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幼儿创造力的关系及其培养策略

更新时间:2023-05-26 08:3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游戏与幼儿创造力的关系及其培养策略

发布时间:2012-11-23 作者:谢丽敏 单位:深圳实验幼儿园 浏览次数:218

字号:T|T|T

更多0

【摘要】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而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许多理论与实践证明: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成长及情感、认知、社交能力的发展,还对幼儿创造力发展起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在阐明游戏和创造力的重要性,并论述了创造性游戏与幼儿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和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

【关键词】创造力;儿童游戏;创造性游戏;培养

一、游戏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奠基石

“如果问‘什么是游戏’,人们也许会感到茫然。游戏似乎已构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同衣、食、住、行一样普遍,一样普通。正如沛西·能所言:‘游戏的精神是一个不可捉摸的、巧遇规避的幽灵,它的影响可以再最难预料到的一些生活角落里找到。’但是,每个人都承认,幼儿偏爱游戏,游戏伴随娱乐。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开始,人们就一直想解开‘游戏’这个‘谜团’,也许正因为游戏善于规避,难以捉摸,几千年来,‘游戏之谜’仍然困扰着学者”[i]。 游戏的定义是什么?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确切的定义。

柏拉图(Plato)将游戏界定为:那种无功力、非真理、不相类且结果也无害处的东西,可由存在于其中的魅力标准以及他所提供的愉快来最好地加以评判。这种不包含善或恶的愉快,就是游戏。

游戏是学前期的主导活动,“主导活动”的概念来自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谓“主导活动”是指:“它的发展制约着本阶段幼儿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点最主要的变化”,是幼儿的心理过程在其内部不断发展、不断向新的高级阶段过渡的活动[ii]。

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心理学界就肯定了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意义,提出了“游戏是学前幼儿的主导活动”。之后,随着我国幼儿心理学的发展,游戏是学前幼儿的主导活动的说法又演变为“游戏是学前幼儿的基本活动”。我国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与2002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都明确地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所谓基本活动,是指对个体来说最经常、最适宜、也是最必须的活动。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这种活动。 幼儿期是幼儿创造力的萌芽时期,是形成创造力的最佳时期。幼儿具有潜在的或正在萌发的创造力,幼儿创造力具有不自觉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等特点。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明确教育观念,根据幼儿创造力发展特点,正确地去引导、启发幼儿,充分发掘幼儿的创造潜力,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满足幼儿的创造欲望,从而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幼儿。

二、游戏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意义

美国社会病例学家默顿(R.K.Merton,1957)在对某一社会性活动进行分析时,应当全面、充分的考虑其本身固有的“显性机能”与其附带产生的“隐形机能”。如果说“娱乐功能”是游戏的“显性机能”,那么游戏的“发展功能”则是游戏的“隐形机能”。

游戏是一种自愿自发、其内心需要所引发的活动,其最直接的作用是幼儿的自身。它虽然不能直接产生某种价值,但从个体发展来看,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促进作用。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并不是为了带着功利性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去进行游戏的。幼儿之所以游戏是因为游戏可以给他带来自由、愉悦的感受。游戏给幼儿带来娱乐,但又具有潜在的发展价值。幼儿在游戏中享受的程度越高,对自由的体验就越多,在游戏中带来的发展收益就越大。

心理学家亨特认为给幼儿提供充裕丰富的游戏机会,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益处。游戏的本质是实现幼儿的愿望,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生活的活动。游戏能让幼儿从现实生活

中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虽然在游戏的世界里也有很多规则要遵守,如:规则类游戏的潜在规则性,象征性游戏角色扮要求,替代物品的象征意义等。有些游戏中的约束性不比现实生活中的约束要求少,但是游戏中的规则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标准、行为规定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尽情地进行创造性演绎不同的角色,感受不同的生活形态。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独立的空间,在游戏中幼儿有自由操作游戏材料的机会,能够满足幼儿的创造愿望和需要,这使得幼儿能够用各种方法来探究操作材料,可以以物代物、一物多玩,偿试地去去创造新的玩法,从中探索出物体与物体之间多种可能性。游戏不但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空间和大胆想象的机会,而且促进幼儿养成乐于探索和想象的性格,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对于创造的态度与精神的追求。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力发挥的游戏环境

幼儿创造力是与游戏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游戏环境不但能让幼儿进行自由的游戏活动,还能充分发挥幼儿创造力。心理学家罗杰斯(C.Rogers)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自在的心理环境和一种开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力发挥的游戏环境主要包括心理环境和空间环境。

1.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游戏时的基本心境是喜乐和自由,这是诱发新创意产生的良好背景。[iii]”全自由的游戏环境氛围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幼儿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才能在游戏中发挥创造才能。

在幼儿教育游戏活动中,所谓的自由就是教师尽量减少对幼儿思维和行动的限制。埃里克森曾经说过:“自由在何处止步或被限定,游戏便在那里终结。”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自从游戏成为教学的一种手段之后,游戏已经不再是游戏,游戏的特性“自由和自主”已经不存在。游戏前,教师一而在,再而三地强调游戏的纪律、游戏的方法规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过分关注游戏的结果,忽视了游戏的过程中产生的作用:游戏的过程所产生的作用比结果更重要。

2.创设开放性的空间游戏环境有利于发挥幼儿创造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创新教育时,曾提出六大解放,其中之一是“解放幼儿的空间,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扩大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以前,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院子小巷、树林草地、海边沙滩、河边小溪、田里等,有着开阔的空间,大自然无穷地变化和无拘无束的气氛,最容易诱发幼儿的创造性游戏。可是现在随着城市的扩大化与人口的集中化,城市化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幼儿与大自然的距离愈来愈远,幼儿对大自然的神秘感和好奇心消失殆尽,他们的心灵不再那么易感,不再那么充满幻想。居住社区、幼儿园即使有草地、树木,都是经过人工修饰的,整齐划一,不利于幼儿进行创造性性游戏。幼儿园除了日常建筑以外,多设置一些与大自然相近的活动空间。如树木、藤蔓类植物、草坪、沙池等。不要整齐划一,少一点人工修饰,自然地环境有助于幼儿自主地游戏,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二)提供利于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游戏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观、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游戏玩具、材料是开展游戏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充分的游戏材料,幼儿的游戏活动就比较单一,材料越丰富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操作获得的感觉经验就越多,越有利于幼儿的创造力的发展。

“玩具的价值在于它对创造力和游戏活动的诱发功能。[iv]”游戏材料的多变性对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尤为重要。运用丰富的材料进行游戏,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想象,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材料为幼儿提供了动手操作机会,拼、插、搭、穿、捏、揉、折、编织、剪、贴等等。幼儿在使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积极想象不断创造,他们要

构思、要设想、要为实现既定目的而选择材料、动手组装来完成活动,这一过程正是幼儿创造能力的发挥过程。

(三)引导幼儿开展创造性游戏

1.丰富幼儿的体验

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实际反映,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则游戏内容充实新颖,否则游戏将会变得枯燥无味,也不能持久。幼儿的生活经验大多数来自幼儿园和家庭的生活和学习,幼儿在日常各种活动中掌握了一些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是幼儿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游戏前,根据幼儿所要扮演的游戏角色、内容中的事物进行一个相关学习,丰富幼儿的生活知识,以便丰富游戏内容,更好地进行游戏。如:在玩“医生和病人”的游戏时,教师可以跟幼儿进行一个主题学习,让幼儿了解医院工作人员分哪几种,常见的病理知识和医疗工具。

2.引导幼儿以物代物,进行角色扮演

幼儿的游戏活动离不开教师启发性的引导,教师指导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发挥创造力起重要的作用。由于游戏活动本身具有的虚构性特点,使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更得到了无限制的发展。幼儿在游戏中对物品的假想是很多变的,通过想象,在游戏中缺什么,幼儿就会把其它东西变成什么。幼儿在想象的同时,不但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比如:小椅子可以当马骑;笔当针筒;矿泉水瓶可以当麦克风等等。把这些生活物品幻想成是幼儿游戏中的替代品,这个过程是幼儿创造的一个过程,这些有想象参与的创造性游戏既富有假想性又富有真实性,它是虚构与真实巧妙结合而产生的游戏活动。因此可以说,有了有替代物和可操作性的材料,创造性游戏的内容就可以变得更加丰富。

在进行游戏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让幼儿发挥创造力,为游戏的开展进行铺垫。如:许多形状、大小不一的纸盒、纸箱,从物体外观上来看可以替代成电视柜、组合柜、床头柜、电视机、冰箱等缩小的仿真实物;利用可乐瓶、雪碧瓶、牛奶瓶、饰品盒代替精巧的杯子、碗碟等。中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可以自己利用手边的废旧来进行加工后游戏。他们利用若干个空火柴盒拼成沙发、茶几,用碎布剪成长方形做娃娃的被子、枕头,布置娃娃家等。幼儿根据这些废旧材料制作玩具,在游戏中不断地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加,幼儿的象征功能不断发展,他们能在自己的游戏世界里重复出现反映各

种社会形态、人物角色、环境变化,使创造性游戏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

3.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

新《纲要》也明确指出:“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去设计与实施游戏活动,尽量较少直接的指导过度会导致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失去挑战性和吸引力。减少指导并不意味着不指导,教师要保持顺应的态度,充分的给予自由给幼儿在游戏中发挥创造力能力。如果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问题,教师再去引导幼儿去解决问题。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幼儿创设“人人可求新”、“人人可参与”、“人人可表现”的机会,使每位幼儿的实践及创造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这要求教师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去思考游戏的过程,以玩伴的身份积极地参与幼儿的游戏,当幼儿的游戏未能向前发展或出现问题时,教师应以平等的、商量的语气和适当的方式及时向幼儿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刺激幼儿的游戏进一步发展。

4.尊重个体差异,进行鼓励式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人的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水平与组合方式存在,促使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创造力是一种潜能,每个个体在创造力的发展和表现都是存在差异性的,个体

在创造活动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决定个体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对特定对象反应的速度、强度、持续性、灵活性和指向性。

在日常游戏中,教师更多表扬的是幼儿,而不是对幼儿所做出的探究和操作行为。这样的评价只会使幼儿关注教师的态度,而不是自己的探究活动本身。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也对成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总是喜欢得到肯定的评价,哪怕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所以教师不但要改变评价指标,要表扬、奖励在游戏中表现出创造意识和行为的幼儿,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创造性观点或行为是得到人们重视的,而且消除幼儿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不要立即对幼儿富有创造性的言行动作加以判断,在态度方面给予支持。要给时间给幼儿去思考、动手操作、创造,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其实创造的客观地评价幼儿。

【参考文献】

[1] 曹中平. 幼儿游戏论:文化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维视野.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2] 刘焱. 幼儿游戏通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3] 王小英.“无为而为”的游戏活动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4] 董奇. 创造教育研究新进展[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5] 廖敏,张武升. 游戏与幼儿创造力发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

[6] [日]伊藤隆二. 幼儿与游戏[M].日本:日本文化科学社,1987.

[7] 王小英. 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8] 刘冬菊. 创造性游戏活动对幼儿心智培养的研究探索[J].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4.

[9] 幼儿研究会编集. 幼儿的游戏(幼儿心理选集第6卷)[M]. 东京:金子书房,1987.

[10] 韩云龙,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J]. 学前研究,2007.

[11] 张文新,谷传华. 创造力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7x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