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

更新时间:2024-01-16 07: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毕 业 设 计(论文)

题目 重庆市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二级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 业 经济学

班 级 109020101

学生姓名 海建国 学号 10902010109 指导教师 周伍阳 职称 教师 时 间 2013/3/10

重庆市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摘要: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近年来一个热门焦点,由于经济的大发展,我国城乡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将可能导致城乡二级分化,对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不利,而研究城乡收入差距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希望找出其原因所在和解决办法,而重庆城乡收入也存在大的差距,本文 将探讨劳动力转移对重庆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文章首先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选择了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理论模型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根据该模型,劳动力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而且在不同的阶段,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同.本文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指出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两种不同的影响.在通过对重庆是劳动力转移,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一些经济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理论模型,推导出重庆理论在1996年-2010年模型处于第二阶段而根据刘易斯模型,在这一阶段,劳动力转移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为了证实上述推论,文章选取了从1996-2010年的相关数据,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率等数据: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率对收入有显著的影响,对二者比较,劳动力转移这一因素是重庆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并为正影响,这证实了本文关于重庆劳动力转移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推论.

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并根据相关结论,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建议,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劳动力转移进程,增加对农村的投资力度,缩小城乡投资差距:推进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率

The ChongQing labor force transfer of the impact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bstract: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China a popular focus in recent years, China's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growing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is may lead to secondary differentia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large negative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study of urban and rural incomescholars of the gap more and more, Hoping to find the reason and solutions, Chongqing urban-rural income too gap, the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transfer of labor Chongqing urban-rural income gap.

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labor transfer theory, Lewis, - Ranis -, Fei Jinghan theoretical model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model, labo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n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transfer of labor in rural and urban income disparity. then analyzes the labor force transfer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pointing out that the transfer of labor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effects in Chongqing by the transfer of labor, urban-rural income gap between the status quo as well as some of th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analysis, combined theoretical model to derive the theory of Chongqing in 1996 -2010 model in the second stage according to the Lewis

model, at this stage, the transfer of labor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ll be expanded.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above inference, articles selected data from 1996 to 2010,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and urbanization rate data: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and the urbanization rate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come, two labor transfer this factor is the main factor of Chongqing's urban-rural income gap, positive impact, which confirms the inference of Chongqing transfer of labor to expan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inally, the summary of the article,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targeted proposed recommendations,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labor transfer, increase investment in rural areas,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vestment: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Keywords: Chongqing labor transfer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urbanization rate

第一章导论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法 3 技术路线 4 创新之处

第二章有关劳动力转移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 1劳动力转移经典模型: (1)刘易斯模型 (2)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 2 对两个模型的小结

3劳动力转移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第二阶段分析 第三章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1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概念 (1)农村劳动力与农业劳动力 (2)农村劳动力转移 (3)城乡收入差距

2 劳动力转移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1).城市化过程加速 (2)工业化过程加速 (3)城市资本利润率提高 (4)第三产业发展加速 3 小结

第四章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阶段分析 1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1)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2)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2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1) 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的总量水平

(2)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阶段分析与判断 (3)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第五章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定量分析 1 分析框架与数据情况 2 一元回归模型 (1) 模型说明 (2) 回归方程及结果 (3) T检验 3 结果分析

第六章结论与对策建议 1.结论:

2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1)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劳动力转移进程 (2) 加强政府服务职能,统一劳动力市场 (3) 消除制度障碍,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4)增加对农村的资金转移,缩小城乡投资差距

(5)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城市对农村的辐射效应 3文章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七章 致谢

第一张 导论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传统的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在投资、消费、政策环境等外部条件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劳动力转移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然而,根据《重庆统计年鉴》和《重庆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的资料显示,2006年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量为706.3万人,重庆市农业人口2353.44万人,农村劳动力1412.06万人,农村劳动转移就业数量分别占农业总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30.01%、50.0296。与此同时,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2006年城乡收入比达到4.03:1,创历史新高。重庆市出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情况。 1.2研究意义

本文的选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理论上,本文在总结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重庆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有助于正确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丰富原有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理论认识,而且对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这个理论问题的实证基础也有一定的贡献。本文从重庆市统筹城乡的角度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重庆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一方面为重庆市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践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对其它地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我国当前统筹城乡发展道路的探索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探讨。

1.文献分析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获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明确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这一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相关理论模型。通过文献综述和重要理论借鉴,为论文的研究奠定扎实的文献基础。

2.实证研究。本文以重庆市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对重庆市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劳动力转移这一因素进行模型分析。

3.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关统计数据分析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并对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 技术路线

①资料收集、处理和分析

1)通过学校图书馆、资料室、各种学术期刊网站、数据库等渠道查阅各种期刊、文献,以及相关的著作,收集资料并整理。

2)通过查阅重庆统计局网站等方式,收集研究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②数据资料的归纳整理

借助于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如Eviews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③形成初稿、反复修改 ④形成定稿 4创新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据相关理论模型,指出在劳动力转移过程的第二阶段,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正面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和实证上分析这一结论存在的可能性和原因,同时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本文切入点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同时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些拓展。

第2章劳动力转移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基础

1劳动力转移经典模型

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模型研究,具有代表性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首次强调了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之间的结构差异,把经济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是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

然而,刘易斯模型在理论假设上存在着以下缺陷:第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设不符合现实,因为现实中存在着劳动力转移的种种障碍;第二,城市实现充分就业的假设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失业的现实不符;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毕前城市工资水平保持不变的假设以及现代工业部门的就业创造率与其资本积累率同比增长的假设也不符合实际;第四,仅强调了工业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业在工业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如此,刘易斯所揭示的二元经济现象可以对我国城乡存在较大差距且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的现实做出一些解释。

刘易斯模型给我们的政策启示:扩大工业投资,增加资本积累,发展城市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和非农产业,对我们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存在较大的参考意义。

1.2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

20世纪60年代,拉尼斯和费景汉在对刘易斯补充和修正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模型,被称为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与刘易斯模型不同,该模型强调了农业部门的重要性,较为完整地阐述了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关系。他们认为,只有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快于农村人口增长速度时,才会出现刘易斯转折点。如果农业增长缓慢以及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则不会出现刘易斯转折点,即剩余劳动力永远存在。

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之上,拉尼斯和费景汉把劳动力转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很低甚至为零,抽走任何数量的农业劳动力不会使农业总产出减少,这一阶段可看成刘易斯模型中的无限劳动力供给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不再为零,而是一个正数,虽然仍存在剩余劳动力,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会减少农业部门的总产出,从而影响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数量。在这一阶段,农业剩余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和 工业部门的扩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第三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部门吸纳完毕,劳动力供给进入商业化阶段。模型指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而转移问题的难点在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剩余劳动力不 断地转移至城市,农业部门的总产出有所下降,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影响了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进而影响到工业部门的扩张,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模型得出结论:农业的增长是工业扩张的必要条件。

但仅仅有农业的增长是不够的,还需要使农业人口转移的渠道保持畅通,使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即达到工农业的均衡发展。另外,在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尤为重要。

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是对刘易斯模型的重大修正和发展,指出在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之前,农业边际劳动率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剩余劳动力的专业在不断增长的,同时模型还提出了工农业均衡发展的思想,弥补了刘易斯模型在这一方面的缺陷。 1.3小结

刘易斯模型和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主要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这两个模型强调了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并将经济发展过程与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在刘易斯模型基础上修正和发展而来的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不仅指出了农村劳动边际生产率的变动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工农业均衡发展的思想。综上所述,本文将以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为基础,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2.劳动力转移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第二阶段分析

根据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在满足劳动力自由流动、劳动力同质、劳动力完全转移等假设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且在不同的阶段,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不同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第二阶段

在第二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不再为零,虽然仍然存在着剩余劳动力,但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会影响农业总产出,此时劳动力供给不再是无限的,资本家需要付出更高的工资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劳动力到城市就业,此时工人收入的增长会快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由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大多数被留在了城市,用于转移支付或城市建设,使得城乡居民之间的福利待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得越多,现代部门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 进程就进行得越快,城市居民就能享受到更多经济发展成果,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越大。

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利于城市还是农村。在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的第二阶段,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后,加快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但农村经济却没有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得到较大提高。此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社会效益更有利于城市,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因此,本文将采取上述策略,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二阶段进行分析,再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第3章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1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概念

我们在界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定义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相关概念的定义,只有准确理解了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等基本概念的含义,才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劳动力转移的定义做出较为准确的界定。

1.1农村劳动力与农业劳动力. . 农村劳动力是指生活在农村并从事农村生产活动以获得某种形式收入的劳动者。而农业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不仅包括农业劳动力,还包括非农业劳动力,即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由于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政策,在确定农村劳动力数量方面存在困难。为了便于统计和计算,本文在选择农村劳动力指标时,用统计年鉴中“乡村从业人员\表示。 1.2农村劳动力转移

本文所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同一个概念,包括所有与农业生产相关人员的转移。 1.3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是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差别,既可用绝对数表示,即城乡居民收入差;也可用相对数表示,即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于相对数可以更直观地显示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或缩小的情况,因此,本文采用城乡收入比来反映城乡

收入差距。城乡收入比的计算公式为:城乡收入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劳动力转移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劳动力由农村转移至城市后,农村劳动生产率上升、农民收入增加。因而劳动力转移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意味着,劳动力转移后,城市居民收入的相对增加,进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一般而言,劳动力转移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 2.1 城市化过程加速

作为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后,推进了城市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化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扩大,聚集效应明显,使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快于农村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导致的规模效应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生产效率,而且有利于增加城市居民的收入。但同时,城市化也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加强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因而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着两方面的作用。 2.2 工业化过程加速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和消费需求,促进了现代工业化的进程。而城市工业部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市市场趋于饱和,城市工业部门为了追求更多的效益而寻求更大的销售市场,不仅为城市提供工业产品,也为农村地区提供工业产品,且比例不断增加。由于城市工业部门存在物优价廉的优势,农村工业部门将逐渐被其取代,农村工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工业的发展速度将快于农村工业的发展,也将快于农业

的发展,而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将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2.3 城市资本利润率提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后,城市劳动力供给增加,使城市资本相对稀缺,提高了资本利润率,进而提高城市居民非劳动收入,也使得城市非农产业投资相对于农业投资来说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2.4 第三产业发展加速

劳动力从农村转移至城市,不仅增加了廉价的劳动力供给,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而且扩大了对生活服务的需求,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而第三产业发展加速,不仅有利于城市经济的整体提升,更有利于城市居民工资收入和资产租金收入的增加。 3 小结

综合而言,我们分析重庆市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是比较明显的。这一结论符合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中劳动力转移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第二阶段,那么,重庆市劳动力转移是否处于第二阶段呢?下一章将从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出发,并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第二阶段进行分析。

第4章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阶段分析

1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1.1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据重庆市统计局和第二次农业普查统计,2006年末,全市总人为3198.87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53.4万人,占总人口的73.57%,农村劳动力1382.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8.75%。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两大一低的特点:

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大。2006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积2076.0万亩,农村人口人均耕地仅0.86亩,根据当前耕种水平,按农村劳动力人均可耕作5 亩计算,全市第一产业仅需劳动力415.2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达967.4万人。

二是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大。2009年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全市劳动力年龄结构呈金字塔状,16-24岁组占8.3%,25-34岁组占15.0%,35-44岁组占31.6%,45-54岁组占20.2%,55-64岁的占17.6%。65岁以上的占7.3%。通过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表计算,重庆市劳动力平均年龄为44.1岁,其中城镇地区平均年龄为40.9岁,乡村地区为47.0岁,乡村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9岁,高于城镇地区6.1岁。

图1 重庆市2009年劳动力年龄金字塔

图2 重庆市2009年城镇地区劳动力年龄金字塔

图3 重庆市2009年乡村地区劳动力年龄金字塔

三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以下表为例,2009年重庆市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约占3.5%,小学文化程度占36.7%,初中文化程度占42.0%,高中文化程度占10.7%,大专及其以上占7.1%。全市平均受教育年限8.4年。

城乡之间劳动力文化素质存在明显差距,城镇劳动力人口文盲率为1.6%,而乡村为5.3%;劳动力人口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

口的比例,城镇已达33.3%,接近全国发达城市水平,而乡村只有4.1%。

重庆市2009年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城乡构成 单位% 全市 城镇 乡村 文化程度 100 100 100 文盲 3.5 1.6 5.3 小学 36.7 21.8 49.9 初中 42 43.3 40.7 高中 10.7 18.6 3.7 大专 4.6 9.3 0.4 本科及以上 2.5 5.4 0 平均受教育年限 8.4 9.7 7.2 来源:重庆市2009年1%人口调查资料

1.2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根据重庆市农调队及人口调查数据,我们可以总结出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劳动力转移组织情况较差:

主要以自发转移和亲属朋友介绍为主 .年来,重庆市各级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积极组织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政府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数量较小,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以自发转移和亲友介绍为主。农调队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末,在重庆市异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有29.9%的劳动力通过自发转移方式实现了转移;有68.9%的劳动力通过亲属朋友和中介机构介绍方式实现了转移;仅有1.296的劳动力通过政府组织方式实现了转移。而2005年外出农民工中,有50.9%通过自发转移外出,有47%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只有2.1%通过政府部门组织外出。三种实现转移方式的结构表明,重庆

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情况较差,主要依靠农村劳动力自发转移和依托传统的血缘地缘人缘关系转移。

(2).劳动力转移地域市外化:

重庆农村劳动力主要向市外转移。农调队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全市农村转移出乡外的劳动力中,转移到市外的劳动力占65.0%;转移到市内的劳动力占35.0%。从地域分布上看,2004年重庆市异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转移到东部地区的人数占54.2%,转移到中部地区的人数占2.1%,转移到西部地区的人数占43.7%。可见,重庆市转移到市外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如江浙、广东等地。

(3).劳动力转移行业非农化

重庆市劳动力转移的行业方向表现为非农化。农调队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重庆市异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占99.2%,其中,从事工业的劳动力占31.5%,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占28.3%,从事交通运输业的劳动力占2.5%,从事商业的劳动力占2.7%,从事住宿、饮食业、居民服务等行业的劳动力占34.2%;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仅占0.8%。重庆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数据 也表明,2006年,重庆市农村外出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1.5%;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62.9%;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35.6%。4.劳动力转移对象以文化程度较高的中青年为主重庆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显示,2006年,重庆市农村外出劳动力中,以中青年为主要对象,20岁及以下占12.4%,21-30岁占27.8%,30-40岁占41.4%,41-50岁占13.3%,

50岁以上仅占5.1%。同时,重庆市外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相对于农村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来说较高。农村外出劳动力中文化程度为文盲、小 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人数分别占0.6%、26.1%、66.7%、6.1%、0.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3.3%;而农村常住劳动力中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 专及以上的人数分别占7.4%、48.3%、37.6%、6.2%、0.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44.3%。

(4).劳动力转移由季节性转移向常年性就业转变

随着政府实施鼓励和保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逐渐放宽户籍制度,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各种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农村劳动力可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相对固定地常年性地外出就业。农调队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重庆市农村外出劳动力人均工作时间达到了8.4个月。在农村外出劳动力中,工作时间不足3个月的劳动力占2.5%,工作时间在3-6个月的劳动力占8.6%,工作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占88.9%。

2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2.1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的总量水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均有较大增长,然而,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绝对数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城乡收入差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到201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022.96元上升到19099.73元,增长了几乎4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479.05元上升到5276.66元,

增长了3.567倍;城乡收入绝对值差由3543.91元上升到13823元,增长了3.9倍(见表4.6)。

表4.6 1 996-2010年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城市居民家庭 人均可支配收入 5022.96 5302.05 5442.84 5828.43 6176.30 6572.30 7238.07 8093.67 9220.96 10243.99 11569.74 13715.25 15708.74 17191.10 19099.73

农村居民家庭 人均纯收入 1479.05 1692.36 1801.17 1835.54 1892.44 1971.18 2097.58 2214.55 2510.41 2809.32 2873.83 3509.29 4126.21 4478.35 5276.66

城乡收入之差 城乡收入之比 3543.91 3609.69 3641.67 3992.89 4283.86 4601.12 5140.49 5879.12 6710.55 7434.67 8695.91 10205.96 11582.53 12712.75 13823.07

3.396072 3.132933 3.021836 3.175322 3.26367 3.334196 3.450676 3.65477 3.673089 3.64643 4.025896 3.908269 3.807063 3.838713 3.619663

重庆城乡收入差距16000.0014000.0012000.0010000.008000.006000.004000.002000.000.00收入/元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收入差距时间/年

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2011

从上表可以看出重庆市城乡收入比总体上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

上升趋势,1996年,城乡收入比为3.39:1,到2006年突破到4.026,为历史最高值。2010年,重庆市城乡收入比为3.6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从图4.6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再扩大的过程: 1996年,由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增多,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缩小,199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3.133。1997年,重庆市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外商投资增加,工业发展加速,城市居民收入大幅提升;而与此同时,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产品在市场上缺乏价格优势,使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受到了限制。因此,城乡差距又再次回升,到2006年,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达到4.026的高水平。此后3年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指数一直居高不下,保持在3.8以上。

2.2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阶段分析与判断

从前文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收入差距具体情况的描述中,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么一个现象,随着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是在不断扩大的。而根据分析,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应该出现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那么,重庆市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是否存在着正向的影响呢?这正是本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判断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所处的阶段,判断是否已经出现了转折点,然后再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分析。

根据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我们发现,在劳动力转移的不同阶段有两个经济变量的特征会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一是工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收入水平的变化。那么,我们接下来将从收入水平,对重庆市劳动力转移目前所处阶段做出判断。 2.3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通过对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分析,我们知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后,随着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趋于一致,收入水平也将趋于一致。但是,在劳动力转移的不同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将会有不同的特征。而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结合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基本情况来判断重庆市劳动力转移所处阶段。根据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

在第二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有所提高,这意味着农民收入也将有所提高,随着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农民的平均耕地面积将越来越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将越来越高,此时,农民的收入水平将保持一个较大的增长速度。同时,在规模效应和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的影响下,城市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也在不断上升,而且其增长速度要快于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工人的收入水平也是在不断提升的,而且其增长速度会大于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下表反映了1996-2010年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历年增长情况。从表中,我们可以知道,1996-2010年期间,重庆市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而且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远远大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逐渐扩大的(前文已有

描述,此处不再赘述)。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来看,自1996年以来的15年中,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历年增长率大于农村居民入均纯收入的增长率的年份占60%以上。综合对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和重庆市基本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重庆市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变动情况较为符合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中第二阶段的特征。

表4.10 1996-2010年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历年增长情况

城市人均

收入

5022.96 5302.05 5442.84 5828.43 6176.3 6572.3 7238.07 8093.67 9220.96 10243.99 11569.74 13715.25 15708.74 17191.1 19099.73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农村人均收入

1479.05 1692.36 1801.17 1835.54 1892.44 1971.18 2097.58 2214.55 2510.41 2809.32 2873.83 3509.29 4126.21 4478.35 5276.66

城市人均收

入增长速度农村人均收入(%) 增长速度(%) 5.263813053 12.60429223 2.58670106 6.041073302 6.615675233 1.872473496 5.632336512 3.006700345 6.025287951 3.994561633 9.19817023 6.025991857 10.57122418 5.28188571 12.22529975 11.7853259 9.986636067 10.63994134 11.4587709 2.244739598 15.64324383 18.10793636 12.69032399 14.95125066 8.622833908 7.863163888 9.992968487 15.12907786

综上所述,近年来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动情况比较符合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中第二阶段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判断,目前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处于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中的第二阶段。

结合第三章中对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劳动力转移过程的第二阶段,随着劳动力由农村转移至城市,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但农村经济却没有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得到较大提高。此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社会效益更有利于城市,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因此,近年来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第5章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定量分析

在上一章中,结合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分析了目前重庆市劳动力转移所处第二阶段,进而做出了近年来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定性判断。为了能进一步证实这论断,本章将运用重庆市的基本数据构建相关计量模型,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1 分析框架与数据情况

此章主要用于分析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各项因素,进而比较出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方向和大小。为了较好地进行比较,本文将构建模型,模型为一元回归模型,利用城乡收入差距指标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指标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在模型中加入其它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控制变量,检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方向、大小。通过一元回归模型,可以直接观察农村劳动力

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选取重庆市1996-2010年间的数据作为样本空间,数据主要来源于 l:重庆统计年鉴》及<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年鉴》。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本文数据均采取了相对数的形式。

2 一元回归模型 2.1模型说明

由于模型主要考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

此,本文将以城乡收入差距为因变量,农村劳动力转移为自变量来构建模型。为了消除数据量纲的差别,本节将利用城乡收入比值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占比来进行实证分析。城乡收入比值Y为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农村劳动力转移X1为农村就业人数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差值占农村就业人数的比重。回归方程如下所示:

Yi=bo+blXli +u (i=l ,2,,n)

下表为作回归的数据: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农村就业人数

X0

1255.45 1231.66 1205.75 1180.66 1142.03 1109.58 1075.34 1044.49 1019.88 991.30 971.46 957.21 957.70 950.95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X

4.43 4.13 3.83 3.58 3.43 2.94 2.64 2.46 2.35 2.14 2.12 1.80 1.80 1.68

X1=(X0-X1)/XO 城乡收入之差

0.9964714 3543.91 0.9966468 3609.69 0.9968236 3641.67 0.9969678 3992.89 0.9969966 4283.86 0.9973503 4601.12 0.9975450 5140.49 0.9976448 5879.12 0.9976958 6710.55 0.9978412 7434.67 0.9978177 8695.91 0.9981195 10205.96 0.9981205 11582.53 0.9982333 12712.75

2.2回归方程与结果

以城乡收入差距Y为被解释变量,农村劳动力转移Xl为解释变量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利用Eviews5对Y、Xl进行回归,显示如下:

X C

Coefficient 4859591. -4840616.

Std. Error 669459.7 667751.4

t-Statistic 7.258975 -7.249129

Prob. 0.0000 0.0000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Prob(F-statistic)

0.814508 Mean dependent var 0.799050 S.D. dependent var 1396.291 Akaike info criterion 23395533 Schwarz criterion -120.1681 Hannan-Quinn criter. 52.69272 Durbin-Watson stat 0.000010

6573.937 3114.812 17.45259 17.54388 17.44414 0.346099

回归结果: Y= - 4840616 + 4859591X1 (7.25) (-7.24) R^2=0.81 F=52.69 D.W.=0.34

2.3 T检验

从回归模型的结果看,模型拟合较好.可决系数R^=0.81,表明城乡收入之差的81%可以用劳动力转移来解释. 2.4结果分析

第一,上述回归模型成立,意味着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这既符合理论模型,也与重庆市的实际相符。这说明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想要减少甚至消除城乡收入差距,就需要着重考虑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要素。

第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指标的系数为正,说明在1996-2010这个时间段内,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的。这个结果与我们在前一章中所作出的判断是相符的。那么,如果在模型中加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其它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

差距的影响方向和大小会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呢?本文接下来将对此进行研究。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1.结论: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理论分析探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以重庆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表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一方面人口的集中、廉价劳动力供给增加,使城市化、工业化过程加速,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而城市化、二三产业发展的经济成果多数留在了城市,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随之得到较大提高;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增加,城市资本相对稀缺,使得城市居民能获得更多的非劳动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对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

该模型是以城乡收入比为被解释变量,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占农村从业人员比重为解释变量的一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较大,且存在着正向的影响关系。

2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2.1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劳动力转移进程

本文在分析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时,得到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意

味着我们要减少劳动力的转移,相反我们应该改革抑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城乡分割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原因在于,根据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不同的影响。而重庆市目前处于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农村劳动 力转移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但一旦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毕,农业劳动生产率将与工业劳动生产率趋于一致,城乡居民收入也将趋于一致。因此,我们应该促进重庆市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重庆市劳动力转移过程的第二转折点尽早出现,从而进入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第三阶段。

2.2 加强政府服务职能,统一劳动力市场

本文在分析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和主要障碍时,指出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时,存在着组织程度较低,以自发转移和亲友介绍为主。这种转移方式,不仅不利于降低转移的成本,而且不利于提高就业的稳定性,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组织性较差,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政府管理与服务不到位没有很好的利用市场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因此,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应建立全省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合法权利。 2.3 消除制度障碍,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以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为代表的“城市偏向一制度体系严重制约了重庆市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方面,深入户籍制度改革,将城乡户籍管理纳入同一体系,消

除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界限,进而消除城乡居民之间身份上的差别。另一方面,完善各项政策制度,解除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城乡之间的社保、就业、教育、医疗等政策制度差别,导致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无法真正融入城市。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完全转移到城市,应该建立起合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要建立并实施各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制度、农民工就业制度等。

2.4 增加对农村的资金转移,缩小城乡投资差距

多年以来,我国资金剩余多数流向了城市和工业,农村农业得不到足够的发展资金,抑制了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资金作为最基本的发展要素,某一地区的资金如若不足,即使其拥有好的发展条件和机会,但没有雄厚的资金做支撑,其依然无法真正利用发展条件和机会。多年以来,由于中央政府将地区生产总值与地方政府的业绩进行挂钩,导致地方政府十分注重GDP绝对值的增长,而GDP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城市。因此,政府在进行投资时,往往偏向于城市,导致城乡投资差距不断扩大。城市获得了较多的投资,具备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又将吸引更多的投资,使城市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从而拉动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而农村由于投资资金不足,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不利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在两方面作用下,城乡收入差距将不断扩大。因此,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时,应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对农村的资金转移,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不仅包括固定资产等硬件设施的投资,还包括人力资本、技术等软件的投资,逐步缩小城乡投资差距。

2.5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城市对农村的辐射效应

在模型分析中,我们发现,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负,说明重庆市城市化的发展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城市和乡村的收入差距将趋于较少。以美国为例,当美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70%以上后,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和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几乎没有差别。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需要城市的相应发展,转移的劳动力才能获得足够的就业机会和生活空间。而且,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数量的扩大和增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效应,拉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因此,不论从城市化的必然性来说,还是从城市化的作用来说,我们都需要推进城市化进程,并注意加强城市和农村的联系,用先进的城市经济带动落后的农村经济的发展。

3文章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在分析重庆市农村劳动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时,由于篇幅限制和能 力有限,使得文章中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可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文章中采取了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并在该理论的基 础上加以扩展。虽然文章对不满足完全转移、劳动力同质和自由流动假设条件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但并未对这些情况进行十分深入的讨论,可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由于篇

幅有限,本文仅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单方面的影响,而未过多涉及城乡收入差距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这一部分可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七章 致 谢

时光飞逝,四年的研大学生活转眼就到了尾声,回酋往事,点点滴滴涌上心头,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友爱互助在我脑海中刻上了深刻的印记,这些情景将成为我日后宝贵的回忆。在生活篇章即将翻开另外一页的时候,我希望能在此对他们表达我深深的谢意。

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陶磊老师和系主任张晓英以及指导老师周伍阳,感谢他们师长般的教导和父爱般的关怀。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我不仅较好的完成了专业知识的 学习,也完成了科研课题的研究以及学术报告的写作,为我的论文写作打下了理 论基础和科研基础。同时,他们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谦逊的处世态度使我受益匪浅, 让我在生活中时刻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

还有,我要由衷感谢为我授课的所有老师,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给了我无尽的启迪。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养育之恩,无法言报,你们身体健康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论文选题到顺利完成。有许多老师、同学和朋友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在此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文献综述:

1. 《重庆统计年鉴2011》

2. 《重庆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告》

3.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王婷 重庆大学 4.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欧阳敏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5. 《重庆市劳动力现状及其特征分析》 (人口处励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ed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