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11-25 13: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六代乐舞: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云门大卷》《大咸》《韶》《大夏》《大濩》《武》

乐舞特点: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为现整,常有很少歌词加入感叹词,节奏突出但旋律性不强,是氏族成员集体创作。音乐尚无阶段性,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传授物质生产知识。组织生产活动,主要的音乐形式有乐舞和原始歌曲,诗,歌融合的乐舞形式居主要地位

二、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可奏出完整的七音音阶。

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残存的诗歌:三易:夏《连山》商《归藏》周《周易》

“巫”出现的意义:

它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艺术家和领导者表明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音乐组织的利用那个、国家设领导人负责音乐活动的历史由此开始。

雅乐——指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

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

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

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

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群。

编钟15革,编磬32革,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琴12件,鼓4件,麓2件,排箫2件,笙2件。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 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2、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

十二律:将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叫十二律。

蕤林夷难无应仲故夹太大黄

宾钟则吕射钟启洗钟簇吕钟(十二律)

从右至左,相邻的两个为“半音”,隔开一个的两个为“全音”。

鼓吹乐定义:是以击乐器和吹乐器的演奏为主的一种音乐。

分类:鼓吹、横吹、短箫钝歌、箫吹、

相和歌定义:是对原始民歌和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歌曲艺术后经加工后形成的艺术形式的总称。

相和歌分类:徙歌(无伴奏),但歌(三种乐器)相和歌(乐器舞蹈)

C平、D青、E色(相和歌三调式)

相和大曲: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音乐作艺术的加工后形成的舞(歌舞)大曲的总称。

艳 解 \\ 趋 乱

琴:古琴《广陵散》汉末出现。又叫《广陵止息》。“嵇康”《聂政棘韩》

京房六十律:京房变律的生律法是自十二正律中的最后一律“仲吕”起,继续采用三损益法产生第十三律“执始”,用同一方法产生各律至第六十律“南事”止,借其中第五十四律“色育”只此出发律黄钟,高出3.61音分,解决了“色育”均七音在听觉上合于“黄钟均七音的旋宫难题。

相和三掉:清、角、琵

清商乐:中国东晋南北朝间(317—589)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用音乐发展而成的伎乐的总称,亦名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主要用于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也用于宫廷日朝会,宴飨,祭神等活动。

《碣石调·幽兰》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亦是先保存于文字谱上的唯一所见乐谱,谱钱解题说明此曲传至南朝梁代的丘明(494-—590),此曲中已出现散音,按音和冷音在音高上相一致的旋律,尤其是它具有纯律特有的三、六、八、十一徽伦上的按音和冷音。

代表曲目:《大面》《代面》《钵头》《踏谣娘》

何承天地新律(三分损益均差律),世界上最早关于十二平均律的探索,不但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黄钟本律的问题,而且这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间的差距,已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乐律史上的一大贡献,荀暍的笛律(管口校正法)。

1、唐大曲:燕乐,大曲是一种综合的器乐,歌唱、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

《霓裳羽衣曲》唐玄宗

2、 结构

散曲:(散序)是由没有节拍的器乐演奏。

中序: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多为抒情慢板。

破:可以当做商潮段落理解,这是歌舞并举、可以歌舞为主。

《踏歌》P90

唐代大曲数量很多,仅仅留下曲名的就有60多个,著名的有《凉洲》,《甘洲》《剑器》《绿腰》《薄媚》《春莺》《雨霖铃》

九部乐:“清乐”“西凉天”“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 蔬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另一说曰“文康乐”

唐代大曲兴盛的原因:

第一、 唐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大曲。

第二、 各族音乐的融合为大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三、 东汉以来,随着正统经学崩溃和首教佛教日益昌盛。唐代统治者实行了佛、道、儒教并重的方针。并以佛、道两教史更为重要,形成唐代中国文化的两大教派。

大曲:(热烈大曲包括法曲)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法曲:(洁雅)又叫法乐,因用于佛教,道教法会而得名,唐代法曲被纳入宫廷音乐中,并得以更集中地发展,称为当时最重要的歌舞俗乐,专门在梨园演唱。《慈悲心》

大曲、法曲是唐代的大型歌舞曲。

1、 八十四调理论

在我国的宫调理论中,一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这样共得八十四调。

2、 燕乐二十八调

根据上述八十四调的理论,唐代诗歌的音调是以琵琶定声,琵琶只有四根弦,分属宫、商、角、羽,称为“四调”,每弦七个曲调,称 “七宫、七商、七羽”,共四声二十八调,称为燕乐二十八调。

一、1、大乐署:主管对于艺人的训练、考核。

2、鼓吹署: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乃是卤薄与军乐。

1、瓦子,又称瓦舍、瓦肆,是镇上商品交易和娱乐活动集散地。

2、勾栏,则是瓦子中间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有的勾栏以“乐棚”为名。

非绿社:杂剧,遏云社(唱赚),同文社,清社,(清、商乐为主的),戏要词。

1、 曲子的概念:是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歌曲部分“曲子词”简称“词”音乐部分称“曲子”或“词调”。

2、 曲子的体裁形式

令:一般指较为短小的曲牌。

熳:是指较为长丈目委婉抒情的曲解。

引、近、序、歌头等都是大曲中的某一部分,这类曲牌都是曲大曲发展而来的。

姜夔《古怨》《扬州慢》《杏花天影》

3、 代表人物及音乐作品

姜夔和他的音乐作品,(1155—1221)南宋著名音乐家和词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五。

诸宫调又叫诸般宫调:是由不同宫调的携曲联缀而成,一般由讲场者自己击鼓,另外由他人用笛,拍板等乐器伴奏,(宋洪迈)(夷坚志),有时也可以单用水盏伴奏。

琵琶曲:《海青》与《十面埋伏》

仅反映的是我国北方少数民间生活。

郭沔,与《潇湘水云》是郭沔的代表作。

郭沔=字楚望、浙江水嘉人,南宋后期著名琴家,开启渐派琴家风格的一代大师。

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道光年间,许多湖北艺人相继入京,这些艺人加入“徽班”演唱,这两种戏曲在长期互相交流中,逐渐融合,并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础,有不断吸收“京脸”“昆腔”“秦腔”以及其他地方小戏,民间乐曲,曲调和其表演方法。形成了以“皮簧腔”为主要腔调并且在全国最有影响的新剧种——“京剧”。

民间歌舞,说唱音乐。

明清小曲:小曲又称“俗曲”“俚曲”“私”“时曲”是明、清时代一种在各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曲形式。

丝竹乐:

(云南、广东)云南丝竹:是近代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两部一带的器乐演奏形式,它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进行演奏,所以秦之为“丝竹乐”。

江南丝竹乐曲在曲式结构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一个基本曲调的变奏,如《中花六》《慢六板》《欢乐歌》《云庆》

第二类是一种类似西洋音乐回旋曲式的循环结构,如《老三六》《慢三天》

第三类是多曲牌联奏的套曲,如《四合如意》《行街》

北方:鼓吹乐《醉翁子》

北京的“吹鼓乐”在明代明就设有专业的“吹鼓行”,演奏的曲目有《桔律阳》《撼动山》《海青》《十番》

《弦索备考》

《合欢令》《将军令》《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韵串》《月儿高》《琴音月儿》《普庵咒》《海青》《阳光三叠》《松青夜游》《舞名马》

我国第一部器乐合奏谱。

《西山琴况》——徐上瀛(明末清初)

《声无哀乐论》美学论著,嵇康所作,通过一位“秦容”和“东野主人”之间,八次问答的辩难方式,反复论证观点。

朱载育的《新法密率》“十二平均律”

也叫“十二等程律” 朱载育在其“律历融通》中把这种生律法的数理原则称作“新法密律”(1581年序言)“新法密律”就是用“等次级数“也叫”几何级数“,来平均划分音律,这就是平均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bs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