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点记录

更新时间:2023-09-13 20:46: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

近代教育特点: 1、 教育国家化 2、 初等教育义务化 3、 教育世俗化 4、 法制化

20世纪后期教改和发展特点: 1、 教育终身化 2、 全民化 3、 民主化 4、 多元化 5、 技术现代化 6、 全球化 7、 信息化 8、 科学化 现代教育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1、 生产性 2、 公共性 3、 科学性 4、 未来性 5、 革命性 6、 国际性 7、 终身性 二、 《学记》(孟子学生乐正克) 1、 教学相长 2、 尊师重道

3、 藏息相辅(课内外结合)

4、 豫时损摩(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5、 启发诱导 6、 长善救失

7、 学不 等(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

《论语》(孔子) 1、 启发诱导 2、 因材施教 3、 学思行相结合 4、 温故知新

1

三、

夸美纽斯 1632年《大教育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标志 班级授课制

率先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 提出巩固性教学原则 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归纳法 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 苏格拉底 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产婆术) 柏拉图 《理想国》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 教育无用论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和谐教育,全面发展教

育的思想源泉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西方第一部教

学法论著,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康德 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的控制 教育万能论 斐斯泰洛齐 教育心理学化(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个人本位论

洛克 白板说 人的心灵就是一块白班,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赫尔巴特 18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

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社会本位论

四阶段论(明了、联合或联想、系统、方法)→其学生发展为五段(预备、提示、

联系、总结、应用),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

中心”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社会 教育无目的论

从做中学(思维五步说或五步探究教学法):创设疑难

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实用主义教育学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或称活动课程理

论)

设计教学法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毛泽东称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2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1939年 凯洛夫 《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30年 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五、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布鲁纳 《教育过程》 结构教学法、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发现法、

建构主义理论

发展性教育原则(量力性或可接受性) 赞科夫 《教育与发展》 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

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发展性教育原则(量力性或可接受性) 瓦● 根舍因 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六、

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引论》 苏霍姆林斯基 和谐教育 七、

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西周):六艺———礼 乐 射 御 书 数(礼 乐 是中心) 西汉: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科举制

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宋代):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明代:八股文———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清末(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我国现代、近代制度化兴起的标志,以及颁布了全国

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西欧封建社会: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西欧: 教会和骑士

古印度: 宗教,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雅典: 政治家、商人 斯巴达: 军人

我国最早的学校:有文字记载、有考古的是商朝;有文字无考古的是夏朝。 世界上最早学校是德国

3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

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二、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教育在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作用(筛选、整理、传递、

保存、活化);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 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

包括 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

教育方法和手段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核心,

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三、个体身心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孟子(性善论、个人本位论)、弗洛伊德、

威尔逊(基因复制)、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教育无用论)、格塞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决定作用)、霍尔(一亮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荀子(性恶论、社会本位论)、洛克(白板

说)、华生(行为主义、教育万能论)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前提)、 环境(多种可能)、

教育,指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 教育万能论: 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教育无用论: 柏拉图、高尔顿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4

四、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不均衡性),<一个人> 互补性

个体差异性<不同人,如大器晚成、聪明早慧、大有大成小有小成>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皮亚杰 —— 发生认识论 科尔伯格—— 道德认知发展论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

《中长期规划》2010年7月29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1957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

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四有、两爱、两精神:“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1986年《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

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底上一个新台阶。”

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两重: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次提出了“终身教育”。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9d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