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人的忧患意识

更新时间:2023-09-11 13: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摘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国文人历来是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他们的追求和信仰。纵观历史,有志之士都有着天下意识,忧患意识,这是读书人的一种情怀。孔子的学生曾子曾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从小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而刻苦读书。用他们那默默无闻、却又风驰电掣的笔,书写出了对苍生黎民的关怀。他们即使是怀才不遇、被贬谪、穷愁潦倒之时,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以天下为己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是一种神圣而庄严的职责,更是一种不可亵渎的情感。 关键字:屈原,杜甫,范仲淹

一、 古人的忧患意识

1. 屈原赋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岂犹未悔”,这句话在我们的高中课本上已经学习过,并且熟记于心。这篇文章就是楚国的为国捐躯的第一人——屈原。面对愚昧无知的楚王,面对危难中的楚国。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无论贵为楚国的大臣还是被贬谪.屈原始终没有忘却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在壮志难酬的逆境中,他没有放弃人格的历练和精神的追求。他曾说过:“宁赴清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屈原崇高的人格,正说明了古人爱国士大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品格,他们在不为世俗所容的困境中必将产生无法释怀的死亡情结。宁可高贵的死去,也不愿受辱。他与着腐朽的楚王国贵族集团作斗争,他曾经提出过举贤授能,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并且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2. 杜甫的爱国情怀

李白和杜甫,他们是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一个为诗仙一个为诗圣。二者相比,我羡慕李白的狂放,但更欣赏杜甫的这颗爱国之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虽称不上是个政治家,但他的忠心程度可见一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千古传诵的名句,有几人知道是当时官小不得志的杜甫被俘虏后,痛心疾首所写下的呢?杜甫可真是最为怀才不遇的冤屈者了。他永远怀着报国为民的热忱,却只得当上很小的官,因为他不懂的官场的厉害,不会官场的黑暗,就这样,他在政坛上混不下去,便开始四处游荡。一路上,他穷困痛苦的来到了四川成都,在这里终于找到了一位朋友,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微笑。他修建在草堂,然而生活境况仍旧不好,但他还怀着忧民之心,他说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总是这样推己及人。杜甫漂泊的生活让他看到了底层社会的疾苦,这样一位爱国之士,怎么会按耐得住那忧民爱国的热血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拖着他年迈多病的身躯,喷出了这一口时代的热血。

有人说,杜甫这一生太过劳累,他想的太多;有人说,杜甫这一生太过波折,他不懂圆滑;有人说,杜甫这一生太过悲哀,他不够叛逆。但我,却偏爱他的踏实,他的重情重义,尤其是那无可推卸的责任感,那忧民爱国的心。

3. 范仲淹的忧患意识

怀念当年,我们尚是一名初中生,带着一份热诚的心朗诵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章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可谓匠心独运。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思想,是中国古代文人阶层忧患意识的一个最精当的总结、一个闪亮的标示,耀古烁今,以其深远的立意、高尚的境界成为中华民族璀璨夺目的思想瑰宝,引起无数仁人志士的共鸣和践行。忧患意识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格。而范仲淹这句话无疑道出了所有人的感受。

由于范仲淹少年时家庭不幸,生活在最底层,经历坎坷,饱受困苦,所以他很了解百姓生活的真实情况。范仲淹在丁母忧居丧期间,仍然心忧天下,“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不以一己之戚而忘天下之优,庶乎四海生灵常见太平”,“安必虑危,备则无患”,“深思远虑”,“防微杜渐”,“以万灵为心,以万物为体,思与天下同其安乐”。这些都是他曾经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品格,他的忧患意识是对整个天下的,思虑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他并不像一般人秉承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他在被贬期间,

仍然不以自身沉浮为意,仍然不忘忧国忧民的心,不愧为后世文人的榜样。

之后,像于谦的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的也是一种牺牲小我、献身天下的志向。左宗棠自幼便胸怀大志,自谓:“身元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忧国忧民成为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一种重要品质,激励着他们为民请命、为国献身。在我国的近代史上,作为虎门销烟的英雄人物,1841年,由于投降派的陷害,林则徐被以“办理不善”的罪名革职降级,充军伊犁,然而他写出了最为正气浩然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记得温家宝总理也曾引用过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追求。虽然林则徐蒙受冤屈,但他忧国报国之志并未稍减,表示即使被谪贬边疆,只要对国家有利,不会顾忌个人的生死祸福。其实历史上的光辉人物实在是太多太多,就仿佛是天上耀眼的群星,数不胜数。正是这些拥有强烈忧患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粉身碎骨亦无怨无悔的历代知识分子,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二、 当代青年的忧患意识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规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比较繁荣、相对稳定的美好时期。但紧随这些美好时期而来的却是危机、衰退、灾难以至朝代的覆灭。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统治者丧失了忧患意识,陶醉于一时的繁荣稳定,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最终导致盛极而衰。而今天是我国历史上发展最好、最为强盛的时期,然而忧患意识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歌声时时响起在耳边,是我们应该常听常新的警示,正如孟子所谓“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值得我们永远坚守的道德品格。

如今的中国,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我国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和机遇共存。我们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不应该忘记历史,也要展望未来,因为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如今国家的形势,看似风平浪静,其实国际上也是风起云涌,尤其是最近闹得很厉害的钓鱼岛事件,都在衡量着我们国家处理事情的方式,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首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遇到事情要冷静处理,不能一味的盲目追从,盲目的爱国。要用古人“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陶冶自己,学习古人,认真做好自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74h.html

Top