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4-25 08: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根据本单元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的训练目标,通过深入研读文本,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扎实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言行重点词句,充分去读、悟、议、写,走入文本,感受人物形象,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一、抓住一个线索,即抓住“和”字组织教学。

《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学时,首先用逆推式方法提问,揭示矛盾,直奔中心。“将相为什么不和”一问,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自然导入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两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言行感悟理解,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再讨论将相是怎样和好的,不仅突出了蔺相如有勇有谋,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虽然功勋卓著但能知错就改的精神,最后总结将相和好的原因——为了国家的利益,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的高度,令人肃然起敬。

二、以学定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教师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实现对话的桥梁,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要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着眼于学生的学,并以学生的学贯穿始终。在教学三个小故事时,我尝试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完璧归赵”采用了先学后教的形式,“渑池之会”则是在总结学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以学定教,“负荆请罪”采用的是“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将所感所学用练笔的形式进行展现。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环节,让我们的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捕捉三个细节,长文短教,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本课篇幅较长,讲了三个小故事,每个故事又都有自己的起因、经过。如果面面俱到,从头道来,不仅浪费时间,也不符合学习规律。所以,教学中我采取了抓主要章节重点读议,回顾、照应、牵动全篇的教学结构和方法。在学习“完璧归赵”时,出示自学提示之后,引导学生关注描写人物言行的重点语句,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总结概括出“撞”这一关键词语,然后通过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撞,怎么撞,撞的结果如何”,引导学生“辩一辩,议一议,读一读”,层层深入,感悟理解,让学生透过“撞”字,深入感受到蔺相如有勇有谋,机智勇敢的特点。“渑池之会”的“拼”字,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的不畏强暴,“负荆请罪”的“避”,则把蔺相如的识大体,顾大局诠释的淋漓尽致。捕捉“撞”“拼”“避”这三个细节,引导学生将长文读短,深入解读了文本,深刻感悟到了人物形象。

四、读写结合,努力做到文意兼得。

江洪春老师曾说:在把握内容,感悟内涵,体会情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

关注到这些表达方法的特点、作用、效果,不仅会积累一些表达方面的知识,还能促进对课文内容、内涵的感悟。只有当读与写和谐统一、巧妙结合时,阅读教学才能文意兼得,才能真正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思维的高山、人格的高山。《将相和》一课中,作者就是通过刻画人物的言行突出人物特点,这是本课重要的表达方法之一。我在教学时,努力引导学生关注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通过读,议,悟,评等方法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负荆请罪”时,设计了想象补白的练笔环节,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想想当廉颇与蔺相如相见时,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运用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方法,注意把人物的言行写得生动具体,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努力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表达方法真正内化为写作的手法,将文意兼得真正落到实处。

当然,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当我上完课之后,总是会有或多或少的

遗憾,课堂上,有些环节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机智仍需继续磨练加强,其中,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虽然已经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到位了,但是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最恰当的取舍和整合,如何运用最恰到的方法达成教学目标,在备课的过程中始终困扰着我,今后还将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97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