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知识点总结与试题

更新时间:2024-04-04 09: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认知与学习的关系

知识点

(一)认知的概念

(二)认知的过程感知觉 一.认知的内涵记忆 思维 语言

(三)人类认知中的信息加工特点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二.认知发展(二) 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 (三)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一)概念

(二)类型意识水平 学习结果

依据 知识来源

理解程度 知识内容

(三)特点间接性 三学习目的性 系统性 被动性

(四)理论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社会认知

四学习与认知关系学习需要认知活动参与 学习促进认知的发展

注意

一、 认概念 知 过程 内涵 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示事物对于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 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记忆:根据学生已积累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对这些新的信息进行解释和组织,形成大脑便于储存,提取和使用的信息。 思维:在高级中枢神经系统进行进一步加工整理,形成容易理解的知识和经验。语言: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者通过文字手势构成的符号系统。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信息加工的能力有限; 2:加工的模糊性; 3:加工的主动性; 4:加工方式分为串行加工和并行加工; 人类认知中的信息加工特点 二、认知的发展

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表现 主要表现为简单的感觉机能和运动机能的发展,也通过他们的感觉和运动能力来认识周围环境。 语言得到快速的发展,获得了用语词等符号来表征客体和事件的能力,思维仍受具体的直觉表象束缚,不能摆脱感知觉的主导。 特点 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有自我中心、 单维思维、 泛灵论、 不可逆、 转换推理等特点。 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具备了守恒概念,除此之外,还具有 多维思维、 可逆性、 去自我中心化等特点, 仍不具备抽象逻辑推理能力。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已经具有抽象的概念,能够对客观事物和经验进行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 不再局限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能对抽象的性质进行系统地推理。 具备了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和系统-归纳推理能力。 在皮亚杰看来,每个儿童的认知发展都是以一种固定的、单向的顺序通过上述四个阶段。 2、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 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人类的认知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

认知发展源于历史文化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学习能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从较低层次向级较高层次发展。

3、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个人的学习活动会促进认知水平的发展

把人类认知活动与电脑的工作进行类比,强调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重要性。

三、学习

(一)概念:个体通过反复经验后在自身行为或思维上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类型

内隐学习:学习者不需要付出努力,在不知不觉中获得 经验,但又不立即显示,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变化。 意识水平

外显学习:学习者要付出意志去努力,有目的的学习。

语音信息学习:学习者用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知识。

智慧技能学习:用概念和规则办理外界事物的能力。

认知策略学习:学习者用以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 忆,思维等过程的内在组织技能。

学习结果态度学习:学习者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 应倾向,它是一种内部状态。

运动技能学习:学习者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 依据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机械学习: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之间无实质性联系的学习。

理解程度意义学习;学习者把新学习的知识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联系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

技能的学习:学习者通过学习或练习,建立合乎法则

的活动方式的学习。

知识内容社会规范的学习:学习者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要求的学习。

(三)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除了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外,还有自己的特殊性。

(1)间接性:在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从书本中

接受他人的经验,而不是自己亲身去发现经验,因此,

他们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是一种间接经验。

(2)目的性:无论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经验

还是学生接受知识经验,双方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学生学习的特点(3)系统性:学生的学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达

到社会的要求,因此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4)被动性: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是在已经制定好的目标计划下进行的,学

习的内容是由相关的教育机构挑选认定的,学习的过程是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学习的结果也主要是受他人和社会测量和评价的。

(四)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主要回答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怎样实现,学习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等问题。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在刺激与反应间建立联结。即“刺激-反应”。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组织和改组,是一种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内在过程的变化。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的过程,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4.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来控制或改变自己行为的心理结构的变化,这种内部的心理结构的变化有可能并不立即使行为发生变化。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认知、行为和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学习者行为的影响过程。

学习 理论 行为 主义 认知 主义 代表人物 学习的实质 学习的过程 影响因素 桑代克、华生、斯金纳 建立S—R联结(刺激与反应) 反复尝试的过程 学习内容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联系和作用的过程 等 强化、环境托尔曼、布心理结构的组鲁纳、奥苏伯尔 织和改组 学习目的性、意义性、内在动机等 建构 主义 皮亚杰、维果斯基、斯滕伯格、卡茨 以已有经验为基础,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解和赋予意义 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 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信念等 社会 认知 班杜拉、米勒、多拉德 通过观察榜样来控制或改变自己行为的心理结构的变化 认知、行为和环境及其交互作用对学习者行为的影响 替代强化、榜样等 四、学习与认知关系 学习需要认知活动参与 1. 感知觉对学习的影响

2. 记忆对学习的影响: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3. 思维对学习的影响: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对学习内容或信息

进行加工

4. 语言对学习的影响: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文字、手势等构成

的一种符号系统。

5. 注意对学习的影响: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 任职监控对学习的影响:认知的内在监控能力也称认知策略

1.任职监控对学习的6.注意对学习的影响2.感知觉对学习的影响学习需要认知活动参与5.语言对学习的影响4.记忆对学习的影响3思.维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促进认知的发展:

一:学习促进认知发展阶段之间的顺利过渡;

二:学习对认知水平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有重要影响。

复习题 单选题

1.认知过程包含了感知、记忆、语言、注意和( B ) A.情感 B.思维 C.兴趣 D.意志

2.认知是感觉输入的变换、( B )解释、储存、恢复和使用等所有过程。 A.增多 B.减少 C.不变 D.提取

3.认知的信息加工特点包括有限性、模糊性、有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和( C ) A.被动性 B.客观性 C.主动性 D.系统性

4.根据(D),可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态度学习和运动技能学习。

A. 学习的意识水平不同

B. 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来源不同 C. 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 D. 学习结果不同

5.学生学习的特点不包括( D ) A.间接性 B.目的性 C.系统性 D.主动性

填空题。

1.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____特性_____和___联系_______,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2.同时对多个目标信息进行加工,这种信息加工方式被称为__并行加工_________。

3.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有_感知运动阶段___、_____前运算阶段______、___具体运算阶段________、___形式运算阶段_________。

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通过平衡、____顺应_______、_____同化______来进行的。

5.顺应是儿童改变已有的____认知结构_______来适应新获得的经验的过程。

6.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_______最近发展区__________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7.根据学习的意识水平不同,可将学习分为_____内隐学习_______、_______外显学习________。

8.根据学习者所获得知识的来源不同,将学习分为____发现学习______、_____接受学习_______.

9.根据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可将学习分为____机械学习________、_____意义学习______。

10._____替代强化_______是指学习者观察到施加在榜样身上的强化而自己也受到的强化。

判断题。

1.学习是个体通过反复经验后在自身行为或思维上发生的相对短暂的变化。(X )

2.学习的结果不一定会带来变化。(X )

3.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4.皮亚杰认为儿童在2~7岁进入前运算阶段。(√)

5.串行加工是指同时对多个目标信息进行加工。( X)

简答题

1.简述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 答:提出者:维果斯基

主要观点:人类的认知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 认知发展源于历史文化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2.简述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答:把人类认知活动与电脑的工作进行类比,强调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重要性。

3.简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答: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在刺激与反应间建立联结,即“刺激-反应”。学习的过程是反复练习和强化。

4.简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答: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组织和改组,是一种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内在过程的变化。学习过程是学习的内容结构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

5.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答: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解和赋予意义。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的过程,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6.简述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答: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来控制或改变自己行为的心理结构的变化,这种内部的心理结构的变化有可能并不立即使行为发生变化。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认知、行为和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学习者行为的影响过程。

论述题。

1.论述认知与学习的关系。

答:1.学习需要认知活动的参与:感知、记忆、思维、语言、注意、认知监控对学习的影响 2.学习促进认知的发展

a.学习促进认知发展阶段之间的顺利过渡

b.学习对认知水平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有重要影响。

答案:

第3-6题除上述答题要点外,可结合表格的三个方面(实质、过程、影响因素)简答。 学习 理论

代表人物

学习的实质

学习的过程

影响因素

行为 桑代克、华主义 生、斯金纳

建立S—R联结

反复练习和强

强化、环境

认知 托尔曼、布心理结构的组主义 鲁纳、奥苏伯尔 织和改组 新旧经验相互

联系和作用

问题情境、学习目的、意义、内在动机等

建构 皮亚杰、维主义 果斯基、斯滕伯

格、卡茨 以已有经验为基础,对学习内容赋予意义

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

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心理结构、信念等

社会 班杜拉、米认知 勒、多拉德 通过观察榜样习得心理结构

认知、行为和环境及其交互作用影响

替代强化、榜样有效性等

第二单元

(1)感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一)感知觉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应

认识感知觉(1)观察:有目的、主动、有计划、较为持久的知觉 (二)观察与观察力

(2)观察力:可以理解为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的能力

(三)内感官:潜意识整合后提供的信息中,有视觉的信息,有听觉的信息,有感觉的信息,即内视觉、内听觉、内感觉。在脑神经语言程序学中的语境中,这些深层的本体感觉,空间感觉,情绪感觉等复杂心理活动的被统称为“内感官” 视觉

(一)小学生感觉特点听觉 运动觉

时间知觉

(二)小学生知觉特点 空间知觉

中小学生感知觉特点与学习 (三)小学生观察活动特点

(一)中学生的感觉特点

(二)中学生的知觉特点

(三)中学生的观察活动的特点

(一) 懂得恰当的观察

顺序

一、提升观察力的训练(二)掌握常用的观察技巧

(三)培养良好的观察品提升中小学生感知能力的方法

二、内感官测试方法及训练

二、知识点总结

主题一认识感知觉

(一)感知觉

一、感知觉概述(二)感受性 (三)观察与观察力 (四)内感官

(一)感觉特点 二、感知觉的特点 (二)知觉特点

知觉

感觉

(一)内视觉型

三、不同内感官类型个体特点(二)内听觉型 (三)内感官型

一、感知觉概述 (一)感知觉 概念 不同 分类 感觉 感知觉 知觉 即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关心个别属外部感觉:视、官(眼睛、皮肤、鼻子)性 听、嗅、味、肤 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形状、颜色、气温、温内部感觉:运动度)的反应 觉、平衡觉、内脏觉 即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关心整体属主导感官特性: 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性 视、听、嗅、味、应 触 所认识事物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注: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感觉越丰富越精确知

觉也就越完善越正确。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二)感受性 感受性 念 概就叫做感受性。 人只对特定范围内的刺激有感受力,这种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分类 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 (三)观察与观察能力 能感觉出最小刺激量 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观察 观察力 是一种有目的、主动、有计划、较为持久的知觉。 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人们在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中,能全面、深入、准确、迅速的把握事物特征的才能。观察力是智力的组成部分之一。 (四)内感官 概念 潜意识整合后提供的信息中有内视觉、内听觉、内感觉。在脑神经语言程序学的语境中,这些深沉的本体感觉、空间感觉、情绪感受等复杂心理活动被统称为“内感官”。 内感官 别称 分类 “感元”或“表象系统” 内视觉(V) 内听觉(A) 内感觉(K) 二、感知觉的特点 (一)感觉的特点 特点 延续性—感觉后效 定义 例子 又叫“余觉”,是刺激停止痛觉后效、听觉后效(当把后感觉还能暂时停留的现灯泡关掉之后,眼前还会停象。 留几秒灯泡的影像) 刺激不变感受性逐渐降低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入的现象。 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同一感官在不同刺激物的如:当一块绿色的布上有红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色的花朵时,红色的花朵会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比单独呈现时要红。 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产红色让人感觉温暖,白色让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人感觉寒冷。 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 适应性—感觉适应 对比性—感觉对比 关联性—联觉 (二)知觉的特点

特点 整体性 概念 人的知觉系统倾向于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这种综合过程受知识经验的影响。 例子 选择性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根据自己当前的需要,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 人们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的认识知觉对当读到尊敬的??时,象的特点,而是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后面会出现老师、领导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甲乙概等词。 括,赋予其确定意义。 理解性 恒常性 知觉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而远处的车看起来很小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但我们并不会认为它真的很小。 三、不同内感官类型个体的特点

内视觉型 一、内感官类型

内听觉型 内感觉型 视觉型的人爱用的谓词有:看见、看来、展示、想象、模糊、清晰等。 听觉型的谓词有:听到、听来、「叮」醒、声音、请问等。 触觉型的人喜欢用的谓词有:感到、捉住、抓紧、溜走、赶上等。 学习模式:

内听觉:循序渐进、不能随便混乱次序,只能是单一方向,学习速度慢

内视觉:可以同时学习很多不同的东西、没有先后次序、速度较快 内感觉:喜欢动用身体各个感觉器官,比如:眼、耳、手等一起进行

学得最快:内视觉 学得最深刻:内感觉 学习能力最弱:内听觉

触觉型的人喜欢用的谓词有:感到、捉住、抓紧、溜走、赶上等。 内感官类型的主要特点以及沟通时的配合方式:参考课本35页

内视觉型示范语句:

◎看看!从这扇窗向外望,景色多么美啊! ◎留意下这个单位光线多么好!

◎你见到浴室那些色彩鲜明的瓷砖吗? ◎看,大堂是多么的时尚高雅!

内听觉型示范语句:

◎单位周遭的环境非常宁静。

◎每层只有两个单位,被邻居噪音骚扰的机会较少。 ◎这间房可用作hi-fi房,让你在休闲时听听音乐。

◎专家都说现时是购买的最佳时机。

内感觉型:喜欢亲身体验。所以要让他试用产品,亲自感受。假如你只有宣传单张,让他亲手拿着也会增加他的好感

二:提升中小学生感知能力的方法: (一)、提升观察力的训练:

1、懂得恰当的观察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间到四周

2、掌握常用的观察技巧:明确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计划→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储备→客观准确地记录观察内容→善于总结→主义灵活性

3、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养成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调动积极的情绪配合观察 (二)、内感官测试方法及训练

方法:观察对方思考问题时眼球的转动方向 习惯向左上或右上转动:多数为视觉型 习惯向左右两侧转动:听觉型

习惯向左下或右下转动:一般为感觉型

类型 内视觉型(V) 特点 行动敏捷、能兼顾多事而不在意细节;会用彩色图画或照片少用冗长的文字;说话开门见山不喜重复;喜欢事物多变化,节奏快?? 善运用文字;说话多,内容详尽声调变化明显;做事在乎细节;喜欢事物有节奏感?? 内听觉型(A)

内感官型(K) 举止稳重,动作缓慢;注重感受情感和心境也重视意义和感觉??

三、复习题

选择题

1、

外部感觉是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B)

A、触觉 B、肤觉 C、感觉 D、直觉

2、感觉的特点有:延续性、适应性、对比性和(A)

A、关联性 B、联系性 C、顺序性 D、整体性 3、知觉的特点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D)

A、关联性 B、连续性 C、联系性 D、恒常性

1、内感官类型分为哪几种( A、B、C )

A内听觉 B内视觉 C内感觉 D触觉型

2、一行一行的看书或写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循序渐进的属于( C ) A内感觉 B内视觉 C内听觉 D都是

3、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推开门,看了室内景象只几秒钟眼睛便被盖起来,你却能说出你看到的很多东西,那你属于( B ) A内听觉 B内视觉 C内感觉 D触觉型

4、圆圆永远记得她第一次和她喜欢的人说话时的感觉,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就好像昨天发生的一样,圆圆属于( A ) A内感觉 B内听觉 C内视觉 D都是

5、学得最深刻的是( D )的人

A内视觉型 B都是 C内听觉型 D内感觉型 6、学得最快的是( B)的人

A内听觉型 B内视觉型 C内感觉型 D触觉型 7、学习能力最弱的是( A )的人

A内听觉 B 内感觉 C内视觉 D触觉型

8、说话简短、行动快捷、喜欢颜色鲜明、衣着整洁的人是( C ) A内听觉 B内感觉 C内视觉 D都有 9、说话多、注重事情程序、步骤、细节,喜欢宁静、多用同样的语气的人是( B )

A内感觉 B内听觉 C内视觉 D触觉型

10、不善多言,说话低沉而慢、强调价值、喜欢亲手做的人是( D ) A内听觉 B内视觉 C都有 D内感觉

11、能同时兼顾几件事情,坐不安定,一般只坐在椅子前半部分的是( A )的人

A内视觉型 B都是 C内听觉型 D内感觉型 12、声音悦耳婉转、有高低快慢、注意文章里的用字正确的人是( A ) A内听觉 B 内感觉 C内视觉 D触觉型

13、举止稳重,动作缓慢,常做思考状,喜欢被人关怀、尊重,注重感受的人是( A )

A内感觉 B内视觉 C内听觉 D都是

二、填空题

1、感觉的特点有:延续性—感觉后效、适应性—感觉适应、对比性--(感觉对比)、(关联性)--联觉。

2、不同内感官类型个体的特点:(内视觉型)、内听觉型、(内感觉型) 3、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1、提高观察力的训练分为懂得恰当的观察顺序、掌握常用的观察技巧、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三个方面

2、内感官测试方法:观察对方思考问题时眼球的转动方向

三、名词解释

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眼睛、皮肤、鼻子)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形状、颜色、气味、温度)的反应。

知觉: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感受性: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四、问答题

1、小学生的感觉特点?

(1)视觉:视敏度和颜色辨别力一直在提高,十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水晶体的弹性会变小,逐渐产生调节能力降低现象; (2)听觉:儿童在进入小学的时候听觉就已发展得较为完善了,在12~13岁以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加;

(3)运动觉:儿童运动觉的精巧性随年龄的发展而逐渐发展。

2、 中学生的知觉特点?

(1)知觉整体性方面:容易忽视弱刺激部分而过分注重强刺激; (2)知觉理解性方面:中学生已经能够根据经验,对于事物加以组合、补充、删除或代替,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解;

(3)知觉恒常性方面:初中生容易受到局部、片面的刺激的干扰,不能稳定不变地反映客观事物;高中生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从容、灵活地使用概念、定理或规律,更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对于内感觉型的学生沟通时的配合方式?

(1)少用语言,多与之相伴;

(2)用缓慢低沉的声调对他说话; (3)多表示理解他的感觉,多聆听; (4)强调价值,如荣誉、安全、可靠; (5)多见面倾谈,多问他的感觉; (6)让他多接触实例,亲自动手; (7)教学中多用体验的方式;

(8)多强调人的价值、过去的经验; (9)多用故事、例子; (10)多肢体或身体接触。

4、怎样提高观察力?

1、懂得恰当的观察顺序:观察切忌杂乱无序,可采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 2、掌握常用的观察技巧:第一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带着任务或者问题进行观察。第二要学会制定观察计划。第三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储备。第四要在观察中要客观准确地记录观察内容。第五要在观察中善于总结。第六:在观察中要注意灵活性,要能时时捕捉观察机会。

3、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首先要养成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其次要充分调动积极的情绪配合观察。坚定的意志力可以让观察者不被困难所阻碍,保证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三单元注意与学习

一个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的指向性是心理活动对对象的选择,集中性是心理活动在这一对象或活动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指向性是注意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性是注意的体现和发展,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密不可分的。

三个意义和作用:

1、 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2、 注意影响学习效果 3、 注意是学习的重要条件

(1)、注意与感知。注意是感知的前提条件; (2)、注意与记忆。注意的程度影响着记忆水平的高低。 (3)、注意与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三种类型

1、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

产生的,表现为在某种刺激的直接影响下,人就不由自主地把感觉器官朝向这个刺激物,

并试图认识它。

2、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服从于

一定活动目的、任务的注意,它受人自觉调节与支配,是注意的高级形态。它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目的性,二是意志性。

3、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一方面,从目的性角度看,它有预定目的,所以与有意注意相同;另一方面,从意志努力角度看,它不需要意志努力,与无意注意相同。

四个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察觉到客体的数量,也就是注意的范围。注意

的广度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1、 注意的广度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 2、 注意的广度与个体的知识经验有关 3、 注意的广度与个人活动的任务有关

二、注意的稳定性(时间,效率)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其标志是某一时间内注意的高度集中。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 注意对象的特点(客观) 2、 注意主体的状态(主观)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注意的分配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意的分配需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才能实现

1、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是高度熟练的; 2、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来。 良好的注意转移表现在两种活动之间注意转换时间短、活动效率高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 对原活动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2、 注意新对象的吸引力 3、 明确的信号提示

4、 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中小学生发展特点

一、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在发展

(二)对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在发展 (三)注意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四)小学生注意品质的发展 1、 注意广度的发展 2、 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3、 注意分配的发展 4、 注意转移的发展

二、 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一) 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二) 中学生注意品质的发展 1、 注意广度的发展 2、 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3、 注意分配的发展 4、 注意转移的发展

两类(10个)影响因素

(一) 主观因素

1、 学习目的与任务 2、 需要与兴趣

3、 学生的睡眠与疲劳度 4、 情绪

5、 学生知识经验 6、 坚强的意志力

WITE Will:意志力 Interest:兴趣 Task:学习任务与目的 Tired:疲劳与睡眠 Emotion:情感 Experience:经验

(二) 客观因素

1、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1) 刺激物的强度

(2)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4) 刺激物的新异性 2、 学习过程

3、 教室内外无关刺激的干扰 4、 营养状况

三个外部表现

POND Process:学习过程 Object:刺激物的特点 Nutrition:营养 Distraction:干扰刺激 1、 适应性运动出现 2、 无关动作停止 3、 呼吸运动变化

教学应用

(一) 合理组织教学秩序,建立良好的学习准备 (二) 正确应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教学内容要新颖、丰富、难易适中 2、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于启发学生思维 3、 教学环境尽量避免分散儿童注意的因素

(三) 充分应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2、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3、 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4、 培养学生客服困难的意志力,客服内外因素的干扰

(四) 善于应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

培养措施

1、 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课上集中注意力,做个好听众

3、 教会学生自我控制的方法(自我暗示法、记录法、同桌提醒法) 4、 进行有效的注意力锻炼

特殊应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其矫治) (一) 多动症的表现和判断

多动症的核心表现是注意缺陷、多动、冲动

(二) 导致多动症的原因 1、 脑神经异常 2、 遗传影响 3、 其他因素

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环境压力远远超过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过量摄入食物中的人工色素、含铅量过度的食物 (三) 多动症的矫治

1、 改变观念,家校合作,形成有利于患儿治疗的环境 2、 学会并掌握一些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注意与学习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两分,共10分)

1、下列选项那个是中学生注意品质的发( A )

A 注意广度的发展 B 需要和兴趣的发展 C 意志力的发展

2、下列选项那个是影响中小学生注意的客观因素 (C ) A 需要和兴趣 B 情绪 C 学习过程 3、下列选项那个是注意外部的表( A )

A 适应性运动出现 B 营养状况 C 学习过程

4、如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注意习( A )

A 课上集中注意力,做个好听众 B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C 课上玩手机,打游戏,讲话 5、导致多动症的原( C ) A 开朗的性格 B 注意力水平高 C 遗传

展 现 惯 因 二、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1、注意是___心理活动_______对一定对象的___指向_____和___集中_____。 2、注意的种类有__无意注意___、___有意注意____、____有意后注意_____。

3、注意出现的____周期性__的加强或减弱现象被称为__注意的起伏现象__,这种波动是一种__正常现象_____。

4、__客观刺激物的特点_、_学习过程_、_教师内外无关刺激的干扰_、__营养状况___是影响中小学生注意的客观因素。

5、无意注意是__没有预定目的_、___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____的注意。 6、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有_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__自控能力___ _注意新对象的吸引力__、_明确的信号提示_、_个体的神经类型和___。

7、影响中小学生注意的主观因素:_学习目的与任务__、__需要和兴趣__、_情绪____、____学生的睡眠与疲劳度____、__学生知识经验__、_坚强的意志力___。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指向性是心理活动在这一对象或活动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2、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

3、注意的广度与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体知识经验、个人活动任务有关。 (√ )

4、注意出现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称为注意的起伏现象,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现象。 (× ) 5、注意分配需具备两个条件才能实现。 (√ ) 6、注意的转移不需要有明确的信号提示,只需轻微提示就能转移。 ( × ) 7、初中生以有意注意为主,无意注意没有太大作用。 (× ) 8、影响注意的客观因素有:刺激物的特点、学习过程、无关刺激干扰、营养状况。 (√ ) 9、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出现、无关动作停止、呼吸运动变化。 (√ ) 10、多动症患儿不能要求他们马上转变,要有耐心。 (√ )

四、简答题(共25分)

1. 作为中小学生如何去培养自己的良好的注意习惯?(8分) 答:(一)、注意在中小学生学习中的意义:(1)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2)注意影响

学习效果;(3)注意是学习的重要条件。(二)、注意在中小学生学习中的作用:(1).注意有利于学生选择学习活动的对象;(2)注意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保持;(3)注意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2.注意对中小学生学习有哪些意义和作用?(10分) 答:(一)合理组织教学秩序,建立良好的学习准备;(二)正确应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教学内容要新颖、丰富、难度适中;(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于启发学生思维;(3)教学环境尽量避免分散儿童注意的因素;(三)充分应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2)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3)科学组织课堂教学;(4)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克服内外因素的干扰。(四)善于应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

3.注意规律在教学中有哪些应用?(12分) 答:(一)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课上集中注意力,做个好听众;(三)教会学生自我控制的方法;(四)进行有效的注意力训练。

五、论述题:(共15分)

论述什么是注意?注意与学习的关系是什么?

答: 1、注意的定义;2、注意的种类:无意、有意、有意后;

3、注意的品质: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4、注意对中小学生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第四单元记忆与学习

1个定义——记忆

3个基本过程(编码、储存、提取) 3个记忆系统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主要知识点 4种组织形式(层级说、

语义网络、图示、联结主义)

3个遗忘原因(消退说、干扰说、目的性遗忘) 中小学生发展特点 6类影响

应用:5R笔记 PQ4R学习

一、 记忆概念与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回忆

1、 2、

概念:是一个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信息的信息处理系统 基本过程

编码(听觉、视觉、语义) 存储(保持性复述) 提取(回忆、再认)

二、 记忆系统

1、 感觉记忆(感觉寄存器、瞬时记忆)

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保存的信息稍纵即逝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2、

3、

(1)、分类外显记忆(对确定事物或事件进行有意识的记忆) 内隐记忆(无意识情况下个体经验对当前行为产生) (2)、组织形式 层级说(一般内容到具体分类进行组织的系统)

语义网络(用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有向图,其顶点表示概念,而边则表示这些概念间的语义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由节点和弧组成的语义网络描述图。)

图式(指已经存在的、能够帮助人们组织和解释信息的心理概念或结构) 联结主义(研究了大脑在记忆方面的作用)

四、学习过程中的遗忘

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目的性遗忘

五、中小学生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

1.小学生识记的特点:有意识记、意义识记逐渐占主导

2.小学生记忆保持的特点

①记忆保持时间随年龄增长

②记忆保持材料由具体类型发展到抽象 ③记忆保持以视觉加工为主 ④逐渐使用复述策略来保持信息

3.小学生回忆的特点

①开始会搜索和追忆 ②学会自我评价发展 4.影响因素

记忆材料的数量与性质、情绪状态、学习动机、复述策略的掌握对小学生记忆成绩的影响 (二)中学生

1.中学生记忆的特点

①有意识记逐渐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

②意义识记逐渐在学习中成为主要的识记形式 ③抽象记忆占主导地位 2.中学生记忆保持的特点

①记忆有情绪体验材料的兴趣逐渐增加 ②记忆数量增加,范围扩大

3.中学生回忆的特点

①记忆效果增强

②逐渐掌握回忆的技巧和方法:识记材料的整理、联想、运用推理 4.影响中学生记忆效果的因素

记忆的目的和任务、态度和情绪状态、活动任务的性质、材料的数量和性质、记忆的策略和方法

六、记忆规律的运用

1.做笔记:5R笔记法

记录、简化、背诵、反省、复习 2.记忆技术:PQ4R法

预习、提问、阅读、思考、背诵、复习

第四单元 记忆与学习复习题

选择题

1. 在记忆的基本过程中,信息进入记忆系统是属于 (A)

A.编码 B.储存 C.提取 D.加工

2. 记忆的提取过程实际上包括的两种情况是 (D)

A.回忆和再现 B.回忆和获取 C.再认和获取 D.回忆和再认

3. 记忆中容量有限的是 (B)

A. 瞬时记忆 B. 短时记忆 C. 感觉记忆 D. 内隐记忆

4. 记忆容量大,保持时间长的是 (D)

A.感觉记忆 B.工作记忆 C.瞬时记忆 D.长时记忆

5. 心理学家已经提出了关于长时记忆组织机制的 ( D )种理论。

A.一 B.二 C.三 D.四

6. 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学生识记的特点的是 (C)

A.有意识记逐渐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

B.意义识记逐渐在学习中成为主要的识记形式 C.意识识记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

D.词的抽象识记能力迅速发展,抽象记忆占主导地位

7. 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学生掌握的回忆的技巧和方法的是(C)

A.识记材料的整理B.利用联想C.回溯提取D.运用推理

8. 中学生与小学生记忆发展的影响因素完全一致的是(A)

A.记忆的数量和性质 B.学习动机

C.复述策略的掌握 D.活动任务的性质

9.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 (B)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无变化 D.越来越慢

10.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都是属于 (D) A.短时记忆 B.工作记忆 C.感觉记忆 D.长时记忆

填空题

1. 记忆是一个对信息进行____、____和____的信息处理系统。(编码、

存储、提取)

2. 感觉记忆又称________或_______,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

_______。

(感觉寄存器、瞬时记忆、直接印象)

3. 短时记忆也称______,是信息____系统的____。

(工作记忆、加工、核心)

4. 组块是指人们最熟悉的认知单元,是人们通过对____的不断编码所

形成的的____的心理组合。 (刺激、稳定)

5. _____和_____是提高短时记忆的方法。

(组块、复述)

6. 记忆容量有限的是____记忆,记忆容量无限的是____记忆。

(短时或工作、长时) (信息、充分加工)

7. 长时记忆是____经过______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8. 长时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其中外显记忆可以分为____和

____,____和____;内隐记忆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记忆系统。 (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回溯记忆、前瞻记忆、程序性记忆、启动、经典条件作用)

9. 图式是指已经存在的,能够帮助人们____和____信息的_____或____。

(组织、解释、心理概念、结构)

10.

心理学家提出的关于长时记忆组织机制的四种理论分别是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

(层级说、语义网络、图式、联结主义)

11. 12. 13. 14. 15. 16.

学习过程中遗忘的原因的解释有____和_____。

(消退说、干扰说)

将要学习的信息彼此之间越____,它们之间的干扰越大。(相似)

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它们之间的干扰作用就____。(越大)

没有意义的信息比有意义的信息更________被干扰。

(容易)

引发________的事件是造成干扰的重要原因。

(强烈情绪)

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称为_______;后来所学的材料干扰了先前所学的材料称为________ 。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17. 18.

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导致______记忆的重要因素。

(持久性)

从识记的_____来说,小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从识记的_____来说,小学生的意义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意识性、方法)

19.

笔记法是指把所学信息进行适当的记录以促进____和_____的方法。

(理解、记忆)

20.

5R笔记法是指____、____、____、____和____。

(记录、简化、背诵、反省、复习)

论述题

论述教材学习的记忆技术——PQ4R法

第六单元创造性思维与学习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二).特点 独创性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多向性 综合性 联动性 跨越性

(一).一般过程

1.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论

2.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型 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二).顿悟过程 1.什么是顿悟 2.影响顿悟的因素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结构 (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二).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 (三).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 (四).潜意识思维和意识思维 四.创造性思维的测量工具 (一).创造性测量概述 (二).创造性的测量工具 五.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横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发散思维训练 (二)聚合思维训练 (三)逆向思维训练

创造性含义 思维概特点 述 过程 结构

创造性定义 思维的功能 测量工原则 具 测量工具

创造性发散性 思维能横向 力的培逆向 养 训练 1.智力激励法 2.强制联想法 1.创造性停顿 2.使用激励手段 3.随机输入 4 六顶思考帽 1.结构逆向思维 2功能逆向思维 3状态逆向思维 4因果逆向思维 1.发散思维训练 2聚合思维训练 3逆向思维训练 4因果反转 根据创造性研究的要求,按照特定的计量方法对个体创造活动的过程或产品加以数量化评估的过程。 1.鉴定功能 2.选拔功能 3.培养功能 4.诊断功能 1.科学性原则 2.统一性原则 3.多样性原则 4.适宜性原则 1.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量 2.托兰斯创造性原则 3.芝加哥大学创造性测量 4.威廉姆斯创造性测量 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驱使下,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 独创性、多向性、综合性、联动性、跨越性。 一般过程:1.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论 2.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型 顿悟过程 1.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2.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 3.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 4.潜意识思维和意识思维

一. 创造性思维概述: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驱使下,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思

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分为常规思维和发散思维。 特点:独创性(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多向性(思路开阔)综合性、联动性(创造性思维具有由此及彼的联动性)、跨越性。

过程:一般过程:1.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论:第一阶段可看做是寻找目标的发现问题阶段;第二阶段是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阶段;第三阶段是顿悟的阶段。2.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顿悟过程:顿悟是对问题的表征方式的转变。

结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和意识思维。

二. 创造性思维的测量工具:分为两类:投射性与非投射性测量。功能:鉴别

功能、选拔功能、培养功能、诊断功能。原则:科学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多样性原则、适宜性原则。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量:根据吉尔夫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编制的,吉尔夫特认为,发散思维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该测量的主要目的是测量发散思维。

托兰斯的创造性思维测量:这一测量是美国前明尼苏达大学托兰斯在其一项提高课堂教学培养和促进儿童创造性的长期性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测量。该测量分为三套。每套都有两个副本,以满足在实际研究中对创造性进行初测和复测的需要。

三.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智力激励法(基本方法、代表性的原则、要

求、程序)2.强制联想法(查阅产品样本法、焦点法、设问法)

横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停顿、使用激励手段、随机输入、六顶思考帽。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结构逆向思维、功能逆向思维、状态逆向思维、因果逆向思维。

复习题 一.选择题

1. 华莱士的四个阶段模型中,创造主体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哪个阶段?(A) A. 准备阶段 B.酝酿阶段 C.明朗阶段 D.验证阶段

2. 影响顿悟的因素包括(C)。

A. 思维定式判断障碍 B.问题情境干扰思维障碍 C.思维定式判断障碍问题情境干扰 D.思维障碍情境干扰环境因素

3.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中,不受传统的单一的思维观念限制,思路开阔,从全方位提出问题。能提出较多的设想和方案,选择面广属于哪个特点?(A) A.多向性 B.综合性 C.联动性 D.独立性

4.(B)是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提出的一种颇为有效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技法。 A.强制联想法 B.头脑风暴 C.设问法 D.焦点法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飞机设计师把飞机的机翼由“平直机翼”改为“后掠机翼”,使飞机的飞信速度由“亚音速”提高到“超音速”。设计师使用的(D)方法。 A. 功能反转 B. 因果反转C.状态反转D.结构反转 二.填空题

1. 1.创造性测量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多样性原则、适宜性原则 _。

2. 2.创造性测量的功能:鉴别功能、选拔功能、及培养功能、诊断功能 3. 3.创造性思维具有:独创性、多向性、综合性、联动性、跨越性 五方面的特点。

4. 4.创新性思维就是主题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驱使下,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 5. 常规思维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思维。 6. 6.创造性测量可以分为两类:投射性与非投射性测量。

7. 7.横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思维方法。(可进行举例)创造性停顿、使用激励手段、随机输入,六顶思考帽。 8. 8.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包括_发散思维训练_、_聚合思维训练_,_逆向思维训练_。 9. 9.智力激励法四个代表性原则_自由思考原则_、_禁止批评原则_ _、_谋求数量原则_,_结合改善原则_。

10.10.设问法的优点是能克服__不愿意提问的心理障碍__,还有助于克服__不能利用多种观点看问题的局限___。 三.判断题

1.创新活动是新颖的独特思维过程。 (T)

2.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论”分别对应准备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F) 3.创造性思维进程带有很大的跨越性。 (T)

4.智力激励法的程序顺序是准备阶段,热生阶段,明确问题阶段,畅谈阶段,对设想的加工整理阶段。(T)

5.查阅产品样本法不属于强制联想法(F) 四.简答题

1.简述什么是发散思维。

答: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许许多多的输出。变通性和独创性是发散思维的特征。 2简述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型。

答: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型是最有影响的理论。这个理论把创造性思维分为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四个阶段。 3. 简述潜意识思维。

答:潜意识思是不断的、无规则的流动、跳跃、弥漫、渗透和交融。 4.简述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需要注意的参量。

答:发散思维的训练要注意提高思维的三个参量:流畅度、灵活度和新颖度。流畅度是指一定时间内产生观念的多少。灵活度是指能产生不同类别属性的观念。新颖度是指思维新奇独特的量度,思维越独处心裁、越新奇绝妙,新颖度越高。

五.论述题

论述逆向思维能力的类型以及如何培养。

答:逆向思维一般分为四类:结构逆向思维、功能逆向思维、状态逆向思维、因果逆向思维。 结构逆向思维是指从已有事物的逆向结构形式中去设想,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的思维方法。一般可以从事物的结构位置、结构材料以及结构的类型进行逆向思维。(可以进行举例)

功能逆向思维是指人们根据事物的相反功能去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进行举例)

状态逆向思维是指人们根据事物的某一状态的逆向方面来认识事物,引发发明创造的思维方法。(可进行举例)

因果逆向思维是指从已有的事物因果关系中,变因为果去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

第七单元情绪智力与学习

一.情绪智力与学习的关系: 情绪智力的定义

(一). 情绪智力的概念:萨罗维和梅耶的经典定义 情感认知能力 多维系统

中国人的对此的定义

(二). 关系(促进作用):来自实证研究方面的证据 来自理论的分析

二.中小学情绪智力发展特点及其影响:

(一). 发展特点: 小学生情绪智力发展特点 中学生情绪智力发展特点 (二). 影响因素:个体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因素 同伴因素

三.学生情绪智力的评价:

(一).3内容:学生对自我情绪的感知和体验、表达和评价、调节和控制能力 学生对他人情绪的感知和体验、表达和评价能力 人际关系

(二).4途径:以书面语言:问卷调查 反思记录 以口头语言 以行为观察

(三).4工具:小学生情绪智力测量工具

中学生情绪智力测量工具: Schutle的EIS量表 多因素情绪智力表(MEIS) 情绪智力调查表(ECI) 情商问卷(EQI)

四. 中小学生情绪智力的教育和培养: (一).培养情绪智力的意义 (二). 教师4做法 (三). 学生4做法

情绪智力与学习的关系

一. 情绪智力的概念:

情绪智力:(EI)是一种情绪认知能力,戈尔曼认为,情绪智力是学校传统测量的

智力更为重要的智力。他指出,自我情感的认知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是智能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终左右人生方向的重要智能。

情感素质:是指青少年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经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的

正向情感心理特征。

情感能力:又称情绪智力,是指以情绪或情感为操作对象所表现出的一种智力,也

就是在智力层面上所表现出的情感特色。情感能力即是一种智力又是一种情感现象。

(一). 萨罗维和梅耶的经典定义:

(1).情绪的知觉、鉴赏和表达能力; (2).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 (3).对情绪的理解,感悟能力; (4).促进心智发展的能力。 (二).情绪智力是一种情感认知的能力:

戈尔曼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情绪、管理情绪、自我动机、认知他人情绪、处理关系的能力。 (三).情绪智力是一个多维系统:

以色列心理学家巴昂指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

(四).中国人对情绪智力的意义: 在中国,情绪智力被简称为“情商”。

二.情绪智力与学习的关系:

情绪智力与学习总体上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证实了这样的关系。较高水平的情绪智力,能提高学习的质量,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提高综合能力。

(一).情绪智力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来自实证方面的证据:

1.情绪智力与学习的自控力关系: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情绪智力高的学生学习自控力就强。

2.情绪智力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情绪智力与学习倦怠各维度均呈显著的负向影响,即情绪智力高的学习学习倦怠各维度的分数都低。

情绪智力对学习投入的影响:呈正向影响。情绪智力是通过影响学习的学习动机,进而影响到学习投入。

(二).情绪智力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来自理论的分析:

情绪智力是一种影响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极为重要的与传统智力不同的因素,它反映了个体控制自己去想、承受外界压力和把握自己心里平衡的能力,这与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活动有着重要联系。

中小学生情绪智力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 小学生情绪智力发展的特点 1、 争论一 1)、存在年龄差异 2)、不存在年龄差异 2、争论二 1)、有性别差异 2)、没有性别差异

二、小学生情绪智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小学生情绪智力越高其生活适应越好 2、情绪智力分数越高的小学生其同伴关系越好

3、小学生的情绪智力与幸福感呈正相关,即越高者其人际关系越好。

4父母教养方式、小学生的内外控、气质、问题行为会影响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 三、

中学生情绪智力发展的特点

1、 我国情感能力的总体趋势是正向积极的 2、 男女青少年情感能力存在结构性差异

3、 师生关系对青少年情感能力有重要影响,即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是青少

年活动的主要场所,而教师是与青少年关系最密切的重要人物。如果教师与学生处时的气氛和谐融洽,学生则会正向发展,相反则会抑制学生情感智力的发展 4、 教师有情施教对青少年情感能力有重要影响: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是

在有意识的接受教师言传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在潜移默化的学习情感能力。 5、 独生子女在情感智力总分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四、中小学生情感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个体因素,其中特质性情绪智力模型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特质,与人格无关。 (二) 社会文化因素即情绪智力的高低通常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大

(三) 家庭因素即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情绪智力有不同的影响,积极的家庭教养

方式有利于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发展。

(四) 同伴因素即具有不同友谊地位的中学生在情感感知、情绪应用、情绪理解维度方面

差异显著。

一、

学生情绪智力的评价

学生情绪智力评价:就是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学生情绪智力规范或标准,对学生的情绪智力的发展状态、过程和绩效的价值进行判断、比较和预测的活动。 二、

学生情绪智力评价内容

1、 学生对自我情绪的感知和体验、表达和评价、调节和控制能力。 2、 学生对他人情绪的感知和体验、表达和评价能力。 3、 人际关系。 三、

学生情绪智力评价的途径

1、以书面语言表达为主要途径进行评价

a、问卷调查 b、反思记录

2、以口头语言表述为主要途径的访谈评价方法 3、以行为观察为主要途径的评价方法 四、中小学生情绪智力常见的测量工具

1、Schutle的EIS量表

2、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EIS) 3、情绪智力调查表(ECI) 4、情商问卷(EQI)

一、 情绪智力的意义

(一) 情绪智力培养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情绪智力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摆脱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能引导青少年遇事时保持头脑冷静、抑制冲动。情绪智力培养能提高中小学生的抗挫能力和应急能力。 (二) 情绪智力的培养能促进认知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情绪智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 二、 培养中小学生的情绪智力的方法 (一) 教师层面的做法 1、 2、 3、 4、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情绪智力,对学生的情绪智力发展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了解学生的情绪智力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

向学生介绍情绪智力的知识,介绍自我提高情绪智力的方法。 组织各种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

(二) 学生层面的方法和措施 1、 2、 3、

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认识他人的情绪状态。 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4、 处理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

第九单元 认知方式与学习

总体框架:

(一)认知方式的内涵

(二)认知方式的四大类型 (场独立与场依存型,

冲动与慎思型,整体与序列型,内外倾型、感直觉型、思考情感型、判断感知型)

一.认知方式

(三)认知方式的四个特点(过程变量,普遍性,稳

定性,价值中性)

(一)认知方式与学业成绩无显著关系

二.认知与学习 (二)认知方式影响学科学习和职业选择

观察法

评估 测验法

三.认知方式评估及教学策略 匹配策略

教学策略 适配策略

主题一 : 学生认知方式的类型及特征 ↗定义

认知方式→类型(4种)

↘特征(4种)

(一).定义

认知方式﹝认知风格.认知模式﹞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持久一贯的特有风格,兼有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

(二).4大类型 场独立型 场依存型 参照系统 教学方式 偏好学科 学习支援 资料本身 别人 群体环境自己所正规,结构严谨 数学,自然科学 处的环境 松散,讨论式的 人文,艺术 第一个答案 仔细考虑 总体把握 部分把握 好动 好思 思维具体,线性 反应快,精确度整体性 差;相反。 细节性 领会性 操作性 走马观花 缺乏远见 冲动型 慎思型 整体型 序列型 外倾型 内倾型 感觉型 直觉型 思考型 情感型 判断型 感知型 思维抽象,跳跃 善于指正错误 难以面对批评 重结果 重过程

(三).4大特征

(1)学生认知方式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

(2)学生认知方式具有普遍性。

(3)学生的认知方式具有稳定性,不因时间而发生大的变化。

(4)学生的认知方式具有价值中性。

主题二:认知方式与学习的关系

(一) 认知方式与学业成绩无显著相关

相关研究 团体镶嵌图形测试 认知方式图形测试 李寿欣等研究 国外学者研究 结果 少年儿童语文学习与视觉认知方式没有必然联系 高中生认知方式场依存型、场独立型与学习成绩相关不显著 高中生认知方式场依存型、场独立型与学习成绩相关不显著 场独立型强者数学成绩较好,与总学习成绩相关不明显

最终结论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学业成绩无显著相关 (二) 认知方式影响学科学习和职业选择

类型 场独立型 场依存型 偏好 学习兴趣 职业选择 与人无关的,需要认数学,理科类 容易,职业兴知改组技能的领域 趣更专业化,与职业目标一致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文科类 犹豫不决,难关系,重视社会交往下定论 技能 学科领域 自然科学、数学、艺术、物理学、工程学等 社会学、人文学科、语言学、教育学、写作等

主题三:对学生认知方式的评估方法和教学对策

( 一) 、学生认知方式的评估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采用一些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观察,然后从中总结并确认其认知方式的类型。 2.测验法

测验法是采用标准的心里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的心理

品质的研究方法。

常用的评估学生认知方式的测量表有镶嵌图形测试

(二)、根据认知方式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

从认知方式的角度来看,教学策略可分为两类: 匹配策略:与认知方式中的长处或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 适配策略:针对认知方式中的短处或劣势。 (三)、根据认知方式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措施

(1)教师要充分认识每个学生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性

(2)教师要根据对学生认知方式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供与认

知方式相匹配的教学方式

(3)教师不仅要分析把握学生的认知方式,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认知

方式特点,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复习题: 一.单选题

1.认知方式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 B )的特有风格。

A.转瞬即逝 B.持久一贯 C.昙花一现 D.稍纵即逝 2. 学生认知方式的特征不包括( C )。

A.它是过程变量 B.它具有普遍性 C.它具有不稳定性 D.它具有价值中性

3.以下不属于简?凯斯提出的认知方式的是( D )。

A.外倾型和内倾型 B.感觉型和直觉型 C.思考型和情感型 D.冲动型和慎思型

4.以下关于认知方式与学习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B )。

A.认知方式与学业成绩有显著关系 B.认知方式会影响学科学习 C.认知方式不会影响职业选择

D.理科生更偏向于场依存型,文科生更偏向于场独立型 5.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D )。

A.典型的整体型学习方式的人凸显了“领会性学习”的特征 B.典型的序列型学习方式的人凸显了“操作性学习”的特征 C.判断型的人喜欢得出结论

D.感知型的人一定感知比别人更加敏锐

二.填空题

1.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或认知模式。

2. 威特金把个体较多依赖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方式称为场独立型;把个体较多的以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作为外在参照,从环境的刺激交往中获取知识、信息的认知方式称为场依存型。 3.凯根提出了两种认知方式:所谓冲动型是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中,倾向于用自己想到的第一个答案来回答问题;所谓慎思型是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中时,倾向于仔细考虑所观察到的现象及所面临的问题,在行动前致力于把问题考虑清楚。

4. 凯根提出的冲动型的学生的信息加工方式多是整体加工方式;而慎思型学生的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

5. 戈登?帕金斯提出的两种对立的认知方式是指.整体型和序列型。

6. 帕金斯提出的两种认知方式:个体在研究一篇学习材料时,整体型是指通过使用说明性例子和类比的方法,达到对学习材料的总体的把握;序列型是指通国连续的货相继的注意一些材料细节,达到对学习材料各个部分的把握。 7. 从认知方式的角度来看,教学策略可分为两类:一是与认知方式中的长处或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匹配策略,二是针对认知方式中的短处或劣势采取有意识的适配策略。

8. 典型的序列型学习方式的人凸显了“操作性性学习”的特征。

9. 从人格类型入手,把人的认知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感觉型与直觉型;思考型与情感型

;判断型与感知型四组。

10. 学生认知方式的评估方法有两种,分别是观察法和测验法。

三.判断题

1.认知方式像能力那样有好坏与高低之分。( × ) 2.判断型的人比其他人更善于做出判断。( × )

3.认知方式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能力与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 √ ) 4.情感型的学生很有信心面对批评。( × )

5.学生认知方式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即表现在认知方式不因时间而发生大的变化。 ( × )

简答题

1.简述认知方式。 答: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风格或认知模式,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持久一贯的特有风格。

它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能力与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 2.简述认知方式的类型。 答:认知中心观点:

场依存与场独立; 慎思型与冲动型 ; 整体型与序列型。 以人格为中心观点:

外倾型与内倾型; 感觉型与直觉型; 思考型与情感型; 判断型与感知型。 3.简述学生认知方式的特征。 答:(1)学生认知方式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 (2)学生认知方式具有普遍性。

(3)学生的认知方式具有稳定性,不因时间而发生大的变化。 (4)学生的认知方式具有价值中性。

4.简述学生认知方式的评估方法。 答:(1)观察法: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 定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

(2)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

5.简述据认知方式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 答:(1)匹配策略:学生学得更快,更多;但无法弥补其学习方式上的欠缺 (2)适配策略:学生学习速度慢,学的少,难以理解学习内容;能弥补学生

学习方式上的欠缺。

6.简述根据认知方式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措施的原则。 答:(1)教师要充分认识每个学生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性

(2)教师要根据对学生认知方式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供与认

知方式相匹配的教学方式

(3)教师不仅要分析把握学生的认知方式,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认知

方式特点,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论述题:

论述认知方式与学习的关系。 答:

1. 认知方式与学业成绩无显著相关。

张厚粲 郑日昌 孟庆茂 团体镶嵌图形测验和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发

现少年儿童场独立能力与数学学习能力成正相关)

董圣鸿 王珍 认知方式图形测验(高中生的认知方式场依存或

场独立型都与学习成绩相关不明显)

2. 认知方式影响学科学习和职业选择。

场独立型:偏重需要认知改组技能的、与人无关的领域

场依存型:偏重人际关系的学科领域,喜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请结合主题二进行回答!)

第十单元学业自我监控

主题一学业自我监控能力的重要性

一、 关于学业自我监控

(一)、学业自我监控的含义:指学生为了在学习过程中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二)、学习活动的自我监控的含义:指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过程以及涉及学习活动的各个因素进行监控调节,灵活运用学习策略,促使学习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完成的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自我监控主要分三个方面: 1、学习活动前的监控

指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即分析学习情境、树立目标、制定计划,表现为计划性和准备性。

计划性:个体在学习前对学习活动的安排。

准备性:个体在学习前为学习活动做好各种具体的准备。 2、学习活动中的监控

指监控学习进程,反馈、维持或调整学习行为,表现为意识性、方法性、执行性,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

意识性: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清楚学习的目标、对象和任务。 方法性:是在学习活动中讲究策略,选择并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

执行性: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控制自己去执行计划,排除有关干扰,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3、学习活动后的监控

指检查和评价学习结果,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做深入的反省和总结,表现为反馈性、补救性、总结性,是在上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 反馈性:是个体在学习活动后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状况及效果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 补救性:指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的学习活动采取补救性措施。 总结性:指个体还在学习活动后思考和总结学习活动的经验和教训。 二、 学业自我监控是一种元认知能力 (一)、元认知的内涵

1、自我监控的含义:自我监控即元认知监控,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控和调节的过程。 2、元认知的实质:是指人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 3、学生的学业自我监控能力实质上是一种元认知能力。 4、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弗拉维尔最具代表性。 (二)元认知的结构

1、元认知知识(知己+知彼+知策略)

即有关认知的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学习者的知识,二是有关任务的知识,三是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

2、元认知体验(认知评价+情感体验)

即认知主体在当前认知过程所产生的各种情感体验。 3、元认知监控(改不改目标+换不换方法)

即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三、 学业自我监控的主要内容 (一) 学习时间的自我监控 (二) 学习效果的自我监控

(三) 学习态度的自我监控 (四) 学习方法的自我监控 四、 学业自我监控的特征 (一)、能动性 (二)、反馈性 (三)、调节性 (四)、迁移性 (五)、有效性

五、培养中小学生学业自我监控能力的意义 (一)、自我监控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和保证 (二)、自我监控能使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趋于优化 (三)、自我监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主题二学生学业自我监控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学生学业自我监控的发展

1.学生学业自我监控能力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2.学生学业自我监控能力随知识的积累不断发展

3.学生学业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具有从他控到自控、从不随意到随意再到自动化的特点。

4.学生学业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具有从局部监控到整体监控的特点

5.学生学业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呈现出迁移性逐渐提高、敏感性逐渐增强的特点

二、学生学业自我监控的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一、外部因素 2、教师因素(教师的教学风格、水平以及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业

自我监控策略形成的影响)

3、同伴因素(同伴交往的最大特点是平等性。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1、学习动机与态度(A、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与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B、表面型、深层型、成就型学习动机与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

2、知识经验(间接知识和直接体验)

二、内部因素3、学习策略

4、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某项活动的主观判断。)

5、归因

6、情绪状态

7、意志品质

主题三学生学业自我监控能力的评估

评估工具

一、 学业控制感量表 二、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表 三、 中学生学习策略表 四、 其他评估工具

主题四 学生学业自我监控能力的改进策略

一·学习时间自我监控的训练

(一)合理安排时间,增强自控能力。能否合理安排时间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于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学生应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管理时间的能力,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使自己学习效果最优化。

(二)严格规定完成期限。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每个学生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预先估计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给自己做一个规定。

(三)了解学习的黄金时段。合理利用最有效的学习时间是高效学习的关键。 (四)确立规律的学习时段。有规律的利用时间,是增强学习效果的好办法。

二·学习效果自我监控的训练

(一)培养考试的自我监控能力。每次考试后学生要及时进行小结,清楚自己的情况,做好调整,朝着既定目标努力。

(二)做好学习活动后的自我监控。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补救和总结。

(三)建立作业错误改正集。学生要对作业中所犯错误进行分析,写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四)自我奖励学习成功。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自我强化有助于学习成果自我监控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前设计学习进度和奖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时记分,提前完成加分,没完成扣分,达到预定的得分奖励自己,直到完成任务这样的方法来提高自我强化能力。 (五)做好自我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我评价调节的。当学生的评价能力较差时,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改善自己的评价能力,在每次学习前设立具体的行为目标,为自己提供一些现成的学习标准以参考。 三·学习态度自我监控的训练

(一)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形成正确的认识。作为正处于学习黄金季节的学生来说,首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清楚自己是一名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我们的天职,不认真学习就是失职,化被动为主动,明确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没有目的和意义的学习是不会成功的。

(二)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好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及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良心态,要加强自身对不喜欢学习的学科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三)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应该从每天的学习中,努力发掘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待知识应充满期待。在完成了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培养自己的业余兴趣爱好,充实生活,缓解学习压力。

(四)正确看待成绩。作为学生,应该理性的看待学习成绩,成绩并不完全代表学生的努力程度,并不是评价优秀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迎难而上,提高学习的意志力。首先,应当树立高尚的理想,确立恰当的目标。其次,讲究科学的方法,遵循渐进的规律。再次,参与社会的实践,坚持从小事做起。 四、学习方法自我监控的训练

(一)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本事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根据知识的特性和自身知识结构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二)主动检查学习方法的有效性。检查所选学习方法的效果,并把效果的好坏与任务条

件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就能知道某种学习方法在何时使用是适当的。

(三)有意识地引导自己以教师为主导的外部反馈转化为自己的内部反馈。自我监控形成的关键在于形成内部反馈,及内部反馈愈强,自我监控水平愈高。

(四)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与家长,老师,同学沟通。学生应该增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沟通。学生通过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沟通,对学习方法的自我监控有很大的作用。

第十单元 学业自我监控复习题

选择题

1.我国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有哪个目标?(C)

A.学习策略 B.学习态度 C.情感态度价值观 D.学习动机 2.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什么?(A)

A.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 B.自我态度、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 C.自我意识、自我评价 D.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3.元认知知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包括有关学习者的知识、有关任务的知识,还有一个是?()B

A.专业知识 B.学习策略的知识 C.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

4.影响学业自我监控的外部因素中,除了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外还有哪个影响因素? A

A.同伴因素 B.学习动机与态度 C.自我效能感 D.知识与经验 5.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对学习进行时间规划,体现了学业自我监控的什么内容? B

A.学习效果的监控 B.学习时间的监控 C.学习方法的监控 D.学习态度的监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9t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