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考试题
更新时间:2024-05-25 20: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中国建筑史》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样本) (总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合计20分) ① 祈年殿
答:祈年殿是天坛建筑群中的重要建筑,是明清时期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它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攒尖顶建筑,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大殿中央4根柱代表一年四季,内檐柱12根象征12个月,外檐柱12根象征12个时辰,内外檐柱24根代表24个节气。 ② 方上
答:汉代帝王陵墓形式。具体方法是挖坑筑石为墓,用黄土层层夯筑呈覆斗形而为坟,这与秦汉时以方形为贵有关。认为帝王是大地的主宰,按天圆地方之说,所以取方形。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和西安西郊的西汉陵都属于“方上”, ③ 歇山
答:我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为九脊殿。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在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又有无正脊的卷棚歇山顶。
④ 抬梁式
答:抬梁式结构是中国古代木结构的一种主要形式,大多应用于官式建筑与北方民间建筑中。其基本结构特征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在置梁.梁的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的梁中央放脊瓜柱的承脊檩.这种结构在我国应用很广,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间建筑,特别北方更是如此.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主要构件,梁,柱,檩,枋。 ⑤ 坐斗
答: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学生可示意简图) ⑥ 雀替
答:雀替是中国古建筑中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具有稳定和装饰的功能。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但是为纯装饰性构件。能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雀替从力学上的构件,逐渐发展成美学的构件。 ⑦《园冶》 答:《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由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全书共3卷,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该书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⑧ 李春
答:是我国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他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开创
了我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为我国桥梁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赵州桥位于今河北省赵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桥,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长的敝肩圆弧拱桥。 ⑨ 留园
答: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我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该园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该园占地30余亩,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东部以建筑为主;西部环境僻静,富有山林野趣;北部富有乡村田园风味。 ⑩ 麟德殿
答:麟德殿是迄今所见唐代建筑中形体组合最复杂的大建筑群。位于大明宫太液池西的一座高地上。它的遗址已被发掘,底层面积合计约达5000平方米,由四座殿堂(其中两座是楼)前后紧密串连而成,是中国最大的殿堂。在主体建筑左右各有一座方形和矩形高台,台上有体量较小的建筑,各以弧形飞桥与大殿上层相通。德殿以数座殿堂高低错落地结合到一起,以东西的较小建筑衬托出主体建筑,使整体形象更为壮丽、丰富,体现了唐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二.识图说明:建筑名称,产生朝代和所在地。(每图3分,共15分) ① ②
④
⑤
识图答案:(列表方式)(注意:序号错位分) 图片序号 图 名 产生的朝代 产生的地点 ① 晋祠圣母殿 宋朝 山西省太原市 ② 陕西歧山凤雏村遗址 西周 陕西
③ 嵩岳寺塔 北魏 河南郑州登封市 ④ 高颐墓石阙 东汉 四川省雅安市 ⑤ 午门 明 北京
三.给下列建筑类型各写出一个实例名称。(5分) (1)阁楼式塔
答:山西应县迦塔释(仅为参考答案) (2)密檐式塔
答:河南开封嵩岳寺塔 (3)单层塔
答:山西四门寺神通塔 (4)喇嘛塔
答:北京妙应寺白塔 (5)金刚宝座塔
答:云南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四、绘图题(15分)
1.绘出北京天坛总平面示意图
答案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123页图4-21
五、简答题(25分)
1、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占15分) 答案(要点):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建于晚唐时期,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的成熟期。大殿平面形式为金箱斗底槽,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单檐四阿殿,屋面坡度较平缓。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肥硕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2、试述穿斗式构架的优缺点?(占10分) 答案(要点):优点:1)以竖向的木柱来代替横向的木梁,2).以小材来取代大材,3).简化了屋面用料4).简化了屋檐的悬挑构造5).增加了构架空间的整体性;6).增加了构架的灵活适用性。, 缺点:1)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2)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不能适应厚重的荷载。
六、论述题(20分)
试论述故宫建筑群的主要建筑艺术成就。 答案(要点):故宫建筑群是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 它的主要成就包括: 1)规模宏大、布局严整。
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故宫中的乾清门,
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 2)建筑群组合方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群体设计思想。
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2.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 3)辉煌的建筑单体艺术
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4)建筑色彩的巧妙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故宫在这种色彩体系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
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中国建筑史知识精要
中建史 2009-03-27 21:13 阅读229 评论3 字号: 大 中 小小
第一节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知识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变化得十分缓慢,故对其进行历史分期、断代是颇具困难的。以下断代方式可供参考:
创立时期:先秦之前,建筑技术处于探索时期。此阶段与古埃及、古西亚直至希腊建筑时期相对应。
成熟时期:秦汉时代,木构建筑体系初步成熟。此阶段与希腊化时期、罗马建筑时期相对应。
融汇时期:融汇外来佛教文化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此阶段与欧洲早期基督教建筑、拜占庭建筑时期时期相对应。
全盛时期:隋唐时代,建筑技术高度成熟。此阶段与拜占庭、罗马纳斯克(即罗马风)及早期哥特式建筑时期相对应。
定型化时期:宋、辽、金、元是对隋唐建筑的继承发展时期。此阶段与西方哥特式建筑时期相对应。
延续时期:明清时代,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实物,是封建时代的终结时期。此阶段与文艺复兴以及其后产生的各种建筑时期相对应。 1.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
◇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是人工营建的穴居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岩洞,《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旧石器时代,这种自然天赐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严格地讲,这种住所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因为它并非是人工构筑的产物。然而,当先民们有意识地营建洞穴的时候,便是建筑真正的起源。《礼记·礼运》中有“营窟”之说,其《疏》曰:“营,累其土而为窟,地高则穴于地,下则窟于地上”。显然,这样的洞穴是人工营建的,应当视为最古老的建筑。
穴居的平面形式以圆形或方形圆角为多,空间形式有竖穴、土壁横穴(类似于后来的靠崖窑)、地坑式窑穴,以上三种形式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称为“全地穴式”穴居。后来,“全地穴式”穴居发展为“半
地穴式”穴居,进而演化为原始地面房屋。 ◇稍后于穴居的是巢居
《韩非子·五蠹》曾记载有巢居的传说:“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这等于解释了巢居产生的原因。另外,《始学篇》中载:“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有巢氏。”可见,巢居的产生当在穴居之后。此外《孟子·滕文公》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可见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穴居和巢居是并存的,巢居用于地势低洼地带(南方地区较适宜),穴居用于地势高亢地带(北方地区较适宜)。 另据《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可见“巢居”与“穴居”也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
无论是穴居还是巢居,都是原始初民们依据动物天然居住方式的模仿性创造。
◇地面房屋遗址
约六七千年前,出现了两种代表性的地面房屋建筑。
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建筑:单体典例(西安半坡村F22遗址),聚落遗址典例(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不同的建筑功能出现了分区布置);
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典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是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木构建筑实例)。
单体建筑的形状有圆形、方形,还出现了套间式、分隔式的房屋。 除了居住建筑外,还有祭坛和神庙这两种祭祀建筑。祭坛有方形和圆形,以土筑或石块堆垒,如浙江余姚瑶山和汇观山、内蒙古大青山、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的祭坛遗址。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是辽宁建平县的女神庙遗址。
营造技术:采用石器工具,北方地区仰韶文化时期的建筑木构件之间以绑扎法相连接,木构架与墙体结构分工明确,地面墙面多采用烧烤陶化处理,甚至出现了白灰抹面。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采用夯土地基,室内地面上开始广泛使用白灰面层,墙体土坯砖或木骨泥墙,在山西陶寺村遗址的白灰墙面上有刻画的图案,这是我国已知的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2. 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夏、商、周及春秋时期,是建筑发展的一次飞跃,灿烂的青铜文化为木构技术及板筑技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尤其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度后,筑城和宫室的制度日趋完善。 ◇夏代建筑遗址
夏朝的城市遗址有距今4000多年的河南嵩山王城岗遗址,豫东淮阳平粮台城址,遗址山西夏县城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代表性的宫殿遗址有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有建筑遗址数十座,其中一号宫殿规模最大,夯土台基(108×100米),殿堂柱列整齐、开间统一(采用了偶数开间,可能与当时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有关),檐柱两侧有永定柱遗迹,四周为封闭的廊院,是迄今发现的我
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庭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商周建筑遗址及建筑技术
商代城址主要有早期的郑州商城、河南尸沟乡城址,湖北盘龙城遗址以及后期的殷都遗址(商曾六次迁都,最后定都于殷)。其中尸沟乡城址已出现宫城、内城、外城的格局,宫殿区内的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所知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殷墟宫殿遗址可分为宫殿宗庙区(中区)、王室居住区(北区)和祭祀区(南区),其建筑基址已基本探明,还发现了少量建筑石雕品和壁画残片。 西周的都城是丰京和镐京(在探寻中),东周都城是洛阳(遗址已发现),春秋时期的诸侯王城较多,如邯郸赵故城、山西侯马晋故城苏州吴阖闾城等。西周时建立了等级严明的宗法分封制度,诸侯城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等级进行建制,不得僭越。
陕西岐山凤雏的西周早期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型制型制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二进院落,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大门前有影壁。另外一个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湖北坼春的干阑式建筑。当时已有标准化的居住制度和等级秩序,中原建筑型制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西周建筑技术上的突出成就是瓦的发明,出现了半瓦当,此外还出现了铺地方砖和三合土(白灰+砂+黄泥)墙体抹面。 ◇春秋时期建筑的新变化
春秋之后周天子威严扫地,诸侯割据各霸一方,城市及建筑均冲破了西周礼制的限制,该时期宫殿建筑的特点是“高台榭,美宫室”。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中出土了36cm×14cm×6cm的青砖和有表面纹饰的空心青砖(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用砖实例)。许多遗址中发现了筒瓦、板瓦、半瓦当和全瓦当。此外,建筑装饰及色彩也有极大的进步(如宫殿建筑的斗拱、梁柱、椽等构件均有彩漆或彩画)。
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战国时期建筑
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兴起,土地所有制发生巨大改变。加之当时战事频繁,各国纷纷 “筑城以卫君,筑郭以保民”,此前对诸侯城址大小的限制已失去控制,城市规模扩大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同时由于手工业、商业繁荣的刺激,掀起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如齐临淄、赵邯郸、楚鄢郢、魏大梁等都是工商业大都市。
战国时高台宫室建筑依然盛行,如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是一座以夯土台为核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构架建筑环绕的台榭式建筑,并具有采暖、排水、冷藏、洗浴等设施。在河北平山县出土了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实物(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铜质建筑平面设计图)。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灵寿故城遗址发现的中山守丘石刻,约刻立于公元前378年前后,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碑碣石刻。另外一个值得指出的建筑现象是许多诸侯国修建了抵御外侮的土筑长城。
铁器、铁制工具出现,建筑技术得以长足的进步。木结构榫卯制作精确,筒瓦、板瓦在宫殿建筑中广泛应用,地下墓室出现了大块空心砖建造的墓壁和墓底,还出现了装修用的砖。建筑物散水、柱础和
路面已开始用加工平整的石板。 ◇秦汉时期的建筑高潮
秦灭六国,在咸阳北坂仿建六国宫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技术、建筑风格的交流。天下一统后,在咸阳大筑都城、宫殿和陵墓等主要建筑,其中阿房宫、骊山陵遗址尤存(近些年考古界认为阿房宫在当时未能完全建成,其原因仍在探究中)。除咸阳宫外,还在东部沿海地区建有行宫,如辽宁绥宁县渤海湾西岸的行宫遗址。此外,秦还大修驰道,扩建长城形成3000余公里的防御线。
西汉时长安城建有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和苑囿。汉代木构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已出现抬梁式、穿斗式这两种主要的建筑结构,而且多层木构建筑也普遍出现(尤其是东汉,木楼阁十分盛行)。斗拱形式虽不统一,但已普遍出现。屋顶形式以悬山、庑殿为多,也有歇山和屯顶。
汉代的砖石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进步。西汉时除了空心条砖外,还创造了楔形砖和有榫卯的企口砖,墓室中出现了砖砌筒拱。东汉的墓室中还出现了四角起棱的砖穹隆顶。石建筑主要是石墓和石祠,石墓有崖墓(如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石拱券墓和石梁板墓(如东汉末年山东沂南石墓)。墓穴地上也出现了石阙、石兽及石墓表等石建筑,如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和石辟邪、北京西郊东汉秦君墓表、山东孝堂山郭巨墓祠(该建筑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式房屋建筑)。 汉代是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高潮,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到汉代已基本确立。木构架体系、院落式布局等特点已基本定型。 ◇佛教建筑东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长期分裂。这个时期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中国佛教最早在东汉明帝时期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而后佛寺进一步中国化(“舍宅为寺”是重要的动因之一),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形成了建康、洛阳南北两个佛教中心,当时规模较大的佛寺有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在北魏杨衒之著的《洛阳伽蓝记》中记述甚详)。
佛塔是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传到中国后,将其缩小成塔刹,和中国东汉已有的各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如永宁寺塔,是当时最高的佛塔)。除木塔外,还发现有石塔和砖塔(如北魏时期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
石窟寺是是该时期另外一种重要的佛教建筑类型。它自印度传入,与中国本土的崖墓技术结合,很快得以推广。最早是在新疆,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四个石窟后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石窟主要可分为塔院型、佛殿型和僧院型几种类型。除了石窟寺外,还有一些精美的建筑石刻,如河北定兴北齐石柱、南梁萧景墓表、石辟邪等。
这一时期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之一,是琉璃瓦件的出现(此前虽已有琉璃,但未应用到建筑中,北魏时期创造了彩色的琉璃吻兽,代
替了过去灰瓦上涂色的方法)。
三国时曹魏的邺城是已知中国最早的轮廓方正的都城,后来的隋唐长安很可能就是以它作为蓝本进行设计的。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审美的自觉时期,这极大地促进了自然山水风景园林的发展。
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至宋是我国古建筑的成熟时期,在城市建设、木构建筑、砖石建筑以及设计、施工、装饰等方面均有巨大进步。 ◇隋唐伟构
隋代在建筑上的成就有都城大兴城(隋文帝时所建,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东都洛阳城(隋炀帝时所建)的建设,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长城的修建,以及仁寿宫离宫遗址、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河北赵县安济桥(跨度达37米,是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等。 唐代的建筑成就首先表现为宏大严整的城市规划,其都城长安是构图最为严整的里坊制城市典范,对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市)和平安京(今京都市)影响深远。
唐代宫殿、陵墓等建筑群体的布局突破了汉代重要礼制建筑纵横对称的形式,更加强调纵轴方向的空间序列,这些特点对后世直至明清的建筑群体布局都有着深远地影响。
唐代的木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大明宫麟德殿的面积相当于明清故宫太和殿的3倍。唐代最宏伟的建筑当推武则天时期所建的“明堂”,文献记载它是一座底部为方形(约98米见方)而顶部为圆形的三层楼阁(高约86米)。
隋唐时期佛教进入鼎盛时期,现存最早的木构佛殿是山西五台山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修建的南禅寺大殿,建于公元857年的佛光寺东大殿则是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此外,唐代现存的木构建筑还有四处:山西平顺天台庵和芮城五龙庙,甘肃敦煌196窟窟檐,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唐代的砖石佛塔多有存世,有楼阁式塔(如西安大雁塔、长安县兴教寺玄奘墓塔)、密檐式塔(如河南登封法王寺塔、西安荐福寺小雁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单层塔(如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禅师墓塔等)。 唐代还出现了伊斯兰教建筑。
五代时期留下的建筑也以佛教建筑为主。代表性的佛教殿堂有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和福州华林寺大殿(是南方地区最早的木构建筑)。较知名的石塔有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和灵隐寺双石塔,砖木混合结构的佛塔有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杭州保俶塔,铁塔有广州南汉的光孝寺东西铁塔。 ◇全面成熟的宋辽建筑
两宋时期由于手工业与商业发达,引起了城市结构和布局根本变化,封闭的里坊制被开放的街巷制所取代,形成商业城市的面貌。这是我国城市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北宋时政府颁布了《营造法式》,是
第一个用文字确定下来的政府颁布令。其中“以材为祖”的木作做法是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重要例证。一些单体建筑的体量及屋顶组合复杂,显示了极高的建筑技艺(如宋画滕王阁和黄鹤楼图)。建筑群体空间组合方面进一步发展了隋唐以来强调纵深轴线的做法(如河北正定的隆兴寺)。
宋代留存至今的木构殿堂尚有不少,以山西晋祠圣母殿、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和山西晋城青莲寺中殿为代表。砖石建筑以佛塔为主,如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高84米);河南开封佑国寺塔(俗称铁塔), 是第一座砌琉璃面砖的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是现存最高的石塔,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
宋代大兴造园之风,从宫廷、州县公署到市肆和一般士庶,都热衷于造园。宋徽宗的“艮岳”更是皇家园林的经典之作。
辽代现存最著名的木构建筑有两大处,一处是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和观音阁(是现存最大的木构楼阁),另一处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唯一的楼阁式木塔,塔高67.31米)。此外还有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河北新城开善寺大殿以及山西大同华严寺大殿和善化寺大殿等。现存的砖石塔以北京天宁寺塔、山西灵丘觉山寺塔和河北易县泰宁塔为代表。金代建筑常出现减柱造、移柱造的做法,如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便是减柱造的典例。此外,北京西郊的卢沟桥也是金代的重要建筑实例。
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元代的建筑新风
元代在建筑上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大都城的兴建,其规划设计人有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达尔,城市水系的设计者为郭守敬。元代的木构建筑趋于简化,用料及加工都比较粗放,斗拱缩小,柱与梁多直接联络,常用彻上明造及减柱法。宗教建筑兴盛,代表者如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其正殿用减柱法)和永济县永乐宫(现迁至芮城,其壁画是元代艺术的典范)。藏传佛教建筑兴起,代表者如大都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此外,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现存最早的天文台。
元代在城市中突出了钟鼓楼的地位,多将其置于市中心或城市的中轴线上,许多小城市更建“市楼”作为商业中心的标志。 ◇硕果累累的明清建筑
明代的北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集大成者,轴线突出、结构清晰,各种坛庙完备,其宫城紫禁城是院落式建筑群的最高典范。明代著名的木构建筑有十三陵长陵稜恩殿和稜恩门,北京的太庙和智化寺,故宫中的角楼和保和殿,青海乐都瞿坛寺等。砖建筑应用更为广泛,如砖砌的长城、民居中砖墙的大量应用、无梁殿(如南京灵谷寺、北京故宫皇史窚、太原永祚寺及苏州开元寺的无梁殿)的出现。琉璃饰面技术更进一步,如南京报恩寺塔(太平天国时被毁)、山西大同九龙壁和洪洞上寺飞虹塔等。明代还增加了金刚宝座塔这一新的佛塔类型,典型者如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明代的官式建筑日趋定型化,私园高度发达(出现了《园冶》这样的造园专著)。建筑群布局高度成熟,其中故宫、天坛、明孝陵及十三陵等都是优秀的建筑实例。著名的建筑工匠有蒯祥和徐杲,出现了《鲁般营造正式》的木工行业术书。
清代杰出的木构建筑有北京天坛祈年殿、故宫太和殿、颐和园佛香阁等,这些建筑在国外常被视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经典代表。 清代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都十分兴盛,其影响远及欧洲。还大量兴建藏传佛教建筑(如西藏布达拉宫等),并出现了汉、藏建筑式样相结合的新型建筑,如承德“外八庙”中的普宁寺、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等。清朝官式建筑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定型化,出现了官方规范《工程做法》,改宋代的“材”、“栔”模数系统为“斗口”模数系统,甚至出现了“样式雷”、“算房刘”等建筑世家。
二.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1.古代建筑的特征 ◇建筑特征
所谓特征,是指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之处。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征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取材方便,易于加工,富有自然天趣和人情味。第二,保持构架制原则,以柱、梁屋架等组成的结构骨架与墙体等维护结构分工明确,内部空间可自由分隔,门窗设置不受限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第三,创造斗拱这一独特的结构形式。第四,采用模数制的方法,各种构件可标准化批量制作并进行现场拼装,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并有助于各种工作之间的整体协调。第五,有较好的整体结构性能,抗震效果良好。第六,单体建筑标准化,其外观均由阶基、屋身、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屋顶形式成为彰显建筑特点的重要标志。因此形成外部轮廓特征明显、迥异于他建筑体系的特质。第七,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布局原则是内向含蓄的,多层次的,力求均衡对称。单体建筑很少是露出全部轮廓,中国建筑的完整形象必须从组群院落整体去认识。第八,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
木构建筑体系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破坏生态环境,不易形成大跨度的空间,耐久性、防腐性、防潮性较差,且易于失火等。
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来看,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基址的选择(甚至出现了风水术),讲求与环境的和谐,采取因地制宜的手法来营造建筑。 ◇文化特征
从中国古建筑的文化性格来看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是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强调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其次是淡于宗教而浓于伦理的文化传统,这使得中国古建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社会性(这从礼制对建筑无孔不入的影响可资印证)。其三是具有“亲地”和“恋木”的倾向,建筑不同于西方的石构建筑体系,不盲目追求高峻而是遵循“百尺为形”的人性化尺度,以“和”为美而非以“崇高”为美。其四是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和“实用理性”精神,一般性建筑不求
万世永存但求满足现世需要,以木构为主流的建筑传统可以反映这种文化心理,而陵墓、佛塔等一些有永恒涵义的建筑则用砖石建造。第五是对“精神居住”的关注甚于“物质空间”,物质空间是有限的,而其所表达的文化意境则是无限的,后者正是中国古代建筑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第六是注重建筑群体的“整体协调”,单体建筑的“个性表达”服从前者。 ◇建筑单体
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只是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才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万字形、套环形等平面(图《华夏意匠》139)。立面多为奇数开间(汉代之前偶数开间较普遍),由中央到两边依次称为“明间”(即“当心间”)、次间、梢间和尽间。屋顶有庑殿、歇山、录顶、悬山、硬山、攒尖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各种屋顶各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形式。各种单体建筑的各部分乃至用料、构件尺寸、彩画都是标准化、定型化的,在应用上,要遵照礼制的规定。宋《营造法式》中对各种单体建筑作了概括的原则的记述。清工部《工程做法》对官式建筑列举了27种范例,对应用上的等级差别、做工用料都作出具体规定。 ◇建筑群体
建筑组群的一般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即四合院,此外还有三合院、廊院等形式)。在建筑群的组成观念中,“院”是一个基本的组织单位。大规模建筑组群平面布局更加注重中轴线的建立,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甚至城市规划也依此原则,以全城气势最宏伟、规模最巨大的建筑组群作为全城中轴线上的主体。
虽然,强调南北中轴线、规划整齐、组织层次分明均衡对称等是中国古典建筑平面布局的主流模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的平面形式都绝对如此,园林建筑以及座落在地形起伏的自然环境中的庙宇殿堂等就明显地表现为另外一种布局形式。可以说,中国古建筑创造了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一种是表现得极为理性的严整构图,另一种就是虽由人工营造但却极富自然天趣的灵活构图。
2.大木作 ◇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从远古到汉代的木结构的形式迄今未能完全了解,未能得出系统的结论,只能各个时期的建筑遗址中看出一些脉络:①殷商的墓室均用井干式结构,后代虽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结构发展史中却有重要作用。②自商代至战国宫殿遗址中已发掘的平面柱网布置,均纵向成行列而横向常不成行列。据此可推断屋架构造,系以纵架为主,直至汉
代仍有应用,故纵架应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构造形式。后来,辽金时期偶然也有使用纵架承托横架的构造,那是经过改进提高的纵架。③自西周开始已用栌斗作为结合柱、梁的构件,以后逐步发展成栌斗上用拱、昂等组合成铺作(见斗拱)的复杂构造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
现在知道最早的关于具体的结构形式的记录,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根据现存实例,可以推断这三种结构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应用。它们的特点如下所述。 殿堂结构:全部结构按水平方向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自下至上逐层安装,叠垒而成。如造楼房,只须增加柱额和铺作层(平坐)即可。应用这种结构的房屋,平面均为长方形。有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即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斗底槽。
厅堂结构:用横向的垂直屋架。每个屋架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每两个屋架间用椽、襻间等连接成间。每座房屋的间数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数、相应步架的椽平长相等,各屋架所用梁柱数量、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规定平面形式。厅堂结构施工较殿堂结构简便,但不宜建造多层房屋。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称为“柱梁作”,应用普遍。现存实例中,还有一种综合殿堂和厅堂结构的形式,如奉国寺大殿,用纵、横、竖三个方向的柱、梁、铺作等构件,互相交错,组成一个整体,施工繁难,辽金以后未见再用。
簇角梁结构:用于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的建筑,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在明清官式建筑中,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称“大木大式”。普遍应用的“柱梁作”,称为“大木小式”。而簇角梁,则称为“攒尖”,多用于小型亭榭。
此外,在长江流域和东南、西南地区,习惯用穿斗式构架。它与厅堂结构同属横向垂直的屋架,但厅堂结构由逐层抬高而减短的梁承受檩和屋顶的重量,故称抬梁式构架。穿斗架用柱直接承檩,不用梁,柱间穿枋仅是连系构件。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其余8类是:
柱: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还有方形、八边形等)。按所在位置分为外檐柱(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金柱(外檐柱以内的屋内柱)、角柱等。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额枋:包括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或由额垫板)、普拍枋(平板枋)、屋内额、地伏、绰幕(后演化为雀替)等,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 梁:按长短分单步梁(也称搭牵,长一椽,即一步架)、双步梁(也
称乳伏,长两椽)、三架梁(也称平梁)、五架梁(四椽伏),以此类推,乃至长八椽的称九架梁(八椽伏)。露明的或在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伏(按外形分为直梁、月梁)。隐蔽在天花以上的梁称为草伏。 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是各架梁之间的构件。
替木:与椽、枋平行,用于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以增加连接的强度,并产生缩短跨距的作用。替木在唐宋是必用的,明清官式建筑已不用。
檩和襻间:截面圆形的称椽(檩或桁),矩形的称承椽枋。襻间用于檩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替木、襻间。 阳马(角梁):下用大角梁(老角梁)、上接子角梁,以承受翼角椽尾。子角梁上,逐架用隐角梁(由戗)接续。 椽、飞子(飞檐椽)。椽子截面圆形,首尾钉在上下两椽上。每一条水平长度即椽的间距,称为一椽或一架、一步架,如用飞檐,即在檐椽上钉截面矩形的飞子。 ◇抬梁式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宋代《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殿堂型构架内、外柱同高,柱头以上为一水平铺作层,再上即为贯通整个房屋进深方向,随屋面坡度叠架的梁。厅堂型构架内柱升高,没有贯穿整幢房屋进深方向的大梁,在柱间使用较短的梁叠架起来。
清官式建筑抬梁式构架有大式、小式之分。大式建筑等级较高,多用斗拱。有的檐柱、内柱同高,上加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斗拱层,上承梁架,近似宋式殿堂构架,多数则近似宋式厅堂构架。大式也有不用斗拱的,用材较为粗壮。小式建筑规模小,不用斗拱,用料也较节省。但无论大式或小式建筑均无明伏、草伏的区别。
抬梁式木构架示意图可参考《中国建筑史》教材图0-2。抬梁式构架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 ◇穿斗式构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
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斗枋用在檐柱柱头之间,形如抬梁构架中的阑额;纤子用在内柱之间。斗枋、纤子往往兼作房屋阁楼的龙骨。
每檩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二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随柱子增多,穿的层数也增多。此法发展到较成熟阶段后,鉴于柱子过密影响房屋使用,有时将穿斗架由原来的每根柱落地改为每隔一根落地,将不落地的柱子骑在穿枋上,而这些承柱穿枋的层数也相应增加。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承托挑檐。这时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梁的作用。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屋顶,一般是平坡,不作反凹曲面。有时以垫瓦或加大瓦的叠压长度使接近屋脊的部位微微拱起,取得近似反凹屋面的效果。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穿斗式构架在长江中下游的民居中最为常见。这些地区在建造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时,则采用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 ◇井干式结构
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中国商代墓椁中已应用井干式结构,汉墓仍有应用。目前所见最早的井干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献都属汉代。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器中就有双坡顶的井干式房屋。
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找图) ◇斗拱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是斗拱的初创时期。西周铜器上已有栌斗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斗拱先是用于柱顶,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出现(最早的是人字拱)。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
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举架
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这样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风貌。这种方法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在宋《营造法式》中名为举折,在记述江南建筑做法的《营造法源》中谓之提栈。举架、举折、提栈的作用和目的相同,只是由于时代或地区的不同,具体做法略有差异。 举架主要用于北方官式建筑中。为保证雨雪的排泄,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举(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城楼或亭子的脊步架,其坡度需酌情增陡,可达九五举乃至十举以上。
举折与举架的主要差别在于举折先定脊椽的高度,在前后撩檐枋上皮的连线中点举起1/3至1/4总进深(房屋的前后撩檐枋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作为脊椽上皮的高度(即举高)。再自上而下用“折”的办法,依次降低各缝椽的位置,从而定出屋顶曲线。
提栈的方法与举架基本相同,也是从檐檩推算至脊檩,只是用词和坡度换算系数不同。 ◇翼角
中国古代建筑屋檐的转角部分,因向上翘起,舒展如鸟翼而得名,主要用在屋顶相邻两坡屋檐之间。
现存最早的屋角做法表现在东汉石阙上,檐口是直的,在45°线上有斜置的角梁。翼角的具体形象最早见于南北朝石刻中。最早的实物是五台县南禅寺大殿的翼角。
宋代以前,屋角的水平投影都是直角。北宋开始,角梁向外加长,角椽也随之逐根加长,屋角的水平投影呈尖角状,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出”,清代称为“出翘”或“冲”。出翘加强了翼角翘起的效果。
目前最常见的翼角做法,北方是清代官式做法,南方是主要流传于江浙地区的发戗(分水戗发戗和嫩戗发戗)做法。
3.石作与瓦作
主要指台基、墙壁、屋顶等部位的结构或构造做法。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最早的台基是新石器晚期的夯土台基,周代出现高台建筑。后来,土台基表面出现了包砌的砖石。大约从南北朝起,除了普通台基外,就已出现了须弥座的高级台基(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后常见于宫殿、坛庙及塔幢的基座)。图样可参考《中国建筑史》教材图8-1。
踏道主要有阶梯形踏步和坡道两种。前者有单阶、双阶和多阶等形式,按具体形式又分为两边置垂带石的踏道(最早见于东汉的画像砖)和“如意踏步”(不用垂带石只有踏步)。
石制栏杆主要用于石桥及重要建筑台明的四周。由于材料性能所限,其形制绝大多数都是以望柱、栏板相间安置。宋代以后在踏步下端石栏结束处设抱鼓石(实例最早见于金代的卢沟桥)。栏板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种是整块栏板(即不漏空),上雕寻杖,下雕地栿,中间满雕龙兽花卉(现存实例以河北赵县安济桥为最早);第二种是仿木构的斗子署柱式(最早的实例也在安济桥),宋代又有单勾阑、和重台勾阑之分,元明清现有重要木构古建筑的台明四周一律用石雕单勾阑式样(详见《中国建筑史》教材图8-2);第三种为尺栏式,多用于较简易的桥栏(如宋代的福建福清县龙江桥,望柱间仅设石条一根)。 铺地分室内铺地和室外铺地。晚周已出现铺地砖,东汉时出现了磨砖对缝地砖。从材料看主要有砖墁地(方砖类和条砖类)和石墁地(条石地面、方石板地面、毛石地面、冰裂纹地面和卵石地面等)的做法。 ◇墙壁
我国古建筑墙体大体分编壁和实体墙两大类型。编壁的做法应用很早,原始社会的木骨泥墙即属此类,唐宋时编壁技术已十分精细(现存最早实例为辽代独乐寺观音阁的上层编壁),宋以后该做法逐渐消失。实体墙在古建中更为常见,按材料分主要有夯土墙、土坯墙、砖墙和石墙等。
夯土墙是实体墙最古老的形式,早在原始社会的城址中便已出现,商代城墙出现了“版筑”技术,晋代之后出现了砖包夯土墙的做法。土坯墙以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遗址为最早。
砖的出现虽然很早,但完全使用条砖垒砌建筑墙身的做法出现的却很晚。除墓室、砖塔及无梁殿外,木构建筑墙体完全采用砖砌大约从明初开始,明中叶以后才比较普遍。砖墙主要有空心砖墙、条砖墙和空斗墙几种(目前的实物挖掘以空心砖出现的最早)。
石墙早在原始社会已然出现,采用天然石块垒砌的方式。汉墓墓室中出现了整齐的石墙壁和石券顶,之后除了墓室和佛塔外,重要建筑很少用石墙。 ◇拱券
据现有考古资料,最早的拱券实例应是东周末年洛阳韩君墓的墓门,为石拱构造。最早的砖拱券应是战国时期平顶的空心砖墓。 大约从西汉始,出现了条砖砌筑的筒拱砖墓。西汉晚期,在平面近方形的墓室出现了穹窿砖顶。东汉末年出现了叠涩拱,唐代以后叠涩拱应用渐多,宋至明清的圆形拱顶大都采用此种形式。 ◇屋顶
早在原始社会应已有两坡顶、四坡顶和圆锥顶。后来四坡顶演变为最高等级的庑殿顶,实物以汉代诸石阙和唐佛光寺大殿为最早(后者是最早的木构建筑庑殿顶的实例)。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庑殿顶,其形象最早见于汉代明器,其形象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后见于周代铜器、汉代明器及画像石中,南禅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实例。悬山顶主要用
于民间建筑,最早的建筑实物是山东肥城孝堂山汉代郭巨石祠,稍后有北魏宁懋石室。攒尖顶最早见于北魏石窟,最早的实物是北魏嵩岳寺塔。盝顶(平顶四周加短檐)最早见于河北定兴县北齐石柱的屋顶。硬山出现于宋代,明清时期应用较普遍。 ◇屋面
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多用陶瓦(筒瓦和板瓦)和琉璃瓦作为屋面材料。
目前发掘的陶瓦最早可溯至西周时期(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该时期筒瓦已有半圆形瓦当,秦汉时期瓦当逐渐演变为圆形,南北朝之后半圆形瓦当已渐绝迹,此后全为圆形。目前发现最早的设滴水的檐口板瓦是在汉代,此后至唐代板瓦滴水多为带形或齿形,唐宋之际出现了尖形滴水,后世一直沿用。
琉璃瓦正式使用于屋面是南北朝时期。宋之后使用渐广,明代进入高潮。
周代的建筑仅以陶瓦覆盖屋脊,还未曾出现特殊的脊饰。战国时期,正脊两端和中部已出现脊饰构件(如河南辉县固卫村战国墓内铜鉴上所刻的房屋),很可能是鸱尾、鸱吻的雏形。秦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的石屋、石阙、陶楼及画像石中所表现的脊饰式样已相当丰富。使用鸱尾的正式记载,最早见于汉武帝时期,此后在北魏至隋唐的壁画和雕刻中亦多见其形象。而实物则以陕西礼泉县唐太宗昭陵献殿遗址的鸱尾最早。中唐时期已开始出现鸱吻(形象是张口吞脊的兽首)。明清时正吻(即鸱吻)背上出现剑把。
据目前资料,垂兽、戗兽的装饰手法最早见于东汉。宋代以后型制逐渐完善(详参《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231)。
4.小木作
小木作即装修,室外的小木作主要有木栏杆、挂落、门窗等,室内的小木作主要有各种隔断、罩、天花、藻井等。 ◇门
常见的式样有版门(又分棋盘版门和镜面版门)和槅扇门(宋称格子门),此外还有用于室内隔断的罩。
版门的形象在周代铜器中可见。唐代建筑全用版门,宋之后一些重要建筑或建筑群的大门仍有使用(详参《中国建筑史》图9-15)。各时代版门的特征,主要是由门簪、门钉、铺首等构件的形式来区别。汉代门簪多为方形,唐至元有方形、长方形、菱形数种,元之后多为六角和八角形。门钉的式样,唐及唐代以前多为大帽的蘑菇钉,后世宫廷为表面镏金的铜铸球状钉帽,一般庙宇则多将钉帽铸成花朵。现存最早的带门钉的版门是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版门。铺首是重要建筑中版门上使用的金属构件,明清多为铜质镏金。一般建筑的铺首不作兽面而是素面,成为门钹。
槅扇门出现在唐宋之际,现存最早的实物见于河北涞源辽代阁院寺文殊殿,现存最完整的槅扇门见于山西朔县金代崇福寺弥陀殿。 ◇窗
分死扇和活扇两大类。早期的古建筑基本都是死扇,如汉代的明
器陶屋、南北朝至隋唐的实物所见基本都是死扇。
活扇窗技术在秦代已然出现,最早的活扇窗应是秦始皇陵铜车马上的推拉窗,但这种技术是否在当时已应用于建筑还有待于实物考证。广东出土的汉代陶楼虽有支窗的形象,但似乎在当时并不普及。宋之后槅扇窗出现死扇窗才逐渐推出历史舞台。 ◇天花、藻井、卷棚
中国古建筑室内屋顶有彻上明造和设置顶棚两大类,后者又有天花、藻井、卷棚等形式。
天花在宋代有平闇(小方格式)和平棋两种形式(大方格式)。平闇的形式出现较早,敦煌石窟81号洞及佛光寺东大殿皆可见,宋辽时期的代表是独乐寺观音阁。元代之后,这种形式已不多见,而平棋做法较多。
藻井一般用在殿堂明间正中,形状有方形、八角形、圆形、斗四、斗八等。据李允鉌先生《华夏意匠》一书中指出,藻井很可能是上古时代“霤式结构”(类似于大抹角的结构做法,层层上叠)的一种装饰化的继承。
卷棚顶可视为一种变体的天花,多用于民间建筑或园林建筑中。 ◇栏杆
小木作的栏杆指的是木质栏杆。最早的木质栏杆当推河姆渡遗址的直棂栏杆,汉代明器中栏杆的形象已有直棂式、卧棂式、华版式和斗子蜀柱四种。
自南北朝开始到清代晚期,重要建筑中的木质栏杆大多都是斗子蜀柱式。
第二节 城市建设
一. 中国古代城市的一些基本问题 1. 城市渊涵及其它
我国城池的历史开端甚早,已走过了五千多年的历程。历代的城市建设,从都城到一般性城池近于千座,若加上明清以来各县镇建城,总计达四、五千座。这些古城在选地、选址、筑城方式、城工建设以及城池各部位均有独特的思想体系为指导,并由此形成了特有的城市性格和风貌。
◇“城市”的基本涵义
“城市”这一概念包含“城”与“市”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城”侧重于“城墙”、“城壕”等防御性功能,“市”侧重于“商品交换”的功能。从时间性上考虑,前者的出现应早于后者。因此,在商品交换现象之前的出现一些史前古城,严格地讲只能成为“城”或“城池”,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城市”。远古城池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城市”是在“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原始聚落是早期城市产生的基础。早在新石器时期的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先民们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
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随着城市的出现,这些原始的思想在更复杂的条件下逐渐蕴育形成了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方法。
◇城市建设的理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籍之中,如《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以及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讨论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的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城建、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管子》一书中则涉及了城市规模、选址、型制、道路、功能分期等问题。此外历史上一些著名城市规划巨匠(如宇文恺、刘秉忠等)更从实践的角度做出杰出的贡献。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涉及经济、军事、宗教、政治、卫生、交通以及美学等方面。 ◇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古城
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若加上杭州、安阳则为七大古都)。
中国历代都城大小的顺序是:①隋唐长安;②北魏洛阳;③明清北京;④元大都;⑤隋唐洛阳;⑥明南京;⑦汉长安。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城市有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
2.城市型制与建制 ◇城市的型制与内容
古代城市一般均有城郭之制,都城则设三道城墙及城濠(明南京、北京则设四道),由内至外分别为宫城(大内)、皇城(内城)和外城(郭)。为了增强城墙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在城门处设置“瓮城”,城墙上设置“马面”。就筑城技术而言,最古老的城墙是夯土城墙(原始社会的城址中便已出现)和版筑城墙(夏商时期出现),晋代之后出现了砖包夯土墙(如东晋后赵邺城城墙)和砖砌城墙(如东晋彭城城墙)的做法,彭城砖砌城墙的做法不仅在当时绝无仅有,此后一直到明初亦极为罕见。
中国古代城池多为方形,这从龙山文化时期开始便成为主流,后在《考工记》中被定制为理想的城市平面模式。当然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由于地形及位置所限,以《考工记》王城图为范本的方形构图也会因地制宜地进行变化调整,形成各种不同的城池平面。
中国古代城市至少包括三大功能区域:统治机构(宫廷、官署)、居民区、手工业及商业区。要想全面了解一个都城或城市的建设内容,应从选址、城市环境、城市结构、功能分区、道路系统、园林及绿化系统、城市供水系统及城市风貌等多方面进行考察。 ◇关于“陪都制”
我国古代的都城制度,除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首都之外,往往还建置有陪都。陪都制渊源甚早,从考古资料来看,先秦时期陪都制已经形成,如偃师商城、西周洛邑和战国时期燕下都均属于陪都,而同时期与之相对应的首都分别为郑州商城、镐京和蓟都。先秦陪都的设
置,一般是于都城之外只设一处,从而形成“两都制”的格局,后世多有效仿。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仍以平城(又称北京、代京,即今山西大同);北周建都长安,洛阳为陪都(又称东京);隋唐时亦都长安,以洛阳为陪都(又称东京、东都、神都)。
另外,在中国古代陪都制中还有多都的现象,但往往仍以其中某一个陪都为主。换言之,两都制一直都是陪都制的主流。 ◇地方城市
地方城市在地位上虽不如都城重要,但自身也有一套独立的机构与设施体系。地方城市的布局,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处于平原地带的城市力求方整规则,形状以矩形为多,主要道路常作十字形或丁字形布置,元代之后的城市中心常设有鼓楼、钟楼(如明清西安)。在多江河山丘的地形复杂地带,城市布局和道路系统往往因地制宜地设计,形成不规则的形状(如清代巴县,今重庆)。江南水网地区则形成水乡城市的风貌(如古城苏州)。
二. 城市建设发展概要
按照各时期城市形态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城市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第二个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第三个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最后一个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宋之后)。
1.“城”之起源——先夏城址
在距今6000—4800年间,即仰韶文化中、晚期,是“城”产生的萌芽阶段。该时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和特权等级的形成,是原始社会组织结构“危机”的体现,表现出社会进步、文明萌芽的根本特点。
城首先出现于长江中游的澧县城头山,之后扩展到黄河中下游,但也仅见城头山、西山和西康留三座。从外部形态和功能上说,这些多为圆形的初城的夯土城圈是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以环壕为特点的大型聚落构筑技术的提高和形态的完善。
距今4700—4000余年间,即广义的龙山时代,迄今已在黄河、长江流域范围内发现近50处该时代的城或相当于城的遗迹,这是中国早期城址的繁盛时代。
从城址的外部形态上看,除非客观环境制约,方城已经成为主要的形态,这是龙山时代城的自身形态成熟、摆脱早期环壕聚落痕迹的体现。从内在结构上看,龙山城址是原始社会晚期各大部落集团划地自保、创立方国的聚落形态反映,其中的大城已经初具方国的政治中心——都邑的地位。龙山城址相对集中地分布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六大古文化区系中,分别相当于我国传说时代至历史早期华夏、东夷、巴蜀、荆楚、吴越等民族集团及其先民的活动区。
这50余座先夏时期的城址面积大都达20~30万平方米以上。较早的滕花落古城(在今连云港)面积稍小,但内城、外城的格局已相当完备,遗址内有三座高台,上有大型回廊式建筑。石家河城面积已达到120万平方米,尤为壮观,中心城址都修建了高大的城墙、宽阔
的城壕、大型高台建筑与祭坛。规模更大的是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城址,面积竟达280万平方米,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史前最大的城址。同时,在城内还发现了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等重要遗迹,陶寺城址很可能就是“尧都平阳”之所在。
2.三代城址
继先夏史前城址之后,奴隶制时代的夏商周三代又有一些重大的城址发现。
被誉为“华夏第一都”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代都城,遗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北部为今洛河冲毁,现存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的微高地,分布着宫殿基址群、铸铜作坊遗址和中型墓葬等重要遗存;西部地势略低,为一般性居住活动区。这里是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它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都城遗址。
商代的著名城址有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和安阳殷墟。郑州商城为商代早期城池,面积达25万平方米(其中宫殿区达6万平米,比殷墟宫殿区面积大出两倍以上),全城都是以夯土版筑的形式筑成的(参见《中国城池史》6页)。盘龙城城址规模不大,其基本布局郑州商城相仿,保存的却比郑州商城更为完好,能体现出更原始的城市历史形态,是中国唯一一座基本未受到破坏的商代早期城市遗址。安阳殷墟则为晚商都城遗址。
周代礼制健全、法度严谨,井田制的理念扩展到整个的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和都城建设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后来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追述了周代营国制度的基本原则。目前西周的丰、镐二京尚未探明。东周洛阳王城大体为方形,方圆十五里,全城四面各开三个城门(共计12座),城内有东西、南北道路各九条,王宫修建在中央大道上,左有宗庙,右有社稷,前为朝会的殿宇,后为商业市场,与《周礼·考工记》的记述颇为相符。
3.封建社会前期的城市建设 ◇春秋战国的城市建设高潮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威严扫地、名存实亡。在这废旧立新的社会变革时代,新兴城市崛起,掀起了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个高潮(如齐临淄、燕下都、赵邯郸、楚鄢郢、魏大梁、郑韩故城、赵武灵王城、郑国京城、鲁城等)。这一时期城市的特点是:①规模及型制不再受周礼的约束,各诸侯城往往违制而建、规模庞大,且城市形状多不规整;②城、郭功能分区明确,城为政治活动中心,郭为经济活动中心;③各功能分区规划用地比例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经济性用地增多,政治性用地减少;④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城防建设,甚至出现了长城;⑤争相建制离宫别馆;⑥仍以变通的形式体现以宫为中心,突出中轴,前朝后市的城市特点。 ◇“经天纬地”的秦汉帝都
秦代采用郡县制,循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高潮,发展成为“秦制”。早在秦孝公时,秦便由雍城迁都于咸阳,始皇灭六国后,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徙全国富豪十二万户于咸阳。其都城规划的主要特色为:①以咸阳为核心主体,进而扩展为京畿制度的城郊系统,形成宏伟的帝都模式;②以功能分区为基础,结合地理、历史条件,形成渭南、渭北两个综合区,同时借咸阳宫中轴线及渭河辅轴线将渭南、渭北两区浑然一体地组织起来;③运用“体象天地”的观念部署城市,以渭水象征银河天汉,各宫比拟天体星座,用复道、甬道及桥梁为联系手段将各宫参照天体星象组成一体,形成以咸阳宫为中心的宫城群(天宫意象);④大造离宫别苑(如渭水之南的上林苑)。 汉承秦京畿之制,城市规划及建设有如下特点:①以秦咸阳离宫兴乐宫为基础增建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建章宫,规模宏大;②继承秦人重视利用地形的传统,形成不完全规则的城池形状和城市布局;③“强干弱枝”,强制迁富豪之家聚居城郊帝陵周围,形成七座“陵邑”(类似于卫星城),形成所谓“七星伴月”的宏伟格局;④城内各宫分区布置,形式分散而自由,宫苑式园林化的布局手法特征明显(如未央宫);⑤城内面积大部分被宫殿区占据,居民的闾里应在外城中;⑥城西、西南有大规模的皇家苑囿区(如建章宫、上林苑),并结合园林规划综合解决城市蓄水和漕运等问题;⑦城南有大型礼制建筑群落,反映了周礼的复兴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春秋至汉,郡县制的城市建设体制替代了宗周营国制度的王城、诸侯城、卿大夫采邑(也称“都”)的三级城邑建设体系。王畿制改变成为京畿制,并根据封建经政体及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城市建置和布局。城市性质也由过去的政治中心兼备了工商业城市经济都会的功能。城市形态特征已表现为里坊制,即将宫殿以外的城区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和手工业则限定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与“市”皆环以高墙,实行夜禁制度。
4.封建社会中期的城市建设
三国时曹魏邺都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将全城作棋盘式分割而形成十分规则的里坊,是里坊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此后直至隋唐,都在践行着这种模式。 ◇南朝建康和北魏洛阳
南北朝时期,六朝古都建康是江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城市特点是:①城址的精心选择,城市周围有很好的山水形势,素有“龙盘虎踞”之称;②宫城、皇城及外郭结构明确,宫城、皇城是规则的矩形,外郭形态自由,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③“择中立宫”,城市南北主轴明确,宫城偏于皇城北部,面朝后寝,皇城南设左祖右社,沿城市中轴对称,这些特点反映着《考工记》王城图的影响;④官署多沿宫城南御街两侧布置,一直延伸到皇城外的太庙和太社,皇城南部东西两侧更有东府城和西州城,强化了中轴对称的格局;⑤扬弃“面朝后市”的做法,根据实际需要在皇城南北分散地布置了南市、西口市、盐市和北市;⑥出于同自然地形相呼应的目的,外城中里坊的划分可能采取了自由式的街巷布置,而不同于曹魏邺城的棋盘式格
局;⑦外城内多寺庙、豪宅、别墅以及公共风景区,城市面貌丰富。可参见《中国建筑史》图2-5。
北魏洛阳建置的时间晚于南朝建康。魏孝文帝时期出于政治目的迁都于此,以南朝建康为蓝本建设了洛阳城。该城的特点是:①以汉文化(如周礼、儒学等)为指导思想进行城市规划,突出洛都为全国政治中心的主导功能,凭借它的气象体现孝文帝的政治理想,改变其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落后的形象;②充实洛都作为经济中心的功能,带动北魏全境的经济发展;③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山环水抱,环境适宜;④采用了传统的宫城、皇城及外郭的三级结构,城郭功能分区明确,各区功能按类聚结,有机结合(如“里”与“市”的有机搭配);⑤择中立宫,前朝后寝(宫北置御苑华林苑),左祖右社,宫城前的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铜驼街)道路严整,强化轴线;⑥外城区的组织结构是划分严整的里坊,是曹魏邺城里坊制的继承和发扬;⑦废弃“后市”之制,根据里坊主要分布于皇城东西两侧的特点布置了对内的东市(洛阳小市)和西市(洛阳大市),在外城正南设置了对外的四通市,形成了“三市制”的集中市制,分工明确,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隋大兴(唐长安)
因唐长安是直接利用隋大兴城发展而来的,故二者通常并称为隋唐长安。其城市建设的特点为:①隋唐长安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规模最宏大的城市,它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经典代表,对东亚邻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就是仿照长安进行建设的);②继承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其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都和洛阳很相似,但更为规整;③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右有祖庙及社稷,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④宫阙(在宫城内)、官府(在皇城内)与民居(在外城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民居“不复相参”;⑤在布局上把皇城、宫城放在城市居中的北端,使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皇城打断,功能更为合理;⑥全城采用规整的棋盘式布局,形成规整的路网和里坊,道路十分宽阔;⑦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此外在里坊内还散布着一些店铺;⑧唐代在城北修建了大明宫,使城市增加了不对称的因素,并与城外北部的皇家苑囿遥相呼应;⑨隋唐时期佛教兴盛,故城中佛教建筑颇多;⑩城东南有曲江池、芙蓉苑,是著名的公共风景园林。
除了都城长安外,隋唐时期东都洛阳也是里坊制高度成熟的重要代表城市。
5.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建设
宋代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重大的转折时期,该时期唐之前的封闭里坊制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是开发的街市制。这种转变在北宋都城汴梁、南宋都城临安有着鲜明的体现,并一直持续影响着之后的城市建设。
◇宋东京汴梁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历史上就是一个商业都会,在后周时期汴梁城(州治)的基础上扩建而来的,因此与一些完全由于军事及政治
要求而新建的都城不同。城市平面不十分方正规则,道路系统也有一定的自发倾向,且不划分坊里。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市民阶层的抬头。其规划布局也对以后的都城规划影响很大,如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北京等。
北宋东京在城市建设上具有如下特点:①由州扩建为都城,原州城变为皇城,又在外面加建外城,形成三级结构;②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的修建上(故宫城较小),而是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改善交通系统、扩大城市用地,疏通交通河道,注重防火和城市卫生及绿化等,适应了生产及生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与以往的都城规划有很大的不同;③因主体部分沿用旧城结构,故建筑密度大;④经济性功能分区的类别增多、面积增大;⑤城市为开敞式的街巷结构,沿街为市、沿巷作居;⑥市、坊有机结合,形成遍布全城的商业网;⑦取消夜禁制度,形成繁华的不夜之城;⑧庙会、集市等公共性活动频繁,城市生活丰富;⑨城内河道众多,供水便利,漕运发达;⑩城内及城周有发达的皇家御苑。 ◇明清北京
明清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元大都是自唐长安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都城,它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明清北京在城市建设上具有如下特点:①北京地区处于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界,定都于此有助于政治的稳固和军事的防护;②北京城的北部、西部及东北为阴山山脉及其余脉,可作为天然屏障,有很理想的环境条件;③北京城的城市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是《考工记》营国制度和历代都城规划传统的集大成者;④宫城、皇城基本与元大都内的宫城、皇城位置保持不变,而外城整体南移,使宫城居于都城核心,更符合封建礼制的要求;⑤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内南端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观;⑥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成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⑦城市南端加筑了一部分外城,形成“凸”字形的城市轮廓;⑧在城市整体布局方面是以明南京城为蓝本,但规模更加宏伟,气度更加严整;⑨集中市制与分散市制相结合,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四个(城北鼓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城南正阳门外),其余的则按不同的行业分类散布在各个坊巷内;⑩清代在西郊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建置了大片园林宫殿,如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等。
思考题:
《周礼·冬宫·考工记》中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记载,请解释其具体涵义,并说明其对后世城市规划的影响。
小知识
现存石幢中有年代可考的是那座寺庙大殿前的石幢为最早?广州光孝寺
水泥地面上的油污很难去除干净,如能在头天晚上弄点(),用水调成糊状,然后均匀铺在地面,再用清水反复冲洗,水泥地面便可焕然一新。干草木灰
为了采光好,南半球的建筑的朝向最好是: 朝北 卢沟桥坐落在哪条河上:永定河
又可称为\吊楼\,不是以下民族的居民样式的是满族 哪座石窟又被称做“千佛洞”?敦煌莫高窟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倾斜达: 1 5米
被称作紫禁城的是下列那所建筑物? 1 故宫 巴黎的艾菲尔铁塔高 301米
以下哪位参与了上海大学总体规划设计工作冯钟平 艾菲尔铁塔的设计者是 艾菲尔
法国的凡尔赛宫是什么时期建造的? 路易十四
明石海峡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双层桥,它位于: 日本
中国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它建于哪个朝代 辽代
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的所在地金门是由哪国的探险家发现的 英国
秦始皇以后,又有几个朝代对长城进行了修葺加固? 7 世界上最长的斜拉桥是: 法国诺曼底桥 目前世界第一高楼位于哪个国家?马来西亚 1996年后鲁班奖每年的奖励数额为几个?45 女儿墙就是建筑物:屋顶的矮墙 四门塔位于哪里 山东
小中见大,大中有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哪种建筑的特点?园林
以下哪位参与了上海大学总体规划设计工作冯钟平 法国的凡尔赛宫是什么时期建造的?路易十四 以下不属于我国古代主要的建筑材料的是 茅草 东方明珠塔于花了多少时间建成 3年 砂岩属于哪一类岩石? 沉积岩 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水塔位于:瑞典 旧金山金门大桥始建于哪一年:1933 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的:接待外宾 旧金山金门大桥的巨大桥塔高几米? 227
法国的凡尔赛宫是什么时期建造的? 路易十四 下列不是北京内城门的是: 永定门
《营造法式》这部建筑学专著的作者是: 李诫
建筑有民用建筑、生产建筑等等之分,请问,下面哪一个不属于民用建筑?水库
雅典卫城的巴台农神庙是为敬奉哪一位女神而建造的?雅典娜
把宫城的正门称为“午门”,这开始于哪个朝代? 元 我国最长的悬索桥是: 江阴桥
巴拿马运河由哪两个国家先后投资建造?法国、美国 被称作紫禁城的是下列那所建筑物? 故宫 圆明园、长春园和什么园合称三园? 万春园
请问下面哪一项是对上海金茂大厦的正确描述 高420、共88层 艾菲尔出生于 1832
《李考工记》记载周王城街宽以车轨数计,干道宽几轨?九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由于地基下沉而发生倾斜是出现在什么时候? 建好3层后
“宫”字的本意是: 一般的居所 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在:偃师
建筑图纸上,尺寸数字前面的符号Φ表示:直径 哪位皇帝修筑了“万里长城”?秦始皇
屏风的应用,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据专家分析,屏风在()以前就已经出现 2000
以下哪位建筑师是来自马来西亚的 杨经文 目前世界第一高楼位于哪个国家? 马来西亚 现存唯一完整的清代苑囿是 颐和园
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是现存有年代可考的最高大的石幢,它建于哪个朝代 宋朝
以下方法不能连接钢筋的是:粘贴 屋瓦的发明者是谁?可能是周人
以下哪一个不属于中国四大名楼:天一阁 我国目前唯一的建筑设计国家奖是 梁思成奖
以下哪位参与了上海大学总体规划设计工作冯钟平
针对客厅活动方式和面积大小的不同,沙发的布置有多种方式,其中()适用于以静态活动机能为主的空间,例如电视观赏、音乐欣赏或阅读等。集中型
世界上最长的斜拉桥是:法国诺曼底桥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摩索拉斯陵墓的建造地点现在在哪个国家? 土耳其
又可称为\吊楼\,不是以下民族的居民样式的是满族 建筑图纸上,尺寸数字前面的符号@表示:间距 汉长安城的大街分三条道,中央御路宽约: 20米 故宫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72万平方米 江阴桥是: 悬索桥
在钢筋混凝土梁中,受力钢筋是分布在梁的横截面的:下方 龙门石窟经历多少时间才建成的? 二十四年 中国古代建筑中有顶的通道称为: 廊
请问下面哪一幢著名的大厦在马来西亚吉隆坡? 佩重纳斯大厦 法国的凡尔赛宫是什么时期建造的? 路易十四
针对客厅活动方式和面积大小的不同,沙发的布置有多种方式,其中()适用于面积狭长、空间小的客厅摆设。 一列式
贝聿铭祖籍是 江苏苏州
墙身接近室内地面的部分称为:踢脚
《营造法式》这部建筑学专著出现于:北宋 美国的五角大楼矗立于 弗吉尼西州 我国现存最早古的佛寺建筑是:南禅寺
建筑中的券拱结构是由什么时期发明的:古罗马 鲁班姓什么? 公输
瓦顶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习见形式。现在所知最早的瓦件是在哪里发现的?陕西
塔传入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公元一世纪前后
鲁班奖是我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其共设多少个奖项?8
一项工程在其竣工后,要经过几年以上的使用检验,没有发现质量问题和隐患的才能参加“鲁班奖”的评选?1年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是哪个省 广东 我国首创的桥是:悬桥
世界七大奇迹按照建造地点来说在哪个国家最多? 希腊 我国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是 故宫
下面哪一类工程可能可以参加鲁班奖的评选? 哥特式建筑风格发源于:法国
所谓开放型厨房布局,是指厨房与()之间取消固定隔墙,甚至厨餐空间与起居空间融为一体。(餐厅)
项工程在其竣工后,要经过几年以上的使用检验,没有发现质量问题和隐患的才能参加“鲁班奖”的评选?1年 市场上销售的淋浴房底盘有多种形状,但没有以下哪一种? 五角星形
鲁班奖是我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请问其每几年评选一次? 1
下面哪一个是对钢材的特点的正确描述?抗拉强抗压强 工业建筑上的白色是什么标志? 界线标志
埃及狮身人面像位于哪一座金字塔前? 海夫拉金字塔 不属于中国四大古典名园的是: 狮子林 女儿墙就是建筑物:屋顶的矮墙
工业建筑上的白色是什么标志?界线标志 世界著名建筑泰姬陵在哪个国家? 印度 以下哪位建筑师是来自马来西亚的 杨经文 夜市最早出现在: 唐朝
盾构是一种建筑机械,外形是一个钢制圆桶,主要用于: 开挖隧道
以下的建筑构件中属于受压构件的是: 柱
在钢筋混凝土梁中,受力钢筋是分布在梁的横截面的:下方 堂、殿之称出现于哪个朝代?周 “宫”字的本意是:一般的居所
按照合理的比例,起居厅的面积标准应()主卧室和次卧室,厨
房、卫生间的面积相应地也应大一些。(大于) 屋瓦的发明者是谁?可能是周人
明代曾在三处建造皇宫,不属于这三处的是:西安 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的? 接待外宾
针对客厅活动方式和面积大小的不同,沙发的布置有多种方式,其中()适合以谈话为主要机能的空间布置。 相对型 世界七大奇迹建造时间最晚的是亚历山大灯塔
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和装饰性的建筑物。据史料记载,北京过去曾有多少座牌楼 57
彼得宫始建于什么世纪:十八 城墙古代称作: 墉
请问下面哪一幢著名的大厦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佩重纳斯大厦 最初“店”的含义是:储存货物的仓库 唐长安城大街植的行道树是: 槐树
卫生间的门框下方,嵌上不锈钢片是为了()。(防止腐朽) 以下哪个不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秦始皇兵马俑 .建筑中的券拱结构是由什么时期发明的:古罗马 建筑行业中的鲁班奖是于哪一年创建的?1987 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在: 偃师
下面哪个不是汉代应用较多的楼阁形式?厢楼 墙身接近室外地面的部分称为: 勒脚 旧金山金门大桥始建于哪一年? 1933 竹楼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传统民居? 傣族 旧称紫禁城的是 北京故宫
北京互国寺在什么时候重修? 元 云岩寺塔俗称: 虎丘塔
以下哪一种木板不是人造板: 水曲柳
在钢筋混凝土梁中,受力钢筋是分布在梁的横截面的: 下方 1996年后鲁班奖每年的奖励数额为几个? 45 我国第一座石拱桥叫什么桥:赵州桥
以下的建筑构件中属于受压构件的是: 柱
针对客厅活动方式和面积大小的不同,沙发的布置有多种方式,其中()适用于以静态活动机能为主的空间,例如电视观赏、音乐欣赏或阅读等。 集中型
把宫城的正门称为“午门”,这开始于哪个朝代? 元 枫丹白露宫是哪个国家的: 法国
至今所见最早的砖在哪里发现的? 洛阳
我国第一条水下公路隧道是:上海打浦路隧道
中国现存最著名的三大殿不包括嵩山少林寺的大雄宝殿
亚洲最高旋转餐厅在东方明珠塔中,可容纳300多人就餐,多少时间旋转一圈?一小时
自春秋至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什么建筑中常用的形式? 宫室
北京互国寺本名是 崇国寺
最初“店”的含义是:储存货物的仓库 目前世界第一高楼位于哪个国家?马来西亚
鲁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程家,被建筑工匠尊为祖师。他姓什么?公输
建筑中的券拱结构是由什么时期发明的:古罗马 花岗岩属于哪一类岩石?岩浆岩
业内人士对装修档次是有划分的,区别主要在于用料和工艺。所谓低档次装修,是指造价在()以下的装修。(500元每平方米) 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
南浦大桥于哪一年建成通车?1991年
中国现存最著名的三大殿不包括 1 嵩山少林寺的大雄宝殿
针对客厅活动方式和面积大小的不同,沙发的布置有多种方式,其中()适用于以静
态活动机能 为主的空间,例如电视观赏、音乐欣赏或阅读等。4 集中型
座落于美国密执安州的麦基那克海峡大桥,它的悬索跨度为几米 4 1158
雅典卫城的巴台农神庙是为敬奉哪一位女神而建造的? 2 雅典娜 “砼”这个字的意思是:1 混凝土
混凝土的强度是用标号来表示的,以下混凝土中,强度最高的是:4 C20
世界建筑构造的奇观——悬空寺在 2 北岳恒山 都江堰是谁修建的?3 李冰父子 故宫建成于哪个朝代?2 明
被称作紫禁城的是下列那所建筑物?1 故宫 河北境内的安济桥又名什么桥:1 赵州桥 苏伊士运河连接哪里?2 地中海与红海 北京故宫文渊阁是哪个朝代造的?4 清朝
亚洲最高旋转餐厅在东方明珠塔中,可容纳300多人就餐,多少时间旋转一圈? 一小时
鲁班奖是我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其共设多少个奖项?80
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
被喻为“世界建筑的华裔皇帝”的建筑大师是 贝聿铭 秦汉时称皇帝居住的宫殿为: 禁中
业内人士对装修档次是有划分的,区别主要在于用料和工艺。所谓超高档次装修,是指造价在()以上的装修。 2000元每平方米 苏伊士运河连接哪里? 地中海与红海 用石建造,一般为八棱形,上刻陀罗尼经文的柱形构筑物叫做: 幢 在建筑工程中,概算、预算、结算、决算时间最早的是: 概算 工业建筑上的白色是什么标志?界线标志 《营造法式》这部建筑学专著出现于:北宋
屏风一般有()两种,其表现形式有透明、半透明、封闭式及镂空式等。 立地型和多扇折叠型
以下哪个建筑是寺庙?雍和宫
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房屋被称为“帽形屋”?(这种房屋精巧别致,正方形,尖顶物,和戏台上三国名将诸葛亮戴的帽子一样,因此称为\帽形屋\)基诺族
世界上最长的隧道是:日本青函隧道 藏书楼四周有石渠围绕,以防 火灾
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极大、形式最为多样的一种建筑类型是:塔 汉代称城市干道为:街
南宋初规定,街、巷每隔一百间的宽度留一条一丈宽,为了:防止火势蔓延
亭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周围开敞的小型点式建筑,供人停留、观览,也用于典仪。它出现于哪个朝代?南北朝
针对客厅活动方式和面积大小的不同,沙发的布置有多种方式,其中()适合以聊天或打牌活动为主的客厅。车轮式 泰姬陵位于哪个国家:印度
北京故宫文渊阁是哪个朝代造的?清朝 清代酒楼里的雅座在宋朝叫做:阁子 雉堞又称:垛口
我国目前唯一的建筑设计国家奖是梁思成奖 中国最高大的一座牌楼高多少? 14米 我国什么时候开始用砖瓦: 西周 长城的修筑可上溯到: 公元前7世纪
豫园位于上海市东南部,是具有多少年历史的明代私人名园? 四百年
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于哪一年获建设部“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 1989
我国最长的悬索桥是: 江阴桥 《中国建筑史》的作者: 梁思成 中国古代建筑中有顶的通道称为: 廊
按佛教之说,在幢上书写经文,可以使靠近幢身或接触幢上尘土的人: 减轻罪孽
下面哪一个是对钢材的特点的正确描述? 抗拉强抗压强
以下哪个建筑是寺庙?雍和宫
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房屋被称为“帽形屋”?(这种房屋精巧别致,正方形,尖顶物,和戏台上三国名将诸葛亮戴的帽子一样,因此称为\帽形屋\)基诺族
世界上最长的隧道是:日本青函隧道 藏书楼四周有石渠围绕,以防 火灾
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极大、形式最为多样的一种建筑类型是:塔 汉代称城市干道为:街
南宋初规定,街、巷每隔一百间的宽度留一条一丈宽,为了:防止火势蔓延
亭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周围开敞的小型点式建筑,供人停留、观览,也用于典仪。它出现于哪个朝代?南北朝
针对客厅活动方式和面积大小的不同,沙发的布置有多种方式,其中()适合以聊天或打牌活动为主的客厅。车轮式 泰姬陵位于哪个国家:印度
北京故宫文渊阁是哪个朝代造的?清朝 清代酒楼里的雅座在宋朝叫做:阁子 雉堞又称:垛口
我国目前唯一的建筑设计国家奖是梁思成奖 中国最高大的一座牌楼高多少? 14米 我国什么时候开始用砖瓦: 西周 长城的修筑可上溯到: 公元前7世纪
豫园位于上海市东南部,是具有多少年历史的明代私人名园? 四百年
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于哪一年获建设部“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 1989
我国最长的悬索桥是: 江阴桥 《中国建筑史》的作者: 梁思成 中国古代建筑中有顶的通道称为: 廊
按佛教之说,在幢上书写经文,可以使靠近幢身或接触幢上尘土的人: 减轻罪孽
下面哪一个是对钢材的特点的正确描述? 抗拉强抗压强
正在阅读:
中建史考试题05-25
重新踏上红土地06-14
尚考考研英语形容词性从句考点解析01-31
安装tinyos212-13
信任与社会秩序_郑也夫04-29
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校级教学团队及推荐级教学团队11-02
2018感恩节祝福短信英语02-22
TEM TE TM模的区别05-2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考试题
- 中建
- BSC数据制作与维护
- 江苏省泰州市2016届高三一模考试数学试题
- 11动检实习安排及论文格式
- 后市场
- 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提纲
- 2018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计划公示
- 2011年新起点理论强化班杨帆理论法学讲义-杨帆节选
- 悬挑卸料平台专项施工方案 - 图文
- 工程项目管理流程图
- 以史为鉴,2012至2018历年牛股妖股大合集
- 3月11日- 灵山海会
- 左溪二级电站#1机大修工作总结
- 林业法规试题
- 设计“尾座体”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年产量为5000
- 金花路L型楼施工组织设计
- 网络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 第一套题操作步骤(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
- 广东农信开平联社会计制度试题综合练习2
- 中国旅游车船协会自驾游与露营房车分会管理办法
- 【单元复习】之标日初级上册第三单元 - 新标日初级上下册精讲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