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览群书,持之以恒塑新人

更新时间:2023-03-16 22: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循序渐进览群书,持之以恒塑新人

——课外阅读的计划指导讲座

重庆市永川区茶店初中 李德学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曾说过:学习语文,三分取决于课内,七分取决于课外。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其具体作用如下。

(一)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珍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人格,学生大量阅读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利》,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被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

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值’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读出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促进学生独立自然的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

(二)课外阅读有助于在读中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待到说话、作文便没词儿了,深有黔驴技穷的愧感。如果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多读些,多积累些,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待到自己说话、作文

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很好途径。学生在课内学习了许多名家名篇,但是阅读量很有限,还需要在课外作大量的补充阅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真善美广植人心。 “有书相伴,人生不寂寞”、“在阅读中品味人生,提升人生境界”,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要求新生入学第一课每人要有一本伟人传记,一本名著。可见他非常注重通过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三)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从传统语文教学观到大语文教学观是一个从知识本位到向人本位的转化过程。它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以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为重点。从这一理论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转化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大激发其自主学

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课外阅读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

二、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圣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进入初中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接受初中教育的条件。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对初中学生进行阅读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时机。兴趣犹如强化剂,只要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所以要让学生课外阅读,首

先要激发其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

(一)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之前,先印发名言警句,对学生晓之以理,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其重视课外阅读。

如“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东汉?刘向),“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国?沙士比亚);“一本好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瑞士?凯勒);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等,指明阅读的重要性。或者在教室或阅览室张贴名言警句,唤起学生对书的热爱。

(二)可以鼓励学生选取有关书的格言作为座右铭,张贴于家中自己读书的房间,时时警策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还应该利用初中学生对名人的

崇拜心理,选取名著名篇对其动之以情。如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鲁迅的作品、朱自清的作品等,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推荐。对故事性强的作品,如《水浒传》,可以介绍其中有趣的情节,如武松打虎;对语言优美的作品,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可以朗诵优美的一段。用这种方式以唤起学生非睹不可的强烈欲望。从名著名篇入手,开启学生课外阅读之旅。

(三)充分调动家长的能动性督促学生有的放矢地阅读。

社会的高度发展突显个体人文素养的重要。今朝的学生就是明日国家的栋梁,文化底蕴一点一滴的积淀就得从现在开始步入一个系统的轨道。视野的开阔,知识的积累,心灵的熏陶,精神的升华??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发展得更好!

作为语文老师,我会随着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逐步推荐与之能力相适应的课外读物书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我们请家长根据推荐的书目,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和他(她)一起共同制定一份详细可行的读书计划表,并督促他(她)完成。愿我们一同扮演好孩子成长路上导航灯的角色!

(四)定期举办初中生课外阅读辅导讲座。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并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事实证明,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语言,积淀尽可能多的经验,才能获得语文教学的高质量,从一定的“量”中读出“质”来。

通过精彩鲜活的课例,让学生明白读书的意义及作用,通过既有理论又有生动案例的讲座,让我们知道孩子应该读什么书,怎样为孩子选择书。课外阅读讲座的举办学生一定受益匪浅,为更好地开展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方法,真正为学生打开一扇阅读的门,开始一生爱的旅程。

三、及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书目

1、童话、寓言、故事: 《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国现当代童话(如郑渊洁童话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

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如中国古代神话,古希腊神话等)、中外历史故事(如三十六计故事等)、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如我国四大民间传说、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等)

2、诗歌散文作品: 《最后一锹土》;《课外诵读基础文库?散文》(初中卷);《课外诵读基础文库?短篇小说》(初中卷);《课外诵读基础文库?诗歌》(初中卷);冰心《繁星?春水》《寄小读者》、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中华散文百年精华》、《外国名家散文经典》、精美散文(幽默杂趣谈、艺术哲理卷)

3、中外文学名著:

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傅雷《傅雷家书》、余秋雨《文化苦旅》、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莫泊桑《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契诃夫《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罗曼?罗兰 《名人传》、

4、文化典籍作品:

宗白华《美学散步》、秦牧《艺海拾贝》、《文化与人生》、李然主编

《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名人演讲》;《海底两万里》。

5、推荐的杂志:《读者》、《读写天地》、《中外书摘》、《时文选辑》、《中学生时代》等。

四、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求 1、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介于初中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应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底线是多少?新大纲规定,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具体到每一天至少阅读两千字以上。建议:每个同学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5000字(约10页),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即应采取必读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的方法。必读内容如何选取呢?见“推荐阅读的书目”。

2、读写结合,课外阅读的特点是:范围广、内容杂、数量多、随意性大。学生如不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很可能读了就忘,徒劳无益;同时教师如没有适当的检查督促,课外阅读很可能流于形式,部分学生甚至可能不予完成。因此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读的任务的同时完成:必读

作品,作批注。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上下、两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记忆。文学作品作摘抄。将读物中的名言警句、优美词句、重要段落抄写在笔记本上以便日后查阅、使用。名著写读书笔记。具体包括读后感、评论等。具体内容见《初中生课外阅读计划》。

3、开展活动,为使读书活动顺利开展,可适当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如:知识竞赛、练笔交流会、办课外阅读手抄报等。(手抄报具体要求见:《康乐班班报出版说明》)

4、落实检查,课外阅读是否收到好效果,检查督促是关键。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等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具体内容见《初中生课外阅读计划》

五、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对于提高阅读效益、培养学生用心专注、刻苦钻研、顽强学习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起重要的作用。

具体的方法是:

1、指导精读。精读,就是精思熟读。读法和要求是:扫清文字障碍 弄清句段含义领会全文中心,这就是

说,精读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领悟精义。

2、指导速读。速读,就是快速阅读,整体把握。做法和要求是:筛选重点 把握重点语段总观整篇要旨授予直接阅读法和整体认知法,不断提高速度的能力。 精读的目的是学习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工作和深造奠定基础,速读的目的是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3、指导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治学科研的基本功,它形式多样,需要根据阅读的目的要求,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习惯自行选择。

六、升华阅读方式:研究性学习 每周开出一节课做阅读指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老师给予一定的评价。

1、阅读理解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过程的评价。整学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要注意综合考察以下几项主要内容:①拥有丰富、广泛、准确词汇量的程度;②领会逐步扩大意义单位的程度;③筛选关键词句和理解主要意思程度;④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程度;⑤回忆重要情节的程度;⑥用自己的话对读物准确、完整的概括的程度;⑦对阅读内容评价的程度。

2、重视评价学生初步欣赏文学

作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欣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可着重对以下三个要素综合考察:①形象与意境;②情感与意义指向;③语言技巧。

3、注意在综合实践和研究性阅读中,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1世纪知识的快速累积与替代更新将超过以往,死记硬背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要求,取而代之的将是资料的发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被淘汰。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辛苦点,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领路人;学生要辛苦点,从课外读物中吸取丰厚的养分,使自己这棵幼苗茁壮成长。

七、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1、阅读材料的精心选择。 庄子曾发出如此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世界上每天出版的图书,一个人即使整天呆在家里读书,直到死,也无法读完。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中,我们必须独具慧眼,精心选择有价值

的、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不过,中学生毕竟阅读经验少,还分不清读物的良莠,大都有从众心理。因此,我们就有责任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首先是经典著作。经典名著是前人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文化主食。因为那些可以称得上经典名著的作品,大都经过了历史的筛选,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但是,“随着社会进入高科技和声讯网络时代之后,传统书斋生活的平静与安稳已被打破,书香馥郁的图书馆和研究中心,也不再是皓首穷经的学者和莘莘学子惟一流连忘返的地方。??人们将进入一个彻底的‘读图时代’。”(《守住经典这棵树》徐鲁)面对这种挑战,全社会都有责任树起经典这面大旗。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说,世界观尚未完全定型,阅读经典名著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也是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的重要途径。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列出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就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学生名著阅读的不足,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是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当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更贴近我们的现实,这些书籍对于丰富学生的阅历,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许多当代作品的价值尚未得到权威的认同,或者作品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具备相当的鉴赏水平,力求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作品。如近年来,著名学者余秋雨的散文系列,涉及到中外文化的许多方面;又如港台著名作家张晓风、席慕容、林清玄、刘墉、董桥等人的作品,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都有显著的效果。

再次是“文化快餐”。这里所谓的“文化快餐”,就是那些篇幅短小,言简意赅,阅读时间不长的文章,区别于那种庸俗,格调低下的读物。作为在校求学的学生,持续一整天或几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并不多,更多的则是几分钟、十几分钟的零散时间。因此,作为老师,有必要推荐一些品味较高、可读性较强的刊物,如《读者》、《青年文摘》、《散文选刊》、《随笔》等。其它一些轻松、健康的消遣性读物,也可适当涉猎。

2、阅读方式的恰当运用。 从阅读的内容来看,“书有可浅

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咀嚼消化。”(《谈读书》,培根)因此,学生可以根据内容运用恰当的方式:浏览,泛读,精读等等。

从阅读的目的来看,读书有消遣性阅读和求知性阅读。消遣性阅读是一种调节紧张身心,消除工作和学习疲劳,减轻工作压力的精神活动。这种阅读对阅读者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要求不高。阅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轻松的读物,在阅读过程中不必考虑读物的审美价值。求知性阅读有比较明确的阅读目的,通过阅读来获得知识,启迪心智,从而达到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这种阅读必须建立在阅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对于处于求知时期的中学生来说,这种阅读应该成为主导。

从阅读的形式来看,一是精读,即按照顺序,逐字逐句阅读,对全篇、各段、各句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力求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一是略读,即通观大意,不求甚解,对于无关的内容,可以略去不看;此外,还有跳读,猜读,浏览等等。这些阅读方式经常交替运用,互为补充,恰当运用,将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3、阅读内容的记录整理和加工。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时的读书人,往往都是藏书或抄书人。因为古人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获取书籍的渠道有限,因此,对于穷书生来说,抄书成了获取知识,追求功名的重要途径。明代的张溥读书时常常手抄口诵,抄完即烧,反复七次,又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可谓读书人的典范。而今天的学子,已经不必像过去那样将大量精力放在抄书上,可是抄书的传统却不能完全放弃。只不过,抄写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有所不同。

抄写应以有用为原则。学生平时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有用的材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并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积累的形式要规范。学生通常也有课外阅读笔记,但大多凌乱不堪,不利于日后的查阅。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积累时,教师应该做示范解说。例如:笔记的开头应编制目录,附上页码;中间部分是材料的内容,材料的内容大致分为这几类:一是美文摘抄(全文或者精华部分,也可剪贴),二是书海拾贝(主要是摘抄文中的哲理性语句),三是心得体会(及时记录读书的感受)。此外,每一则材料都要注明出处,时间和材料的类型。

中学生积累材料的目的,往往是在写作中能够运用这些材料,因此,有必要对平时积累的材料和阅读视野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一起,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作文材料库。

读书是精神王国的探险,是灵魂的壮游,是内在性灵不断成长的泉源。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阅读的意义》,刘海宁)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只要我们能在“霓光璀璨中独守一炷青灯”,将阅读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不断的阅读实践中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阅读内容和方式,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7u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