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1-10 12: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生物圈到细胞 教学反思

本节是高中生物第一节课,所以非常注重原有生物学知识的回顾和学习兴趣的引导。由于没提前做好学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加入更多的讨论,提供很多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见解的部分。在教学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尽量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虽然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把生物当“当主科”,但很多人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比如让学生讨论回顾初中学的实例一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等等;二是不仅仅拘泥于具体的知识,还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多举例子,让抽象知识具体化;三是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教学策略,并注意列举的事例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性认识后总结细胞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体会“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教学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教材设计,先从细胞结构入手,再进入非细胞结构的讲解,想用这样的方式更加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从细胞到构建生物圈的过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上认识细胞,并且感觉到细胞是真实存在的。多引导学生举例,加深学生印象。让细胞这个学生没有触摸到的东西,真真实实的展现出来。

在学生牢固建立了“细胞”概念后,补充一些非细胞结构,强调这些生命也离不开细胞。最后落实到,无论是细胞结构生物还是非细胞结构生物,都离不开细胞。

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完成课本的全部教学内容,但是很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基础各异,但对生物还是很感兴趣的,相信以后会跟他们共同进步的。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自我反思

1、整堂课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满堂灌” 2、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不经意地进行了“环保意识”的教育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中之重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以往一致的填鸭式教学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学习要求,他们更加渴望的是用自己的参与去体验学习的过程。所以这也恰好应正了新课程理念中认为的,教师应该作为学生学习问题情境的创造者,探索问题的引导者,良好氛围的营造者以及学习方向的调控者。新课程主导的是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学习应该怎么学,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问答式探究学习的方式,围绕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展开探究学习。在整堂课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获得的。

当然本节课仍然有需要很好把握的就是课程的紧凑,因为课程任务很多,所以在实验制定方案,操作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很好的把握时间,以便更完美的表现本堂课。

蛋白质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容量大,新名词多,内容较抽象,加之学生没有学习相应的化学知识,因此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应用了恰当的呈现方式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加之自制教具的使用,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较好地突破了重难点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化学知识,在一些知识的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积极思考,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在教学中更加有效地学习。 核酸教学反思

核酸的知识,学生平时很少有感性认识,所以教学的直观性非常重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对核酸的真是存在和分布有感性认识,从而更好的理解核酸的种类有两种。本节课内容较多,如果分成两个课时讲学生可能理解的会更加透彻。核酸结构的内容对没有有机化学基础的高一学生而言,有些难度。要求教师做到深入浅出。讲课的条例清晰,引导得当是一节好课的关键。 糖类和脂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探究,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本,通过观察、比较、类比、讨论、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教师的

适时鼓励和点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逻辑推理能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平等愉悦的氛围中实现对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无机物教学反思(1)

如何使复习课上起来不那么枯燥,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我们,不得不深思,怎样的教学方式更适合当代的要求?怎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这一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课改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不能仍用传统中一些陈旧的方法即完全条理化、照本宣科地传授给学生,应在教学上不断地尝试、更新、进取。这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细胞中的无机盐》这节课我认为成功的有以下3点: 第一:不再是直接复习呈现知识点,而是给出一个个实例材料,认学生自主分析,小结知识点。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地得到发展。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合作来完成,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

第二:要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体验中举例分析,强化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记得牢,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分析应用的能力。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有机地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实践、体验中求知、长智。由原来的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性学习,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的要求所在。 第三:因学生基础较薄弱,因此在每部分知识学习完后,要给学生重现知识小结,使学生有个知识框架。在课后小结中,让学生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用几句话来概括,或者你认为这个内容的学习,使你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这个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也能让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内容学习做一个评价,明白自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利于课后复习时间的合理分配。

但是,由于所上课的班级学生基础较薄弱,归纳小结和表达能力也较差,因此,在图表数据、材料分析时花费的时间较长,而使课时有所延长,但我相信慢慢地坚持训练下去就会有收获,因为这种分析材料、归纳小结和表达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的一个重点。 无机物课后反思(2)

本节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让学生了解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如果单纯讲解课本内容,学生会觉得枯燥,应通过设置探究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讨论,并注意联系日常生活的实例 细胞膜教学反思(1)

课后回顾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不错之处。 1.灵活利用教材,微调了教学内容。

这是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做出的调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更有兴趣参与整堂课,易于接受相关知识。 2.合理创设问题。 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法

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利用讲授、谈话、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细胞膜教学反思(2)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第三章的第一节,前两章学习了细胞的定义以及组成细胞的分子,后面还要学习细胞的物质、能量以及生命历程,所以细胞的基本结构这章处于过渡的地位,在整个必修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整个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起铺垫性作用。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而教学难点是细胞膜的功能和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知道细胞的基本组成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知道一些生活中与血液中红细胞有关的事例。部分学生可能通过各种媒体接触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进行“问题探讨”,之后安排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改为视频播放“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指导学生观看,尤其要重视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实验设计的思路、原理及操作。通过上述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一节基本能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从复习元素→化合物,结合第3章的章引言导入新课,借助图片和让学生用牙签刺气球的实验,突破细胞有边界这一难点。用两个等体积的透明袋,其中一个装入几个气球,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为实验材料的理解。播放视频,提问和点评,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的理解。通过发现细胞膜成分的实验和不同细胞细胞膜成分不同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结论,突破细胞膜成分这一教学重点。通过用学校的围墙、校门和保安与细胞膜的功能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细胞膜的功能,师生一起朗读“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谁,奏鸣了生命的乐章;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啊!伟大的细胞膜呀!没有你,我会是何等模样!”这首诗,巩固细胞膜的功能,效果较好。 但在几个方面还有待改进,一是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未能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不能体验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二是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提问并点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应改为观看视频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看后再点评。三是用学校的围墙、校门和保安与细胞膜的功能进行类比后,没用科学的语言归纳出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器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在初高中阶段是重点的基础课,有的学生可能在初中就已经初步接触到了细胞器,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这里的知识是出于完全陌生的状态,而

我们在课堂上又不可能确确实实的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所以教师只能自己在讲的过程中自己形象的在黑板上画出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并且解说各个细胞器的功能和分布。识图题是本节内容在习题中常见的题型,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完了以后,可以让学生在本子上模拟老师画的画一下。 教学反思

细胞核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思想是(1)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2)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解决问题的愉快。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四个资料的分析归纳出细胞核的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细胞核的结构、功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学习的快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能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事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基本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过程比较流畅。 主要存在问题:(1)部分内容在呈现时偏快,部分同学未能及时加以巩固;(2)学生合作学习体现得不够到位,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意识不太强,有待今后改进;(3)由于本节课新课标要求的容量较大,学生思维要求较高,部分同学由于基础问题显得有点思维脱节;(4)教学内容中由于部分知识是建立在初中知识基础上,一部分同学初中没学生物,显得听课有些吃力,有些则同学干脆不听课。

细胞核教学反思(2)

①采用三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几个方面来落实教学目标。

②教学程序设计处处体现问题意识,突出生本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 对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地方利用动画以及结构图的形式给予展示,变抽象为具体,突破了难点。

④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体现在他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顺利的总结出细胞核的功能以及细胞核为什么是系统的控制中心了。

⑤不足之处:

由于本节课新课标要求的容量较大,并没有在40min的课堂上完成全部的教学设计内容,模型的展示只能在课后完成;

部分内容在呈现时偏快,一些同学未能及时加以巩固;

虽然在课前布置让每一个同学都要先根据导学案做好相关的预习,但是依然有个别同学没有做。这就提醒我们:对课前预习的监督要加强,比如可以把导学案发下去后定个时间再收起来进行检查?

在课堂教学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适当将问题的设计更贴近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提高课堂效率。

细胞核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根据《标准》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来设计的,目的是既要关注知识结论,又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

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教师不仅传授知识,也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从讲台上走下去,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合作中学习,在相互研讨中学习。师生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就会充满信心,思维就会很好地被激活。

脱离探究的生物学教学常常使学生缺乏亲身体验,不能适应将来学生发展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体验,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才能得以切实提高。以探究为核心组织的教学是:从实例(或现象)入手,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进行探究,每组学生在认真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然后提出可行推断。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的推论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果。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整个探究过程采取先散后收的方式展开。以探究为核心组织教学,较好地减少了教师的“灌”,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潜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并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探究意识的形成。

教学中,通过俗语引入,演示实验,利用幻灯片、多媒体、亲自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教师的点评与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通过课堂导问反馈学生对刚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内练习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从三方面即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实行及时反映。评价标准有:对小组探究活动的贡献、是否与小组成员积极配合、课堂发言是否踊跃等。总之,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思想,总体上是遵循《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教学对象为重点中学的学生,由于他们的领悟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较强,这节课在设计时,比较关注现实生活、科学发展史、探究能力和学习方法。

通过对生物膜结构的自主探索,学生深刻理解了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而且知道科学发展的一般过程并有利于激发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运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学生探究的结果,避免了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同学休息的情况,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到了教学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比较多,所有最后的课堂巩固没有足够的时间,还要适当的加快课堂的节奏。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设计是成功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指导型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实验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细致地关注学生的即

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和疑惑,再对自己何时参与指导、如何进行指导作出决策。

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合理设计,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的矛盾。

3.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探究活动,时间和效果较难把握。如条件允许用连堂的两个课时来完成效果更好。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为:1、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2、酶的作用。难点:1、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2、酶的作用原理。教学中本人有效地实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整体把握了教学的重点,通过形象的比喻对难点也进行了较好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在新课导入时我从大家熟悉的现象: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肚子饿,引出食物是经过消化酶的作用被分解掉,同时从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斯帕兰札尼研究鹰的消化作用进入学习情境,是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归纳的能力,在对酶的本质探索的学习时在我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阅读,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1)在上课之前作了准备充分,对《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的探究,在课堂上给同学演示,效果很好。

(2)因为本节课涉及到很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像控制变量,活化能等都是物理比较常见的知识点,所以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各个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多灌输科学的研究方法;

(3)在课前备好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在教学中做到对学生心中有数,在对转变角色方面,以学生为主,既注重内容,又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

(4)师生的互动方式多样化,既有学生一起回答;对于重难点的知识又让学生单独回答,这样才不会做到以点概面,也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 酶的特性教学反思

本次实验课总结如下:

1、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本节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指导型探究”过程,倡导研究性学习。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实验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基础较差、有些学生课前没有预习使得这节课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一名,做实验的时候很多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

3、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合理设计,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的矛盾。 酶的作用和本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课标要求,倡导探究性教学,以小组互助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本节课不仅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实验,而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加灵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正一反,相互辉映,使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大量采用鼓励性评价机制,发挥学生潜能,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使得一部分实验留待课后操作。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 本教材《分子与细胞》整个模块贯穿了系统的观点。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具有开放性,不仅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之间交换,而且,时刻从周围环境中获取能量并利用这些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 本章主要介绍有关能量如何输入细胞,能量以什么形式存在以及细胞如何利用这些能量。本节在本模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只有在能量的供应下,细胞膜才能行使主动运输的功能;并且加深理解把叶绿体和线粒体分别比喻为植物细胞的“能量转换站”和所有细胞的“动力车间”的含义;便于加深领会活细胞之所以能够经历生长、增殖等生命历程,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是分不开的。那么,细胞是如何利用这些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的呢? 本节课通过介绍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及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和ATP的利用方式,并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来理解细胞是如何利用这些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 重点难点及其分析

教学重点:(1)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2)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1)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2)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重难点的确立依据:

因为“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便于学生理解主动运输,对于今后进一步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更有利于学习细胞分裂、DNA复制、基因的表达等相关内容。所以将它们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又因为学生没有有机化学知识,难以理解ATP与ADP的关系。另外ATP是细胞能量的“通货”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接受,所以将这两点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导入反思:

导课:由运动员奋力拼搏、萤火虫的发光现象图片提出问题,进行讨论:1、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2、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3、萤火虫发光的过程有能量的转换吗?讨论后,学生会想到葡萄糖。然后,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加脂肪、加糖无光、加ATP有光)设置问题,使学生已有知识与新问题产生矛盾冲突

通过教学实践,感觉比较成功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地使用了多媒体从而使学生有直观感性的认识。但是,如果直接采用这三个问题来提问学生,较难使学生联想这些能量到底来自什么地方,从而引出后续内容。因此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萤火虫发光的能量从何而来?供能物质是什么?,激发学生对ATP的好奇探究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 重难点突破反思:

本节课首先以自学提纲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P88页第2段,查找讨论完成问题,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并写出ATP水解的反应方程式。从而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

其次,通过列举实例,说明ATP在人体内含量不多,如果ATP大量在人体内存在的话,会引起人类酸中毒等,使得学生有了更感性的认识。但是,ATP在细胞中含量并不多,但却能很快生成,怎么生成的呢? ATP与ADP进行了相互转化。但是授课时,并没有采用以往常用的问题链方式,而是注重课堂问题的动态生成性,师生共同构建问题链,从而突破重难点。

例如,我给出问题:ATP水解时,哪个磷酸键最容易断裂?在大家回答出最外一个磷酸键最容易断裂后,我又给出一个问题“ATP水解时,化学产物是什么?从而让学生接触ADP这一新概念。这个时候,学生在课堂就生成一个问题:刘翔在奔跑中大量消耗ATP,ATP会用尽么?当我告诉学生体内ATP消耗非常迅速,必须不断补充。学生又生成另两个问题:细胞内用哪些物质制造ATP?动植物如何制造ATP?大家一起讨论完问题后,我又要求学生用反应式归纳总结ATP与ADP的关系。并且提问,它们之间是不是可逆反应呢?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将葡萄糖类比成“活期存折”,ATP类比成“现金”“通货”,学生容易接受。就是通过这样类比的方法,从而突破ATP是细胞能量的“通货”这一难点。 总结

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主要通过以学生思考问题的形式,不断推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始终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不断克服和解决一个个的问题,从而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使得对问题的本质有了更好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在ATP的利用方面,学生经常将化学反应的需能、放能与ATP转化过程中本身的需能、放能相互弄混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举一些实例,以增加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效果很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探究式学习理念。为学生提供了讨论,合作交流及表达的机会,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在交流中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ATP的来源——细胞呼吸教学反思(1)

遵照上述教学设计,我实施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应该注意的地方,如果能够做好这些,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一)指导思想明确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理解深化到综合理解和应用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地发挥主导作用,这样就保证了课堂是学生的,学习是高效的,发展是实际的。 (二)课前准备充分,对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的分析客观实际

这一点是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实施的前提,正是正确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储备、能力储备,才能适当地进行分析探究和自主性学习。 (三)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目标教学”“问题—探究—发展”教学以及“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模式的取长补短,优势在于课堂活动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一开始的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大体上了解本节课的范围和内容。 引导性问题不要求探讨些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节课具备分析探究实验的任务,作用就是为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展示自主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主要是限定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范围、要求和任务,避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出现盲目性,是保证自主性学习取得实效的措施。

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是课堂结构的主要部分,它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理解归纳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回顾是教师为了检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而设立的,在本节课中我借助了其他课程资源上的知识网络组织基础自测题。

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和发展,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了解深化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转化成能力;最后设置的课堂练习就是为了反馈前一环节(教师引导、提高和发展)的效果而布置的。 所以从整体上说,这种教学模式具备整体上的完整性和课堂教学活动的连续性、递进性。

(四)恰当合理选取、精析经典例题,课堂、课外作业互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选用了一个例题(见附录)进行评析,这个例题是关于酿制甜米酒的,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熟知这个过程,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极大地引起他们探讨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得他们的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地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服务。当然也并不是说这个题目就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所以在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我注意了知识点的互补性。

虽然说课堂教学的实施比较成功,但是也存在一些地方需要进行改进,主要体现在:

1.探究实验的分析最好能在这个课时之前就完成,如果留在这个课时内完成,会使课堂时间紧迫。所以到我布置作业的时候,已经下课了。

2.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好能分段实施,避免枯燥乏味,否则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

ATP的来源——细胞呼吸教学反思(2)

1、引导学生 在“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完成后,书面形式对实验报告总结。并通过介绍使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进行正确表达的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并在学生复习的基础上,以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导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学习,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问题链、识图阅读、分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直观生动的呈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与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尝试把成功教育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课堂中的表现实施的进行激励性评价。如“刚才这一小组的介绍非常精彩,他们的语言风趣幽默?”,“这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示意图的形式来表达,很有说服力?”等。首先肯定学生的

活动,然后对学生表述内容作以适当的补充、强调。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成功,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所思,有所得。师生在严肃、活泼和谐互动的氛围中既完成了学习过程,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良好发展。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一节探究活动课,如何保证探究活动的效果,教者做了充分的准备。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本堂课的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同样的历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评价结果等,学生在这种多侧面的活动中,真正体验和领悟了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别是高一学生,探究活动刚刚起步,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本堂课教师既没有全程包办代替,也没有放任自流,而是在学生探究中感到最困难的地方,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效果。 2.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紧紧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预设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本堂课学生实验中发生的意外,成为进一步探究的新问题,这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

3.注重生物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本案例中,设计了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例如:我们吃的馒头和面包为什么比较松软,如何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家庭如何酿酒,为什么酿酒时要挖一个洞,酿酒过程中如何控制发酵环境中的氧气,等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反思1】 在整个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题特点和材料处理

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是整个高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而本节课仅仅对“光合作用的发现”进行探讨学习。就知识目标看很少,很容易达到;但是我为该节课定下的能力目标却很高,是学生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达到“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的目标,为以后生物学的学习扫除障碍。所以我在教材处理上,按时间线索对有关光合作用的经典实验纵然书上没有的也进行了补充学习,沿着科学家的脚印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发现探究之旅。使学生在体会科学的艰辛和严谨的同时,体验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本节课也有些失误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由于本课题实验多,跨度大,学生又没有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的基础,在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如果时间不把握好,很难完成教学计划。 【课后反思2】

教学中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的教育体系要求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循序渐进,通过相应的现象或情境引入,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由学生自己去归纳,做出结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进入到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 而我则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真正成为了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e0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