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坊简要调查报告

更新时间:2024-05-18 05: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成都文殊院调查报告

文院睿泽深天地,宝殿宗风越古今。 金身龛位兜率主,龙华成佛弥勒尊。 膈断红尘名利语,直超天地圣凡心。 川西文殊耀法界。讲经宏法渡众生。

一、文殊院总体介绍

文殊院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汉语系佛教重点寺庙之一,位居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殊院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区中心地带,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该院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到617年),初名信相,历经唐、五代、宋、元明诸朝,代有兴废,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慈笃海月禅师重建,时因人常夜见大光影辉空中,依迹寻至慈笃和尚修行之处,便谓是文殊菩萨应身,故更名为”文殊院”。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康熙帝御赐”空林”匾额一块,因此文殊院又名为”空林堂”。

文殊院总体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全木质建筑,六重正殿依次正对山门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巍峨壮观。各殿镂空窗花式样繁多、精巧,堪称国内佛寺之冠。两百于座铜铸、铁铸彩塑、脱纱、木雕、石刻佛菩萨造像工艺精湛、造型绝满。虽然经历战乱纷争,但得以保存完好,实为国内佛寺所罕见。院藏大量珍玩宝物、

典籍书画,其中以唐玄奘顶骨舍利、舌血《华严经》、发绣观音、页叶经、以及康熙、果亲王、刘庸、张大千、谢无量、丰之恺、赵朴初、启功等大家的书画尤为著名。走进这座千年古刹不仅被那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震撼,更会感受到

他所散发出来的勃勃生机!

二、记行

十一月十七日,天气阴,微寒。怀着对佛教圣地无比崇敬的心情,我们小组二人踏上了赶往成都的汽车。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在距离文殊坊最近的公交站下车,开始了前往圣地的考察之旅。

在一位好心成都市民的指引下,我们顺利寻到了文殊坊街口。浓厚的古典气息扑面而来,.顺着古街,久闻其名的文殊院便立在我们的眼前。文殊院山门比较高,站在寺庙外几乎看不到里面的景象,激动而好奇的我们迫不及待的奔向山门。

三、文殊院寺内建筑布局

文殊院坐北朝南,殿宇五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东西两厢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铜铸大钟一口。斋堂与客堂对称排列。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据寺庙管理人员称,全院共有房舍190余间。

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200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庄严肃穆,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当,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

四、山门殿

(1)外观 山门殿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单层建筑,很明显的清代建筑风格。悬山顶,青瓦朱红墙,庄严稳固。

(2)平面 面阔三间,约12米;进深两间,约7米;当心间面阔约4米,中柱间安装大门,为出入寺之孔道。 (3)台基及阶 台基为石质,颇低,高约0.3米。

(4)柱及柱础 山门柱, 皆《营造法式》所谓“直柱”者是。

柱身与柱径比例约为8比1。柱础为石质料,质朴而自然。 (5)角梁 屋顶四隅伸出,只有一层,比较简单。

(6)装修 隋唐遗物,几乎无所存。保留至今的多为清时所建,有槛墙和槛窗,多为清常见的“菱花”几何形花纹。

(7)塑像 山门殿和天王殿接连在一起。进入山门,首先看到的是两大金刚塑像,左像怒目张口,手持金钢杵作打击姿势;右像怒颜闭口,手持金钢杵,怒目俯视。

(山门)

五、天王殿

天王殿是文殊院第一大殿,雄伟奇庄。

(1)外观及平面 面阔5间,面宽大约15米;进深2间,进深大约8米。为悬山顶单层建筑。大殿前有较宽阔的空地,设有香炉,据说年年香火不熄。大殿门两旁对称分布着两个高约1.5米的灯塔,玲珑别致。

(2)钟楼 天王殿附属建筑,位于大殿正前右方,三层清代建筑。屋顶为歇山顶,攒尖的屋盖,檐角翘起。灰色的砖瓦。钟楼的台阶有三阶,用条纹基石建成,长1.5米左右,高约0.3米。大门左右布置朱红色木制围拦,雕式精美。钟楼底层塑有佛像,色彩明艳。悬挂于钟楼一、二层之间的匾额曰“金钟”,为金黄

色字体。

(钟楼)

(3)鼓楼 鼓楼和钟楼关于整个文殊院的中心轴对称,正面相对。建筑构造和钟楼大体相仿。窗户雕有方行或菱形图案。 (4)柱和柱基 柱子为木制柱,柱基质料为大青石,大多数柱子上都有一块匾,刻有文字。柱基石最底座呈正方形,此面仅高于墁砖地面2~ 3厘米,其上是八角形基身,基身纹路呈三角形,柱身整体形状如一个直径约50厘米的圆盘。

(5)台阶和地板 台阶为2阶。条纹的石阶长2.5米左右,高约0.4米。墁砖石地面。

(6)斗拱 目前在文殊院已很难见到复杂的斗拱,只有连接在柱和挑梁之间的起支撑作用的简单支架。 (7)梁 大多为平梁,朱红色。

(8)塑像 殿中间供奉弥勒佛塑像,大腹便便,笑容可掬。两厢是四大天王像,像身都高约丈余,造型生动。

(9)牌匾 “光明宝戒”的牌匾位于大殿外墙壁左侧,靠近屋顶梁。琉璃瓦颜色的字体刻在黑色的木制牌匾上,牌匾边框雕有兽类和花形图纹。殿内的弥勒佛上方有一名曰“佛眼垂青”的牌匾。

六、三大士殿

(1)外观 为面阔五开间,进深两开间的单层歇山顶建筑,正脊有装饰,青瓦红墙。

(2)平面 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殿高10.56米。 (3)台基与天王殿总体相似。

(4)装修 殿门前的两幅对联,很有意思。其一是: 到此无二心,只知念佛;个中证三味,全在当人。 其二是: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5)雕像 正中供奉观世音、左供文殊师利,右供普贤。一般人尊称这三们菩萨为:大悲观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贤。三大士像的背后,供有韦驮像一尊,高约二公尺,是铜像中铸造最精美复杂的一尊,是很有价值的文物。

七、大雄宝殿

(1)外观 作为寺院正殿的大雄殿,富丽堂皇。殿广五间,进深同天王殿、三大士殿一样,即两开间。

(2)柱和柱基 木制柱,柱基质料为大青石,柱上有长联,曰: 仰窥藻井彩绘,五色缤纷,宛是花雨弥天; 俯视薄墩青砖,方园交错,如同图案满地。可见大雄宝殿之瑰丽。

(3)塑像 殿中供释迦牟尼铜像,高2.64公尺,是本寺院最大的一尊铜像,也是一件很有价值的文物。左右侍立的铜像弟子迦叶和阿难。各高2.14公尺,佛座前还有一尊三十二臂观音菩萨的铜像,高1.32 公尺。殿内两壁有十八罗汉塑像,形象生动逼真。

(4)牌匾 梁间悬有“唱和雷音”一块大匾,字体颜色明艳,与大雄殿整体风格相呼应。

八、经幢

寺内现存经幢一座,位于大雄宝殿前,稍靠右。幢高约4米,玲珑秀美。经幢最下方的质料为土衬石,石面高于墁砖地面5厘米,其上面为八角柱。柱座较为简单,除了束腰和上下座以外,没有特别精美的雕刻。束腰之上立幢身,八角形,幢身比束腰略小,其上刻满了经文、咒语以及立幢人的姓名,为经幢的主要部分。幢身之上有八角攒尖行的屋盖,檐角翘起,形态非常美观,檐角上饰有圆形宝珠。

九、说法堂

说法堂,为两层蜡角式楼房,是寺院传戒时,戒师登坛传戒说法之处,故称说法堂。中壁镶嵌“空林”二字,下有碑文,都是康熙御书颁赐。壁上画有三世佛。神龛内供着药师及十二夜叉大将,两侧是脱纱的十八罗汉和

宋代铁铸的十位护戒神仙。说法堂前的牌匾曰“南无释伽牟尼佛”,字体俊美。

十、藏经楼

藏经楼,是寺院最后一座大殿,也是最宏伟的一座建筑。 殿广七间,进深两开间,殿分上下两层,第一层又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为大法堂和东西两大客厅(现为书画展览)。大法堂,中设法座,左右排列有柱杖、拂尘等,是方丈和和尚升堂说法处。楼上设有佛堂,供大小佛像百余尊,收藏有佛经及佛教中许多珍贵文物。寺院东西两厢房的后面各有一大片宽敞的竹林、花圃、水池以及亭榭,是一座幽雅别致的小公园,供游人观赏休息,为寺院增色不少。

十一、文殊院的保护

文殊院从隋朝大业年间屹立至今日,虽有兴废,但现今仍保存比较完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传承历史,政府制定了《成都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确定将文殊院片区作为历史街区予以保留。三文殊院片区依托省级文保单位文殊院定性为“宗教及民居文化保护区”,力求通过规划和治理,再现老成都街巷空间和院落邻里的居住氛围。

为了保护好文殊院这座全国汉语系佛教重点寺庙。成都市决定将院片区所有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建筑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并将一些不集中但又确需保护的古建筑,采取整体迁建的方式迁入文殊院。这样文殊院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就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同时还有利于文殊院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文学与新闻学院 0641043027 李玲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94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