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题

更新时间:2023-11-30 19: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2014年)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C) A.达尔文 B.爱因斯坦 C.马克思 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

A.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D.马克思主义人文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条件的学说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D.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B)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6.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继承的最重要的思想是(C) A.唯物论 B.剩余价值学说 C.劳动价值论 D.辩证法

7.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A)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日趋激化 C.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D.人类文明成果的最新发展 8.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D) A.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B.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9.马克思恩格斯曾得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得出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是(C) A.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度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C.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D.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

10.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D)

A.它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B.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广博的知识 C.它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D.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A) A.先进性 B.彻底性 C.唯物性 D.革命性

12.以下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述错误的是(D) A.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 B.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方法论

C.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D.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政治立场

1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B) A.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B.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C) A.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B.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5.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D) A.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B.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6.邓小平说过:“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D) A.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B.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C.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D.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1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B)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理论联系实际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实事求是

18.根据对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D.有神论和无神论

19.根据对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D.有神论和无神论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实质在于是否承认(B) A.事物是普通联系的 B.事物运动由其内部矛盾推动 C.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D.事物与运动不可分割

21.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形态不包括(C)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2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持续广延性 B.主观能动性 C.运动发展性 D.客观实在性

2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C) A.人类能够实在感知的自然事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24.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2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B)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26.鲁讯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C)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C.归根到底来自客观物质世界 D.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27.下列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叙述,错误的观点是(D)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依赖于物质

C.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28.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这说明(D) A.意识来源于人脑

B.意识是连结主体和客体的中介 C.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像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9.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C)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30.《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时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

A.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运动时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B) A.不存在静止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就是静止 D.物质就是运动

32.“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B)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一定基础和承担着

33.“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蕴含的哲理是(A) A.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B.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空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D.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空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3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B) A.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 B.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35.空间的特点是 (C)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

3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说明(C) A.时间的客观性 B.时间的绝对性 C.时间的一维性 D.时间的无限性

37.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科学的时空观,以下与其不相符合的选项是(D) 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空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

3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39.马克思认为,实践是(D)

A.人们适应外部环境的本能活动 B.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C.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D.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40.不属于实践基本特征的是(B) A.物质性 B.永恒性

C.自觉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41.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 A.农民收割庄稼 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42.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B)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43.人类对“非典”了解不多,但人类的认识绝不会停滞不前。依靠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三个月左右就找到了病原体,而且对其进行了基因组测序。这里体现的道理主要是(C)

A.物质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 B.矛盾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知的 D.矛盾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44.“拔苗助长”的事例是(C)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45.有关规律的叙述,观点错误的是(B)

A.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B.人们可以创造、改变和废除规律 C.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

D.自然规律是自发的,社会规律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46.规律的根本属性是(A) A.客观性 B.本质性 C.必然性 D.稳定性

4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48.《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这段话表明的哲理是(B)

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联系的,认识了前者就认识后者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C.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D.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4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C) A.按客观规律办事 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

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50.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C)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51.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A)

A.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关系 B.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52.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存在于(C) A.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B.各事物之间

C.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 D.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

5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

A.发展和实践的观点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联系和物质的观点 D.实践和运动的观点

54.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不属于其特点的是(C) A.联系具有客观性 B.联系具有普遍性

C.联系具有随意性 D.联系具有多样性

55.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关于发展叙述错误的是(D) A.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D.发展是新旧事物同时灭亡 56.辩证矛盾的含义是(A )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57.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D) 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

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 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

58.“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D)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5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D) A.质量互变规律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60.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61.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C)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C.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6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D) A.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B.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C.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D.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63.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是指(A)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道理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道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道理

64.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A)

A.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质量互变原理 D.辩证否定的原理

6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A.观察实践法 B.逻辑推理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6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D)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67.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是要说明(C) A.可能离不开现实 B.结果离不开原因

C.部分离不开整体 D.现实离不开本质

6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C)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69.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C) A.事物周而复始的自我循环 B.事物相互转化与无穷发展

C.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经过两次否定再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70.“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蕴涵的哲学原理是(C)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发展的永恒性

C.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

71.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 )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7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7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A)

A.“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B.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7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哲学上反映的是(B)

A.可能和现实的关系 B.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C.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D.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75.“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B) A.分析与综合 B.归纳与演绎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76.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象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样性的统一”的过程

77.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它有多方面的表现。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这说明,意识具有(B) A.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B.能动创造性

C.指导并通过实践改变、创造世界的作用 D.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8.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物质形式的同一性

79.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结合的是(C)

A.模型化方法论 B.系统方法论 C.科学发展观 D.控制方法论

8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C) A.物质观点 B.发展观点 C.实践观点 D.群众观点

8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B) A.认识关系和发展关系 B.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C.改造关系和实践关系 D.发展关系和完善关系

82.关于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A)

A.认识决定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指导实践 D.实践决定认识

8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最好地说明(A)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4.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不一致的名言是(C)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8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8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 A.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8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D)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8.“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8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指(C)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9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91.概念、判断、推理,这是(D) A.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B.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9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下列不属于理性认识的是(C) A.概念 B.推理 C.表象 D.假说

93.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是(A)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 C.从感觉到知觉 D.从概念到推理

94.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是(B)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

9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A.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B.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96.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97.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B) A.多元性 B.一元性 C.实用性 D.相对性

98.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A) A.相对性 B.阶级性 C.主观性 D.绝对性

99.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

A.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 B.是否多数人承认

C.是否有用 D.是否是领袖人物所言

100.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C) A.理性思维 B.逻辑证明 C.社会实践 D.历史结论

101.正确的价值评价,应该看其(D) A.是否具有合理性 B.是否与领袖观点相一致

C.是否具有可行性 D.是否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 102.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103.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A) A.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104.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实践高于认识。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实践具有(C)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直接现实性 D.主体能动性

105.“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性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性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06.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D)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07.真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过程。真理最本质的特征是(A) A.客观性

B.主观性 C.绝对性 D.相对性

10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09.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C)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D.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110.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D)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并不确定 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1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C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D.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11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表明 A.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B.个人知识都来自直接实践

C.没有必要学习间接经验 D.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学到知识

11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 D.实践观点

114.“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11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是说:(B)

A.认识世界没有必要 B.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C.实践无需认识指导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116.认识的客体是指(D)

A.客观物质世界 B.客观事物

C.客观自然界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17.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C) 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 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

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D.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

118.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B) A.唯一尺度 B.真理尺度 C.价值尺度 D.客观尺度

119.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是实践的(C) A.唯一尺度 B.真理尺度 C.价值尺度 D.客观尺度

120.人们为获得经济利益,不断毁林造田、开荒种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从认识论说,这表明(B) A.真理原则违背了价值原则 B.价值原则违背了真理原则

C.既违背真理原则又违背价值原则 D.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不能并存 12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A.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122.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D.反映论和先验论

123.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体现人类

社会性质的是(C)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124.有关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推动作用的表述,错误的是(C) A.均是社会发展物质方面的内容 B.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C.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和社会性质的变化 D.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125.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C)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126.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从哲学上讲,这句话说明(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27.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揭示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28.恩格斯说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说明(B)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129.生产方式是(A)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体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体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30.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生产力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生产关系 D.社会基本矛盾

13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D)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C.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132.社会意识的本质是(D)

A.社会物质方面的内容 B.社会存在的根源

C.社会心理活动 D.社会存在的反映

133.下列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叙述错误的是(C)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本质是相同的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34.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不包括(D)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135.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D)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劳动者

136.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劳动者

13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B)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138.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产品分配关系 D.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139.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其核心是(A) A.国家政权 B.国家政治制度 C.立法司法制度 D.行政制度

140.社会形态是(D)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体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体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4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142.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A) A.社会形态 B.生产方式 C.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

143.不属于社会形态更替体现出的规律和特点的是(D) A.统一性和多样性

B.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C.前进性和曲折性 D.整体性和部分性

14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生产方式 B.社会基本矛盾 C.生产关系 D.生产力

145.社会形态不包括社会的(B) A.经济形态 B.地理形态 C.意识形态 D.政治形态

146.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B) A.生产方式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社会基本矛盾

147.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 A.阶级斗争 B.生产力 C.生产方式 D.社会基本矛盾

148.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进步

14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15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B)

A.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都是通过文化体现出来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就是先进文化 151.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C) 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重要动力 D.间接动力

152.阶级实质上是一个(C) A.思想范畴 B.政治范畴 C.经济范畴 D.文化范畴

153.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D)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5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D)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D.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155.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56.历史的火车头是指(B) A.阶级斗争 B.革命 C.改革 D.科学技术

157.社会革命根源于(D)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58.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在于(A)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D.实现社会公平

159.是否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C)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分水岭 160.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161.历史唯物论的根本出发点是(D) A.阶级和阶级斗争史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62.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A) A.物质生产发展史 B.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发展史

C.理性思维发展史 D.思想关系发展史

163.“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B)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面是由人自己决定 D.人的自我保存和历史的原动力 164.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这句话表明(A)

A.社会关系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B.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

C.人的本质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 D.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16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B)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C.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66.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C)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C.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167.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是(A)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B.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C.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 D.资本家靠兴办资本主义企业勤劳致富起家

168.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其主要区别在于,商品经济(A)

A.是以交换为目的

B.是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C.所有制是私有制 D.所有制是公有制

169.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出发点是(A)

A.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B.资本原始积累 C.产业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

170.马克思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在于(B) A.使用价值本身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实体

D.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171.商品的二因素是(C)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价值和交换价值

C.使用价值和价值 D.价值和价格

172.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B) A.复杂劳动决定的 B.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C.具体劳动决定的 D.抽象劳动决定的 173.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A)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物只要有用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是有价值 174.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

用价值”。这句话表明(B)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消费者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75.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D)

A.商品交换价值的多少决定的 B.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的

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76.使用价值与价值即商品的二因素是由(B)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决定的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决定的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决定的

177.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C) A.竞争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价值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178.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是(A) A.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B.生产同一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C.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劳动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不同劳动形式 179.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D)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180.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流通是基于货币(B) A.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是观念的货币 B.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瞬间充当买卖媒介 C.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可以随时退出流通 D.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可以暂时不用现金购买 18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C) 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C.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D.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182.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C) A.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 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运动

C.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D.价格围绕生产成本自发波动 183.货币的本质是(C)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商品的等价物

C.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D.商品相对价值形成

184.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B) A.能转移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B.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C.能保存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D.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就消失 185.劳动力的价值是由(B)

A.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决定的

B.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决定的 D.劳动者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186.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特点是,随着其使用价值的消费(D) A.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全部丧失 B.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 C.只会创造出新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D.会创造新价值,并且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18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C )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188.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C) A.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B.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C.凭借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D.使社会两极分化

189.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资本区分为(A)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D.物质资本和价值资本

190.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D)

A.直接剩余价值的生产和间接剩余价值的生产 B.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C.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D.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9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

A.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92.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D)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193.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B)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194.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A) A.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B.降低劳动力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195.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回到原点的运动。其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96.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B) A.资本各部分的流通形式不同

B.资本各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同的作用 C.资本各部分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D.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

197.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A) A.剩余价值规律 B.平均利润规律 C.价值规律 D.竞争规律

198.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C) A.资本 B.社会劳动 C.剩余价值 D.货币

19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D)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0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

A.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B.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具体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D.抽象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20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A)

A.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B.同一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化的结果 D.无数资本家追逐超额利润的结果 20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C) 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D.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和企业内部有组织性之间的矛盾 20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20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C)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205.剩余价值来源于(D)

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劳动力的价值 D.工人的剩余劳动

206.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B) A.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B.政治统治的职能

C.管理邮政、铁路、水利等事业的职能

D.管理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的职能 207.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A) A.国家对内职能的延伸 B.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延伸 C.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保障 D.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强化

208.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C)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活动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B.它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它与历史上社会形态更替也不是从最发达而是从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相类似

D.它是“反常现象”,是“畸形的早产儿”

252.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253.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在预见未来上的根本区别在于(A) A.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B.是否准确无误地预测未来 C.是否提出未来社会的具体方案 D.是否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dd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