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鉴撰稿中的几点要求相关范文

更新时间:2024-02-11 16:00:10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副区长在年鉴编纂工作启动培训会讲话提纲

副区长在年鉴编纂工作启动培训会讲话提纲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年鉴》编纂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部署《**年鉴》2014卷的编纂工作,同时也是一次编纂业务培训会。会上印发了关于做好《**年鉴》编纂工作的通知,分解了年鉴编纂任务,并就编纂工作作了具体说明,希望大家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区志办编纂人员和各单位撰稿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区志》已于今年正式出版发行,刚才举行了首发仪式。年鉴是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年度资料性文献,是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出版年鉴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全省年鉴推进会上,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明确要求各县区年鉴必须实现全覆盖,市政府***副市长在2012年全市地方志工作执法检查中也提出要尽快实现全市县(市)区年鉴全覆盖。因此,这次编纂《**年鉴》2014卷,不仅是年鉴编纂工作的形势需要,也是落实市政府部署的一项硬性任务。

下面,就年鉴编纂工作,强调几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年鉴的社会功能,增强做好《**年鉴》编纂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地方综合年鉴是一项服务当代、利在后世的文化基础事业,也是反映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涵盖百科,逐年

出版,是系统记述一个地区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不仅具有重要的资治作用,更是具有珍贵的存史价值。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安徽省地方志工作条例》,都明确规定地方综合年鉴是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列入规划、组织编纂,其它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因此,搞好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和职责。《**年鉴》是区政府主办的一部系统记述全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变化情况的地方综合年鉴,也是展现我x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全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年鉴编纂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站在全局高度,切实履行职责,充分调动和发挥撰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深化对我x区区情的认识,注意捕捉全区各行各业的新举措、新亮点、新动态,真实编纂出一部高水平的年鉴,使之成为反映我x区改革与发展、成就与经验、失误与教训的最准确、最权威文献,为区委、区政府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提供有益帮助,为社会各界以及投资兴业者了解**提供权威、系统、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更好地为推动我x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努力打造彰显**特色的精品年鉴

质量是年鉴的生命,是关乎年鉴事业发展的根本。一本好的年鉴,绝不等同于一般的资料汇编,它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一年来发展新面貌的集中展示,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升华。因

此,《**年鉴》2014卷必须把质量意识贯穿于年鉴工作的全过程,继续坚持“反映区情、体现特色、打造品牌”的思路,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重心,突出时代性和地方性,努力打造彰显城市特色的精品年鉴。

一要坚定政治立场,把握正确方向。年鉴是官修志书、党政喉舌。编纂年鉴,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具体讲,就是从篇目设置、搜集资料、审核资料的价值、辨别资料的真伪,直至撰写条目、编辑成书,都要把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要求,贯穿于年鉴编辑出版的各项工作之中,全面反映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实事求是地记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失误,正确记述人民群众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所起的历史作用。

二要围绕工作大局,反映时代特点。xxxx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xxx年,也是**区在又好又快发展道路上砥砺奋进的重要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紧紧围绕“两大命题”,大力实施“四大中心任务”,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特别是今年,区委、区政府提出,纵深推进“四大中心任务”,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省会城市标志区”,为编纂年鉴提供了最宝贵的题材和资料,提供了丰富而

鲜活的史实资料。因此,年鉴所有的撰稿人和编辑,都应该时刻关心这些大事,关注这些大事所引起的深刻变化,并将这些发展变化反映到年鉴中去,体现出当年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使年鉴做到“常编常新”。

三要强化精品意识,提高年鉴质量。年鉴的生命力体现在它的质量上,年鉴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年鉴的内容。要坚持“存真求实、确保质量、全面客观”,不可盲目地堆砌资料,简单地罗列事件,不分主次,不避轻重。要注意把握各类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最能反映区域特色和行业部门特色的资料挖掘出来,把最能体现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和主脉的事件留存下来,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记述和评判我们的各项工作,既要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绩,又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真正做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前提下,要适当增加人文、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对关系民生、关系群众生活的重要决策、措施要给予特别关注,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各项指标应有全面反映,这样才能打造出让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年鉴精品。

三、加强领导和队伍建设,增强年鉴编辑出版的时效性

由于年鉴出版工作时间性强,工作任务大,标准要求高,所以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具有较强责任心和较高文字水平的撰稿人队伍和编辑群体。

一是所有年鉴撰稿部门和单位,一定要从全局的、历史的高度,切实重视此项工作。要加强年鉴编辑的组织领导,明确主管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并根据本部门、本单位、供稿任务的大小,调整和确定具体撰稿人员的数量。要按照区政府要求,明确工作责任,对具体撰稿人员给予必要支持和鼓励,以保证其按照有关要求按时完成资料收集和组、供稿任务。此外,对上报稿件,部门和单位领导一定要严格把关、签字,确保稿件内容翔实准确。

二是区方志办要切实搞好对各部门、各单位撰稿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要采取以会代训、专家授课、交流座谈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撰稿人员的素质,提高部门、单位的稿件质量,为编纂出版高质量的《**年鉴》打好基础。对不能按时间、质量、要求完成供稿任务的单位,要及时了解情况,查明原因,加强分类指导。对个别因领导不重视、不支持,导致不能按时完成组、供稿任务的单位和部门,要在全区进行通报。要加强编辑总纂工作,确保《**年鉴》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出版发行。 我相信,通过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年鉴》一定会被打造成为一部精品年鉴,成为我x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部活的字典。

谢谢大家!《副区长在年鉴编纂工作启动培训会讲话提纲》

篇二:年鉴撰稿

泗门洲镇

党委书记:曾群利

副书记、镇长:陈晓春

人大主席:贺胜亮

政协主任:曹恒标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彭小文

党委委员:蒋瑞平 贺新成 贺梦铭 黄海妮(女)

副镇长:刘 湘曾文勇谢杰阶

人大副主席:罗 俊

镇长助理:蒋良勇(挂职)

【概况】

泗门洲镇位于市境南部,北与灶市、水东江街道办事处及竹市镇毗邻,东至南阳镇,西与小水镇、余庆乡相邻,南接黄市镇,辖17个行政村,213个村民小组,2个社区。总人口54580人,其中农业人口34580人,总面积68平方公里。有耕地1623.94公顷,其中,水田1191.19公顷, 旱土432.75公顷。泗门洲镇内及周边工矿单位较多,辖有白山坪、红卫两个矿区服务中心,其人数达2万余人。镇域范围内有大型省地厂矿企业红卫矿业公司、白山坪矿业公司、永耒铁路管理处、白沙机电厂、耒中水电站等五家。全镇9个村沿耒中库区,有7个村属于采煤沉陷综合治理范围。

粮食生产工作再创佳绩。是年,我们继续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在泗门村建立了50亩早稻集中育秧示范基地。我镇政府组织劳力和资金,帮助村民抽水抗旱,抢插早稻。继续组织机械翻耕,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大户承包,推广先进农技。遏制“双改单”,办好新坡村千亩双季稻示范片,并以点促面。粮食生产工作连续四年在耒阳市获得一等奖或二等奖。双季稻种植面积26464亩,覆盖率86%以上,种粮大户日渐增多,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省农业厅田厅长到我镇考察粮食生产,对我镇的农业生产给予高度肯定。在冬种工作中,积极争取上级援助、实行机械统一翻耕、免费发放油菜种子、督办各片办点示范。特别是滩洲、泗门、大塘角、长胜等村都办成了连片100亩以上的示范点。全镇冬种油菜9000多亩,荞麦100多亩,吹响了明年菜油产量增收和沿线旅游观光的号角。继续培植壮大规模养殖业,鼓励支持大户养殖。新增养殖大户8户,引入新五丰合作2户,获得牲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4户,年底牲猪存出栏9200余头。养殖业在我镇日渐形成鳌头。林业生产成绩喜人。完成幼林抚育2000余亩。共流转7000余亩林地,新增造林6000余亩。新增易成周小意、江冲曹贤亮造林大户,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是年,成功投产了三个项目,泥塘村砖厂建筑材料供不应求;大塘角清远水厂瓶装水销往城区;泥塘鞋厂扩大规模,为当地百姓解决了就业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建设正式启动。泗门洲镇围绕“打造水上新镇、建设湘南古镇”的目标,积极推动小城镇建设,投资300万元的自来水厂已经启动,建成后将解决两万人左右的饮用水问题,让百姓喝上放心水。大力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全镇5个集镇圩场得到改造建设,功能更全面,集贸更方便,茅泗公路新渡至白沙4公里路段得到美化,沿线建设了路灯、花坛,进行了绿化。公路基础建设有了新改善。共投入126.5万元对旅游专线两旁水沟进行修缮,长胜村通组公路进行了硬化。水利设施进一步改善。新建了滩洲、泗门车皮洞排水渠工程,维修山塘水库15处,完成易成村5、16组的人饮工程。

【社会事业工作】

计划生育工作有新的进展。坚决做到“四个狠抓”,一是狠抓“三查四术”的落实;二是狠抓干部责任追究;三是狠抓虚假手术的处理;四是狠抓“三查四术”进度调度。稳定低生育水平。通过抓三查四术工作,计划生育基层工作得到进一步夯实,人口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人口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千分之七内,各项主要指标达

到要求,整体工作水平稳步提升。 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泗门洲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总投资86万元,目前已投入使用。环境优美,古树成林,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全镇新设农家书屋17家,达到了村村都有图书室的工作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活动中,组织镇村干部开展了多种“爱党、颂党”活动。

加大教育资金投入。镇中学投资19万元新修围墙200

米、改造了公厕、搬迁了实验室;将大塘角小学顺利撤并到白山坪学校;新建集中小学、江冲小学教学楼已经交付使用,五陵小学正在兴建;全镇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镇中学对教育教学及人事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并顺利通过合格和验收。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有新成效。加大对农村卫生工作的投入,镇卫生院国债工程顺利完工,并新增了一批先进的诊疗设备,诊疗水平得到提高。村级卫生室建设得到加强,村级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医院各项业务有了新的发展;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农民切实感受新型合作医疗带来的便利。

其它民心工作。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8752人,参保率

57.32%,比上年提高四个百分点。是年,我镇有低保户756户,达1309人,共计发放低保资金881660元,临时救助对象105户,共计发放救助资金62000元。五保对象120人(其中孤儿8人),共计发放资金18万元。发放90岁以上老人补贴22人共计2万4千元。发放大病救助资金13万4千元。

发放优抚资金35万余元。实施危房改造20户,每户已打卡发放1万元。投入40万元新建敬老院一座,安置五保老人50人,使我镇五保供养条件大为改善。全年共计发放民政资金240余万元。

【综治维稳】

安全生产工作。一是抓非煤矿山整治。配合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对证照不全、安全条件不符合要求的非煤矿山企业实行依法关闭。二是抓烟花爆竹整治。建立健全烟花爆竹批发单位、零售网点的安全责任制和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储存烟花爆竹的行为。三是抓道路交通整治。充分发挥预防道路交通事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抓住交通管理、交通设施、交通意识和事故处理四个环节,巩固“治超”成果,全力遏制特大事故,减少事故总量。四是抓校园安全。认真开展危及中小学生生命安全的排查整改,特别是校车接送安全的整治。

信访维稳工作。一是落实完善了领导接待日制度,建立信访层层责任制和代办制,共同做好信访维稳工作。二是进行普法宣传。特别是对事关农民利益、农村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公开。三是依法行政加大打击力度,开展“三元会”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防治了“三元会”的反弹;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特别是加大对纠毒人员的打击力度,净化社会风气,确保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篇三:关于做好《英德年鉴》(2008年)撰稿工作的

关于做好《英德年鉴》(2008年)撰稿工作的

通 知

各相关学校:

根据英德市委办公室《关于做好<英德年鉴>(2008年)编撰工作的通知》(英委办〔2009〕49号)精神, 教育系统必须在年鉴中选介初中、小学、幼儿园。结合我系统实际,经局领导同意,决定选介如下学校:市八中、市四中、望埠一中、大镇中学、白沙中学;市二小、市五小、市七小、石灰铺中心小学、鱼湾中心小学、望埠中心小学;机关幼儿园、连江口中心幼儿园。请以上学校重视组稿工作,指定专人(文字表达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负责撰稿(请校长、园长审核稿件),于6月9日前将撰稿人姓名、联系电话报我局(发邮件)。稿件于6月26日前完成,并发送电子文档到:jyj2222921@163.com。稿件内容可参考附件。 附件:2007年《英德年鉴》学校选介稿件

二〇〇九年六月五日

附件:中学选介

【大湾中学】大湾中学由原大湾一中(创办于1958年秋,初为“大湾中学”,1986年改制

为“大湾职业中学”,几经易名,2005年5月创建成清远市一级学校)和大湾二中(创办于1978年)于2007年8月合并而成。顺应教育形势,整合了教育资源,扩大了办学规模。现大湾中学有44个教学班,在校生2700多人,教职工135人,专任教师128人,大专以上学历120人,学历达标率93.8%,中级职称教师82人。

大湾中学校园内环境宜人,花草绿树相映,美化绿化成景,初具规模的现代建筑、设施,既有现代学校的勃勃生机,又有几十年老校的文化底蕴,科学与人文的文化氛围浓厚,是教书育人的理想环境。

几十年来,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大湾中学办学规模亦逐年扩大,教学条件不断改善。近年来,为满足学校布局调整的需要,新建了一栋五层6287平方的综合教学楼,内设有36个教室以及各种功能室和行政办公室。新建了两栋各五层4550平方的学生宿舍楼,另有两栋三层1903平方的旧教学楼,一个300米跑道的运动场,四个篮球场,现有教学设施设备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现有多媒体电教平台8个及学生电脑室4间,还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以及历史室、地理室、音乐室、美术室、展览室、图书阅览室等各种功能室配置齐全, 现代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大湾中学一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为师生培植健康成长的沃土的办学理念。学校秉承“勤勉”的校训、“严谨、团结、活泼、创新”的校风、“敬业、博学、爱生、奉献”的教风和“勤奋、诚实、求真、进取”的学风,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努力培养“四有”人才。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

近年来,大湾中学进一步加强了师德建设和“两支队伍”建设,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和班级工作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教育网络,努力为学生构建全面发展的平台,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生力军。学校坚持科研兴校为宗旨,教研教改氛围良好,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山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专题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近年来,教师在省、市、县级报刊发表论文近20篇并获奖,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达53人次。

大湾中学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教,坚持科学规范化管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与时俱

进,锐意发展,同心同德把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规范化学校而努力奋斗。

【英德市黄花中学】 英德市黄花镇黄花中学地处风景秀丽的英西峰林走廊风景区内,始建于1958年,原名黄花中学,1969年秋改名为明迳中学迁入现址复办初中,2005年8月由原明迳中学和岩背中学两所学校合并又改名为黄花中学至今。学校有两个校区,校本部占地面积45300平方米,办学规模已达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90人,教职工90人。学校有教学楼3栋共40个教室,综合楼2栋共19个功能室,其中建好的功能室有:电脑室1个,多媒体电教室2个,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各1个,图书室、阅览室各1个(条件太有限)。运动场1个,场内有一个200米跑道的田径场和三个水泥篮球场。校园内广场没有绿化和美化。教学和教研工作水平相对比较落后。

近几年来,学校发展较快,每年都有三个班数学生增加。每年新增的老师也就很多,所以教学水平很不平衡。在上级部门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兴建了两栋综合楼,一栋宿舍楼,兴建并完善了运动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住宿处所。现在,学校本着以人为本,培养人才的宗旨,在抓好教师素质的同时,还着力于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学生对学习有一种内需,提高教育效果。现在我们正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但由于我校地理位置偏僻,师生及家长的观念较闭塞,加上师资配备薄弱,我校的发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英德市九龙二中】 九龙二中位于九龙镇的西南部,创办于1993年9月,办学十多年来,在镇党委、镇 政府以及上级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设施不断完善,办学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全校有27个教学班,学生1661人,教职工90人,专任教师78人,其中中学一级教师47人,二级教师23人,三级教师8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教师75人,学历达标率为96.15%(其中本科26人,本科率33.33%)。

学校占地面积35020平方米,生均用地面积22.96平方米,各类建筑面积11178平方米,生均6.73平方米,绿化面积661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57%。除建有符合标准的课室外,设有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室和实验室、图书室(藏书38125册,生均25册)、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电脑室、团队活动室、体育器材室、历史室、劳技室、多媒体电教室等功能室,建有运动场,器械场,水泥球场,室内体育场等运动场所,开辟了生物园、地理园,设有校门、围墙。

办学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的,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

教育队伍,优化育人环境,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于2000年1月被评定为英德市一级学校。1998年以来,连续多年在英德市教育局组织的年度目标考评中荣获一等奖,2001年1月,被清远市教育局评为创建“美丽的校园”先进单位,2000年4月,被英德市团委评为学校团工作先进单位,2000年6月,被清远市教育局、清远市环保局评为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2000年7月,我校学生参加英德市2000年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七名。2000年12月,我校学生参加英德市第二届校园艺术节,取得了优异成绩。2001年4月,学校团委被英德市团委评为红旗团委。2003年6月,被清远市教育局、环保局、宣传部评定为“清远市绿色学校”。2000年以来,师生参加各类竞赛或评比活动,有多人获得了荣誉和奖励,其中获国家级的有2人次,市级的有31人次,县级的有120人次,片(镇)的有27人次,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实现了“校园美、校风正、质量好、受欢迎”的办学目标,形成了“优秀加特长”的办学特色,成为“花园式”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得到社会认可和称赞。于2003年10月被评为清远市一级学校。近年来,学校更是追求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2004年以来,连续三年在英德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质量考评中荣获一等奖,中考成绩连年攀升,考入省一级学校人数逐年增加(2004年23人、2005年65人、2006年83人、2007年119人其中有9人通过体艺特长考入省一级学校)。2006年中考成思茅同学更以811分的高分摘取了九龙镇中考状元桂冠(名列全市第13名)。学校被评为英德市2005年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2006年德育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9月,被英德市人民政府评为教育教学质量考评一等奖单位。

【英德市连江中学】 英德市连江中学创办于一九五八年。学校几经变迁,历尽风雨,走过了五十年的不平凡发展历程。半个世纪的时光岁月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连江人的追求与梦想,厚德载物,英才辈出,千千万万连江学子在连江中学修成品德,开启学智之门,扬起人生风帆,启动自主发展航程。为家乡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各类人才,其良好的办学效益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

今天的连江中学是一所布局合理,环境幽雅、设备齐全、管理过硬、成绩突出,极具现代化规模的学校。以冯昌培为校长的学校班子成员坚持依法治校,狠抓管理;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团结奋进。学校教师崇尚师德,热爱学生,敬业爱岗,踏踏实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近几年来,学校根据教育形势和现代化教育发展要求,确立坚持以“三个面向”为育人方向,以搭建让“学生自主发展”的育人平台为办学指导思想,秉承“因材施教,自主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学教和谐、崇尚一流、争创名校”为办学目标,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具有善于思索,主动参与,自主发展,习惯良好等素质,着力打造品位高,质量好、有特色、群众满意的农村名校。

目前,学校有32个教学班。学生1559人,教职工109人。具有本科学历教师22人,占20%;大专学历72人,学历达标率100%。自一九九七年迁现址以来,在上级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学校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迈上现代化发展轨道。学校校园占地面积69900m,生均占地面积48.9m,建筑面积22466m。其中教师住房面积2350m,教学用房20116m,校园绿化面积28614m,绿化覆盖率达93%。学校环境幽雅,区域分明,整个布局自然和谐,各类设备设施完善,校园文化色彩和育人氛围浓厚,成为连江口镇对外文化宣传的窗口。

学校在搞好校园各类建设的同时,狠抓教学管理,办学效益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硕果累累。学校在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更新观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方法,突破教学常规。努力探索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多渠道,多方面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发展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坚持以德育为首,安全第一,教学为中心的管理架构。制定各环节管理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岗,到人,完善各管理网络。开展各类评比,规范各部门,各环节管理,形成“立志、进取、务实、创新”的校风。各项工作迈上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成绩斐然。近三年均被英德市教育局评为常规管理工作一等奖。冯昌培校长,袁亚怀、陆远明、李继杰主任分别被评为南粤教坛新秀,白国海副校长被评为清远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有5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一大批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屡获奖,陈晓丹同学在1998年获全国英语竞赛二等奖。李继文、张石新等几十位同学分别被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录取。近三年每年均有133人以上学生被省一级学校录取。2005年,李琪慧同学被华师附中录取。2003年被评为英德市一级学校,2008年通过清远市规范化学校验收。

2008年是连江口镇创教育强镇年,借创强之风,连江中学正以饱满精神,昂扬斗志,稳健的步伐前进,为创教育强校而不懈奋斗!

2005—2008年单位负责人

校长:冯昌培(2000、7—)

副校长:白国海(2000、7—)

谢新才(2000、7—) 22222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9e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