨花在清香四溢的梨花丛中歌唱。) 分析:虚写,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三写梨花(在文章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分析:实写,起到点题点人的作用,引用陆游诗句,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人花相映,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2.题目《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还指什么? 分析:以物喻人、一语双关。既指驿路上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淳朴热情;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3

3. (小组合作探究)“梨花”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对“雷锋精神”传承的事例吗?

A.“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B.瑶族老人,送米、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C.哈尼族小姑娘,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D.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E.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4.文章结尾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何作用?

结构上题文相应,首尾呼应;

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代代相传,从而深化了主题。 五、拓展延伸

1.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 雷锋精神代代传

2.积累有关梨花的诗句

柳絮风轻,梨花细雨。——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主题概括

本文通过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补充资料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思茅、玉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有本民族的语言,历史上无本民族的文字。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ev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