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更新时间:2024-06-25 07: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型:新授课 一、基础知识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概况:甲午战争的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二、思想教育目标

1.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中,以左宝贵、邓世昌等人为代表的爱国官员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2.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驰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起来。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从而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难点: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中法战争结束后的第10个年头,曾经侵略过我国台湾的日本,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扩张欲望,竟不宣而战,再次将中国推入硝烟弥漫的战火之中,挑起了近代史上著名的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具体经过怎样?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讲授新课

(板书)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板书)一、甲午中日战争 (板书)1.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原是一个封建国家,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为了解决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原料和市场,日本政府积极推行对外扩张侵略政策,朝鲜和台湾首当其冲。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我国台湾未遂,就把侵略魔爪伸向了与我国接壤的朝鲜。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无力镇压,连忙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这时,日本政府见有机可乘,就怂恿清政府出兵朝鲜,自己便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名,也派大批军队进入朝鲜,占领汉城,同时,密令驻朝的日本公使,要他想尽办法,制造与中国开战的借口。(对借口稍加补充介绍)

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牙山口外丰岛海面上,突袭清军的运兵船,清政府租用的英国运兵商船“高升”号被击沉,船上700多名清军士兵全部遇难。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日本也于当天对清宣战。 (板书)2.战争的经过 (板书)(1)平壤战役

清、日宣战后,清军1万余人驻守朝鲜北部重镇平壤。9月,经过充分准备的日军分4路进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率部在平壤北门城头与日军激战,不幸中炮牺牲。清军统帅叶志超见战场形势不利,贪生怕死,连忙下令全军撤退,率溃军一口气狂奔五百里,渡过鸭绿江,逃回国内,平壤城落入敌手,致使战火很快燃向了中国本土。(具体过程以及对人物的描写看课本P61小字部分。) (板书)(2)黄海海战

在平壤战役爆发的同时,北洋舰队奉命从大连出发,护送援军到鸭绿江口的大东沟。平壤战役后的第二天,北洋舰队完成护舰任务正准备返航时,遥见西南方向有一支日本舰队驶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立即命令各舰严正以待。中午时分,两舰队相遇,展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激烈的海战。(过程的介绍视时间情况而定)

(北洋舰队以“定远”、“镇远”两艘铁甲主力舰居中,列阵迎敌。战斗开始后不久,日舰凭借它的速度,绕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两艘弱舰,并将北洋舰队阵型打乱。这时,丁汝昌在旗舰定远号上负伤,由定远号管带刘步蟾接替丁汝昌督战。在激烈的炮战中,北洋各舰官兵在不利的形势下,顽强战斗,英勇地打击敌舰。日舰“比睿”、“赤城”、“西京丸”等先后被击成重伤;旗舰松岛号也在战斗中被“定远”舰重炮击中,丧失了作战的指挥能力。激战中,北洋“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中弹严重倾斜、弹药将尽的时刻,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站撞敌先锋舰“吉野”号,不幸途中被鱼雷击中,邓世昌和舰上大部分官兵壮烈牺牲。“经远”舰在追击受伤敌舰时,中了鱼雷,管带林永升阵亡,全舰将士仍继续操炮轰击敌舰,直至舰身沉入海中。北洋舰队与日舰浴血奋战了5个多小时,迫使敌舰首先退离战场。)

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主要参战军舰数为10比12,力量对比互有短长,但日舰在航速、速射炮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优势。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军舰5艘,日舰有多艘受到重创。北洋舰队损失很大,但主力尚存,这样一来,日本舰队“聚歼清舰于黄海中”的狂妄企图没有得逞。然而,黄海海战后,实际主持清军战事的李鸿章却严令北洋舰队全部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巡海迎敌,造成了北洋海军坐守待毙的被动局面。 (板书)(3)旅顺陷落

黄海海战后,日本陆军按照预定计划,分两路向中国大举进犯。一路渡过鸭绿江,攻占中朝交通要道上的重镇九连城,另一路则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袭击大连、旅顺。大连守将不战而逃,日军不费一枪一弹,轻取该城。接着,日军转攻旅顺。旅顺是北洋舰队的一个基地,它与山东的威海卫隔海相望,是渤海重要的门户,拥有大量近代化装备和设施。但是大敌当前,守军统帅却先行逃走,李鸿章又拒绝丁汝昌提出的率北洋舰队支援旅顺的请求,只有总兵徐邦道率部与日军孤军奋战3天,终因寡不敌众,旅顺失陷。

日军进入旅顺后,穷凶极恶地对当地居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历时三昼夜,我国同胞一万八千余人死难,全城仅存36人被用来处理尸体。(指导学生看P62 小字) (板书)(4)威海卫溃败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北岸的东端,港口呈新月形,港湾南北两帮如两臂伸出海中,刘公岛等岛屿横置其前,形成港口的天然屏障。岛上和港湾南北两帮都设有炮台,可与港内停泊舰队互相配合,构成强大的立体交叉火力网,摧毁来犯之敌。

1895年初,日本陆军在海军的支援掩护下,由荣城湾登陆,包抄威海卫后路。日舰则从海上封索威海卫军港出口,躲在港内的北洋舰队腹背受敌。不久,日军攻占了南北两帮炮台,掉转炮口轰击港内的北洋舰队。在极其不利的处境下,北洋舰队的爱国官兵虽然奋勇抵抗,但已无力扭转战局。刘步蟾等忧愤自杀殉国。这时,北洋舰队中的英美教习怂恿一些贪生怕死的清军将领,逼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降,愤然服毒自尽。日军占领了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接着,清朝陆军又在辽东战场上全线崩溃,清政府败局已定。 (板书)二、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议和。议和谈判在日本马关的春帆楼举行。日本方面的全权代表为首相伊藤博文。谈判中,日方对李鸿章大加威吓,所提出的各项苛刻条款,只许李鸿章表示“允”、“不允”,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在日本代表的百般诱胁下,李鸿章被迫在《马关条约》文本上签了字。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清政府签订的最严重的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时期。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对中国产生的严重危害:

第一,中国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有利于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台湾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物产丰富,与福建省隔海相望,日本占领台湾后,不仅肆意掠夺岛上的资源,而且又将其作为侵略我国

东南沿海各省的跳板。

第二,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清政府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9000万两白银。为了支付赔款,清政府除了搜刮人民外,不得不大借外债。外国侵略者便通过贷款进一步控制中国。日本将这些赔款的大部分用来发展军事,从而壮大了它的侵略力量。

第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从江浙到四川全部向帝国主义开放。

第四,准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都享有了这项新的特权。此后,帝国主义纷纷在中国直接投资办厂,大肆剥削廉价劳动力和掠夺原料,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板书)三、民族危机的加深

(板书)1.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在中国攫取了种种利益。其它帝国主义当然不甘落后,也纷纷步其后尘,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一方面继续扩大商品输出,一方面则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其主要方式有:开设银行,政治性代款,投资铁路,开设矿厂等。(具体分析见P63-64小字)

(板书)2.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在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还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1897年冬,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在山东被杀,派军舰强占了胶州湾。第二年,它又强迫清政府与它签约,强行“租借”胶州湾,并取得在山东境内筑路、开矿、兴办各项工程等特权,把山东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继德国之后,俄、法、英、日等国也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要求学生掌握P64表格)

(板书)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末,它在工业生产上超过了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跃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当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顾及中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太平洋上的菲律宾和关岛,建立了侵略远东的基地。这时,各国已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美国不愿在列强争夺中国的斗争中落后,便于1899年分别向英、法、德、俄、日、意六国,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其内容见P64-65划线部分)

“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后,各国为了缓和彼此之间在华争夺中的矛盾与冲突,并出于对维护自己在华利益的考虑,先后表示赞同。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机会均等”,来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以保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自由开放,而美国也利用其经济实力的优势,获得在华侵略的一席之地。此后,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逐步扩大起来。

3.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一场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在战争过程中,虽然一批清军爱国官兵奋勇抵抗,但是,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加紧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同时,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了。 4.布置作业

5.难点突破方法:提问法与讨论法结合。

6.多媒体运用:展示板书、图片、课外资料、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ax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