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3-05-17 01:0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综述

《经济师》2004年第7期                           ●企业研究

企业经营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曲 亮

摘 要:企业绩效评估一直都是理论界、咨询机构和一般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从分析国内外企业经营绩效研究现状入手,梳理了国外和国内的研究脉络,并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为我国企业经营绩效研究提出了具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企业经营 绩效评估 综述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4)07--近年来,咨

的不断深入,,企业已经,与此同时,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和市场监管者的政府,各种金融中介和信息中介组织,以及与企业价值创造紧密联系的利益相关主体,包括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尚未及时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绩效考核评价方法体系,导致监管实践中不能科学、规范地把握企业经营者的真实业绩,企业经营成果评判不客观公正与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或短期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突出矛盾。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关于企业经营绩效评估问题,国外的众多学者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后,奠定了极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主要有三条清晰的研究脉络。

1.主要基于企业绩效评估设计的内容展开研究。在早期的研究中,国外学者仅仅将财务比率指标纳入研究范围,如19世纪初亚历山大 沃尔在《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7个标准比率。随着现代企业的成长,英国管理学家罗斯(1932)提出了评价部门绩效的思想,将评价范围扩展到战略、财务、管理;杰克逊 马丁德尔(1955)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研究范围拓展到企业的社会贡献、组织结构、研究开发等新的领域,但由于内容较多,所以仅限于使用访谈的形式,采用定性分析;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1960)经过实证研究将评价指标简化为8个,提出目标管理(MBO),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的长期稳定程度。KelvinCross和Richardlynch(1989)提出了将总体战略与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结合起来的业绩评价系统,强调了组织战略在确定业绩指标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 S 卡普兰和戴维 P 诺顿(1992,1993,1996)提出了用于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衡量与评价的指标体系,战略平衡计分卡,确立了以顾客、企业经营、创新和学习能力及财务效益为内容,涉及利益相关者的绩效评估体系。

与此同时,西方民间和半官方机构,也逐渐将企业评估的内容由财务指标扩展到涉及利益相关者的综合性指标体系,如全球知名的穆迪、标准普尔评价机构、美国会计协会,注重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行业特征、资产变现性、管理水平等。西方政府如美国总审计署(GAO)、英国垄断和兼并委员会(MMC)则更注重财务指标和效率指标,,,使得,此时企业追求产出最大化,以哈瑞(1911);二是财务绩效评价时期,企业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以杜邦公司的唐纳德森 布朗(1960)为代表,主要注重以投资回报率(ROI)为核心的财务指标,并建立了著名的杜邦财务体系;三是企业价值评价时期,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此时以麦尔尼斯(1971)、帕森(1979)为代表,注重EVA、销售利润率、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四是股东价值评价时期,此时强调股东财富最大化,注重每股收益(EPS)及EPS增加值、MVA为核心的财务指标,以加里 阿什沃思(1999)为代表;当前在部分学者坚持股东价值最大目标的同时,更多的学者将企业经营投向客户、厂商、社区、员工、经理层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罗伯特 S 卡普兰和戴维 P 诺顿(1992,1993,1996)的战略平衡计分卡为代表。

3.采用数理分析方法的评价理论研究脉络。这一研究方向的主要思路在于使用和创造更新的数理评价方法,拓展评价分析的适用范围和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现代科学评价的创始人是Edgeworth(1888),他在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杂志上提出了统计结果的加权问题,到20世纪现代科学评价得以蓬勃发展,在此期间产生了多种应用广泛的评价方法,如Fisher、Hotelling(1930)开创了主成分分析法,将多元统计分析纳入评价理论;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1977),提出了层次分析法,完成了从定型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过渡,1996年,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分析法;美国运筹学家A.Charnes等人,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数学规划为工具开创了DEA模型—C2R模型

,即数据包络分析法;美国自动控制专家L.A.Zadeh(1995)提出了模糊数学理论,并由此开创了模糊评价法,该方法不仅客观地按综合分值进行评价和排序,还能根据模糊评价集上的值对评定对象划分等级,是当今评价理论的前沿之一。当前研究的焦点在于多要素、多层次复杂指标的有效整合。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也基本沿袭了西方的发展脉络,但由于我国研究起步较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在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方法,用以服务于政府发展工业,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因此我国的企业绩效考核评价研究探索过程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经济体制的变化而渐进的,重点体现在我国先后实施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曾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三个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三个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将我国绩效评价研究理论和时间划分为四个时期,具体如表1所示。

就理论界而言,当前国内研究已经基本与国际同步,逐渐演化为两个分支,一是将国外成熟理论本土化,推广EVA、平衡计分卡等理论,同

—139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综述

《经济师》2004年第7期●企业研究                           

时结合中国国情力图构建一个中国企业绩效评估体系,以杜胜利

(1999)、孟建民(2002)、张涛,文新三(2000,2001,2002)等为代表;另一部分学者注重要素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对单个要素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如李维安教授(2001,2003),杨瑞龙,周业安(1998)注重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苏南海等(2000)注重企业家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表1序号

时间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夕

评价方法以实物产量为核心的评价方法

采用指标固定资产产值、利润总额完成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等

总产值、上缴利润、销售收入利润率、实现利润及增长率等16项指标

资产负债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比率、销售利税率等8项指标

资本收益率、流10项指标

政府规范

绩和进步,一个十分清晰的发展趋势就是,企业经营绩效已经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在评估企业经营绩效的时候,越来越多地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和利益需求。

三、研究评述

与此同时,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欠缺,主要是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和市场监管者的政府,各种金融中介和信息中介组织,以及与企业价值创造紧密联系的利益相关主体,包括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尚未及时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兼顾各个利益相关者需求的企业绩效考核评价方法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是对于企业经营利益相关者的层次和信息需求仍然没有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以往研究比较多地把目光聚集在利益相关者的组成和价值需求上,甚至将其等同于企业的社会价值,相对忽视了利益相关者所处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信息需求;二是仍然没有明确提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关键指标群,只是沿袭国外有关理论,进行本土化,相对忽视基于中国国情和区域特点的利益相关者的特点,特别是在公司治理结构和战略运营两个角度剖析企业绩效指标方面基本属于空白;三是在对于企业经营绩效评估体研究上,指标的分析和提取,,白;,,,将使研究参考文献:

1.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绩效评价问答.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新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体系使用手册.国家统计局,19973.[美]彼德 F 德鲁克等著.李焰,江娅译.公司绩效测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孟建民主编.中国企业绩效评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作者单位:杭州商学院企业管理系  浙江杭州  310035)

(责编:吕尚)

第一时期

第二时期改革开发初期

以产值和利率为主的评价方法

1982年国家经委等6部委制定“企业16项

主要经济指标”

第三

时期

1991-1995

注重经济结构和效益的评价方法

1993年国家颁

布《企业财务通则》

第四时期

1995-1999

注重企业社会法

,采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系(试行)》

第五时期

1999-今

基本指标、修正1999年财政部指标和评价指等四部委颁布标三个部分,共《国有资本金绩32个指标效评价规则》

总的来讲,国内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

(上接第138页)产品质量,现在许多市场份额

已经被东南亚一些国家所取代,中国企业只剩下30

%的市场。可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损失,而这都是由于企业缺乏战略眼光的结果。

5.企业员工素质不高,科技人员缺乏,不

能进行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大量民营企业的员工,都是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所受的教育少,专业知识缺乏,很难保证工作质量。企业内部的科技人员不足,许多企业的科技人员占全体职工人数的比重都在10%以下。这两个因素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技术更新,使许多企业只能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从而降低了企业效率。

三、找准问题,对症下药

要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这一系列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1.努力转变人们的观念,取消对民营经济政策和体制上的限制,给民营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这方面,浙江的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浙江为了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抵押贷款业务,简化有关手续,清理不合理收费,并建立担保风险基金和担保组织,为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担保;为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渠道,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发行债券。另外,浙江省还

对新开发的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的政策。这些政策,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打破家族化管理的模式,在企业内部建立“法律的治理秩序”。要打破家族化这块坚冰,我们可以有多种形式:一是在企业内部设立决策顾问班子,或聘请管理公司来梳理企业;二是每家企业的产权必须在家族成员间加以界定,使每个人的权利明晰化,防止出现家族血亲干预的问题,从而影响企业发展;第三便是要尽快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使企业尽快与社会人力资本融合,保障用人单位的利益。

3.努力打造企业自身的文化品牌,用文化理念来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在当代世界,一个企业的文化已成为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潜在的巨大财富。每个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规模、行业特点、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具体条件的不同,提出符合自身特征的理念,并将它作为全体员工的一种行为准则。对企业来说,一方面,一旦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融入了这种文化氛围之中,他们的精神面貌会产生巨大改变,真正做到“以厂为家”,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企业起到“免费广告宣传”的作用,提升其在社会上的知

名度。

4.要重视企业的科研技术开发工作,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另外,企业要特别重视科技人才的储备工作,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储备力量。例如,企业可以预先到一些大专院校招收在校生,在他们毕业前对其进行工作技能方面的一系列培训。这样,他们一毕业就可以直接进入公司担任工作重任,不必再进行额外的工作培训,相对缩短了人才培养的时间。

总之,只要我们能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民营经济的发展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参考文献:

1.朱光华,陈国富.民营企业融资的体制性障碍.经济管理与经济理论,2002(9)

2.魏杰.企业前沿问题———现代企业管理方案.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3.任杰,梁凌.中国政府与私人经济.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4.宋光茂,郑红亮等.中国经济大论战.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系 湖北武汉 430079)

(责编:吕尚)

—140—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9z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