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doc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15 12:06: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2016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罗马式艺术与哥特风格

现在,甚至剥削的音乐家研究哥特时期的经文歌时,也仍然使用19世纪早期的艺术史家谈论罗马式雕塑和早期佛兰德斯的“原始”绘画所使用的术语,最近的历史学家,在哥特音乐——一种宗教和世俗因素混杂其中而没能最终达成和解的音乐——中看到除了混乱,别无其他。然而,对于现代人而言看似不可理喻,野蛮荒诞的经文歌,其实比任何其他艺术现象都更好地说明了这一时代的气质与意识。人们对哥特音乐的错误(如同他们对待早起佛兰德斯绘画),在于他们企图用19世纪的审美原则去观察绘画中的并置和交叠场景——将他们看做一个个空间单位,但是,哥特风格所遵循的是完全不同的空间概念,迥然相异的表现手段和一种洗好运动而非静止的趣味。

哥特建筑的拱形是一种合并结构,一种不稳定的体系,依靠力量间的相互挤压获得平衡,哥特式建筑体系的这个特点恒久不变,甚至在结构的各个组成成员间不存在明显的有机联系时依然有效。拉斯泰尔描述鲁昂圣旺教堂中的唱诗班高坛的结构——依靠在墙面顶端的扶壁支撑着拱顶,这些扶壁既是拱顶的拱座,又是教堂两册壁?的隔墙,由于力量的相互作用——同时存在吸引力与反作用力,教堂的中殿才不至坍塌。这种大胆的建构在罗马式艺术时期是不可想象的。那时所运用的是宁静、稳固的方形材料,哥特建筑在本质上是动态的,与静态的罗马式建筑相反,它表现生气勃勃的力量间的相互作用,活跃的过程充盈在建筑的每一角落。

沉重、同质的复调音乐奥尔加农特转变为哥特经文歌中节奏和旋律结构的活跃编织,这与美术和文学中的所有方面的风格变迁合起类似。哥特经文歌要求听者在聆听音乐时转换新的角度,具备新的概念,因为哥特经文歌在听者和歌手之间并没有建立内在的亲密关系。听

者的注意力此时不是集中于一组歌手,他必须同时跟随表达三种不同心境的三个独立声部: 低声部是严肃的定旋律,另外两个声部时而生动、迅捷,时而缓慢、悲切,听者(现在的音乐家同样如此)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挑选某一声部,跟随它的进展,随后成为复调纺织中的一分子,就会得到丰硕回报——感受别出心裁的美妙音乐创意。在后来不同的时代中,这种音乐创意将被传统和声的实践全然淹没。

(节选自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世纪早期的艺术史家谈论罗马式雕塑所使用的术语在哥特时期经文歌研究领域一直沿用到现在的研究。

B.最近的历史学家在宗教和世俗因素混杂其中而没能最终达成和解的哥特音乐中看到的除了混乱,在与其他。

C.在现代人看来,经文歌虽然不可理喻,野蛮荒诞,但能比其他艺术现象都更好地说明了哥特时期的气质与意识。

D.19世纪的人是使用19世纪的审美原则,从如同在观察绘画中的并置和交叠场景那样的角度去倾听音乐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哥特建筑是一种合并结构,一种不稳定的体系,鲁昂圣旺教堂中的唱诗班高坛扶壁正是这种建构体系的一例。

B. 哥特建筑在本质上是动态的,它利用力量的相互作用建构教堂,这种大胆的建构在罗马式建筑时期是不可想象的。

C.因为哥特经文歌要求听者在聆听时转换新的角度,所以可以看出听者和歌手之间没有建立内在的亲密关系。

D.在哥特经文歌的三个独立声部中,既有贯穿始终的低声部,另外还有时而生动、迅捷,时而缓慢、悲切的两个声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起佛兰德斯绘画在19世纪人们的眼中是原始、野蛮的,其原因在于人们使用和他们同时代的艺术眼光去观察和体验。

B.哥特建筑的拱形是依靠力量间的相互挤压获得平衡的,这导致各个组成成员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从而具有了动态的本质。

C.要想感受哥特经文歌的美妙音乐创意,就要求听者挑选某一声部,跟随着它的旋律紧张,

随后成为复调纺织中的一分子。

D.哥特时期以后的音乐和声的实践,走的是与哥特经文歌不同的道路,之后的人们也越来越不能接受这种风格的音乐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仙芝,本高丽人也。父舍鸡,初从河西军,累劳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仙芝善骑射,勇决骁果,年二十馀即拜将军,与父同班秩。

十一月,安禄山据范阳叛。是日,以荣王李琬为讨贼元帅,仙芝为副,仍以仙芝兼御史大夫,仙芝领所募关辅五万人,继封常清出潼关进讨。十二月,师发,玄宗御望春亭慰劳遣之,令监门将军边令诚监其军。十一日,封常清兵败于汜水,望日,禄山陷东京,常清以余众奔陕州,谓仙芝曰:“累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狂寇奔突,则京师危矣。宜弃此守,急保潼关。”仙芝曰:“喏。”仙芝至关,缮修守具。贼骑至关,已有备矣,不能攻而去,仙芝之力也。

令诫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奔败之状。玄宗怒,遣令诫至军诛之。常清既刑陈其尸于席上仙芝归至厅令诚索长刀手百余人随而从之曰大夫亦有恩命。仙芝曰:“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其召募兵排列在外,素爱仙芝,仙芝呼谓之曰:“我于京中召儿郎辈,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兵齐呼曰:“枉”,其声震地。仙芝又目常清之尸,谓之曰:“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遂斩之。

仙芝性贪,获石围真金五六骆驼、名马宝玉无数,皆尽有之,颇能散施,人有所求,言无不应。

节选自《旧唐书·高仙芝传》

4.下列对文中画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常清既刑陈其尸/于席上/仙芝归至厅令诚/索长刀手百余人/随而从之曰/大夫亦有恩命。 B. 常清既刑/陈其尸于席上/仙芝归至厅/令诚索长刀手百余人/随而从之/曰/大夫亦有恩命。

C. 常清既刑/陈其尸于席上/仙芝归至厅令诚/索长刀手百余人/随而从之/曰/大夫亦有恩命。

D. 常清既刑陈其尸/于席上/仙芝归至厅/令诚索长刀手百余人/随而从之曰/大夫亦有恩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界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御,这里是“亲临”的意思,“御”常用为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比如,御用、御览、御赐、御旨、御膳、御酒等。

B.望日,十五日。“望日”,即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是十六日。一般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农历每月的末一天为晦。

C.东京,即洛阳。东汉时,以西汉的京都长安为西京,而称洛阳为东京,唐朝同。宋代东京指的是北宋的都城,位于开封,又称汴京。

D.节度使,官名,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旌节”是朝廷的信物,节度使就是拿着“旌节”出访外国的朝廷外交大使。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仙芝年轻有为,擅长骑马射箭,个性果敢,骁勇善战,二十多岁就被提拔为将军,和他父亲一同维护朝天秩序。

B.高仙芝从善如流,听从封常清的劝说放弃了对陕州的防守,转而去保卫潼关。叛军看见有唐军已有防备就离开了。

C.高仙芝性情刚烈,面对咄咄逼人的边令城,慷慨成词,认为自己退兵是有罪,说自己克扣赏赐和军粮,则是污蔑。

D.高仙芝生性贪婪,攻占石国后将很多的战利品据为己有。但他为人豪爽大方,他人若有所求,都会很痛快地答应。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令诫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奔败之状。

(2)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无 题 罗球未语先含笑,

初逢半见羞。 坐来闲抚鬓, 行去几回头。 日堕添金烛, 春深倚翠楼。 忆昔相论文, 泪寄千丝柔。

注①:罗球,号迁翁,字南山,江西赣县人,曾寓居于广州。

8.本诗前四句所描写的女子形象与《静女》中的女主人公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9.结合诗歌后四句,简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诗词·氓》中“ , ”两句,描写了女主人公被休回娘家的画面,以景衬情,更显凄凉。

(2)杜牧《阿房宫赋》末段议论文字里,用“ , ”两句提出假设,六国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3)苏轼《赤壁赋》在写箫声时,通过“ , ”两句夸张形象,写出萧声的悲切,让人深受感染。 三、文字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满脸苍蝇 孙绍振

⑴我年轻的时候,以记忆力过人而自豪,一堂俄语课上下来,单词记住了,课文也背上了。可一到上了年纪,就爱忘事,明明跟人家约好的事过一两天就忘了,事后忙不迭地道歉,也很难平息负疚感。有时记忆惨到莫名其妙,昨天才读的书,今天拿起来翻翻,竞好像没有读过一样。有一次,在自己的讲义中读到一张夹在里面的字条,其中文字、观念均十分精彩,我在课堂上引用时,大为赞叹了一番。可下课后,一个学生悄悄走来告诉我,那段引文,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bv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