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灵、自我与社会》中读到的符号互动理论

更新时间:2023-10-02 01: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心灵、自我与社会》中读到的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70年代曾盛行一时,至今仍是社会学界影响很大的理论流派。符号互动一词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德著作《人与社会》中,之后,也有许多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学者对符号互动有过研究,但都未形成统一理论。而米德在吸收借鉴前人概念、假设的基础上,结合对行为主义的研究,将之形成浑然一体的理论体系,也就是我们今天社会学界的所熟悉的符号互动理论。米德认为,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主我”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和“客我”是相互构建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正是符号互动论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米德论述个体的心灵与自我的特征,以及具体的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作为构成社会的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主要由米德的学生的笔记整理而成,展示了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米德以行为主义观点为基础,他先指出生物体转变为具有心灵的有机体即自我,是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发生的,而语言作为一种表意的符号,又以某种类型的社会和某些个体有机体的生理能力为前提的。有了这些,具有适当有机体素质的生物个体获得了心灵和自我,通过社会,生物的冲动行为变为理性的,这就是人类。而人的出现,社会也随之发生变化,因为人通过采取“泛化他人”的态度,来调节自己在社会中的行动,从而形成良性的社会互动。这就是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对这一理论的阐释主要体现在:

(1)心灵的出现。米德借助于冯特所提出的姿态这个概念,指出那些表意的姿态是一种交流符号,它对所有个体具有一种普遍意义。而当有机体能够向他人和自己指出各种符号意义时,心灵就出现了,而对这个意义的控制,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即“心灵的领域从语言中突现①”。值得注意的是,心灵虽位于个体身上,它更是社会的,它是依赖于丰富的社会经验而产生的。用米德的话说就是:“只有当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或者说出现在该过程所设计的任何一个特定个体的经验之中时,心灵才在该过程中产生。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个体就成为有自我意识的,并具有了心灵;他开始意识到他与那整个过程的关系,意识到他与和他一起参与该过程的其他个体的关系;他开始意识到该过程由于继续该过程的个体的各种反应和相互作用而被更改。当整个社会经验与行为过程进入该过程所包含的任何一个独立个体的经验之中时,当个体对该过程的顺应受到他对它的意识或了解的更改和限制时,心灵或智能就逐渐显现出来。②”

(2)自我的出现。在米德看来,自我是一个过程而非实体。它产生在正式发生在的相互作用中的某个体自身和他人联系起来的社会过程。它包括“主我”和“客我”两个方面,“主 ①②

[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2005年,《心灵、自我与社会》,10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2005年,《心灵、自我与社会》,10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7t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