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5 04: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复习与提高、用一位数乘、时间的初步认识(三)、用一位数除、几何小实践、整理与提高等。 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用一位数乘、用一位数除,它是学习用两三位数乘除的基础,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数与运算: 1、以两步计算为主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同级运算;还包括减乘、乘加和连乘的不同级运算 本 册 教 材 重 点 内 容 2、能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运算性质等运算定律有一定的经历,能够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进行巧算 3、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与三位数的乘除法,体验算法多样化与估算、推算能力 度量单位: 1、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2、认识长度单位,知道之间的进率。 3、会合理判断,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图形和几何: 1、理解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概念,对三角形的边、角特征有深入的认识,并能正确分类 2、数形结合,正确计算图形的面积。 3、用不同的多连块拼长正方形。 应用: 1、理清一步、两步应用题的算理、算法 2、知道基本的份总关系、部总关系、数量(单价、总价)等基本数量关系 (一)知识和技能: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4、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和闰年,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5.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本年段 教 学 目 标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4、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2015学年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进度参考

周 次 日 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9.1~9.4 9.6~9.11 9.14~9.18 9.21~9.25 9.28~10.2 10.5~10.10 10.12~10.16 10.19~10.23 10.26~10.30 11.2~11.6 教 学 内 容 小复习② 假期 连乘、连除② 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多连块② 乘整十数、整百数② 看图列式① 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① 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③ 一位数与三位数相乘① 一位数与三位数相乘① 小练习(1)① 假期 假期 年、月、日① 平年与闰年① 制作年历① 小练习(2)① 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② 机动① 两位数被一位数除④ 两位数被一位数除① 三位数被一位数除③ 三位数被一位数除② 机动① 除法的应用① 机动② 单价、数量、总价② 小练习(3)① 千米的认识② 米与厘米① 分米的认识① 机动① 轴对称图形② 三角形的分类③ 面积① 面积①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② 平方米① 乘乘除除③ 解决问题① 解决问题③ 图形的拼嵌① 图形的拼嵌① 它们有多大① 计算小胖家的面积① 数学广场——植树问题① 十九 1.4~1.8 数学广场——植树问题① 数学广场——周期问题① 数学广场——流程图(2)② 二十 1.11~1.15 二十一 1.18~1.20 十一 11.9~11.13 十二 11.16~11.20 十三 11.23~11.27 十四 11.30~12.4 十五 12.7~12.11 十六 12.14~12.18 十七 12.21~12.25 十八 12.28~1.1 期终复习 期终复习与评价

四、单元分析和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复习与提高)

教学内容 小复习p2-3. 教 时 第1教时 一、教学目标: 1. 熟练计算整十数和整百数的加减法以及多位数的进退位加减法。 2. 通过举例、验证等方法,发现被减数、减数的变化引起差的变化规律以及加数的变化引起和的变化规律,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计算。 3. 渗透爱祖国、爱科学等思想教育,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合作。 二、教学重点: 本课教材主要从计算以及几何两方面,对上学期已学内容作了概括和提炼,包括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以及多位数的进退位加减法;乘加、减乘等两级混合运算;按角分不同类型三角形的特征。其中多位数的加减法侧重对基本运算法则的一个复习,两级混合运算一方面借助表内乘法的熟练计算复习了混合运算的顺序,同时通过有意识的设计练习,为本学期后面的“用一位数乘(除)”提前做好知识准备。此外三角形的特征与计数为学生进一步研究几何知识提供了一些方法策略。 三、教学难点: 通过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及三位数为主的加减法计算,熟练掌握了相关的运算法则,但面对进退位的计算学生的熟练程度还有待提高,不同学生之间在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对部分学生需教师多一点关注与耐心。而在几何知识方面,学生基本能通过三角形外表特征的观察准确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类,但捕捉特征、有序表达能力还在逐渐形成过程中,教师在这方面做好适当引导。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常规积累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复习整百数和整十数计算的方法和四则混合的运算顺序和多位数加减法进退位方法的复习 通过人类登月的愿望以及最终的实现以及杨利伟的成功,依法学生爱国热情和学习兴趣。 口算:(1)400+200 600-200 280+120 独立口算 450+320 900-230 说说整百数、整十数(2)竖式计算5858+2323 9070-2404 计算的方法 722+8339 50002-8107 说说 计算方法 问:你们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 师:古时人们渴望登上月球,但却无法实现,今天我们人类不仅能登上月球,还能在太空行走、工作,杨利伟叔叔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任,为我国航天事业争光添彩,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位伟人,与平日的磨练不无关系。今天我们四位小伙伴也要登上飞船,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越过一道道难关,好吗? 学生说说 一、开放性导入 计算: (1)200+300 200+400 200+500 200+600 200+700 独立计算 (2)180+320 190+310 200+300 观察思考 310+290 仔细观察加数与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二、核心过程推进 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加数与和的变化规律 连加连减运算中的巧算 计算(1)506+298+94 548-296-104 试一试:112+429+71 440+96+204 板书学生的计算过程 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板书,做完后请他们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巧算的方法:加减混合运算,可交换运算顺序,力求第一步计算可以得到整百、整十数。 小结 小丁他们已经在大家的帮助下顺利地登上了飞船,可是要想开动飞船,还得完成几个任务,大家愿意帮忙吗? 1、 4×9+5×9 7×3-5×3 说一说这个算式的含义,要解决它你是怎么想的? 你能根据这两个算式中的一个,编一道应用题吗? 总结 讨论 回顾了加数与和的交流得出结论:一个变化规律 加数增加(减少)几,另一个加数不变,和就增加(减少)几? 一个加数加上或减去一个数,另一个加数减去或加上相同的数,和不变。 三、巩固运用 1、200+300=210+( ) 独立思考 不同方法的计算培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500-210=290; 养学生的灵活思维。 200增加10,300减2、你能用这样的规律再写几个吗? 去10,和不变。 练习p3 举例 3、 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 ) 同桌交流 三角形中最少有( )个锐角。 全班反馈 一共有( )三角形。 四、拓展延伸 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变化规律。 820-130,830-130,840-130,850-130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观察:820-130, 840-130,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计算 全班交流计算方法。预设: 几个十减几个十;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被减数增加10,减数不变,差增加10 充分利用书本练习题,在次基础上进行改编,通过提出如何改变被减数、减数,从而引起差变小、变大、不变等问题,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

除了被减数增加,减数不变,差增加的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能使差增加? 板书学生的方法 说一说:差为什么变大了? 结合刚才的举例说一说如果要使差变小,被减数和减数该如何变化呢? 小结: 如果要使820-130的差不变,你有什么方法吗? 板书学生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 总结: 交流:被减数增加20,减数不变,差增加20 独立思考 记录方法,预设: 820-120=700 830-100=730 全班讨论、交流 仔细观察 全班交流 独立思考 记录方法,预设: 830-140=690 被减数和减数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差不变 考,通过举例的方法,再一次经历了发现被减数、减数、差三着之间的变化规律。 作业布置 练习册p2 板书设计 小复习 一 200+300 另 =500 和 个 200+400 一 - =600 + 加 200+500 个 100 =700 100 数 200+600 加 =800 不 数 变 + 100 和 - 100 反思重建 开学第一课,学生倾听方面比上学期有所进步,计算方面,正确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因此在今后每天的回家作业中要增加计算的练习以提高孩子的正确率。

教学内容 小复习p3-4 教 时 第2教时 一、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4类简单关系(部总、份总、相差、倍数)的应用题数量关系。 2、 能一步一步分析思考复杂地2步计算应用题:先建立总数量关系,再根据关键句求出其中一个量。 3、 知道一步与两步之间的联系。 4、 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以及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先建立总数量关系,再根据关键句求出其中一个量。 三、教学难点: 分析解决复合应用题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常规积累 (课前2分钟) 开放导入 (5分钟) 教 师 活 动 今天我们复习应用题,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几类关系的应用题? 每一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1、 复习4类简单的一步计算应用题 出示:篮球有16个,足球有8个, ? 根据这2个条件,你能提什么问题?数量关系是? 我们还学了份总关系的应用题,你能尝试编一道份总关系的应用题吗? (根据学生编的题目,画线段图) 小结:通过提问、编题,我们复习了4类简单的一步计算应用题。其实很多复杂的2步计算应用题都是由这4种关系符合而成的。接下来,我们重点研究2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 生 活 动 反馈: 部总关系、份总关系,倍数关系,相差关系。 预设: 生1:篮球比足球多几个? 数量关系是篮球的个数—足球的个数=篮球比足球多的个数 生2:篮球和足球一共有几个? 数量关系是篮球个数+足球个数=总个数 生3:篮球是足球的几倍? 数量关系是篮球个数÷足球个数=篮球是足球的几倍 预设: 设 计 意 图 通过补问题、编应用题,复习巩固4类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对应用题有一定的类意识。 每盘有8个苹果,有这样的3份,一共有几个苹果? 说数量关系 核心推进 1、师:再加排球有10个,问一共有几个?或送掉15个,还剩几个?还能一步计算吗?怎么列式? 学生举例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试题 2、 师:出示:每盘有8个苹果,有这样的3盘,再加上又买了16个,一共有几个?是几步应用题,怎么想?一共有几盘?怎么计算呢? 学生举例乘加(减)、除加(减)应用题。 刚才我们条件改编了很多个,有相差关系,又份总关系等,但是总的数量关系变了吗? 小结:我们在解决复杂2步计算应用题时,先要建立总的数量关系,再根据关键句求出其中一个量。 练习巩固 练习题: 书上p4~5 学生分析解答 全班交流 (同桌交流、讨论) 个别反馈 学生在熟练掌握4类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复杂的2步计算应用题就是由这4类关系复合而成的。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使得学生能综合地分析解决应用题。 在练习中熟练得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建立总数量关系,根据关键句求出其中一个量。 拓展延伸 弄堂游戏规定(跳房子限玩人数:230人;预设: 滚铁环限玩人数192人)向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小朋友开放。 一年级有134人,二年级有168人,三年级有176人。 要求同年级的孩子同一时间玩同一项游戏,请你设计可行性方案。 可能存在困难:没有有序思考,书写不规范。 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 作业布置 练习册p3、4、5 板书设计 小复习 简单应用题 部总、份总、相差、倍数关系 反思重建 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四种类型学生经过一个暑假已经有些淡忘,但经过提醒之后能够回忆起来。本节课初步让学生了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是如何通过增加条件让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变过来的。对学生整个思维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学内容 连乘连除 教 时 第3教时 一、教学目标: 、掌握连乘、连除的运算法则。 2、进一步培养学生审题和解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 会把两个式子合并成一个,并按从左往右的次序乘或除。 三、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从单乘单除迁移到连乘连除。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情景引入 教 师 活 动 1、(投影出示:奶粉包装车间图) 师:图上你获得哪些有用的信息? 2、师:说一说哪些信息之间是有关联的? 学 生 活 动 生:(1)工人阿姨在包装奶粉。 (2)4听装1盒 (3)2盒装1箱 (1) 生独立思考 (2) 小组交流 生:要求“一共有几听?”,先求出3箱共有几盒,再求出一共有几听。 设 计 意 图 自主探究 一、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装了3箱奶粉,一共有几听? 师:要求“一共有几听?”你是怎样想的? 师:小组讨论一下,该利用哪些有用的信息?算式怎么列? 生:(1)1箱有2盒,3箱有:3×2=6(盒) 1盒有4听,6盒有:6×4=24(听) (2)3×2×4=24(听) 师:对,在计算这样题目时,两个式子也可以合并成一个式子,按从左往右的次序乘。 3×2×4的计算顺序怎样? 3×2×4 = 6×4 = 24(听) 答:(略) 2、(出示)32听奶粉可以装几箱? 师:这题如何解决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式怎么列?(小组讨论,并汇报) 生:(1)先算32听可装几盒? 32÷4=8(盒) 再算8盒可装几箱? 8÷2=4(箱)

(2) 32÷4÷2 = 8÷2 =4(箱) 答:(略) 3、小结: 我们在计算连乘、连除(包括连加、连减)的题目时,按从左往右的次序乘或除(加或减)就可以。 拓展练习 1、(投影出示积木图) (生交流汇报) 师:“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你是怎么知 道的? 2、师:要算积木的总数想一想,怎样用(小组动手操作、讨连乘表示? 论,全班交流、汇报) 2块“3×4”或2块“4×3” 2×3×4 = 6×4 = 24 3块 “2×4”或3块“4×2” 3×2×4 说一说这些算式所 =6×4 表示的含义 = 24 4块 “2×3”或4块“3×2” 4×2×3 =8×3 = 24 3、师:你发现了什么? 练习册p6、7、8 连乘连除 1箱有2盒,3箱有:3×2=6(盒) 1盒有4听,6盒有:6×4=24(听) 综合算式: 3×2×4 = 6×4 = 24(听) 反思重建 先算32听可装几盒? 32÷4=8(盒) 再算8盒可装几箱? 8÷2=4(箱) 综合算式: 32÷4÷2 = 8÷2 =4(箱)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连乘连除运算顺序对学生来说困难不大,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对于连乘连除应用题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去寻找关键字,到底题目中是要我们求总数还是求份数或每份数,然后再去想相应的数量关系再列式这样正确率高了很多。

教学内容 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多连块 教 时 第4教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多连块,会用多个正方形组合成多连块。 2、会用不同的多连块组合成几×几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3、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多连块的组合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在二连块的基础上画出三个正方形组合成的多连块。 三、教学难点: 在三连块的方法基础上有序画出四个正方形组合成的多连块。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开放性导入 教 师 活 动 师:玩过“俄罗斯方块”这个游戏吗?怎样玩的呢? 出示:像俄罗斯方块那样由几个正方形拼成的图形,我们称之为多连块。 过程性探究 1、小丁丁、小巧等小伙伴制作了许多学 生 活 动 回忆 反馈 读题 设 计 意 图 通过对学生爱玩的游戏的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预设: 有1个正方形组成的多连块,仔细观察,他们多连块的正方的,有2个、3个、4个正方形组成的。 形数量都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 当然也有5个、6个等正方形组成的多 连块。下面让我们也来制作这样的多连 拼一拼 块。 画一画 2、几个正方形的不同组合。 错误预设 1个正方形:□ 1个一连块 出现形状相同,但方2个正方形: 1个二连块 向不同 3个正方形: 从不同的方位认识2个三连块 三连块。 出示不同方位的三连块。 画一画 有困难的学生动手拼一拼。 4个正方形能拼成几个四连块呢? 交流画的方法。 想一想,怎样画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二连块和三连块是比较简单的,他们是学习其他多连块的基础,特别是三连块有2个,由于学生的空间感不强,往往会对形状相同但方向不同的2个三连块认为是不同的三连块,所以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从不同的方向认识多连块,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有序的画四连块是画五连块的基础,所以方法的知道非常重要。 所有多连块的组合均在学生的记录本上完成,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先拼再画。 小结:先画三连块,在三连块的基础上有序的添上一个正方形,使它变成一个四连块。 尝试画完后同桌交流: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的将所有的情况全部画出来呢? 边说边演示 5个正方形可以组合成几个五连块呢? 有序的画一画 小结:有12个。在画多连块时,可以先从较少的多连块开始画,再有序的添上正方形,使其不遗漏、不重复。 巩固与练习 用多连块摆一个2×4的长方形。 用多连块摆一个4×4的正方形。 猜测结果 有序的画一画 反馈 独立练习 用不同的色块表示不同的多连块。 拓展与延伸 小胖和小丁丁摆了一个3×5的长方形,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摆的吗? 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多连块。 反馈交流。 有多种方法完成此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画一画五连块有几种? 多连块 一连块 二连块 三连块 四连块 五连块 反思重建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几何基本图形,包括立体及平面图形。对于正方形他们很熟悉,在生活中不少学生也接触过四连块的俄罗斯方块。基于以上情况,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理解多连块的概念,对三连块的认识教结构,四连块的认识用结构,学生自主有序地找出所有的四连块,五连块作为课后拓展,再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单元 用一位数乘)

教学内容 用一位数乘整体进入、乘整十数、整百数 教 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用一位数乘的运算类型。 2、会根据数字的类型进行算式分类。 3、经历探究乘整十数整百数算法的过程, 从点图、乘法含义、类推多种角度理解推算的算理。 4、能熟练运用推算的计算方法,从4×3的积推算4×30和4×300的积,培养类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乘整十数、整百数的方法并正确快速计算 三、教学难点: 整十数、整百数的乘法法则与规律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常规积累 第一部分 整体进入 教 师 活 动 表内乘法口算练习 2,4,6,8,3,5,7,9的口诀 1、算式产生 给出一组数:5,8,30,24,500,236 不重复不遗漏地写出由这些数组成的乘法算式。 板书列出所有乘法算式 2、算式分类 师:请将这些算式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1)独自思考,进行分类 2)收集资源 3)交流反馈 师:仔细观察,这些分类你能看懂吗?按什么标准分的? 3、 算式命名: 师:我们可以按两个加数的类型分成这几类: 用一位数乘: 用两位数乘 ……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一类,用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 1、算理探究 (1)出示:4×30=?你是怎么算的?你有几种算法? 学 生 活 动 同桌互相出题对答 有序的形成乘法算式并记录 完善乘法各种类型 同桌有序完整地互说类型 设 计 意 图 复习并熟练表内乘法 在学习多位数乘法前先整体感知所有类型,渗透结构意识。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用一位数乘各种类型的整体认识。 第二部分 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 学生独立尝试,说说算理。 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运用学习过的方 (2)呈现资源: (3)这些算法你看得懂吗?用你的话来说说他们是怎么算的? (4)比较这些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方便? 2、法则提炼: (1)用连加的方法计算:6×30,4×80。 小结:一位数乘整十数就是把几个整十数相加。 (2)用推算的方法计算:9×20,6×40。 用推算做时,你观察到两组算式间的规律了吗?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添1个零,积也添1个零。 (3)你会做吗?说出算理。 9×3= 9×30= 9×300= 交流:说说这类题目怎样做的又快又准确?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添几个零,积也添几个零。 3、算法运用 实际应用练习 (1)观察图片,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2)3×30=?你会算吗? (3)独立完成问题:每所小学得到了多少个新鲜鸡蛋? 1、小结:乘整十数、整百数的算法有哪些? 2.较简便的算法是什么?它的算理是怎样的? 3、拓展延伸: (1) 9×3000=? 9×30000=? (2) 40×30=? 练习册P12,13 预设: 1、 点图 2、 乘法含义 3、 类推 同桌讨论 学生独立计算 同桌互说算理 学生独立练习 反馈交流 同桌互说 独立练习 法解决问题。 沟通各种算法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形成并归纳用一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巩固算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算法的能力,自然过度聚焦到乘整百数。建构乘法推算的数学模型。 不同方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 总结与拓展 拓展延伸到整千、整万的类推。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乘整十数、整百数 4×30=? 方法一: 30+30+30+30=120 方法二: 4×3=12 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乘得的积末尾再添几个零。 反思重建 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景后,放手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口算、体验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优化口算方法。此外,切当地提出问题,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使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有理解了算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效果较好。最后,我引导学生自己的收获,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同时在课堂中教师要渗透几个几连加的语言,这样应该可以提高课后练习(3个10连加、3个10连乘)的正确率。

教学内容 看图列式 教 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乘法。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表示生活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从为福利院的孩子买零食引入渗透品德教育。同时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教学重点: 用乘法算式解决应用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常规积累 第一环节 整体感悟 教 师 活 动 复习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1、小胖他们想到为福利院的小朋友做点事,所以他和好朋友们来到了大卖场,准备为福利院买一些东西。 (媒体出示题头图)他们想买什么? 2、买酸奶 板书:一盒里面有4罐酸奶,23盒里面有多少罐? (1)读题,找条件和问题 (板书:找条件和问题) (2)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板书) 小结:做一道应用题,我们可以按照以上几个步骤去思考完成。 1、收集买薯片这一题的相关信息 (1)12罐1箱,每箱42元,小胖要买3箱薯片,需要多少元? (2)按照上面的三个环节完成题目 (3)交流核对 2、提问:除了问3箱薯片需要多少钱,还能提什么问题? 4、 小结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小结:在有多余条件情况下,要找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剔除掉多余信息。 学 生 活 动 说一说 预设:他们要买薯片、大米、腰果、猕猴桃、水和微波炉等。 设 计 意 图 为后面问题提出打基础 贴近生活实际,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开始创设了良好的求知氛围。 注重学生的探究,这独立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也是 展示自己能力和知同桌讨论,回答反馈 识的一个好机会,因 此一定会有很高的参与率。 第二环节 数量关系的总结 独立练习 交流反馈 同桌互问互答 通过练习感悟乘法应用题的结构,提炼其中的数量关系。 第三环节 巩固运用 总结与拓展 学生从自己的生活需要或兴趣出发,选择商品、设计一些真实的问题,再解答。 小组讨论、完成核对 巩固数量关系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1、总结 2、回家和家长一起,根据生活实际问题, 编题、解题。 作业布置 练习册P14-15 板书设计 看图列式 问:3箱薯片多少元? 12罐1箱 (×) 每箱42元 (√) 42×3= 问:3箱薯片一共多少罐? 找:一罐薯片多少元? 反思重建

教学内容 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1) 教 时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究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位数分拆成几十和几,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将两个部分积相加,提炼法则第一条:相同数位要对齐,一位数分别与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乘;正确计算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不进位乘法。 2、培养学生进行横式和竖式的沟通意识。 3、了解乘法学习的方法结构。 二、教学重点: 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分拆成乘与加的形式,并能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 沟通横式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常规积累 教 师 活 动 1、背口诀 2、两人互说30×7=的算法 1、情景引入: 12罐一箱,每箱32元,小胖买3箱薯片。 (1)从图片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哪些问题?算式怎样列?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2、主动探究 (1) 估一估 (2)尝试计算12×3=? 你是怎么想的,请把你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 师巡视过程中指导:怎样把我们不会的知识转化成我们已经会的知识? 你有几种算法? (3)反馈算法: 观察一下这几种算法,你都看懂了吗? (4)横竖式沟通 比较各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计算的步骤都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一样,一个是横式,一个是竖式。 3、算理理解: 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位数分学 生 活 动 1、 口答 2、 说算法 设 计 意 图 第一环节 算理探究 为新知学习的迁移做好知识方法的准备。 预设: 1. 一共有多少罐? 算式12×3=? 2. 每罐多少元? 算式:42÷12=? 3. 小胖买3箱薯片, 需要多少钱? 算式:3×42=? 或42×3=? 紧密联系估算与计追问:12 为什么不算之间的关系 用? 重心下放,展示学生… 思维过程 理解各种算法,拓展学生的思路。 拆成几十和几,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将两个部分积相加。 第二环节 法则提炼 1、计算练习,提供事实 3×32= 34×2= 先估一估,再用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说说计算过程 2、依据事实,提炼法则 师:仔细观察各种算法,横式与竖式算法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法则:相同数位要对齐,一位数分别与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乘。 1.先估一估,再用横式做 2.练习,估一估,再用合适的算法做: 71×6 2×36 7×99 1、总结 横式中分拆要注意什么? 竖式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计算26×3吗?先估一估,再思考: 横式怎么算? 竖式怎么算? 练习册P16、17 一位数乘两位数 估算 40 120(√) 42×3=? 50 150 独立完成并反馈,注意格式. 同桌讨论并反馈 根据事实依据提炼计算法则。 第三环节 算法综合运用 试一试 培养学生能根据数字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算法。 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迁移 总结与拓展 试一试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横式计算: 竖式计算: 42×3=126 42×3 4 2 40×3=120 =40×3+2×3 × 3 2×3=6 =120+ 6 1 2 6 120+6=126 =126 反思重建 我在教学过程中鼓励算法多样化,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在算法多样化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主体精神的充分张扬中被激发起来,那么这么多种口算方法如何合理利用呢?首先我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再通过反思,从中分析、辨别出简便的、有利于今后继续学习的最佳结果,培养学生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体现优化策略的思想。

教学内容 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2) 教 时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算理,提炼法则第二条:从个位算起,个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十位进几。 2、继续培养学生进行横式和竖式的沟通意识。 3、正确计算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进位乘法。 4、结合具体情景,学习乘法的估算,初步会用估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提炼法则二并能正确计算一次进位 三、教学难点: 运用估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常规积累 教 师 活 动 估一估、算一算: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35 6×99 9×42 学 生 活 动 同桌互说 设 计 意 图 复习各种算法,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算法的能力 第一环节 算理探究 1、计算练习,提供事实 估一估,并用竖式计算: 26×3= 5×18= 17×5= (1)反馈: (2)聚焦5×18、17×5的竖式计算: 为什么个位要向十位进几? 得出:个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2、估一估,并用竖式计算: 6×15= 4×56= (1) 反馈聚焦4×56的估算和竖式计算: 说说你是怎么估的?你是怎么算的? (2) 得出: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依据事实,提炼法则 小结:乘法竖式计算法则 第三环节 算法综合应用 1.书上练习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71×6 6×99 9×56 试一试 独立练习 说一说 说算理 练习个位相乘满十的一次进位乘法竖式计算,聚焦个位相乘满几十的一次进位乘法 练习巩固一次进位的乘法竖式,聚焦连续进位的乘法竖式 总结与拓展 1、填空: 4 7 × 8 × 6 3 3 6 2 2 2 2、总结猜想: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试一试 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迁移 作业布置 练习册P22、23 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两位数 20 100 20 100 5×18= 17×5= 1 8 1 7 × 5 × 5 9 0 8 5 5乘8得40,表示40个(一) 5乘1得5,表示5个(十) 反思重建

教学内容 一位数与三位数相乘(1) 教 时 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方法结构迁移到一位数与三位数相乘,探索一位数与三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2、理解、提炼计算法则第三条: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完善用一位数乘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在算理理解的基础上建立横式与竖式的沟通。 二、教学重点: 提炼法则三并能正确计算 三、教学难点: 计算方法的迁移与横、竖式的沟通。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常规积累 教 师 活 动 估一估,算一算 99×7 35×6 5×81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让学生根据题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估算、计算融合渗透在一起,培养学生先估后算的习惯 知识结构的迁移学习 通过比较、凸显竖式 第一环节 算理探究 独立练习 说说:为什么用这个方法做? 1、媒体出示第20页主题图: (1)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观察 (2)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 板书:4×329= 2、揭题:一位数与三位数相乘(板书) 3、估一估:4×329的积在什么范围之内 思考反馈 4×300=1200 4×400=1600 积大约在1200与1600之间 4、4×329=?联系前面学的一位数乘两位 数的一些方法,想想可以怎么算?写出你 的思考过程,看谁写得方法多? 独立练习 呈现资源: (1)4×300=1200 4×20=80 4×9=36 1200+80+36=1316 (2)4×300=1200 4×30=120 4×1=4 1200+120-4=1316 (3)329+329+329+329=1316 (4) 竖式(两种情况) …… 5、这些算法你看得懂吗?有没有错的? 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6、理解算理 相同点:都是算4个300、4个20、4个9同桌讨论反馈 的积,然后再连加 不同点:表现形式不同 7、比较:哪一种算法比较简单? 优化算法,选出最简单的一种以后用 同桌互说、个别说、全班说等 独立练习 说一说 练习一位数与三位数乘法的进位计算,聚焦连续进位的乘法 第二环节 提炼法则 第三环节 算法综合运用 总结拓展 作业布置 1、 计算练习,提供事实 估一估,并用竖式计算: 262×3= 5×185= 178×5= (1)反馈: (2)得出: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依据事实,提炼法则 小结:乘法竖式计算法则 (1)从个位算起 (2)一位数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相乘 (3)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1、练习:(先估后算) 8×326 217×5 3×199 (1)说算理, (2)聚焦3×199的算法: 出示两种算法 比较: 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册P25、26 独立练习 简便的方法写一写 聚焦算法,进行算法优化。 板书设计 一位数与三位数乘 估算:300 1200(快) 4×329= 330 ?(准) 竖式计算: 4×329= 3 2 9 × 4 1 3 1 6 横式计算: 4×300=1200 4×329 4×20=80 =4×300+4×20+4×9 4×9=36 =1200+80+36 1200+80+36=1316 =1316 反思重建 教学之前本以为这节课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因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已经人人过关,但是上下来之后发现,对于连续进位的题目学生的难度特别大,第二次进位之后就直接把进位写在了百位和千位上。因此在课后还需要对这个内容强化练习。

教学内容 一位数与三位数相乘 (2) 教 时 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提出自己的算法,进行交流和比较,能够用简单方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会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常规积累 教 师 活 动 67×9= 362×3=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1、先估后算 8×326 207×5 3×380 (1) 聚焦207×5的竖式: 说算理, 为什么十位可以直接写3? (2) 聚焦3×380的竖式: 出示两种写法 比较: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小结:在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中,0不参与竖式计算的过程,只需要最后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同个数的0就可以了。 1、计算练习,提供事实 208×9 4×650 306×5 8×380 反馈交流 2、依据事实,提炼法则 1、 练一练 203×6 230×6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书上练习 1、尝试计算:2300×6 2、总结: 练习册P30、31 学 生 活 动 同桌互说 独立练习 简便的方法写一写 设 计 意 图 复习一位数与两三位数相乘的计算法则。 巩固新知,聚焦三位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题目 第一环节 算理探究 第二环节 提炼法则 独立练习 同桌交流 通过各种类型的练习,丰富事实根据,提炼相关运算法则。 第三环节 算法综合运用 总结拓展 作业布置 交流算法 独立练习 通过对比练习,巩固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

板书设计 一位数与三位数相乘(3) 3 8 0 3 8 0 × 3 × 3 1 1 4 0 1 1 4 0 反思重建

教学内容 小练习 教 时 第七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算法,能用横式和竖式计算; 2、能够使用一位数与二、三位数相乘的乘法解决求积、求几以及两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会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常规积累 教 师 活 动 口算 11×2= 13×4= 3×29= 100-6×14= 师:今天我们复习有关一位数乘法以及相关的应用题 学 生 活 动 学生同桌完成。 生:想一想一位数乘法的类型。 设 计 意 图 让学生复习一位数的口算。 回忆学过的,为学习作准备。 第一环节 开放导入 第二环节 核心推进 第三环节 练习巩固 第四环节 1、用竖式计算 34×2= 78×9= 231×3= 902×3= 说计算过程,讲评 2、完成题1、2:能口算的可直接口算。学生完成后反馈。 小结一位数乘法注意点。 3、判断题 (1)看第一题,说说错误在那里? (2)学生改正题3; (3)反馈:说理由。 4、用递等式计算 师:用什么方法做?递等式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题6 5、应用题练习: (1)“六一”儿童节,小巧和小胖一起去森林公园游玩。 儿童票:20元(儿童节儿童半价) 一共要付多少门票钱? (2)他们付50元,应找回多少元? (3)你能编类似的2步应用题吗? 怎么计算?注意单位名称和答句。 小练习:题5 学生笔算并用估算验证结果 学生说理由 学生口答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思考一步与两步之间的关系。 生独立完成。 让学生口算与笔算结合。 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区分一步与两步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巩固两步计算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赛车:268元 足球:78元 小组活动 拓展延伸 作业布置 汽车104元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列式解答。 练习册P32、33 能力。 板书设计 小练习 1、 因数末尾的0不要漏 2、 进位不忘记 3、 先乘除后加减 反思重建

(第三单元 时间的初步认识(三)) 课题 年、 月、 日 教时 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通过查阅年历知道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掌握月与月、年与年之间的衔接。 2、借助年历,合作探索发现每月天数,知道大月、小月及相应天数的规定的由来,并能运用一定的方法正确判断大月、小月,初步了解平年、闰年,培养认真观察、归纳概括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年、月、日的多种表示方法,并会用年、月、日的简写方式表示年、月、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凯撒制定历法的故事渗透传统的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知道年、月、日及其进率,能判断大月、小月 教学难点:能判断大月、小月。 时间 一、引入1、同学们,你们能在年历上查查六一儿童节那天是星期几?你是怎么找到的? 查阅 A、学生自主查询 B、交流查询方法 把知识蕴涵于学生查日历的具体活动的经验背景之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4’ 激趣 2、教师总结:看年份——找月份—找日期—找 对应的星期几 3、你能按这样的步骤快速查到2015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吗?(生动手圈一圈、指一指) 4、根据2015年的年历你能确定2016年1月1日是星期几? 总结:2015年12月31日的后面一天就是2016年1月1日,所以星期四后面一天就是星期五。 一张小年历真是藏着好多小秘密,今天我们就来根据年历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29二、探究1、小组内把记录单放在一起观察、比较、发现,学生汇报交流:31组长负责把发现写在记录单上。 天的月份,30天的月份,2月份的天数通过小组内的观察、交流得出大月、小月、2月份等知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由学生的真问题展开教学。 通过多种方法记忆大小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算全年天数,改变学生一直认为一年只有365天的认识,同时根据算式进一步巩固前面的所学。 通过练习巩固大、小月。 ’ 规律 2、根据学生的观察、发现,梳理以下知识点: 等等。 归纳、总结:1、3、5、7、8、10、12月有31天,叫大月(7个)。 4、6、9、11月有30天,叫小月(4个)。 2月有28或29天,是特殊月。当2月是28天时这一年是平年,当2月是29天时这一年是闰年。 3、看了这些信息,有什么疑问? 4、解决问题。 a.看了接下来的这段视频(凯撒制定历法的故 2月为什么最少 7、8月份为什么是连续的大月。怎么事),小朋友就知道为什么每个月的天数不同? 来记大小月等等。 b.小组内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每月的天数? 拳记法;7月之前是介绍拳记法和儿歌法。 c.计算全年天数 (1)独立列式,说列式理由。 (2)算法的优化。 (3)计算。 (3)闰年全年有几天? 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以及全年的天数,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所学来完成下列问题吧。 5、巩固练习。 (1)选择 a. 妈妈出差回来的日期,不可能是( ) A.12月31日 B.9月30日 C.8月31日 D.2月30日 b.通过观察以上2月份的月历,全年有366天的单月大,双月小,7月之后是单月小,双月大等等。 学生探索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汇报

是( ) A.1949年 B.1990年 C.2016年 D.2042年 (2)小亚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整月,你知道是哪两个月?(提示:有不同的答案) 6、日常生活中,年、月、日经常出现,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常见到的三种日期简写方式,你看懂了吗? 学生观察日期的三种简写形式 了解年月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7、用简写方式表示下列日期。(呈现错误资源, 引导学生自主检查修正。) 2015年10月7日 2014年3月12日 2013年9月1日 总结:当月或日为一位数时,数字前面需用0来占位。 2’ 三、总结 作业布置 练习册P36、37、38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年、月、日有什么样新的认识? 独立尝试用其中一种方式进行日期的简写。 学生通过谈自身收获,巩固学习所得,进一步梳理知识脉络。 板书设计 在这节课探究年月日知识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来探究,收反思重建 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孩子们能够在小组中和谐的探究,小组长能够记录下来组员们的讨论成果。这种学习模式今后希望能够在课堂中多用。

教学内容 平年与闰年 教 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平年与闰年的有关知识。 2、知道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1997~2008这12年里2月的天数,初步了解平年与闰年的有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 判断平年与闰年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前积累 教 师 活 动 你昨天学到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 学 生 活 动 独自思考 同桌议议 设 计 意 图 温故知新,降低难度。 小朋友今年几岁,就是过了多少个生日,但是亮亮的生日很特殊,满12岁时,只碰到3个生日。因此亮亮是2月29日生日。这个习题可以增加学生对平年及闰年的感性认识。 从了解到用数学算式抽象出判断平年或闰年的方法。 一、复习旧知 亮亮今年12岁,但是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二、了解平年和闰年 1、填表格 2009年每月的天数 2、观察1997~2008年这12年的2月的天数情况,探究有关平年与闰年的规律。 问:2008年的2月有多少天? 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了解平年与闰年的知识。 (1)介绍平年、闰年的由来:地球总是绕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我们将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过4年差不多就要多出1天来,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一年有12个月,有大月和小月之分。 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7个) 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 29天 二月份是28天的年份叫平年。 二月份是29天的年份叫闰年。 年。 (2)那么 ,怎样才能判断一个年份是不是闰年? 如: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 (3)阅读,“每4年中有一年是闰年,但百年却不闰,要4百年才闰。 填空 (1)2000年1月1日是星期六,7天后是星期( ) (2)2008年9月1日是星期一,9天后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同桌讨论 (3)30天后呢?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4)9月中是星期日的日子有哪些? 三、拓展 1、季度 一年有4个季度,算一算今年每个季度各有多少天? 判断: 一年十二个月中,单月都是大月,双月都是小月。(错误) 2010年是平年。(正确 ) 判断: 1954年 2008年 1900年 2000年 判断2100年 只要用这个年份除以4,如果能整除没有余数,这一年就是闰年。 星期六 讨论,并说出理由 日期1+9=10 9月10日 手势表示,并说明理由 “季度”是日常生活用语,且比较简单,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其具体含义。因此,教材先给出了“季度”的具体含义,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 四、总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练习册P39 平年与闰年 2月 28天 29天 365天 366天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一闰 反思重建 通过2001年~2016年的2月份的月历观察,能找出四年一闰的规律,但根据年份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因还没学过一位数除法计算,学生判断该年份是不是4的倍数有一定困难.因此本课中试着让孩子记住特殊年份的闰年,然后通过连续加4减4来判断制定年份是闰年还是平年。

教学内容 制作年历 教 时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年历。 2、在年历上标出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通过记录亲人生日的日期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亲人。 二、教学重点: 巩固前面所学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制作年历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前积累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观察一下家里的年历,收集一些自己见到过的年历等等。 设 计 意 图 一、启发谈话 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全班学生思考:实物展示给学生,也 “你见到过哪些年历?” 可以让学生自己拿出所搜集的年历 二、动手操作制作年历 1、观察,这些年历都是怎么做的? 2、思考:制作一个年历应有哪些步骤? 讨论,放手让学生自激发学生的生活探究兴趣 3、交流,找出各自小组讨论中的不足,并修改本组的制作方案。 4、分工合作制作年历 如“要查清今年1月1日是星期几”、“判己去探索,去发现如断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要在学生动何制作年历。 手操作之前进行指 导,在知道今年1月学会合作,学会展示1日是星期几以及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与交流。 之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动手制作今年的 年历。 如由哪位同学来填因此,在制作活动完写每一月份的日成之后应进行制作期?谁来标出休息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日?谁来标出重要在展示中,学生既可的节日?谁来制作以体验到成功的喜一些好看的花边? 悦,又可以欣赏、借鉴别人的优点,培养承认他人、向他人学习的意识。 三、拓展 引导学生体验年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可以在年历上标出重要的节日以及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包括自己父母的生日)多给于父母一些体贴和关心。 四、总结 作业布置 同父母一起从自己制作的年历中找知识。 板书设计 年 历 1、1月1日是周几 2、2月有几天 3、头尾的处理方式 反思重建 制作年历关键要先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还需注意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2月是28天还是29天以及两个月头尾的衔接。但是在制作年历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85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