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更新时间:2024-06-14 23: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兴趣”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 矿业五中 孙宪会

假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被书中教书育人的道理折服了。从书中我不仅找到了“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的真正原因----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学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在课堂上是如何爱护“后进生”并使之改变这一现象的-----交给学生阅读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他用教学中的实例告诉我们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展开教学等一系列指导性建议。由于我本人是一名小学教师,小学生的天生特性让我执着于《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关于“学习兴趣”的文章。在这样的几篇文章里,作者均从兴趣这一角度出发,阐述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绪表。综合几篇文章的中心,作者告诉我们,要想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喜欢上某一学科,无论在课上,还是课外,这一学科知识都能让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的闪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课内外均应有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

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我们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有学习,还要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这就需要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时间。因为学生有时间思考某一件事,他就会对这件事产生极大的乐趣。那么学生的自由时间来自哪里呢?

学生的自由时间来自课堂: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自由时间。为此教师无论在备课时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要优化自己的教学结构,精心整合知识内容,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内化课堂教学内容。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例如“一言堂”和“满堂问”的课堂现象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标准(2011年版)》中再次强调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把教师的主角地位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教师一味的讲解,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书中指出:学生本身也是赢得自由时间的重要助手。知识处于何种状态——是处于能动的、积极的状态,还是处于僵化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要想实现这种说法,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的大脑处于求知的兴奋状态时,他们的思考问题的速度就比以往快很多。在这样的情绪下的学习定会节省部分课堂时间供学生研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此外,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也来自课外。学生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获取知识,教师就不必在课外给学生预留太多形式老套、机械记忆的作业。因作业过多不但会用掉学生的大部分课外时间,而且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大脑也是处于被动的书写状态,他们根本不会思考自己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对自己接下来的学习会有哪些好处等,学生只是单存为了写而写,他们的目标仅是为了完成老师留的作业而已。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做复习巩固性的思考。因此,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可自己支配的课外时间很重要。让他们在自己支配的时间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使他们热爱学习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 二、让兴趣贯穿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

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标准(2011年版)》中有22次提到了兴趣一词。可见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无兴趣是决定教师的课堂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大多数课堂里,多数教师偏重于教学刚开始的教学环节,想尽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的学习氛围被调动起来后,教师马上让师生都进入气氛紧张、教学步骤不能有丝毫马虎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致仿佛由沸点降到了冰点,除了对教师的举动失望外,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热爱程度也在慢慢地降低。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保持高度的兴奋状态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指出,让兴趣贯穿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才能赢得学生。从我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的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在我的课堂里,我经常采用以下四个环节:课前预热——动起来,我们就会抓住孩子们渴望上英语课的急切心理;情景教学——演起来,会使每一节英语课都能成为学生展现人类知识成果、回味人类多彩生活的舞台;小组合作——练起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做到学以致用;快乐巩固——乐起来,让知识与快乐牵手。这几个环节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没有厌烦感,它们能避免把学生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能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

当然,在英语课堂上我们不一定非要采取这四个环节,只要我们的英语课堂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寻找快乐,从而达到由“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课堂环境,让他们在有效课堂教学环节里快乐地学习新知。 三、让学生主动发现学习的兴趣。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

—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这说明我们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要通过兴趣引起学生大脑真正的思维运转,让学生思考学习内容真正价值所在,并为实现这一价值而做出不断的脑力思考劳动。在这样充满脑力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头脑里的某方面知识开始苏醒,并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做出一定的贡献。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产生了谁也无法阻挡的乐趣。学生越是动脑思考,他越能发现知识间的奥妙,这会促使他更加积极地思考,不断思考的结果却又会收到发展了学生能力的结果,那么学生在处理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时就会倍感轻松,内心深处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这样培养起来的兴趣是靠学生自身内部的刺激和诱因而引起的,它能持久保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在这样氛围下,学生会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为主动的吸收。

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始终用一种研究的眼光看待课上要讲的内容。尤其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要努力思考和理解知识点间的接合点和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知识的交接点,才能在学习其它知识时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下,当然想知道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他们还能了解哪些知识,通过学习这些还没了解的知识他们又能做哪些事情,发展哪些能力等等。这样看来,学生对为了弄清知识间的连续性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种兴趣会主动让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学生越是思考,他对学习就越感兴趣。慢慢的学生会深深的喜欢上我们所教的学科。有了学生的“喜欢”,我们还怕学生学不会这一学科吗?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是复杂的个体。我们要想在课堂或课后驾驭这些不同的个体,必须找到适合这些不同个体的金钥匙;要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发挥这把金钥匙的特异功能,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十年课改以来,我们必须坚持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ay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