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04章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02节 货币的供给

更新时间:2023-05-18 00: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

第四章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二节 货币的供给

记住一个定义:M1 CU CD

一般所说的贷币供应量是指货币M1的量,即公众手中的通货CU加上可以支票形式支取的活期存款CD:M1 CU CD。 一、贷币的创造 (一)存款

1、M1中大部分的交易性存款是由商业银行创造的。

简言之,比如当某人存1元通货于银行,就会形成几元的存款。这似乎有点奇怪。但当我们弄清了存款的真实意义后,这种奇怪就会消失。

2、存款实际上是什么?它不是像通货那样的实体物质,而仅仅是争银行帐簿上的一笔财产权利而已。

当我们“存款”时,实际所做的是把现在的货币与从银行收取未

来支付的权利作了交换。这里的时间差,给银行创造货币带来了可能和必然。

3、银行存款的来源有两个: (1)现金(中央银行发行的通货):

大部分在市面上流通,小部分成了银行存款,这可称为原始存款。 (2)贷款:

得到银行贷款的人,将所有贷款再次存入银行,这种由贷款而来的活期存款,叫做派生存款。

银行对贷币的创造过程,就表现为整个银行系统在既定的法定准备金率下派生存款的不断扩大。

(二)简单的情况下的货币创造 1、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为了描述货币创造的过程,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化了的情况。

假设某甲从中央银行得到了一笔通货(比如他出售国库券给中央银行),即系统新增了一笔现金,记为 H。若某甲存入银行A,则意

味着银行A增加了一笔存款 H。根据法定准备金库(现设为rr)的规定,该银行留下 H rr作为准备金,而把其余的,即 H (1 rr)贷给客户乙。如果乙把这笔钱存入银行B,那末银行B将留下

H (1 rr) rr作为准备金,而把其余的即[ H (1 rr)] (1 rr) 贷给客

户丙。如果丙再把这笔钱存入银行C…… 2、结果

我们可看到:

(1)原始的由中央银行来的一笔新增通货 H,现分存于银行

A,B,C, ,它们新增的准备金分别为:

H rr, H (1 rr) rr, H (1 rr)2 rr,

显然,它们的和 H rr 准备金。

1

H当然就是整个银行系统新增的

1 (1 rr)

(2)各银行新增的存款分别为:

H

, H (1 rr), H (1 rr)2,……

它们的和= H

1 H

1 (1 rr)rr

因而,在这简单的情况下,新增现金货币 H,通过商业银行系统创造的存款共为

H1

,称为存款乘数(它大于1,因0 rr 1)。 rrrr

3、隐含条件

之所以称上述情况为简单情形,是因为我们至少隐含了以下假设:

始终有客户愿意接受贷款,而且又把它全部作可支票支取的活期存款存入银行。

然而,事实情况要复杂得多。

(三)更为一般的情况 1、假设

客户的较一般的可能行为是:

(1)存在无法实现的贷款。(滞贷比例,率)

比如,当经济衰退时,即使银行有款可贷,人们也不愿借。设无法实现的贷款占活期存款之比例为d。

(2)并不是所有客户接受贷款后全部以活期存款形式重新存入银行的。

客户往往提取一部分现金,不再存入银行;他们还可能分出一部分转为定期的存款。

设现金外流占活期存款的比例为c;设转为定期的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为t,且设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rr 。

(3)商业银行的较一般的做法是,除了依法留出法定准备金外,银行还根据自身的情况,为了保险起见,往往多留一些准备金,称为超额准备金。我们设超额准备金所占活期存款的比例为e。

上述的d、c、e以及t rr 都与rr处于同等的地位(不妨称它们为存款创造过程的“漏出”系数)。

2、结论

(1)于是,各银行新增的存款分别应修正为:

H

, H (1 ), H (1 )2,……

其中, rr d e c t rr/。 (2)因而创造的活期存款现为:

H

(3)在前述简单情况下,客户手中无新的通货增加,所以所创造的活期存款即为创造存款的全部。

但在现在的情况下,客户手中增加了通货,甲、乙、丙、……所增货币分别为:

H c, H (1 ) c, H (1 )2 c,……

其和为

H c

(4)而 M1 CU CD,故,由于新增现金 H,整个系统新增货币 M1是:

H c

H

H (1 c)

M1

1 c

H (4.1)(重点!!)

(5)货币乘数

(四)高能货币(=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C+商业银行的准备金R)

上述例子中的 H为新增的一笔现金。若新增的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一笔存款,即商业银行增加了一笔准备金,则然后发生的事情将与上述过程完全相同。 1、定义

我们把商业银行系统外的现金C与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R统称为货币基础或高能货币,并记为H C R。 2、何以谓之“高能”?

它的增加将使系统的货币供给量有成倍的增加。

1 c

为货币乘数。

二、货币供给量的调节

从式(4.1)可见,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rr 、rr 、d、c、

e、t和高能货币 H,因而,变动这些因素都可能改变货币供给量。

(一)变更法定准备金率rr

中央银行规定一个rr,既是为了确保商业银行的清偿债务的能力,满足日常提款需要以防不测事件,从式(4.1)可知它又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手段。

当其他情况不变时,提高rr会使货币供(给量减少;降低rr会使货币供给量增加。但变更rr对商业银行有直接的剧烈影响,甚至导致一些中小银行破产,因此,一般不轻易采用这一手段。

(二)调节高能货币 H

从式(4.1)可知,当其他因素不变时,高能货币的变化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同向变化。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来调节高能货币: 1、公开市场业务,即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

若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向银行或公众买进政府债券,则高能货币就增加,反之,则高能货币减少。这是央行调节货币存量的一种日常业务,它的影响是迅速和直接的,而又不会像变更rr那样可能严重

伤害到一些商业银行。

须指出:存在有一个发达的健全的证券市场是公开市场业务成功的必要条件。

2、再贴现率的变动。 (1)定义

当商业银行需要资金时,可以用有价证券作担保向中央银行借款,其利率称为贴现率。这项借款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因此它是高能货币。

显然,贴现率的大小,影响到商业银行借款的意愿,从而影响到高能货币。

(2)具体的影响

具体地说就是,当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时,高能货币增加;反之,则高能货币减少。

贴现率的变动表面上只通过对个别需要借款的商业银行的影响再影响到高能货币;但在实际中,贴现率的变动常反映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大小的看法,所以它成了经济松紧状态的一种指示器。

(三)其他因素d,e,c,t,rr 的变化

1、无法实现的贷款与活期存款的比d。

取决于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而这种预期主要受制于当前的政治形势与政府的经济政策。因而,d可视为外生变量。

2、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e。

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主要是为了避免向中央银行借款。这种借款既有损于该商业银行的声誉,又要为之付出利息,其大小取决于贴现率。声誉以及由中央银行确定的贴现率均为外生变量,因而,e也是一个外生变量。

3、公众行为c和t。

现金外流占活期存款的比例c和定期存款外流占活期存款的比例t都是主要取决于公众的支付习惯。

这种习惯在一定时间内可视为不变。

4、定期存款的准备金率rr 。

它与rr无本质上的区别,均为由中央银行公布的法定值,当然是一个外生变量。

三、小结

提请注意,本章所讨论的货币仅限于M1。 (一)货币供给模型(重点!)

决定货币增量 M1的公式是:

M1

1 c

H rr d e c t rr

(二)内生变量、外生变量?

货币供给模型右端的所有变量都是外生的。

更精细的研究认为,其中的某些量会受系统的内生变量影响,但这种影响极为微小,在短期内完全可忽略不计。

因此,我们把货币供给量MS视为系统的外生变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es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