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总结(中环123)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05 04: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基坑监测工作个人总结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目 录
第一章 工程概况 .......................................................................................................... 1
1.1工程地点和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单位 .............................................................................................................. 1 1.2 工程简况 .................................................................................................................................................................... 1 1.3建设场地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 1 1.4 基坑周边环境状况 .................................................................................................................................................... 1 1.5 基坑监测等级 ............................................................................................................................................................ 1
第二章 监测实施情况 ................................................................................................. 2
2.1 监测起止日期 ............................................................................................................................................................ 2 2.2 投入人员 .................................................................................................................................................................... 2 2.3 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 ................................................................................................................................................ 2 2.4 完成工作量 ................................................................................................................................................................ 3 2.5 规范选用及依据 ........................................................................................................................................................ 3
第三章 监测目的及监测内容 ........................................................................................ 4
3.1 监测目的 .................................................................................................................................................................... 4 3.2 监测内容 .................................................................................................................................................................... 4
第四章 监测点的布设 ................................................................................................. 5
4. 1 控制点的布设........................................................................................................................................................ 5 4.2围护结构顶部水平及竖向位移监测 ..................................................................................................................... 6 4. 3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 6 4.4立柱隆沉监测 ........................................................................................................................................................ 6 4.5支撑轴力监测 ........................................................................................................................................................ 6 4.6坑外水位监测 ........................................................................................................................................................ 7 4.7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8 4.8坑外地表沉降监测................................................................................................................................................. 8 4.9现场巡视 ................................................................................................................................................................ 8
第五章 监测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 9
5.1开挖前的现状调查及现场巡察 ............................................................................................................................. 9 5.2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系统 ..................................................................................................................................... 9 5.3 沉降观测 ................................................................................................................................................................ 9 5.4 水平位移观测 ...................................................................................................................................................... 10 5.5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 11 5.6支撑轴力监测 ....................................................................................................................................................... 11 5.7地下水位观测 ....................................................................................................................................................... 12
第六章 监测频率和监测报警值 ................................................................................ 12
6.1监测频率 ............................................................................................................................................................... 12 6.2监测报警值 ........................................................................................................................................................... 13
第七章 监测成果分析 ............................................................................................... 14
7.1 基准点检核分析 ...................................................................................................................................................... 14 7.2围护结构顶部竖向位移监测成果分析 ................................................................................................................... 14 7.3 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成果分析 .................................................................................................................. 15 7.4 立柱竖向位移监测成果分析 .................................................................................................................................. 15 7.5支撑轴力监测成果分析 ........................................................................................................................................... 16 7.6 地表剖面竖向位移监测成果分析 .......................................................................................................................... 17 7.7 坑外水位监测成果分析 .......................................................................................................................................... 18 7.8 测斜监测成果分析 .................................................................................................................................................. 18 7.9 周边建筑物竖向位移监测成果分析 ...................................................................................................................... 19 7.10现场巡视分析 ......................................................................................................................................................... 20
第八章 总体评价 ...................................................................................................... 21 第九章 附件 ............................................................................................................ 22
9.1.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监测数据成果 ..................................................................................................... 22 9.2.监测点布置图 ........................................................................................................................................................... 22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1 页 共 22页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1工程地点和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单位
项目名称: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 工程地点: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大道北侧 建设单位:中铁大桥局 主体结构设计单位: 基坑围护设计单位: 监理单位:
勘察单位: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 基坑围护施工单位: 土建施工单位:
1.2 工程简况
本工程项目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大道北侧,为新312分流线下穿星华街高架桥使用,通道方案为U型槽结构+局部暗埋段,按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设计。
基坑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施工期基坑东西长约460m,宽约30.9m-35.40m,基坑占地面积约23000m2,通道基坑开挖深度1.6m-6.9m,泵房处开挖深度9.7m。
区段一:K46+530~K46+680;K46+849~K46+915(基坑深2.25~6.24)(钻孔灌注桩+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一道混凝土支撑)
区段二:K46+680~K46+728.479;K46+811.941~K46+849;K46+751.434~K46+788.219(基坑深6.21~7.72)(钻孔灌注桩+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一道混凝土支撑+一道钢支撑)
区段三:K46+728.479~K46+751.434;K46+788.219~K46+811.941;(基坑深6.85~7.05)(钻孔灌注桩+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一道混凝土支撑+一道钢支撑+一道换撑)
区段四:K46+915~K46+990(基坑深1.69~4.11)(放坡+喷锚支护)
1.3建设场地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据历史资料,无锡市历史最高洪水位为3.05m(黄海高程);近几年最低水位0.10m(黄海高程)。 场地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微承压水、Ⅰ承压水,上层滞水赋存于上部①杂填土中,富水性一般,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以地面蒸发为主要排泄方式,水位升降随季节变化明显,年变幅在1m左右。微承压水赋存于④粉质黏土、⑤2粉质黏土夹粉土层中,富水性一般,勘察期间测得稳定水位标高为2.05~3.11m;Ⅰ承压水主要赋存于⑦粉质黏土层中,该层富水性一般,稳定水位标高在-7.00~-6.00m。
1.4 基坑周边环境状况
基坑周边环境空旷,管线已迁移,北侧约50m为京沪高铁,西南侧约90m为东方维罗纳住宅小区,本次监测内容涵盖基坑、周边环境,高铁桥墩柱及周边小区建筑。
1.5 基坑监测等级
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精度要求、基坑设计安全等级、基坑周边环境以及地质复杂程度,本基坑钻孔灌注桩段按一级基坑监测等级的技术要求进行监测;放坡段二级基坑监测等级的技术要求进行监测。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2 页 共 22页
第二章 监测实施情况
2.1 监测起止日期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项目部于2013年11月进场,埋设测点并采集初始值。于2013年11月14日提交了第1份报表,至2015年1月2日基坑主体施工结束。
2.2 投入人员
针对本工程监测项目的特点,我单位专门成立本工程监测项目部,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组织机构如下图所示。项目组主要由长期从事工程监测、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组成,其中项目负责人1人、测量技术人员1人、测试和巡视技术人员1人(现场巡视)、数据处理1人、测量(测试)工人3名。现场监测人员在项目负责人指导下完成日常监测、资料整理、技术分析及预测工作,项目负责人对整个项目负责。
监测项目部、应急指挥部 项目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测量技术人员、测工 测试、巡视技术人员
图2.1 项目组组织结构图
表2.1 本工程监测人员一览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岗位 学历 专业 1 顾凤祥 男 53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 本科 地质工程 2 谢永夫 男 33 工程师 测量技术负责人 本科 测绘工程 3 殷冠中 男 31 工程师 测试技术负责人 本科 岩土工程 4 张强华 男 41 工程师 测量人员 中专 工程测量 5 董维 男 30 工程师 测量人员 本科 测绘工程 6 周建 男 32 工程师 测试人员 本科 勘查技术与工程 7 闫怀瑞 男 27 助理工程师 巡视人员 本科 岩土工程 2.3 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
根据基坑监测的实际需要,全面反映建设工程结构体本身以及周边环境变化情况,我单位配备
了先进的仪器。本工程监测所用测量、测试仪器见下表:
表2.2 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统计表
序号 仪器名称 型号 标称精度 数量 备注 1 围护结构顶部竖向位移、周边建筑物、地表竖向位移监测 Trimble Dini03电1 使用良好 子水准仪 0.3mm/km 2 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TOPCON GPT7501 测角1″,测距2+2 7W1300全站仪 1 使用良好 3 立柱隆沉监测 Trimble Dini03电子水准仪 0.3mm/km 1 使用良好 4 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GN-1型数字显示测斜仪 9("/F) 2 使用良好 支撑轴力监测 SL-406频率仪 ≤±0.1Hz 5 1 使用良好 6 坑外水位监测 SWJ-90水位计 ±1.0cm 1 使用良好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3 页 共 22页
序号 仪器名称 型号 标称精度 数量 备注 2.5 规范选用及依据
注:各套仪器均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并进行日常的保养。 2.4 完成工作量
本工程于2013年11月进场,于2013年11月14日提交第1期报表,至2015年1月2日基坑主体施工结束。具体工作量详见统计表:
表2.3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点统计表
序号 监测项 单数位 量 编号 监测次 围护结构顶部水平及1 个 43 D1-D43 212 竖向位移监测 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2 个 12 CX1-CX12 188 测 3 立柱隆沉监测点 个 12 LZ1-LZ12 217 4 坑外水位监测 个 21 SW1-L13 219 5 坑外新增水位监测 个 29 Sw1-1~sw1-29 156 6 支撑轴力监测 组 20 ZL1-ZL13(第一道) ZL1-1~ZL1-2(第二道) 198 7 地表剖面竖向位移 个 30 DM1-DM30 198 8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个 16 F1-F16 223 既有高架承台水平位7 个 2 CD1-CD2 247 移监测
⑴《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2012
⑵《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7-2011
⑶《建筑物沉降、垂直度检测技术规程》JGJ/TJ 18-2012 ⑷《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⑸《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⑹《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⑺《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 ⑻《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⑼ 招标文件、施工图纸、地方现行的标准、规范和规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4 页 共 22页
第三章 监测目的及监测内容
3.1 监测目的
本工程为下穿通道基坑监测工程,与之有关的稳定和环境影响是个动态过程。因此,加强在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有助于快速反馈施工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用最优的工程对策,保证边坡及周边环境安全,保证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
通过各施工阶段对铁路桥墩变形观测,验证和校核理论计算结果,并根据观测资料的分析,判断铁路桥梁变形,对铁路运营安全进行预警。对观测变形超标的桥墩,分析产生原因,研究对策。根据本工程围护结构特点、施工方法、场地工程地质及环境条件,应考虑到以下各因素的影响:
(1) 本工程施工周期长;
(2) 基坑东西长约460m,长度较长。
因此,本工程监测工作相当重要,必须严格按规范与设计等有关方面的变形控制要求及类似工程经验进行设计和实施。
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施工条件和外界其它因素的复杂影响,很难单纯从理论上预测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理论预测值还不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工程的各种变化。所以,在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工程监测十分必要。特别是对于类似本工程复杂的、规模较大的工程,就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制定和实施周密的监测计划,以便达到动态设计,实现信息化施工。
通过监测达到以下目的:
(1)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同时实现对下一步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
(2)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有效控制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及管线影响的目的;
(3)检验工程勘察资料的可靠性,验证设计理论和设计参数,判断前步施工是否符合预期要
求;
(4)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设计单位,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工况发展,进一步优化方案,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
3.2 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的选取和监测点的布设遵循“系统、经济、方便、直观”的原则,并结合施工工艺、围护结构形式、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等因素,考虑基坑施工引起的应力场、位移场分布情况布置,并抓住应力释放较大和变形较大处进行重点量测,做到量测数据与施工工况的具体施工参数配套,形成有效的监测系统,在优化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本工点的布点方案,监测过程中由于监测高铁沉降需求,新增加了29个水位监测孔。
根据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主要对以下项目进行监测并布置测点(详见附图1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表3.1 监测项目及测点数量
监测项目(通道基坑部分) 测点数量 备注 围护结构顶部水平及竖向位移监测 43 测点共用,编号: D1-D35 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12 编号CX1-CX12;CX1、CX2、CX6、CX7、 CX11 、CX12孔深25m,其余深28米 立柱隆沉监测点 12 LZ1-LZ12 坑外水位监测 21 SW1-SW21,孔深15m 坑外新增加水位监测 29 SW1-1~SW1-29,孔深7~15米 支撑轴力监测 20 两道支撑,共20点。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16 F1-F16 既有高架承台水平位移监测 2 CD1-CD2 坑外地表沉降监测 30 6组断面,每组5点 整个基坑监测过程将自土方开挖开始,到地下室土方回填为止。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5 页 共 22页
第四章 监测点的布设
4.1 控制点的布设
4.1.1 沉降基准网 4.1.1.1布设方案
地表、建筑物和围护结构等沉降监测的质量好坏及其观测资料能否准确客观地反映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沉降监测基准网点的埋设和观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本工程项目的特点,本次沉降监测基准网点由水准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组成。其中水准基点为本工程沉降监测的高程基准。
4.1.1.2 沉降基准点选埋原则
(1)通视条件好,便于观测。
(2)必须选埋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地基坚实稳定、安全僻静,并利于标识长期保存与观测稳定的区域内。
(3)选埋基点应现场踏勘,并结合地质实际情况,确定埋设深度。
(4)水准基点标石根据现场情况,选用深埋双金属管水准基点标石、深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或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 4.1.1.3 沉降基准网的初值测量
将基准点与施工方提供的施工高程基准点(高程已知)进行联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通过测得的高差计算出每个基准点的高程。基准点观测采用往返观测,观测顺序是后—前—前—后,返测时奇偶站的观测顺序与往测时偶奇站的观测顺序相同。基准点的首次观测,应进行三次独立观测,取观测合格结果的中数作为基准点的初始高程。 4.1.1.4沉降基准网的数据处理
依据测量误差理论和统计检验原理对获得的观测数据及时进行平差计算和处理,计算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量等。
观测数据平差使用Nasew V3.0商用平差软件,以测站定权;数据处理采用河海大学开发的建筑沉降分析系统Settlement ST 4.3进行处理。
沉降分析应先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和分析,从而判断观测点是否变动,可根据前后两次
观测数据的平差值的较差,通过组合比较的方法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当基准点前后两次平差值的较差小于2√2倍的实际测量单位权中误差时,可认为基准点相对稳定。 4.1.1.5沉降基准网的检测
为了确保沉降观测成果的准确性必须定期不定期的进行复测,沉降基准网复测周期根据控制点稳定情况和沉降观测的精度需求来确定。原则上规定:在基准网建成后,应在工程施工后1月进行第一次复测,此后每隔3月复测一次。实施过程中根据控制点的稳定性调整复测周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仅局部复测,而非全面复测,以便减小复测的工作量。基准网的复测方法和初值测量方法相同。通过测得的两个点之间的高差与前一次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4.1.2水平位移基准网
4.1.2.1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选点原则
(1)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长期保存,在施工期间不易受破坏的位置。 (2)有良好通视条件,即使在施工期间,也要保持良好的通视条件。
(3)点位尽可能远离建筑物,远离高压电线,变压器等设施,以消除各种外界因素带来的偶然误差。
(4)视线离障碍物的距离应大于2米。
(5)各级别位移观测的基准点(含方位定向点)不应少于3个。
根据现场踏勘,基坑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利用基坑北侧高铁监测基准点点位(已埋设观测强制对中墩),编号J1、J2、J3。 4.1.2.3水平位移基准网初值测定
水平位移基准网采用边角测量方法,假设其中一个基准点的坐标J1(X1,Y1),将全站仪在J1点设站,设定J1~J2边为零方向,照准J2点,测得J2边的边长,即可得出J2点的坐标(X1,Y12),将视距丝照准J3点,测J3边方位角(经过平差后的),可得J3点坐标,测量次数不得少于3次。 4.1.2.4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数据处理
水平位移基准网数据处理按最小二乘原理,采用严密的经典测量数处理方法—间接平差法计算,观测数据平差使用清华三维Nasew V3.0商用平差软件。为保证数据计算的准确性,还将利用其他商品化平差软件(如南方平差易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检核。本工程沉降基准点与水平位移基准点共用。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6 页 共 22页
4.2围护结构顶部水平及竖向位移监测
为了准确反映围护结构顶部水平、竖向位移情况,控制每个结构类型断面处变形情况,对围护结构顶部埋设测点进行监测。本工程布设监测点共35个。 在围护桩顶部冠梁上采用道钉打入,如下图:
测监点
图4.1 桩顶道钉埋设示意图
图4.2 围护结构顶观测实景图 ①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沿围护桩顶部间隔约20米布置监测点。 ②围护结构顶部竖向位移监测 测点与水平位移点共用。
4.3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沿基坑外侧土体间隔约50米在土体中布测斜孔,本工程布设12个。
首先在围护桩外侧土体中钻孔,孔径略大于测斜管外径,一般测斜管是外径Φ70,钻孔内径Φ110的孔比较合适,孔深一般要求超出围护结构底3~5m比较合适,硬质基底取小值,软质基底取大值。然后将在地面连接好的测斜管放入孔内,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的空隙回填细砂或水泥与膨润土拌合的灰浆,埋设就位的测斜管必须保证有一对凹槽与基坑边缘垂直。
安装或埋设过程中注意事项如下:
a) 采用测斜仪在埋设在土体中的测斜管内进行测试。测点宜选在变形大(或危险)的典型位
置;
b) 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 c)封好底部和顶部,保持测斜管的干净、通畅和平直; d)作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
测斜管(上下口密封)导墙冠梁土体围护桩 图4.3 土体测斜孔埋设截面图
4.4立柱隆沉监测
为防止立柱竖向位移引起基坑的破坏,在临时立柱上布设竖向位移观测点,按照规范本工程布设立柱竖向位移监测点12个,采用道钉作标志。
4.5支撑轴力监测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7 页 共 22页
4.5.1 测点埋设:本基坑采用2道支撑,第一道砼支撑轴力监测采用钢筋应力计。在支撑钢筋绑扎的过程中,将设计位置处的支撑两侧中间位置处的主筋切断并将钢筋计焊接在切断部位,在
图4.4 钢筋计埋设截面图 浇筑支撑砼的同时将钢筋计上的电线引出以便今后测试时使用。
图4.5 支撑轴力钢筋计埋设实景图
测点埋设在基坑内支撑受力较大的支撑上,每道支撑内力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保持一致。对于混凝土支撑,每个截面内埋设4个钢筋计。钢筋计电缆线固定在钢筋笼内,然后将各线头引出置于施工不易碰撞处;在支撑上选择支撑轴力较大的点位为监测点。将钢筋计的固定卡口焊接在需要测试的支撑钢筋上,每个断面4个钢筋计。并把导线外用φ50㎜的铁管固定到支撑表面引到方便测试的位置,连接在接线箱内保护。现场实景如图4.5所示。
4.5.2 第二道支撑采用609钢管支撑,支撑内力监测采用应变计。 1)观测点布置及安装方法
共布设13个应力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布设2个应变计,分别布设在刚支撑两侧,采用频率仪测读计算出梁体的应力,布设如图4.8。共布设13个应力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布设2个应变计,分别布设在刚支撑两侧,采用频率仪测读计算出梁体的应力,布设如图4.6。
图4.6 应变计示意图 (1)将应变计模型穿过安装座到位后拧紧止紧螺丝 (2)安装座与钢支撑接触部位电焊连接。
(3)送开止紧螺丝取出模型,将应变计小心穿过底座后拧紧止紧螺丝即可。
(4)应变计一般在钢支撑两侧各安一套以防损坏,如果两套同时测量则取它们的平均值。 2)监测点设置
埋设方法:把底座螺旋焊接固定在设计位置,放入应变计,用便携式读数仪调整应变计的初始度数,接线到数据采集器。 3)监测方法
初始度数R0与随后读数间的变化可以通过从随后应变计减去初始应变计算得到。注意压缩应变引起读数减少(R1?R0的差为负数),而拉伸应变引起读数增加(R1?R0的差为正数)。计算应变的公式为:
???(R1?R0)B 式中 B-仪器系数。 每次监测后,绘制监测点形变量统计表和变化曲线图。
4.6坑外水位监测
水位的监测主要是检验基坑止水帷幕的效果,这将直接影响基坑开挖和结构施工。本次监测重点将对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进行监测,沿基坑四周间隔约40m布设水位孔,基坑北侧水位监测孔埋设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8 页 共 22页
图4.7 水位管埋设示意图
在距离高铁桥墩20米左右的范围内,共计埋设水位监测孔21个。监测过程中由于监测高铁沉降需求,新增加了29个水位监测孔。埋设方法如图4.7.
4.7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在基坑西南侧东方维罗纳小区已建建建筑物墙体上布设测建筑物竖向位移监测点,共计监测4幢建筑物,每幢建筑物布设4点,共计16个监测点。
竖向位移观测点的埋设方法如图4.11所示,在建筑物转角处钻孔埋设L型监测标志,若测点处不宜钻孔,打设射钉作观测标记。
图4.8 水位管埋设截面图 图4.9 建筑物沉降测点结构
4.8坑外地表沉降监测
在基坑外围分别距离围护结构5m、15m及30m处布设地表沉降监测点,测点采用专用装置在硬化路面上钻孔,采用L600Φ16螺纹钢筋打入原状土中,孔内用砂石捣实,监测点上部加盖保护。
测监点
图4.10 地表竖向位移监测点埋设截面图 4.9现场巡视
基坑底部或周围体出现可能导致剪切破坏的现象或其它可能影响安全的征兆观测(如涌土、隆起、陷落等),以及周边路面沉降、裂缝等现象,采取现场巡视方式观测。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9 页 共 22页
第五章 监测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5.1开挖前的现状调查及现场巡察
在施工前,先了解掌握监测对象的情况,对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现状进行调查,对现有裂缝等异常情况进行编号,量测裂缝的长度和宽度,拍照记录存档,并在施工过程中观测发展变化情况。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现场巡察工作,对围护结构体系和周边环境定期巡察,并进行认真记录,现场巡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反映出围护结构变形情况。在开挖和支护后进行该项目的目测观察,可以直观、有效的反映围护结构体变形情况,目测结果可以供建设方调整土方开挖的时间和工序。
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围护结构
(1)围护桩成型质量;
(2)桩顶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 (3)围护体是否出现裂缝。 2 施工工况
(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有无超长、超深开挖;
(4)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
(5)车辆行驶是否按照规定路线,对边坡是否存在安全威胁; 3 基坑周边环境
(1)周边道路有无裂缝出现;
(2)当出现集中降水现象时,需现场记录降水水量和降雨后地表水流向情况。 4 监测设施
(1)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 (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5.2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系统
平面控制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统(以工程的主轴线或与其相平行的边线、红线等作为工程坐标系的主轴线);
高程控制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与施工水准点联测); 已知控制点成果均由施工单位统一提供,做到基础数据的统一。
作业时要遵守由高级到低级、逐级加密的控制测量原则,按基准点控制测量→工作基点测量(如有)→监测点测量的程序,注意各类点的监测、维护以及方便使用。
5.3 沉降观测
5.3.1 沉降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要求进行观测。仪器采用美国天宝Trimble Dini03电子水准仪,条码铟钢水准尺,测量精度0.3mm/km。
将沉降观测点和沉降基准点组成一条闭合导线,观测的3个基本步骤为:照准、读取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照准、读取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照准、读取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照准、读取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采用这种观测模式的目的是消除仪器或尺台的沉降误差及读数的印象误差对水准测量的影响。虽然DiNi03电子水准仪的水准标尺只是单一的条码标尺,并无基本分划和辅助分划之分,但为了消除仪器或尺台的沉降等随时间变化的误差对水准测量的影响,在测量中我们建议采用后前前后的测量模式。返测时奇偶站的观测顺序与往测时偶奇站的观测顺序相同,往测时测得每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10 页 共 22页
两个观测点之间的高差为
??,返测时测得每两个相邻观测点之间的高差为
??,则往返闭合差:Δh=
?a-
?b,将每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
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各沉降监测点的本次高程Hi(t),与前次高程Hi(t-1)进行比较,差值△c(i)即为该监测点的沉降量相对沉降量:Δc(i)=(t)-Hi(t-1), t表示观测周期数(t=1、2、3?);
沉降速率:
,T为前次观测与本次观测之间的间隔天数。
累计沉降量:Δc=?Δc(i)= (t)-H1,(t)为监测点的本次高程,H1为初始值,i表示观测点号;
沉降观测点的首次观测,应进行三次独立观测,取观测合格结果的中数作为每个观测点的初始高程。
5.3.2沉降观测技术指标
竖向位移监测基准网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一次布设成闭合环形的水准网形式,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
表5.1 竖向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mm)
监测网 观测点测站往返较差或环线闭合检测已测测段 等级 高差中误差 差 高差之差 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 一级 ±0.15 ≤0.3n ≤0.45n ≤0.2n 注:n为测站数。
竖向位移监测网施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表5.2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mm)
监测网 视线长度前后视距较前后视距累视线离地面基辅分划读水准仪型号 等级 (m) 差(m) 计较差(m) 高度(m) 数差(㎜) 一级 Dini03 ≤30 ≤0.7 ≤1.0 ≥0.5 0.5 注:当采用数字水准仪观测时,不受基、辅分划读数较差指标的限制,但测站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应满足表中等级基、辅分划所测高差较差的限值。
(2)沉降观测点观测:沉降观测点的精度应与相应等级的竖向位移监测网观测相一致。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
(3)精密水准仪测量注意事项
①水准路线应尽量沿坡度平缓的交通道路布设;
②选择标尺分划成像清晰、稳定和气温变化小的时间观测;
③观测前二十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凉处,晴天观测要打伞,迁站时罩上仪器罩; ④视线长度、视线高不能超限,每站得前、后视距基本相等;
⑤安置脚架应使两脚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的左、右两侧,观测员绕第三脚于半米外走动;
⑥一测站水准路线上(两个水准点之间)的测站数最好是偶数,以消除一对标尺的零点差,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往、返测的前、后标尺必须交换。
⑦各测段应沿同一路线、用同类仪器与尺承进行往、返测,最好是往、返测的测站和尺承位置相同。
⑧当测站观测限差超限时,应立即重测;当迁站后发现超限时,应从稳固可靠的固定点开始重测。5.4 水平位移观测
本基坑和铁路桥墩的水平位移观测按照一级监测的等级要求进行观测,仪器采用TOPCON GPT751全站仪,标称精度:测角1″,测距2mm+2ppm。
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5.3 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
监测等级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 0.3 1.0 3.0 10.0 注:监测点坐标中误差系指监测点相对于测站点的坐标中误差。
(1)水平位移基准点: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点可与沉降观测基准点共用,需要时也可另行埋设。水平位移监测网宜采用独立坐标系,并进行一次布网,可以采用单导线或导线网、边角网、视准轴线等形式,当采用视准轴线时基准线上应设置检核点。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 5.4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监测网 平均边长 测角中误差 测距中误差 最弱边边长相对中等级 (m) (″) (mm) 误差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11 页 共 22页
一级 200 ±1.0 ±1.0 1:200000 测斜仪的工作原理是根据摆锤受重力作用为基础测定以摆锤为基准的弧角变化。当土体产生位
注: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相关指标,是基于相应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的要求确定。 移时,埋入土体中的测斜管随土体同步位移,测斜管的位移量即为土体的位移量。放入测斜管内的(2)水平位移观测点:水平位移观测点可与沉降观测点共用,特定的水平位移观测点应另行埋设。测量观测点任意方向位移时,可视基准点、工作基点、观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或方向差交会法、导线测量法等方法测定。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可以采用小角法、方向线偏移法、视准线法、经纬仪投点法等。 本基坑适用于极坐标法。
5.5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1)监测仪器:GN-1型数字显示测斜仪,由南京葛南实业有限公司研制,属于伺服加速度式测斜仪。本仪器是一种可精确测量沿垂直方向土层或围护结构内部水平位移的
图5.1测斜仪略图 工程测量仪器,仪器主要技术指标:轮距为500mm,总长为700mm,最小读数9("/F),测量范围为±15°,测量电缆为带钢丝芯及长度标记的聚胺脂四芯电缆。测量精度为1.0mm。
2)监测原理:将有四个相互垂直导槽的测斜管埋入的围护结构、钻孔土体中。测量时,将活动式测头放人测斜管,使测头上的导向滚轮卡在测斜管内壁的导槽中,沿槽滚动,活动式测头可连续地测定沿测斜管整个深度的水平位移变化。
测量时,将活动式测头放人测斜管,使测头上的导向滚轮卡在测斜管内壁的导槽中,沿槽滚动,活动式测头可连续地测定沿测斜管整个深度的水平位移变化,如图6.5所示:
图5.2 测斜仪布置示意图
活动测头,测出的量是各个不同分段点上测斜管的倾角变化ΔXi,而该段测管相应的位移增量Δsi为:
Δsi=Li SinΔXi (1)
式中Li为各段点之间的单位长度。
当测斜管位于坑底较浅位置时,孔底会有一定位移,需要采用测量孔口坐标,以此修正深层水平位移。当测斜管埋设的足够深时,管底可以认为是位移不动点,管口的水平位移值Δn就是各分段位移增量的总和:
3)监测方法:
a) 测斜管埋设后应在基坑开挖至少2d前测定侧向变形初始值,取至少3次观测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b) 深层水平位移测试时:测斜仪探头应沿导槽缓缓沉至孔底,在稳定20min后,自下而上以0.5m为间隔,逐段测出需量测方向上的位移。对于测斜管方向的监测,提出在测斜管埋设时将卡
槽方向尽量对准基坑方向,初次测试时两个方向均需要采集初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监测,测斜管两个方向均需要进行监测。每个方向应进行正、反两次测量。根据两个方向求出的变形数据,求出变形的矢量方向,从而得出深层水平位移情况。
c) 量测数据填入监测日报表中,进行内业整理,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深层水平位移变化曲线。
d) 测量时,先对测斜管管口进行坐标初始值测量,定期对孔口坐标进行测量,便于对测斜管位移进行修正。这样可以将测斜管管口作为不动点,反推深层水平位移情况,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土体变形情况。
5.6支撑轴力监测
变量的确定:以土方开挖前几次的稳定读数均值作为初始值。观测频率视工程情况而定。一般为基坑开挖期间每天一次,其余时间2~3天一次。
混凝土支撑轴力按下式计算: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12 页 共 22页
F=(K×△F+ b△T+B)×(n+E砼×(A-n×S)/(E钢×S)) 式中:F—被测支撑的轴力(kN)
K—钢筋计(应变计)的标定系数(KN/F);
△F—钢筋计(应变计)输出频率模数实时测量值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化量(F) n-钢筋根数
E砼-混凝土弹性模量 A-混凝土截面积 S-钢筋截面积 E钢-钢筋弹性模量
b—钢筋计(应变计)的温度修正系数(KN/OC)
△T—钢筋计(应变计)的温度实时测量值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化量(OC); B—钢筋计(应变计)的计算修正值(kN) 注:频率模数F=f210-3
技术要求:使用CTY-202型振弦测试仪测试
5.7地下水位观测
监测计算公式如下:
h水=h孔口-h深 dh水i=h水i-h水i?1
dh水=dh水1+dh水2+?+dh水i
图5.3 水位计
式中:
h水为水位高程,h孔口为孔口高程,h深为地下水位深(管口与管内水面之深度),dh水i为本次水位变化,dh水i为累计水位变化。
测孔用钻机成孔,并用滤水PVC管护壁。测试用水位计完成,水位深度统一换算成场地±0.00相对标高。
1)仪器设备
采用的仪器设备为SWJ-90水位计,如右图6.6。
2)测试方法
打开水位计电源开关,然后将探头缓慢地沿孔壁放入孔中。当探头接触水面时,电路接通,蜂鸣器鸣叫,记录下此时的水位刻度值。
3)技术要求:要求测试误差达到:≤±1.0cm。
第六章 监测频率和监测报警值
6.1监测频率
在基坑开挖前一星期布置好相关测点并测定初始值;施工过程中结合工况、天气和监测数据变化情况,确定调整监测频率,及时提交监测报表;对监测中出现的较大或异常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原因,预测变形趋势,建议应对措施。
各监测点在施工前随施工进度及时设置,并测得初始值。初次观测不少于3次,观测值较差不大于2倍测量中误差可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监测期间应对各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保证监测期间的正常使用。
表6.1 监测频率一览表
监 测 频 率 监测项目 土方开挖 底板浇注完成 围护施工 至底板浇注完成 至±0结构工程 围护结构顶部竖向位移监测 测点埋设 1次/1天 1次/2~5天 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测点埋设 1次/1天 1次/2~5天 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测点埋设 1次/1天 1次/2~5天 支撑轴力监测 测点埋设 1次/1天 1次/2d至支撑拆除 立柱竖向位移监测 测点埋设 1次/1天 1次/2~5天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13 页 共 22页
坑外水位监测 测点埋设 1次/1天 1次/2~5天 周边道路竖向位移监测 测点埋设 1次/1天 1次/2~5天 承台水平位移监测 测点埋设 1次/1天 1次/2~5天 地表沉降剖面监测 测点埋设 1次/1天 1次/2~5天 注 支撑拆除期间,各测项1次/1天 ①现场观测采用定时观测和跟踪观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②监测频率可根据监测数据变化大小进行适当调整;
③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调整为每天1~2次;
④遇恶劣天气、突发事件或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加密或连续观测;
桥梁变形监测频率:桥梁变形监测周期为基坑施工前、基坑施工过程中和基坑完成后三阶段。
①基坑施工前:施工前收集铁路桥梁现状,各测点采集初始观测值;
②基坑降水、土方开挖期间及支撑拆除各监测点1日1测。测量时间大致相同。基坑出现坑外水位报警及桥墩变形速率大的情况下,可加密至每日2测。
在基坑完成底板浇筑、监测数据显示桥墩变形已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监测可延长每5日1次。
基坑完成主体结构回填后,监测数据显示桥墩变形已经稳定(连续稳定数据不少于25天)后,桥墩变形监测可延长至10天1次。
6.2监测报警值
依据设计要求,报警值如下表:
表6.2 监测报警值表
报警值 监测项目 日变化量(mm/d) 累计变化量(mm) 灌注桩段:2 灌注桩段:25 围护结构顶水平及竖向位移 放坡段:3 放坡段:40 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2 30 支撑轴力 第一道:6400KN 第二道:2000KN 立柱隆沉 2 30 地下水位 500 1000 地下管线 2 20 道路建筑物竖向位移 2 20 承台水平位移监测 2 20 地表沉降剖面 2 20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14 页 共 22页
第七章 监测成果分析
基坑开挖所扰动的形式包括由坑内坑外侧向压力不平衡引起的水平位移和由坑内上部土的卸载导致坑底回弹。由此监测范围则是涵盖坑内及坑外影响区域。
在本工程中,监测内容包括周边环境、围护结构、支撑体系进行了监测。下面按先分析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情况,再对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述的思路进行分析。
7.1 基准点检核分析
基准点现场保存完整,我院于2013年11月进行基准点初始值测量,监测期间对基准点进行定期复核检测,基准点前后两次平差值的较差均小于22倍的实际测量单位权中误差,所以认为各时段基准点相对稳定。
7.1.1.沉降基准点各周期观测
见下表,在该工程监测中使用的J1、J2、J3、J4三个基准点,累计变化量最大为-0.36mm,满足基准点稳定要求,可作为起算依据。
表7.1 竖向位移基准点各周期观测成果统计
点号 日期 J1 J2 J3 J4 2013年11月13日 3550.15 4036.98 4442.43 4873.69 2013年12月13日 3550.15 4036.72 4442.18 4873.71 2014年3月13日 3550.15 4036.70 4442.24 4873.72 2014年6月13日 3550.15 4036.62 4442.21 4873.80 2014年9月13日 3550.15 4036.75 4442.13 4873.63 2014年12月13日 3550.15 4036.68 4442.20 4873.88 最大变化量 ?=0.00mm ?=-0.36mm ?=-0.30mm ?=-0.25mm 7.1.2.水平位移基准点各周期观测
水平位移基准点,采用假定坐标系。分别观测位于基坑西侧和南侧的PJ1、PJ2、PJ3边长及角度,采用NASEW软件进行坐标计算。
表7.2 水平位移基准点各周期观测成果统计
点号 日期 PJ1 PJ2 PJ3 备注 2013年11月13日 X=1123.4256 X= 1000.0000 X= 986.2258 Y=2000.0000 Y= 2000.0000 Y= 2046.3863 2013年12月13日 X=1123.4256 X= 1000.0000 X= 986.2250 Y=2000.0000 Y= 2000.0000 Y= 2046.3851 2014年3月13日 X=1123.4256 X= 1000.0000 X= 986.2259 Y=2000.0000 Y= 2000.0000 Y= 2046.3856 2014年6月13日 X=1123.4256 X= 1000.0000 X= 986.2153 Y=2000.0000 Y= 2000.0000 Y= 2046.3852 2014年9月13日 X=1123.4256 X= 1000.0000 X= 986.2254 Y=2000.0000 Y= 2000.0000 Y= 2046.3852 2014年12月13日 X=1123.4256 X= 1000.0000 X= 986.2253 Y=2000.0000 Y= 2000.0000 Y= 2046.3850 最大变化量 ?X=0.0mm ?X=0.0mm ?X=-0.9mm ?Y=0.0mm ?Y=0.0mm ?Y=-1.3mm
以上图表反映了西侧道路监测点在基坑施工期间的一个变化情况,由于西侧出现漏水,导致路面出现裂缝,后经过处理加固,变化相对稳定。
7.2围护结构顶部竖向位移监测成果分析
绝对竖向位移 点名 时间段 发生期次 位移量 位移速率 mm mm/d 累计最大 D32 2014.02.14~2014.12.03 212 7.63 0.04 累计最小 D10 2014.02.14~2014.12.03 101 0.84 0.01 末期最大 D33 2014.02.14~2014.12.03 212 4.25 0.02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15 页 共 22页
围护结构顶部竖向位移-时间曲线图20.0015.00)10.00mm(量化5.00变移位0.00计累-5.00-10.00-15.002014-2-142014-4-52014-5-252014-7-142014-9-22014-10-222014-12-11时间D1D2D3D4D5D6D7D8D9D10D11D12D13D14D15D16D17D18D19D20D21D22D23D24D25D26D27D28D29D30D31D32D33D34D35D36D37D38D39D40D41D42D43图7.1围护结构顶部竖向位移点历时曲线图
由以上统计表可见:所有围护结构监测点累计位移量均未超过25mm 报警值,最大期位移速率均未超过(2mm/天)的报警值。由以上曲线图可见:从2014年2月14日开始取土施工,随着基坑内部土体的不断卸载,基坑内部的土体开始回弹,围护桩沉降监测点上抬较明显,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卸载量的增大,围护体的变化速率、幅度均有较明显的增加,到坑底围护体上抬量达到最大值,随着开挖深度至坑底、垫层浇筑、底板施工,围护体的上抬趋势逐渐变为下沉趋势,随后围护体的沉降趋势逐渐趋于稳定。说明土方挖至坑底对基坑围护结构侧壁影响较大,等基础施工阶段影响相对较小。
7.3 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成果分析
绝对水平位移 点名 时间段 发生期次 位移量 位移速率 mm mm/d 累计最大 D31 2014.02.14~2014.12.03 212 14.00 0.07 累计最小 D22 2014.02.14~2014.12.03 133 3.40 0.03 末期最大 D31 2014.02.14~2014.12.03 212 14.00 0.07
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时间曲线图20.0)10.0mm(量移位计累0.0-10.02014-2-142014-4-52014-5-252014-7-142014-9-22014-10-222014-12-11时间D1D2D3D4D5D6D7D8D9D10D11D12D13D14D15D16D17D18D19D20D21D22D23D24D25D26D27D28D29D30D31D32D33D34D35D36D37D38D39D40D41D42D43
图7.2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点历时曲线图
围护是控制基坑变形及周边位移的屏障,同时围护的变形情况也最能够反映出开挖期间出现的问题,及时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从以上统计表可见:所有围护结构监测点累计位移量均未超过25mm 报警值,最大期位移速率均未超过2mm/d的报警值。从挖土施工开始至基坑大部分区域土方开挖结束,桩顶的水平位移平缓递增,随着挖土深度的增加,围护桩的侧向位移也逐渐增大。随着底部结构施工,围护体的沉降趋势逐渐趋于稳定。
7.4 立柱竖向位移监测成果分析
绝对竖向位移 点名 时间段 发生期次 位移量 位移速率 mm mm/d 累计最大 LZ6 2014.02.14~2014.10.15 217 13.54 0.06 累计最小 LZ1 2014.02.14~2014.10.15 105 1.70 0.02 末期最大 LZ6 2014.02.14~2014.10.15 217 13.54 0.06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16 页 共 22页
立柱竖向位移-时间曲线图20.0015.00)mm(量10.00化变计5.00累0.002月14日3月16日4月15日5月15日6月14日7月14日8月13日9月12日10月12-5.00日时间LZ1LZ2LZ3LZ4LZ5LZ6LZ7LZ8LZ9LZ10LZ11LZ12图7.3立柱竖向位移监测点历时曲线图
从以上图表可见:所有立柱桩竖向位移监测点累计竖向位移量均为上升,所有监测点累计沉降量均未超过30mm 报警值,最大期位移速率均未超过2mm/d的报警值。出现立柱隆起的原因主要是
随着基坑内部土体的不断卸载,基坑内部的土体开始回弹,立柱桩也就普遍出现了上抬的现象,挖土深度的增加直至挖至坑底,立柱上抬达到最高值,随着各立柱桩区域挖土施工结束,立柱桩监测
点的上浮幅度慢慢趋缓,随着垫层的浇筑,地下结构的逐步施工,受到的扰动减小,土体逐渐形成
了一个动态的稳定状态,立柱桩的上抬趋势逐渐趋于平稳,底板施工后甚至出现了一定下沉量。挖土深度的增加直至挖至坑底,立柱上抬达到最高值,等基础施工后变化趋于平稳。
7.5支撑轴力监测成果分析
本工程基坑支护采用一道混凝土水平支撑和型钢钢支撑,期间变化见下支撑轴力历时曲线图:
混凝土支撑-时间曲线图2000.001000.000.00)NK(量-1000.00化变计-2000.00累-3000.00-4000.00-5000.002月14日4月5日5月25日7月14日9月2日10月22日时间ZL1ZL2ZL3Zl5Zl6Zl7Zl8Zl9Zl10Zl11Zl12Zl13 图7.4混凝土支撑变化曲线图
钢支撑-时间变化曲线图2000.001500.00)NK1000.00(ZL1-1量ZL1-2化ZL1-3变ZL1-4计ZL1-5累500.00ZL1-6ZL1-70.002014-4-152014-4-252014-5-52014-5-152014-5-252014-6-4-500.00时间图7.5钢支撑变化曲线图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17 页 共 22页
最大支撑轴力KN 最大支撑轴力与设计值比值 点号 最大支撑发生 最大支撑轴轴力 日期 当期工况 力KN 设计值KN 比值 ZL10 -3954.25 2014-7-5 挖土施工 -3954.25 6400 0.62 混凝土支撑轴力挖土阶段反映最为清晰。随着基坑逐步开挖到底,支撑轴力逐步增大,底板浇
筑后趋于平缓。支撑轴力最大受压值为ZC7支撑轴力监测点,轴力值为-3954.25KN,报警值为6400KN,从最大支撑轴力与设计比值看,第一道支撑最大点最大点为ZL10,出现基础施工阶段,比值为0.62,说明在挖土施工阶段,挖土期间对水平支撑影响较小,保证了基坑围护结构体系的安全。
最大支撑轴力KN 最大支撑轴力与设计值比值 点号 最大支撑发生 轴力 日期 当期工况 最大支撑轴力KN 设计值KN 比值 ZL1-4 1927.72 2013-11-11 模板施工 173.89 2000 0.96 钢支撑轴力在土方开挖到钢支撑设计的安装位置时开始安装,变化相对较小,支撑轴力最大受压值为ZL1-4支撑监测点,轴力值为1927.72KN,报警值为2000KN,从最大支撑轴力与设计比值看,支撑轴力最大点为ZL1-4,比值为0.96。
综上所述,整个基坑施工期间,监测点内力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期间支撑均未出现变形、开裂等异常情况,所以混凝土(钢)支撑梁在整个过程中是稳定的。
7.6 地表剖面竖向位移监测成果分析
本工程基坑南侧及北侧布设6组地表剖面监测点,期间变化见地表剖面竖向位移时间曲线图:
3.00地表剖面竖向位移-时间曲线图0.00-3.00)mm(量化-6.00变计累-9.00-12.00-15.003月10日4月9日5月9日6月8日7月8日8月7日9月6日10月6日11月5日12月5日时间DM1DM2DM3DM4DM5DM6DM7DM8DM9DM10DM11DM12DM13DM14DM15DM16DM17DM18DM19DM20DM21DM22DM23DM24DM25DM26DM27DM28DM29DM30
图7.6地表剖面竖向位移变化曲线图
绝对竖向位移 点名 时间段 发生期次 位移量 位移速率 mm mm/d 累计最大 DM15 2014.03.10~2014.12.10 198 -6.78 -0.03 累计最小 DM2 2014.03.10~2014.12.10 103 -1.37 -0.01 末期最大 DM15 2014.03.10~2014.12.10 198 -6.78 -0.03
从以上图表可见:所有地表剖面竖向位移监测点累计竖向位移量均为下降,所有监测点累计沉降量均未超过20mm 报警值,最大期位移速率均未超过2mm/d的报警值。出现地表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基坑内部土方的不断开挖,地表逐渐沉降,挖土深度的增加直至挖至坑底,地表沉降达到最高值,等基础施工后变化趋于平稳。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18 页 共 22页
7.7 坑外水位监测成果分析
水位变化曲线图2.01.51.00.50.0)mm(-0.5量化-1.0变计-1.5累-2.0-2.5-3.01月20日3月1日4月10日5月20日6月29日8月8日9月17日10月27日时间SW1SW2SW3SW4SW5SW6SW7SW8SW9SW10SW11SW12SW13SW14SW15SW16SW17SW18SW19SW20SW21
图7.7水位监测孔历时曲线图
最大水位变化m 最大水位变化与设计值比值 点号 最大水位发生 变化 日期 当期工况 最大水位变化m 设计值m 比值 SW11 -2.50 2014-06-24 基础施工 -2.50 1 -2.50 坑外水位监测点水位有部分点超过报警值超过报警值1m,主要集中在深基坑部位两侧的监测点,当基坑开挖到含砂层时坑底内有流砂现象,局部较严重。坑外水位累计变化量最大为-2.5m,坑外水位整体表现相对初值有所下降,累计报警值为-1.00m,坑外水位累计变化量最大为-2.30m(SW11),超过报警值。后基坑北侧经过注浆等处理手段,至底板全部浇筑完毕,水位稍有回升。
图7.8基坑管涌的地方
7.8 测斜监测成果分析
7.8.1基坑西侧土体测斜成果
土体测斜CX4位于基坑南侧,CX4最大位移量为13.88mm,为2014年6月24日CX1测斜孔-9.5m处,未超过30mm测斜累积报警值,土体测斜典型曲线如下图所示: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19 页 共 22页
CX1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曲线图0.0-5.02013-4-282013-5-15-10.02013-5-262013-6-11)m2013-6-30(度2013-7-13深2013-6-232013-8-10-15.02013-12-9-20.0-25.0-30.00-15.000.0015.0030.00位移量(mm)
图7.9土体CX4测斜监测孔典型曲线图
7.8.2基坑东侧土体测斜成果
土体测斜CX8位于基坑北侧, CX8最大位移量为18.36mm,为2014年8月16日CX8测斜孔-7.0m处,均未超过30mm测斜报警值,土体测斜典型曲线如下图所示:
CX3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曲线图0.0-5.0-10.02013-4-282013-5-282013-6-6)m(2013-6-8度深2013-6-112013-6-17-15.02013-6-222013-6-292013-12-2-20.0-25.0-45.00-30.00-15.000.0015.0030.0045.00累计位移量(mm)
图7.10 土体CX8测斜监测孔典型曲线图
7.9
周边建筑物竖向位移监测成果分析
正在阅读:
基坑监测总结(中环123) - 图文06-05
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3月)数学(文) Word版含答案05-26
2016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二)(05-04
《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08-28
《报关与国际货运核算》课程标准03-17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优秀5篇)03-25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09-1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基坑
- 中环
- 监测
- 总结
- 图文
- 123
- 市委书记在信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洗网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 - 图文
- CodeBlocks详细使用手册(免费)
- 晋城市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理化实验操作考试
- 联合竞拍能否分割办理不动产权证书
- 海典软件操作手册
- 北京师范大学夜大学2012年第一学期会计专科课表
- TDD-LTE小区重选-v1
- 深圳地铁7号线站后工程策划2014.2.15 - 图文
- (目录)2018-2024年汽车轻量化材料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研究
- 《工程地质学》复习题(含答案)
- 财产保险第五章第二节农作物保险
- “十三五”重点项目-8万吨-年及以上异壬醇项目申请报告
- 沙门氏菌检测(FDA与ISO对比)
- 办公室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3500字)
- 党员活动室布置基本要求
-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 2018年高考化学常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 unit 4 第四课时22.doc44
- 小学英语湘少版六年级上册《Unit11 Shall we go to the thea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