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1-03 14: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元素》第一课时说课稿

禹绍蒙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三《元素》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作出说明。

一、教材及课标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以及原子的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所属新课程提倡的“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知识 ,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也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

关于此课题课程标准的要求是:1认识碳氢氧等于人类密切相关的常见元素.2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4形成“化学变化过程元素不变”的观念

二、三维目标

根据初三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时的三维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了解地壳、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含量。

⑵学会运用逻辑关系图表示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等概念的联系,建立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思想。 ⒉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图表获取信息的方法,并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进行类比迁移,完成自主归纳。阅读地壳、生命体中元素知识资料,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⑵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养成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及元素在化学变化前后种类不变。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易跟原子混淆,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学习难点。

三、学情分析 就学情来说,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以及原子的结构,为本节课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本节课从微观到宏观之间的跨度比较大,学生的思维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

维过度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宜多采用直观归纳法指导学生学习。

四、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加上本节课属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单纯讲授和传统纸笔测试的练习法必定显得枯燥乏味。在运用归纳法、比较法的同时,结合这个年龄段学生实际的心智需求情况,我借助多媒体,并在教学中采取让学生通过做游戏找伙伴的方式,主动参与课堂,形成做中学,并在游戏中适当补充一些信息,拓展学生知识面。同采用了直观性教学原则,自制教具(用水果模拟的分子、原子模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水果模型模拟化学变化过程,获得知识。总之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原则,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五、教学过程

流程设计:认定目标 ,接下来我把本部分内容分成四个小模块进行学习:第一模块是元素的概念,第二模块是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等概念的联系,第三模块元素种类守恒,第四了解地壳和生命体内元素含量。作为重点内容的第一,第三模块探究归纳—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巩固应用四个环节进行的,最后是达标测试,反思小结。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 情境导入

情境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与生活联系的越紧密获得的越自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多媒体展示大家常见的有关补充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的广告,并引出“元素”一名词,了解元素种类不多却是组成多种

物质的成分。提问,什么是元素?

(二)元素的概念

我准备分两步生成元素的概念。

初三学生毕竟刚接触化学,很多时候接触元素是在其他情境下,比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中国元素”,以此为契机,猜想,元素可能是一类具有相似性事物的总称。为了验证猜想,从碳12的名称出发,提出问题,通过搜集资料发现,的确存在一类有共性的碳原子,被称为碳元素,至此,表明之前的猜想是正确的。再通过对氧原子的分析,请同学们自主归纳出元素的概念定义。此时用事先准备好的红包,里面放上写好质子、中子、电子的卡片。让参加游戏的同学任意选取,并在打开红包后寻找同属一类元素的同学。从而达到课堂第一个小高潮。

游戏结束前,可适量补充相关元素的名称与作用,拓展学生知识面。

过渡:既然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那么与化学中的物质同属于宏观概念,他们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什么联系呢?此时可以打比方,水果与香蕉、苹果、梨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三)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等概念的联系

此部分主要讲解元素、物质所对应的宏观概念与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知道组成、构成在化学中的区别,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思想同时建立科学的物质观。

通过及时练习,知道KMnO4是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而KMnO4

是由一个钾元素、一个锰元素、四个氧元素组成的说法错误,从而内化知识。

(四)因势利导,通过自制的水果分子、原子模型,请学生模拟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的化学变化过程,并引导学生发现原子的种类是否变化?从而引导理解化学变化前后组成物质的元素也没有发生变化。并用水果奖励学生。此时出现课堂第二个小高潮。

提问:若用分解某种试剂制取氧气,则这种试剂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最后了解地壳及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含量,强调记住排名前四的元素,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同时简单介绍一则有关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2002年公开承认1999年发现的118和116号元素的实验

数据是捏造的新闻。告诉大家“对一个实验室来讲,没有比科学诚实更重要的东西了”,完成对学生科学精神的教育,从而达到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的升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8o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