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周全华老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笔记与期末考试题目

更新时间:2023-07-27 13:1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山大学周全华老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生公必课)课堂笔记与期末考试题目

中山大学研究生研一上学期公必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堂笔记与期末考试题目记录

授课老师:周全华

周全华老师上课与考试的特点:

1、周全华老师的政治课,会在电脑屏幕上播放他写的word文档,但是不允许拷贝课件,所以最好一遍上课一遍拍照;

2、没有点名,没有签到,不知道是不是每一届都不点名、不签到,还是只有我们这一届不点名、不签到?曾经有一节课,去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老师想点名,结果因为找不到电子版的花名册,只好作罢;

3、考试答题必须写他上课说过的话,即使你不会,但只要把他上课讲过的话写上去,也比自己随意发挥但写的不是他上课讲过的要强非常多。周全华老师的名言是“上课是学生的义务,考试就是考你们有没有听课”;

4、考试方式是随堂考,考试时间为2个小时,考试题目为3道大题;

5、考试不难。

2015-2016学年周全华老师期末考试题目:

1、谈谈你对中国要走依法治国、依宪治国道路的理解。(33分)

2、阐述中国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价值观与价值观的相关内容。(33分)

3、论述唯物史观、进化论史观与儒家历史观。(34分)

周全华老师在课堂上多次讲述的故事:

1、文革时期的工农神圣、知识分子不受重视,他学生时代成绩很好,人生受益于文革后的恢复高考;

2、中大的陈寅恪拒绝了蒋介石请他去台湾;

3、他游历过美国、欧洲。深刻感受到中国人的勤劳,无怪乎法国总是抗议中国人抢了他们的生意。他在卢浮宫觉得很压抑,因为看到的大多是中世纪宗教神学对人类束缚的画作,唯独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看到了文艺复兴的开端,把人类从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

4、莱温斯基到处演讲,林徽因的情感轶事,女权;

5、星海音乐会,大多数人都提前离场了,但他坚持欣赏了全程;

6、不同人的灵性不同,灵性是对生死的思考,他早在四岁时就开始了对生死的思考,而很多人直到老都没有灵性,灵性是无关年龄的体悟;

7、在习李主政下,我国开始改变了邓公时代以来的韬光养晦策略,关于24个字的解读多次提及,不仅在政治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提到了,在精神文明建设那里也提到了。24个字是核心价值观、是基本价值,信仰是最高价值;

中山大学周全华老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生公必课)课堂笔记与期末考试题目

PART1 法制与人权权利

(以法制建设为主,较少提及民主建设)

1、政治合法性是政治认同的结果。

2、政体由权力分配决定。政体不是政治权力,而是最高权力的分配。 专制:权利给一个人。

共和:权利由两个以上的人掌握,民官共治,党的集体领导。

共和的变种是寡头:神权分治的欧洲,军头共治。

民主:权利由人民掌握,平等原则,缺陷是人与人不一样,精英治理、大众治理的效果不容。

民主的变种是暴民专制。

3、看文化导向,不是看文化学历构成,而是看精英是否掌握话语权。例如:文革时期,工农神圣,知识分子地位低贱。

4、最高权是一个抽象的权力,国家最高权归谁?国家最高主权综合了元首权、决策权、执行权、裁判权。古代没有分开,即使雅典民主政体也是四权合一的,只是把执行权中的统兵权在战争时独立、停战就取消,所以近代的三权分立并非民主政体所必需的。三权分立的权力配置设计,与罗马共和政体的用意相同、但形式不同,元首权一般被架空,但可以形成精神和稳定的象征,比如英王、天皇、泰王。所有政体都不是单一类型,都混合了专治、共和、民主的三种要素。比如美国总统实行首长负责制……

5、权力的合法性即人民的认同。6个认同。

(1)道统学统认同:对统治所倚靠的各种精神观念的认同,比如:意识形态、宗教观念、迷信观念(比如神学)、血统观念、门第观念、政治观念、政治认知。

(2)法统:对统治所倚靠的基本制度的认同,比如:皇权、法理宪政、社会主义制度等。

(3)政统认同:对政治权利来源的认同,权力的来源要符合人民的认同,比如神授天命、学院、德行、英雄魅力、革命、选举。

(4)政治行为认同:对荣指着的政策纲领、政绩、政治活动等的认同。比如:公正廉明、繁荣稳定、军事胜利等。

(5)政治文化认同:对统治所需的各种文化传统、伦理文化、宗教文化、学术艺术文化、情感习惯、行为模式的认同。

(6)政治利益的认同:民众相信荣指着的政治利益与自身政治利益的一致性,得到经济利益的反叛者并不少见,往往是由于政治利益受损而反叛。

6、治国方法:“政治”与“法制”。

(1)政治:人治的特点强。德治社会,上行下效。

(2)法制:法制具有非政治的特典,把人治的主观性等特点排除。

按毛泽东话语,不论何种治国方法或者统治方法,包括“法治在内”,都是政治性的,当然都是“政治”。而现行的“法制”概念是西方引进的,是专门与

中山大学周全华老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生公必课)课堂笔记与期末考试题目

“政治”相区别的一个概念。区别关节点在于:“法制”之外的一切治国方法都归结为“政治”方法,因而“政治”是“人治”。“人治”是政务官个人裁决、或民主多数一致表决的领域,而“法制”是发对政务官的裁决、对民主多数表决作规范判断,裁判人是法官。法制当然有强烈的政治性,但西方政治理论将法治置于政治领域之外,让其保持至高无上的超然地位。

毛泽东综合运用了政策治国、德治、法制、意识形态治国、运动治国、指示治国(无需政府讨论、论证、听证,直接通过最高指示与过去的语录来发布)。

以上各种治国方法,除了法治的方法,其他都已归为人治,西方也称为“政治”——法制覆盖不到的治理领域都是政治领域。人治或“政治”都需要法律的支持。不动点在于:人治国家是政主治、法辅治,政权高于法权;而近代法制国家是法主治、政辅治,宪法至高无上,高于所有政治权力。中国古代德治,不是像现在所理解的运用道德手段来治国,而是德治高于一切“政治”方法。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就是法治。法治国家没有根除人治,只是限制了人治:第一,法权高于权力,权力必须依法治国;第二,扩大法权,缩小权力的适用范围,缩小权力的边界;第三,法律还要扩大权力的责任,追责不作为;第四,法律要解决权力斗争与接替的问题,必须合法地进行斗争,而不能动用非法手段,这就是政治文明建设。

7、迷信与信仰的区别。

迷信:生命第一,神是第二。

信仰是最高价值。

儒家是积极的,此岸世界,立德、立言、立功。

宗教信仰是彼岸世界。

8、中国古代的儒教信仰是世俗化了的。知识分子的儒家思想:立德、立言、立功。普通大众的儒家思想:孝道,光宗耀祖。

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24个字,不是信仰(最高价值),而是基础价值、国家的政治价值。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信仰,但是至少要认同这24个字。

(1)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0、治国方式:人治,法治(从法制的角度,只有法治,其他都是人治),神治,帝治,礼治,德治,党治(前苏联、中国、朝鲜)。

中国古代的治国方式。商朝是神治。秦朝是人治下的法治,法治必然排斥人治,“以吏为师”是实用主义的意识形态。汉朝时后儒家的德治,德治必然是人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没有达到理想的尧舜之治,但能沿用两千多年,保持世界上少有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是成功的。理想是一面高扬的旗帜,而不是一个具体的规划,其作用如同共产主义,指导苏中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它的历史功能已经实现。

11、论证:为什么我国是先法制化、后民主化?而西方国家是同时进行法制化与民主化?

中山大学周全华老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生公必课)课堂笔记与期末考试题目

(1)近代社会的三大变化,面临重建中国,不稳定:政治认同危机(政治合法性、政治权威的流逝),社会认同危机,文化认同危机(神学)。

(2)合法性的6个来源。民心所向。

(3)已有的转型例子,先法制化、后民主化成功。举例:新加坡的李光耀,英国殖民时期的香港实行英王任命港督的制度。

(4)法制,把官员的权力关进笼子里,人民的自由就大很多了。体制障碍,应该由政府首发,将法律问题政治化,而不是人民首发。

(5)法制:人身自由。民主:社会各方面的权利都自由。

12、宪法是“源”。对公权力的限制,对基本人权的保障。人情社会要向法治社会转变。

(1)宪法的目的:限制公权力,保障基本人权。

(2)宪法的价值:授权,限权,保障人权。

(3)宪法的地位:权力来源于宪法,宪法高于权力,宪法控制权力。

(4)宪法的思维:通过宪法所确定的基本体制与价值体系,按照宪法来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法,把合宪性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前提。

13、治国方法是手段,手段如果离开目的效果就无法判断其优劣高下。当然,目的效果本身也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必须有历史合理性。比如,中国过去是家族社会、熟人社会即集体和谐社会,是儒家一元价值、一元信仰、一元道德的社会。后来是单位社会,也是熟人社会,即集体和谐社会,是共产主义一元价值、一元信仰、一元道德的社会。以上两种时代有着同构性,礼法通行,所以试用德治。然而,当今的市场社会是个人自由社会,是多元价值、多元信仰、多元道德的社会,无法以统一的道德进行治理国家,这种社会只可能有法律的统一,只能用法制。

14、考察政治权威的强势或衰落,即指政治合法性的强度或政治认同的高低。

(1)外在表现有三个指标、三个秩序。第一,政治秩序:表征着公民政治认同度(对法统、政统、行政的认同)的高低与危机。第二,社会秩序:表征着公民对政府公信度(对统治者及其政治利益的信任度)和社会信任度的高低与危机。第三,心灵秩序:在一定历史阶段,也能表征公民对统治的文化认同度(对道统学统政治文化的认同)的高低与危机。

(2)内在表现:上述合法性来源的六种类型,即六个认同。

以前忽略了政治文化的作用,把革命成功之归结为社会理论指导的胜利(道统学统),武装斗争的……

15、政治权威,政治合法性。

周的政治与文化建设:周公分封与礼治。秦朝大一统中央集权的优势。清明实行预备立宪、清末新政,但是庚子之乱后丧失权威,发生了政治认同危机,革命兴起。革命打到了旧权威,但没有建立新权威,孙中山时代军阀割据混战。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创造了法制建设的两大前提:秩序保障,权威及时。毛泽东建立空前权威的政治国家,但苏联模式也只用了30年就发生了危机。邓小平运用这个政治遗产和资源,进行改革:市场与法制。苏联放弃了这一政治权威,所以失败了,普京虽然重建了权威,但远远没有恢复到前苏联的历史地位。

中山大学周全华老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生公必课)课堂笔记与期末考试题目

16、政治被法律化的那部分,即法制。

法制下的政治,是规则的统治,人治是人的统治。法权分取了一部分政治权力,缩小了人治的范围和作用,但是任何法治国家都却不了人治。因为法律不能覆盖所有生活领域,所以要自由裁量权,要人治。

PART2 价值学

1、价值观包括两个层面。

(1)国家价值导向:受到历史价值观的支配,比如社会主义24个字的前8个字。

(2)个人价值导向。

2、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世界各国的作用。

(1)日本、德国,反作用。

(2)中国严复的天演论。

(3)马克思主义。

3、我国的国策已经改变了邓小平的韬光养晦。

4、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不同——对自由、平等的排序。(价值观的排序很重要!)

(1)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平等放在首位。平等主义。消灭压迫(政治上的不平等),消灭剥削(经济上的不平等)。

(2)资本主义价值体系:自由放在首位。平等指自由权利的平等。

5、21世纪,信仰价值确实,无道君主、无灵人,文化碎片。没有能力构建信仰的民族,是发育中的民族。

作为一个人是可以没有信仰的,是可以持一种无信仰的世界观的,但一个民族、一个共同体文化却不可以持无信仰的世界观,因为没有信仰的文化是没有整体设计的大厦,文化没有骨架是立不起来的。文化的核心是信仰。

个人无信仰也可生存,而一个文化体系则无法生存下去,一个民族则无可能在文化上存在下去,必趋于解体。信仰缺位,没有文化核心,民族的文化创造就是永远是一堆文化碎片,会流失,会被别人拾去,无法搭成民族文化大厦。

黑格尔说的形而上学主要指信仰理性:“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它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除科学理性文化、习俗感性文化外,人文理性文化主要是由价值理性、规范理论建构的,它需要一个先验的、不是理性可以证明的元价值,然后推出下一级的价值群和价值体系。

6、种族主义替代了爱国主义是错误的。比如一些流行歌曲中强调“黄头发白皮肤才是中国人”,强调了生理特征,是错误的。

7、价值关系、价值分类、价值实践活动。

中山大学周全华老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生公必课)课堂笔记与期末考试题目

8、最高价值:信仰,没有普世性。核心价值,基础性。

最高价值、核心价值、一般价值(符号文化)

价值观念体系建构价值体系,价值体系是价值观念体系的对象化。最高价值决定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一般价值体系。

一种社会文明的价值体系分三层:最高价值及其体系,围绕着它的核心价值体系,及处于外围的一般价值体系。通常认为一种文明的最高价值体系就是它的信仰体系,它规导着这个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一般外围价值体系。

最高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如何?最高价值是信仰(于终极价值而言)或崇拜(于非终极价值而言)的对象,围绕这个价值而建立起最高价值体系,而最高价值体系又规导着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主要精神文化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念是对核心价值的观念,如马克思主义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观、党和国家观。

而从国家公布的核心价值来看,包括国家政治指导思想、社会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道德观念五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政治思想、政治情感、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可见未包括制度价值和物质设施价值,而四者中政治是核心价值。

价值体系的外层是各种价值符号系统,各种规范的系统。规范包括:风俗习惯等社会规范系统,狭义的文化规范系统,法律政治制度规范系统。各文化共同体建构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价值观念、社会规范、价值的反复创造和反复选择的过程,这也是各社会力量反复博弈的过程。在规模引入外来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价值,必然引发原有价值体系的崩溃和新价值体系的重建。

9、心物二分。

10、5种价值,国家属于哪种价值?属于第三种价值,规范价值,国家主义价值,即国家是最高价值。

人性(需要、能力)与五大价值范畴

价值感,即价值感知和享受,是由人的欲望、直觉、感觉、情感、知性、灵性所承载。柏拉图的《理想国》说人的灵魂三分:欲望、激情、理性。欲望是植物灵魂,在人的下身;激情是动物灵魂,在人的胸部;理性才是人的灵魂,在人的头部。他已经列出人性的三个方面。柏拉图所谓理性,是感知美德与认知真理,可见他认为崇善和求真,高于赏美。

根据中西方哲人对价值的分类(在中国是李连科的《价值哲学引论》首先以“价值范畴”来作价值的分类),与人性的五大需要(知性、德性、情性、灵性、欲性)相对应,可以列出五个最普遍性的价值范畴:真、善、美、圣、利。上升为范畴的价值,是最基本、最普遍、最单纯、最高位、可以规范其他具体价值的一般价值。

11、灵性与信仰价值

对生死的思考,对永恒、神圣的追求,这就是灵性,在此真理与价值打通而交融。许多人并不需要信仰,快快乐乐于世俗幸福与功名利禄,他们遭受磨难时也会求神拜佛,但并不真信而只是迷信。

灵性是人性的集中表现,统五性而以畏心为首,出自畏惧心而求永恒,于好

中山大学周全华老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生公必课)课堂笔记与期末考试题目

奇心而求全知,于慈悲心而求至善和神义(最高正义),于爱美心而求完美,超越欲心而求全能。灵性的欲知之心,超出知性的能知之力,即使人类能够把希腊思辨中的原子论推进到实证的原子论,能把牛顿的力学世界推进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世界,科学仍不能回答一切。因为科学是分科割裂地认识世界,如瞎子摸象永远得不到真象全象,只能得到局部的真理。因而人类不能满足,企图运用灵知在经验科学之外的领域玄思玄想,想要把握世界的总体和真象,这是形而上的思辨,是超验世界的求真。

灵性包含形而上理性、价值理性、心灵直觉(悟性)、想象力。禅宗讲顿悟,就不是由语言说理和经验积累所致的开启,而是长期修炼之中突然之间发生的“放下”。放下,就是放下一直苦苦追求的某种价值或或使用的手段,而突然解放出来。

到了灵性这个层次,可以无新旧、无生死、无是非、无人我、无物我、无动静、无恒暂,已经突破这些经验世界的现象了。灵性不求新创新,求新知、好新颖、创新物,那只是在知性、审美及功利的层面。灵性追求永恒,永恒是不变,不变是不动是如旧,所以灵性的本性无宁说是守旧好静,这也是人最终的本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cj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