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世界现代史

更新时间:2024-01-05 19: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九年级

一、古代世界史 一、文明古国 国家 古埃及 古印度 河流 尼罗河 印度河和恒河 特色 金字塔 汉谟拉比法典 种姓制度 特点 非洲的古老文明 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面积广大的青铜文明 从未间断的古老文明 古巴比伦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古代中国 长江和黄河 2、金字塔(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3、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地位:是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 4、印度的种姓制度

①统治阶级: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武士); ②被统治阶级:吠舍(雅利安平民) 首陀罗(被征服的印度人); 四、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答:河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和伊斯兰教的诞生(穆罕默德) 背 景 领导人 经 过 多神崇拜,部落战争不断;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人民渴望统一。 穆罕默德 1、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 2、公元622年,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3、630年,夺取麦加,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4、公元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重要动力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统一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三、交往

一、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 印度人创立

阿拉伯人加以改造并传播

16世纪时写法已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 二、马可·波罗来华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款待,后口述了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由其一位狱友记录成为《马可·波罗游纪》一书。 该书是第一部向西方介绍中国的著作 四、科技文化 一、古代文字

1

1、象形文字—古埃及 公元前3500年 ; 2、楔形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 公元前3500年; 《汉谟拉比法典》很有可能是用楔形文字写成的 二、 古代的宗教

宗 教 时 间 创 始 人 地 区 教义 经典 标志 佛 教 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古代印度 众生平等,灭欲 基督教 1世纪 伊斯兰教 7世纪 穆罕默德 巴勒斯坦地区 耶稣就是救世主 圣经 十字架 阿拉伯地区 世间只有唯一的古兰经 一弯新月 神“真主”安拉 共同特点:三大宗教均产生于亚洲,教义中均宣扬“忍耐顺从”; 后来都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五、文艺复兴

1、时间及地点:14-16世纪, 意大利 欧洲

2、根本原因: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经济基础) 3、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4、特点:借古典文化宣传 5、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6、代表任务及其作品:

①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意大利),代表作:长诗《神曲》; ②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达·芬奇(意大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③戏剧家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与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7、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又称为人的发现 六、新航路的开辟

1、根本原因及其他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商品经济活跃; ②其它原因:《马可·波罗行纪》、商路受阻、造船技术进步、地圆学说流行、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

2、过程:

迪亚士—葡萄牙资助—好望角 达伽马—葡萄牙资助—印度

哥伦布—西班牙资助—1492年—开辟通往美国的航路; 麦哲伦—西班牙资助—环球航行

3、影响:①打破人类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②为殖民掠夺开辟道路。(参见书本62)

二、 苏联

2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

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时 间: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法令废除农奴制 内 容:1、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和自由支配财产权

2、农奴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性 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 响:1、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改革不彻底

二、二月革命(1917年3月) 三、十月革命

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十月革命的意义:它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实行工人对企业的监督;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经农民耕种;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四、苏联在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目的: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

2)作用:取得了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的胜利。但它不

符合和平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

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2)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新的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

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苏联成立

一、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最早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纷纷建立;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

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①政治上,党政不分,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

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4、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2、东欧剧变

1)剧变的原因: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②现实原因:各国改革

的失败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③外部原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限制。

2)剧变的开始: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 3)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 4)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大力发展生产

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3、苏联解体

1)时间: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戈尔巴乔夫将

权力交给叶利钦,苏联正式解体。

2)催化剂:1991年八一九事件 3)解体的原因:①历史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失败;③外部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冷战政策以及和平演变策略。

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标志着二战后由美苏主

导的世界两极格局的崩溃。世界进入政治多极化时代。

三、美国

一、 美国的诞生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发展

1、北美13个殖民地的居民: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英国及欧洲的移民、非洲黑人。 2、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压迫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美国独立战争(时间:1775年—1783年)

1、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2、开始:1775年4月,莱克星顿枪声;

3、建军:1775年5月,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4、建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美国诞生了; 5、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6和约:1783年,(英、美《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三、美国《1787年合众国宪法》

4

2、1787年宪法的制定——联邦政府成立

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联邦制国家,华盛顿被选举为第一任总统。 四、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①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②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二、南北战争

一、战争的爆发(时间:1861年4月)

1、根本原因:南(种植园经济)北(资本主义工业)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2、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废存

3、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二、北方的胜利 1、战争经过:

①1861年,南方十一个州脱离联邦,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内战开始; ②初期南方胜利,北方大败

③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战争出现重大转折; ④1865年,北方胜利

2、1865,林肯被刺杀身亡

3、性质: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4、美国内战的意义:①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②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三、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①直接原因:人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相对过剩;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影响范围广;③破坏性大

4、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失业人数达到3000万人以上,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5、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德国

6、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选择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2、目的:为了消除经济危机 时间:1933年

3、新政的主要内容:①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②工业方面:实行产业复兴法,筹划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刺激消费和生产;③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补偿农民的损失,复兴农业。

4、特点(手段):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的地方) 5、新政的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制定《产业复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6、评价罗斯福新政:①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美国度过了危机,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

5

③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④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7、新政的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8、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四、日本

一、 日本大化改新 文明初现 统 一 改革时间 学习榜样 改革内容 公元前1世纪 公元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 7世纪中期 中国隋、唐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2、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意义

二、日本明治维新 背 景 1、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掌握实权 2、闭关锁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 3、兰学思想盛行 时间 1868 明治天皇 性 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内 容 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殖产兴业(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 4、在军事方面,富国强兵 性质 影 响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成功了,封 资 2、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成为亚洲强国,走上对外扩张 3、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改革不彻底 五、英国

一、封建统治下的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间:1640年—1688年) 1、根本原因:英国实行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新贵族; 领导人物:【克伦威尔】 二、经过

6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1、导火线:1639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2、开始的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 3、1642国王挑起内战,克伦威尔打败王军

4、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 5、查理二世复辟,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

6、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又叫光荣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三、《权利法案》的颁布 ①时间:1689年;

②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 ③意义:⑴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⑵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①使人类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封 资)②为英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使其强大成为可能③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五、英国宪章运动 政治纲领:《人民宪章》

目的:争取普选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地位:是无产阶级的第一次独立政治斗争;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不足: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

六、法国

一、法国大革命(时间:1789年—1815年)

1、根本原因: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导火线: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

3、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 4、《人权宣言》的颁布

①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②评价: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5、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和(1792年) 6、雅各宾派专政,把大革命推向高潮。

7、1794年7月,罗伯斯庇尔被推上断头台,高潮结束。 二、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1、拿破仑政变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1799年底,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帝国——历史上称法兰西第一帝国。

2、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这是他一身中最大的功绩;

3、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失利。

4、1814年,拿破仑被欧洲反法联盟赶下台。

7

三、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四、巴黎公社 背景 1、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 ① 国民自卫军成立 ② 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1871.3.28成立) ③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敌人展开巷战,这就是著名的“五月流血周” 意义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巴 黎 经 公 过 社 失败原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阶段,还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根本原因) 因 4、《国际歌》作词:鲍狄埃 作曲:狄盖特

七、世界格局

一、冷战:二战以后,雅尔塔体系取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政府出台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转折点,美国进入全球扩张阶段。

2、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矛盾日益尖锐。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1947年,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美国开始运用其强大的实力遏制苏联,向全球扩张称霸,经济上美国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苏联则针对性地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与之对抗。随着美苏为首的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出现,世界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形成。

3、冷战:

1)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

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

2)冷战政策的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3)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冷战政策的表现:①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③军事

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4、北大西洋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 2)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3)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4)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1、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局的

崩溃,出现“一超多强”(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的局面,

8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2、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

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三、科索沃战争(1999年3-6月) 1)科索沃战争的原因: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②美国霸权主义的介入,转

化为国际冲突。

2)影响: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物质损失,环境破坏和人员伤亡。(袭

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侵犯了中国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②战争是美国霸权主义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3)北约轰炸的停止,显示了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在阻止美国的霸权行为上的积极有效作用,意味着世界进入政治多极化时代。

四、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也是全球化的趋势):①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尤其是

交通与交往手段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②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③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立;②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③各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会带来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必然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和挑战。①利(机遇):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

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还可以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或超越。②弊(挑战):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它必然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进一步增加了国际经济风险。(十六字景象: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2、世界贸易组织(WTO)

1)成立时间:1995年1月1日;

2)意义:它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3)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有利于促进出口、引进资金和技术,有利于

改善国内经济结构,有利于企业直接面临国际竞争。

4)中国加入的时间:2001年11月

5)中国入关后,应对的措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

外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

3、现代世界寻求合作的原因:全人类面临的反恐、能源、环保和防止核扩散等重大国际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解决,必须由各大国共同协商、合作并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

八、科技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9

一、工业革命的创造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2、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四十年代 地点:英国 法、德、美等国 3、进程:

①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 “珍妮机”; (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棉纺织业) ②1785年,瓦特改进蒸汽机。 火车、轮船都是用蒸汽机作动力

③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轮船。 ④1825年,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

4、工业革命完成:大机器生产成为主要方式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②出项两大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③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④出现环境污染 第二次工业革命 “发明大王”爱迪生 出现新的能源:石油

内燃机出现,使用内燃机作动力机的主要有:汽车、飞机

时间 地点 标志 动力机 19C六七十年代-20C初 同时在美、德等国发生 电力的广泛使用 电动机、 内燃机 新交通工具 汽车、飞机 时代特征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主要发明 德国西门子发电机;美国爱迪生碳丝灯泡;德国本茨汽车;美国莱特兄弟飞机 影响 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

1、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源于美国的新科技革命,又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1945年底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生物工程(核心是基因工程,其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航天航空技术(“神州五号”、“神州六号”、“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等为代表。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科技发展、更新和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技渗透性加强。3)使用高科技的领域日益广泛。4)新的科技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10

3、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共产党宣言》

1、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影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br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